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4:11: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务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服务体系思考
今后的5至10年,将是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全新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所谓机遇,是说我国未来5—10年的经济社会形势会有更加健康的发展,而发展会给改革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当然这些机遇同时也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也是新的挑战。
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今后5—10年的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左右的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大量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工业化城市”和改革开放初期崛起的“集市型城镇”将要向现代生活和消费城市转变。这个时期,公民权利的意识将迅速觉醒,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将急遽增长。
其次,也是在这一时期,一个人口数量较大、相对富裕的中等收入阶层将会出现。这个阶层不仅将成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而且将会表现出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大意愿。
第三,还是在这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原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职能将被释放出来。这就为第三社会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因此无论从需求的方面,还是供给的方面说;也无论是从物质准备方面,还是体制环境方面说,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新构建目标的条件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充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本文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征的分析入手,简要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和意义,并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在金融支持上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增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相关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的城镇化仅为17.9%,尚不及中国历史上南宋时期的水平(22%),2016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7.35%,城镇常住人口已达到7.7亿人。随着在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城市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鉴于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也必然继续提高,那么在保证中国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的同时,如何解决城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未来需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中国国内文化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增加。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中国的文化机构(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等)由1978年的13065个增加到2015年的64213个,37年间增长了3.91倍,在这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博物馆的数量,37年间增长了10.04倍。虽然中国文化产品提供机构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由于在文化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产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这些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在产品提供上,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因此,绝大多数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虽然大部分文化产品可以由各级政府来提供,但由于各级政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性的公共文化产品,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因此,在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同时,一方面,仍需要由赢利性机构提供部分公共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是由各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仍有必要鼓励赢利性机构参与其中,或者是由赢利性机构(如商业银行等)提供必要的各类支持,如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以保证政府可以在有限的财力下,尽可能地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综上所述,得出两个问题:第一,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第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如何通过有效提供更多的、有效的金融产品,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上述两个问题是一个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作为分析新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切入点,来研究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及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在充分保证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化过程中集约高效的使用土地,更加注重节约能源和对环境的保护,更加强调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级政府执政思路的变化,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执政思路,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中小城镇内在承载力的“和谐”内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综合上述对新型城镇化和文化服务体系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具有的特征:第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反映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需要注重每一个个体的感受,将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要作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第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性。由于每一个个体对于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服务无法完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个体对文化服务产品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文化服务产品,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类型人群对文化服务的需求。第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对环境的保护。在建设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一是保证在土地利用方面,尽可能集约使用土地,尽最大可能保护耕地不受侵害;二是强调在文化服务设施方面,要增强对环境的保护,要尽可能避免在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所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第四,强调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政府执行思路的转变,政府需要转变过去单纯的以行政命令来建设文化服务体系的现象,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更加强调“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政府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根本目标,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讨
摘要:地震的发生往往可以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所属省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因此构建震后文化,优化震后文明发展是保证地方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震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为该地区震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新形势;震后文化;农村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共文化体系是以公益性、基本型、便利性、均等性为主要原则,以维护人民读书看报、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活动等权利和利益为主要内容,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且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汶川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需要的是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策略研究,使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在灾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建设。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内容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的网络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服务3方面[1]。首先在公共文化网络设施的建设方面,应建立有电影院、图书馆、剧院、网络文化资源工程等一系列的公共文化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和文化知识的汲取,对人民群众知识和信息的求知不予限制,达到逐步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促进文明发展的目的。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方面,应对现有的电影院、剧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定期免费对群众开放,并经常组织资源利用培训活动,实现资源对人民群众的共享,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经常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最后一方面的内容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服务支撑,政府方面应该建立完善严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对农村的文化活动加以帮助、提倡和鼓励,普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及制度,帮助人们顺利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达到提升人们整体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效果。
