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争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7:12: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纷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纷争论文:体育文化选择的纷争研讨
本文作者:党玮玺工作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体育课程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体育课程文化的全盘西化论以文化进化论解释体育课程文化,坚持文化的一元性和文化发展的单向性,认为任何文化都处于整个文化进化的某一阶段,因此,不同体育课程文化之间是可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而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文化往往则为这种比较提供了元评价标准.对我国体育课程而言,要坚持体育课程文化的时代性,改造中国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就必须承认体育课程文化的一元性,承认体育课程文化进化主义,从而陷入以牺牲传统体育课程文化民族性为代价的欧洲中心主义.我国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学”,认为被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中学”无实无用,只能培养俗懦、鄙夫,认为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等于是“以牛为体,以马为用”,把马的四蹄接在牛肚子下面“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以废也.”因而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9]其基本精神与顽固派无别.再如,陈序经在《中国文化之出路》中提出“西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趋势,质言之,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胡适认为,对于全面接受外国文化,要死心塌地,“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惰性已尽够保守那旧文化了……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10]在体育上,他们根据进化论原理主张运动强身,从全面发展教育的角度论述体育是强兵之基,复国之本,在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主张全面学习西洋兵操,于是学校体操一科,竟以尚武为唯一之目的,以兵式为必要之教材.此风一开,弊窦丛生,一般无知识、无道德之营弃之兵士,宽一跃而为学校教师.品类不齐,非驴非马,既不识教授为何物,酗酒狂赌,好勇斗狠,无所不为.不一年学校之名誉扫地,社会之信仰尽失,学生父兄,多仇视体操一科.至今尤有余毒也,此吾国学校体操第二时代,为最伤心之时代也.[1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后,进化过程便从关于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的一般进步过程中分离出来,“进化”概念具备了自己独立的内涵.文化进化论的创始人斯宾塞进一步把它明确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把它引入文化领域.然而文化进化论是关于文化的经验说明,缺乏对文化之深层的价值思考;其次,文化进化论衡量文化发展的标准是狭隘功利主义的,“军国民体育”课程文化正是这种狭隘功利主义的表现;再次,在文化理想上,文化进化论坚持把欧洲文化设定为理想的核心,把文化的进化看作是一个泛欧化过程.[12]体育课程文化的全盘西化论者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进化论的基础上来选择体育课程文化,认为在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最为先进的体育课程文化,体育课程改革就应该全盘学习所谓的先进的体育课程文化.以致在我国的体育课程研究之中充斥着西方的“话语”和“范式”,虽然出现了表面的理论繁荣,但更多的是“西体中用”,明显缺乏体育课程文化的主体意识.表现在我国传统体育课程思想的断裂与流失、对外来课程理论的文化奴仆盲从心态、局部共同体组织松散、问题域不明确、命题与话语体系的依赖等.[13]站在西方文化中所构建的教育理论立场来评价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实,以表达我国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现实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我国在讨论《体育党玮玺:论我国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中西文化之争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时,大量引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现实数据来说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认为我国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便成为“机械的、僵化的“”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非人的,无人的”的教学.正如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在这里,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时尚和观念正在传播,其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将窒息单个国家的民族文化.[5]
体育课程文化选择的思考
