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案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8:1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腐败案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腐败案件

独家原创: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的调研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市新发展,进一步摸清市情,拓展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思路,为***市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近日,市***就当前着力解决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近一段时间走访调研,与***、***、***等乡镇和部分市级部门干部座谈、进村入户与群众进行个别访谈,并发放征求意见表,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的梳理汇总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市情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认识,形成如下调研情况。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在20**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村官”达2850人。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最新数据,在20**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4968人,占42.4%。其中,村党支部书记1739人,村委会主任1111人。当前农村基层腐败案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

1、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服务意识和干事创业意识差。近年来,村(居)“两委”干部实行了选举制度。我们***市财政对村(居)干部实行了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左右工资制度;对村级集体收入较差的村委会由省拨款办公。实行这些制度后,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也增加了当村干部的吸引力。一些思想政治素质较差的人当选村干部之后,只为自己领取工资,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对于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办公益事业、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等问题考虑甚少。

2、少数村干部有“捞取一把”的意识。因为当上村(居)干部有市财政固定补助的工资,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人在村(居)干部选举过程中不惜用钱用物拉选票,当选后就不惜一切机会捞钱,把当村(居)干部当作是发财的好机会。有的私分公款;有的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的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如增城市荔城街道办事处主任黄士峰在负责农村征地补偿过程中受贿305万元案。

查看全文

重大腐败案件反思活动方案

根据壤纪发〔2015〕14号文件的要求,经我局研究决定,在单位上下开展“重大反腐败案件反思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州委十届六次全会、州纪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对全省、全州近年来发生的党政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件进行反思,深刻剖析产生腐败问题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认清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促进单位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活动时间

2015年4月20至4月30日

三、活动内容

查看全文

腐败案件居高不下调研报告

据有关部门统计,**年以来,全国共处分党员干部195万余人,其中省部级干部160余人,地厅级干部5200余人,县处级干部65000余人,成克杰、胡长清、王宝森、程维高、王怀忠、慕绥新等高级别贪官一个接一个受到严厉惩处。然而,一批贪官倒下去,又一批贪官站起来,不仅斩不尽、杀不绝,反而大有越反越多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党风不正,道德失衡。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以致像“买官卖官”这样的丑恶现象在一些地区不仅盛行,而且习以为常,几乎成为官场定律;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宅;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他们缺乏道德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

二、世风日下,心理失衡。在目前的一些地方,存在着“贪官不臭,清官不香”的怪现象。一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职位、获得私利的人,被认为是“有能力”、“有门路”;而真心拒贿的人,却被人讥笑为“假正经”、“不合群”,甚至连他们自己因为怕受到打击排挤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清官”。而对那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人们往往感叹他们“后台不硬”、“运气不好”。这种“笑廉不笑贪”的不正常心理,被有关专家称之为“腐败的心理预期”。它反映了我们当前社会廉洁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一些人本来并未打算腐败,但看到周围一些官员因贪污受贿发了财,历经数次反腐行动,不仅毫发未损,反而步步高升。便感到心理极不平衡,于是,便走上了“当官发财”这条路。

三、工资太低,利益失衡。虽然“高薪养廉”的提法并非完全科学,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公务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落后地区更为严重,养家糊口、孩子上学、购物买房等仅靠微薄的工资本来就捉襟见肘,若遇大病小灾则更是难以为继。再加上个别地方长期拖欠公务员的工资,出现自带工资来上班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极个别地方公务员工资“政策打白条”,出现工资福利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公务员雪上加霜。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人的尊严很难不丧失在一念之间。