2汶川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思考
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是实现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各级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长足进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日益提升,为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岱岳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情况调查分析,找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对今后如何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做一有益探讨。
一、泰安市岱岳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转亮点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服务设施因功能不同,其利用率和活动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从不同层面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从了解到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运转最高效全年放映公益电影8000场次左右,基本实现了每村每月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部分乡镇(街道)甚至超额完成放映任务。这主要得益于全区配发了先进的数字放映设备、及时准确的电子信息统计、每场40元的补助和严格的考核兑现政策。(二)民间艺术团演出最受群众青睐以岱岳艺术团为代表的10多个庄户剧团全年演出1000多场,观众数量明显多于观看电影的人数。多数演出还能够吸引周围村庄,甚至周边乡镇的群众前来观看,逢集市或重要节假日举办的演出效果则更好。主要原因在于,庄户剧团的绝大多数演员本身就是当地群众,演出主要展现群众熟悉的地方剧种、传统剧目和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演出剧目都是长期以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反映的内容甚至就改编自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语言通俗易懂、角色形象生动。(三)文体小广场使用最广泛作为面向群众、全天候、开放式的文化场所,小广场让广大群众人人有机会、无条件参与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小广场已经成为舞蹈、健身、电影放映场地和政策宣传、道德公示阵地。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和谐的氛围,更为广场舞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转问题
(一)专项资金没有发挥最大效益目前,上级用于基层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采取“一刀切”的形式,通过财政部门直接发放到各村,有限的资金被平均用力,缺少有效监管,基层在文化经费上普遍存在“吃不饱”“饿不死”的现象。各地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文化主管部门最有发言权,而这种发言权却很难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得到有效体现,专项资金不能化零为整,使用效率低,致使开展文化工作比较被动。(二)文化资源没有实现优化整合基层在党员教育、科技教育、人口卫生、妇女儿童等领域的工作,都或多或少涉及公共文化资源这一要素。由于隶属不同部门管辖,建设标准不一样,在设施名称、管理使用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致使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即使在文化这一领域,也存在文化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上述情况得到一定好转。(三)文化设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全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相关的配套措施滞后,场所管理缺少财力的支持和长效管理机制,导致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有些文化活动场所如农家书屋等,甚至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四)文化服务内容方式缺乏创新在服务项目上,缺少为群众量身定做的内容,形式单一,不接地气,仅仅满足于一大部分群众的文化需求,形成了“一舞(广场舞)独大”的尴尬局面,更多的书画、摄影、乐器、歌唱爱好者被挡在文化服务之外。因此,群众参与率不高。在服务方式上,政府缺少调动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的积极性,依然在扮演着既办文化又管文化的角色。缺少专业文化服务,缺少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即使政府投入再大,也很难实现大幅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预期目标。(五)基层文化队伍力量十分薄弱首先,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文化站站长兼职多、专业水平低、经常被调换,导致基层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以庄户剧团为代表的社会文艺团体发展缓慢。有的乡镇(街道)庄户剧团曾多达三四个,可由于资金不足,运转困难,导致原有的庄户剧团不得不解散。其次,团员文化水平低,缺少编剧人才,致使节目内容单一贫乏,节目质量不高。
三、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论文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就初显
自牡丹江市成为全国28个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以来,哈尔滨南岗区再次获得创建资格,大兴安岭地区北极村北极光节系列节庆活动也于2011年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牡丹江市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经于2013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其创建的“六项引领行动”,“3+4”推进模式,为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示范,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就初显。依托于这些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研究也如火如荼。2013年5月,由老艺术家刘国仲发起的公益性民间机构———牡丹江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国学人才的文化阵地;2014年1月,极地艺术研究会在牡丹江市成立。该研究会由我国著名冰雪艺术画家周尊城先生与牡丹江大学携手创建,依托于雪城的天然资源,该研究会成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培养艺术人才的又一个摇篮;2013年7月,由齐齐哈尔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曲奇华创办的齐齐哈尔市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关东书画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营,该中心对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信息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一批文化精品纷纷面世。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哈尔滨市组织的朝鲜民族打击乐《四物游戏》获得音乐门类作品“群星奖”;哈尔滨话剧院大型原创史诗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以戏剧形式展现了哈尔滨百年发展的历史文化特色,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哈尔滨歌剧院根据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创作的原创音乐剧《茉莉飘香》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全国53家新闻媒体及网络的广泛关注;由齐齐哈尔马戏团学员班表演的《高空四人技巧》等三个杂技节目在黑龙江省第三届艺术教育成果调研评比中获得三项大奖;齐齐哈尔市编排的大型民族风情音画《达斡尔人》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表演金奖等十一项奖项……。
二、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失衡
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都应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应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参与。但是,在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还主要是由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主导的,他们往往以培训、举办讲座、论坛、咨询等方式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近些年来黑龙江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有所发展,但是也主要是以秧歌队、广场舞蹈队等公民个人自发形成的文化供给方式存在,有规模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共文化服务非政府组织尚未发育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3]显然,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距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另外,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供给中,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冠名等形式丰富地方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方式,如,“齐齐哈尔啤酒文化节”就曾经以“金马·香江花园杯”和“中汇城杯”进行冠名,通过企业提供经费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但是,黑龙江省绝大多数城市和文化品牌市场意识还非常淡薄,不能够充分重视各类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例如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龙江讲坛”等,都没有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经验。这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单纯依靠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力量势必会造成供给主体的失衡,无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后劲不足。
