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3:03: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务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服务模式

公共气象服务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气象服务模式的要求不断提升,当前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为了迎合国家的发展也在逐渐进行自我创新与改革。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介绍,以期能够转变当前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促进行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关键词:国家改革;公共气象服务;模式

公共气象服务作为当前由我国主导的政府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气象科技的预测技术与科学测算技术所得来的气象数据以及计算结果通过服务机关展示给人民群众,其实质是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为了进一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就必须结合当前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公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基本业务就是天气预报,对于其他领域的了解却很少。随着现代化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气象预测生产只是基本的气象服务内容,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利用气象状况来预测商场中产品的销售量来指导进货,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

查看全文

环保管家服务模式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行业均呈现出了繁荣的发展趋势。环境服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开始加强对科技社会与自然资源协调关系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环保管家服务模式,能将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对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次研究中,阐述了环保管家服务内容、应用特点及意义等,并探究了新发展形势下,完善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环保;环保管家;服务模式

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国家相关部门也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其中,环保管家的引入,为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环境服务行业之中是由环保主管部门进行垄断式管理的。目前,环保管理的结构,以多元化为主。新形势下,我国环境服务行业涉及的内容日益复杂多样。此种情况下,加强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的思考,是尤为必要的。

1环保管家相关概述

1.1环保管家服务内容。环保管家服务,是一项综合的管理过程。在管理实施过程中,确定各个注意事项。在各项服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类模式进行深入性分析。从某种层面来说,环保管家属于一种形式,对第三方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形式。在环境治理期间,从较为全面的角度上掌握费用支出的具体类型。在环境治理中,引环保管家,能够提高环境治理的专业性与高效性[1]。此外,环保管家服务也可以是排污者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将环境治理问题,委托第三方环境治理公司代为治理环境,与此同时通过签订合同并缴纳相应治理金的方式,向第三方支付环境治理费用。在环保管家服务开展的这个过程中,需要了解环保管家的实际应用价值和优势。1.2环保管家应用特点。环保管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鲜明的特点。从理论上来说,环保管家的衍生,与传统环境服务行业有密切的关系。因而,环保管家的载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环保管家既可以是单独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是企业。目前,我国对于环保管家的要求,尚未制定出明确的定义。在相关条款中,中央环保部门将环保管家定义为,是向园区提供全面的检测与保护的公司,具有专业性[2]。通过检测与保护,可以提供相对完善的环保性服务,根据当前存在的环境治理问题提出针对性和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不过,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涉猎范围看来,环保管家的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特点。其服务对象可以是单位,可以是园区、政府或是组织等。因而,环保管家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就特点而言,环保管家的应用也具有先进性,其属于我国中央环保部门根据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制定的环境治理规划方案,与我国新时期环保中国梦的相关治理要求相符。1.3环保管家应用意义。环保管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意义。首先,环保管家服务对园区发展的意义。通过环保管家服务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园区对环境污染地点进行定位,根据园区的污染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系列化环境污染治理方案,提供较为专业化的环境污染服务,可促进园区的生态化持续性发展。其次,环保管家服务对环保部门的意义[3]。环保管家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环保部门的环保管理评、评审和培训等,提供技术支持,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中,抽离出环保管理部门,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环保管理问题。最后,环保管家服务对企业发展的意义。环保管家服务可在相同的时间,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利用监管系统,将自动收集的与污染有关的数据传输规管理部门,进一步提升监管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与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环污染治理水平和效果。

2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完善措施研究

查看全文

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探讨

【摘要】在现今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做好农业的推广服务,将直接关系到地区农业的发展。在本文中,将就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1引言

在我国市场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我国的农业建设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需要能够联系实际推广服务模式的建立,以此为基础上实现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2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对于农业产业链来说,即是同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具有密切联系产业群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如农业生产的科研部门、种植、运输、储存、加工以及销售等部门等。在具体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工作中,即会将整个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储运等环节对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形成,在其中对其中的重要要素如人财物等进行科学的控制与协调,其目标即以此实现农业产品的价值提升。在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当中,能够作为推广主体的部门有很多,如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农民合作组织等。其中,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市场作为该链条当中的龙头,因其自身性质的存在,通常无法实现推广服务职责的承担。对此,在现今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主要的服务供给模式有“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农技推广部门+农户”、“科研单位+农户”等。而在客体方面,则是在整个农业产业链当中同上述主体具有连接的农户[1]。

