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效应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04:33: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负面效应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负面效应

论哲学主体性负面效应

【提要】认识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们可从不同角度对这种自觉能动性进行考察。本文从功能上看待认识主体性及其负面效应。如果说认识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就表现为认识主体的各项功能的发挥的话,那么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就表现为认识主体在发挥各项认识功能时带来的主观随意性。这种负面效应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不完善性,但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并不否定知识的客观性,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而走向新的客观性的无限的过程。

【关键词】主观性/客观性/认识的主体性

【正文】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认识的主体性也是如此。人们在发扬认识的主体性去努力达到知识客观性的同时,却发现它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也着知识的客观性。

认识的主体性之所以会带来负面效应,是因为认识的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主观性这一环节,这样,当人们发扬认识主体性时,其中的主观性也往往随之进入了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中,并由此造成了知识客观性的相对性。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造成了许多人的困惑。有些人认为,既然认识的主体性会带来主观性,那么知识就再无客观性可言,有些人则由于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而否定认识主体性本身,进而视认识的主体性为大敌,认为既然要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原则,就应当限制、少谈甚至取消认识的主体性。因此,怎样看待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何在?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是否意味着知识客观性原则的破产?所有这些都成为不可回避的。我们在此也做一些探讨。

查看全文

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导向探讨论文

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裕。尽管技术的正面效应远远大于其负面效应(这正是技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但随着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由技术活动所引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危机以及人自身的危机等诸多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使现代人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根源进行剖析,进而赋予技术积极的价值导向,使技术朝着有利于社会、自然、人类和谐统一发展的方向前进。

一、对技术负面效应的审视:从技术双重属性的视角

(一)技术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技术的发生,首先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界能动作用的工具和手段,一方面由技术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规定,同时也必然要以人对自然的认识为基础,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支配。因而技术具有第一客观实在性———自然属性。

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社会不同的目的需要,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并统一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因此技术的发展又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使得技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第二客观实在性———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它规定了技术构成的前提和基础;而技术的社会属性是由社会规律决定,它制约着技术的具体使用和发展。“技术之所以服务于人的目的,是因为它的性质(实质)就在于:它为外部的条件(自然规律)所规定。”[1]从这句话不难理解,技术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二)技术产生负面效应的必然性与可控性技术自身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技术应用效果的两重性,即技术本身是正负效应的矛盾统-体。从技术的自然属性来讲,任何技术都是一种遵从自然规律的能量转换器,只是其转换效率有高低之别。“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把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完全变成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因而,没有绝对安全的和100%的技术,任何技术的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2]再者,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料的因素,往往会导致技术发展方向的偏移,必将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不难看出,技术与技术负效应具有“同存共生”性,技术的正负效应是相互依存、相伴而生的。

查看全文

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8年度课题指南中“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及监管对策研究”的指导思想,根据构建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要求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基本思路》、《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2003年~2010年)》有关精神,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现有的媒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以往政府对网络不良信息采取的“只堵不疏”的做法,提出了解决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新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为政府部门制订政策和监管职能的发挥,以及网站建设提出新的思路。通过具体的计算机软件及提出可行的立法依据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减少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网络网络媒体负面效应媒体互联网信息

一、前言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网络传播克服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使世界更进一步的链接为一体,但是,汹涌而来的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前一阵的“艳照门”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目前,国内外针对媒体所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外,还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咱研规定》等等,但是,都仅仅只是采取“堵”的方法,针对此种做法,本文提出新的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二、基本内容分析

广义上,网络媒体使人们能够自主而全面的了解世界,在宏观上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微观上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网络的内容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人们对网络的接触复杂多样,无章可循,在这样的状态下,网络对人们既有前述的积极意义,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现在,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不仅仅是假新闻、个人资料隐私和邮箱地址被有偿出卖、色情内容的传播、网络广告的骚扰、对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犯、恶意言论的肆意和公开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对受众媒介消费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这些损害也造成的网民对网络内容信任的缺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查看全文

制度规避的负面效应研究论文

摘要:制度规避是指制度相关者有意识地采取一定手段,改变或超越制度边界的行为。制度规避的负面效应不仅影响了制度绩效,异化了制度变迁,而且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公正。制度规避有其内在的诱因,它受行为主体观念与利益诉求的影响,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消解制度规避应着眼于其诱因,从根本上杜绝和消除其出现的条件,从而保障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制度规避;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Abstract:Regulationwithdrawalreferstoconductadopteddeliberatelybypeopleinvolvedtoalteroroverpasstheboundaryofregulations.However,negativeeffectsofregulationwithdrawalcanbynomeansbenegligibleforitnotonlyaffectsachievementsandalienatesvariationofregulationsbutalsowreckssocialorderandharmssocialjustice.Withitsinternalcause,regulationwithdrawalisaffectedbythesubject''''smindanddemandandcloselyassociatedwiththelimitationsandoperativemechanismofregulations.Toremovethenegativeeffectsofregulationwithdrawal,weshouldstartwiththeirinternalcausesandstopandremoveconditionsfortheiroccurrencetoeffectivelyguaranteetheproperoperationofregulations.

