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2:34: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务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服务机制

养老服务机制改革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近日,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15年,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市城市社区普遍推行,农村社区覆盖面达到30%,机构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并保持年均增长5%以上。

《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政策。一是各级财政要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2%标准安排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经费,并在三年内提高1%,使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经费达到财政收入的5%。二是各级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经民政部门批准,取得《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的福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给予适当补助。用房自建且投入使用的,由同级财政按建设规模给予一次性补贴,80张(含)以上床位的按600元/床给予补贴,80张床位以下的按400元/床予以补贴,用房租凭且租用期5年以上的,按核定床位数分5年补助,每年100元/床(以上均以已开业且实际入住老人为核补前提)。对已开业民办养老机构,按入住老人的实际占用床位数,运营补贴为每年50元/床,运营补助为5年。三是加大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投入。

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本级留存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应予以相应配套。四是扶持居家养老服务。对验收合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由同级财政一次性给予一定的建设补助;年正常开放260天以上的,由同级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运营补助。市中心城区新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补助由市、区两级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解决。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及服务性岗位列为公益性岗位,实行政府购买,工资不低于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的标准。提倡有条件的县(区),对低保、优抚、残疾、高龄、特困老人,由政府发放养老服务券,在社区低价购买有偿服务。五是减免养老机构相关税费和保障养老机构用地和用房。经民政、财税部门审批认定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凡政策规定可以减免的税费全部减免。对纳入建设规划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审批。对现有养老服务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或者改变用途性质,确因国家建设需要拆迁或占用的给予重建。

查看全文

服务群众机制思考

认真总结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并吸收以往的丰富经验,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对于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设,进而搞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意义重大。

从根本上说,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事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研究探索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至少涉及四个层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来自群众,植根于群众。

其次,党的宗旨。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党为人民服务,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党为人民服务,既是由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党的自身利益所决定的。谈到党的自身性质比较好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但谈到党的自身利益,一些人就觉得不好理解。党章中这样讲,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有人因此而认为,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其实,党章的这段话只是说,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此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当我们说“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或者“坚持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党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党有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不可回避并且必须明确的问题。

那么,党的自身利益是什么?概括起来说,就是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问题在建党之初就存在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党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斗争,并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取得胜利,多少次濒临危难,又多少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正是我们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走过的艰难历程。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我们党始终致力于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而在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问题上。但是,生存问题始终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战争年代,生存的威胁主要来自外部,来自敌人的军事上的进攻,经济上的封锁。在和平时期,虽然有国际上的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但主要来自党员和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特别是领导干部严重的腐败。我们所说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正是指的生存问题。

查看全文

乡村公共服务监管机制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公共服务发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建设。目前,公共服务监管严重滞后于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监管职能的缺位是导致我国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构建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监管体系,以保证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平性、质量和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一、公共服务监管的理论依据

公共服务监管是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制定和实施规则与标准,以约束独立运营的公共服务机构,确保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和公平。从监管所约束的对象的角度来看,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可以分为政府内监管和商业性监管。政府内监管是指“某一公共行政部门具有授权,能够在保持距离的情况下监管另一部门,运用一揽子工具来审核被监管部门的行为并在必要时予以纠正”[1]。公共服务监管的目标是双重的,即纠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公平。

(一)纠正市场失灵

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正当性的基本依据。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品,由于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这种产品;二是外部性,外部性使得私人成本受益与社会成本受益相偏离,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的最优化决策无法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自然垄断,垄断者具有价格控制力,其最优决策也会偏离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垄断还会导致X-非效率;四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市场的失灵。另外,由于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一些理想的社会价值目标(如公平等),所以政府也需要进行干预。政府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及工具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直接提供、付费和监管。其中,监管是一种重要的政府治理工具。关于政府实施监管的理由,主要有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公共利益监管和利益集团监管。按照公共利益监管理论,市场失灵是政府监管的逻辑起点。公共利益监管理论隐含着三个基本假设:一是市场存在失灵;二是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三是政府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有效反应,不存在政府失灵。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监管被认为是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政府监管一旦建立,就能够有效地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后果。利益集团监管理论是在对公共利益监管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利益集团理论主要包括俘获理论、监管经济理论和寻租理论等分支。各理论分支共同的基本假设是: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能够在社会福利不同的人之间转移;监管的需求方(利益集团)与供给方(政治家和监管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都通过选择行为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监管可能被利益集团俘获;监管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提供社会福利的初衷。