查看全文

医疗服务新模式初探

1“流动乡村医疗车”概念

本文提出的基于POCT的“流动乡村医疗车”医疗服务新模式,是指由全科医生和检验师至少两人组成的微型“流动诊所”,自行驾驶着装备了基本检测手段(主要是POCT设备)、基本临床治疗手段的“流动乡村医疗车”按事前告示的时间和地点去农村经济欠发达和偏远地区为那些求医困难、缺乏“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的基层民众提供初级医疗服务,并对急诊、重症、慢性病、疑难病人提出分诊建议。这种主动送医基层的初级医疗服务新模式,是对目前城镇定点式医院“等人就医”医疗服务模式的补充和拓展。对“流动乡村医疗车”笔者初步构建如下:⑴人员:至少由全科医生、检验师组成,均有驾驶执照,轮换自驾“流动乡村医疗车”出车服务。⑵车型及载物:车型可以是巴士、厢式货车、拖车等,并配导航设备和备用电源。对上述车型适当改装或定制后能装载并固定基本检验设备(如:X光检查、B超、血样尿样化验、血压测量等POCT设备)、折叠式病床、折叠式办公桌椅、所服务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用药和必要急救用药及设备。⑶服务模式:驱车到农村欠发达和偏远地区为缺医少药的基层民众提供初级医疗服务。①首先建立所服务地区“流动乡村医疗车”网站和手机APP,在网上公布事先已与卫生部门商议好的每天所去地方的诊疗告示,同时也通过“县-区-乡-村”的行政管理体制诊疗地点和时间告示;②“流动乡村医疗车”每天到所公告的诊疗地点进行初级医疗服务,如:对求医者进行必要或基本的医学检查、治疗或提出进一步处理建议,对急诊、重症、慢性病和疑难病人提出分诊建议,对每位求医者进行必要或有针对性的健康、卫生常识的宣讲和教育,建立求医者健康档案并上传云数据库用于健康管理或治疗跟踪,有条件时应进行恶性肿瘤早期预警检验;③全科医生、检验师就近餐饮、休息和夜间旅店住宿,第二天驱车去下一个诊疗地点进行诊疗服务。

2POCT国际标准化组织对POCT所给的定义

[1]:Point-of-caretesting,POCT,near-patienttesting:testingthatisperformednearoratthesiteofapatientwiththeresultleadingtopossiblechangeinthecareofthepatient.Point-of-caretesting(POCT为缩略语)是美国术语,near-patienttesting是英国术语[2],这两个术语的意译是即时检验或近患检验[3],它们同指以下定义:在近患附近或其所在地进行的、其结果可能导致患者的处置发生改变的检验[3]。目前POCT设备已经能够实现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检验或筛查,同时对一些急症所需检验也基本覆盖;POCT对目前应用已涉及检验亚学科的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检验都能开展。所以,从医学检验角度看,“流动乡村医疗车”能装载常见病、多发病的POCT检验设备去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为基层百姓提供初级医疗服务,已具备检验手段的可行性。

3“流动乡村医疗车”的全科医生和检验师

“流动乡村医疗车”上的全科医生和检验师是边远农村基层民众初级医疗服务的提供者[4]。经过高等教育并通过医疗实践获取资格证书的全科医生和检验师才有资格成为“流动乡村医疗车”上的行医者[5]。检验师在流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检验是医疗服务流程的上游,下游就是全科医生对病人的医治。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09年4月9日在其网站上对全科医生作了定义[6],全科医生正具备了向医疗欠发达乡村和偏远地区的基层民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以及一般疾病初级诊疗等服务”的资格和能力。“流动乡村医疗车”医疗服务新模式的提出,拓展了全科医生医学人才施展才能的应用领域。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为主

