服务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4:39: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务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服务文化思索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把服务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不禁使人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文化与医疗服务紧密相连,因此成为各医院探讨、研究的主题。医院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是医院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端正医德医风的基础工作,具有育人、导向、激励、凝聚、约束的功能与作用。近年来医疗实践证明,在同一地区,特别是规模相同、功能相同、技术水平相近的医院间竞争已相当激烈。服务文化中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艺术成为竞争的焦点,为了探讨研究医院护理服务文化,近两年来我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以下研讨。
一、确立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目标
首先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教育着手,通过上课、报告会、大型座谈讨论会、演讲等系列活动,大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使大家统一了认识,确立了"让病人满意,使病人健康"是我们护士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1、制定护理理念:仁人之心,关爱病人;济世之术,服务病人,人人健康是护士执着的追求;
2、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外,提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舒适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录音、录像、音乐、宣教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护理服务文化剖析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把服务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不禁使人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文化与医疗服务紧密相连,因此成为各医院探讨、研究的主题。医院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是医院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端正医德医风的基础工作,具有育人、导向、激励、凝聚、约束的功能与作用。近年来医疗实践证明,在同一地区,特别是规模相同、功能相同、技术水平相近的医院间竞争已相当激烈。服务文化中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艺术成为竞争的焦点,为了探讨研究医院护理服务文化,近两年来我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以下研讨。
一、确立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目标
首先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教育着手,通过上课、报告会、大型座谈讨论会、演讲等系列活动,大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使大家统一了认识,确立了"让病人满意,使病人健康"是我们护士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1、制定护理理念:仁人之心,关爱病人;济世之术,服务病人,人人健康是护士执着的追求;
2、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外,提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舒适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录音、录像、音乐、宣教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诚信彩虹服务文化思考
**省日照供电公司年组建,属国有大二型企业。公司现有正式职工599人,拥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56座,变电容量203.86万千伏安,担负日照市三区两县的供用电管理任务。拥有阳光热电、阳光房地产、茶业、科技、彩印包装公司等20多个多产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人员1500多人。
近年来,我公司认真贯彻上级党委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第一要务,服务中心工作,铸“诚信彩虹”,建服务文化,树企业形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连续5年供电可靠率居全国首位,连续9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省级优秀政工企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百家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最佳企业”,被省委授予“**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电力双文明单位”、“全国一流供电企业”、“全国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80多项。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强化五个机制”,建设服务型企业文化。
一、强化品牌教育机制,树立全员服务文化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诚信员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树立服务文化的基础。为此,我们坚持把“诚信彩虹”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品牌意识,营造文化氛围,用理念规范行为,用文化塑造服务。
一是开展品牌认知教育,树立诚信理念。“诚信彩虹”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服务品牌,它以树立诚信意识,建立诚信机制,培育诚信职工,营造诚信氛围,展示诚信形象为基本内涵,集中体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追求卓越、服务真诚”的企业精神和“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通过开展“铸诚信、亮彩虹、树品牌、展形象”大讨论,举办“诚信彩虹”高层论坛等教育活动,营造了人人讲品牌、事事讲服务、处处讲理念的企业文化氛围。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了企业的一切活动以真诚、热诚、诚心诚意为客户服务为出发点的理念,以可信、守信、信任为准则,自觉做到“诚信彩虹、服务日照”。
文化服务优化措施
以项目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体系,保障城乡的文化权益,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此,主要工作: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各级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和服务,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保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户户通”工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年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并以有线电视用户网为载体,建设覆盖农寻址数字广播应急系统、农民网校、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农村数字影院等,搭建以广电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二)挖掘温江文化资源,独特人文气息的西部新城
挖掘、梳理和提炼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温江时代精神相,地域、兼有时代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浓厚人文环境,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体系,力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文化景观和文化象征,融入于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市民生活之中,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体系。塑造鱼凫王都、光祈故里、花卉之乡等文化品牌,鱼凫城遗址保护项目策划工作,以届“非遗节”、光祈音乐节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的主题文化活动。欢乐文化。引入国内、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和演出公司,培育温江商业演出市场,力争年引进1-2场力的大型商业性文化演出,引进1到2家大型娱乐场所。,正在与新加坡演艺公司衔接,拟于4月合作举办亚洲音乐节。
