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6:50: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分析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证券分析师话语分析与实践
证券市场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正确分析市场信息并对其做出恰当反应。但证券市场大量的信息披露及相关市场信息需求主体自身知识的缺陷,很难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有效地被广大信息主体捕获,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有效性。而证券分析师作为解读市场信息的专业人士就显得尤为重要,证券分析师运用其对于市场公开信息的分析能力优势以及信息资源渠道优势,将信息分析结果从只属于分析师专属的私人信息状态转化为市场公开状态,最终实现加强市场有效性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分析师并非完全“道德人”,他们也会有意无意的运用自身的话语优势,直接间接地影响投资人判断,实现其私人收益。这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挫伤了投资者的市场信息。鉴于此种状况,研究证券分析师如何运用其话语优势影响投资者信息判断就十分有必要。
一、知识考古学及证券分析师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现状
“知识考古学”是福柯在其学术研究生涯中对“话语”进行分析时采用的一种基本模式。所谓“知识考古学”,就是一种应用“考古学”的意识和方法来对“知识”或“观念”的构成(前提、条件、机制)与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方法。按照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中的说法,“知识考古学”的主要目的是“旨在重新发现在何种基础上,知识和理论才是可能的;知识在哪个秩序空间内被构建起来;在何种历史先天性基础上,在何种确实性要素中,观念得以呈现,科学得以确立,经验得以在哲学中被反思,合理性得以塑成,以便也许以后不久就会消失”。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即讨论问题的时候,不是从思想传统本身的脉络出发,而是着眼于历史中的话语实践,关注“思想如何以话语的形式,即历史情境中的言说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概念的发生———参与和创造了历史”(刘禾,2010)。[1]从这个层面上讲,知识考古学也就明确地成为一种对“话语”的构成和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证券分析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分析师股票评级和推荐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分析师股票评级和推荐的长期效应;分析师报告中其他信息的市场反应;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研究(郑方镳和吴超鹏,2006)。[2]对于改善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目的而言,证券分析师的分析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很必要的研究视角。这些已有研究都把证券分析师话语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研究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证券分析语是话语主体———证券分析师行为的结果。这种行为受到主体意识的很大控制。胡奕明等(2003)在《证券分析信息解读能力调查》一文中指出证券分析师对年报信息的使用能力在提高,对管理信息和会计信息的使用频率都有所上升,且会计信息的使用比例远高于管理信息。[3]这也就说明了证券分析师在其分析行动中所占有的能动性地位,证券分析师如何筛选信息、用什么方法分析信息、以何种方式提供信息都会对广大信息受众产生影响。纵观国内现有对证券分析师相关问题研究的现状,很少涉及对证券分析师主体的研究。正是基于此种研究现状及研究特质的启发,笔者试图尝试着结合资本市场中的股评现象,沿着知识考古学研究路径追寻证券分析师话语分析的新思维。
二、基于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证券分析话语重新审视
我国现有关于信息研究的边界往往定位在信息(包括证券分析师的行为)本体作为客观存在对信息接受者的牵引作用,很少考虑信息形成的过程及其在度构建过程,也即福柯所说的很少考虑知识信息在哪个秩序空间内被构建,其在历史情境中的发展路径。而在证券分析师场域里,证券分析师信息的再传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受众的接收边界,所以,研究证券分析师的话语架构对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对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一)证券分析师语境的信息构建分析
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证券分析师在证券市场中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证券分析师出具专业性强,归纳市场信息的分析报告,提高市场定价效率,还通过投资咨询服务帮助投资者获取收益。证券分析师作为投资者和发行人的中介,存在有利于投资银行或有利于投资者或有利于自身的行为,这种利益冲突会使投资者降低对分析师的信任度或远离市场,或使证券机构难以生存。证券分析师可能存在为牟取自身利益而损害客户的利益,导致金融市场无法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问题的现状探究其成因,并提出完善“中国墙”及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其监管,从声誉机制抑制其产生。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金融风险
一、引言
近年,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民众成为投资者,证券分析师作为金融市场上掌握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技术的从业人员,金融市场的重要枢纽,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促进信息的快速传导和市场的定价率以及为投资者带来盈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同样突出,证券公司多元化的业务使利益冲突问题有了存在的条件,为自身利益损害投资者利益,阻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证券分析师则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出现违规炒股,或进行内幕交易等行为,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使利益冲突问题更加严重,证券分析师倾向于乐观的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的研究报告,诱导信息匮乏的中小投资者购入相关证券,造成不良后果。鉴于上诉情况,证券分析师所出具的建议客观性和独立性受到重要关注。2016年证券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79.94亿元,其中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1052.95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568.47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519.99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164.16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50.54亿元。证券经纪、证券自营、承销与保荐三大传统业务收入合计占营业收入的65.29%。在证券公司发展多元化业务时,我国的研究学者在利益冲突的视角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调查,对于利益冲突的起因及其造成的后果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快,但建成时间短,证券分析师因利益冲突问题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就越发严重。本文通过对利益冲突现状进行研究,提出证券分析师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使更多投资者受益,同时更好地稳定金融市场,进一步适应经济新常态、激发自身活力有重要意义。
