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00:27: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傅雷家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傅雷家书》读后体会
很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艺术类学生必读书目,当时只觉得艺术与自己相去甚远,谈论艺术的书籍,我一个俗人,只能望洋兴叹了。直到近来偶然在名家荐书中发现它的“身影”,对其内容才有大致了解。第二天就把这本具明显沧桑感的宝贝借阅回来,竟爱不释手,于最快速度看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相信这本书我不会只看一遍(事实上,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已经看完第二遍了,呵呵),它就是《傅雷家书》。
如果仅因书中较多地谈论到对音乐的介绍和学习即把它定性为艺术类书籍,那我觉得更应把它看作一部“百科全书”。书中不仅论及音乐,同时涉及教育、文学、爱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在这本书信集里,随处可见一个父亲的慈爱、对孩子的厚望及骄傲,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涵养在书中各个角落闪光,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博学和睿智。而正是由于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受其陶冶与教导,使傅聪在海外的孤独环境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父母的鼓励鞭策更让他明确艺术道路上的前进方向。而今,七旬的傅聪已是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艺术造诣举世公认。被寓为“钢琴诗人”的他应该也会时常地想念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吧。
楼适夷给该书作的序中写道,这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对于书中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不想在这里多作描绘,要对一部“百科全书”进行阐述,这非我能力所及。在此,我仅把它当作一部教子篇来写点自己的想法罢了。公务员之家:
傅雷把培养儿女同样当作他对社会、对国家所应尽的一项神圣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上升到这种认识层次,但对于子女的关爱和培养,我想是人的本性。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远方的父亲轮廓渐渐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常想念、时常感动。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长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一年可能只有三五次机会见到他,每次都是那么短暂。可能正是此种原因导致我与父亲的隔阂,也许这个词严重了,确切的说应是缺乏沟通。儿时的我觉得父亲有点可望不可及,他特有的威严令我崇拜,也使我感到距离。但即使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我仍能时刻感受到父亲期待而严峻的目光及无微不至的关爱。是的,父亲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当邻人或亲朋赞扬我所取得的成绩时,我知道此刻的父亲是幸福的;往往父亲亦会因教子有方受到褒扬,不知他是否知道,此刻我同样感到幸福,虽然我一直没有对他提及。记不清从何时起,父亲就开始在我耳边“唠叨”,总是些人生哲理、处世方法之类的大道理,不明事理的我总是感到厌烦,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聪可曾排斥过傅雷的这种“唠叨”。但事实上,他完整地保存着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些唠叨,保存着这些财富。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留下来,但在心中,他同样是一笔永恒的财富。踏上了外乡求学之路,父亲的唠叨少了,偶尔能在电话里听到极具磁性的声音和熟悉的语调。表面上我仍然敷衍,但心里已幸福万分。听筒响起了忙音,放下电话,几分失落,几分感伤。在外的日子,我成长了。每次回家,父亲的唠叨一如既往,但多了商量的语气;我的敷衍也有了些对话的气息。我们都在变化,我逐渐成熟,而父亲却已走到中年后期。在他面前,我永远是不懂事的孩子,事事提点,不辞辛劳;我也甘愿当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一直有父亲的教导陪伴。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记得小学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写自己最崇拜的人,豪不犹豫地写上了父亲,至于理由已然模糊,但那份坚决、果断记忆犹新。姐姐看了那篇作文,感慨地说,她也做过类似的作文,也写的是父亲。在儿女心中,父亲永远世伟大而成功的。他就是一座山,庇护着我们这些树木,从小树苗到参天大树,他仍不断地提供养料助我们成长。父亲依然忙碌,依然唠叨。不经意间看到他的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观察发现他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此时,我都想跟他说:“爸,忙了这么多年,该歇歇了,去享受一下。”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其实很早就有这些感受,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但一直仅限于想法。要谢谢《傅雷家书》,促使我把它写成文字。父亲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仅这些文字当然言不尽兴,但总也算是迈出第一步吧。
