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06:48: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扶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扶贫挂钩点精准扶贫
阿不都村民委员会隶属于元江县甘庄街道办事处,位于甘庄街道办事处东南面,村委会所在地为老凹垤小组,属于山区。距离甘庄办事处集镇74km,国土面积35.55km2,平均海拔1326m,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200mm,气候干旱缺水,适宜种植烤烟、甘蔗、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总耕地面积83.73hm2,人均耕地0.068hm2;有林地3186.8hm2。全村辖栽垤、阿不都、新寨、老凹垤、冲头、磨石厂、洪水沟、山苏作、凹腰山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17户,有乡村人口810人,其中彝族支系山苏有5个自然村,136户514人,占总人口的70%,有7个支部,党员38人,其中女党员4人;劳动力550人,其中在家务农512人,外出务工38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玉米、水稻、甘蔗、烤烟为主。现已发展种植杧果、桃等经济林果产业。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4元。
一、“四类”人员基本情况
2015年脱贫9户21人,分别是凹腰山1户4人、洪水沟2户3人、冲头1户2人、新寨3户7人、磨石厂2户5人;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2017年通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家庭人口140人,由农业局工作人员挂钩联系;现有低保户21户,五保户1户;有C级危房农户2户,分别是老凹垤组白玉珍、栽垤组龙新明;有残疾户16户,是元江县甘庄街道办精准脱贫攻坚的“上甘岭”“硬骨头”。
二、存在问题
从2013年精准扶贫战略正式提出以来,通过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措施,阿不都村委会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增收渠道明显得到拓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扶贫模式实现创新。但是,通过调研可以得知,阿不都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问题与困难。(一)战略层面。一是产业扶贫顶层设计滞后,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十分有限。缺乏支柱产业,产业发展程度较低,带动脱贫效应不明显。产业扶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联系不紧密,贫困户返贫的隐患较大。地方政府科学引导能力弱;二是生态效益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差距。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和使用还有较大空间,生态治理与产业化结合不紧密,生态扶贫效益不明显。人为破坏与破坏性开发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三是智力扶贫的精准度还需加强。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精准劳动就业”上有差距,村内就业渠道有限。人才队伍底子薄、总量不足、结构偏低,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开放创新意识不强,带领山苏人民脱贫致富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二)技术层面。一是基础工作不够精准。建档立卡存在有失公开、公平、公正的问题,档案资料不够规范,“挂包帮”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扶贫举措还不够精准。未完全做到因人因户施策,可持续脱贫的措施不足。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现象存在。对贫困退出的标准和程序把握不准;三是项目资金管理还不够精准。项目资金安排存在主次不分、统筹不力、整合不到位的情况。个别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造血”和“输血”双向驱动不够。
三、对策浅析
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
[摘要]近年来,茅箭在南部山区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实行一户一策、精准扶贫、销号脱贫,动员全区党员干部“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确保全区农村“四年基本脱贫、七年实现小康”,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十堰茅箭;精准扶贫;做法;困难;启示
十堰市茅箭区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东部主城区交通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商贸经济繁荣;南部山区,山高坡陡,土地零星破碎、贫瘠瘦薄,农户居住分散,距离城区路途遥远,有农村贫困人口1.11万人。近年来,茅箭在南部山区22个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计划,积极探索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全区农村“四年基本脱贫、七年实现小康,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一、茅箭精准扶贫的基本模式和创新做法
把好四关,精准识别。为了把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群众识别出来,茅箭严把四关扎实推进贫困对象筛选工作。第一是宣传关。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目的意义、识别标准、识别程序、结对帮扶等相关政策,把宣传工作做到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是摸底关。户户上门、户户见面,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表册和座谈交流等方式,细看、细问、细了解,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具体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第三是民主评议关。各村贫困户的初选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按照家庭收入、住房、教育、健康状况等进行逐个评议、逐户过关,体现公平公正。第四是公示公告关。对村民代表大会和乡镇审核的贫困对象进行逐级公示、逐级过关,确保贫困对象识别质量。