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21:57: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腹股沟斜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腹股沟斜疝80例,115侧。传统手术,38例,44侧,其中6例双侧疝,有3例为对侧二次手术。腹腔镜手术42例,71侧。其中5例双侧疝,24例为对侧隐匿性疝,术中发现而手术。结果传统手术平均住院5天,术后随访无术侧复发,有2例对侧再发;腹腔镜术后平均住院18h,随访无复发和对侧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面,具有疗效确切,痛苦小,住院时间短。能及时发现隐匿疝,一次完成双侧手术,避免二次手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外科手术方法也在进行着质的飞跃,微创外科技术已经成为外科的发展方向,
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一些传统经典手术走向微创化。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胆囊切除术首选方式[1]。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已有较多的报道,我们总结了2000年1月~2004年3月我院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手术与腹腔镜手术80例115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小儿腹股沟斜疝80例,115侧。传统手术,38例,44侧,有3例为对侧二次手术。腹腔镜手术42例,71侧。其中5例术前双侧疝,24例为隐性疝术中发现而手术。所有患儿均为单纯性斜疝。
1.2方法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探讨论文
嵌顿性腹肌沟斜疝是儿外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嵌顿疝约占全部疝病例的1/6,嵌顿疝尽管多见,但由于小儿外环富于弹性,疝囊颈部没有成人所具备的纤维缩窄环,肠系膜血管弹性也较好,同时腹肌也欠发达,故很少发生嵌顿疝引起的肠坏死。我院自1998年6月~2003年9月共进行了嵌顿性斜疝手法复位术312例,现就其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12例患儿中,男298例,女14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1.3岁。嵌顿时间1.5~36h,平均10.5h。
1.2方法1岁以上患儿按5~8mg/kg予以鲁米那肌注,待患儿安静入睡后置于头低脚高倾斜20°的仰卧位(1岁以内患儿可不给予镇静剂),在外环处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轻轻挤压疝内容物,均匀持续加压。复位后常有少量气体通过的感觉,然后疝很快消失。
2结果
复位成功304例(97.4%),其中男293例(93.9%),女11例(3.5%)。术后血便15例(4.8%),发热43例(13.8%),肠穿孔发生率为0。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小横切口应用探讨论文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发病特点、腹股沟解剖、手术方法等均与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补腹股沟管壁,单纯行疝囊高位结扎是其手术特点。笔者近3年来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0例,均采用小横切口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60例,其中男135例,女25例。右侧斜疝120例,左侧斜疝40例嵌顿疝10例(右侧7例,左侧3例)。手术年龄6个月~8岁,发病时间3个月~8年。患儿近期无发热、咳嗽等病症。
1.2手术方法在氯氨酮全麻下,于耻骨结节外精索上方横切口1~2cm(即外环口在体表的投影),逐层切开,在切开腹横筋膜后,注意寻找精索和疝囊,找到疝囊后,切开疝囊,还纳内容物,血管钳夹取疝囊切缘,主刀左食指伸入疝囊内,助手用组织钳夹住精索等疝囊外组织(组织钳不上齿),使之与疝囊壁产生一微小间隙,主刀右手持组织剪,保持剪刀头张开一小口,不用开合,自上而下在间隙内向疝囊外下方推送,分离粘连,疝囊另外一侧主刀与助手交换使用此方法。分离疝囊壁至疝囊颈并予高位结扎。内环过大则缩小内环口,彻底止血,检查精索,不要扭曲,放回阴囊原位,防止睾丸血运障碍。于皮下浅筋膜和皮肤各缝合一针。手术时间15~20min。
1.3结果本组病例住院时间8h~2天,平均1.1天。本组病例经手术治疗后,仅5例产生阴囊血肿,短期内吸收。无切口感染、裂开等并发症。
1.4随访所有病例随访至今,无1例复发。未发现其它并发症。
剖析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关键词】腹股沟疝;诊断;治疗;进展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欧美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1]。腹股沟疝通常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斜疝最常见,约占腹股沟疝的95%[2],男性患腹股沟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发生于女性[3]。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典型时,诊断明确,但有时由于临床查体的疏忽与检查方法不当以及疝形成初期时肿块不明显,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漏诊,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Macvay和Shouldice,并相继产生了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腹股沟疝的诊断
1.1首先要熟悉腹股沟疝门的解剖因为疝只发生在解剖薄弱的腹壁处,而腹股沟区解剖学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再加上后天病理性损害因素,如腹压增加、营养不良等,疝极易发生,凡在该区域出现的肿块,都要考虑到疝的可能。