突破体育课程的本位文化视界,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文化进步主义.文化的可分忻性使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文化重组问题成为可能,那么如何从根本上避免使文化融合由一种创新过程变成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同化?对于这一问题,在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理论来突破二者之间的完全对立.显然,要彻底解决这一传统争论需要彻底突破本位文化的根本视界,实行一种新的文化批判的方法论原则———“视界转换”[12],即体育课程文化的“换位思考”,只有打破体育课程本位文化的视界局限,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才能更为清晰地认识和分析不同体育课程文化,克服不同体育课程文化认识中的片面性,为体育课程文化融合成为全新的现代体育课程文化提供可能性.所以,对中西方在不同时期的体育课程文化的认识与分析,不仅需要考查它的体育课程文化传统、社会时代背景、教育文化传统等,还需要在中西体育课程文化的对比、参验中去客观、理性地分析和研究.例如,我们对中西体育课程文化中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查中会发现在我国体育课程文化中对于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的不足和西方体育课程文化中对学生个性的过度张扬.这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中西体育课程文化之争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之间的对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站在各自本土体育课程文化的立场上,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我们无法对中国重统一、重师道的体育课程文化和西方重个性、重自主的体育课程文化进行孰优孰劣的区分,因为,每一种课程文化都是自身文化选择的结果,都代表了各自文化特性.文化进步主义是对文化之深层意义的阐释,属于文化形而上学范域.它坚持一种文化世界主义理想,这种理想认为,通过文化的涵化、融合和重组,一种涵盖所有文化的“超文化”类型———“世界文化”的产生是可能的“.世界文化”是包含特殊的普遍,它既容纳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同时又以人类普遍的、永恒的价值作为理想的核心统一人类文化.而这种价值是在不同文化的交往、对话和交融中建立起来的.在由经济全球化引发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体育课程如何面对课程文化全球化进行文化选择?尽管全球化教育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一定的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全球化教育家则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新的殖民主义者,不合理地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他们的观点,并且以为他们是在帮助这些国家.[14]本文认为,只有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文化进步主义,既不是固守传统,也不等于全盘西化,而是通过各种体育课程文化的相互作用、吸取和融合,使中国体育课程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只有这种理解才能真正超越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两极对立,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两极对立,从而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文化的创新与变迁.4.2构建我国体育课程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文化选择多元化在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依靠上文提及的体育课程文化进步主义思想还远远不够,不能彻底解决体育课程在文化选择中的中西文化之争,文化和教育全球化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全球化,各国的体育课程能够取长补短,在坚持文化进化论的基础上实现体育课程文化的交融、丰富体育课程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全球化正导致一种“全球文化”的产生,在这种文化里,最强势的以及最丰富多彩的价值观(主要指西方文化)会压倒地方性传统和习俗的力量,最终仍然陷入西方“文化中心”泥潭之中.本文认为在体育课程文化选择问题上,构建我国体育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显得非常必要,它应当包括: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的体育课程本质文化,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力,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平等互助、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等体育课程精神文化,民主、有机的体育课程制度文化,平等、多元化的体育课程管理与实施文化和科学合理、结合实际的体育课程评价文化等.这种价值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宗旨,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充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现代气息,同时又引领和包容各种体育课程文化.以这样一种体育课程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持体育课程文化进步主义思想,从我国基础教育国情、我国体育课程现实出发,结合我国体育课程历史传统,在借鉴中外体育课程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谋求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道路,才能少走弯路、歧路,[15]也谋求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中西文化交融与重组,走体育课程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升医疗管理防治医疗纷争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如何提高病案、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是医务工作者及病案管理人员面临的挑战。
1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
社会因素、医疗因素,患者及家属都是引发医疗纠纷的因素。在此着重谈一谈与医务工作者关系密切的医疗因素,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常存在一些引发医疗纠纷的隐患:
1.1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看诊医师负责制不落实,主要表现个别急诊病人无病历、会诊无记录;收住病人的首次病程记录、住院病历、出院小结的主诉、病史记录常出现矛盾;各项检查资料的诊断、时间等内在关系不一致;个别医生推收病人,重要技术操作实行之前未签名;不执行三级医师制度,个别医生把自己分管床位当做自己权力范围,不向上级医师请示。
