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影响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04:40: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负面影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绿色贸易负面影响

摘要: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的贸易保护策略——绿色贸易壁垒随之而来,绿色贸易壁垒是近年来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的重要贸易保护措施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害。本文在阐明绿色贸易壁垒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特征负面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GreenTradeBarriers),又称绿色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这是继贸易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障碍,以防止或抑制他国产品进口对本国或该组织成员国市场的冲击而实施的一种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1.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的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凡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保护之列。

2.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标榜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而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认同绿色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合理性。

查看全文

财政的负面影响与改革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

积极财政政策是针对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总需求不足而采取的一项“反周期经济调节”的主要政策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在短期内通过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投入,迅速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增加社会购买力,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三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没能力办的大事,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财政风险逐渐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每年发行上千亿元的建设国债,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财政增收的同时,而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却在急剧扩大,1998�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958亿元、1792亿元和2598亿元,1999年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2%和12.7%,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9%和14.5%,如果再把各种财政隐性债务或或有债务算进去,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大量缺口,政策性银行的呆账坏账,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的巨额亏损,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外债等,我国政府综合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已达到或超过国际警戒线。我国目前的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已高达58%,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标准;国债偿债率(当年债务还本付息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已高达25%,而国外一般不超过8%.如果巨额的国债发行出现问题,其债务危机就会不期而遇。

2、投资效益低下,非市场化运作明显。财政投资本身是一种政府行为,其投资行为、方式、领域和目的都带有明显的非市场化特征。政府投资在非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地方争投资、争项目以及不切实际盲目上马项目、搞“形象工程”等计划经济体制的恶习又开始抬头。由于政府投资的过快扩张,项目投资只重数量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弊病比重明显。从近几年中央对国债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情况来看,国债投资的挤占挪用问题、效益低下问题、浪费问题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3、对民间资本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全社会投资资金来源增长率看,1998年和1999年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远远高于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9年全社会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增长了43%,银行贷款增长4.8%,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仅增长1.2%,利用外资下降26.7%,这充分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对民间资本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政府投资替代了一部分私人投资。同时也表明,在供过于求的经济形势下,由于中央政府投资结构比较单一,对刺激地方和公共投资作用有限,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建议

查看全文

网络口碑负面影响及应对方案研讨

[摘要]在信息经济时代,消费者面临更多的信息选择,也接触到更多的负面网络口碑,负面网络口碑的影响效应得到了口碑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对网络口碑的负面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性别、价格与品牌认知三个视角对网络口碑的负面影响效应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网络口碑;负面影响效应;性别;价格;品牌认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在所有的网络应用当中,商务类应用发展仍然最为突出,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半年用户规模增幅分别为31.4%,36.2%和29.9%,增速在各类应用中排名前三。而2008年6月底的CNNIC统计,中国网民人数刚刚超过2.5亿人,其中25%的网民青睐网络购物,53.9%的网购用户表示买每种商品前都会看相关商品评论,78.9%的网购网民买大多数商品前都会看看商品评论,超过9成的网民在原购物网站商品下方发表评论。显而易见,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口碑在网络消费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网络口碑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1网络口碑的理论概述

Arndt认为口碑是指传播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或服务的非正式信息沟通行为,它是一种直接面对面、无商业目的的行为。网络口碑是口碑的新形式,指的是公司或消费者通过BBS、博客或在线视频等网络渠道和其他网民共同分享关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多媒体信息。

网络口碑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正面口碑和负面口碑两种形式。正面口碑可以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等产生积极的推销作用,改变一些原本印象不佳的观念,促使消费者产生较高的认知水平,加深消费者对其原有形象的印象,进而产生购买意向或重复购买行为。负面口碑恰好相反。本文所提出的负面影响效应,指的就是网络负面口碑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等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带来的原有印象破损、消费者认知改变以及致使其放弃购买的行为。

查看全文

绿色贸易壁垒负面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的贸易保护策略——绿色贸易壁垒随之而来,绿色贸易壁垒是近年来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的重要贸易保护措施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害。本文在阐明绿色贸易壁垒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特征负面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GreenTradeBarriers),又称绿色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这是继贸易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障碍,以防止或抑制他国产品进口对本国或该组织成员国市场的冲击而实施的一种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1.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的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凡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保护之列。

2.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标榜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而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认同绿色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合理性。

查看全文

探究德育工作的社会负面影响规避策略

当今的教育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少年,“新新人类”——他们生活在新的时代,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时代造就了一代新人,青少年学生受社会的影响已超乎我们的想象,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社会“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世纪之交,我们的国家、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人们的生活状况有了改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人的变化,特别是价值趋向的变化,这些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影响。“5+2〈5”有人这样看待学校和社会教育,也有人更加悲观这样诠释:“5+2≤0”当然,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我们从业人员认真分析和探讨。