读傅雷家书创先争优的体会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年青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事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范用说:“傅雷的家书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他早年国外留学的经历也加深了他对中西文化差异、艺术差异的理解。而傅聪是我国著名钢琴大师,他的艺术技艺在国外的音乐会中及各种演奏比赛中得到了西方许多优秀钢琴演奏家们的认可,他的肖邦让肖邦故乡的人们都为之惊叹;他的莫扎特可爱、温柔、清新;他的舒伯特更是亲切、熨帖、温厚、惆怅、凄凉。这两位大师之间的艺术交流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也着实“矫情”了一把。
除了有关艺术的讨论,傅雷大师还借通信的方式与傅聪进行了思想上的交流,不仅教会了傅聪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阅读者受益多多。他说:“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傅聪心地善良温厚,待人诚恳而富有同情心,胸襟开阔,天性谦和,更难得的是,他对于自己的追求孜孜不倦,从不看重物质条件,对于精神境界的提高却从来都是严谨对待。公务员之家
1954年,傅聪出国进行深造,期间还因为被迫流离至伦敦,但在他心中,一直都对祖国抱有最深沉的爱。因为在傅雷的家书中一再地提到“祖国”、“我们因为你为祖国增光而快乐”、“一定要把谈话要点记下来……为了中国这么一个处在音乐萌芽时代的国家……”。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母之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与人格修养的读物;同时它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创优读傅雷家书后有感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年青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事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范用说:“傅雷的家书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他早年国外留学的经历也加深了他对中西文化差异、艺术差异的理解。而傅聪是我国著名钢琴大师,他的艺术技艺在国外的音乐会中及各种演奏比赛中得到了西方许多优秀钢琴演奏家们的认可,他的肖邦让肖邦故乡的人们都为之惊叹;他的莫扎特可爱、温柔、清新;他的舒伯特更是亲切、熨帖、温厚、惆怅、凄凉。这两位大师之间的艺术交流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也着实“矫情”了一把。
除了有关艺术的讨论,傅雷大师还借通信的方式与傅聪进行了思想上的交流,不仅教会了傅聪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阅读者受益多多。他说:“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傅聪心地善良温厚,待人诚恳而富有同情心,胸襟开阔,天性谦和,更难得的是,他对于自己的追求孜孜不倦,从不看重物质条件,对于精神境界的提高却从来都是严谨对待。公务员之家
1954年,傅聪出国进行深造,期间还因为被迫流离至伦敦,但在他心中,一直都对祖国抱有最深沉的爱。因为在傅雷的家书中一再地提到“祖国”、“我们因为你为祖国增光而快乐”、“一定要把谈话要点记下来……为了中国这么一个处在音乐萌芽时代的国家……”。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母之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与人格修养的读物;同时它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关键字:,傅敏,敏谈,谈傅,傅雷,雷的,的家,家庭,庭教,教育,育,
核心提示:傅敏谈傅雷的家庭教育、河南健康网--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大众健康看《傅雷家书》,让我们知道父母的爱有多深切,和傅雷的女儿傅敏谈话让我们知道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可以有多深远。傅敏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是在逐步改变的,他说他从我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我们一起在成长的。
记者:许多人谈到您父亲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对您的哥哥傅聪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总不免要用到严苛这样的字眼,甚至,有人说傅聪在音乐上有那么高的成就,就是您父亲打出来的。所以现在有些父母也相信教孩子练琴,逼和打这样的手段总有一天能出奇效,您认为这其中是不是存在着很大的误会?
傅敏:的确,在小时候,父亲打我们,而且父亲有这样的特点,你越哭,他越打,我当时真的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每一次挨打,我都明白原因,有时是调皮捣蛋,有时是做错事,比如撒谎。我的父亲严在哪儿?严在对做人原则的坚持,像撒谎,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这些,他从不姑息。在《傅雷家书》中,父亲也提到了这些往事,他有心痛和忏悔,他在给我哥哥的一封信里曾经很坦诚的告白,“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事实上,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亲也在不断改进他的教育方法,他说在我们两个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我们一起成长的。他也说过这样的话,来表达他和我们之间的融洽交流,“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里得到的少。尤其是近3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我的父亲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把家庭教育也当成一门学问在做,在我们成长的20多年里,他不停地在反思和我们交流得失。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我哥哥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这是和父亲对他在道德、人格和人文艺术方面的许多培养分不开的,如果仅仅是棍棒下的练习,那么我父亲说过,这只能是一般的钢琴匠,他对艺术、对社会根本没有任何贡献。父亲提到过关于练琴的家庭教育,他认为“家长们只看见你以前关门练琴,可万万想不到你同样关心琴以外的学问和时局;也万万想不到我们家里的空气绝对不是单纯的,一味的音乐,音乐,音乐的!”