(二)纠正政府失灵

查看全文

档案服务机制创新

1.服务内容拓展与服务主体资格的关系。

目前,档案部门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深圳模式,既成立业务上由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文件中心,依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的授权,履行“接收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对接收的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和保管;向市或者区档案馆移交需长久保存的档案;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提供利用文件”等职责。二是常熟模式,既在档案馆挂牌成立“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档案馆”与“文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昌平区模式,既在档案馆内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文件中心”是“档案馆”的一个内设机构。

从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主体上看,除第一种外,后两种均是由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按照目前“局馆合一”的模式,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就是档案局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根据“职权法定”的原则,“行政机关的职权,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不可能具有并行使某项职权。……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大都以概括之语言,划定各机关的职责范围;二是由单行的实体法,规定某一具体事项由哪一行政机关管辖。”[1]

我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档案馆的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档案局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二)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三)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五)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六)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查看全文

服务客户运作机制论文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查看全文

服务机制决策求实效

近年来,我们坚持上下联动,大兴民情调查之风,组织各级干部下农村、进工厂、串社区,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了决策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紧扣中心。民情调查要紧扣中心,主要是要与县委的中心工作合拍。在民情调查的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努力做到调研到关键处,参谋到决策中。一是准确了解、掌握县委的意图。年初,县委督查室根据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年度工作要点,拟定了全年要着力抓好的几件大事,把它作为民情调查的重点,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全县上下围绕县委工作大局和县委领导关注的重要工作,积极开展了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基层组织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农村教育收费等一系列民情调查活动,了解到许多真实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优质服务。如: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县委督查室对全县20个乡镇的60个村进行了一次调查,走访了300多个农户。针对干部作风不实、工作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整顿干部作风,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干部言行,密切干群关系的建议。引起了县委书记的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召开了全县转变干部作风大会,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好转。二是加强对县委重大决策落实过程的跟踪督查与信息反馈。县委的每项重大决策出台后,我们督查室除了开展经济性的督促检查,还注重通过开展民情调查,对这些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使不落实的问题和环节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促进了决策落实。

二、突出重点。为使民情调查工作收到实效,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决策的落实上,从而达到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一是在调查内容上,重点了解、发现、掌握、反馈决策落实过程中不落实的环节和问题。在开展民情调查过程中,我们突出深挖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在基层得不到落实的问题。二是在调查方式上,重点抓好实地调查,现场解决问题。对民情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专门下发了《督办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并对于《督办通知书》中指出的问题,一个一个对照检查,跟踪督查,直到问题完成解决为止,使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人民群众满意。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今年,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吸取过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点在“四个确保”,即确保耕地不抛荒、确保不垮一堤一垸、确保不因责任不落实和措施不到位而发生大面积动物疫病流行、确保不因政策不落实和农民负担加重而发生涉负恶性案件,实行全方位运作,规范化管理,形成一整套可靠的督查预警机制,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一抓到底。

三、讲求方法。县委明确要求民情调查要实行经常性调查与专题性调研相结合,面上指导与联系点帮扶相结合,了解民情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信息服务与项目支持相结合,排查纠纷与化解矛盾相结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格、建立民情调查信息点等方式、方法,对掌握的情况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力求做到情况真实,信息准确,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我们的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和方案。

四、健全制度。为使民情调查活动进一步规范,县委专门下发了《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活动月工作方案》和《关于在全县开展围绕“三最”搞调研、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的通知》,将民情调查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还建立了几项配套制度。一是民情调查归口管理制度。主要是防止民情调查过多过滥,流于形式。县委明确全县民情调查归口县委办管理,由县委督查组具体组织实施,重大民情调查活动,由督查室协调把关。二是民情调查报告制度。县委明确要求民情调查要突出报民情、报实情,尤其是要报送一些影响发展和稳定,影响全局的带倾向性的苗头、矛盾和问题,并把乡镇“一把手”和县直部门单位“一把手”开展民情调查的情况作为向县委报告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规范。三是民情调查统计制度。对民情调查的有关情况包括人员组成、下基层的时间、所到地点、发现哪些具体问题,办了多少实事等情况一一登记在案,并认真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个别问题的分析找出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四是民情调查考评制度。县委将转变干部作风,开展民情调查的情况纳入了干部考核、奖惩任用、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的重要内容,由县委督查室对各级各部门开展民情调查的情况进行督查,定期通报,年终考评总结。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民情调查的实践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觉得要把民情调查工作推向深入,增强实效,应该把握好四个关键。

