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06:13: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妇女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殖民时期妇女观的探析
论文摘要: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主流社会长期盛行的妇女观念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突出地表现为旧欧洲陈旧、传统的妇女观念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主流社会的移植和延续,即妇女只是男人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而已;另一方面明显地体现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新社会环境之中,妇女是殖民地时期主流社会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当然这两种妇女观念表现出的内容在社会地位与影响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前者是主线与核心所在,后者仅是前者在新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必要调整与补充而已。而陈旧、传统的妇女观念的形成与盛行是与基督教密切相关的。
论文关键词: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妇女观念;宗教思想渊源;家长制家庭
美国立国之前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就某些时间段、社会的某些领域来说,旧欧洲大陆陈旧的、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对英属北美殖民地主流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人、极其严重的。这是因为,当首批到达北美大陆进行拓殖的移民们从旧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下逃离出来的时候,几乎整个世界都还是处在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管理与控制之下,即便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也概莫能外。所以,当移民始祖踏上北美大陆这块新土地以后,他们自身便不自觉、无意识地扮演着旧欧洲大陆上形成于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所特有的一整套的人生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整个17世纪,北美大陆上的英属殖民地与她的宗主国一样,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或者恢复封建专制统治的岁月中度过的。
一、陈旧、传统妇女观念的宗教思想渊源
大家知道,《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与教义集中体现之所在。在整个西方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孔不人的,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或社会的重大事件或者活动均离不开基督教;从小的方面来说,个人的生老病死一生中的重要时刻都基督教密切相关。《圣经》是在男权当道的时成的,它曾经明确告诉妇女们,她们和男人一样,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虽然在字面意义上它公开承认男女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但是此种承认往往是没有任何社会的实际意义。因为同时《圣经》又明确告诉妇女们,服从男人是她们的义务与天职所在。因为男人是上帝首先创造出来的,而女人则是导致伊甸园丧失的第一人。第一个被上帝创造的男人优越,夏娃应该独自承担“原罪”的全部责任。比如在《创始记》中,上帝就直截了当地对女性始祖夏娃说过:“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丈夫必管辖你。”在清教徒们看来,上帝之所以要那样惩罚夏娃,原因就在于她对人类在魔鬼撒旦的诱惑之下才遭受的首次堕落有着无法推卸的罪责。夏娃的堕落不但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魔鬼撒旦诱惑的铁证所在,而且还是要对男人进行的严重警告的内容所在,因为女人天生就具有诱人堕落的可怕力量,男人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圣保罗曾经说过,禁止女人教导或者管辖男人。所以,作为女人就应该是深居简出的,穿戴严谨的,必须为其丈夫多生养子女,终生服侍且服从丈夫。总之,女人必须格守妇道才可能减轻自身与生俱来的重大罪孽,她们必须避免公开从事社会活动,特别是在教会里要沉默寡言,以免诱人堕落进而危害到整个社会。通奸被看作是严重的社会犯罪行为。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法律明确规定通奸者要判处死刑。
传统的基督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变迁自然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特别是在欧洲大陆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更是深远和深刻。具体到当时的英国来说,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清教的产生与发展。
城乡妇女就业观调研报告
加大力度推进城乡妇女就业,按照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的要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女性的创业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探索出贴近妇女实际的就业观念的引导,是解决妇女就业的根本途径。
一、当前妇女的实际素质状况
据连云港市*县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常住人口女性中,初中以下(含初中)的占76%,这当中大部分是农村妇女。虽然,近两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培训力度,但是对农村妇女通过培训教育成功就业的不多,这个庞大的群体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差,生活方式、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模式都无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由之而来引发了多种现象,如:女性职业下沉、贫困女性化、在家庭婚姻中处于劣势、离婚女性单亲家庭增多、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缓慢等。据统计,上述问题70%~80%发生在初中以下文化的女性身上。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差已成为当前阻碍妇女就业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成为当前制约城乡妇女参与小康建设、分享小康生活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妇女,与城市人相比较,她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还处于较落后的层面。帮助这些由于文化素质低,影响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素质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只有提高了她们的素质,才能使之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引导,更新观念
据调查,现在劳动力市场不是绝对的难找岗位,而是有岗位空缺但没人去,关键在于失业妇女(含农村无业妇女)在就业观念上陷入了误区:“工作时间长的不去”;“又脏又累的不去”;“工资低的不去”……观念落后成了城乡妇女就业的一块绊脚石。因此,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促使她们把观念转变过来,由现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此,我县已开始了尝试,开展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专题讲座暨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目的就是要深入到城乡妇女中进行观念引导。让妇女认识到城乡经济的发展为她们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提供了生存发展、改善生活的大好机遇,让她们把握好机遇,提高素质,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活动中的主讲人用大量的现实事例来描绘身边的小康生活美景,激发妇女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让妇女认识到:必须转变惰性厌学观念,树立学习观念;转变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看不起打工一族的观念,树立积极参与竞争观念;转变自我满足、不思进取、小富则安的观念,树立努力创造新生活、灵活择业观念;转变怕苦怕累、死爱面子的不切实际的观念,树立劳动光荣、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正是这种贴近妇女的转变观念和“四自”精神的宣传教育讲座,能够有效地鼓励她们自立自强,增强信心,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身于“创造新岗位”的实践中。观念正确了,就会造成一种求学、求知、求职的大氛围,也就能够激发妇女创造新岗位和追求新生活的热情。
三、提高素质,促进就业
