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3:42: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务区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服务区域经济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德国高职“双元制”教育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双元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让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对策,使高职教育实现快速发展,进而早日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式“双元制”;高职教育
我国“双元制”教育始于1983年的中德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随着我国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内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示范模式,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中国目前“双元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多都在探索“双元制”教学模式,除了中德共建的学院,因两国政府的大量投入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他大多数职业院校因资金、人才、合作企业等问题,仍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层面。形成这一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1职业院校来源不同。我国现有部分职业院校是专科学校转化而来,缺少职业教育的底蕴。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走现有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调整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改建、合并和联办的路子”。这次大会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反映了当时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1.2中德文化传统不同。中国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生选择做工人是考不上本科院校后没有办法的选择。但工业在西方国家有着至高无上的认知地位。此外,我国工人工资低、社会地位低、保障低的“三低”问题也制约了学生对投入职业教育的热情,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3合作企业确认方式不同。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没有对企业制定准入机制,企业是否具备开展教学的能力与条件,企业的师资是否经过培训等问题都没有明确标准。但德国企业必须经过行业协会认定才可与学校联合开展双元制教学,这就导致我国高职“双元制”教学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1.4运行机制不同。我国高职教育的“双元制”教学多数还局限于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但教学过程仍以学校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在企业学习多数还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实习深入融合不够。德国是学校和企业有两套不同的教学计划,由各州的文化委员会进行协调负责,是一个共同运行的机制。1.5监督管理机制不同。德国的“双元制”由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分工协作开展,并对运行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立法确定政府、行业、学校所起的作用,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培训雇主的义务,实训教师资格,培训合同的签订,培训期的延长与缩短,受培训人的义务和津贴等都有详细规定。而我国“双元制”基本上是以合同的形式由学校和企业签订,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主,对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处理基本没有约束力。高职学制为3年,企业从签约到接收学生至少要2年,2年期间市场的不确定性极大。即便企业无力履约,学校也毫无办法,监督管理职能只能靠校企双方的诚信来保障。
2中国式“双元制”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陕西省的职业教育资源在西北地区相对充足,基础能力较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支撑,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1]。从总体上来看,近年陕西省高职办学规模虽然在波动中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缓慢。2013年,陕西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39.03万人,相比2006年陕西省高职在校生人数增加9.76万人;2013年,陕西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达到13.57万人,较2006年增加2.94万人;2013年,陕西省高职毕业生人数达到11.78万人,比2006年增加4.46万人(见图1)。截至2013年,全省共有各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单位75个,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8所(含民办9所),其中省属公办独立高职院校有19所。19所省属公办独立高职院校在师资、办学环境、在校生人数等方面具有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陕西省高职教育的中流砥柱[2]。根据教育部所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目前陕西省高职专业已覆盖专业目录中的19个行业大类,涉及了78个二级专业目录中的68种,覆盖率为87.2%。目录中的531种专业,设置了236种,覆盖率为44.3%。所覆盖的19个行业大类中的二级类占比较高的是土建类、财经类、制造类、旅游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生化与药品类、材料与能源类、医药卫生类、法律类,较低的是轻纺食品类、公安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二)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陕西省位于我国的中西部,省会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最大城市。近年来,陕西省GDP逐年稳定上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总量跻身中等发达省份行列。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排名全国第1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7.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6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13.93亿元。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2015年间陕西省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量一直稳步增长,且增速也相对较快。目前,陕西省逐渐形成了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能源化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林果业、旅游业、畜牧业、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3]。
二、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高职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相对稳定,在总体上两者呈现出了相互一致的发展趋势。但是,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却没有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快。这种情况说明,陕西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比较为滞后,因此,其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必然会受到限制。第二,高职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度有待提高。相对于目前陕西省产业结构布局的“二三一”模式来看,陕西省的高职院校中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偏少,其数量和所占比重不符合第二产业在陕西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其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数量过于庞大,又与陕西省现有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造成陕西省第三产业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不均衡;而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数量与产业所占比重较为符合陕西省产业结构的总体趋势。因此,陕西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其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协调问题。而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设置上的失衡就会限制其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有效发挥,从而也就削弱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第三,高职毕业生省内就业意愿高。2015年陕西省高职(专科)毕业生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有12389人,占已就业高职(专科)毕业生总数的10.38%;到中部地区就业的有6123人,占5.13%;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有95495人,占79.98%;其中在陕西省内就业的有85715人,占71.79%[4]。所以,从陕西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仍以省内就业为首选,出省就业的意愿普遍不高。