1.2其次要系统询问病史由于腹股沟疝平时往往表现为腹股沟区若隐若现的肿块,医生往往为局部肿块所吸引,忙于做理学检查,并由此获得诊断,却忘了详细询问病史。病史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更为重要,前者由于检查时啼哭、腹紧,不易进行,从母亲处可以得到较好的启发。老年人病程长,疝所在区往往慢性发炎,疝环周围组织松弛,疝内容物易与疝囊发生粘连,成为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病史可加以澄清,也可以解释如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尿频、尿痛等临床症状。
1.3必要的常规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和手法回纳。腹股沟疝病人检查一律先采取站立位,显露整个腹部、腹股沟区,双侧进行比较,应注意双侧的腹股沟疝是多见的。腹股沟疝的肿块常位于耻骨结节上方,若阴囊内有肿块,首先检查肿块四周,特别注意的是其上缘,是否与其他边缘一样界限分明,能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反之肿块属阴囊内病变,如睾丸鞘膜积液;如肿块上缘不“断”带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先拟诊疝为妥。其次是做咳嗽试验,检查者手紧按肿块,令其用力咳嗽,如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加,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这是疝的一大特点,然后是做手法回纳,医生站在病人肿块侧,一手扶住病人的背腰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于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以便作手法回纳。手法回纳也可在病人平卧位进行,婴儿疝可趁熟睡时回纳。多年疝的存在常致已有粘连的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只能回纳部分疝块。
小儿腹股沟滑疝病因研究论文
小儿腹股沟滑疝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滑疝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从我院收治290例腹股沟斜疝中选取确诊滑疝13例住院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着重分析其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鉴别诊断。结果发现女婴腹股沟滑疝发病率比男婴高得多,且女婴均属卵巢、输卵管伞端滑出,男婴滑出器官均为盲肠、阑尾和/或乙状结肠。其原因除患者腹股沟内环腹膜壁层先天发育不良外,与卵巢、输卵管伞接近腹股沟内环、卵巢悬韧带和盲肠、乙状结肠系膜较活动有关。小儿腹股沟滑疝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腹股沟斜疝相似,易发生误诊。结论小儿腹股沟滑疝是由于腹股沟内环先天性发育不良和腹腔内较活动的器官滑出所致。临床表现与一般常见的腹股沟斜疝相似,必须仔细鉴别。从其病因发病方面加以考虑,有助于明确诊断。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滑疝;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
Theetio-pathogenesis,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ininfants
GAOWei-hua,HEShu-mei,BAIJian,etal.NanhaiObstetricsandChildren’sHospitalAffiliatedtoGuangzhouChineseTraditionalMedicalUniversity,Nanhai528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tiopathogenisis,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ininfants.Methods13case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outof290casesofinguinalherniainourhospitalwereinvestigatedwithreferatingtheleterture,andfocusedtheattentiononitsetidogy,pathogenisisanddiagnosis,differentialdiagnosis.ResultsTorevealthattheincidence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uiainfemalinfantswasmuchmorethanthatinmaleinfants,andtheslidingsubstanceofextrasaccularherniawereovaryandfallopiantubeinfemalinfantsandcecum,appendixandsigmoidinmaleinfants.andtheligmentasuspersoriumorariiandmesenteryofcecumandsigmoidmovedmoreeasily.Itsetiopathogenesishadrelationtothattheovaryandfallopiantubeapproachedtheinguinalinnercircleandthemesenteryofcecumandsigmoidmovedmoreeasily.Theclinicalfeaturesof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weresimilartootheringuinalobliquehernia,sothatmisdiagnosiswaseasilymade.ConclusionInguinalextrasaccularherniasininfantswereduetocongenitaldysplasiaofinguinalinnercireleandmovableorgansinabdominalcavityslidedfromabdominalcavity.Itsclinicalfeaturesweresimilartogeneralinguinalobliqueherniaandthatmustcarefulbedistinguished.Considerationforitsetiopathogenesiscanhelptomakecorrectdiagnosis.
