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权益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06:23: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妇女权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妇女权益

妇女权益保障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妇女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我市妇女权益面临的问题,既有人民群众面临的共同利益问题,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下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有别于男性的特殊权益问题,如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低,妇女就业结构不合理、妇女权益保障缺乏有效的执法主体等问题。因而,全面详实了解我市妇女权益问题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对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才能切实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我市妇女权益保障现状

1、妇女参政议政意识增强。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逐步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力度、保障妇女各项政治权利。目前,我市有妇女干部0.66万人,占干部总数的43%。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女委员的比例分别达77.9%和27%。市人大代表中女性占代表总数的28.7%;市政协委员中女性占市政协委员总数29.2%。

2、妇女社会保障得到加强。2007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女职工6.52万人,占参保人数的4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女职工5.59万人,占参保人数40.1%,参加失业保险女职工3.45万人,占参保人数47%,参加工伤保险女职工4.28万人,占43.3%;参加生育保险女性1.4万人,占44.4%。与此同时,我市出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和农村医疗保险,07年底,农村妇女有养老保障的覆盖率达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妇女参保率达99%。

3、妇女儿童受教育水平提高。07年末,我市中小学女童入学率达到了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到达95.6%,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到达14年,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有1.6万人,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33.8%。

4、妇女健康水平得到提升。2007年全市妇科病检查率达91%,育龄妇女享有生殖健康服务率达90%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9%,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为100%,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5.1%。

查看全文

妇女权益保障调查

菏泽市是农业大市,近日,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走访、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农村妇女权益保障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到农村妇女维权领域尚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妇女发展状况

我市现有农村妇女364.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49%,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妇女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经济参与平台不断拓宽,在生产发展中挑重担。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原来农村传统的“男耕女织”被现在的“男工女耕”所替代。我市农村妇女从事种植业988300人,从事养殖业108100人,从事加工业184300人,从事服务业573900人。农村妇女在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领域大显身手,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二)求知求新求发展,在生活宽裕中闪亮点。通过学习和实践,部分农村妇女不断提高知识层次和技能,成为增收致富的先行群体,掌握实用技术的114万人,获绿色证书的3.7人,获农民技术员职称的2.1人,全市共有科技致富女能人2125名,“妇”字号龙头项目和示范基地33个。如曹县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业,面积12万亩,从业妇女5万人,人均年收入万余元。

(三)生活方式日益改善,在乡风文明中占主导。在基层妇联组织的引导下,广大农村妇女发挥自身性别优势,踊跃参与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投身文明村镇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传播的主力军。80%的妇女在家庭中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提高婚姻家庭质量,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查看全文

我国妇女权益保障论文

论文摘要:完善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是妇女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亟待完善的方面。从宏观方面看,制定反歧视法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它可以从反面约束人们歧视妇女的行为;从微观方面看,修正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应该是一个最具可操作性的工作。而且《妇女权益保障法》经过十多年的使用已经逐渐露出了某些弊端,关于该法有哪些弊端以及如何校正这些弊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妇女权益,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2002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的纪念日。各新闻媒体、相关机构就该法实施十周年以来的状况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如果对这种人声鼎沸的讨论声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我们即不难发现此种讨论渗透着人们对妇女问题的人文关怀。质言之,妇女问题不仅是妇女的问题,它也是一个属于男性的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形成了保障妇女权益的优良传统——这是当时革命的需要,更是由共产党这一政党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法律在保障妇女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构建了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2002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更有甚者,某些网络媒体还将其中的女主人公、饱受家庭暴力之害的梅湘南评为2002年“最命苦”的中国妇女!此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妇女问题已经进入了大多数人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妇女问题体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妇女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亦要求我们作出法律上的回应。因此,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是切实保障妇女权益的前提;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调动妇女参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积极性、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的根本途径。就像没有法律就不会有当今奴隶的解放一样,没有完善的法律,妇女的权益就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我国现行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及其社会效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注重并不断加大创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力度。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为根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年)为主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制定,1997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制定,2001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2001年12月29日由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无疑对这个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设定的妇女宏观发展目标相比照,现行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涉及到妇女在参政、劳动佣工、教育、家庭、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权利。

查看全文

妇女权益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从广义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从狭义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又以弱势群体为主。国家通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使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社会成员得以平等地分享文明社会成果,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从而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妇女权益保障法》),其宗旨在于促进妇女权益的实现,而在诸多客观条件中,社会保障措施尤显重要。近年来有关中国妇女权益的研究成果显示,妇女在劳动就业、失业、生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其权益实现存在各种障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因此,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完善针对妇女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