查看全文

农机服务机制建构及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必须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撑。这是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组合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济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农业产业化经济层次较高,经营规模大,对配套服务的要求也很高,并且对这种配套服务的需求是全过程的,多方面的;它应包括产前服务、产中服务、产后服务,包括政策、法律、技术咨询服务,包括市场预测和农产品营销服务,包括各种劳务中介服务等。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为适应生产市场经济需求,就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机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机耕、机播、机收等农机服务已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已成当务之急。

农机部门是政府管理农业机械的行政职能部门,在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形势下,农机部门如何转变职能,变单纯的行政管理为全面的经营管理服务?如何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如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发挥农机的主导作用?这是我们农机部门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要在广泛应用农业机械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工业科技成果要想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就必然要依靠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完成。现结合吐鲁番地区农机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农机部门如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实施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1、农业产业化需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支撑。农业产业化必须实行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一定的规模经营,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农业产业化要求有各种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以实现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首先要实现机械化生产,这种机械化生产不能靠一家一户的承包经营去实施,只有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去完成。

2、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的。而作为科学技术结晶和载体的农业机械,正是生产力不断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劳动力水平,需要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加大土地的产出率,实现高效优质农业的必要条件,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而土地经营者由于受资金、技术等的限制,无法配备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农业机械,而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可顺利解决这一问题。

3、实现农机经营高效、低耗,需要农机社会化服务。据统计资料,吐鲁番地区现有农机总动力48.5万千瓦,亩产均农机动力达0.5千瓦,从农机动力配备水平来看,已具备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条件;但目前我地区农机化工作的实际情况是,农机总体利用系数低,大部分农机具闲置时间长,造成农机经营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限制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也延长了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周期,只有实施农业机械化服务,才能更好的发挥农机机械的作用,增加农机经营者的收入,促进技术更新。

查看全文

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针对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的研学服务供应链中研学需求不足问题,分析得到由于农业园售后服务不足、研学内容较少导致学校与农业园不能紧密合作。为构建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增强农业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提出以下建议:与高品质研学服务机构合作,改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质量,培训专业人员,按需丰富研究课程,达到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的目标;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农业园休闲的声誉机制,以及与学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激励学校稳定研学需求的周期,增加研学次数的目标。

关键词:研学旅行;服务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

2016—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城乡居民需要、融入服务业的休闲农业,可见休闲农业进入了与其他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农业休闲产业与教育服务产业融合的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中,包括植物认知等农业研学活动成为许多学校的首选研学旅行内容。休闲农业企业做好研学服务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北京市爱体验苹果主题公园通过深入挖掘北京农业农村资源,设计融入农耕、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和体验产品,不仅能够丰富农业的发展业态,拓展农业的教育功能,同时也深化了教育部门的课程改革,弥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缺失,拓宽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而实现了农业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1]。但是也存在经营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2],以及合作学校不稳定的问题,对此,以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为对象,研究如何结合农业等专业服务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服务供应链关系管理,加强与学校的研学合作。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农业园有南国园、菜艺园、名花园等,具有种植科技优势,适于开展休闲旅游,尤其是研学认知服务,因此,哈尔滨市的中小学校愿意组织学生到农业园开展研学活动。但是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存在合作学校研学活动没有稳定的周期、农业园研学专业化服务能力有限、售后服务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研学服务,提高农业园收益成为农业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运用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成为可行解决方案。

