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09:43: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饰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服饰设计

傣族服饰创新设计探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别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服饰是具有代表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一。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本和名片,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傣族拥有众多的美丽服饰,目前对于傣族服饰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导致傣族服装等相关产业还存在很大的改进及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傣族服饰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继承和推动传统的傣族文化的进步,促进当地的经济改善。《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傣族》一书中对于傣族的服装和装饰搭配分门别类地展开分析和介绍,为传承和创新傣族的服饰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傣族》一书是傣族文化的分卷。本丛书旨在抢救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全面并详细地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在本傣族文化的分卷中们,作者从傣族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的服饰、传统的饮食文化、生活工具、生产用具、传统民俗和习惯、宗教信仰、特色雕像等诸多方面出发,精心选取了约一百五十多个传统的经典案例,对于其中的设计灵感、设计的特点、外在的表现形式、审美文化价值、历史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的讲解和分析,并且搭配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所拍摄的图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傣族人民的传统设计成就;傣族地区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该书对于我国傣族传统服饰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傣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并长期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在语言方面和文化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性。由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傣族人民的服饰文化也具有明显的特色。如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傣泐,所穿服装比较轻盈,造型简单不复杂,色调也比较温和;德宏州地区的傣讷比较习惯于穿短衫和黑色的筒裙,戴高筒帽子;性平地区的傣亚穿着主要以开襟的短衫为主,在裙子上装饰鲜艳的布带,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颜色比较丰富;元江等地的傣格所穿着的衣服比较宽松,袖子大且长,下身不穿传统的筒裙,而是穿裤子。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建立了自治区,在与汉民族的服饰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上,傣族的服饰文化也随之开始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甚至走出了国门。

该书介绍了当代傣族服饰发展的创新设计。为了适应新时代以来的生活生产方式变迁的要求,推动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傣族服饰进行了创新设计。在款式上,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在保留整体的紧身上衣、筒裙的基础上,对于衣领、袖子和裙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改良。外罩更加紧身,致力于突出女性的曲线美,筒裙增加了拉链,会让穿脱更加方便。在色彩上,主要选择以红色、蓝色、黑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为主色调,在内衣的色彩选择中则保留了原本的白色、粉色、肉色等简单素雅的色调,突出女子的冰清玉洁。在面料上,不再使用自己手工纺织的土布,随着手工业的让步和工业化的飞速进步,傣族服饰在面料方面主要选择了市场上常见的各种面料,如棉麻、蕾丝、聚酯纤维等,使得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更加方便,也有了更大的设计空间。在装饰上,不仅仅使用原本的串珠、刺绣等材料,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时下流行的水钻、花边、蕾丝边等对服饰进行装饰,让服装看上去更加精致,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设计感。该书探讨了创新发展傣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传统的傣族服饰文化进行创新有助于促进西双版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为服饰的设计提供全新的思路,在坚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服饰的文化内涵。同时,创新傣族服饰文化还有助于响应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号召,加强傣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繁荣世界的文化。傣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傣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一脉相承,处处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并在服装上得以彰显。因此,发展和创新傣族的服饰文化不但承载了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也有助于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傣族的服饰文化是傣族人民的重要文化标志,记录了傣族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傣族人民的精神风貌、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选择,表现了人们坚韧的生命力、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思想,成为傣族人民新时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傣族服饰文化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服装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傣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既加强了民族交流,也增进了民族团结。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傣族》一书通过对傣族文化全方面的展示和介绍,有助于启迪我们发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美学,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傣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推动我国服装设计等相关产业未来的进步。

查看全文

服饰品设计编织艺术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服饰品的选择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服饰品的设计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增加服饰品的多样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中,编织艺术是服装设计中的常见元素,编织艺术增加了服饰品的美观度。为促进编织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本文对编织艺术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与特征,对编织艺术的创新应用进行分析,促进编织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编织艺术;服饰品;设计;应用

我国服饰品的设计发展较为迅速,对于人们来说,服饰品是自身审美与性格的直接体现,服饰品大多具有一定的风格,编织艺术在服饰品上的应用无疑是对服饰品美观度的提升,对于服饰品的风格形成具有一定的烘托作用。编织艺术的魅力无疑是吸引人心的,因此,对编织艺术的研究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人们对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追求,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展现不一样的自我。编织艺术在中国服饰品的应用对于人们展现不一样的自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编织艺术与服饰品设计概述