一、《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社会保障措施的立法必要性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原则。对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庄严地载入《宪法》之中。《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第44条和第45条明确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社会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有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和最高准则。《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占人口半数的女性权益规定具体保护措施,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宪法》原则,从维护妇女权益的角度将社会保障原则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

严格履行我国承诺的国际公约义务。早在**年联合国就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提出了对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该公约自**年1月3日生效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我国也包括在内。该公约第11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国政府于**年9月29日批准参加该公约,该公约于**年9月3日生效。该公约第11条规定:缔约各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在就业方面对妇女的歧视,以保证她们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享有相同权利,特别是:……(e)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特别是在退休、失业、疾病、残疾和老年或其他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下,以及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f)在工作条件中享有健康和安全保障,包括保障生育机能的权利。”①既然我国已签署了上述国际公约并得到立法机关批准,就必须履行承诺的义务,采取包括立法行动在内的各种实际措施,保障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利。

充实丰富《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社会保障权利的原则规定。在**年该法制定之时,专家学者就提出应增加有关实现妇女权益的社会保障措施。但限于当时的立法背景和立法条件,公布实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并没有针对妇女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做出详细、具体的立法规定,只是在第一章“总则”的第2条、第3条中原则性地规定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逐步完善对妇女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②经过10年的实践,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已经有条件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关于妇女社会保障的原则规定加以充实和丰富,使《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内容与该法的立法宗旨相一致。实现妇女权益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消除我国妇女享受社会保障利益的现实障碍。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1951年2月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奠定了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该条例对劳动妇女在工作过程中的社会保障作了相应的规定。此后,国家陆续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养老、医疗、工伤、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和优扶安置等方面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显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为实现男女平等制度提供了一定条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了。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已经形成了养老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在此基础上,按照“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和制度创新③。这些成就,对我国妇女享受社会保障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妇女在享受保障方面的状况还是令人忧虑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制定的社会保障立法虽然日益增多,但涉及针对妇女特殊权益的社会保障立法却明显不足。第二,国家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具体实施方面仍存在很大缺陷,特别是针对妇女特殊权益实现的保障措施难以落实。第三,国家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其覆盖面较窄,广大农村妇女还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给她们带来的诸多利益,如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的利益。

查看全文

法律制度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护下,中国妇女比起传统社会而言,妇女权益得到了保障,但在有些方面还有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本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更好保护妇女有关权益,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妇女;国外经验;权益保护

一、相关概述

有关对妇女权益的保护,可谓是常谈常新的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规定了每年的三月八日为妇女的节日,从此中国妇女有了自己的专属节日。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妇女这个群体贡献了巨大力量,如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可现实中仍然有诸多损害妇女权益、婚姻关系的不利因素,需要进一步找寻问题所在,为更好保护妇女权益,并促进社会更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保护妇女权益的必要性和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妇女一词词典中的解释是泛指成年女性,《民法》规定作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自然人是从18周岁开始,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女性占48.73%,达到六亿多人,真正是“顶起了半边天”,在人口数量上妇女是经济建设、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实施者,毋庸讳言,女性不同于男性,如何保护妇女相关权益这个问题,是消除对妇女歧视、保障妇女全面发展的有利武器。在社会发展中婚姻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细胞,细胞充满活力健康,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积极向上的,家庭幸福安康,国家才更加繁荣昌盛,如果细胞肌体出现问题,那么国家层面上也终会受到不利影响。其中涉及到妇女权益,如何处理好这是一个双赢的问题。(二)中国相关制度的变革和进程。中国有几千年文明社会发展历史,形成自己民族的独有文化传承,随着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关于妇女权益的体现在世俗、宗法、律法之中的规定,大致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首先是在短暂的母系社会,妇女占有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主导地位,如今还从位于云南和四川的少数民族摩梭人的独特婚姻方式所体现。由于整个封建社会是以父权为主的时期,妇女群体几乎没有政治地位的体现,作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妇女没有被赋予独立的人格权,事实上连自己的姓名权也会被剥夺或忽略。关于妇女权益和利益的规定多数是体现在家庭方面,从秦到清,妇女的地位由相对的平等到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状态,呈现越演越烈之势,最初是从汉朝起,儒家思想开始成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贡献来自于西汉初时董仲舒,他是一位儒学大家,其提出规范封建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从伦常到律法各方面进行推行,从而规范整个社会的行为。时间上面一直到唐宋期时妇女都还是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妇女在经济上、婚姻生活上都有一定保障和自由,根据《史记》和《唐律疏议》等相关内容表述,妇女一般享有有限的继承权,未嫁与丧夫女子都拥有份额少于男子的财产继承权,宋代法律规定已婚妇女在一些情况下仍有享有部分继承权;婚姻相对自由,唐律中亦规定了夫妻感情不好的“和离”制度,汉、宋朝亦有二婚妇女当上皇后的例子,对妇女管束严酷是从明时开始加强的,至清时到达了顶点,另外还有中国特有的婚姻制度中的“七出三不出”,七出是指:不顺父母(此指公婆);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妇女有这七种情况的,丈夫可以提出休妻,视为正当理由。三不出是指当妻子是以下三种情况:有所取(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丈夫不能提出休妻,某种程度上它是对妇女权利是一种限制同时也相当于一种最低程度的保护。这是正式出现在《唐律》之中,作为调整婚姻家庭制度,一直到民国初期,执行了上千年。(三)国外相关制度的做法。由于东西方文化、地域、宗教、气候等等各方面的差异,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欧洲,妇女的权利与中国不同,但经济等原因的束缚,古代妇女的权益谈不上有多大的保护问题。近现代以来,对妇女的保护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家庭、人身各个方面,由于资本的发展和扩张,妇女不再只是男子的陪衬,西方国家的女性率先掀起了争取权利的“女权运动”,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保障机制,并且对其它国家的妇女维权事业产生重要的影响。1981年联合国为保障妇女权利,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成为了保护妇女权益的国际法基础,英国公布了《同工同酬法》《性别歧视法》,美国公布了《平等就业机会法》《怀孕歧视法》,以保证妇女的平等就业、消除男女不平等起到积极作用。北欧国家经济发达,两性平等的意识是深入人心,各国相继有《男女工作平等法》《家庭法》的系列法律。改善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20世纪,妇女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世界各地妇女担任要职重职已经成为常事,为了保障职场妇女权益,各国也纷纷出台相关法律和制度制裁职场歧视行为,其中包括美国1964年《民权法案》的相关内容,德国是以出台相关法律条文的形式来规范这种职场行为的,并为此施行的“责任倒置”的举证原则,在人身方面,着力于对家庭暴力的规范处理问题,许多国家都设置了专门审理家庭暴力的法庭,设立民事保护令制度和庇护所制度以保证妇女的权益[1]。