促进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路径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逐步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望。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用专章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时代要求、民意呼唤的积极回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教育引导妇女发挥妇女作用是党的一贯主张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妇女发挥妇女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教育引导妇女参加革命,取得了妇女解放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共同胜利。正如所说:“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中国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7年8月,中国妇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邓小平为妇女工作确定了“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方针。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党的事业需要妇女群众,妇女解放也只有在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过程中逐步实现。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男女平等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这项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妇女作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妇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2010年3月,在纪念“三八”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妇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贡献做了高度评价。他说“: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妇女开展面向大众的宣传鼓动,投身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从事艰巨繁重的生产劳动,用热血和汗水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都获得了翻身解放,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广大妇女豪情满怀、英姿飒爽、开拓进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群芳争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巾帼英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摆在我们面前,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全国人民的幸福、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引导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直面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客观现实
中国妇女素有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1995年世妇会后,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环保主义者,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国妇女在参与植树造林、水资源利用、生态农业、人口控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妇联组织在妇女环保运动中发挥了中坚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妇联发动妇女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和“五好文明家庭”三大主题活动,为妇女参与环保提供平台。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积极开展“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为实现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做出了应有贡献。各级妇联以宣传教育带动环保行动,因地制宜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如,引导农村妇女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庭院经济等,为促进妇女参与农业绿色转型积累了实践经验。1998年1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妇女与环境网络宣告成立,她们中有从事环境教学科研的专家学者,有环保战线上的女领导和女性专业人员,还有热心于环保的文艺工作者和新闻记者。这种科技整合的网络形式发挥了跨学科、跨专业的优势,在提高妇女环保意识、促进妇女参与环境保护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的NGO如“地球环境文化中心”“绿色家园志愿者组织”等妇女环保组织,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环保宣传,促进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新时尚的形成。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不足,由于受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妇女环保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环保意识淡薄。唯我独尊、物欲膨胀、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现象严重,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时有报道。由于妇女是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和家庭绿色消费的主要承担者“,其家庭劳动、家庭管理和家庭消费的理念、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和消费,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环保行为”。因此,加强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意义重大。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还不够适应,存在对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生态文明观教育与妇女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不够明确、方法不够多样等薄弱环节。如此情势,对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那就是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帮助妇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妇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妇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加强妇女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播论文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留学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辛亥革命前,还是十月革命后,留学生们都不遗余力地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现在中国的全面运用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关键词]留学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传播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留学生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传播先进文明成果方面,留学生不仅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引进了诸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观念,而且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正是由于留学生的努力和十月革命开辟世界现代化新道路的突出影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得以在中国生根和发展。考察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能够传人中国,留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介绍辛亥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已有所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欧洲,之所以能在尚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被引进,主要是由留日学生介绍的结果。