(一)编织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编织艺术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自古以来,编织艺术不只是一种技术,还是男女之间感情的维系。古代有“男耕女织”一说,另外,女子大多会将自己的编织手艺品送给心仪的男子,以表达爱慕之情。因此,实际上编织艺术在我国具有较为渊源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编织艺术具有不同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当时的人民生活与文化发展。编织艺术在唐代时期的发展风格偏向飘逸,在宋代的风格偏向秀气雅致,到了清朝,编织品就变得更加华丽、色彩艳丽。编织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发展形式,是长期以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还保留着各个朝代的历史痕迹,并将继续流传下去。(二)服饰品的编织设计。服饰品顾名思义就是对服装起装饰作用的用品,主要是指帽子、包、鞋子以及花饰品等。服饰品设计就是对这几类用品的样式设计。对服饰品进行编织艺术的设计应用,有利于促进服饰品的特色发展,创造出一种较为明显的触感,纹理等较为突出。当编织艺术应用于不同的服饰品中时,会具有不同的效果。编织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编织艺术中用到了多种艺术材料,并将手工艺发挥的淋漓尽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与意境美。编织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并研究,服饰品中的编织艺术已经成为国人消费的主干力量,是促进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服饰品设计中的元素也变得多种多样,编织艺术也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同时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二、编织艺术在服饰中的应用特征分析

查看全文

服饰设计颜色搭配

色彩在服饰中是最响亮的视觉语言,常常以不同形式的组合配置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同时色彩是创造服饰整体艺术氛围和审美感受的特殊语言,也是充分体现着装者个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只是从色彩与服装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简述色彩自身的情感因素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中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以及色彩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一、服装色彩情感的人文因素

自然和社会中不同的现象会引起多样的色彩变化,使我们产生不同的观感。比如黄色往往象征着秋天的收获,而绿色往往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久而久之,这种色彩被予以特定的心理特征。由此看来,色彩情感的产生,不是色彩本身就具备的功能,而是人们赋予色彩的某种文化特征。

人们感受色彩和对色彩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然而,某些色彩却普遍被认为是有特殊“个性”,文化在人们对待不同色彩的态度是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古代,黄色是封建帝皇的专用色。皇宫殿宇、寺庙佛地大量用金黄色装潢,象征权威与尊严。在古代罗马,黄色也被当做高贵的颜色,象征光明和未来。基督教徒视黄色为出卖耶酥的叛徒犹大的服色,因此,黄色也是罪恶、背叛、狡诈的象征。毫无疑问色彩有丰富的人文感情内涵,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如何能使色彩在自己的服装上显得和谐高雅,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色彩的搭配。

二、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

服装色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任何一种颜色都无所谓美和不美,只有当它和另外的色搭配时,产生的效果才能评价成是否美\,同样一件作品,由于观众的文化修养、社会阅历等不同,所作的评价也会有很大的出入。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定的美学原理,笔者通过全面分析总结了色彩搭配的三点基本原理:(1)要按一定的计划和秩序搭配色彩;(2)相互搭配的色彩主次分明,各色之间所占的位置和面积,一般按接近黄金分割线比例关系搭配;(3)由搭配而产生的运动感是不可少的。无论如何搭配,最终必须使其效果在心理和视觉上有和谐感。下面让我们运用色环来实现色彩在服装中的最佳搭配:

查看全文

服饰品包装设计论文

1现代服饰品包装设计现状

我国的服饰品工厂内部很少有专门的包装设计人员,很多企业是委托给其他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然而这些设计公司对产品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包装与产品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有些公司为了节约支出,不再找专门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而是直接购买市场上的成品进行包装,使得服饰品的包装设计没有任何新意,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有时候还会造成包装与实际产品出现大的错位,虽然节省了一些成本,但总体来说,是不利于公司发展的。服饰品的包装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用心研究,设计出个性的包装,才能够促进服饰品的发展。