(二)公共文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一)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2010年末,全县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并延伸建成京星农牧场文化站,总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完成资金投入300余万元,发放和配送了累计500万元的文化设备。同时,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了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每室配备电脑20台,4兆宽带接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结合农村(社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组建了6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相应配送了投影机、服装、电视音响及电脑等文化活动设备,在5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每室配备电脑5台,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二)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目前,全县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三级网络,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梯队建设逐步规范,从业人员日益壮大。挂牌成立了贺兰艺术团,组建乡村、社区民间文艺团队15支,全县已形成了以县艺术团为龙头,其他民间文艺业余团体为主体的文艺创作演出的发展态势,队伍人数达500多人。组建了200余人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种”文化的主力军。(三)重心下移的公共图书馆总分管体系。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对农家书屋的要求,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72家农家书屋,完成建设投资144万元。同时,完成配套图书10万册,配送科技光盘7200余张,全县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四)高效运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依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自2005年以来,已建成了以县支中心为主导,下设7个乡镇场基层服务中心,以及6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三级网络,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同时,县图书馆成功开通了宁夏图书馆数字平台和本地数字资源网,成为全区第一个在电子阅览室就可以同时进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宁夏图书馆数字平台和贺兰县图书馆视频资源浏览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五)活力丰沛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资源供给体系。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地方小品、小戏成绩突出。舞蹈《耍公婆》《丰收的喜悦》参加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获得金穗奖和银穗奖;回族舞蹈《羊板响起花儿飞》参加在韩国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首尔杯”音乐舞蹈艺术大赛获得组织金奖和表演最高奖;舞蹈《栲栳》荣获文化部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回族舞蹈《跣板》在青海省举办的国际原生态现代舞大赛获得编导金奖、优秀展演奖。2012年12月6日,《栲栳》喜获央视《舞蹈世界》“舞动中国全明星”殊荣并参加录制。(六)长效保障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消防安全标准颁发文化经营单位许可证,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年终实行许可证年检制度。二是加大了对全县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巡查力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制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三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采取教育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整顿出版物市场,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遏制侵权盗版制品泛滥势头。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阵地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县文化馆是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作为“两馆一站”的建设重点之一,承担着全县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举办和艺术指导、培训和公共免费开放等职责,然而,该馆4年内搬迁3个地方,没有充分发挥阵地作用。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各种活动使用的器乐等培训设备和活动设施相对老化。此外,作为公共文化场馆的大型设施,县宣传文化中心3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改造,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备,楼顶甚至漏雨,无法起到文化设施标志性、引领性建筑的作用。(二)文化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有限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需求不相适应。乡镇(场、街道)、村(社区)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日常经费不足,导致活动开展较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免费开放运转难以维持,设施设备缺乏必要的维护维修,严重影响着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三)文艺骨干和专业人才较为缺乏,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全县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严重不足。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中,与文化工作性质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寥寥无几,知识结构趋于老化,人员年龄偏大。由于管理体制等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归口当地政府管理,业务上由县主管部门指导,文化专干不专现象严重。(四)文化活动创新不够,制约了群众参与热情和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简单文化服务(吹拉弹唱和读书读报)已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但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文化活动场地少,农村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仍然较为匮乏,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活动的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对群众缺乏吸引力,不能较好地满足和适应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工作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贯通性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做好各项文化设施基础建设和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认真落实国家文化政策和区、市、县相关文化繁荣发展的文件精神,加强各项财政对文化的预算投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列,力争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具体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机构运行、对外文化交流等专项资金的额度。要鼓励社会参与,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模式,推进公益文化服务。(三)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的运行机制。一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大文化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二是要健全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三是创新管理服务和手段,对于某些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可用政府购买的办法,促进产品生产及服务机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鼓励社会甚至民间团体积极参与,有利于刺激和促进社会文化产品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的设施体系。要建好队伍,配齐设备,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做好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阵地建设,建设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县、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配好配齐专职人员和相应设备设施,实行社会文化设施共享。对于农家书屋建设和“户户通”工程,要做好后续跟踪管理和服务,定期作好图书充实更新服务和户户通设备定期回访检查工作,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五)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一是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充分发挥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专业队伍以及民间文艺团队的作用,运用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文化“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使“三下乡”活动经常化、普及化。三是要加大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力度,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着力打造文化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六)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一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优秀人才,配备好专职文化干部,并按相关政策落实好相应的待遇。二是加强文化队伍专业培训,进一步稳定队伍,着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文化队伍。同时积极做好民间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三是进一步创新管理,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不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要求,为文化强县建设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探究