三个一批,对症下药。分类制定扶持措施,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产业致富脱贫一批、培训转移脱贫一批、集中供养脱贫一批。对头脑比较灵活、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贫困户,大力扶持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经营等,实现产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愿意进城务工的贫困户,采取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培养就业致富能力,实现自主脱贫;对于病残鳏寡、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则采用集中供养的方式帮助他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一户一策,结对帮扶。实施区级领导干部包村、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户的结对帮扶工程,按照“精准扶贫、一户一策”的要求,动员广大干部充分发挥自身视野宽、思路多、信息广等优势,为贫困户科学制订帮扶方案,明确时限,落实责任,确保不脱贫不脱钩。同时,改革以往单纯送钱送物的做法,要求干部重点帮助贫困户想法子、找路子、出点子,量体裁衣、量身定做脱贫致富项目。据统计,实行“精准扶贫”以来,茅箭区共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390份,联系产业项目148个。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茅箭区结合工作队驻村帮扶和网格化建设,对本区农村贫困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摸底,实行“一表两卡”制度。“一表”为贫困农户基本情况登记表,记录贫困户家庭住房、土地、经济收入、人口等基本情况;“两卡”为贫困农户增收明白卡、干部帮联贫困户记录卡,前者记录贫困户发展需求、增收目标、增收渠道、年度增收项目,后者记录农户帮扶规划、帮扶措施、帮扶过程、帮扶成效等情况。同时,茅箭区还积极搭建结对帮扶网络平台,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区直单位帮扶贫困村情况、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贫困户情况录入上网,及时更新有关信息,实施动态监管。包联干部与贫困户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帮扶措施和成效可以通过网络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形成结对帮扶“竞赛”效应。培训造血,拔断穷根。茅箭以强化“造血功能”作为精准扶贫着眼点,按照精准扶贫攻坚计划要求,针对“一户培训一个明白人”的目标,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旅游局等相关行业部门分别拟定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安排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农村技能技术培训,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保证每位经过培训的劳动者掌握一至两项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走脱贫致富路子。保护生态,绿色减贫。茅箭低收入贫困户往往集中在有着原生态自然环境的边远山区,茅箭注意立足于本地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民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田园式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走低碳环保型生态发展道路,力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生态茶园、高山蔬菜、天麻、核桃、猕猴桃、金银花等种植项目和大鲵、蜜蜂、土鸡、猪牛羊等生态养殖项目以及农家乐、农家旅馆等特色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大力发展,有效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经验探索
摘要:精准扶贫的思想对产业扶贫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要求之下,我国的产业扶贫出现了新的发展实践模式,主要分为:“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实践证明,其中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适合当前扶贫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公司+合作社+农户”
1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靶向目标
1.1建立扶贫效益到户机制,变“扶持到户”到“效益到户”。进行直接的打卡给钱给物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因为中间环节的较少而不影响了公平性的发挥。但是该种方式存在的弊端也比较明显:第一,所扶贫的资金是否用于发展生产无人监管;第二,分散性质不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第三,该种方式使摊到人头的财政资金有限,不利于长久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建立新的机制。1.2根据地区特点,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因为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进行产业规划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1]。一些地区依据自身发展的将分为不同的地区,即东、南、西、中四个扶贫区,之后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脱贫,此外,还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1.3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实现精准扶贫到户。因为传统的扶贫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即结果精准度不够。如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获取的效益比较大,发展比较快,但是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没有发展自身的能力。因此,精准扶贫需要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需要,积极将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进行结合。同时还应该鼓励扶贫组织和贫困户之间建立紧密的连接机制,不断促进利益的共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