2现代服饰品包装设计创新

2.1设计功能人性化服饰品的包装主要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应根据消费者对服饰品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设计出人性化的现代服饰品包装。服饰品生产公司在进行服饰品的包装设计时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功能上结合人的需求以及使用方便的准则,设计功能人性化的服饰品包装。例如南方气候比较潮湿,在对服饰品的包装袋内放入气味清香的干燥剂,不仅使得服饰品更加清香,使人闻到后心旷神怡,也防止了服饰品因潮湿的天气而变形,这样的包装更加彰显了设计功能的人性化。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服饰品包装时,应根据该服饰品所针对的人群进行设计,如为盲人设计的服饰品包装应该更为轻便简洁,方便他们识别或者携带。可以在外包装上标识让盲人轻易识别的盲文,以及有凹凸感的文字或图画。只有通过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在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再次实现了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创新。

2.2绿色设计环保化安全与环保是所有设计都应考虑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人们除了对美的要求不断地升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在进行服饰品的设计包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环保性。一般情况下,商家为了保证鞋子的美观性,在鞋内放置泡沫塑料作为支撑,根据实际的包装设计需要,可以利用废弃纸浆制造的鞋撑。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废旧纸张的再利用,还可以减少泡沫塑料制造以及使用带来的污染。原有的服饰品设计理念缺少环保意识,不能很好地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服饰品的设计当中。在对现代服饰品的包装设计中,制作服饰品的材料应不断创新,寻找对环境污染小的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将更符合人们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因此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这样的绿色设计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3趣味设计个性化现代服饰品要想有稳定的市场,需要不断的在设计包装上下功夫。勇于创新,追求个性,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在市场上很多服饰品的款式大同小异,在消费者进行选择时,对于各家的服饰品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只要在包装设计上稍稍注意个性化的设计就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设计现代服饰品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应该将服饰品的包装设计得更加富有趣味性,追求个性的消费者,对趣味性的包装设计会比较感兴趣。例如在设计一条短裤时,可以将短裤的图案设计成一片片新鲜的牛肉,然后进行包装,套上保鲜袋,在进行展销时,就像是一盒真的牛肉片摆在眼前一样。这样个性且富含趣味性的设计将会引起喜欢个性的年轻人的追捧。又如在对儿童帽子的包装设计上,将帽子放进与帽子形状相符合的包装袋中,并在包装袋表面画上一个天使,然后安装上立体的天使的翅膀,将帽子挂起来,这样帽子看起来就像是被一个飞来的天使抱在怀中一样,充满了童趣,极大吸引了儿童的目光。因此,在对服饰品的包装设计时应注重趣味性的个性设计,不断提高现代服饰品包装设计的竞争力。

查看全文

传统服饰设计理念论文

一、从传统服饰造型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江西客家的服饰很有特点。据江西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周建新介绍,与中原地区服饰相比,客家服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性别区分上,客家男子大都穿对襟衫、袍褂和大裆裤,女子多穿大襟衫、大裆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成为客家人的常服。客家妇女一般戴着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凉帽,这个凉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这种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服饰造型,其造型特点可以被运用到工艺品的包装外形中,使其更加美观,独特的造型结构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购买。

二、从传统服饰纹样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客家传统服饰纹样是识别其服饰特色的关键,也是解读客家人文化心理的密码。客家传统服饰纹样在造型、构成与色彩方面均表现出了丰富、鲜明的视觉特征,并围绕“生存”这一母题派生出生命观、生殖观和福禄观,表现出强烈的祈吉心理。这主要源于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人从北至南颠沛流离的生命体验和他们对客地生活的独特感悟。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松简便,质地多为粗布。客家蓝衫的装饰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客家人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吸收其服饰特点,同时将传统的汉民族服饰纹样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客家服饰文化。客家人对生产劳作中见到的物象进行抽象,形成组合有规律的符号。如,将农田表现为方格图案,将江河表现为彩条图案,将木材表现为十字图案,等等。同时,将传统的几何纹样如云头纹、叶纹和吉祥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常用的一些吉祥语有“多子多福”“招财进宝”“三星高照”“吉祥如意”等。客家人将这些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服装纹样装饰手法保留下来,形成特色明显的客家服饰。设计者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的纹样提炼出来,运用到包装的纹样设计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包装与客家传统服饰纹样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既跟随时代的步伐,又不忘传统文化的韵味,有利于制作出既简单大方又不失美观,且具有广泛传播性和使用价值的包装,为工艺品的包装增添一丝美感。