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服务效能研究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在保障市民享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类公共空间把社会交往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聚合,文化的再创造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和交往形态。基于用户黏性的概念,对深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个案进行研究,从物理空间格局、组织运作形态、虚拟空间拓展三个方面讨论具有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和社会共享空间职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旨在增强用户黏性、完善服务路径,并最大化其服务效能。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用户黏性;服务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的制度体系。满足城市常住人口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胡守勇,20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供给不仅能通过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公众享受到基本文化娱乐权利,而且也蕴含着引导人民通过接受文化产品而接受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目的。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物质层面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培育共有精神家园的物质载体。②由此可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有其重大意义。本文所指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范畴中确定。哈贝马斯将所有对公众开放的场合称之为“公共的”,比如公共场所或公共建筑③,这是公共领域的公开性。哈贝马斯还提到公共领域的公众性,人们自由地以私人身份来到一个领域,组成一个群体,由相互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公众的一部分意义(汪晖,1998),这些都属于“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文化馆一部分“公共空间”的意义与“公共领域”相关。从社会意义的角度,市民在文化馆里面产生的交往形态及组织关系与哈贝马斯提到的交往行动相似,即通过思想碰撞促进市民的文化交流与认同,这也正是文化馆的价值所在。完全面向大众,所有个体能够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聚集的,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的“对公众开放的场合”即本文所指的空间。中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大多学者关注政府如何有效行驶其文化管理职能以及如何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不能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建设水平相割离。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的公共性、公平性和公益性(马树华,2010),这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真正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相互增益的关系。“黏性”一词最早用于商业领域,曾一度成为通信企业用于衡量用户忠诚度的常用指标。随着市民自我权利意识的提升,此类带有被动性质的魔弹理论受众观一直在传播学及很多其他的领域受到证伪。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若想达到理想的服务效果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产品、空间的使用者是被动的“受众”“观众”的思维定势。虽然绝大部分的学者将“用户黏性”概念用于虚拟网站或产品的服务效能分析,但是当下受众占主导地位,以“主体性”(或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用户黏性”概念或许同样适用于衡量实体的社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服务效能。不同学者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皆表明没有使用者参与意愿、参与持续性不长、参与频率不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是存活率低且效能不明显的。基于参与式观察实践调研,本文试图采用“用户黏性”概念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服务效能问题。
一、实体空间: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深圳市文化馆由成立于1980年的市群众艺术馆更名而来,隶属于市文化局。更名的意义在于文化馆服务理念的拓展延伸,深圳市的群众艺术馆与广东省其他市级区级群众艺术馆一样,职能方面从以前单一的群众文化工作拓展为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工作从而改名为文化馆。(一)物理空间:兼具艺术多样性与公共性深圳市文化馆的机构设置按照编办标准,文化馆属下有十大文艺社团。社团主要承担文化馆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文艺下基层演出等大型文化活动。馆内还有一个加入院线的影剧场,配有先进的技术设备、音响效果佳,可以接待各种文艺团体的专业演出和学校、企业、单位的文艺演出或各种会议。物理空间可以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以提升自己的服务效能。具体做法在于加大对用户实际需求的调研力度,了解用户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能够做什么。不断多元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用户能够增加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从而在此服务空间中实有所得。与此同时,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展开的实际载体,在实现其形式上不能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公正性、公益性,要兼顾其本质上的公共性。(二)社会空间:以空间正义支持社会正义本文的空间正义是指空间建构时,资源的分配上应兼顾各个群体的切身利益,尊重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权利,创造公平、公正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均等化的发展机会。而社会正义反映的是人们在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时呈现出正直不偏私的合理性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一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重要建设力量。然而,作为一个在乡城之际流动的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与乡村疏离、又难以融入城市的巨大的生存和心理压力。根据文化部1992年颁布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深圳市文化馆的职能在于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性质是全民所有制。文化馆除了活动的开展,还致力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群众文化刊物,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此外,文化馆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建立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库。当下,外来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逐步改善,倍显突出与迫切的是其精神文化的需求。调研显示,深圳市文化馆已经担负起组织全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任并且一直在坚持,试图在活动的组织策划方面兼具导向性、示范性、试验性、探索性。(三)组织空间:文化馆联盟创新管理模式深圳市文化馆是深圳市文化馆联盟成员之一,其他同盟深圳市下属八个区域。根据联盟创立之初制定的条例,成员馆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即每个成员单位不仅可以把特色的文化资源拿出来共享,同时也可以向联盟馆寻求补充弱势的文化资源。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度方式是采购后相互交换。“文化馆联盟”凸显“总分馆制”服务模式,是全国先进的创新式探索,为组织空间的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一个馆、一个团队难以完成的任务时,联盟成员群策群力,相互交流经验教训后,协作一起完成。或许可以在文化志愿者的协助下实现开展全市级的公益讲座、展览、培训等系列性活动。目前深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文化活动,青工文体节、文博会艺术节、读书月等均由文体局牵头,文化馆联盟一起举办。