20世纪初后,大批进步青年怀着寻求救亡之路的热切愿望负笈东瀛。在他们看来,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是一条最为可行的捷径,因为“若治学者,苟于中国文学既已深通,则以一年之功,可以尽读其书而无隔阂”,日语对汉字的大量借用,使他们能以“和文汉读法”等方法较快阅读日文书籍,满足对新知的渴望心理。在大批中国留学生涌入日本之时,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正在蓬勃发展。1898年在日本最早的工人领袖和社会主义宣传家片山潜的领导下,日本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1900年成立了“社会主义协会”,有组织地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此同时,各种介绍社会主义的著作和报刊纷纷出版创刊。1903年,幸德秋水著的《社会主义精髓》出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思想界引起轰动。日本思想界的新动向,自然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关注。其中,以刘师培、何震为代表的《天义报》派留日学生,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同时,十分注目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成为十月革命前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渠道。《天义报》派的核心人物是刘师培。刘师培(1884-1920),仪征人。1904年加入光复会,并担任《警钟日报》主笔。1907年赴日本,加入同盟会。由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快成为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与张继在东京举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与其妻何震创办《天义报》等刊物,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了介绍。1907年《天义报》第13、14期刊载了《经济革命与女子革命》一文中,并以附录的形式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关于家庭和婚姻制度的论述。刘师培在编者按中指出:“彼等之意以为资本私有制度消灭,则一切私娼之制自不复存,而此制度之废,必俟经济革命以后,可谓探源之论矣!”第16至19期上译载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以及该刊的《女子问题研究》中,长篇引述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片断,编者说:“彼以今之结婚均由财产,故由法律上言之,虽结婚由于男女间之契约,实则均由经济上之关系而生耳,无异雇主之于工人也。观于彼说,则女子解放必自经济革命后,彰彰明矣。”表示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地位决定婚姻关系和经济革命决定女子解放等论说的称许。以后,《天义报》也零碎地发表了一些涉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文章,且依据自己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理解,从他们各自的政治立场,写过《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论女子劳动问题》、《女子解放问题》等一系列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们讨论妇女问题时,留下了马恩著作影响的痕迹。比如,在讨论女子受压迫的原因及其解放问题时,他们认为,“当今世界纯然自私之世界也,经济问题其一大阻力。若经济平等,则人人得以自立”,“求自立以去强权,所以经济革命与有切要之关系也”。在讨论妇女解放与社会革命的关系问题时,他们认为:社会的不平等是由阶级制度造成的,所以,“居今日世界,非尽破固有之阶级,不得使之反于公;居今日之中国,非男女革命与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并行,亦不得合于真公”。上述材料说明,当时《天义报》派对妇女问题的看法,已经超出了女权主义范围。阶级的观念、私有与公有的观念、经济的观念已成为他们在研究妇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概念。这足以表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中国出现。从上面叙述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十月革命前,留学生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方面,大致来说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色。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介绍,主要是留学日本的《天义报》无政府主义者。以刘师培、何震为代表的《天义报》派无政府主义者,是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介绍的主体力量,他们通过办刊物、翻译著作、撰写文章等多种形式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值得注意的是,《天义报》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未采取敌视的态度。我们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是由于当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还很肤浅,因而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暂时还没有暴露出来。这种情况与欧洲早期无政府主义相类似,1869年巴枯宁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那么,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译成中文,便没有什么奇怪了。二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主要受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中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所致。以幸得秋水为代表的一批日本无政府主义者原是日本早期社会党的成员,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由于这些没有像西欧无政府主义者那样与马克思主义存在长期的敌对关系,所以在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之后,仍然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天义报》无政府主义者在宣传无政府主义同时,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学说,这就不难理解。第二,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介绍尚不成熟。囿于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限制,《天义报》派留日学生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作为一种学说、一种知识来介绍的,没有也不可能作为妇女解放的行动指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主要是从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立场出发,加以介绍和曲解的。甚至提出“倾覆政府”、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实行所谓“共产无政府主义”。这根本不可能找到妇女解放的正确道路,更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广泛而深刻地在中国传播。第三,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播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译介,还只限于十分狭小的范围,参与介绍的也仅仅是以刘师培、何震为代表的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天义报》的几个核心人物,宣传阵地稀小,国内人民群众甚至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妇女学说的了解“知其名者已甚少,解其意者尤稀”。这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介绍,影响不大,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广泛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妇女学说的大传播运动。当然,这也是传播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总体而言,在十月革命之前,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介绍作出了贡献,尽管表现出不成熟和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学说的许多误解,但是,他们是中国大众认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他们的宣传和译介为十月革命和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二留学生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真正传播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一段时间。它是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妇女运动失败的教训,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猛烈冲击,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才真正开始的。