KeyWords:regulationwithdrawal;formalregulation;informalregulation

制度是人类社会秩序运行的有力保障,社会秩序依赖于制度,它通过制度对个体与组织行为的规范与约束,规范着社会运作,从而使社会活动秩序化。不过,制度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的活动常常超出制度边界,在制度规范之外从事活动,本文把这一现象概括为制度规避现象,希望通过对此现象的剖析,深化对制度的认识,更好地发挥制度的作用,构建制度文明,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一、制度规避及其负面效应

查看全文

论巨额外汇储备负面效应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中国外汇储备节节攀升,巨额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国际收支顺差、结售汇制度以及国内需求不足角度对外汇储备过剩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找出产生外汇储备持续上涨的根源,巨额外汇面临的风险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外汇储备;贸易顺差;藏汇于民;国内需求

自2002年起,中国的外汇储备进入激增阶段。尤其是2004年以后,外汇储备以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增长,2006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到2007年增长幅度甚至达到4619.05亿美元。纵观世界各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尤其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亚洲国家,充足外汇储备作为发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及充当一国对外借债和偿债资信保证起到重要作用。但根据国际上传统的一国外汇储备满足3个月进口额或占40%左右的外债余额标准来衡量,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巨额外汇储备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

(一)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表1)

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我国总储蓄率居高不下,储蓄与投资差额进一步扩大,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制造业产能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货物贸易顺差增加。通过表1可以看到,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较大规模。2007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其中,直接投资顺差509亿美元,增长64%。这些是决定当前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基本因素。

查看全文

经济产生负面效应论文

摘要:近几年,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人民币升值的起因、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经济负面效应

2005年7月21号,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首次突破7.0大关,升到6.9920。

一、人民币升值的起因

从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来看,日本和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国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日本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以来,已连续十几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问题,并称因为我国的出口产品和日本相竞争,造成了日本经济困难。2002年12月,日本财务省黑田东彦、盐川正十郎等官员先后公开指称,我国在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并将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责任归咎于我国,要求人民币升值。2003年7月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鼓动欧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导”。

从2004年下半年至今,欧元区经济一直疲弱不振。为了缓解经济增长压力,欧洲也加大了对人民币的施压力度。欧洲人认为,我国所谓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的固定汇率),意味着欧元过度地承担了美元疲软带来的全球经济调整后果。

查看全文

潘锦云:农业税减免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税公共产品效应对策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逐渐取消农业税,并提出今年中央政府将拿出396亿元用于转移支付,以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同时还将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给种粮农民。消息传出,普遍认为这是中央政府对农民最为实在的补偿,力度也前所未有。但农民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会在心里问到底能减免多少?减税之后又怎样?乡村的道路坑坑洼洼了怎么办?学校房子破了谁来修缮?化肥、种子价格大幅上涨怎么办?

一、农业税减免与农民增收

按照求真务实的标准,1958年制定并沿用至今的农业税条例,按田亩零起点计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同时,隐含着对农民自产自用农产品的征税,与现代社会的税赋本质不相吻合,西方国家一般不存在这样的农业税,我国是少数不多征收农业税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为3%左右,税率是8%,全国税额为500多亿元,征收成本可能在300~400亿元之间,纯收入规模有限,乡镇财政凭农业税收入根本就入不敷出。不仅乡镇干部下乡征收农业税,要用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强制征收甚至暴力征收也时有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农业税免征也可谓是一种务实之举,可以给农民带来直接的好处,激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早在去年,浙江、厦门等沿海地区已陆续减征和免征农业税。今年伊始,从山东省的章丘市到陕西省的延安市,以及北京、杭州等地,纷纷宣布对农业税实行减免。在今年的“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除了高度赞誉中央政府取消农业税的举措外,也表示了他们的担心。在分析已经宣布取消农业税的部分地方的经济实力后,全国政协委员王翔说,在这些地方,农业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在乎那么几个小钱”,取消就取消了。而在中西部地区,总体上经济不发达,农业税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取消起来很困难,特别是有的县、乡镇政府冗员严重,行政开支赤字长期存在。在这种背景下,让他们放弃农业税这块“肥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媒体为农民算了一笔帐,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可减轻的负担、396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100亿社会补贴,就算四项全部作为农民的直接收入,均摊到农民头上,每年还不足80元。前所未有的力度,换来的却是每年人均不足80元的实惠,说来怎不让人遗憾。2003年宁波市农民人均负担已仅为12.5元,而人均纯收入是6221元,农业税全免对农民人均增收的作用不过0.2%左右,即使按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89元计,增收实效也在1.45%以下。而2003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22元,就算不考虑税费改革,人均税负也绝不会超过百元,这很清楚地表明,哪怕是农业税全免,也非农民增收要害。