四、防范不周,监督乏力。目前,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的力度及其微弱,造成贪官有机可乘。首先,我们在指导思想上长期把各级干部当作“正人君子”,对于他们的腐败疏于防范,同时又主要依靠领导干部来防范和监督普通干部,致使国家公职人员实施腐败行为较少受到严密的监督和制约,腐败行为屡屡轻而易举得手。就像成都火车站派出所的近50名公安干警,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们竟然堕落到与站内行窃的扒手沆瀣一气、成为小偷的保护神的地步,就像我们轻易也不会把党的领导干部想像为腐败分子一样。其次,对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防范还存在着程序大于实体(实质)内容的现象。这套体系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重程序而轻实体,一些领导干部在实施腐败行为的过程中就是利用程序上的合法来掩盖实际上的非法行为。比如说近年来建设领域发生的一些腐败行为,就是完全按照建设工程招投标规范并利用这一规范程序完成的。还有一些用人上的腐败,对正直干部的打击排挤等,很多也是合乎程序的,而实际上掩盖的是权钱交易、利益争夺等腐败行为。另外还有的实体法律、政策制度等被大量悬空或虚置,根本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很难起到制约腐败的作用。至于大多数领导干部收支明显不符的高消费等腐败行为,因为缺乏处罚程序而长期得不到处理,甚至有合理合法化的趋势。再次,防范体系单一。目前对干部腐败行为的监督防范主要依靠上级领导和专门部门,由于任人惟亲使得上下级之间更多的是利益共享关系而非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关系。有的虽然不是利益共同体,但因腐败分子善于伪装,腐败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长期不被发现。至于专门部门的监督防范更是因为与有关部门、单位缺乏直接联系而形同虚设,对案件的查处也往往因为群众举报或其他偶然因素引起,并且只能事后处理而不是事前防范。同时在腐败犯罪日益“组织化”和“网络化”的新形势下,专门部门反腐败斗争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其自身也缺乏反腐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缺少同腐败分子展开殊死决战的信心和勇气。而作为“屋漏在上,下必知之”的人民群众,虽对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有着切身感受,但由于害怕打击报复或对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胜信心或没有掌握关键证据而不得不长期忍气吞声。所有这些都助长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其更加胆大妄为。有句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了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不敢”。至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也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无法起到它们应起的作用。

五、有法不依,执法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腐败犯罪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有专家曾形象地比喻我国查处腐败的情形为“隔墙砸砖头”,也就是说对于腐败分子,我们不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向所有的腐败分子展开攻击,而是采取隔墙抛砖的办法,砸着哪个腐败分子哪个腐败分子倒霉。并且隔墙抛砖也不是完全随机的,总是迹象非常明显的才会被砸。而有后台有背景的被砖头砸着的可能性就很小。二是对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惩处不严。由于近年来腐败的大面积发生,致使腐败案件的查处标准在一些地方被不断地放宽。远的如厦门远华案,据说5万元以下的腐败案件均免于处理。近的如马德卖官案,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涉案的265名干部只有4人受到处分,其余的毫毛未损,有的依旧做官,有的甚至还被提拔重用。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处理结果,据说是由于涉案干部多,有关部门遇到了难题,如果全部追究,相关市县、部门的正常运行将受到影响,甚至整个干部队伍就垮了。因此,绥化市纪委在报告中提出“贯彻抓大放小、重在整改,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政策和策略,切实做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端正一方风气。而抓大放小的具体办法就是:受贿、行贿5万元以下的干部不予追究”,而在当地部分干部眼中10万元已经成了行贿受贿的“腐败底线”。这样的一种处理结果,无论是对照同志曾经明确提出的“党内绝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还是同志在中纪委会议上发出的“腐败分子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的号召,抑或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行贿受贿罪的量刑规定而言,都是站不住脚的。这种对腐败犯罪的从宽处理实际上是对腐败的纵容、支持和鼓励,必然使腐败分子更加有恃无恐。部分反贪、监察部门行同虚设,该查不查、该纠不纠;部分法院执法不严,该抓不抓、该杀不杀。明知某人消费与收入明显不符或群众早有议论,有关部门就是不去主动调查,非等有人举报或上级安排才去立案查处。有的腐败分子由于上面有后台或花钱打通关节,就算受到调查,也得不到惩处,反而不了了之;有的甚至还查一次提升一级,如当年的王怀忠。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的调研

我乡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组织专职人员,积极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增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全面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好服务。现就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廉政建设的着力点、廉政教育的现状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明确,定