三、从传统服饰色彩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服饰的色彩是最能直接表达服饰特点的元素之一,服饰色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透露人们的身份、地位和性别,以及人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征。蓝衫是客家服饰最具代表的象征之一,已被许多现当代学者视为客家传统服饰的意象,特别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流露出客家人对生活的宁静和祥和的追求,透露着客家人的淳朴。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色彩标志,这样的蓝色没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蓝得透明、清澈。客家传统服饰的色彩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其主色调依然是蓝、红等色。客家女性传统上衣多大色块,或整件为蓝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摆等处修饰宽约5厘米的黑边(也有白边)。这些色彩关系都给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还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传统服饰的色调除了蓝色使用较多外,也可以见到白、灰、黑等色调的素衣。客家男性传统服饰色彩使用较多的是蓝色系,具体常表现为藏蓝色、蓝灰色和黑色,以及它们不同明度的色相。此外,客家男性传统服饰中还能看到白、褐等色。除成人男女服饰色彩外,客家儿童服饰色彩一般不分男女,多为浅或鲜明的色彩,具体常以米黄、浅蓝、白、红等色彩为主调。其中又以红色系最为常见。有时候也可以见到一些以藏蓝或黑色为主色调的儿童服饰,但在这些服饰还是会配上些鲜艳、明亮的色彩,特别是配上红色。有学者认为客家人具有蓝色情结,但客家人同样热爱红色、青色等色彩,由此反映出客家传统服饰色彩具有多元化特征。设计者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的固有色彩融入工艺品包装,进行色彩搭配。

查看全文

服饰设计文化创意与品牌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民众对生活质量与品质的追求有所提升,企业不断重视服装品牌的打造和知名度的提升,还注重在服装设计中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让新颖的设计理念与方式成为服饰销售的“亮点”之一。再加上品牌营销策略全面实施,扩大了品牌产品的影响范畴,也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发展中完善、在创新中提高,将文化创意与品牌营销策略相结合,是现代服饰设计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服饰设计;文化创意;品牌营销

文化创意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产业的发展核心。在行业市场较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强调服饰文化创意的特色化发展。国内服饰文化创意设计与营销,虽然起步较晚,但依然有较大的创新价值与提升空间,需服装企业能对此引起重视,以特色品牌设计与营销为发展主体,才可真正突出文化创意品牌营销的重要意义。

1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创意要点分析

从广义角度对服饰设计中的“本土文化”创意探究,所包括的文化内容较多,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等,在设计中所应用到的表达式手法与营销策略展现出多样化特点,尤其是对东西方民族着装风格的对比分析,再加上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的影响,从服饰的设计与配饰等方面就可展现出较强的本土文化[1]。随着服装行业的创新发展,在东西方着装方面也使文化差异、文化创意等特点更加鲜明,如:东方服装更保守、雅致、大方,而西方服装更新潮、开放等。例如:在“柒牌男装”服饰设计中就重点考虑本土文化的融入,品牌特色是以休闲为主,借助民族文化元素与西方服饰设计风格的充分融合,设计师在设计时大胆创新,所设计出的服装令人耳目一新,用创新性的服装扩大“柒牌男装”品牌知名度,在行业领域中有较强的发展实力,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此外,文化创意对服饰设计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性,本着“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设计理念,突出服饰设计中文化创意较强的针对性特点,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色彩搭配,甚至是配饰选择等,均有显著变化。借助服饰对本土文化传播,体现较强的民族特色,并在设计过程中还可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探究,消费者可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服饰,也为广大消费者对本土文化内涵掌握提供有利条件。突出现代服饰设计的个性化特点,尤其是将民族元素的融入与合理应用,更是受到了本土民众的欢迎,扩大了其影响范围,推动我国服装行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2]。再如:“波司登”品牌服装,在国际领域中有较强的影响性,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波兰等72个国家均有销售,成为国内服装行业中的知名品牌之一。“波司登”品牌主要从事羽绒服品牌的研发,从产品的研究、设计到开发,再到原材料选购、生产和市场营销等,每个环节中均强调着东方文化的特点,在服装款式、图案设计、细节处理等方面均体现着一定的东方文化。如图1所示,在波司登羽绒服纽约时装周开场走秀中,维密超模AA展现的服饰就把民族元素与服饰设计相融合,打造具有融合元素的羽绒服,使波司登羽绒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并赢得众多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所创造的综合效益更突出。