1.2不执行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在施行手术过程中,随便改变手术部位:如某医院例1,有位患者,手术通知书是下肢手术,上台后手术医师认为是小手术,违章先行上肢手术,接着下肢,术中出现出血性休克,引起右下肢缺血性肌挛缩。例2,有位患者因车祸致右髌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股骨闭合性骨折,手术通知单方式是施行髌骨、胫腓骨手术,但术者上台后为显示自己的实力,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结果下不了台。
1.3责任心不强,医德医风不良造成漏诊、误诊在就诊过程中不重视物理检查,不望诊、不听诊、不触诊、不叩诊;管床医师对自己分管的病人不做仔细检查,对病情发展不认真思考研究;如某医院例1:有位颅脑外伤病人,经抢救后急诊清醒,诉“胸部疼痛”,管床医师既不照片,也不认真进行检查分析,认为是“胸部软组织挫伤”后病人疼痛加重。病人一再要求拍片示“肋骨骨折”;例2:一股骨颈骨折病人,门诊拟“腰椎间盘突出”收住院,主治医师接诊病人,科主任查房二次,做了CT,磁共振,腰椎检查,住院多天后最后从照片确诊“股骨颈骨折”转外科治疗。
区医患纷争处置办法
为了依法合理、及时妥善处置医患纠纷突发事件,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区政府决定,在医患纠纷处理联动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及医患纠纷引发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机制,故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机制
(一)成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组
(二)工作程序及要求
1、区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诊疗护理常规。医学院、医院、航天医院(以下称三大医院)应当在适当场所设置医疗纠纷协调办公室,明确3至5人负责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并公布受理医患纠纷投诉的部门、地点、电话等,畅通患者投诉渠道;同时建立责任倒查追究机制,并在公安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内部治安保卫机构,加强治保人员的配备、培训,健全内部治安保卫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发生医患纠纷后,三大医院要自行组织相关专家对引发医疗争议的过程开展自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和责任轻重程度,然后再进行医患协商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报区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组办公室(区卫生局);区属医疗机构要立即将医患纠纷发生的具体情况(患方采取的不法方式、参与人数、户籍地、引发事件原因等)报告区卫生局。区卫生局对医患双方达成一致性意见的处理结果进行备案,对医患双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要立即报告调解工作组组长,并通知调解工作组相关成员赶赴现场牵头做好调解工作。
2、在医患纠纷发生现场,区司法局要协同卫生部门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教育疏导工作,解答相关政策、法律问题,并提出依法处理的参考意见,引导医患双方依法妥善解决医患纠纷。区卫生局一是要调查了解医患纠纷的基本情况,审核医疗机构依法履责、依法执业、规范执行诊疗常规等方面的情况,必要时组织专家对全部或部分环节进行核实调查;二是对医疗争议涉及的相关证据进行固定,依法受理医患双方提起的尸检或医疗事故鉴定申请,并按法定程序委托相应的法定机构开展工作;三是对医疗争议涉及的相关药品及医疗用品进行查封,并及时送检;四是立即将开展处置工作的情况进行登记、备案。
规范市场减少纷争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商品房包销的实践操作模式及主要特征;商品房包销行为的法律属性;商品房包销在实践中易发生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商品房包销是盛行于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一种商品房销售方式、目前实践中的商品房包销行为的一般做法、开发商授权包销人全权销售一定范围的商品房、包销期限届满,由包销人按照包销基价购入全部未售出的商品房、包销期内,出卖人与包销人之间系关系、包销期满,未能完成包销目标的商品房由包销人购入、商品房包销的法律属性却存有多种意见、包销合同的签订主体是否影响包销合同的效力、包销合同的签订时间是否影响包销合同的效力、关于包销房屋销售后发生的税赋承担以及违约责任分担的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商品房包销是盛行于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一种商品房销售方式,后被引入我国内地。它在促进商品房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诉讼。但目前国内法律法规对商品房包销尚无具体规定,导致了实践操作中的无序和混乱,同时也造成部分诉讼案件结果的互相矛盾,使当事人难以适从。因此,有必要在相关立法中对于商品房包销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笔者在此仅根据办案实践经验对于商品房包销的法律属性略作分析并就其关键法律问题的立法建议进行探讨。
一、商品房包销的实践操作模式及主要特征
目前实践中的商品房包销行为的一般做法是:出卖人(多为开发商)与包销人签订商品房包销合同,约定在包销期内,出卖人将一定数量的(已建成的或未建成的)商品房,在确定包销基价的前提下,交由包销人以出卖人的名义与买受人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包销期限届满,包销人与出卖人根据实际销售情况结算包销佣金,并由包销人以约定的包销基价买入未出售的剩余商品房的行为。其主要操作环节是:
1、开发商授权包销人全权销售一定范围的商品房;
2、双方确定商品房包销基价;
门诊药房药患纷争成因及处理
门诊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门诊病人的处方调配,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是整个医疗服务链的最后一环,是医院面对病人的服务窗口,也是容易引起患者投诉,引发药患纠纷的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门诊药房的药患纠纷也日益增多。笔者就门诊药房的药患纠纷原因进行分析,为解决纠纷提出合理建议,不断提高药房服务质量,减少药患纠纷的发生。
1药患纠纷的成因
1.1药师因素