1.人们的功利性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背离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此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很少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论文百事通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协调学校德育工作,克服社会功利倾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是德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

2.社会上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不和谐。

查看全文

绿色贸易特征及负面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的贸易保护策略——绿色贸易壁垒随之而来,绿色贸易壁垒是近年来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的重要贸易保护措施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害。本文在阐明绿色贸易壁垒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特征负面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GreenTradeBarriers),又称绿色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这是继贸易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障碍,以防止或抑制他国产品进口对本国或该组织成员国市场的冲击而实施的一种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1.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的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凡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保护之列。

2.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标榜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而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认同绿色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合理性。

查看全文

电子产品设计负面影响分析

[摘要]在电子产品设计中常常会因为个人感觉带来错觉,导致很多设计冗余、复杂,更严重的可能导致设计错误。下面主要分析电子产品设计中常见的习惯性思维对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习惯性思维;电子产品;设计

电子产品设计是一个科学验证及工程实践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科学依据或工程依据。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但是,在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常常会有想当然的思想左右产品设计研发,导致设计冗余或设计错误。本文针对电子产品设计中常见的习惯性思维对产品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

1产品规划

电子产品规划应基于市场或用户需求,并结合现有技术进行制定。在电子产品规划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习惯性思维就是采用新技术堆叠。如果大量采用新技术可能因为新技术研究不深入,导致研发周期过长,研发成本太高且导致产品成本过高。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转瞬即逝;如果研发周期过长,可能错过最好的上市时机;如果研发成本太高,导致新产品价高无市。使用新技术还可能带来产品的售后成本增加。因此,在进行产品规划时,应合理使用新技术。笔者根据多年从业经验认为,成熟产品一定是使用成熟技术,即使使用新技术也应该使用成熟新技术,否则,设计的产品一定存在较大风险。

2外观设计

查看全文

小议网络环境对学生负面影响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就人文方面的影响做了阐述,并提出了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学生;影响

1对学生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1、1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对人文知识的概念越来越淡薄,高校学生对人文知识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落和忽视。而计算机和网络化发展,使高校学生认识到新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实际的作用,但同时也对他们出现了负面的影响,那就是对信息技术缺乏鉴别全盘吸收,把计算机当成了最终目的,而不是实现目标的工具。使他们误认为只有象计算机网络那样的新技术,才能促进时代的飞跃,才能提高自己的形象、地位等。特别是计算机行业涌现出一批凭借自己的技术力量而白手起家,一夜致富的神话都动摇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学习上也加剧了重实惠、重技术,不仅热衷于技术本身,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新技术,更新技术知识和技能,而对人文知识更加忽视,加剧了大学生人文知识淡薄的现状。这些现象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1.2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影响

查看全文

教育改革负面影响的消解

一、教育改革结果是否具有可逆性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由于其服务对象———人(学生)具有的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发展性等特点,决定了教育活动比其他领域的活动更为特殊,从而使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等其他改革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教育改革要有利于并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这正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提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严”。[3]教育的这种内在价值决定了教育应对政治和经济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完全以政治权力、经济思维来主导教育改革,或者将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等社会改革的模式简单推衍到教育改革。[4]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教育改革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但由于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学生)这一特殊对象具有的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发展性等特点,决定了教育活动比其他领域的活动更为特殊。随着人类研究的进展与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发现,成熟细胞的某些机能具有可逆性,生物体出现的大多病变可以通过新细胞再生逐渐治愈。但教育的影响完全不同,教育改革结果一旦出现,影响的是改革参与过程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甚至是学生一生的发展。教育改革策略可以通过后期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修复或者改进,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的影响、牺牲掉的时间不具有可逆性。可见,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改革的特殊性,教育改革必须尊重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学生的发展,决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教育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此,国家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之前,一般会在全国范围内选取若干个省市、地区率先进行改革试点。教育改革试点的重要价值在于,尽早发现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尽可能将改革设计之初未预料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教育改革不可逆结果的浮现———以新课程改革为例

