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22:36: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复合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WTO复合型人才调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外经贸队伍得到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我市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但目前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有关人才培养、人才输入与输出问题必须在观念上进行价值取舍,重新思考市场对人才的确实需求,重新认识人才结构与国际化要求之间的差距,重新设计人才服务的多重功能,构筑起新的战略思维。如何整合我市外经贸队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适应WTO的需要,我们对外经贸队伍复合型人才现状作了调查和思考。
一、全市外经贸队伍的人才结构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市外经贸系统138人(公务员)。从学历上看,本科以上学历32人,占23.2%,大专学历76人,占55.1%,中专学历9人,占6.5%;从专业技术看,外贸专业人员15人,占10.9%,法律、经济管理,金融专业23人,占16.7%;人职称看,中级职称17人,占12.3%,初级职称23人,占16.7%。全市外经贸系统138人中,年龄40岁以上有81人,占58.7%。
二、外经贸队伍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人才结构基本情况分析,我市外经贸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一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乏。本系统虽然有技术职称人员40人,但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没有,且具有外经贸业务对口专业人员不多。大部分在职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边学边干,尤其是熟悉WTO运作规则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缺乏。二是外经贸复合型人员奇缺。根据我市外经贸发展的定位,我们不要求也不能得到一流的人才,但我们要求与之对应的人才专业结构必须同步。不要求具有“外语+专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五重复合的智力结构,但必须有三重复合或二重复合的智力结构人才,可我们奇缺。三是人员结构存在年龄和知识老化的倾向,以及技术和管理骨干队伍的综合平均素质不高。实质上反映了后备人才不足。上述原因不同程度影响了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我市外经贸人才结构的设想和对策
复合型违宪审查模式的构建透析
摘要:违宪审查的通行定义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某项(广义)立法或者某种行为是否合宪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审查和裁决。而我国违宪审查工作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急需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行使违究审查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我国复合型违宪审查模式的建构:从基本的违宪审查内涵入手,在分析了目前的现状之后针对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并且论述了构建全国人大之下设立宪法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之下设立宪法审查庭的复合型违宪审查制度。
关键词:宪法违宪审查复合型
一、违宪审查的相关理论略述
现代意义的违宪市查制度直接渊源于美国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由于该案件的出现正式创制了宪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真正有实效地保证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稳定笔者认为,普试性意义的违;审查制度是指:宪法规定,由享有违宪审查权的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某项立法或者足某种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定而作出的审查和裁定制度。宪法从理论上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如果立法活动、政府的行政行为与宪注的规定,则会严重影响宪法发挥的作用,而且对宪法的权威性构成了伤害。因此,一个国家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是标榜池治的重中之重,是最高的纠错制度。
从全球来看,大致可以把违先审查制皮归纳为以下几种成型的模式:
(一)立法机关违宪审查制
复合型人才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外经贸队伍得到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我市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但目前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有关人才培养、人才输入与输出问题必须在观念上进行价值取舍,重新思考市场对人才的确实需求,重新认识人才结构与国际化要求之间的差距,重新设计人才服务的多重功能,构筑起新的战略思维。如何整合我市外经贸队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适应WTO的需要,我们对外经贸队伍复合型人才现状作了调查和思考。
一、全市外经贸队伍的人才结构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市外经贸系统138人(公务员)。从学历上看,本科以上学历32人,占23.2%,大专学历76人,占55.1%,中专学历9人,占6.5%;从专业技术看,外贸专业人员15人,占10.9%,法律、经济管理,金融专业23人,占16.7%;人职称看,中级职称17人,占12.3%,初级职称23人,占16.7%。全市外经贸系统138人中,年龄40岁以上有81人,占58.7%。
二、外经贸队伍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人才结构基本情况分析,我市外经贸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一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乏。本系统虽然有技术职称人员40人,但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没有,且具有外经贸业务对口专业人员不多。大部分在职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边学边干,尤其是熟悉WTO运作规则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缺乏。二是外经贸复合型人员奇缺。根据我市外经贸发展的定位,我们不要求也不能得到一流的人才,但我们要求与之对应的人才专业结构必须同步。不要求具有“外语+专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五重复合的智力结构,但必须有三重复合或二重复合的智力结构人才,可我们奇缺。三是人员结构存在年龄和知识老化的倾向,以及技术和管理骨干队伍的综合平均素质不高。实质上反映了后备人才不足。上述原因不同程度影响了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我市外经贸人才结构的设想和对策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
摘要:学科竞赛与教学相融合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赛教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该文首先探讨了测控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赛教融合平台的机制与建设,最后分析了测控专业在赛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测控专业;赛教融合;新工科;应用型本科
自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工程人才培养问题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新工科要求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注重理念引领、优化结构、创新模式、保证质量[1]。目前,我国大学主要分类有: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大学、技术技能型大学等[2]。其中,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这些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转型路径,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地方企业及行业技术进步的能力[3]。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依托学校科研团队平台,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教师科研项目等,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知识面广、善于思考、工程能力强的应用型测控技术人才。
1测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复合型应用型方向发展。企业及行业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查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研究能力、思维逻辑、专业基础知识、工具使用能力等方面表示肯定,并认为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待加强[4]。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测控专业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上课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上课案例采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教材由于出版的时效性,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2)实验条件限制。由于硬件不足,多名学生需要共用一套实验设备,造成同组之间只有个别学生能动手实践、多数学生只能旁观的现象,影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3)实验器材开源性不足。部分实验采用第三方提供的实验教学箱,实验硬件、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例程都由厂家提供。基于此,学生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箱开源程度低,学生只能对照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连线、通电、观察实验结果,无法进行更深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实践能力难以提升。(4)实习经费有限、时间短。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工程实践需求。实践基地或企业考虑到安全性、技术保密性,提供给学生的大多为参观性的实习,实践效果不佳。(5)课程之间联系不足,知识点单一,难以系统地培养学生。(6)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出题上脱离产业行业需求。综上,学生的动手实践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测控专业的迫切需要。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融入教学的赛教融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获得了用人单位、学校及学生的广泛认可[5]。