与西方社会“自然生长”的文化生产与分配体系不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无法绕过建国以来形成的庞大的文化事业体系而“另起炉灶”。因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建国以来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即文化供给国有化。在这种文化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政府几乎包揽了资金支持、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产品供给在内的所有事务。建国初期,我国文化管理以“五五戏改”为标志,通过“改人、改制、改戏”的方针对民间艺术团体进行改制和收编,完成了新中国文化行业的国有化改革。国家文化体制的定型,不仅摒弃了旧戏班中“养女制”、“徒弟制”等一些不合理制度,而且在再造人民群众的伦理道德观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国有化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这种体制引导下,我国的文艺创作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的深度都有所突破,将中国的文化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但受文化生产力的影响,文化艺术作品的社会总量供给不足,无法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文化供给呈现出相对低水平和低层次的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党的工作中心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凸显,为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的经济属性得到进一步激发。自此,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由公益性文化事业供给一家独大进入到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供给并存状态,在文化领域开始了公共性的文化事业与市场性的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时期。鉴于我国区域间和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受资本逐利性的影响,人民群众享受文化产品不平衡的状态进一步显现,文化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具体到农村而言,文化事业的供给“难以到位”,而文化产业的供给又“到不了位”,造成了农村文化供给的真空状态。“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发展的新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应有之义”,更是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保障。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开始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服务购买模式”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拓宽了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路径,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洼地,虽然有政策引导但难以形成吸引市场主体的环境。因此,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现阶段仍以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为主,政府主导下“服务购买模式”的触角难以延伸下去。