父亲给予我们的许多是身教,父亲爱憎分明,情感强烈,他对我们的教育不是教条式的、口号式的,但这样的教育却是扎到我们成人的根子里的。
记者:您说您的父亲教育你们首先要好好做一个人,您能不能具体地说说这种要求。而您的父亲又是怎样影响你们的?
音乐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论文以当代音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为出发点,梳理、论证傅雷音乐教育思想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此外,论文还专注到音乐中“文学性”与“音乐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相通、相融问题。通过以上论证,以期为当代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思考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文教育;音乐性;文学性
象征主义将音乐性视为文学的最高准则与目标,而以美国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学论则认为文学的声音效果与音乐的纯声音不属于同一符号体系。在文学领域,文学“音乐化”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世界性课题。不过,关于音乐中的“文学性”问题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音乐常识:在西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与贝多芬交响曲在艺术效果上可谓异曲同工,究其根源乃是作品中文学性与音乐性的交融;在中国,“六艺经传”①中《诗》《书》与《乐》均以“教化”为最终艺术目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雍容有度,讲究典雅、自然,成为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共同艺术追求。在这一传统之下,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意义从音乐领域的至高点扩展为文学意义上的典范;同样,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等古诗所取得的文学地位也与诗歌中的音乐性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宋词更是文学性与音乐性完美结合的例证。由此不难推论,音乐中的“文学性”问题乃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关键课题。关于这一点,傅雷早在他的第一篇音乐评论中就切中中国音乐教育的要害:“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不以学习外表的技术、演奏西洋名曲作为满足,而更应该使自己的内心生活丰满、扩实,把自己的人格磨练、升华,观察、实现、体会固有的民族之魂以努力于创造!”②但是,100年过去了,当代艺术学校在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却轻视文化素质培养的教育误区中越陷越深。在这一背景下,以“钢琴诗人”傅聪的教育实例,梳理傅雷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乃至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音乐教学中民族身份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文化掀起了一阵“寻根热”。在音乐的“寻根”路上,中国音乐人陷入身份的尴尬:在以西方器乐为主体的现代音乐领域,中国人“从哪里来”,又该“到哪里去”?自我身份的怀疑带来音乐人主体的自卑,于是,西方成为中国音乐的标准,“模仿”则成为中国当代音乐教学的法则。可以说,主体身份的否定所带来的艺术灵魂的丧失已成为当代中国音乐艺术的最大掣肘。在音乐主体的身份建构问题上,傅雷以“先为人、次为做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艺术教育思想为当代音乐教育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实际上,“先为人、次为做艺术”的实质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德成为上,艺成而下”一脉相承。在对傅聪的教育实践中,傅雷的确重视道德教育。在1954年9月的家书中,他告诫傅聪不忘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也是很少很少。哪一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之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从传统文学根基的培养到爱国情操的塑造,傅雷时刻不忘对傅聪“中国人”“赤子之心”的身份教育。而正是这一与音乐技巧无关的身份教育造就了傅聪音乐在国际上的身份与地位。1955年,“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后,巴西评委塔里番洛夫人对傅聪称赞到:“你有很大的才具,真正的音乐才具。除了非常敏感之外,你还有热烈的、慷慨激昂的气质,还有最难得的一点,就是少有的细腻与高雅的意境,特别像你玛祖卡中表现的。我历任第二、三、四届的评判员,从未听到这样天才式的玛祖卡,这是有历史意义的: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风格。”③而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更是一语中的:“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④傅聪到英国后,英国评论界为傅聪的演奏会写下评论《从东方来的新启示》,指出“傅聪并不是接受西方音乐传统,而另有一种清新的前所未有的观点”。由此不难推断,傅聪在世界音乐界的成就不仅仅是世界对其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中国文化、中国音乐人的肯定。而作为父亲和教育者的身份的傅雷对于傅聪所取得的成绩更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人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⑤傅雷将“艺德”的塑造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重视对傅聪民族身份的培养与塑造,首次将中国钢琴家推上了世界的舞台。反观当代国内音乐教育:或是陷入崇洋媚外的误区,或是陷入一味炫技的泥潭,忽略对受教育者的人格教育、“艺德”教育。主体民族身份的模糊必然造成中国艺术家失去民族灵魂,继而失去“艺术灵魂”。因此,当代音乐教育界辄需转变观念,在重视“艺技”之外,关注到对“艺德”教育的重视,将民族身份认同教育纳入到常规音乐教学之中。
二、音乐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合理性
读后感个人感悟十则
读后感个人感悟十则(《傅雷家书》读后感)
老师力荐《傅雷家书》,谁都说它是关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傅雷,傅聪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傅雷家书》用词十分朴素,平平的语言何以使人读出这么多东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时时感受着父辈的爱,也付出自己的爱,对傅雷的家书自然有同感。