二、虚拟空间:新媒体背景下的空间拓展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
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紧锣密鼓——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1]文化馆(河北省市级以上文化馆称为群艺馆,文中统称为文化馆)作为与图书馆、博物馆齐名的三大公益性文化单位之一,担负着组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责任与使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河北省的文化馆行业发展迅速,文化馆旧的服务模式与服务规范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建设现代化的文化馆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河北省文化馆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北文化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人才队伍建设突飞猛进,群文活动品牌和群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呈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协同推进,一大批新的文化馆陆续落成,办馆条件明显改善;群文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各级文化馆吸纳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各艺术门类更加齐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内容,利用流动舞台车、文化馆网站等手段积极开拓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与群众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批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但在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大气候下,文化馆仍存在服务设施陈旧、服务方式陈旧、服务观念陈旧的问题:一是文化馆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表现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省、市、县三级文化馆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市县与落后市县差距较大,省、市级馆与县级馆建设差距较大。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主观倾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群众的文化热情不能被有效调动。三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步伐滞后。对数字化服务认识不清,面对资金和人才压力,文化馆建设难以迈开步伐。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久拖不决的问题普遍。表现在领军型的文化馆馆长缺乏、文化馆人员编制与服务人口数量反差较大,文化馆业务人员年龄结构偏高,文化队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文化馆服务效能的提高,成为阻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高的对策研究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近年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解放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增强和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活力,为文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2]
(一)建立文化馆联动服务机制
文化养老视域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当前建设“积极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应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层面新需求、不断扩展公共服务的内容、创新社会养老理念、更新传统养老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养老;养老观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养老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往往注重给老人外在物质的满足和享受,却忽视了老人内在精神需求和文化诉求。我们应当看到养老出现的各种问题,多关注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为文化养老做出努力。
一、问题与现状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早在十七大就确定了“老有所养”的国家战略规划,但是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在不断加强社区养老工作同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文化需求将成为养老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即文化养老。目前,老年人的温饱和社会保障方面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子女多不在身边,即便是同城生活也摆脱不了“孤寡现象”。个别社区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老年文化活动,但是普及性不强,政府也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涉及范围不广泛,老年人参与性有限,活动开展的常态性不足,从而引发老年人过多关注个人健康、私人财产问题,极其容易造成一些老年人的社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问题产生了不同层面的隐患。
二、转变养老观念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研究
摘要:文化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人民文化权益维护、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充分发挥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应创新文化馆运营机制、加快推进文化馆标准化建设、健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推广平台及充分发挥文化馆带头作用。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的意义,重点论述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以期实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落实。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并能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而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播、交流、宣传的重要场所,对我国和谐、文明、友爱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文化馆仍存在着文化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不利于文化馆的良好发展。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可丰富文化馆文化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具有较好的实践性。
1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的意义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文化活动的组织、举办、宣传能力,这决定着文化馆是否可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二,文化建设能力,这决定着文化馆是否可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传扬传统文化。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建设,可充分落实文化馆服务职能,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对群众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扬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扩大文化服务范围,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可享受到文化的成果,并能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充分发挥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功能。二,发扬与挖掘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与发扬,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下,各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文化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责,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文化建设。因此,文化馆应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充分发挥出文化馆的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给其他文化单位提供一定的帮助,以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2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