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们探求真理的热情,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广泛的传播打开了思想的大门;十月革命使中国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从而加快了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步伐,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传播开来。留学生出身的知识分子仍是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力。(一)留学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代表五四前后,一些具有留学生经历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积极向西方寻找真理,探索俄国革命的真谛,从而充当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学说的骨干力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留学生知识分子有这样一些杰出代表:(1889—1927),是十月革命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于1913—1916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回国后积极参加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冬,受聘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后,大量扩充图书馆中有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把图书馆办成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从1918年到初期,创办和参加《每周评论》、《晨报》副刊、《新青年》等刊物的编辑工作,积极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研究与宣传。在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进行了积极的宣传,他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战后之妇人问题》、《妇女解放与De-mocracy》、《现代女权运动》等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妇女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科学地阐明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方向与途径,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奠基人。陈独秀(1879—1942),也是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代表。他曾于1900年、1906年两次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早稻田大学学习;回国后创办《青年杂志》,领导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逐步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并进而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他在《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劳动运动与妇女运动》和《我的妇女解放观》等文章中,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婚姻、家庭以及阶级斗争的观点重新思考中国妇女问题,揭示了旧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低贱的根源,论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妇女,阐述了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统一性,对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作出了理论贡献。李达(1890—1966),也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1913—1918年,在日本学习理科,十月革命后改变了方向,在1918年以后一年多时间里,他读了大量的马恩著作,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同时,李达对妇女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19年10月,李达在《解放与改造》1卷3号发表《女子解放论》一文剖析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办法,论述了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为了总结近代以来世界妇女运动,推介俄国十月革命及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功经验,1922年10月,李达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连载发表《女权运动史》一篇长文,对近代以来世界女权运动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尤其对俄国十月革命后妇女运动取得的重要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主义革命结合,才会有广阔的道路,才会有光明的前途。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1915年到日本留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从日本回国,立即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去。1920年春,应陈独秀的邀请,到上海编辑《新青年》杂志,并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研究女子“为一部分事业”的陈望道于1920—1923年间,在《国民日报》副刊《觉悟》和他自己主编的副刊《妇女评论》以及《妇女周报》、《新女性》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宣传妇女解放的文章。他不仅以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对封建礼教、道德进行抨击,更为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对资产阶级女权运动(即“第三阶级女人运动”)和无产阶级劳动妇女运动(即“劳动阶级妇女运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妇女运动的重心应该移到“劳动阶级妇女运动”,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李汉俊(1890—1927),也是较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留日学生之一。1902—1918年,李汉俊在留学日本期间,起初“最爱数学”,在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学习时接受了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影响,转而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回国后,带回了大量的英、德、日等国文字的马克思主义书刊,此后从事翻译和写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学说。从1919年到建党前,李汉俊在《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妇女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女子怎样才能得到经济独立》《女子将来的地位》等系列译文和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介绍苏俄妇女解放情形,倡导男女解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向警予(1895—1928),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1919年底,在新民学会“要女界同时进化”的影响下,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她开始比较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开始抛弃教育救国的幻想而倾向于共产主义”。1922年回国后,向警予在《前锋》、《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报》、《妇女声》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深刻和透彻地分析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并利用阶级分析方法解决了妇女运动中的主力军和领导者问题,明确提出劳动妇女是“国民革命之前卫”。向警予的妇女解放理论,堪称中共创建初期妇女解放学说的一个典范,引导了中国妇女运动汇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总而言之,在五四前后,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回国留学生担当了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任,充当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力量。这与十月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充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传播的主导力量是迥然不同的。