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概念内涵、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而对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尚浅,只是粗略概括各个主体的大致角色,并没有去深究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也没有关于各个创新主体联动机制的模型。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创新主体的角色分工的重要性,并提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创新主体联动机制模型,以此来说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提出促进创新主体联动机制对策建议。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都已经处在成熟时期,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法律的规范作用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成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具备公益性体系市场化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尽管在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数量上以及质量上的飞跃,但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是全区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是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对权力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按照公共服务型管理体制、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总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特别是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尽快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大突破。
一、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在政务服务体系外部,实行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政务服务体系内部,加快制定服务窗口和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全面引入民主测评机制,对部门窗口及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抓好“示范政务服务中心”和“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建立行政组织竞争与发展的机制,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对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放在重要位置,纪委、监察部门对各部门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督促整改,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作用,督促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特邀监督员队伍及新闻媒体作用,重点对各窗口单位“两集中”落实情况进行实地察访,对办事对象进行回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建立健全政务服务责任追究制度、投诉举报制度和政务服务质量监督考评机制。
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理顺部门职能关系,切实做到“两集中”。加快理顺部门相关内设机构职责和行政审批职能,把所有审批权限集中到一个内设部门,成立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并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审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一、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发展经济始终是排在第一位,发展经济没有错,但是只注重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惜一切代价这就不太妥当。就目前而言,地方各级政府似乎还没有对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重视,他们所注重的是经济有没有发展,发展的快不快。当然,对于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们就没有过多的去关注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忽视,对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少之又少,他们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关于农村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后随时都可以发展,这些不合理的观点,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公共文化实施十分落后
众所周知,要想很好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首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文化设施,没有文化设施,就谈不上服务,更不用说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它是必须的物质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始终是第一位,公共文化建设不受重视,出现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这就使得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的投资不够,导致一些基础实施资源匮乏,相对落后。就目前来看,在已经实现城镇化的乡村中,除了现代化的楼房,再就只剩下一些废墟或者是大坝了,很少有体育场、篮球场等体育场所,更不用说专门供群众休闲的娱乐场所了,就算有诸如公园类的娱乐健身场所,里面的健身器材也少之又少,还有一些设施由于过于破旧,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更是无人问津。
(三)农村公共文化形式单一,内容过于单调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农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项目建设、政府角色和社会参与、农民被动接受与自主发展、城市资源与乡村共享、传统形式和新兴模式等关系和问题。达州市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有新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探索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策略,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农民;城乡统筹
近年来,西部地区勇于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文化强市战略,从改善文化民生入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初步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农村地区基础还很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必须更新思路,功艰克难,尽快建成完备高效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西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显著
1.1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达州市投入30多亿元,打造重点文化设施,构建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重点场所巴山大剧场、文化广场、文化馆、巴山书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相继落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平台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逐渐完成,到2016年末全市建有文化馆(站)317个(其中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9个),博物馆(陈列馆)5个,美术馆(书画院)2个,剧场、影剧院20个,公共图书馆8个。有社区文化中心273个、村文化活动室1515个、农家书屋2834个、乡村大舞台57个、农民工文化驿站354个、留守学生(儿童)之家333个。全市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59%和95.71%,有线电视入户率(含网络电视)达到50.25%,基本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1.2示范项目建设特色鲜明,成绩斐然。达州市以打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平台为抓手,通过“基地+节会”的模式,推动了新农村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发展。从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以农民为中心,突出“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乐农民”的鲜明特色的展演活动,把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吸引到达州来,把本土创作的文艺精品推介出去,大大满足了达州人民欣赏高水平文艺精品的需求。以文艺展演为龙头,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流动舞台进基层”活动,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把图书摆到乡间集市,把文化课堂办到乡镇村社,把电影送进农家院坝,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保持了文化惠民的常态化。该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达州市顺势而为,在各区县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达川区、大竹县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通川区、渠县被授予“诗歌之乡”“彩亭艺术之乡”“竹编艺术之乡”“呷酒之乡”,达川区为“烧火龙之乡”“孝善文化之乡”,万源市、宣汉县为“太平腰鼓之乡”“民歌之乡”等称号。1.3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畅通高效。近年来,达州市每年有创作文艺作品5000件以上、视觉艺术作品2万件、舞台艺术作品200个以上。原创大型四川方言话剧《村官杨帮武》荣获四川省文华奖多项大奖,并成为全国重点剧目,巡演50多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通过流动展览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院以及群众义演等方式,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的服务活动,实现了文化惠民全覆盖。据报道,达州市及所属区县(市)“每年举办大型专题文化活动20余场、广场文化活动400多场、送文化下乡300余场,各乡镇每年组织文化活动1300场以上,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34572场,受益群众800万人次以上”。最近三年,每年举办“巴渠大讲坛”公益讲座60余场、文化精品展览60余次等,并到乡镇巡回举办,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成效更加显著。1.4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达州市在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的推动下,着力打造“巴山作家群”、“巴山画派”、“巴渠诗群”、“巴山摄影人”,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产出了丰硕的创作成果,长期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人才资源,将原有5个艺术院团整合成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和达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将各县文艺院团整体并入当地县文化馆,组建群众文艺队伍2000余支,“巴山蒲公英”文化志愿服务团已发展到4000多人,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校园、社区、乡村、企业等开展免费培训,培训基层业余文艺骨干1.2万人次。
2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