文化推广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探讨
【摘要】泉州民间舞蹈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文化载体展示泉州民间舞蹈新形象的关键转折点。本文从后世遗时代下展示泉州民间舞蹈新形象的高等学府、中小学校、城市文化服务中心三大载体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优秀文化传承载体极大更新了泉州民间舞蹈形象展示的进程,但传承载体间缺乏清晰的职能划分。由此,本文提出了关于泉州民间舞蹈的优秀文化传承载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
【关键词】泉州民间舞蹈;优秀文化传承载体;新形象;职能
一、高等学府——文化守正创新与科技赋能加持
在民间舞蹈守正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然认识到涵载量大、知识元广、传承链长的文化载体是多么重要。就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最好的文化载体仍然是高等学府。高等学府中有着五大职能,即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国际交流合作职能[2]。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高精尖代表,但是笔者认为高等学府在文化传承上无法面面俱到,因为学校本身的职能决定了其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如非大学的专业需要或者政策性指引,那大概率不受重视的民俗活动是得不到“重用”的。再者,大学里的文化传承都是倾向于文化创新方面的发展和文创产品研究的发掘,舞蹈专业方面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舞台化展演,因为高校内的研究需要展现出实质性的科研成果,这时候便会忽略传承最原本的意义。仅靠本科生的采风活动和实地调研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时间太短,而硕博学生则能够长期研究深耕。在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上,我们更多的是借助高等学府专业的表演水平和二度创作能力,将泉州民间舞蹈的美学与气质表现出来,也体现了高等学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时代担当和勇气作为。例如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将千年民间乐种——南音引入高等学府专业设置,以此为特色大力发展闽台原生态民间舞蹈,依托于音乐与舞蹈学科形成鲜明区域特色的“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并于2015年被获批福建省专业研究生“南音与闽台舞蹈传承发展”联合培养基地[3]。在舞蹈实践课堂中,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到泉州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研究,虚心向民间老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学习泉州民间舞蹈,将采集到的泉州民间原生态舞蹈元素运用于舞台演出实践,研究成果《寒蝉蜕鸣》《阮厝的银腰带》《悬丝指语》《清伶一扇春》等均获得国内舞蹈赛事大奖,对泉州民间舞蹈开始了一场抢救性的守正创新之道。此外,学校在2017年又获批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音教育示范基地,并且诸多带有泉州民间特色的课程均获得福建省精品课程的荣誉,更加体现了高等学府对泉州民间舞蹈发挥着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作用。高等学府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赋能加持,能在新时代激流中展示和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象。南音是中国现存古代音乐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乐种,在进入泉州师范学院成为特色专业以来,已然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可持续传承发展的精神文化标识,在与高等学府的互通互融中,双方都迸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学院积极申报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世界非遗南音“上四管”合奏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国家级南音传承人的“上四管”合奏为蓝本,利用U3D建模、绿幕抠像等科学技术,高度还原了国家级南音非遗传承人的“上四管”合奏场景和演奏姿势,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场景中实现与国家级南音非遗传承人的学习交流,也为泉州民间舞蹈如何在与高等学府的借鉴交流中借助科学技术展示新形象提供了方法思路[4]。
二、中小学校——文化继续传承与美育以文化人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而更应当给处在三观定型期的中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美育教育也必须要紧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培养和塑造好中华民族的新生血脉。在教育部公示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认定中,福建省有59所学校上榜国家级榜单,传承项目更是丰富多彩,都是来自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泉州当地非物质文化占据大部分,充分说明了福建省内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5]。当地中小学应当承担着培育中小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植根于泉州本土文化特色,将泉州民间舞蹈之美传播进中小学生群体。2021年12月18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州市教育局承办的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艺术节舞蹈专场在福建大剧院隆重召开。由泉州师范学院舞蹈研究生带队编创、泉州市第五中学初中生队伍主演的原创舞蹈《少共国际师》,取材于红军长征中由年龄平均在18岁的闽赣地区共青团员及少先队员组建的队伍在战役中面对敌人强大的炮火伤亡惨重的英勇故事。该舞蹈的主创团队前往红色革命老区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红军长征纪念馆采风调研。“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有志报神州”,舞蹈深刻诠释了革命时期后生们英勇奋战、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
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研究
摘要: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成了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扶持政策的倾斜,西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在西藏地区构建创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也是当今迎合文化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进行了概述;其次结合西藏实际,指出了当前西藏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西藏政府在这一职能方面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西藏;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职能;创新
1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一词首次出现在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它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以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如今,政府在履行这一职责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是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具体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一致认为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