传播主体的思想倾向不同,使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生了质的转变。(二)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后,留学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方面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介绍。他们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思考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开展妇女运动、如何实现妇女解放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初显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体系的轮廓。其要义有以下四方面:1妇女受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他们认为,妇女不是从来就受压迫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动而为变动”;旧中国妇女卑贱的社会地位,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发生改变。特别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农业经济组织的动摇,大家族制度和孔子主义既必将陷入“崩颓粉碎的运命”,其结果,“不但妇女向男子要求解放,便是男子也渐要解放妇女了”。妇女解放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任何人和任何旧思想都阻挡不了这一潮流。2妇女解放运动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明确指出:“我以为妇人问题彻底的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到那时,“生产的方法由私据的而为公有的,分配的方法由独占的而为公平的,男女的关系也必日趋于自由平等的境界,只有人的关系,没有男女的界限”。很明显,已明确提出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消灭私有制的剥削制度,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为中国妇女解放指出明晰的发展方向。3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早在1919年2月,在《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中就提出了通过社会革命途径打破专断的社会制度以实现妇女解放的主张。其后,他在《社会问题与政治》一文中,更明确指出,妇女参政问题与劳工问题一样,“都是由经济不平等而来”,都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消灭阶级,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向警予更为明确指出,中国妇女不能“如若死板地刻定十八世纪欧美各国女权运动的旧程式”,只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革命,以实现自身的真正解放。这为中国妇女运动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4妇女解放的根本力量就是广大劳动妇女。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利用阶级分析法,对我国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提出了妇女运动必须以劳动妇女为主体的主张,从而正确解决了妇女运动中的主力军问题。认为,若“多数劳工妇女在资本阶级压制之下,少数中流阶级的妇女断不能圆满达到女权运动的目的。反之,劳工妇女若能成功,全妇女界的地位都可以提高”,因此,“中流阶级底妇女应该辅助劳工妇女底运动”。在这里,充分肯定了劳动妇女是整个妇女运动的主流和基础。用这一结论指导妇女运动实践,必然会焕发出巨大的力量。上述观点说明:以为代表的回国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较之辛亥革命前的留学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已不是零星的、表面的介绍,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世界观,作为无产阶级指导妇女解放的理论武器接受下来。这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播的理论成熟度有了质的飞跃,也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前提。三历史的选择:留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只有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才有可能,其传播与发展也必须以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文化作为前提。在极端专制、愚昧和封闭的社会里,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学说既不可能产生,也无法生存、传播和发展。资本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对立面,也是它产生和传播的客观条件。在近代中国,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输入,打破封建文化的一统天下,没有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一批新式分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难以设想马克思主义学说会在满脑子帝王思想和纲常伦理观念的封建知识分子和文盲中产生反响。无论是以刘师培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是以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是西方文化熏陶和培育出来的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当时,他们是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学说作为西方文化中最新鲜、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来学习和传播的。可以说,掌握西方文化的留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力量。留学生对中国命运和妇女问题的关注,是他们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学说的内在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客观需要。20世纪初年留学生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一方面看到了西方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于是,对中国革命的未来进行了重新设计。产生了“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弊端”的思想,开始了“举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民生主义的探索。在学习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热潮中,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派别,也被介绍到中国来了。同样,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是留日学生在反思英美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介绍和传播中国的。在这一反思过程中,他们也洞察到西方女权运动的弊端,“女子有自由之名而无自由之实,有平等之名而无平等之实”,女子参政权均操于少数贵妇人之手,而广大劳动妇女除受政府和男子的压迫外,还要受制于那些获得参政权的少数妇女,增加了一层新的压迫。他们在期待一种新的革命模式的同时,也期待着一种新的妇女解放模式能使妇女获得真正解放。正是在这种期待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被引进进来。尽管此时留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解错误尚存在许多片面、零碎甚至错误,但正是经由他们才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到了中国。没有他们荜路蓝缕,就不会有后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更高、更新、更科学的水平上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和运用。五四时期,受到十月革命影响的回国留学生开始领导革命,由于历史条件和承担变革的主体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的真实深刻的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由此可见,没有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回国留学生对中国命运和妇女问题的关注,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社会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特别是具有留学经历的知识分子主观努力传播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问题探析