2服饰设计中的文化营销要点

查看全文

布堆画与服饰设计的意义

布堆画,又称拨花、撂花、布贴画,是根植于民间的一种具有群体性艺术的民俗种类,是陕北延川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布堆画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妇女们给孩子衣服打补丁演变而来。心灵手巧的陕北姨婆,将补丁剪成适宜装饰的图形,选择宜于搭配的各色布,缝缀上去,既耐磨又美观。渐渐形成了一种装饰新招数,不再局限于补破洞,图案花样也得以丰富。在传统的文化熏陶下,随着妇女们对美的认识领域进一步拓宽,他们竭力构思崇尚生殖繁衍、神灵保佑、吉祥如意的图画,揭示人类产生、生存以及发展变化的奥秘。80年代以后,陕北民间布艺由专业人士进行了整理、开发,使这一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并发扬,并且从传统生活用品的概念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艺术门类——布堆画艺术。陕北延川布堆画是陕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美术。既具有汉画像石的造型、剪纸的手法,又具有刺绣的色彩、浮雕的感觉,堪称陕北民间艺术结出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经历了时代的锤炼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趋向与文化意识,对服饰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与借鉴作用。深入研究这门民间艺术,对其文化背景、艺术手法、造型法则、色彩语言、象征寓意等方面,以及其作为一门传统民间美术对于当代服饰设计所具有的影响力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起步较晚的中国服装行业近年来虽然蓬勃发展,但是由于盲目跟随国外潮流,对外在形式的过多注意,而忽视了服饰设计的内在文化底蕴,造成了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在表现上的空洞和没有生命力。因此研究传统民间艺术,尤其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陕北布堆画艺术来丰富服饰设计的艺术创作,以弥补现代中国服饰设计中文化内涵和民族感的不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陕北布堆画艺术中蕴含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元素,对当代服饰设计具有重要的引导与借鉴作用。挖掘、利用其艺术元素使之服务于现代时尚设计,够赋予服饰设计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视觉形象,有助于我们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服装设计师自己的具有中国民俗特色的设计之路。通过对陕北布堆画与服饰设计的耦合性研究,分析陕北布堆画的艺术特色,并从当今设计界的流行趋势和风格入手,将陕北布堆画在造型法则、色彩语言、制作工艺、民俗寓意等方面与现代时尚设计进行类比,归纳时尚服饰设计与陕北布堆画艺术之间的契合之处。通过对陕北布堆画艺术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探寻民间艺术的设计观念、理论与规律,并结合当今时尚设计理念,有助于倡导具有中国民俗特色的设计理念;提取陕北布堆画艺术中的民俗元素,结合当今时尚流行趋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用到服饰设计中,可以丰富服饰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视觉形象。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陕北布堆画这一费时费工的手工艺已经渐渐失去了其所依附的经济基础,从人们日常生活中退出,面临消失的危机。民间艺术只有与的生活相结合,才能重新被人们接受。研究陕北布堆画与服饰设计的耦合性,可以丰富服饰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视觉形象;同时,通过布堆画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布堆画发展的契机,使其融合现代时尚元素,扩充传统布堆画的表现题材及表现形式,结合新的材料,改良布堆画的传统制作工艺,融入现今流行的设计风潮中。通过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赋予它们新的形式、新的功用,使其在保留地方民俗特色的同时更具可推广性,使这门民间艺术能够以服饰为载体重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更好的发展下去。

经济一体化的渗透与文化多元性之间的碰撞带给传统民间艺术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样,提倡和追求本土化的服装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紧迫性。通过对陕北布堆画艺术特色的研究,结合当今时尚流行趋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用到服饰设计中,可以提升我们设计水平的同时赋予当代服饰设计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布堆画在服饰设计中应用,使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之中,融合现代时尚元素、扩充表现题材及表现形式,并结合新的材料,改良布堆画的传统制作工艺,使其在保留地方民俗特色的同时兼具可推广性。研究陕北布堆画与服饰设计的耦合性,可以使布堆画这一民间艺术以服饰为载体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人们所熟知和了解,有助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提取陕北布堆画艺术的艺术元素和设计理念,能够为服饰设计提供新鲜的血液,赋予现代服饰设计以新的视觉形象和文化内涵。