同学是开夜车一口气读完《傅雷家书》的。第二天,生性好动的他第一次认真地与我交谈。从他仍陶醉在书中的神态可以看出,他是深有同感的。难怪,他的父亲也不在上海,也许那位父亲不会像翻译家傅雷般写下洋洋家书,但他必定会不断地把爱送到儿子身边。傅雷那来自远方的父爱与此多么相似。
我的经历有一段与傅聪更为相似。我的抽屉里也珍藏着几封家书,不同的是那是我儿时写给出差在外的爸爸的。打开信纸,你会看到刚入小学的我图文并茂的书信。
在这些家书中,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没落下。即使是在校被老师表扬一句,我也在信中写明六要素,生怕缺什么似的。制作爸爸送给我的模型的过程,更是"无微不至",只差没把所用工具的价格写上了。而某天早晨我掉下一颗牙,不仅详细叙述,还画出"退伍者"的"个人照"及嘴里"残余部队"的"集体照",自己看了都乐个不停。这些小事成为感情交流的载体,我哪能少写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家书不会再有;与父亲团聚后,不必远隔千里;《傅雷家书》不知何时会再次光顾我的书桌,但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外语作文教学管理论文
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可以见到外语单词或句子的影子。这只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作文中使用外语好不好,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呢?
一、尽量别让老师反感(老师笔下无情)
中学生作文中可不可以用外语词汇?这个问题交给中学生回答,肯定者多,反对者少。因为他们经常学外语用外语,写作时遇到用汉语表达不出或表达不便的意思,借用外语,文思不至于停滞,能较从容地写好文章。
但教师们怎么看呢?尤其是阅卷老师怎么看呢?我多次参加中学生作文阅卷工作,接触到本校外校本县外县的老师,大家均对此持否定态度。据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说,高考评卷对此也是不以为然。
语文老师认为,这种作文的毛病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使用外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学生汉语学得不好,中文水平太低,词汇储备不丰富,不能用合适的字眼准确清楚的表达,“临时抱佛脚”,勉强借用来凑数。二、写作态度不够严肃,文章作风轻浮,用外文有“扮酷”的嫌疑。就好像中学生吸烟强装成熟的心理一样,是在张扬所谓的“个性化”的“浪漫潇洒的情调”。就像在偏僻的乡村农人的羡慕的眼光中打手机,演一个另类的形象罢了。三、思想不够端正,对母语缺乏应有的尊重,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不深厚,热爱更是谈不上。如果说的严肃一些,就是不忠诚。四、外在形式上不伦不类,有“买办”的嘴脸。中文里搀杂外文,仿佛穿旗袍拿手杖,或者穿中山装戴牛仔帽一般,着实污染眼目,淆乱视听。
因此,对此类文章,中学语文教师十有八九是排斥、蔑视、歧视乃至敌视的,而赞同、首肯、默许、容忍的寥寥。于是,在赋分时,潜意识里总是要打击一番,单凭“语言通顺准确”这一把尚方宝剑就让你吃不消,给你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
儿童成长家庭教育论文
一、引言
要想在孩子空白的画板上添上独一无二最绚丽的颜色,那么就要从孩子成长中的一点一滴入手,从源头上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谁也不能否认父母以及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庭作为孩子成长学习生活的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一个场所,在有形中或者潜移默化中将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心理、智力、体格等多方面。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类似,都是通过环境因素来影响到孩子未来发展以及健全的人格发育,可以说,家庭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有可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说要想在孩子空白的画板上画上独一无二、多姿多彩的颜色,就要认识到家庭环境教育与孩子之间的相关性。
二、父母感情对于儿童的影响
首先就要探讨家庭中父母之间的感情对于儿童成长所造成的重要影响。每一个儿童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决定童年幸不幸福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家庭氛围是否和睦,父母是否相亲相爱。爸爸妈妈都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家庭氛围中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儿童生长在一个父亲母亲总是吵架、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信任可言的环境里,那么儿童只会感觉到家的冰冷和冷漠,久而久之,会对家庭失去希望,会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更甚者会使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在感情上有缺失,这些都不利于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更何谈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希望。
三、父母对儿童教育起到榜样的力量
父母永远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孩子真正的启蒙者便是自己的父母。在与父母的日夜相处当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父母眼中的世界观,感受父母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所以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便是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诚实守信、正直的人,这也是当今社会荣辱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父母的三观正,下梁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每一个儿童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种延续不仅是血液关系上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人生价值、处事态度、品质精神的延续。要想培养出人格健全、开朗活泼、阳光积极的孩子,首先,作为父母就不应该思想态度不端正、不能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也不能用贪婪自私的态度为人处世。要时刻记得家长自己才是孩子第一位启蒙老师。要从小让孩子的心里树立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做一个充满爱心、有责任感、有正能量的人。