位准确

原绵阳涪城区城郊乡高水村党支部书记。**年11月,刘跃先利用职务之便,在其私营企业绵阳市双菱房地产开发公司无钱支付所征用的高水村5组土地时,擅自挪用高水村财务上的现金6万余元,支付双菱房地产公司应缴税务机关的耕地占用税及粮食附加费。**年9月至12月期间,刘跃先为了让其私营的双菱实业总公司顺利入股四川高水集团股份公司,虚增双菱公司的资产14**万多元,并出具了虚假的资产评估告。**年1月至20**年11月期间,刘跃先在高水集团经营亏损的情况下,先后以领取分红款的名义,侵吞高水集团资金共计人民币252万元。案发后,涪城区法院认为,刘跃先身为集体经济组织人员,其行为已构成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于20**年9月2日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样的大案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为什么我们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事先毫无察觉呢?一个农村基层组织的书记,挪用,侵占资金数额之大,腐败行为存在的时间之长,给村民造成的损失之重。为什么没有能及时发现,及时查处,把村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呢?高水村这样的全国明星村都能让基层腐败分子如此有机可乘,那么其他边远落后或经济更发达的村又是如何呢?问题出在哪儿,就出在制度和权力运行机制上,也就是我们的制度有许多不到位和不周严,腐败的机会还很多。如果腐败分子伸手即被捉,权力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那么权利就不会被滥用,情况大概有所不同。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责任制是党的“十六大”依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而提出来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重要制度,是党的政治纪律,这项制度体现了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向纵深发展,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查看全文

重大腐败案件反思活动工作汇报

为深入推进我局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根据壤纪发﹝2015﹞14号文件要求,在单位上下全面开展重大腐败案件的反思活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反思活动是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时间紧、任务重。由我局局长同志亲自抓,带头参与活动。根据要求,制定了《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开展重大腐败案件反思活动的方案》。

二、精心组织、成效显著

结合县4月正在开展的“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按照县纪委、监察局要求,4月21日,我局认真学习了《忏悔实录ⅰ》、《忏悔实录ⅱ》,州纪委、监察局《关于若尔盖系列违纪违法案件的通报》、《关于对“四风”问题典型案件的通报》和《关于查处4起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通报》。通过对一系列重大腐败案件的学习,为所有干部职工敲响了廉政警钟,提醒大家要引以为戒,通过惨痛的教训,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坚决抵制和反对工作纪律反面存在的“四风”问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

21日,我局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一个市委书记的蜕变》警示教育片。观看后,我局局长钟世贵同志作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摆上日程;二是行使权力过程中相互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贪欲、腐败无法滋生;三是以“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为契机,做好警示教育片内容的学习和宣传;四是领导干部根据警示教育片撰写观后感,杜绝和敷衍。

查看全文

河南省《申论》9月份考试原题_查处腐败案件类

一、背景材料:

1.江西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贺某因举报江西省某县法院原院长李某,被江西省某市两级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案,至今令法学界关注。

1992年起,贺某陆续向法院、检察院、纪检、监察、人大等部门反映某法院及李某在办案中有徇私舞弊、枉法追诉、枉法裁判、非法拘禁、伪造司法文书等违法行为的情况。到了1995年10月,某县法院公开做出不准贺某在该院出庭的决定。

据此,贺某再以书面形式向中纪委、中组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全国人大等机构投诉。没想到很多信件落到了李某手里。李认定这些信都是贺某所写,以县法院名义要求进行文检,结果证实了李某的怀疑。李将举报信和笔迹鉴定书交到某县检察院。检察院审查后,认为贺没构成诽谤罪。李某于1996年4月12日向某市中级法院自诉贺某诽谤。某中院指定该市某区法院审理此案。

1998年12月9己某区法院宣判贺某犯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赔偿精神损失费7000元。贺某、李某均提出上诉。2014年1月29日,某中院开庭审理后维持一审判决,驳回贺某反诉,撤销了7000元精神损失费。