二、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形成吸引市场资源的有利条件,致使供给主体相对单一。(一)存在的突出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单一供给模式的弊端越发凸显,其突出表现便是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并存。供给不足主要体现为农村人均公共文化资源占有量小、针对性强的公共文化资源缺乏。据统计,2017年我国文化事业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2%,人均文化事业费用仅为61.57元,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用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就2017年而言,我国人均公共图书藏书量为0.7册,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09平方米,其水平远低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建议性标准。针对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更是缺乏,以“文化下乡”为例,虽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但2012年人均“文化下乡”活动次数仅为1.27次。[1]供给无效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低,这种现象在基层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不可否认,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具有一定的政策倾向性,如村级文化站的建设、农家书屋的投入等。但政府单一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契合度不高,导致资源浪费率高,供给的无效性进一步凸显。以农家书屋为例,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此工程有一定成效,不过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据人民网报道,现今的农家书屋生存状况堪忧,大多数大门紧闭无人问津。(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政府内部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中,虽形成了以文化部为主、部门间协调共抓的管理体系,但覆盖部门过多,包括、新闻出版总局、文化部等20多个部门,多部门介入导致工作协调机制难以顺利运转,容易出现混乱情况。一方面,多部门管理造成资源浪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庞大,但覆盖内容有限,很多部门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并未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缺乏统一安排,容易造成公共文化设施闲置和浪费的情况出现。就农村互联网建设而言,早在2016年农业部就制定了《“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而商务部也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多部门指挥、多部门投入、多部门管理的体制导致现阶段农村互联网工程建设仍然没有大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多部门管理容易导致服务真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广泛,但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出现某些方面无人管理的情况。虽然近年来各地陆续开展了以理清部门职能为重点的“三个清单”工作,但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界定,致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主体职责相对混乱,不时出现无序管理和重复管理的情况,并在某些服务领域出现管理真空。以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例,在管辖上呈现出传承中心、文物中心与文体广新局“三龙治水”的局面,某种程度上造成管理真空,导致农村特色文化遗失和断流。2.缺乏激发其它主体参与的有效措施。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内容。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再次强调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不断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特别指出要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突破点。《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37号)中明确要求,省级部门和相关部委要制定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套、操作性强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体系和管理规范。几年来,全国范围内虽基本形成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机制,但向基层延伸性不够,广大农村地区享受国家政策红利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专门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但地方政府出台的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具体措施不够细化,成效也不够明显。总体而言,政府主导下的“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延伸依然不够,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热情依然不高。3.供给内容与农村需求契合度低。供给错位是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浪费的重要因素。农村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受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软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差别较大,如果实行简单的模式移植会造成供给错位。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与农村文化需求契合度不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属于个人发展的需要,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对文化的需求根据收入差别存在一定的差距。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城乡经济差距已成事实,一味脱离农村发展状况,简单复制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内容,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就硬件设施条件而言,与中心城市建设不同,农民居住相对分散且交通不如城市便利,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辐射范围和对象相对集中,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远高于农村。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只追求“豪华气派”,则会出现缺乏人气、利用率低甚至设施闲置的状况。就人口结构而言,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多是以留守老人、儿童为主体的哑铃型结构,某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在农村难以找到市场。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参照城市进行简单的移植,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总体而言,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拓宽农村公共文化生存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乡村振兴不仅包括乡村经济的振兴,还包括乡村文化的振兴。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出台了如电影下乡、文化站建设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天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是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供给模式创新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关键。总体而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组织为依托、市场资源为补充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乡风文明”的重点。(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根本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过程的新认识,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文化事业管理的“不到位”和市场经济主体“到不了位”的矛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早“占位”,防止“三俗”文化“越位”和“抢位”。1.公共文化的内涵决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公共文化是文化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正侵蚀着社会肌体,农村公共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样面临严重滋扰。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的作用,必须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正向文化理念。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文化资源内向挖掘不够、外向吸引力不强,缺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环境,利益导向型的社会组织不愿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益导向型的社会组织又缺乏扎根基层的长效激励机制。另外,农村村民文化自治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自建、自营和自管方面同样缺乏系统长效监督激励机制。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3.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政府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意。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破除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要破除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体现,更是贯彻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做好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以公共文化为引领,以标准化促均等化,重塑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市场趋利性因素对农村公共文化影响逐渐扩大,农村已有的道德约束体系正面临解体风险。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依旧是一个薄弱环节,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一供给无法满足农民对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还有可能因“供给错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内源性动力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加强农民的文化发展自觉。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时间虽久,但并未形成系统性、延续性的自治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自治方面,仍是一大欠缺。鉴于此,加强农村文化发展自觉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发掘的自觉性。文化的传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要做好农村文化的挖掘工作,通过对农村文化追本溯源,夯实农村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创造的自觉性。农村文化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要让文化贴近时代特征、贴近百姓生活,仍需发挥农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只有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中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群众化和生活化。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管理的自觉性。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已全面铺开,但在场地和设施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要确保政府投入的有效性,农民文化生活的长期性和延续性,需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文化活动的管理中来。通过进一步挖掘农民对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拓宽公共文化的生存空间,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大繁荣。2.充分挖掘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驱动因素。随着我国文化管理权的进一步下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途径进一步拓宽。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要推动政府力量与农民自身力量的“双轮驱动”。一是发挥政府撬动作用。纵观各国文化管理模式,有“政府主导模式”、“民间主导模式”和“分权化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各个国家均通过有限的政府力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文化管理与发展过程。对于我国来说,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尤其需要发挥基层政府的撬动作用。通过培育农村文化组织、举办符合农民需求的文艺活动,利用政府购买、财税监督等途径引流社会资源;二是发挥乡贤带头作用。农村道德体系存在时间已久,稳定性强,抓好文化乡贤这一关键对于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对文化乡贤的价值引领,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加强对乡贤公共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不仅仅是符合农民口味的“娱乐性”文化服务,还有促进个人发展的“知识性”文化服务。加强对乡贤文化素养、文化技能的培训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由“娱乐性”文化服务向“知识性”文化服务转换的重要一环。(三)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随着协同治理理念的出现,社会组织对公共管理中政府职能的补充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区域上来看,社会组织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社会组织力量薄弱;从城乡来看,城市社会组织成熟稳定且运作规范,农村社会组织数量少、发展不成熟、管理不规范;从行业来看,社会组织行业领域分类中,文化类社会组织较少。因此,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是撬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后备力量的重要之举。1.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在政策规范方面,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相关权益,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倾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资金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类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在舆论引导方面,营造宽松的、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在工作培训方面,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思想教育和相关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社会组织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发展。因此,社会组织必须在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供给。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途径;要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对社会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管,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公共性和有效性;要不断完善效果评估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类社会组织的供给成效评估。(四)进一步激发市场资源活力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借助市场力量,进一步挖掘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元素,开发农村文化的商业价值,吸引市场资源的进一步注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市场的有序衔接,实现农村文化繁荣与收入增加的双重效果。以公共文化服务引领乡村文化发展,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必须打破单一主体供给模式,结合我国农村特色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组织为突破、市场资源为补充的协同治理模式。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农民、社会组织与市场资源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支撑。

查看全文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分析

摘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网络、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新技术革命对于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消费方式带来颠覆式变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特征的基础上,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一新型管理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议,以期实现在财务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在成本、效率、质量、战略等多个方面实现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智移云;财务共享;模式研究