1文献综述

1.1休闲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关键问题。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质量方面:Liu等[3]从如何提升服务供应链中的服务质量角度出发,研究了服务供应链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印旭斌[4]提出在旅游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服务供应链服务质量不好、总是受到投诉的问题日益增多,为此,需要利用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系统来进行激励。嵇雅楠等[5]提出为解决游客投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旅游服务服务质量下降而导致的,通过运用收益共享机制,建立了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模型。在旅游服务供应链存在的激励不足的问题方面:刘娟[6]通过引入旅行社产出和信誉度等指标体系,建立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解决了激励扭曲的问题。赵馨[7]研究了旅行社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上的聚集力和协调能力弱问题,由于激励不足导致旅游服务供应链效率低下。1.2休闲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方法。信息资源共享协调方法:俞飞等[8]合理预测需求和需求内容,根据收集的内容合理安排产品计划,确保旅行服务的连续性,有效降低逐层增加需求的误差,从而减少牛鞭效应的发生,增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汤世强[9]提出战略性企业合作关系基本上要求每个合作伙伴公司在共同利益目标下分享和信任对方的信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从激励的主体与客体,激励的目标和激励的手段进行了激励机制的研究。关系协调方法:黄小军等[10]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指出要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建立关系协调机制来增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张巍巍[11]提出旅游服务供应链存在协调不好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进行供应链中各成员关系协调,增强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进而提升旅游服务效益。马育倩等[12]提出综合性较高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成员通过关系协调机制增强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来提升服务供应链的效益。根据上述文献可知,研学服务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由协调激励的主体、客体、目标和手段构成。其中,关系协调机制选用声誉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助于解决农业园收益较低的问题。要解决研学项目收益较低的问题,需要解决研学需求不足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与社会上开展研学的高品质教育机构合作,补充和培训服务人员,可以通过改进研学服务供应链的结构解决;二是解决与学校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研究研学服务供应链的关系协调机制解决。

2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的关系协调机制的构建

查看全文

社会治理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这对战略谋划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治理背景下,根据社会三大部门之构成可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划归为政府主导型、市场活跃型和社会组织参与型三类,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与特定模型。上海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三种模式均有呈现,其未来发展需更加注重完善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及保障机制,以确保整体良性运行。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上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标题下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并对其体制改革的论述有两个不同以往的新提法:一是在总体上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二是全面强调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提出“四个治理”,即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亦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这标志着中国治理时代的到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明确提到“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大主体,鼓励和支持它们积极参与,对激发社会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及领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转制、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的背景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现实性[2]。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无疑对战略谋划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运行机制可谓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核心议题,它关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整体运行过程、机理等规律性内容。本研究试图归纳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基本模式,探索其内在基本机理,并结合上海的具体案例给予针对性论证,为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良性运行提供参考。

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概述

1.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内含一定机制。机制一词最初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1985年,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正式将其引入社会学,把社会学对象规定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3]。事物的机制,也称机理,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4]。可见,事物内在机制于确立事物存在及影响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机制动态原理的理论探讨是学界长期青睐的学术议题。考究各种运行机制的内涵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等各项活动相联系的基本准则,是决定行为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依据。因此,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是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有规律运作过程中,影响运作的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各要素所发挥功能的过程和原理,即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查看全文

公共体育服务模式及治理机制

1县域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背景与制度溯源

1.1过渡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时期,也是新中国体育体制的孕育和初创时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规定:“国家提倡国民体育”。194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说:“过去的体育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脱离的,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4]。青年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在筹备大会报告《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中指出,“我们的体育,是要普及于广大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使体育成为人民的体育运动。”[5]1952年6月,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明确和规定了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1954年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各省、市(县)设立体育运动委员会。至此,新中国发展体育事业的体制及其管理体系的制度模式初步形成。这一制度模式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体育为人民服务”,明确了新中国国民体育的权利和人民政府的体育职能。尽管建国初期县域范畴还谈不上现代意义的公共体育服务,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也很有限,但确定的体育工作方针、任务和目标,尤其是确定的我国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随着过渡时期体育体制的形成而得到了有效落实。

1.2时期(1958—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共中央于1958年8月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的决议》。是一个“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是政治实体,又是一个经济组织。实行的体制,在短期内快速提供了县域范畴内急需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58年9月《中央批转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中,提出“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根据这一任务,体育运动的方针是适应生产中广大劳动人民对增强体质的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在体育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创造新记录。体育运动应在的统一安排下,结合劳动生产,使之成为广大群众热烈喜爱的事情。”[6]热潮以后,全国性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明显加强,体育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削弱。由建国初期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办体育的格局,逐渐向国家体委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乡基层社会组织与管理体制及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安排,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及福利待遇实行了“二元制”供给方式。这种方式加大了城乡公共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差距,县域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数量和质量水平都很低。

1.3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