主要包括服务态度和服务技巧。
(1)在取药高峰时段,面对众多的取药患者,药师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容易急躁,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着急把药品发到患者手中,对药物的使用方法解释不清楚,甚至有时推委到医生那里,让患者感受不到良好的服务而心生怒气。
(2)有些药师在发药给患者时,态度生硬,不注意药学服务的语言及方法,对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的解释不够耐心、细致,会让患者及家属误解而产生纠纷。
转基因食品贸易纷争探索
1.转基因技术及其引发的争论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一种作物里含有特殊物质(如能够抵抗某种特殊疾病)的基因段通过生物技术移植到另一种作物上,从而使这种作物也具有这种性质。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基因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重要分支的转基因工程技术在解决粮食间题上大放异彩。美国科学家将镇草宁除劳剂基因转人大豆植株细胞,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能抗除草剂,遗传性稳定,这就使除草剂的使用量减少40%,农民每英亩的田地可节省大约30美元。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有利于保护环境,并能加快光合作用或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早的能力,以增加作物产量。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在有如此多的优越性的背后,隐藏着人所不知的危险。1998年,苏格兰罗伊特研究所的普斯陶伊教授的研究表明:实验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ro天后,其肾脏、脾和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转基因玉米的花粉能导致蝴蝶幼虫死亡,因而直接威胁到蝴蝶的生存。欧洲约克营养实验室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们对大豆过敏的比例已经增加了50%,而大豆正是转基因技术被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作物。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则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成分异黄酮减少了。因此,一些环保组织和消费者团体要求政府无限期地暂停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原因是广大公众对转基因作物有疑虑,以及缺乏科学依据证明转基因作物具有长远的安全性。
但各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对这些危害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美国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美国是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而大多数欧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对转基因食品感到疑虑,尤其是在英国出现“疯牛病”以及比利时等国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后,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已成为国际贸易的焦点。人们担心科学家难以控制转基因技术,基因可以按照预定的程序在细胞内制造蛋白,但它被转移到另一个机体中,蛋白可能自身发生变化或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
2.世员组织规则面临的挑战
据国际农业生物应用机构(ISAAA)的统计,1998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销售额是12亿至15亿美元。1995一1998年的全球销售额是23.8亿美元。同时,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质量、品种。营养及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设置了严格的食品进口法规。而转基•因食品的出口国则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要求进口国取消限制。双方贸易摩擦不断,其中美欧之间的对抗最为激烈。世贸组织成立后,各方均向它寻求支持。在世贸组织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贸易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这个协议是用于规范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健康的法规,该协议将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规定为保护成员领土内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但该协议没有明确规定可以拒绝转基因食品进人成员市场。然而,按照《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的宗旨,缔约各方有权采取“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叮的措施,在“必需”时,可采取某种并不符合协定规定或义务的措施,如拒绝进口、限制贸易等。签订《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的初衷是防止以保护国内工业为借口而滥用非关税壁垒,但由于技术原因,该协议的条款内容模糊不清,这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埋下了隐患。毋庸置疑,转基因技术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那些使用转基因技术的生产者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出口国就会认为那些不允许进口转基因食品的国家实施贸易管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护其国内低效率的农业。而限制转基因食品的国家则辩解说其设置贸易壁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居民的生命和(对外经济贫易大学学报)2〕汉,年第5期健康。对于转基因食品,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不利影响,但这也不能说明它们是安全的。