二、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对妇女的权益保护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焕发出了活力与动力,与新中国同龄于1949年成立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中国妇联”,在其章程中开篇明义地说明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担负有组织引导、代表中国妇女参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同时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地履行大国义务,为全世界妇女儿童争取更多的权益。有以下的一些数据显示:2018年妇女住院分娩率达到99.9%,孕产妇死亡率18.3/10万。中国孕产妇保健覆盖率比之以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世卫组织数据:中国排名第53位,妇女平均预期寿命为77.6岁,高于男性3岁。总体上中国妇女的健康状况大大优于以前,政治权利方面: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只有12%[2],第十三届全国人大2980名代表中,女代表742名,占代表总数的24.9%,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组成中有多个选举单位女代表比例有呈现出普遍上升的趋势。但距离联合国确定的女性在权力机构中占比30%的目标,仍有差距。2019年中国女性就业率为49.08%,在亚洲国家中是居于首位,远高于日本、韩国等等发达国家。并明确规定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受教育的权利,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女童所占比重为46.7%,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重为46.5%,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女生比重为50.8%。(二)婚姻家庭等制度的相关规定与实践。随着2011年10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中国已经形成一系列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中国特色法律制度,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并在时展,社会进步的情况下及时地在2005年对该法进行修改,为更好体现法律的作用,保护妇女的诸多权益,国家相应修改系列法律规章多达几十件,2020年5月颁布的《民法典》,从物权、人格、婚姻家庭各方面全面规范,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联合国将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为保护妇女权益提供助力,中国方面也是加大对相关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数据显示:2014年法院依法严惩侵害妇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各级法院审结拐卖妇女儿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48件,2019年惩治针对妇女儿童的暴力、虐待、拐卖、性侵害等犯罪,审结相关案件2.7万件。

查看全文

农村妇女权益保障调查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妇女占了农村人口的一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只有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深入贯彻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我县农村妇女合法权益保障落实的现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农村妇女群体。8月3日至8日,县政协文宣委、县妇联联合到全县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就农村妇女权益保障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各镇街《妇女权益保障法》执行情况汇报,召开了村妇代会主任代表、女村“两委”委员代表、群众代表座谈会,了解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工作贯彻落实情况。