去年12月7日贺某刑满释放。今年3月10日,他到最高法院继续申诉。3月24日,全国律师协会邀请法学专家对此案论证,结论是判贺某犯有诽谤罪证据不足,应重新审理。

查看全文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完善研究

【摘要】预防和惩治高校腐败,关系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应当进一步完善:在惩处上,及时查处高校腐败案件,提高侦破概率,增强惩罚力度,剥夺非法利益,从而警诫潜在的行为人,达致“不敢腐”;在制度上,力争消除现存制度弊端,健全权责一致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相关的教育法律制度,进而建章立制,实现“不能腐”;在思想上,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巩固思想教育的基础地位,以纪律和法律为重点、以师德教育为突破口来开展腐败治理的主题学习,因而提升抵制腐败的综合素质,达到“不想腐”。

【关键词】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惩戒;制度;思想

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腐败始终如附骨之疽般难以驱除,素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同样未能幸免。高校腐败不仅直接腐蚀教职员工,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给高校师生带来思想上的剧烈冲击和负面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阻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腐败具有三个突出特征:第一,高校腐败不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在疯狂蔓延。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2004年间高校系统立案11件11人,占三年间立案总数的7.6%和总人数的6.8%;2005年高校系统立案6件7人,占当年立案总数的30%和总人数的23%;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的1-7月高校系统就已经立案7件8人,分别占立案总数的37%和总人数的38%。[1]第二,高校腐败案件所涉人员多为学院、系、研究所、实验室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甚至不乏学校领导,往往占据高校的重要管理或科研岗位。第三,高校腐败案件的涉案金额日趋增大,往往构成较重情节的贪污贿赂犯罪并招致严厉的刑事处罚。例如,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夏某被定以受贿罪并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腐败的巨大危害性,从零散的“三不腐”观点,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再到“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最后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中国的腐败治理机制日臻完善。中国高校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腐败治理机制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例如,部分高校着眼于“不敢腐”,开始推行“高校管理职权清单”并初步取得积极成效。新形势下,分析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机理,围绕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是我们完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应当努力的方向。

一、司法惩戒——从惩处上保证“不敢腐”

现代法学理论认为,对社会现象的有效司法控制,有赖于侦破概率的提高和惩罚力度的加大,前者能够使违法犯罪系数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避免行为人的投机和侥幸心理;后者则迫使行为人承受一定力度的惩罚,惩罚力度的最低标准是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所获得的所有利益。(一)巩固高校腐败案件得到惩罚的必定性。近年来,高校腐败的治理力度不断升级,也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和涉案人员,但腐败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腐败案件的侦破概率偏低。有效地规制高校腐败,必须提高腐败案件的侦破概率,扭转腐败行为人违法犯罪的机会成本不高而非法收益却十分可观的被动局面,彻底消除其侥幸心理:首先,强调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突出高校纪委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形成高校党委和纪委共同抵制腐败的合力。作为腐败案件的最初调查主体,高校纪委应当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相应调研,总结有效经验,增强业务能力,在腐败案件的揭露、查处和惩治工作中发挥显著作用。但预防和惩治腐败同时还是高校党委的党风廉政工作内容,党委负有主体责任,如果齐抓共管、统筹得当,对腐败案件的侦破也会大有裨益。其次,帮助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认清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其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民主和监督意识也比较强,他们还是教代会、学生会和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主要成员,与高校腐败案件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能够提供腐败案件的相关信息和侦破线索,能够显著地提高腐败案件的侦破概率。最后,高校腐败案件侦破概率的提高,还离不开有效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高校纪委除全方位地设立举报电话、传真、信箱、电子邮箱和专门的接待、谈话室外,还应当高度重视新的网络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已经在2010年《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中得到肯定和认可,它主要是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电子留言板、BBS、虚拟社区等电子数据信息,来提供相应案件信息或者举报相应行为人。此外,为了鼓励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高校在给予举报人和信息提供者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同时,还应当特别注意其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二)增强高校腐败案件得到惩罚的严厉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痛恨腐败,曾创设“剥皮实草”等酷刑惩治腐败,却只落得“吾欲取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无奈。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在高校腐败案件中主张增强惩罚的严厉性并不意味着赞同“重刑治腐”,高校腐败的有效治理,追求的是“罪刑相适应”基础上的严厉惩罚。高校腐败案件,区分事实可能涉及违纪、违法和犯罪等情形,相应的惩罚也分别归属于纪律、民事、行政和刑事领域。增强惩罚的严厉性,是指在与腐败行为和情节相适应的惩罚领域内合理地提高惩罚措施的力度,对行为人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和心理强制,实现高校纪律、党内法规、国家法律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从行为人的职业资格、活动范围限制、曝光等方面入手的惩罚措施,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例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被核实参与腐败行为时,吊销其财务人员资格并禁止再次取得,就是一种十分严厉的惩罚。其他国家腐败治理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例如,新加坡在公务员的廉洁管理上推行公积金制度,公积金的数额会随着公务员的职务升高、工龄增长而增大,但如果公务员牵涉贪污受贿等腐败情形并被定罪时,所有的公积金都会被没收。该制度在新加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要看到,该制度的前提是公务员的高额薪俸。因此,至少在中国高校没有彻底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并根据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来定位高校教职员工薪资水平的情形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新加坡治理公务员腐败时所采取的公积金制度。