三、陕西省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意识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23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陕西省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就业地域都以本省为主,这一点更加充分说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从区域经济出发,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但是,陕西省内的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按照传统思路办学,其在人才培养上与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建设需要并不相适应,并没有能够真正体现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第二,高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首先,是各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其次,是盲目开设热门专业,缺乏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这主要是由于各高职院校从市场招生考虑,为求较多生源而造成的。第三,高职教育缺乏统一管理。从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部门主管的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目标以及招生宣传方面采用的策略不同,而这些不同又导致了学生素质的差距和生源市场的混乱,从而导致了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5]。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这种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为主导的办学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即依靠政府办学、依靠政府统筹、依靠政府投资[6]。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府需要承担起微观统一管理和宏观有序引导的重任。
涉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策略研究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加强特色建设,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辽宁水利职业学院为例,从专业定位、对接产业发展、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区域经济;策略
一、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职教育的学校,培养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更显突出[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将高等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也将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在办学质量和数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相反,对于区域产业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却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2]。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方的经济逐渐本土化、特色化和地域化,越来越多地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可以为各类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针对性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持[3,4]。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群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如何布局谋划发展,是广大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原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沈阳经济区唯一的开设农业类专业的高职学院。我院生物工程系农业专业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积极务实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二、统筹全局,合理定位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生产与加工专业群的办学定位为,“办学方向区域化、人才培养实用化”,紧随政府发展规划,充分调研行业企业需求,紧紧围绕我院地理优势,即毗邻东北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沈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内企业建立稳定而密切的联系。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同时,我们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特色专业群,打造平台课,共享实训基地,不断提升师生水平,用自身的实力去赢得企业认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下得去,干得住,有技术”,培养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多年来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对教师的定位是懂生产、懂技术,定期到企业锻炼,教师要发挥专业特长,与企业共建工作站,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区域经济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现阶段电商的飞速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商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实现为区域经济提供相应的电商人才。本文通过分析了在现阶段电商人才培养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探讨了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我国相关院校培养电商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区域经济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电商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相应的模式以及相关的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快速发展的电商行业,给电商人才的培养增加了不小的挑战。大部分的院校对于电商人才的培养都是通过开设与之相关的电子商务课程,而课程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类、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等电子商务的专业课程,另外还包括网络安全以及网页制作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课程。但是单靠这些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市场对于电商人才的需求,尤其对于如今的电商不断变化的局面中,各种新型营销模式层出不穷,如店铺运营推广、社交电商、大数据分析以及新媒体运营等,若在进行电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无法顺应时代的需求,就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意义,相关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对电商人才的要求来不断地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1.2没有构建完整的电商就业创业培养体系。电商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部分电商人才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培养来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也有很多的优惠政策,这对于电商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虽然电商人才通过培养后加入到各个企业当中也会发光发热,但是更多经过专业指导和训练的电商人才积极加入创业的队伍,这对于推动我国电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院校在进行电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创业方面进行专业的电商就业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导致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无法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培养,也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拳脚的平台,使得电商人才的发展得到了阻碍,也就无法充分实现相关院校培养电商人才的价值[1]。1.3电商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电商专业的教学涉及的专业领域比较多,内容比较杂,大多数的院校中,关于电商专业的教学老师都是一些相关专业毕业的老师,如计算机专业或者经济管理等专业的老师在进行电商专业的课程教学。但即便相关专业其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一些细节内容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更是没有专业的实践性操作,与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需求存在断层现象,这就导致相关院校在培养电商人才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其专业性,同时也会因一些知识的差异给学生造成一些误导。1.4电商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电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关于培养模式存在比较单一的特点,多数都是传统的老师授课的教学方法,即便是一些实训课程也多依靠模拟软件教学完成,缺乏系统化、接地气的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导致很多电商专业的学生也无法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运用,最终不能达到很好的电商人才培养的效果。而授课的老师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也比较匮乏,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大部分还是依赖模拟软件来进行,无法进行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相关企业的实际活动当中,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