2赛教融合平台及机制的探索与建设
高职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突破性发展,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技术应运而生,开展网上支付和结算手段,以网上贸易的全新商业模式,打破时空的局限,促使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而电子商务人才将成为一个全新的主体主宰市场,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应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与思维复合”的全面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来开发市场、引领市场。各类高校,尤其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寻求适合于本校、本地区,对准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对口的复合型电子商务学科办学模式。
一、高职电子商务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1、电子商务学习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而设置的课程都以传统课程的简单相加,不切合实际,缺乏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的先天不足严重影响电子商务学生的就业困难,而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学科,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够全面体现与反映这一学科的基本要求,开设有关多方面的课程如: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数学等也是博而不精,没有深入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而浅。
2、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良好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仍然是一个讨论的热门话题,而面对这样的模糊的概念面前,有的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也就模糊了,电子商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与商务应用型人才的相结合。电子商务人才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又商务的“复合型”而高职院校对此定位还不够全面,在培养“技术型商务型综合管理型”复合型人才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技术岗位面前如“产品安全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系统架构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数据库分析师”高职院校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没有明确目标让学生成为这样技术型人才,而电子商务即使侧重于商务运营为中心,里面的东西太多了,围绕电子商务平台可进行销售渠道联系、贸易、克服、公关、采购、调研,商务拓展战略规划等等,因此学校在技术与商务面前定位在模糊而降低了所有涉及学科学习的深度和精度。
二、高职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把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核心,突出专业特色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与实用操作能力,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最基础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先建设好技能课程和知识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保证基础技能课教学的课时和质量,从社会的认知程度,专业状况,课程设置来培养“技术型商务型综合管理型”全面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地质灾害治理案例分析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占全省陆域面积87%,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地质构造发育,是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1]。福建省的大部分地质灾害表现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或二种及多种地质灾害形式共存的复合型地质灾害。伴随着人类活动不断扩展,工程建设对于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地质灾害也逐渐由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转变,其治理措施也越来越综合化[2]。本文结合某复合型地质灾害点为案例,介绍了复合型地质灾害永久综合治理措施,为其它复合型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1地质灾害点概况
该地质灾害点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山区腹地,经现场调查,主要由浅层土质滑坡、崩塌隐患及滚石隐患组成。滑坡长约40m,宽约35m,厚度约3m,滑坡方量约3500m3,滑坡体前缘脱离坡面堆积在屋后及地势低洼处,滑坡体主要物质组成以块石、碎石为主,含少量的粘性土,块石粒径约20~100cm,后缘出现两条拉张裂缝,陡壁下错,滑坡在平面上呈半圆弧状。崩塌隐患位于坡脚出露岩质边坡,滚石隐患则来源于滑坡体及后缘散落在崩坡积堆积层的孤石(如图1)。按《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表3,滑坡防治工程分级为二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1.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本场地属于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低山地貌,滑坡发生位置接近坡脚。滑坡区域地势总体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差最大32m,整体坡度约35°。滑坡范围海拔高程在168~186m,海拔高差18m。其西北侧坡脚基岩陡壁出露,高度8~13m。滑坡区内主要地层岩性为崩坡积堆积体(Q4dl+co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上段凝灰岩(K1h2)。表层为块石(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约占总质量552~701%),呈次棱角状,风化程度中等,充填物以粉质粘土为主,含量约25~45%,级配较差,均匀性较差,局部相变为碎石或含粘性土碎石;局部分布大粒径孤石,最大粒径达3~5m,中风化状,其根部普遍嵌入坡体内,部分脱离坡体堆积在坡面表层(如图2)。坡脚中风化基岩出露,节理与裂隙较发育,多呈高角度闭合裂隙。
1.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职业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当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当前“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存在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如研究理论与实践不足,培养成本高,缺少有效的鼓励机制等。对此,需要学校、政府、教师共同发力,以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知识学习迁移能力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职业院校;“复合型”教师;一专多能;培养途径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说法,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与解释,例如广泛接受的“双证说”“双能说”等。在本文中,“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主要采用“双能说”,即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从事某一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课教学的职业院校教师。“复合型”教师是结合了“双师型”教师与“复合型人才观”的优点衍生而来的,所谓“复合型”教师是指一专多能,即能从事专业教学或与该专业邻近科目的教学(包括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还能根据工作需要与要求快速适应其他课程教学,并积极参与学校工作和社会沟通的人才。“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实践基础,与“复合型”教师的一专多能,具备两门学科以上的知识有所相似,但从内涵上分析,两者其实是有一定的联系与区别。“双师型”教师通常在某一专业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强,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指导;而“复合型”教师除了具备双师型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外,还应一专多能,具备跨学科知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并能善于与学生、同级、上级沟通。从二者的定义上看,“复合型”教师除了具备“双师型”教师深厚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实践能力外,还需要具备比“双师型”教师更高的知识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与社会沟通交往能力。