小议腹股沟疝的诊断与进展
【关键词】腹股沟疝;诊断;治疗;进展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欧美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1]。腹股沟疝通常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斜疝最常见,约占腹股沟疝的95%[2],男性患腹股沟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发生于女性[3]。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典型时,诊断明确,但有时由于临床查体的疏忽与检查方法不当以及疝形成初期时肿块不明显,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漏诊,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Macvay和Shouldice,并相继产生了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腹股沟疝的诊断
1.1首先要熟悉腹股沟疝门的解剖因为疝只发生在解剖薄弱的腹壁处,而腹股沟区解剖学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再加上后天病理性损害因素,如腹压增加、营养不良等,疝极易发生,凡在该区域出现的肿块,都要考虑到疝的可能。
1.2其次要系统询问病史由于腹股沟疝平时往往表现为腹股沟区若隐若现的肿块,医生往往为局部肿块所吸引,忙于做理学检查,并由此获得诊断,却忘了详细询问病史。病史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更为重要,前者由于检查时啼哭、腹紧,不易进行,从母亲处可以得到较好的启发。老年人病程长,疝所在区往往慢性发炎,疝环周围组织松弛,疝内容物易与疝囊发生粘连,成为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病史可加以澄清,也可以解释如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尿频、尿痛等临床症状。
1.3必要的常规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和手法回纳。腹股沟疝病人检查一律先采取站立位,显露整个腹部、腹股沟区,双侧进行比较,应注意双侧的腹股沟疝是多见的。腹股沟疝的肿块常位于耻骨结节上方,若阴囊内有肿块,首先检查肿块四周,特别注意的是其上缘,是否与其他边缘一样界限分明,能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反之肿块属阴囊内病变,如睾丸鞘膜积液;如肿块上缘不“断”带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先拟诊疝为妥。其次是做咳嗽试验,检查者手紧按肿块,令其用力咳嗽,如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加,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这是疝的一大特点,然后是做手法回纳,医生站在病人肿块侧,一手扶住病人的背腰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于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以便作手法回纳。手法回纳也可在病人平卧位进行,婴儿疝可趁熟睡时回纳。多年疝的存在常致已有粘连的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只能回纳部分疝块。
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研究论文
【关键词】腹股沟疝术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是可靠的治疗方法。随着对疝解剖学及病因学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手术效果的观察、分析,对疝手术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腹股沟疝术后的复发率仍然较高。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12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资料,探讨疝复发的原因。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其中男98例,女14例,年龄32~85岁(平均62.5岁)。单侧复发102例(左侧30例,右侧72例),双侧复发10例(其中嵌顿疝9例)。首次手术复发时间1周~16年,平均17个月。2年内复发61例,首次复发92例、第2次复发16例、第3次或4次以上复发4例。首次行疝修补时伴发疾病:高血压心脏病30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18例、前列腺增生38例、慢性便秘10例、糖尿病9例,其中34例伴有2种或2种以上其他疾病。
1.2首次治疗方法
无张力疝修补术监护认识
腹股沟疝在腹外疝中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腹外疝的90%以上[1],其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利用人工复合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最新方法,更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的治疗技术。我院以往手术常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局部麻醉是最为简便和经济的方式[2],术后患者自理能力恢复快,复发率低,使其在术后的观察及护理上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现将该手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局麻下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患者142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2例;年龄26~81岁,平均61岁;单侧疝60例,双侧疝82例;斜疝92例,直疝50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制定的手术方案分型[3]:Ⅲ型120例,Ⅳ型22例。合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10例,糖尿病6例,前列腺肥大3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5例。住院时间4~7d,平均4d。全部患者手术顺利,痊愈出院,随防6~40个月,无复发,临床效果好,患者康复快。