2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
2.1“公司+农户”模式。基本内涵:在进行扶贫之前需要调查当地的企业,然后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帮扶的对象,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与支持,促进贫困户进行实现脱贫。而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优势带动贫困户的发展,目的是保证合作关系的稳定。此外,还需要规定两者之间的义务和权利。企业为贫困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服务,而农户需要按照规定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产业链。效用:该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将企业的优点带给千家万户,对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的贫困户进行了弥补,不断促进了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之路。此外,龙头企业自身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升。2.2“合作社+农户”模式。基本内涵:依据相关的法律建立合作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层党组织创办领办合作社,二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提供服务者自发联合成立。通过建立合作社来实现管理的合作化,对各方面的义务和权利进行规范,进入合作社的会员能够得到播种、管理、收割和销售的统一服务。效用:对内服务和对外经营,专业合作社够提升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力和风险,实现成员利益的增加。2.3“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1)基本内涵:该种模式对上面两种模式的优化组合。合作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是贫困户和公司之间的链接,公司与合作社之间有合同,而合作社和贫困户之间有合作关系,三者之间进行配合实现共赢。2)效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效用明显。首先,合作社作为中间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公司组织农户的困难。其次,实现公司和贫困户的长远发展。再次,该种模式能够实现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同时促进企业的规模化发发展。最后,各个部分之间协调和积极发展,真正实现三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可以说该种模式是最适合的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
扶贫广播剧场在扶贫广播的作用
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河南省舞钢市为奏响脱贫攻坚好声音,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2018年6月1日,舞钢市广播电台扶贫广播正式开播。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的扶贫广播村村响项目,是舞钢市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它充分利用广播的时效性,灵活性,针对性强,覆盖范围广,接受方便等优势,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致富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使贫困户通过广播及时的了解掌握扶贫政策、明确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以及相关致富信息、农业科技知识等各种政策信息,进一步拓展了全市扶贫宣传阵地,在应急、人防、公安、防汛、气象、环保、禁烧、乡村文明建设、城镇管理等重点工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扶贫广播开设的专栏有:扶贫攻坚在行动、《扶贫政策解读》、《行业扶贫访谈录》、《扶贫在线》、《我脱贫我光荣》、《我的扶贫故事》、《扶贫健康知识》、《扶贫广播剧场》、《乡村梨园》、《曲艺天地》等栏目,每天不间断播放扶贫政策知识,扶贫先进经验,扶贫故事,扶贫文艺等节目。采编队伍,深入一线,走进基层,采用直播与录播的方式,对舞钢市的扶贫攻坚亮点工作,扶贫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帮扶企业等典型进行报道,解读政策,讲解知识,全方位呈现脱贫攻坚领域成效,营造了全市上下人人参与,共促脱贫的良好氛围,为舞钢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注入新动力,新活力。扶贫广播的开播,对大家来说是挑战,更是考验。每一个栏目,都要精心策划,细致包装。《扶贫广播剧场》应运而生。首先,娱乐元素是节目的主线。扶贫内容随扶贫广播的开播,迅速的在舞钢城乡传递。单一枯燥的政策宣讲,是扶贫广播内容的短板,如何让受众快速而愉悦的接受这些扶贫政策,娱乐的形式是首选。广播剧是更具广播特色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对于农村受众的各个群体都适用。《扶贫广播剧场》就把这个形式作为栏目的主要内容,一周三期,突出原创,同时穿插其他相声、小品等语言类的扶贫文艺节目,每期节目30分钟,把政策揉和到娱乐中,在轻松中提高了节目的接受度,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其次,灵活多变的形式更具传播效果。
《扶贫广播剧场》中播出的内容有:原创广播剧,扶贫文艺演出节目、其他地区的优秀扶贫广播剧等。这些不同的形式,反映着同样的内容——扶贫,节目把古板的政策解读融于娱乐中。对农广播要有使农民乐于接受的节目形态、风格和节奏,以形成对农特色突出的形式,《扶贫广播剧场》所有播出的内容,除了内容上本土化外,语言风格上更具舞钢地方特色。每一期原创作品,都以舞钢地方方言为主,受众在熟悉的场景中,在没有收听负担中,轻松娱乐的领悟扶贫政策。再次,让扶贫内容更具体形象。扶贫内容所涉的行业多、项目内容多,如何让老百姓更直观、更直接的了解这些内容,扶贫广播剧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我们的原创广播剧作品《雨露润心田》,就是对扶贫项目雨露计划的很好的解读,原创广播剧《旧貌换新颜》就是对扶贫项目六改一增的演绎。几乎每一部广播剧,都是一个或者几个扶贫政策的解释说明。小品、快板等扶贫文艺节目,更是贴近扶贫第一现场。节目开播以来,通过民调显示,农民朋友对广播剧场中讲到的扶贫政策更清楚。我们通常把节目的终极目标定为有效传播,而强调有效传播时往往偏重传播内容是否符合受众群体的需要,甚至单方面地以宏观的大原则来选取内容,进行主管传授,很少从受众的接受方式上去考虑有效传播。虽然扶贫广播具有听香的作用,但让听觉感官愉悦,才是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使节目内容所传达的信息更有效。基于这样的考虑,《扶贫广播剧场》就以艺术元素打开了主动收听的通道,把心理注意力引向了节目,把节目内容融化到了主动认知中,实现了节目的有效传播。