本文作者:李苏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查看全文

音乐元素与服饰设计关联

音乐在人类发展初始,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如同服装一样装饰着我们生活。如果说服装在视觉与触觉上满足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感受,那音乐便在听觉上带给人们心灵的享受。

关于音乐最初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包括音乐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宗教性、地域性、象征性等。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音乐是大自然生物之间异性求爱的产物。动物们常以鸣叫来追求异性。如果所发出的音质越优美便会受到更多的异性青睐。一些原始部落的居民通过模仿动物的各种声音久而久之将其转化成有旋律的歌谣,传唱百世。

自从生活在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都吃了禁果,便拿橄榄叶来遮挡身体,由此出现了服装的雏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服装的感悟与表现都不相同,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特点。

一、音乐元素与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联系

作为服装设计要素当中三大要素之一的色彩有着其固有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在我们出生一岁开始便对色彩有了逐步的知觉并趋于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色彩的感知也越来越成熟。

在色彩当中色相、明度、纯度构成了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服装设计创作过程中对于色彩属性的运用尤为重要。服饰配色当中色相的对比十分重要。而色相中我们以“色调”、“调子”来形容服装的整体色彩效果。比如冷调子、暖调子、亮调子、灰调子等等。

查看全文

东方服饰造型设计论文

一、适应生理结构的服饰造型设计法则

关于东方服饰造型首先需要关注的基本性问题是东方人的生理结构。尽管对于身体的理解和观照学术界存在着差异性,但从自然属性一面理解,人的存在必须包括身体的存在,甚至具有优先性,而人种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又影响着服饰造型本身。东方人大多属于蒙古人种(黄种人),这是生物学家以人的体质特征为标准进行的分类。中国、蒙古、韩国、日本、缅甸、泰国等东亚、南亚国家均在这一人种范畴之内。世界上还有其他两大人种,分别是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尽管这种分类无法概括全人类不同特征的人,研究的系统与类别也在不断扩大与深入,但基于人类学种族研究的复杂性,以三大人种作为服饰研究的对象是明智且能够说明问题的。“蒙古人种”的命名源于德国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迈纳斯,在其“二元人种论”中对于黄种人的概念首先想到的是蒙古人,这是历史上蒙古帝国无情扩张和屠杀给西方人留下的深刻记忆。蒙古人种从形体特征上看:身高中等,一般身高相当于6个半至7个半头的长度;肩宽一般在36—50厘米之间,男性较之女性略宽;髋骨则女性较之男性要宽得多。男女形体比例的共同之处在于腿部长度较之白种人和黑种人都要短。在全身比例中,蒙古人种的头部较之欧罗巴人种要大,较之尼格罗人种要小。从形体特征上看:敦厚、健壮、结实、匀称;从面部特征上看:脸型扁平或窄长,五官起伏小,鼻梁不高,嘴巴较小,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但平凸不深陷;发色为黑色且较平直。以服饰发展历史较长的东方国家来看,聪慧的设计者创造了适合东方人面容和形体的服饰造型。首先是对于身材比例的修饰,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唐代女性的襦裙装;朝鲜女性传统置于腰线之上的短衣,系于腋下的长裙;越南、缅甸、老挝、菲律宾、印尼女子的短衣长裙等,这些服饰都从比例设计方面做了适当的调适。对于美好的人体比例追求还反映在首服、发式的设计上,各种高冠、高髻在东方各国服饰文化图景中几乎均可领略,这种思路无疑在加高身材方面作用不小。其二是对于“平”的理解,东方人对造型的智慧不仅有纵向立体的拉伸,还有对于平面的深入解读,这体现在脸部和发式装饰造型上。由于蒙古人种五官较平,因此不适宜佩戴突兀的立体硬质饰物,所以如中国古代女子妆饰以面部贴花、金箔和羽毛,或以染色为面部装饰;又如日本女性讲究在面部涂上厚厚的铅白粉,再施以眉黛与红唇等都是基于这种理念。就发式而言,蒙古人种头发垂直少变化,所以长时期内很少有披肩的发型,而由于黑色头发以其深颜色极易获得一个清晰的结构与轮廓,所以梳髻、盘发、插戴各种头饰成为非常适宜的构思设计。

