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现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8:37: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腐败现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腐败现象调研报告
20世纪的百年历史,给人类留下了高度文明和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留下了一连串难题,国际社会的腐败现象就是其中难题之一。
一、国际社会中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给当今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投下丝丝阴影
20世纪之末,腐败现象风行世界,此风袭击着不同的国度,袭击着各种形式的国际组织,袭击着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到体育、卫生、科技等各个社会领域,袭击着从国家总统到银行职员的社会各个阶层。有关国际组织的调查资料显示,仅**年和''''**两年,全世界查处了近千亿美元的贪污、贿赂案件。**年国际透明组织的报告说,世界银行估计,在柜台下面进行的交易(佣金、贿赂等)金额每年高达800亿美元。整个90年代,是国际社会中曝出腐败丑闻最多的10年。联合国有一些官员因行贿受贿被查处,国际奥委会有6名委员因受贿被扫地出门,欧盟委员会因内部腐败问题曾集体辞职。在各国元首中,先后有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和全斗焕、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尼、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德国前总理科尔、以色列总统魏茨曼等分别因腐败原因被审判或调查。今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也因涉嫌接受非法捐款受到美国司法部的质询。过去十年中,世界各国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年以来,韩国先后有3000多名政府官员因腐败而纷纷落马。**年和1**年两年中,法国因涉及腐败案件而丢官的有300多人。1**年,美国仅公开曝光的商界贪污受贿案件就涉及金额达11亿美元。**年,俄罗斯经济领域发现贪污受贿案22万起,有调查说俄罗斯某些工业部门中用于收买各类官员的费用占实际所得利润的50%。**年之后,日本政界也频曝丑闻,政府多名高官涉嫌受贿,其中有包括17名议员在内的25名政治家在10年内接受泉井石油商会的政治捐款1000万日元以上。
腐败和贪污受贿之风泛滥的势头在我国也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至**年的6年间,全国纪检监察部门审结各类案件80多万件,处分80多万人,其中省(部)级以上80多人。**年审结案件13万多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2%,处分13.2万多人,同比增长6.5%,其中省(部)级以上17人,比上年增加6人。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腐败现象是人类社会私有制痼疾的恶性延伸,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腐败现象,无疑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但是过去的十几年中,腐败之风在国际社会中如此疯狂肆虐,必定有着这个时代所造成的独特原因。
二、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是国际社会腐败现象不断增多的最基本的社会原因
腐败现象成因分析论文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再次,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最后,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二、当前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
建筑腐败现象调研报告
建筑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努力,有形建筑市场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国家相继出台的《建筑法》和《招投标法》,对规范建筑市场,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对于腐败这个"顽症"来说,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和土壤。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管理措施不配套,各种制度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当中还存在一些无形的成份,这些薄弱环节和其固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使腐败行为变得更加隐蔽,甚至在形似招投标的掩盖下,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因此,如何细化程度,强化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行为业的腐败现象及原因
1、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多。尽管国家出台了《招投标法》,但由于在具体落实的各个环节上还缺乏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因此,不能有效地防止人为因素。如有的建筑项目由领导出面打招呼,写条子,给建设单位以影响,出现了一些"条子工程"。同时也有建设项目刚刚立项,施工单位到处托关系找建设单位的领导"表态承诺",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干扰,无形的关系网,罩得他们难以喘息,难以解脱;民有的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在施工单位的筛选上,优亲厚友,甚至左右招投标过程,形成"关系工程"。建筑行业的人为因素,使市场经济中公开、公正的原则被权力、人情、金鱼所扭曲,导致一些建筑领域腐败行为的发生。
2、不正当竞争对招投标的公正造成冲击。施工单位为了获得建筑项目,不惜重金进行感情投资。有的送大礼和建设单位串通一气,左右标底制作,买通做标人为自己服务。有的为使招标投标过关,私拉几个施工队前来报名,为其捧标、傍标,有的拉拢评委,左右评委,使招投标失去了实际意义,成闻名符其实的"障眼法"。
二、细化环节管理,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涉及面大,环节多,如果不把步骤搞清楚,不把各个环节扣严谨,很容易发生问题。事实上好多问题都是在某个环节上发生的。因此必须做到程序公开化,管理群众化,环节制约化,步骤公正化,方法科学化。应该环环紧扣,步步严谨,严防出现漏洞。
1、程序公开化。建筑工程监督和管理部门要按照《招投标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一套从工程立项报建到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办法,监察局参与制订,以政府名义颁发。每个环节、每个步骤要公开进行,防止暗箱操作。如报名、考察、发标、开标都要体现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如报名要在新闻媒体最少公告一周,凡符合资质要求的队伍,都可以自愿报名。同时建设单位和招标办都要设立公开栏,把办法和各个阶段的结果公布于众,接受各方面人士的监督。
腐败现象心理体会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腐败行为也是在腐败者个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可见,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内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因此,对腐败者产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腐败行为产生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
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
1.贪婪心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其心理本质就是贪婪。贪婪心理的产生是个人私欲恶性膨胀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隙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有的领导干部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败下阵来。他们贪权、贪财、贪色、贪图享乐,沉迷于灯红酒绿,追求奢侈享受,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由于国家的工资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极少数领导干部就把权力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最后走向腐败堕落。纵观所有腐败案件,虽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有腐败分子都具有贪婪心理,腐败正是从贪婪开始的。