对农广播节目在宣传党的对农方针政策、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农民受众和大家一样,排斥八股形式,农民受众被动收听的意识也是靠对某种形式的欣赏来改变的,农民受众最易受感染的也是艺术包装起来的形式,甚至,农民受众的参与也需要自己真实意思的表达,没有功利目的,但参与的前提是被吸引,在没有收听负担的前提下,农民接受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的效率才会高。因此,《扶贫广播剧场》与农民的文化、行为、习惯等吻合,这才让它在舞钢市的扶贫广播中华丽呈现。
作者:金小红 单位:河南省舞钢市广电总台
金融扶贫对精准扶贫意义
摘要:贫困,是困扰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重大难题,我国经济目前快速发展,GDP甚至赶超世界部分发达国家,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的一大问题。如何解决我国贫困问题引起我国社会重大关注,更是针对以前粗灌式扶贫的低效和浪费进行改革,提出了“精准扶贫”。而金融精准扶贫在扶贫工作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只有得到金融的支持才能有效推进扶贫工作。本文将围绕金融扶贫的状况来分析目前在此方面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扶贫;精准扶贫;贫困问题
人口温饱问题,减缓并最终消除贫困是新世纪函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贫困也一直以来是桎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的区域集中性以及容易返贫等特征,使得我国贫困问题受到各界学者和政府各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早从建国起就开始了扶贫工作,对于扶贫开发政策就调整了3次,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而2001年起第三次调整将扶贫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在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分布名单,让我国的金融扶贫焦点集中在这些连片贫困地区,这也为之后提出精准扶贫奠定了一定基础。而2015年更是再次确定指出了“精准扶贫”的扶贫思想,使得扶贫攻坚战有了明确方法。目前,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扶贫工作,我国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据国家统计局1日数据,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但我国需要全面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根本上上继续努力,全面降低贫困比率。金融是众多产业的基础,金融的支持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金融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我国也一直致力于贫困地区的金融普及,从1979年开始我国国务院就批准农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以期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目前各地农信社和农业借贷机构已经基本得到普及。目前,我国政府正在从试点逐步推开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金融渗入,来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使贫困问题得到源头上的根治,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1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1.1扶贫目标难以瞄准。精准扶贫中要求扶贫对象精准,但真正做到有效精准的识别保障对象有一定难度。首先,最大的难题是因为对于贫困户的认定暂时没有统一确定的标准,使得对于贫困人口的认证存在差异以及主观评断性。同时,贫困认证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部分人为了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故意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和信贷条件,进一步加深的金融扶贫中的风险,并给扶贫工作带来负面影响。1.2金融扶贫风险较大。贫困地区人口本身就存在相当的信用风险,因为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下,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贷款偿还方面风险较高。将资金贷款给贫困地区产业,将直接面对资金使用过程中“效率缺失”问题、资金回收过程中的“可持续性”问题等。目前在贫困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使得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的投入违背了其盈利性的目标。而且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扮演角色特殊,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对我国经济影响严重,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1.3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具有盈利性,而对贫困地区进行金融支持却恰恰与其目标相悖,因此政府政策支持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扶贫工作涉及部门众多,不同省份地区政府各自为政。每个地方扶贫政策不同,对金融扶贫支持也千差万别,给金融扶贫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2促进金融与旅游结合发展建议
精准扶贫职教扶贫模式分析
[摘要]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教育扶贫需要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基于精准扶贫的“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指的是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志扶智工作,联合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的扶贫模式。“三联”是指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职教扶贫工作;“二扶”是指扶志和扶智;“一培养”指的是培养致富带头人。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教扶贫;“三联二扶一培养”