因此,“复合型”教师必定是“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不一定是“复合型”教师,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随着信息化时代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职业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已经不能满足职业院校的发展,为顺应时展趋势,培养一支理论知识广博、一专多能、知识学习迁移能力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当前对当前对“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不足当前对于培养“复合型”教师的理论来源较少,例如,在概念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一样的观点,有些学者从学科角度方面界定,认为“复合型”教师是一专多能的人才;有些学者在当代素质教育的主流下,更加强调“复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笔者以“复合型”教师为关键字在知网上搜索的文献共112篇,其中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大部分文章倾向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大多是根据21世纪以来提出的“复合型”人才观并根据某一学科进行研究。在所检索到的文章中对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较少,其中,研究职业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的文献仅有9篇,在这9篇文章当中,又有4篇是介绍职业院校“复合型”外语教师的培养,与“复合型”教师一专多能的研究不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的缺失,会使得在实践层面上更加寸步难行,需要边实践边完善理论层面。除此以外,中国个别高校,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参考国外成功案例并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开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注重培养“双师型”人才,但对于多学科多专业的“复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较少。而当前针对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尚在摸索阶段,尚无可参考的具体范例。
(二)““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成本高在当前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复合型”教师不仅在入职前,需要投入充足经费学习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入职后,还要与时俱进完善自身的多学科多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定期参加在岗培训与顶岗学习。相对于“双师型”教师专注于学习一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可见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的投入要比培养“双师型”队伍成本高得多。
复合型人才及培养路径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而生,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有以下路径: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行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改革。纵观这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和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初步形成。然而,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体制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这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脱钩。
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而生,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导致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渐融合的时代,针对现代科学校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学习更广泛更均衡的科学知识课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对策思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为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社会对英语人才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英语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教委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l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中指出:“被调查的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当前,我们应当清醒地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复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语专业开始将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作为中心议题列入教学改革内容,但是由于受课程设置、师资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专业特色并不明显。不同院校的英语专业虽然开设了经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涉外文秘、航空英语等专业方向,增加了若干门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但是仍未能在培养模式上使学生学习或掌握与专业方向有关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明确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在培养目标中也明确规定:“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按照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经过英语专业系统的语言学习和训练,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从事与专业或职业有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各高校应该着眼于本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国情、省情和校情的基础上,明确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宽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创新型人才。为了使英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真正接轨,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实现突破,将应用型英语人才作为培养重点,办出英语专业的特色。
高校本科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种类各有不同,根据市场需求不同,各类高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利用自己的优势,侧重培养不同类型的英语人才。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纷纷将语言技能学习与高年级阶段进行不同相关专业方向学习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就业范围。以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为例,各高校的培养目的和培养要求依所属高校类别不同,也略有不同。纵观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以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为目的,但各高校缺乏鲜明的特色,如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培养类型相类似,没有突出各高校的优势和不同。因此,各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培养特色人才而不是通才。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关键所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实现单科向多科的转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应该是在抓好语言基本功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突出英语主干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秦秀白等(1999)指出:“在探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中,我们必须坚持‘英语为本’的原则。……我们要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的复合,但归根到底他们还是英语人才。所谓‘复合’,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上,应确立“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研究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摘要】中国加人WTO以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好机遇、好势头,同时也由于新情况、新目标、新使命而面临着空前的大压力、大挑战、大考验。21世纪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竞争将会加剧,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要把“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这个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突出的矛盾就是“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不解决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难以充分发挥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而我国人才如何接受国际竞争环境的挑战,成为高等院校一项迫切的任务。加上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岗位职业越来越不稳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因此,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不合时宜,社会迫切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所以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特征: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