1财务共享服务概述

财务共享服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最早在欧洲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初创阶段,财务共享中心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将简单、重复性业务归集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以实现规模经济。90年代中后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发展效益,并朝着提升效率与服务质量的目标发展,同时期,财务共享引入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鉴于财务共享这一创新型管理模式在降低成本、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强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优势,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财务共享服务是“IT驱动管理变革型”项目,对于多个国家或地区可标准化、流程化、简单重复性的公共流程的会计业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集中处理,旨在消除“信息孤岛”的壁垒,解决重复性投入、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财务运作整合、管理流程再造。在“大智移云”时代,共享化、智能化及数据化是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方向,通过业财融合,信息化对接,同时加强与银行、税务等外部系统的联系,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控能力,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支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2“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征

2.1财务共享。大数据、移动网络和云计算服务平台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管理等业务层面实现集中处理,大大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特别是“营改增”政策的出台,随着电子发票的逐步普及,企业的税务交易变得更为透明,数据反馈比较真实,能够实现企业的业务流、管理流、核算流和资金流的统一。2.2价值增值。财务共享服务致力于财务核算业务的集中,以期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优化,降低财务运营成本,在大数据、云平台为代表的“大智移云”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使得业财融合有了可能,从而保障数据信息真实可靠。由于企业内部获取并分析的数据都集中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获取的数据质量较高,从而为企业进一步的数据整合与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支撑,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提升,实现价值增值。2.3需求导向。“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追求对内实现财务数据整合分析,支持企业战略决策,对外实现服务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若想发挥实效,亟需凸显客户的需求导向,既致力于企业内部服务质量的优化,又转变思想观念,为客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财务服务。

查看全文

环境保护管家服务模式分析

摘要: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了几个新兴的技术,其中一个就是环境保护管家服务。什么是环境管家服务?它在现在的环境保护中起到哪些作用,又有哪些用途?本文将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管家服务;环保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经济发展稳中有升,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日趋严重。在新形势下,保护环境被人们多次提起,环保如今也已变成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落实到全国各地。环保法规的颁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地监管部门和工业企业在监管过程和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各工厂企业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吸收国内或者国外优秀的管理理念,创新生产方法,引进环保管家服务模式,更快更稳的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管家服务模式的理念

现在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国家近几年大力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虽然宣传力度较大,但是在目前社会中民众和企业的环保理念依然非常薄弱。很多企业环保无门,不知道如何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管家服务模式就是给了很多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环境保护管家服务其实就是那些有污染可能性的生产企业聘请第三方环保公司来完成三废(废水、废弃、废渣)处理[1],既包设计又包处理还包维护,并支付服务费用的一体化过程。目前来说很多有污染可能性的企业一般都是先找到第三方环保机构,设计出一套排污设施后就进行自我管理,但是生产公司内部环保专业人员较少,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时候就可以交给环境保护管家服务,省去维护的烦恼[2]。