2.失衡心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领导干部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应该是十分优越的。但实际上领导干部的正常收入并不比一般的职工高多少,而且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某些贪图自身利益的领导干部就无法在自己付出多、得到少这个问题上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信念等,当一个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时,这个人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焦虑和紧张,于是人就会改变其中不协调的某些认知因素,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便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保持心理平衡。在有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就存在着这种认知不协调状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公仆意识来调整自己,使其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但也确有某些领导干部,他们不是通过增强公仆意识来达到心理平衡,而是通过增加自己收入的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而领导干部改变自己收入的惟一方式就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因此,这种失衡心理就成为腐败行为的动机。失衡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某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着不正确的思想所致。如有的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在头脑中存在着特权意识,认为有权就有财,权是财的保障,财是权的体现,这与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公仆意识是完全冲突的;有的头脑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与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冲突的;有的头脑中存在着极端个人主义,这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冲突的。所有这些是产生失衡心理的根源,也是产生腐败的根源。
3.侥幸心理。腐败分子为什么敢腐败?难道他们不怕被抓吗?不是的,腐败分子都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对他们有害的事情他们绝不会去做。他们不是不知道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而是认为自己的腐败行为根本不会被发现,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目无法纪,腐败堕落。侥幸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些地区和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漏洞很多,缺乏对权力的监督,给腐败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使腐败行为不容易被发现,腐败分子认为自己做事诡秘,天衣无缝,无人知晓,不会败露。二是腐败分子都有自己编织的关系网,他们之间制定攻守同盟、愈陷愈深、无法自拔,他们自以为已经筑起了一道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城墙。更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是掌权者,即使别人知晓,也不敢与自己作对,不敢揭发。三是对腐败的打击力度还不够,还存在不少漏网之鱼,某些领导干部看到别人腐败没有被发现,就盲目地认为自己腐败也可能不会被发现,使侥幸心理大大加强。侥幸心理在腐败行为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存在贪婪、失衡心理,还只是产生了想腐败的愿望,并不会真正进行腐败,只有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这种腐败愿望才由内在的动机转化为外在的腐败行为。可以说,侥幸心理是产生腐败行为的催化剂。
针对腐败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
古代监察体系内在规律减少腐败现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反腐工作的启示;当今社会的权力与腐败问题;制约当今社会权力腐败的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明清时期的严密阶段、各级监察主管应积极负责属于自己的监察范围、考察被选任的监察官是否具有坚实的社会主义立场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权力越轨是产生腐败的首要原因、权力监督乏力必然产生腐败、加强政治制度改革,变换政府管理模式、加强法律惩罚机制,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研究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轨迹,揭示古代监察制度内在的发展规律,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与特点,指出当今社会权力与腐败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只有确立并有效实现对各级政府的监督,才可能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监察;权力;腐败;制度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由两大系统构成: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早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就有出现。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经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
探究教育系统腐败现象的特征
【摘要】教育系统腐败现象严重妨害了教育系统的正常职能活动,要认真查找教育系统腐败现象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原因,在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紧紧抓住教育、制度和监督这三个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遏制教育系统腐败现象增长的势头。
【关键词】教育系统腐败对策
腐败者,权钱交易也,即是一种公权私用的社会现象。纵观历史,腐败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历朝历代都对当时存在的腐败现象进行过不懈的斗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驱动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腐败行为屡有发生。教育战线是社会行业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也毫无例外。论文百事通近年来,教育系统大案要案时有发生,案情触目惊心,成为继建筑、交通、金融等经济实权部门之后,又一个不容忽视的腐败高发领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要根治教育系统的腐败现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预防的方针。本文拟从教育系统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腐败现象根源刨析、构建反腐败预防体系等问题试作初探。
一、当前教育系统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
教育是蓝天下最阳光的事业,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多年来,学校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净土。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办学理念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放办学的程度愈来愈高,教育投资、收费办学也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教育系统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不少经济案件。近年来,教育系统腐败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案件数据不断增加
预防和杜绝财经领域腐败现象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从财政角度谈一下如何加强单位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推动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
一、各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单位财务管理,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自觉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制度规定,能够很好地遵守《会计法》、《预算法》等法规,财务管理基本上规范,但我们在具体的财政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在非税收入收缴方面。有的单位存在转移非税收入现象,利用开办具有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将应由本单位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移到新设的部门收取,并在其中乱支乱用,宁可多交税也要逃避财政监督。有的单位存在白条收款现象,培训费、捐赠款不纳入财务统一核算,形成“小金库”和账外账,或将暂收款、抵押金等以“个人折”存放,“公款私存”,并坐收坐支,白条抵库。有的单位存在非税收入上缴迟缓现象,滞留财政资金,利用滞留资金坐收坐支。此外,在农民建房办证中有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现象,部分中小学仍存在乱收费行为。
2、在单位财务支出方面。一是有的单位存在费用超标问题,单位汽车修理和用油费用过高,外地修理费数额过大,招待费支出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支出额度。二是有的单位差旅费、通讯补助标准过高,实行费用包干的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支出没有标准。三是有的单位票据使用不规范,如招待费用开地税通用发票,办公用品开复印机维修中心收据,附件或收入票据不全等。还有的票据上单位名称有误,有的报销单填写不全,有的印鉴不全,有的有领导签字,无经手人签字。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