二、制度保障——从制度上构建“不能腐”

查看全文

高校反腐倡廉形势和任务研究

摘要: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呈现出腐败现象多发、易发,发生腐败案件人群和领域相对集中的态势,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校腐败问题的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高校内部自身存在的相应问题也有一定影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势不容乐观,面临的任务比较艰巨。

关键词:高校;反腐倡廉;形势和任务

高校一直被认为是清正廉洁之地,但近几年高校的腐败案件却不断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视和关注。高校的腐败不仅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且严重破坏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对思想文化的主导作用,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使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有效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态势,一大批贪腐官员落马,官场风气和政治生态逐渐向好。然而,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多发、易发的现象却未能得到根本遏制,呈现出了领域和人群相对集中的特点。高校腐败现象接连发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高校腐败案件呈现出多发易发的趋势据中纪委、监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被中纪委通报的101位高校领导中,2013年被查处的高校领导干部为18人,一年之后增加到42人。2015年,全国有42所高校66名校领导被中纪委点名通报,有9人被“双开”。2016年情况有所好转,但也不容乐观。根据《法制日报》记者逐条统计的信息发现:2016年,该报总计通报了27名高校领导干部,执纪审查15人次、党纪处分17人次,其中5人在一年中既被执纪审查又被党纪处分。[1]从中纪委、监察部公布的数据和媒体报道的高校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出,高校的腐败案件,涵盖了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等不同的类别和层次;覆盖了基建项目、物资采购、招生招聘、经费管理、校办企业、学术诚信等多个领域和环节;涉及到党政一把手、重要部门中层干部、辅导员和一般教职工等不同身份和级别的领导干部。总体来看,当前高校腐败案件呈现出多发、易发的趋势。2.高校腐败问题呈现出领域和人群相对集中的特点高校腐败问题的易发领域和多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招生方面。近年来,随着高考“阳光招生”政策的施行,以往招生录取中的违纪违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随着高校在自主招收研究生、本科生保送读研、艺体特长生考试等方面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导致在负责这些具体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中出现了暗箱操作、徇私舞弊、收受现金和礼品、敲诈索贿等腐败行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宗物资采购方面。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新校区建设等重大项目不断上马,个别开发商为承揽学校工程项目,不惜花重金行贿,从而导致个别高校领导出现了收受贿赂、贪污腐败的行为。另外,仪器设备招标、办公用品采购、教学资料购买等环节也是高校腐败问题发生的“重灾区”。三是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科研方面。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极少数分管领导和辅导员在学生入党、奖学金评选、贫困生补贴认定等事项中出现了滥用职权和违规操作的现象。在科研管理上,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谋取私利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进行学术造假、学历学位造假的现象,也出现个别科研人员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