教育改革是一场“调动全民的战役”。[5]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教育改革就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着,考试、教材、课堂、体制改革等等。教育发展的总体历程已经同“改革”难解难分地萦绕在一起,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成为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正式颁布,以及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舆论导向,加之“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民生建设任务,对于教育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教育改革在深入、深化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单方面重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没有足够地发挥培养人自身的责任”。[6]长期忽视教育特殊性的结果就是既没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束缚了教育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教师)来说,一项好的教育改革是一次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良机。但如果是不顾及教育内在价值的改革“,对大多教育者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所重复的行动不是发展而是挫伤和摧毁了那些改进”。[7]在中国的各项教育改革中,尤以课程改革起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也是一直饱受争议的。特别是2001年正式启动的最新一次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改革),在历经十余年的改革之后,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新课程改革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从启动到全面进入用时不到四年:2001年9月,首批38个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启动实验,从2002年开始各地扩大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进入新课程。复杂理论认为“,在最谨慎的探究基础上所采取的适当行为,也很容易产生完全无效的和不适当的结果。”[8]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改革之初未预料到的结果逐渐显现。2004年9月,第一批新课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因为在理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不能比拼那些未参加科学课程改革的学生,在个别地方遭到“歧视”。而新课改中着重强调的“学习积极性高、乐观、思想活跃、爱提问”等品质在没有进行改革的高中基本无人重视。很多学生感受到的“是‘落后’的沮丧和‘补课’的巨大压力”,[9]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补习新课改中删掉的知识内容。2005年,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学者等对新课改的效果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姜伯驹认为,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方向有重大偏差,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10]面对试点改革中出现的各式问题以及各界的质疑,新课改的进程却没有丝毫减慢。按照原计划,2001年7月颁布新课标,按照新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要陆续出版试用,并且要分步到位,到2010年才全面实施。然而,事实上到2004年9月,除个别区县外,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仓促实施。一个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战略,在地方相关部门的自主空间里更增添与强化了政策执行的“内输入”特点,使这场新课程改革从上到下呈现出行政权力的色彩。这就意味着,本应在改革试点中发现并应得到及时处理的问题没有受到重视,改革试点矫枉过正的作用在改革仓促铺开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体现,这样的行动已经冲淡了课程改革的本意。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为实施素质教育筑路,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但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在施行过程中却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渐行渐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改革设计阶段,对教师质量、特色课程开设、经费投入等情况的考虑不够充分;在改革实施进程中,课程改革实验以方案化方式推进,实践研究滞后于推广应用,改革的形式大于实质;从学生评价看,升学考试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团结合作、创新的要求相冲突。一位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资深教育工作者说过:教育工作是一份良心活!是的,教师讲课、育人都是良心活,一位教师的工作影响的是几百名、几千名学生,那么教育改革呢?教育改革一旦实施,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受教育者。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但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其影响作用在一国范围内的学生身上一旦发生就是不可修复、不可逆的。新课改的初衷是为了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在2004年9月第一批试点地区的学生毕业升入高中暴露问题的时候,在教育参与者纷纷指出新课程体系存在弊端的时候,政策推动者本该减缓改革进程、及时进行调整,但却对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失明”,进而使问题蔓延,使最初参与到新课改实验的学生受到改革的负向影响。我们说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其带来正向影响的同时,也会出现与“利刃”相伴的“弊刃”,不可避免地给一部分人造成伤害。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一场教育改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基础知识构建、学习态度和自信心的形成,等等,而这些看似细微的影响则是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后期的良好效果便无从谈起。而由于教育改革结果的不可逆和不可修复,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不仅会影响其日后的进一步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然而,教育改革影响的决不仅仅是一两个学生,往往是一代或几代学生。如果改革的“弊刃”过于锋芒,首先“受伤”的就是所有“祖国的花朵”。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教育与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环境等息息相关,教育改革成功与否会在日后反映到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对教育的破坏,造成在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发展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却出现了人才的断层。作为改革制订者和施行者要做的就是及早发现和消除“弊刃”,这是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即使是坚持教育改革的社会本位论,也不应该因为改革推动者的不负责、不重视,以耽误甚至牺牲一批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日后进一步改革的经验教训。

三、消解教育改革不可逆负向影响的建议

如前所述,教育改革结果的直接受益或受损对象是学生,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改革结果的不可逆性,这一现象很可能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学生的学习乃至他们一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决策者对教育领域中的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已有的一些教育改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经验与教训,教育改革结果的不可逆性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包括政策制定、行进速度、效果评判以及被改革群体的利益保障方面,将改革的负面影响消解至最低,尽可能排除教育改革可能给受教育者造成的无意伤害。

查看全文

贸易投资保护的负面影响及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会导致一个国家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失灵,本文分析失灵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贸易投资一体化贸易保护对策

所谓贸易投资一体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高度融合、相互交叉与依赖、合为一体的一种国际经济现象。从狭义上看,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调控资源,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围绕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价值链,表现出相互依存、互相推动、共生增长的一体化现象。

一、贸易投资一体化对贸易保护的负面影响

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传统的贸易保护前提基本不复存在,导致传统的贸易保护思路过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战略性产业为借口实施保护愈发困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