基于精准扶贫的“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指的是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志扶智工作,联合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三联”是指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职教扶贫工作,因为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合才能做得更好,所以职教扶贫不能靠职业院校单打独斗,需要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才会收到最好的扶贫效果,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精神扶贫是根除贫困的有效路径;“二扶”是指开展以扶志和扶智为主的精神扶贫工作;“一培养”指的是培养致富带头人,培养致富带头人并扶持致富带头人走上富裕之路,然后在通过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致富脱贫。
1三方联合开展扶志扶智工作
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1]在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针对贫困人口的扶志扶智工作中,政府方面的主要工作是贫困村村委会要做好精神脱贫宣传教育工作,着力解决“干部热、群众冷”的问题。要在村办公场所、交通要道、居住集中区域地区书写、悬挂、张贴脱贫攻坚标语,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和“脱贫必先自立,致富必先自强”的致富理念扎根贫困户的思想中。努力形成“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志”“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形成不因“财不如人”而自卑,而因理性对待社会救助、政府扶贫而自强,因率先脱贫摘帽而自豪,因依赖懒惰而自惭的公众氛围。各村积极开展致富能人评选活动,挖掘勤劳致富的典型事例,通过以“晒致富门路、比增收效果、比自身差距”,推出一批勤劳致富的模范人物,在评优评先、资金扶持、好人推荐等工作中向致富能人倾斜,引导村民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2]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拔除穷根的关键,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精准扶贫中职业院校方面的主要工作是把良好的职业教育送到贫困地区,要认真研究如何针对贫困人口大力开展扶志扶智教育。以钦州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北职校的刘幸福老师针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专门开发和撰写了《素养抛引》和《商道启蒙》两本著作。《素养抛引》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勤劳,为什么要奋斗,并提出智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理论。《商道启蒙》则从哲学角度分析经商的道理,书中既讲解了如何经商,又从利益分析角度告诉人们要仁义经商,不可取不义之财。三方联合扶志扶智工作中企业方的工作是通过优先把项目资金给那些有一定志向,不但自己想致富,还有带动全村致富的志向的贫困人口,扶持他们优先发展。在贫苦地区树立企业大力扶持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的人致富的氛围,进而为贫困人口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开展针对贫困人口的扶志扶智工作的精准问题主要是: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在联合开展扶志扶智工作时要把握两个精准。一是要精准找出那些因为懒惰和没有上进心而导致贫困的贫困人口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二是要精准找出有理想志向的暂时贫困人口予以重点扶持,用树立典型和真实案例说服教育那些懒惰和不知上进的贫困人口。
2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致富带头人
扶贫办社会扶贫上年总结
2012年上半年,我县定点扶贫、党员干部包户扶贫,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社会扶贫等各项工作,在上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单位大力配合下,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定点扶贫工作
上半年以来,省、市、县级定点扶贫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继续加大对各重点村的帮扶力度,在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据统计,上半年“一把手”到点次数27人次,共派出厅级干部52人次,处级干部129人次,处级以下195人次;单位自筹资金132万元,争取扶持资金50余万元,各项捐赠折款34.5万元,帮助新上项目8个,其中共修公路8.3公里,共修水利农田受益面积972亩,修建学校1处,引进栽培育扶贫支柱产业6个;帮助培养“双带”型村干部11人,帮助建立村级工作利度78个,培训村干部4期39人次,实用技术培训6期,980人次。
在定点单位的帮扶下,各重点村认真做好当年项目的规划,对去年个别未完成项目进行扫尾,对今年项目启动做好前期准备。特别是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发杭白菊产业的号召,克服各种困难,落实种植计划。
存在的问题:县级定点单位帮扶力度不如省市单位大。
二、党员干部包扶工作
扶贫机关搬迁扶贫简要报告
一、主要成效
1、移民扶贫推进了城镇化建设
今年,省市分配给我县的移民搬迁计划是2298人。我县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和深山区地质灾区移民的不同经济状况以及搬迁意愿,实行镇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鼓励移民对象到县城或乡镇集中安置,经济贫困的移民户,允许在县城或镇购二手房分散安置。目前,已将移民搬迁计划落实到各有关乡(镇)、村、组,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1630人,深山区、库区移民668人,落实集中安置1782人,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11个;移民建房完工932人,动工在建842人,尚未动工524人。