二、当前高校反腐倡廉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探索

一、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廉政状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纪律审查”栏目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就高达50多起,其中,发生在陕西高职院校的腐败案件也不少。比如陕西某职业院校领导干部受贿案,西安某职业学院的物资采购腐败案等等。从这些屡禁不止的高校腐败案件中,我们看到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强化“不想腐”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是落实“教在纪前、纪在法前”要求的具体行动,引导教职员工知敬畏、守底线,把“不敢违规”转变为“不想违规”,这是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良好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廉政文化进校园,全面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积极向上发展,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查处的案件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1、对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是否重视廉政文化教育,对廉政文化教育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部分学校行政领导看来廉政文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政治任务,是软指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他们认为,学校的核心功能是教学和科研,廉政文化只是辅助性的工作,教学、管理、服务单位只是被动参与,学不学廉政文化知识、接不接受廉政教育无所谓,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2、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教育对象方面较注重对中层领导干部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当前形势下,已往那种关爱有加、教学相长的纯洁的师生关系,受到市场经济“金钱至上”风气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师生关系较之以前有不断疏远、功利化的趋势。现实社会中许多不良风气腐蚀着大学校园,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二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当前,不少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只是念念文件、喊喊口号、听听报告、写写心得,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三是在宣传方面。高职院校往往只是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来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对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载体运用不够重视,比如对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不够重视。据了解,陕西省高职院校中仅有个别学校建立了纪检监察微信平台,大部分高职院校还停留在运用传统的教育传播载体这种单一的灌输方式,不注重互动,因此,效果并不显著,很难形成学习和崇尚廉政文化的氛围。3、廉政文化教育缺乏规划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廉政文化教育大都是为了应付上级任务和检查,做样子的多,求实效的少。如举办廉政文化征文比赛、廉政知识竞赛、廉政书画展览等等,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廉政文化教育当成一项长期工程,对党员干部及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更是缺乏长期的可持续规划,从而导致廉政文化教育缺乏可持续性,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4、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廉政文化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总体上来看,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整体结构也在不断改善,执法执纪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还应该看到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对马列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以及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比较生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作风学习的还不够深入。

三、提升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对策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建立廉政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加强对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的研究,把对高职师生的廉政文化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经常性地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和风气,坚持常抓不懈;其次,建立考评督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党员及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教、学、管过程的检查、督导和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尤其是对师生廉政文化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予以重点研究、并及时解决,确保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第三,建强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为顺利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充分必要的人才和经费保障。2、借助新媒体,大胆创新,不断寻求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实践证明,传统校园文化载体,如报纸、标语、会议宣传的传播能力已经受到空前挑战。我们必须在坚守以往阵地、渠道的同时,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新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设好校园纪检监察网,使反腐倡廉工作和传统廉政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开发网上宣传、网上警示、网上教育和网上举报等功能。二是研究如何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做好深层次的执纪、监督和问责工作,积极协助省高教纪工委共同研发完善《省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将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干部廉政考试、法规制度建设、廉政学习等纳入其中,为阳光工程的实施和提高监督执纪水平打造创新平台。三是探索建立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廉政文化基层工作平台,扩大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并在二级院系中设专人负责信息传输交流监测等。3、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教育氛围。首先,推进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要把廉政文化教育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安排一定学时。廉政文化教育要与法律教育、做人教育有机结合。其次要遵循“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如,可举办廉政文化讲座、模拟法庭、腐败分子的忏悔、文艺汇演,在校园内走廊礼堂餐厅处安排廉洁事迹展览、张贴廉政警句等活动,把廉政文化教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廉政文化教育。4、配齐建强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队伍,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面落实中央有关规定,配齐建强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队伍,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查看全文

监督机制思考

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前,放松学习和道德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是导致腐败分子走上严重违纪违法道路的根本原因。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缺乏道德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他们堕入深渊的沉痛教训再次深刻说明,不讲学习,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二、目无党纪国法、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监督制约,是导致他们走向腐败的重要因素。

一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恶性膨胀,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骄横跋扈,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要导致腐败。这些案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在我们党内没有特殊党员,任何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党规党法。绝不允许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那些严重践踏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恶劣行径要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斗争,决不能姑息迁就。

三、对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认识不足、治理不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案件的温床。

这些腐败案件的发生,与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之风催生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而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又使得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更多的干部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