这一点就成为了双方争执的焦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出口国认为,由于没有科学证据,按照《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抵制转基因食品进口的贸易管制是不适当的。而以欧盟为代表的一方则援引《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的规定,坚持在获得有关转基因食品长期影响的证据之前,不会给转基因技术发放许可证。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客观地证明限制转基因食品的做法是否恰当,争议双方可能请求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出面处理,如果世贸组织根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出裁决,则其信誉将会受到质疑,如果世贸组织以证据不全为由拒绝受理则会使各方均感到不满,世贸组织的支持率便会日益减少。其实按照(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的本愈,希望各国能将争议搁置,等待国际标准组织制订出标准后再作处理。然而国际标准制订的前提是能达到科学上的共识,如果在短期内无法就转基因技术的长期影响形成一致意见,国际标准组织就必须等到有充分的证据才会制订标准,这又将问题推给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处理。此外,由于每一种转基因技术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均不相同,必须分别进行分析,人们怀疑这些工作量将远远超出国际标准组织的承受力,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不大可能对种类繁多的转基因产品制订标准。
解决教育纷争的根本保障综述
2009年7月18日,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教育法研究中心(筹)共同举办了“学位制度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申博’案法律分析”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由此案引发了诸多思考。下面谈的几个问题就是这些思考中的部分内容。
一、关于本案的意义
从1999年的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及其学位评定委员会案,到2009年的西北政法大学“申博”复议案,跨度10年,两个案件都给人们带来了对我国学位制度的反思契机,两个案件都被评价为“里程碑”式的案件,而前一案件的结局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提示了后一案件的发展走向,起码可以说,在中国目前阶段尚未制定解决该类纷争的具体法规范的情况下,仅以程序法治的原则来进行判案,尽管可以说有其必要性,也能体现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其可行性则是不能不令人质疑的。
1999年,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了刘燕文的起诉,并依法作出一审判决,曾一度成为令学界和实务界为之欢欣鼓舞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然而,该案的第二审予以发回重审,海淀法院只能以过了时效为由驳回刘燕文的诉讼请求。一度受理并作出判决的案件,竟然不能中断其时效!不容否认的一点是,该案的结局恰好证明了,仅以程序法治原则判案而没有具体法规范支撑,要获得实质性救济是很艰难的。
2009年,西北政法大学“申博”复议案,作为中国高等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提起行政复议的“第一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案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为人们思考我国的学位制度,思考对于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冲突从内部调解到选择行政复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思考专家和学术的独特品位及其在现代教育评价中的定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途径。
然而,该复议案的发展走势基本上可以从前述刘燕文案的结局得到一定的参考。且不说关于本案提起行政复议是否依法、受理是否依法、主体是否适格、程序是否合法等问题在实务界和理论界皆有不同观点,单就提起复议后乃至将来诉至法院后,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和法院作出行政诉讼判决将面临无相应法规范依据的难题这一层面来考虑,该案的发展走势也许会很令人尴尬。我的观点是——该复议案件的提起本身是否有足够的立法依据尚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该案件的审理因无相应法规范可依,因而决定了其结果将必然地无法依法作出支持申请人申请的复议决定,如果将来提起行政诉讼,同样也无法依法作出支持诉讼请求的判决。
高中历史教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高中历史教案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特点;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行政法现状与课题研究论文
一、依据程序法制约行政
1993年11月,多年成为悬案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并于1994年10月1日开始,正式付诸施行。1962年,作为对行政不服申诉程序的一般法,制定了行政不服审查法;并且作为行政的司法审查程序,又制定了行政案件诉讼法。而今,作为事前程序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依据程序法制约行政的制度,从总体上得以基本完备。
二、行政程序法的概要及其效果
1.行政程序法的目的
从前,关于行政的程序,被委任给个别的法律,从制度总体来看是不完备不统一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本法就处分(即具体行政行为-译者)、行政指导及申报的程序的共通事项作出规定。本法的目的在于,确保行政运营中的公正,提高其透明性,以助于保护国民的权益(第1条)。确保公正,是指在进行处分之前,给予相对人等以有利的主张立证的机会,慎重发动处分权,抑制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所谓透明性,是指关于行政上的意思决定,对国民来说,其内容及过程都一目了然。确保公正及提高透明性,归根结蒂有助于保护国民的权益。
2.行政程序法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