2、集中安置点建设规模效益突出
今年将新建的11个集中安置点中,有10个安置点建在镇拓展的规划区。以周田镇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点为例,在兴建安置点的同时,在点内建中学、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配套一应具全。在镇上建设集中安置点,镇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的台阶,市场人气兴旺,不仅为移民户的后续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二、主要措施
精准扶贫审计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国家扶贫战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强化精准扶贫政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为方便精准扶贫审计工作把握,结合实际,提出扶贫审计职业判断把握原则、审计重点、实现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精准扶贫;原则;审计重点;路径与方法
党和国家把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工作提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分布地域广、地理环境差异大、贫困原因多、群众诉求多样化,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地方政府制定的扶贫、脱贫政策措施多种多样。为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扶贫资金管理规范安全、使用高效,扶贫建设项目符合基本建设规定,发挥审计在扶贫领域的有效监督。
一、精准扶贫审计应把握的原则
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的做出职业判断,在审计职业判断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客观求实,正确把握“三个区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是否符合中央决策布置和重大改革方针政策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将推进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与明知故犯,把还无明确规定的创造性工作与明令禁止仍自做主张,把为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与谋取私利,这三种不同行为的失误和错误严格区分开来。在审计结论中,谨慎的作出评价、定性和处理处罚意见,并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相关行为。2.坚持问题导向,对违法犯罪问题“零容忍”。在审计工作中,对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履职尽职不到位等违法乱纪问题,对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骗取套取扶贫及相关涉农资金、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问题“零容忍”,一定要做到定人、定责、定损失、定利益输送,追查到底。3.坚持鼓励创新,敢于为创新者保驾护航。在审计工作中,要保护利于扶贫政策落实、财政资金整合和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维护群众利益的创新举措,要坚决支持,做好总结宣传推广。4.坚持推动改革,剖析体制制度机制问题。关注影响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对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实、简政放权、降低绩效等体制机制性阻碍问题,要及时反馈,积极推动制度完善和深化改革。5.坚持绩效审计,提高扶贫资金自然资源利用效益。通过精准扶贫审计关注政府部门履职尽责、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关注困难群众、自然资源、规划、扶贫资金及项目的有效结合,规划跟着自然条件资源群众意愿走、项目随着规划报、资金围着项目给,发挥扶贫资金与自然资源在精准扶贫脱贫中效益最大化。
二、精准扶贫审计重点
“精准扶贫”思想探讨
摘要:习针对现实情况,总结实践基础,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内的“六个精准”以及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在内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对全面推进新时代的扶贫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完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六个精准”;“五个一批”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中国历经几代领导人和全体国民的努力,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类型多样化等问题依旧突出,这急需我们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确保全民奔向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人。针对现实情况,总结实践基础,习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这对全面推进新时代的扶贫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完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精准扶贫”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一、“六个精准”