[摘要]在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女大学生群体成就自我动机弱,存在着成功角色定位偏差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蕴含着女性意识觉醒、自我价值实现等思想观点,对当下女大学生成功成才具有导向、激励作用。高校应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下,整合多方力量,帮助女大学生定位自己的角色,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大学生;角色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事业,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与梦想,这是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具体表现。女大学生是未来妇女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基础,对女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心理素质等多方面思想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观点
(一)肯定妇女地位,深刻认识妇女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占社会人口总数约一半的妇女与男子一样,都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既注重妇女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社会精神文明创造中的重要贡献,也十分重视妇女在人口生产与家庭稳定方面的特殊贡献。妇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伟大贡献必须得到全社会成员的充分尊重与保护,也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可与正确评价。强调,广大妇女是实现中国梦、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妇女应该发扬“四有”精神,寻求全面发展,发挥“半边天”作用,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二)妇女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一个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其家庭与社会地位。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提高妇女地位的必然选择。妇女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妇女过多参与家庭劳务,极少参与社会劳动,丧失独立的经济地位,易遭受不平等待遇。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列宁说:“必须让妇女参加共同的生产劳动,这样,妇女才会和男子处于同等地位”。妇女解放,就是寻求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条件,而参与社会劳动是妇女获得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三)男女平等。马克思曾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类社会的整个文明程度。”[1]妇女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妇女解放事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男女平等。20世纪末,我国把男女平等确定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肯定女性在社会生产、人类繁衍等方面的贡献。《妇女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妇女应该享有六大基本权益,促使每一位妇女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依然充满艰辛的挑战,这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的长期过程。(四)妇女在恋爱婚姻家庭中应该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把恋爱、婚姻、家庭中的两性关系状况作为衡量男女平等的重要尺度。妇女在恋爱婚姻家庭中争取独立自主,实际上是为了获得事实上的男女双方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平等地位。当下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化现象及社会转型的冲击,要求妇女把个人价值与婚姻家庭质量相统一,建设一种以爱情为基础、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的新型婚恋家庭关系。
二、女大学生成功角色定位的影响因素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妇女工作
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妇女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科学判断,作为党新时期执政兴国锐利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对于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迎对压力和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作用。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对于创新和发展新时期妇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思考和把握。
一、解放思想要有新思路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扎实推进新时期妇女工作,带动新一轮妇女工作的大发展、大创新,必须首先实现思想的大解放。
一是要更加准确地思考和定位妇女工作的切入点。在讨论和交流妇女工作的职能和任务时,以往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是“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前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正在越来越被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所取代,在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中,政府剥离了很多服务和管理的职能,交由社会各类部门和机构,政府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专心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群团组织,各级妇联应该及时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大胆地承接社会服务、公共管理职能,准确把握妇女群众的所急、所需、所想、所盼,准确理解党委政府对妇女工作的要求,将“妇女所需,党政所急,妇联才为”作为新时期妇女工作的新的切入点。
二是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妇女工作的点、线、面关系。妇联工作千头万绪,既涉及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妇女儿童,又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但是,妇联组织人手有限、经费紧张,所以工作的覆盖面不宜过大,工作战线不宜过长,而是应该每年选准两到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切入点,纵深作为,每年扎扎实实为妇女儿童办几件实事、好事。
三是对于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重点是针对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多年来一直关系的基层妇联干部待遇问题、女干部退休年龄问题、女性教育、就业问题,以及婚姻家庭问题,需要全国妇联、省妇联自上而下,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逐项推进问题的解决和落实。
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论文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留学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辛亥革命前,还是十月革命后,留学生们都不遗余力地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现在中国的全面运用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留学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传播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留学生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传播先进文明成果方面,留学生不仅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引进了诸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观念,而且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正是由于留学生的努力和十月革命开辟世界现代化新道路的突出影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得以在中国生根和发展。考察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能够传人中国,留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介绍
辛亥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已有所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欧洲,之所以能在尚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被引进,主要是由留日学生介绍的结果。