二、符合生态环境的服饰造型设计手段

生态环境是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气候、土壤、山脉、河流和矿物、动植物等构成,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服饰无疑涵盖其中。从气候条件上说,东方大部分国家均笼罩在季风性气候之中,当然也有很大差异性。中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日本为海洋性季风气候,朝鲜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韩国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大多为热带季风性气候。季风性气候的特点是季风环流情况复杂,易形成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以想见,处于季风条件下人们的服装造型应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适用性,以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不仅是气候影响着服饰造型的各种性能,地理、物产条件等对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每个岛都有各自的服饰特色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爪哇岛上的男女在盛装时穿用的包缠式“卡因”“潘将”是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泰国人在生活习俗与服饰传统方面与中国傣族、壮族,缅甸掸人等同源,男子一般都是以长条形布包缠腰臀部,然后再从两腿之间穿过塞到腰背处的服制,外观形似灯笼,名为“纱笼”;泰国女子则是上着短衣,下装为筒裙。马来人的足服以单鞋、拖鞋为惯例。这些处于热带的国家在服饰造型的选择上均简单朴素,特别是男子的下装以其物产中盛产鱼类而形有所用、凉爽便捷。这都是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服饰造型选择。生态环境影响了东方人的衣着习惯和服装形制,进而影响到东方人的人体美观念,那就是对服饰“遮蔽”躯体以避害的本原意识的认同。同时我们还看到,服饰造型手段一旦被确立并且开发到位,会因东方各国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性而进入稳定状态。

三、从文化特征出发的服饰造型设计规律

(一)农耕文化——形制稳定、造型方法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生态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学术界一般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划分为三类:一是以土地种植与动植物再生产为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农业文化”,二是以商品生产与交换为主的“海洋(商业)文化”,三是依赖畜牧业的“游牧文化”。其中,“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是代表东、西方分野的两大对立的文化形式。自然环境通过对民族物质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农耕文化影响着东方服饰造型“尚文”特质的产生。这是因为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农作物和牲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用对象。耕种对季候和气候的依赖性使农耕民族对自然产生了被动、顺应、依赖的民族心理。加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业生产生活,安逸的环境避免了许多矛盾冲突,文化方面也更注重情感和思维的交融,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导致长时间离开耕地会导致农事荒废,由此农耕文明活动区域的稳定性不言而喻。相对封闭的环境、自给自足的生活,使安定平和成为一种农业社会关系的写照,映衬出尚文求稳的东方式心理特征。表现在服饰造型上较为明显的就是上衣下裳与上下连属制服饰造型的稳固性与长久性。这同时也说明,东方人对服饰的样式和结构并不看重,反而更在意衣料图案分布和各种装饰点缀,这尤其反映在中国传统服饰上。不论是哪朝哪代都不厌其烦地将图案作为设计重点,或着眼于服装的开襟、衣领、袖边等部位的装饰。又如日本的和服,到了室町时代,这种带有隋唐服饰特点的日本独特的民族服装完成了演变并最终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几乎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而其和服纹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却不断融入新元素贯穿于日本各个历史时期。

查看全文

敦煌壁画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以敦煌壁画为灵感来源,分析不同时期壁画中的藻井纹样及其色彩特点,结合当下服装市场的流行趋势,以藻井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丝巾设计、团扇及胸针设计中的应用为例,研究品牌服饰设计中敦煌元素的运用及其表现方法,以壁画颜色、纹样图案的应用为研究方向,为现代服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内涵的表现提供框架结构和展示空间。

关键词:敦煌壁画;藻井纹样;服装设计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敦煌艺术是我国人民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和色彩表现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特有的风格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了创作灵感。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越来越偏向于艺术审美,服装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行趋势也逐渐开始融入中国传统元素。