虽然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类型也愈加复杂多样,出现综合特征,扶贫工作难度向纵深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提出“六个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丰富发展了“精准扶贫”思想,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六个精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方面。(一)扶贫对象精准。“精准扶贫”首先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准确地找到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和人口。这有助于完善传统扶贫对象调查的方式方法,增强扶贫对象瞄准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公正性。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上强调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针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等,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做到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可以说“精准扶贫”思想是把贫困单位降到贫困家庭和贫困个人,不再是对贫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大面积帮扶,而是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扶贫资源来帮扶贫困对象。我国统计识别贫困人口主要通过大面积普查、民主评议等方式,可以从全局把握我国贫困状况,为中央决策部署提供数据支持。首先,这些方式仅是单方面从人口收入来定位贫困人口,确定贫困人口时缺失多维度的考察。比如,贫困人口的消费大于支出、教育贫困、灾害贫困等因素考虑较少,可能会导致对贫困人口定位的偏差,造成少部分贫困群众遗漏帮扶范围之外。其次,贫困人口的调查深入基层,需要考虑人为因素的存在,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乡镇村负责人的执行能力等,都会影响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定位。最后,个别地区为得到政府的帮扶资金,虚报夸大贫困事实,将资金挪作他用,存在贪官腐败的现象,这些都是在贫困对象识别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现阶段贫困人口识别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分析“精准扶贫”思想中扶贫对象精准的部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公平、公正,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彻底杜绝隐瞒欺诈行为;其次,多方面考虑致贫原因,全面、系统地对贫困人口进行有周期性的排查,适当扩大调查范围,特别是在识别贫困人口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二)项目安排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是在扶贫对象精准基础上,针对扶贫对象多样的贫困原因、贫困需求进行相应的项目安排,按照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以缺乏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教育和疾病为主。对于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贫困原因有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中最先发展,农村的人力资源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提供劳动力,导致农村缺乏适龄劳动人口,农业种植面积减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造成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特殊,交通相对闭塞,人口密度稀疏,经济及城市建设较东部地区而言相对落后,由于地区地理位置的现实条件,高校教育建设速度相对较慢,产业项目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劳动人口就业率低。对于贫困个人而言,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可能存在多个致贫原因,包括内外部原因、短期长期原因等。这些致贫原因成为扶贫项目安排的重要因素。扶贫项目安排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个人的需求和实际能力进行,对于生产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可以将土地等资源承包或转让出去,请专门的公司、个人进行打理,定期收取分红,这样可以提高扶贫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项目安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消除产生贫困的因素,还有注意项目安排的具体实践、长期成效的可能性,项目安排要注重保障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将社会保障项目与产业扶贫项目相结合,加大社会企业项目的投入比重,确保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利用教育产业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自主可持续发展。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交叉进行,改善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丰富贫困地区产业数量。(三)资金使用精准。1.扶贫资金主要通过中央政府根据扶贫需求下放到各个贫困地区,但在地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有多重的限制和约束,资金管理缺乏灵活性,导致部分不符合规章制度的潜力项目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被搁置。这不仅会降低扶贫工作的效率,还会打消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精准扶贫”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下放资金的条件,灵活地运用扶贫资金,切实地为贫困人民扶持好项目。2.“精准扶贫”强调精准二字,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施情况,有主次、有层次地分配资金,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要严厉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资金使用行为,防止贪污腐败现象出现。3.政府的各类扶贫资金在做到贫困全覆盖的同时,要避免资金的重复补助。我国扶贫资金种类多样,包括专项扶贫资金、地区扶贫资金、各部门扶贫资金等,要确保这些资金的数额及使用方向,各个部门定期整合沟通。防止过多资金流入同一贫困地区、家庭及个人,避免地区或个人偷取扶贫资金以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对帮扶资金过分依赖,对其自身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扶贫要做到以政府财政收入为主体、以社会帮扶资金为辅的综合帮扶投入,整合社会企业的力量,加大社会产业的竞标比重,在政策和制度上为信誉良好的企业设置便利条件。