2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创新电商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服务区域经济的电商人才培养首先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对于电商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而开展电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以及相关的教学模式,因此相关高职院校在进行电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人才培养思路的创新,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够连成一个体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具体的思路可以参考以下步骤:(1)要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梳理;(2)对区域电商产业的各种经营模式进行逐一分析;(3)对区域电商产业的各个主要岗位进行了解,并对各个岗位的岗位技能做充分分析;(4)根据当前区域电商产业相关岗位的分析来制定电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5)根据区域电商产业相关岗位的业务流程来进行电商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的确定;(6)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关区域企业项目的引入;(7)根据实时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电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完善;(8)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真是做到边学边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所学内容。根据以上大体内容来完成电商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并根据实际的区域经济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完善,才能真正建立起服务区域经济的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符合服务区域经济的电商人才培养教学内容[2]。2.2构建完善的电商创业项目孵化成长机制。前面已经提到电商产业在我国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电商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的学习以及指导来完成自身的创业梦想,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创业梦想并努力去实现。因此在进行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也应该把构建电商创业项目孵化成长机制作为重要的培养项目来完成。对于服务区域经济的电商人才培养模式肯定要以区域经济的特点为基础,所以在进行创业项目孵化成长机制的过程中,也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因此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区域企业电商项目或者直接跟区域经济企业相互合作来给电商人才培养制定一个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确定以后经过专业老师以及区域企业的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不同岗位角色的担任,来共同实现该项目的开发经营等环节,在实际的创业实战当中进行所学知识的运用并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来逐渐地掌握相关的电商技能,从而使电商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素质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在专业老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白在一个创业项目当中各个投资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整个创业团队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创业的基本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他们在今后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电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电商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必须加强对相关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保障电商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的需求。在电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对于已经在职的电商专业教师应该加强其电商专业的基础内容培训,尤其是电商专业与其相关专业存在差异的部门更要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从而提升电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2)加强电商专业老师实践能力,很多电商专业的老师并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多数还是纸上谈兵,并不能给学生一些经验性的指导,所以要在这方面加强建设,让教师能够定期进行企业项目实操培训或者按照年度划分给专业老师指定相关的项目任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3)提升教师队伍的服务区域经济意识,在服务区域经济电商人才培养中,老师的服务区域经济意识十分重要,只有具备这个意识才能在人才培养中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以及需求来进行,才能让人才的培养符合市场的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区域经济研究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双创”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脱节问题,河北省高校应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地制宜的“双创”教学理念指导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引领创新创业潮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河北正处在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1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在河北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导下,目前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普及,也形成了一批示范典型,但各校情况参差不齐,整体教育水平仍有待推进,一些共性问题需要重视。1.1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忽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搞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但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有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仅是根据国家规定不得不开设的一门公共类课程,其受重视度远在专业课之下;有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从职业指导教育中独立出来,也没有专门的教材,仅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个模块存在;有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没有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硬件保障等方面未能获得与其意义相匹配的重视与支持。1.2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忽视其与社会需要的结合及其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该课程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纯理论教学的层面,创新创业的实训、实践欠缺,存在教学与社会脱节,实践性不强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既不仅仅是创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对创业进行鼓吹,它应该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与社会需要紧密对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富于创新精神,基于自己的专业素养、面向社会以创新引领创业。1.3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浓,忽视了结合区域资源开展的实效性、优势性。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基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趋势,几乎所有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因为教学方法相似、教学内容相近,导致各高校学生的创意创新雷同现象严重,多聚集于全国性的热点问题,这使得一方面智力资源浪费,一方面很多区域性痛点问题无人关注。而如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创意创新创业方向和方式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政策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就能实现高校“双创”教育实效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理念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区域体育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以及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以区域体育发展为依托,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参与为主线,分析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区域体育发展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推动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区域体育
由于传统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区域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在不同管理部门的直接监督、控制和干预下进行的。高校体育的发展空间相对闭塞,鲜少与外界交流,高校体育社会化程度始终达不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截止到目前为止,教育系统还未意识到体育社会化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教育系统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必须树立大局观念,与时俱进,尽量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决策,以促进高效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1高校体育对区域体育的作用
与区域体育相比,高校体育不仅有固定的场地设施、良好的师资结构和足够的财政支持;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非常明确,它在国民体育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必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条件,高校体育对于这两方面的准备相当充足。区域体育如果能拥有这两方面的优势,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体育设施及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此外,高校体育教育能够为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说,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从区域体育的角度来讲,区域体育要实现全民化,首先要求区域内必须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其次,区域内的全体居民不仅是教育对象,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实施者,这对于促进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进程有积极意义。