20世纪初后,大批进步青年怀着寻求救亡之路的热切愿望负笈东瀛。在他们看来,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是一条最为可行的捷径,因为“若治学者,苟于中国文学既已深通,则以一年之功,可以尽读其书而无隔阂”,日语对汉字的大量借用,使他们能以“和文汉读法”等方法较快阅读日文书籍,满足对新知的渴望心理。在大批中国留学生涌入日本之时,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正在蓬勃发展。1898年在日本最早的工人领袖和社会主义宣传家片山潜的领导下,日本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1900年成立了“社会主义协会”,有组织地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此同时,各种介绍社会主义的著作和报刊纷纷出版创刊。1903年,幸德秋水著的《社会主义精髓》出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思想界引起轰动。日本思想界的新动向,自然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关注。其中,以刘师培、何震为代表的《天义报》派留日学生,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同时,十分注目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成为十月革命前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渠道。
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界妇女座谈会上的讲话
市妇联××*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界妇女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才姐妹们分别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和工作实际谈了对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认识及自己如何模范践行,大家谈得都非常好,借此机会,在这里我想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来自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言简意赅,概括精辟,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广大妇女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对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至关重要,一个妇女会影响一个家庭,同时还关系到子孙后代。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都是各行各业妇女的优秀代表,有的是妇女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有的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是法律工作者、有的是白衣天使、有的是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巾帼示范岗的负责人、有的是企业老总以及战斗在一线的先进班组的成员,你们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像金燕老师的事迹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丹阳国税一分局的姐妹们多少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做到了“亿元税款不差毫厘,万次服务无一投诉”的优异成绩等等。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优秀女性和优秀女性群体,她们用自己的行为很好地实践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今天的座谈进一步加深了对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意义的理解,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学习,要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社会的文明进步的高度去认识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界妇女座谈会上的讲话
市妇联***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界妇女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才姐妹们分别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和工作实际谈了对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认识及自己如何模范践行,大家谈得都非常好,借此机会,在这里我想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言简意赅,概括精辟,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广大妇女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对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至关重要,一个妇女会影响一个家庭,同时还关系到子孙后代。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都是各行各业妇女的优秀代表,有的是妇女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有的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是法律工作者、有的是白衣天使、有的是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巾帼示范岗的负责人、有的是企业老总以及战斗在一线的先进班组的成员,你们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像金燕老师的事迹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丹阳国税一分局的姐妹们多少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做到了“亿元税款不差毫厘,万次服务无一投诉”的优异成绩等等。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优秀女性和优秀女性群体,她们用自己的行为很好地实践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今天的座谈进一步加深了对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意义的理解,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学习,要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社会的文明进步的高度去认识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界妇女座谈会上的讲话
市妇联××*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界妇女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才姐妹们分别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和工作实际谈了对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认识及自己如何模范践行,大家谈得都非常好,借此机会,在这里我想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言简意赅,概括精辟,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广大妇女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对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至关重要,一个妇女会影响一个家庭,同时还关系到子孙后代。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都是各行各业妇女的优秀代表,有的是妇女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有的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是法律工作者、有的是白衣天使、有的是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巾帼示范岗的负责人、有的是企业老总以及战斗在一线的先进班组的成员,你们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像金燕老师的事迹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丹阳国税一分局的姐妹们多少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做到了“亿元税款不差毫厘,万次服务无一投诉”的优异成绩等等。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优秀女性和优秀女性群体,她们用自己的行为很好地实践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今天的座谈进一步加深了对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意义的理解,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学习,要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社会的文明进步的高度去认识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