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加强名著阅读的指导,这不仅是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也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途径。进入初中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名著,拓展和延伸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这样,学生就有机会接触大量优质的文学作品,可以拓宽眼界,培养语感。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基于名著阅读设计一些相关的作文训练,让学生可以对读过的作品留下更深刻的学习印象,并且能够多学习和借鉴经典作品优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随着这类作文训练的不断增多,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得到明显提升,学生整体的学科素养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一、拓宽学生拓展名著阅读
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待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名著十分有限,阅读经验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素材。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优质的作品,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并使他们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对简单、趣味性较强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不断加强,教师再鼓励学生阅读大部头的、难度更高的作品。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推进方式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更容易适应这个过程,持续阅读经典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名著是文学历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同时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语文课本中不少单元都设置了《名著导读》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推荐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简·爱》《格列佛游记》等。学生在阅读时不会产生太多理解障碍,并且这些作品情节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给学生推荐这些名著,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阅读名著,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通过名著阅读掌握更多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阅读经典名著,写读后感
学生阅读名著之所以比阅读普通文章收获更多,原因在于名著融入了更多优质的写作手法,且思想性更强,会引发学生更多思考,并给学生一些重要的启示。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要想写好读后感,需真正读懂作品,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品的主题。同时,还要认真揣摩作品内容,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写作,这样才能写出质量更高的读后感。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书目,在学生阅读以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形成。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再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可以保持清晰的思维,写作的方向也会更加明确。在教学“学写读后感”时,教师便可以以“《名人传》读后感”为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考虑到学生文学感悟力不尽相同,加之《名人传》内容丰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感兴趣的名人及其事迹为切入点写作,确保学生有情可抒、有话可说,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自主性。为了避免学生找不到写作方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前先进行小组讨论,谈一谈自己最有感触的名人事迹,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借助这个过程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维。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可以向先进人物学习,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加深阅读感受和体验,将读到的内容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读写结合训练
镇中校长在教师党代会讲话
同志们:
在全国开展的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二中党总支围绕教书育人的中心工作,确定了“服务师生、岗位奉献、争创‘五个好’、争做‘五带头’”的活动主题,在全校掀起了一股人人创先争优的热潮。在近两年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最重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这是一名党员的责任,也是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下面我谈谈在此次创先争优活动中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一、党员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整个家庭对唯一孩子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压力我们无法回避,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就显得很重要,抱怨减缓不了压力,只有变压力为动力去努力工作,获得优良的业绩才能真正减轻压力。
记得我第一次教素质班时,面对高考和竞赛的双重压力,也曾经苦闷过。为了搞好竞赛,我把最新的大学化学专业书都买齐了,利用休息时间重新巩固、更新专业知识;为了准确把握高考,我一学期做的历年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就达上百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教的班级化学成绩名列前茅,巴伟民同学还获得化学金牌并保送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