利用贫困地区的自身优势,寻找适合的企业产业,精准选择扶贫项目,运用企业资金精准发力,带动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四)措施到户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是“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实现“精准扶贫”效果最大化的关键实施步骤。指出“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1],可见措施到户精准对于扶贫的重要意义。措施到户精准实际上是要确保贫困人口通过扶贫项目精确到户,家庭及个人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从而实现脱贫。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很多项目难以到户或者到户后收效不好的现象。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主要是配套措施不到位,比如,政府的项目安排精准较适合贫困户的个体需求,政府也补助了所需资金,但是在后续经营和管理中,贫困户因为缺乏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等,导致项目经营不善,难以脱贫甚至返贫。针对这种现象强调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益”[2]。措施到户精准就要求政府及社会企业,在帮助贫困户落实项目的同时,要结合贫困户的发展阶段,提供持续的经营帮扶,提高长期生产效益,增强个体竞争力,促使贫困户真正地加入社会生产产业链中,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措施到户精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政府、综合企业和社会福利组织联结力量,为贫困人口扶贫项目到户措施的实施提供长期、多重保障,逐步解决贫困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五)因村派人精准。因村派人是指在原有的村级领导组织的基础上,由中央向地区调派专门的扶贫工作人员,帮助“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因村派人精准是“精准扶贫”顺利实施的领导保障,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阐述过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3]“精准扶贫”的实施重点在基层地区,由村级的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地区领导事务繁忙,外界交流机会较少,特别是贫困村的村级领导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老旧,文化程度低,这些都可能会导致“精准扶贫”在地方开展中障碍重重,这就需要在扶贫工作实施期间,向存在问题的村级组织调派相应的工作人员。首先,向贫困村输送书记及工作团队可以为贫困村带来新鲜血液,注入工作活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激发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热情,提高扶贫工作的运行效率。其次,配合原有村级单位人员,了解贫困村实际困难,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贫困成因,制订扶贫计划,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及社会力量,培养贫困人口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促使扶贫项目协调顺利开展。最后,可以培养派出队伍的工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出贡献。因村派人精准首先要了解该村该地区的贫困原因、贫困人数、扶贫措施,然后在各个机关工作单位挑选合适的人才,确保帮扶村的需求与调派人员的条件相匹配。对于选派人员方面,指出:“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在人才选聘的工作中要秉持自愿原则,广开渠道,选派条件可以适当放开,给予调派人员一定的奖励措施和生活补偿,激发各机关单位有识之士的工作热情,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六)脱贫成效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在“精准扶贫”措施实施完成后,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估,以及时有效地监督考察“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结果,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在于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目标是要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可缺少的是对“精准扶贫”后脱贫成效的考核和评估。考核和评估可以及时有效地查处扶贫工作中的虚假信息,并促使有关单位修改完善扶贫计划,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要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要全面,包括受帮扶群众评议、地方政府评议、专家评议等,考核内容要覆盖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的多个方面,比如,贫困人口收入、贫困人口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可持续脱贫、绿色生态脱贫等。帮助扶贫工作单位及时修正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脱贫人口数量及质量,考核评价制度还要设定相应的奖惩条款,重在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励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脱贫工作效率,实现脱贫成效的精准。“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作为“精准扶贫”的中心要义贯穿于“精准扶贫”过程始终,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的原则保障。“六个精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保证“精准”精神覆盖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促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五个一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扶贫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