一、敦煌壁画概述及特点

(一)敦煌壁画概述。敦煌壁画作为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丰富多彩,描写的是神的形象活动,以及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用来寄托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是安抚人类心灵的一门艺术。[1]敦煌壁画在我国壁画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通过壁画的形式把当时的经济、文化完美地呈现出来。敦煌壁画是莫高窟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壁画作品数量丰富,据统计在五百多个洞窟内共有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作品,规模非常大,令人惊叹。(二)敦煌壁画的造型特点。敦煌壁画的造型元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俗人,人物着装以中原汉装为主,其形象富有生活气息,时代特征也很明显,人物表现技法采用晕染法;另一类是神灵,其着装大多保持异国衣冠,造型夸张想象居多,但是变化不多,在表现技法上一般是西域的凹凸法。敦煌壁画的造型表现一般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巧妙地勾勒出各式各样的人物造型以及动植物造型。变形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人物原型进行合乎规律的夸张变形;另一种是经过变形彻成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以隋唐时期为分界点,早期的形象特征鲜明,变形幅度大,隋唐之后则突出立体感,偏写实,变形少。(三)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敦煌壁画历经千年,在每个时期颜色表现都有所不同,虽然数量不多,但却给人一种独特而又别样的绚丽。这些色彩语言有特殊的感染力,在视觉感官上呈现出敦煌艺术最感性的因素。[2]敦煌壁画的初期作品产于北魏,在人物表现上使用龟兹风的渲染手法,先用红土起稿再用黑线描,画面风格类似于西方的绘画,画面壮美。北周时期,在绘画方法上有了一些突破,开始在留白域绘画,这种绘画方式既美观了色彩又突出了画面。隋唐时期的壁画仍有不少创新,色调以红色、青色、绿色为主,上色方法大多采用平涂法,画面风格富丽高雅。在唐朝,壁画的颜色不再单一,开始使用复合色,这个时期开始注重颜色与线条的结合表现。[3]盛唐是敦煌壁画创作的成熟期亦是巅峰时期,颜色更为丰富,使用间色表达;内容题材上既符合逻辑又不失想象力。例如,人物的着装颜色改掉以往的厚重而偏向素雅,技法表现上线条清晰而又洒脱,画面风格丰富、典雅、庄重。敦煌壁画在创作晚期结合了中原文化,色彩温和,色调上开始采用暖色,作画风格上开始融入西域元素和中土元素,形式表现上不再突出色彩而开始着重内容的表现。(四)敦煌壁画中的藻井纹样。藻井纹样是敦煌图案中的精华部分,位于石窟上端,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很难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保存还是比较完整的。每个时期藻井纹样也会跟着时代的变迁而有各自的特点。首先是北魏,早期的藻井纹样少了一些繁琐而多了一些朴实,花纹颜色主要以土红色、深赭石色、白色、土黄色为主,图案结构是斗四套叠,图案元素有几个代表性的如几何纹、莲花纹、飞天纹、水涡纹、火焰纹、忍冬纹。[4]中心图案一般是圆形的莲花纹,外层填充水涡纹,四周的角花一般是飞天纹、火焰纹居多,或者是忍冬纹与几何纹组合而成的边饰。隋代的藻井纹样开始运用对比色,大面积石青和少面积曙红的对比让画面看起来更加鲜明;纹样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早期的斗四套叠变成了由方井、边饰、垂幔组合的三层结构,纹样元素丰富多彩,造型活泼,线条流畅,画面清新典雅。唐代的藻井纹样题材丰富,藻井中心的图案以葡萄藤纹、宝相花、三兔和飞天为主,[5]与隋代相比无论是线条、颜色还是技法表现都更加生动丰富。颜色处理上出现了由深色到中间色再到浅色的晕染处理。在构图上有了新突破,唐代画家在处理画面时以重点表现井心图案为主,以井边装饰为辅,这样既体现了图案的层次感也体现了画面的节奏感。敦煌晚期的藻井图案在结构上延续了之前的藻井纹样,例如在西夏的藻井中出现了各种造型的龙纹装饰,装饰表现手法(绘、贴金、塑)别具风格。五代时期藻井纹样的特点是以花卉与龙、花卉与凤的组合为特色。宋朝时的藻井纹样大多采用团花纹与几何纹的组合,画面整体略显单调。

二、敦煌壁画在现代服饰设计上的运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