2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升级版”概念的提出和实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着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也迎来了自身发展、转型和提升的机遇。文章通过对在转型升级中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如何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和行业、企业一线生产之间的桥梁,阐述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自身定位及发展的着力方向。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定位;成果转化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是相对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本科高校而言的,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基本都是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本科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随着20世纪末高校扩招,国内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1][2],过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到社会,纵然提高了整体国民素质,但不可否认的是,量的增长也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2013年3月,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随着这个概念的提出和逐步推进实施,已有十几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契机,也真正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为己任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产业经济升级发展的新要求,主动发挥自身专业及地域优势,积极寻找有效路径,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1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培养什么人才
高等教育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三类,三者主要是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运用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来区分的。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专业基本理论,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依靠专门知识,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完成产品的具体制作过程,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3][4]。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上,目前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观点,即“重理论”和“重实践”。“重理论”的观点多数出现在由原来公办本科院校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因为转型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调整并不充分,特别是在实践环节的硬件设施配置上,无法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还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过于侧重理论课的分配比例,而轻视实践教学,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实践”的观点则多数出现在以高职层次为基础升级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这类院校一般实验实训硬件资源较充裕,但是由于之前的教育层次较低,加之老师教学思维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总是站在高职的层次看本科教育,将“应用型”本科简单的理解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更高层次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应用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能够服务于生产一线需要和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5][6],而不再是培养科学型、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中所说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不能简单的和高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相提并论,诚然,实践教学应该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但是对于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来说,理论知识的获取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在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应用技术型人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型人才不需要理论的创新,但是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创新、应用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因此,目前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主要侧重的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2如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物业管理服务区域房地产业策略研究
[摘要]深化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物业管理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加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探索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新思路。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特点的分析以及服务能力的调查分析,从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提出提高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
1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到,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服务决定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担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进而提升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服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的功能主要有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五大类。本研究主通过问卷方式对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部分专任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对策。
2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社会服务意识较好,主动参与能力有待提高。服务态度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推广,在调查社会服务意识中,关于“您认为社会服务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作用大吗?”的问题,38.1%的教师认为很大,57.14%的教师认为比较大,4.76%的教师认为一般。关于“您对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的问题,80.95%的教师认为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4.76%的教师认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会冲击教学和科研,14.29%的教师不能确定。关于“您会主动联系企业开展培训活动和技术支持吗?”的问题,只有14.29%的教师会主动联系行业企业,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由此可见,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较好,但存在依赖思想,主动参与能力有待提高。主要靠上级下发文件驱动行动,要等到政府、行业、企业主动联系才有所施展。教师习惯于闭门教书,科研及技术研究动力不足,很难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科研成果。部分科研能力突出、实操能力强的教师,却因缺乏动力机制而不愿意主动承担物业行业、物业企业培训及横向课题,使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2.2社会服务政策缺失,服务队伍不健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否有效开展,社会服务政策尤为关键,这是社会服务的保证之一。课题调研中,“贵校是否有健全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仅占14.29%,不够健全的占57.14%。“贵校是否有健全的社会服务管团队”,非常健全占14.29%。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在配套政策缺失、服务队伍不健全的情况下,开展培训服务、信息服务等主要以教师个人为主进行,服务能力有限。学院未成立社会服务管理职能部门,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缺失,对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年终考核量化不明确,造成教师社会服务动力不足。2.3服务内容有限、形式有待扩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也包括为行业、企业及社区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但多数培训是由行业企业等部门组织,院校仅提供师资力量,培训的规模和深度还有待提高。调查中,关于“贵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形式主要有?”的问题,培养物业管理高职人才占71.43%,企业培训占85.71%,劳动力转移培训占57.14%,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占52.38%,为行业企业提供资讯及技术服务占28.57%。关于“学生开展的社会服务形式主要有?”,物业法规宣传占90.48%,义务技术维修占9.52%,专业咨询占47.62%,文艺演出占19.05%,物业科技宣传占61.9%。