二、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入院介绍:向患者介绍腹股沟疝的相关知识,观看腹股沟疝的解剖图片及疝补片的类型。介绍手术效果、并发症的预防及有关注意事项。手术方式,局麻手术的优点:目前国外约有80%以上的腹股沟疝修补都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但国内仍以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为主要麻醉方式[4]。连续性硬膜外麻醉需要患者高度配合摆放体位,麻醉时间根据麻醉医师熟练程度以及患者个体情况而变化,因而增加了手术时间。而局部麻醉的体位就是手术体位,患者容易配合,操作方便。绝大部分接受过局部麻醉手术的患者表示如需要再次手术,仍会选择局部麻醉。局麻下手术对生活功能干扰少、用药量小、安全范围大、效果好;操作简单易掌握,门诊即可开展此手术,对于缺乏麻醉设备和麻醉医师的基层医院也可开展,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设施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疝修补手术的经济学效益和社会学效益,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接受[5-6]。
无张力疝环填充式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关键词】无张力疝环;修补术;腹股沟疝
【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环填充式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力疝环填充式修补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0min,切口疼痛2d~7d,术后6h下床活动,无感染病例;腹股沟异物感10例,麻木2例。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是一项更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的治疗技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
【关键词】无张力疝环;修补术;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环填充式修补术(Plug&meshherniarepair)[1]是采用MesshPlug进行疝修补术的一种新方法,我院自1998年6月起应用此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68例。男60例,女8例;年龄31a~90a,平均62.5a,年龄≥60a46例(67.6%)。诊断:斜疝43例,直疝7例,双侧疝9例,复发性斜疝6例,斜疝嵌顿3例。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26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4例,有哮喘病史4例,前列腺肥大2例,肝硬化腹水3例,不同程度便秘11例。
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克疝散”等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结果经1288例治疗治愈率达98%以上。结论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可解除病人手术之苦,防止并发症发生,是一种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较好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疝;小儿;非手术治疗;克疝星
腹股沟疝在各种年龄中均可发生,属常见病、多发病,小儿发病率相当高,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婴儿出生就患有;但约80%的病例发生于男性儿童,女性和青壮年发病率低,许多病人因畏惧手术而延误治疗,导致疝块逐渐增大、嵌顿、绞窄性肠坏死,以致肠切除,甚至危及生命等,给病人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我院为了解除病人手术之苦,让病人尽早得以治疗,获得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我们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研究工作。自1991年5月~2004年12月期间,经1288例临床总结,治愈率达98%以上。所用药物“克疝星”注射液,在1994年经“云南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昆明医学院药理毒理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无任何毒素、副作用反应,各受试动物行为、进食、饮水及大小便正常,局部解剖及组织学检查,精索和精索动、静脉及输精管无粘连、压迫和阻塞现象,各动物、各条输精管通水试验正常。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88例小儿腹股沟疝中,男1056例,占82%,女232例,占18%,年龄最小2个月。斜疝1280例,占99.4%,直疝5例(均为5~12岁女孩),占0.4%,股疝3例,占0.2%;在1288例腹股沟疝中,右侧1005例,占78%,左侧283例,占22%。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
1.2治疗方法(1)“克疝星”注射液由50%葡萄糖注射液0.5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0.5ml,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0.2m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3ml,地塞米松注射液0.2ml,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02ml,灭菌注射用水0.25~0.3ml配制组成。(2)“克疝散”由中药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甘草等药物组成(制成粉剂用纱布打包)。(3)在疝环口周围封闭注射“克疝星”注射液2ml。每周2次,连续注射4次,然后用中药“克疝散”打包用疝带在疝外口处加压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