2环境保护管家服务模式的意义

查看全文

手术室护理服务模式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为手术患者提高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对比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后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经独立样本t或x2检验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推动手术室护理工作向前发展。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质量;效果评价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通过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转变护理观念、规范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1]。为探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7月期间结合我院科室情况开展了特色化优质护理服务,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响应国家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号召,我院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收集80例患者入组,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收集80例患者入组。我院有手术室16间,护理人员职称: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12名,护师29名,护士39名,共计84名护理人员。1.2方法。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前按照手术室常规护理流程与操作规范开展各项护理服务,2014年6月开始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为手术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优质护理。制定术前方式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术前方式技巧,自制术前访视卡,访视卡内容需参照术前方式目的、意义等,为不同科室、不同手术类型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术前方式卡,在卡片上写明手术注意事项及祝福语,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手术治疗的了解程度,树立手术成功的信心。②术中陪护。自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全程陪伴做好细节护理工作,等候期间可播放轻缓音乐缓解或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心理状态。进行护理操作前告知患者获得患者支持和配合,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合理摆放手术体位避免发生压疮。术后需仔细擦洗消毒剂、血迹等,保证切口敷贴干净,术毕协助患者穿好病号服并送回病房。③术后随访。术后需加强随访,待患者苏醒后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密切观察伤口恢复情况。1.3观察指标。①自制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前完成满意度调查,评价指标包括仪表仪容、服务态度、语言、术前方式、心理护理、技术操作等,满意度等级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治疗总有效率=[(非常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0%。②自制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评价量表,评价指标包括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健康宣教能力等,满分10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两组或多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的实践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就诊于医院内科的1361名慢性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就诊于医院内科的1378名慢性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仍按照社区医院常规就诊流程处理,而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药学服务模式。通过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总结相关措施,分析管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我们所说的慢病管理主要包括的具体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慢阻肺、肺结核、精神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1]。而上述疾病均为慢性发展的过程,但不合理的管理及控制也会导致疾病迅速的进展,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来,不少文献都提出了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与转归,对患者慢性病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2]。笔者即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本院内科2016年及2017年期间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分析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就诊于本院内科的1361例慢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高血压患者378例,冠心病患者132例,糖尿病患者261例,慢性肾脏病患者142例,肝炎患者231例,慢阻肺患者217例,年龄为21~89岁;选取2017年就诊于本院内科的1378例慢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患者362例,冠心病患者153例,糖尿病患者26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151例,肝炎患者257例,慢阻肺患者191例,年龄为22~8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为就诊于医院内科的慢病。②所有慢病患者的疾病状态均处于稳定期,无急性进展。③近期无急性感染。④预计寿命>2年。⑤入组的患者均签署相关协议,同意入组。排除标准:①目前处于疾病进展期。②近3个月存在急性感染。③预计寿命小于2年。④拒绝参加该研究的妇幼人员。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就诊的慢病患者按照常规的就诊流程进行治疗及处理,不做特殊指导。1.2.2观察组对观察组的就诊的慢病患者实施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具体如下:①由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营养师及药师构成慢病管理体系。②将慢性病根据系统进行划分,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对于每个系统的慢性病进行临床药师分配。③临床药师需从药物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患者本身疾病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用药方案。④并且单独设置临床药学门诊,并根据病种划分不同的出诊区,患者可自行选择想要咨询的相关药物情况。1.3观察指标。对两组的就诊患者分别进行满意度进行评估,其中评分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比(%)+基本满意比(%)。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IBMSPSS22.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等级有序的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统一服务”管理模式探索

随着智能电网、“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低压集抄的全覆盖,目前在营销服务工作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怎样才能牵住营销这个经营“牛鼻子”,当务之急是谋划新形势新政策下营销管理定位和适应新形势的营销管理模式。地市局应以此为切入点,紧抓机遇,从体制、机制、业务和技术四个方面开拓创新,破解当前营销管理中的“瓶颈”问题,探索市场化环境下对外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满足客户需求提供精细服务,对内推行精益管理、优化管控模式不断提升营销管理水平,实现上级下达的营销管理目标。