作为一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腐败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进行了分析: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腐败的经济原因;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严重恶化经济环境,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阻碍经济增长。
基于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遏制、削化腐败,并且倡导建立一门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腐败——种病态经济现象
防治高校中的腐败现象要从源头抓起
当前,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呈易发多发的状况,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遏制高校中的腐败现象,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把高校中的腐败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点,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健康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搞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正确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就必须坚持围绕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大局,搞好服务,保证政令畅通;就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健康发展,把腐败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就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就必须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还必须密切结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开拓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新局面。
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宣传、组织等部门共同参与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切实纠正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对财务、基建、采购、科研经费、校办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校务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严禁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突击提干等行为,为高校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高校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党组提出的“六不准”,即不准利用职权违规和插手建设工程、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不准接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准配偶、子女、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务的影响谋取私利;不准利用职务和工作便利越权干预招生录取、职称评聘、科研项目评审等工作正常开展;主要领导不准担任社会上经营性实体的独立董事;不准擅自决定学校对外融资或进行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这六条对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关键是要抓好落实。
以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教育行风建设。高校招生和收费涉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真正做到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录取信息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处理结果公开的“六公开”,力求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并在杜绝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中介诈骗三项重点治理上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要严禁高校利用招生之机搞不正之风,向考生收取国家规定之外的其他费用。严禁招生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纪违法活动。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强有力的内外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对违反招生收费政策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留情。
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重点,努力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认真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是严肃党纪政纪、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护教育改革发展顺利进行、有效遏制高校中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举措。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首先要严肃查处高校领导干部和人财物关键岗位上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便利谋取私利,侵害群众利益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案件,同时还要针对教育行业的特点认真查处招生考试、教育收费中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案件。加强信访举报工作,建立完善案件线索集体排查制度,建立纠正和预防不正当交易行为的长效机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预警机制,不断提高查办案件质量和执纪水平。
为什么必须高度警觉漠视腐败现象
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倡导廉政风尚,营造廉洁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不可否认,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建设、医药等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还比较多,惩治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腐败问题之所以难于根治,除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以外,还因为腐败现象常常以一种潜在的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当中,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这些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群体性腐败。近几年办一个案子带出一串腐败分子的现象时有所闻。由于群体腐败责任主体分散,所有行为个体都不同程度地负有责任,形成了利益风险共同体,相对于个体腐败行为,其压力和风险被减小了。在群体腐败者看来,你腐败,我也腐败,大家都腐败,也就无所谓腐败了。群体腐败对和谐社会建设比个体腐败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为它使得腐败者心安理得,见怪不怪。
二是公开腐败。一些违纪违法行为往往以改革改制等冠冕堂皇的名义,公开损害国家、企业利益,而满足个别单位、部门,甚至是个别人的利益。由于这种行为有相关部门的强制力措施来保证实施,使得这种行为无形之中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往往不被视为腐败行为,其危险性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警醒,其实这种腐败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和破坏性。
三是漠视腐败。在一些单位或部门,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被人讥为“呆”、“假”、“傻”;而有些胡作非为者却被人称为“有能力”、“有门路”、“有眼光”;有的贪官落入法网,一些人背后的议论无非是“后台不硬”、“抓到他算倒霉”之类,总之是“笑贫不笑贪”。而且还有那些为腐败鸣锣开道的“舆论氛围”,什么“水至清则无鱼”、“小节无害”、“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腐败难免”等等。这是典型的容忍腐败和漠视腐败的表现。
凡此种种,归根到底是贪腐者的“贪腐心理”在作祟。因此,在反腐倡廉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思想和文化建设,特别要引导党员干部培养高尚情趣,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重视和培养清正廉洁的精神;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防止在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面前失去自觉性、自主性。与此同时,还要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