一、基本情况

自《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以来,我县不断加大维护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一方面从宣传入手,利用“3·8”妇女维权周、“11·25”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时机,加大对农村妇女维权宣传,增强妇女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从执行入手,建立健全维权机构,截止目前,全县先后成立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家庭纠纷调解站、110家暴报警服务中心和妇女维权合议庭,年均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实际困难60余起。一系列措施的执行取得了明显效果,侵害农村妇女权益的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农村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医疗、财产、婚姻家庭等权益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一是农村妇女参政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在今年第十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全县女性进村“两委”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村民委员会中有妇女成员的村达到了100%。全县333个行政村,共有352名女性进入村“两委”,比换届前的60名增加了486.7%。其中,担任村书记的女性有9名,比换届前的5名增加了80%;担任村主任的女性有10名,比换届前的4名增加了150%;担任村党支部委员的女性有108名,比换届前的33名增加了227.2%;担任村委委员的女性有328名,比换届前的47名增加了697.9%;村主任、书记一人兼女性有7名,村“两委”委员一人兼女性有101名。

二是农村适龄女童失学辍学现象明显减少。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女童的受教育环境不断改善。根据《2012年垦利县妇女儿童状况综合统计报表》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达到1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73%,其中女童为99.69%,女童辍学率仅占0.31%。“家庭经济困难”和“自己不愿意上”是目前造成适龄女童失学的两个主要原因,性别歧视因素的影响已很小。

三是农村妇女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城市医疗组织机构志愿定时定点的为农村妇女提供义诊和体检。妇联系统与卫生系统联合免费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农村妇女的自我保健能力。自2012年6月起,我县全面推行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截止2011年9月,共检查农村妇女38901名,查出宫颈癌癌前病变32例,乳腺癌15例,为农村妇女健康保驾护航。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猛,农村妇女受益匪浅。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实现了在镇街卫生院、县城或城市正规医院生育小孩的目标。

查看全文

妇女权益保障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涉及妇女合法权益的保障事项,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妇女联合会以及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等妇女联合会的团体会员是妇女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应当积极做好保障妇女权益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和组织落实各项保障妇女权益的措施。

第四条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本办法的规定,依照妇女和男子权利平等,保护妇女特殊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妇女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等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保障和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妇女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妇女应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老年妇女权益状况调查汇报

目前我国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在老年人口中,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等因素,老年妇女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60岁以上女性人口有6437万人,占老年人口52%。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原因,老年妇女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比较集中,甚至于比男性老人还多,这使得老年妇女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根据省妇联的统一部署,我们对骆岗街道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权益保障状况进行问卷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省妇联印发的“省城市老年妇女权益保障状况的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00份,按居委会人口比例分发至各社居委,由社区妇联主席到60岁以上老年妇女家上门调查登记。调查表收回300份,回收率100%。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绝大多数的的老年妇女老有所养,家庭赡养、扶养和五保供养较为充分,生活来源稳定。老有所医,医疗费主要由子女负担和自费,少部分有医保。老有所乐,大多对生活感到满意,心情舒畅。

一、老年妇女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子女给付和个人储蓄。老年妇女生活来源中子女给付占44.33%,个人储蓄占30%,养老金占16.33%,低保占3.67%,社会救助占1%,其他占29.33%。

二、老年妇女居住方式呈现多样化。其中,独居的占36.67%,夫妇随子女分开居住的占33%,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占30.67%,在养老机构的占12%,其他占1%。

查看全文

妇女权益保障法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逐步完善对妇女的社会保障制度。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

第三条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保障妇女的权益。

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查看全文

妇女权益经验交流材料

在××*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在上级妇联的指导下,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对新时期维权工作的研究、探索和创新,优化社会环境,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进一步完善适应新形势的维权制度和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构筑社会化工作格局,调动各方力量,共同保障广大妇女合法权益,把维权工作落到实处。

一、领导重视,保障妇女权益。

××*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关心和重视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关心基层贫困妇女,在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拨付专项资金×××元,通过区妇联送到贫困母亲和特困家庭妇女手中,特别是对我区的几名上访的贫困妇女,由主管主任牵头,相关部门参加专题研究她们的问题,并多方协调关系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

二、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确保我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今年以来我区妇联维权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力度,首先,在广大妇女干部、妇女群众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她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帮助她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项目开发中涉及到征用土地,妇女因土地被侵权案件更容易暴露,为了使各级干部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在工作中自觉执行各项政策,维护妇女权益,我们在××*举办的各类集中学习或培训班上,协调安排维护妇女权益相关政策的内容。我区社会事业局组织村、支两委干部进行培训,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请市妇联的领导给村、支两委授课,讲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男女平等和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一是精心策划,创新活动形式。如“三八”维权周,我们都通过法律咨询、文艺表演、送法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普法宣传高潮。与有关部门合作联合组织村妇女秧歌队和小学生进行专场演出;结合文化下乡活动,进行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为主要内容的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在××*上上下下形成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社会氛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