一、营销管理的现状

目前的营销管理处于传统模式向精益营销的转型时期,与精益化管理的要求相比,存在营销理念滞后,实施还较为零散,相关实践推进缺乏精益化管理本身严谨的策略方法。(一)管理的现状。目前供电服务过于强调地域的行政管理,内部服务协同缺乏专门指挥配网抢修的机构,难以实现资源最优,系统支撑有限,停电信息延迟、不对称,无法研判并及时通知客户。外部服务对精细需求越来越高,如服务模式多样性、服务响应及时性等,12398投诉多,低压客户占比大,业务接触面广等现状。伴随广大客户对供电服务需求和期望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需要摆脱地方行政管理的干预,统筹整合资源,打造一个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的统一监控和管理,才能围绕业务流程对客户诉求做出更加及时恰当的响应,在内部打造专业协同的“内转外不转”机制,体现围绕客户诉求开展全员服务,在外部立足不同客户群体,构建更贴心、便捷、多元的优质服务体系。(二)存在的问题。第一,现有的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现有决策链条过长,适应市场化的服务产品更新不及时。业务流程纷繁复杂,客户诉求的响应不够迅速。前端服务人员权责不对等,解决客户问题的权限和办法不多。第二,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在“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实施了多年之后,原有的业务模式因分工过细,导致不同的客户问题需要不同专业团队或不同的岗位人员提供服务。甚至在一些模糊地带,客户问题一次解决率低,人员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全员服务理念不强等问题,客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第三,台区服务落实不到位。目前一线班组人员除业扩、计量等专项工作外,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抄表、催费、处理线损异常、中高压运维等,而客户走访沟通、客户需求收集、联络信息收集、用电安全检查、用电政策的宣传以及低压线路运维等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工作,因人手不足、缺乏考核、缺乏技术支持而流于形式,客户经理制基本没有落实到位。部分设备运维只停留在中高压层面,低压设备管理基本缺位。第四,服务技术支撑落后。基于“互联网+”的供电服务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远程服务渠道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上门服务因缺乏人力和技术的支持流于形式,基本还在沿用“坐等上门”的模式。急需补齐短板,向“线上受理+上门服务”服务模式转型。(三)“统一服务”创新模式。基于低压集抄全覆盖建设以及“互联网+”的有力支撑,创新打造“统一服务”即“集中监控+前端融合”的模式,通过“网上营业厅+客服调度+服务单元”,对客户停电、客户诉求和业扩办理等优先级别较高的三类业务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实现营销业务管理“去行政化”。同时,通过低压台区“专业化+网格化”管理,促进低压运维和营配综合业务逐步融合,为客户提供日常性服务,由属地单位做好队伍人员的日常培养管理,把低压运检、线损管理、退费、客户信息收集等业务做得更加精益化。第一,“集中监控”运作模式。为进一步深化客户服务“三项机制”落地,实现客户的用电需求、恢复供电需求和服务需求等三类优先级高的业务实施订单式管理,笔者通过服务调度与配网调度的合署办公,提出了“三定位”和“四融合”,进行跨部门业务协同的集中管控,实现工单即时传递和办理,提高客户服务的效率。三定位即营销全业务监控中心(价值: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增供扩销)、抢修指挥中心(价值:增加供电量,消除停电影响)和客户问题解决中心(价值:提升客户满意度,打造服务品牌)。四融合即推进服务调度和配网调度在服务理念、班组管理、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等四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客户订单的集中式管理。第二,“前端融合”运作模式。为提高人员综合使用效率,根据负荷和客户密度、地域、人员素质、信息化支撑等资源禀赋,选择0.4kV为营配业务的“融合点”,通过“专业化+网格化”业务优化,打破专业壁垒,提高人员综合使用效率,结合低压集抄建设“三个一片”要求,建立“客户经理+设备主人”为核心的台区业务管理机制,真正做到“服务需求在网格内解决,服务隐患在网格内消除”,实现营销精益化管理。专业化业务主要包括业扩、装表接电、复杂的低压设备和计量故障处理、窃电及违约用电处理等,并对于网格化班组无法解决的其他问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如为解决验收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不统一的问题,成立专业化验收队伍,做精服务单元的项目验收等工作。专业业务由专业班组(大型所)、专职人员(中小型所)或班组统筹安排。网格化业务主要包括电费业务、线损业务、客户关系、低压计量运维、低压线路巡视和简单故障处理、低压简单故障处理等,网格业务实行专人承包制,由原有的抄表人员转岗成为“客户经理+设备主人”,是网格内所有客户的客户经理,所有低压设备的运维主体。

二、工作成果展望

通过建立“统一服务”的营销服务新模式,实现订单业务和日常业务有机整合,可以大幅度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一)在集中管控方面。服务调度与配网调度通过“四融合”即成立“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对订单式业务进行联合调度。以用电抢修为例,服务调度定位最近的抢修车辆和人员前往抢修,打破原先行政区域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抢修复电时间。又如业扩报装,通过组织跨部门协同的服务团队,低压报装推行“一次妥”,按照客户约定时限,一次上门实现查勘、收资、装表接电、合同签订等;中压报装推行专职客户经理提供“一站妥”服务,对外联系客户,对内负责协调营销、基建、生产和物资等跨部门业务,缩短接火送电时间。(二)在前端融合方面。一是工作效率有所提高,网格化服务人员可以利用一次到达现场机会,完成故障处理、巡视性抄表、低压设备巡视、低压用户用电检查、客户受端电压检测、客户走访和联络信息收集、微信推广等多项工作。二是提高了客户问题的响应速度,履行“首问责任制”,对于权限内可以解决的客户问题予以即时办理,对于权限之外的问题进行传递和跟踪。三是对于台区内的客户和设备实施承包制,避免了服务的真空,可解决客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客户产权的故障处理,可先安抚客户,对于单个用户的问题(厂企、商铺等),可协助客户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修复;对于群体客户的问题(如未接收的住宅小区)可协调资源组织处理(如先组织发电车恢复供电,再于非用电高峰期组织抢修,将停电影响尽可能减少)。

三、结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