由此可见,服务内容形式比较局限,技术咨询服务仅仅是教师参与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技能大赛、师资评选及企业管理方案的咨询活动,在技术推广服务、科普知识宣传、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及实训室等很多服务方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展。2.4服务成效不大,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质量不高、成效不大。调查中,关于“学生开展的社会服务形式主要?”的问题,物业法规宣传占90.48%,义务技术维修占9.52%,专业咨询占47.62%,文艺演出占19.05%,物业科技宣传占61.9%。关于“贵校在物业管理专业办学中利用自身优势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形式有?”的问题,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占90.48%,政府决策咨询、为行业协会提供咨询所占比率较小。针对物业管理专业来说,首先,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对接行业发展,做出有效反应,真正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次,开展的企业行业培训多数是临时性的,缺乏长效机制,服务效果有待提高。最后,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互动力度不够,无法实现深度对接,在校企合作中,收效较大的仍然是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高校英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鸡西作为一座边境城市位于祖国东北边陲,己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在发展对外经贸和科研合作中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鸡西地区经济发展呈外向型发展趋势。近几年是鸡西市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的时期,对外贸易日益扩大。通过探究高校英语教学中潜在的问题,旨在让高校英语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实现高校英语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带动高校英语教育与科研水平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局面。
一、高校英语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意义。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为目标,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依照职业技能及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体系,促进高校英语教学全面改革,为区域经济输送大量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一方面,大批优秀的英语应用性人才能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经济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提升影响力,能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只有区域经济与高校英语教育共同发展,才能提高高校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开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凸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共同进步。
二、鸡西地区高校英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缺乏明确性。《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成为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要顺利完成涉外交际中交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统计,鸡西地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合格证书;只有个别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却不知该如何以服务于区域经济而进行教学。(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能力本位”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核心,要把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相融合,改变在应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学习的状态,要培养具有较强英语基础知识及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高校英语课程设置应有机融合EGP教学和ESP教学,为满足社会岗位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就业背景下英语应用能力,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好服务。经调查,鸡西地区高校英语课程设置总结如下: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从开设英语课程的时间看,专科开设英语的时间为一学期,本科开设英语的时间为两学期,有个别专业会多开一年的选修课。从英语课程的类型看,只有少数专业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调查问卷中,许多学生明确表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就不用再学英语了”;“我们的专业英语课就是简单的翻译课,有的专业词汇授课老师自己也不太明白”:“压根不知道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三)所用教材不符合企业需求。只有根据区域经济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英语能力的要求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英语教材,高校英语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依照不断调整的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才能更好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调查,鸡西地区高校英语教材使用情况如下: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系院使用统一的、单一的规划教材,并没有同企业一起研发英语用书,定什么样的教材教什么样的教材,绝大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参加问卷调查的很多学生觉得课堂所学英语知识几乎在生活和工作中用不到,仅仅是为了应试,大大损害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四)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专兼职教师的比例缺乏协调性。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高校英语教师大多是基础英语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毕业院校跨进就业院校,中间缺少企业工作经验,更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有具备相关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经调查,鸡西地区高校英语师资情况如下: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英语教师学历水平相对来说不太高,全日制研究生很少,没有博士以上学历的英语教师。中级职称的教师多,高级职称的教师少,教学工作量巨大,具有相关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当低,科研工作进行缓慢,缺乏省级以上先进课题。大学英语教师在具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与所教授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利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对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高校英语教育服务鸡西经济发展的对策
金融服务区域经济论文
1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
1.1国外情况
从产业性质上讲,世界各国公认金融业应归属服务产业。在国外,对“现代金融服务”的定位,就是立足于产业功能基础、以金融混业经营为重要特征的综合服务。各国在制定金融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受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为维护本国利益,对金融业不断放松管制,大肆鼓励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银行业和资本市场间的“隔离网”破除,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全面混业经营。此前,英国于1986年实施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重大改革,相继颁布《金融行业法》《、住宅服务社团法》《、银行法》等法规;日本也于1998年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案》。由此,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确立金融综合经营制度。
1.2国内情况
近几年,受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业内在发展规律的驱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加快,银行与信托和租赁、银行与保险、保险和证券都有不同程度的业务交叉。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机构改革和国家金融政策开始重视现代金融服务。200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最新“三定”方案,新增四项职能中有三项与现代金融服务有关:拟定金融改革和发展规划,促进金融业协调健康发展和有序开放,监测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推动金融业信息化、标准化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2月,国办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指出“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另外,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文件中,都提及“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但是,客观地讲,当前我国对“现代金融服务”的认识比较模糊,只是承认国外混业经营的发展理念,多数情况是金融监管部门的战略考量,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如金融信息化和金融科技标准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银行卡升级、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尚未融合全局观、系统观、区域观、产业观去规划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2国内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区域实践以及理论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