查看全文

不良电视广告负面效应思索

1儿童广告逐渐风生水起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里都只有一个孩子。每家上到爷爷奶奶,下到爸爸妈妈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许多商家抓住了这一商机,看准了潜在的儿童用品市场。为了达到更好的销售目标,儿童广告开始盛行起来。

1.1儿童广告的概念

提到儿童广告,在普通民众的概念中会联想到一些列儿童产品的广告,如:婴儿奶粉,尿不湿,点读机等等。这些对儿童广告的理解是一种狭义上的理解。对于儿童广告的定义,在我国1995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第8条中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广告审查标准》的第37条中,对儿童广告下过一个定义,“儿童广告,是指儿童使用的产品或有儿童参加演示内容的广告。”从《广告审查标准》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儿童广告的定义不仅仅是指专门供儿童使用的产品或者消费对象是儿童的产品,也包含了在广告中由儿童担当主要演示角色的广告。儿童广告现在已经是铺天盖地,各个厂家的广告和体验店都开设在全国各地。有些孩子甚至已经按照品牌来购买自己的物品,这些无疑都是广告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2家庭结构变化引领巨大儿童消费品市场

儿童是一个强大的消费群体,在过去由于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儿童消费市场一度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的发生变化,儿童消费被哄抬,表现出了一片繁华之景,各种儿童用品层出不穷。现如今,孩子们都是家长手上的掌上明珠,父母都舍不得孩子在外面吃苦受累。从孩子们现在的零花钱就能看出端倪,据国内9家调查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大中城市联合调查显示:在以上9个城市的450万名6—15岁的儿童中,有87%的孩子拥有零花钱和压岁钱,他们平均每人每月可以从父母和亲属那里得到60元的零花钱,而每年得到的压岁钱则高达730元。孩子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数额不断攀升,这使得他们的直接购买能力得到增强。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攀比心态也更为严重。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俨然成为父母生活的目标。家庭中,与孩子相关的消费开始占据大量的支出比例,比如购买乐器,玩具,各种早教培训等都已不再鲜见。1.3儿童建议开始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儿童都比较喜欢接触一些色泽比较鲜明的东西,如今看电视成了孩子们每天必做的事情。许多研究机构表面,现在的孩子除了爱看动画片之外,最爱看的就是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有着比较绚丽的动作或者色彩,都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许多孩子在看了几遍之后,就能模拟出电视里的声音和画面。广告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查看全文

巨额外汇储备负面效应与应对诠释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中国外汇储备节节攀升,巨额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国际收支顺差、结售汇制度以及国内需求不足角度对外汇储备过剩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找出产生外汇储备持续上涨的根源,巨额外汇面临的风险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外汇储备;贸易顺差;藏汇于民;国内需求

自2002年起,中国的外汇储备进入激增阶段。尤其是2004年以后,外汇储备以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增长,2006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到2007年增长幅度甚至达到4619.05亿美元。纵观世界各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尤其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亚洲国家,充足外汇储备作为发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及充当一国对外借债和偿债资信保证起到重要作用。但根据国际上传统的一国外汇储备满足3个月进口额或占40%左右的外债余额标准来衡量,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巨额外汇储备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

(一)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表1)

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我国总储蓄率居高不下,储蓄与投资差额进一步扩大,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制造业产能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货物贸易顺差增加。通过表1可以看到,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较大规模。2007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其中,直接投资顺差509亿美元,增长64%。这些是决定当前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基本因素。

查看全文

外汇负面效应与应付思索

自2002年起,中国的外汇储备进入激增阶段。尤其是2004年以后,外汇储备以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增长,2006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到2007年增长幅度甚至达到4619.05亿美元。纵观世界各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尤其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亚洲国家,充足外汇储备作为发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及充当一国对外借债和偿债资信保证起到重要作用。但根据国际上传统的一国外汇储备满足3个月进口额或占40%左右的外债余额标准来衡量,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巨额外汇储备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

(一)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表1)

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我国总储蓄率居高不下,储蓄与投资差额进一步扩大,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制造业产能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货物贸易顺差增加。通过表1可以看到,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较大规模。2007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其中,直接投资顺差509亿美元,增长64%。这些是决定当前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基本因素。

(二)人民币升值预期

“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中国等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这一商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贸易顺差逐年递增,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世界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越发高涨。2003年,第一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来自日本。原因来自于中国成本低、质量高的商品大大冲击了日本制造业,但日本并不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而是希望通过人为打压本币来削弱他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日元汇率贬值,缓和通货紧缩的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初,日本财相正式提出要求中国货币升值。而美国不断积累的贸易逆差和不断降息,激发了国际金融市场上一股很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自2005年7月正式与美元脱钩以来,对美元中间价已从8.2765上升到7.109,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4%,预期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大量涌入中国。这是导致中国外汇储备长期增长的心理因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