二、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现状
(一)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内涵。证券分析师指的是在证券领域从业的人员,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技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信息咨询服务。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问题是指,证券分析师利用证券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自身具有的信息优势有偏颇不够客观的研究报告误导投资者。作为同时服务上述两个市场主体的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在职能上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证券分析师可能出具乐观报告,有利发行者,诱导更多投资者参与投入,加大投资金额,从而获得经纪业务的收入。由于中小投资者专业水平和信息成本受限,轻信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证券分析师就可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剥夺中小投资者利益。信息不对称,证券分析师立场和职能的利益冲突问题将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二)我国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的报告。采用十大最佳券商对于各行业所的研究报告,将研究报告所持的股票评级分为买入、增持、中性、减持、卖出五种,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这十家证券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评级中“增持”和“买入”评级占比为42%和55%,而中性的投资评级占比仅为3%,“减持”和“卖出”占比均为0,其出现的股票评级次数在各个行业仅为一次甚至没有。如表1所示,证券分析师基本只买入和增持的股票评级,基本回避所有减持卖出的建议。由此看出证券分析师总体上倾向于乐观的盈余预测,支持投资者加大投资资金比例,而对于减持和卖出相关的负面消息则选择回避。并且当上市公司因曝光丑闻事件而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遭受损失时,大多数的证券分析师仍然表示维持评级,较少的证券分析师认为将要下调评级。三、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原因分析(一)来自于证券公司内部的压力。由于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的影响,公司的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交错执行。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为上市公司的承销与并购业务是其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证券公司要求证券分析师关于目标公司最好的股票评级取悦目标客户,拉高股价,从中获利。证券公司可能买入股票后,为了使所持股价上涨让证券分析师不具有客观性的研究报告来诱导投资者进行购买,然后证券公司再大量抛售其分析师推荐的股票,以从中获取高额利润,恶意操纵市场,来带不良影响。(二)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压力。在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公司的主要客户,对证券公司的营业利润造成较大压力,机构投资者对于资金的盈利要求较高,对进行托管的证券公司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证券分析师为此将会因此诱导普通散户购买股票拉高股价,以此操纵价格,损害散户的利益。(三)源于证券分析师个人利益的影响。当证券公司的薪酬制度规定证券分析师的利益主要通过投行业务增值时,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这样的薪酬制度下,证券分析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具有乐观倾向的盈余预测或股票评级,诱导投资者买入股票带来更多的佣金报酬或者使所在证券公司所承销的股票股价上升。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因而丧失应具有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由投资者的投资顾问变成诱导投资者进行消费的营销团队。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也会使证券分析师倾向乐观的预测盈余,给与投资者买入或增持的决策建议,从而诱导投资者加大交易额,推动股价的急速上升,使投资者盲目跟从,进而实现更高的交易量,获取更高的佣金收入。相反,若是证券分析师给出减持或卖出的建议,投资者对市场期望下降,交易额会随之减少,而通过传统业务获利的证券公司也将因此受到影响。这样的传导机制使利益冲突问题越发明显,并且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行为将有损投资者利益。
审计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
[摘要]分析师预测是市场进行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分析师职业受到更多关注。以2011-201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审计质量与分析师预测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发现,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分析师预测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审计质量与分析师预测关系更显著。
[关键词]审计质量;分析师预测;董事会规模
一、引言
《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是中证协制定于2012年9月1日起施行,旨在规范分析师行为。2020年5月22日,对该准则进行修订,新准则自2020年6月21日起实施,新准则对分析师的自律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师行业受到更多关注。分析师作为企业外部治理的重要环节,他们有专业的视角,通过与公司管理层和同行业沟通,收集公司非财务信息,结合财务信息做出专业的判断。分析师职业可以降低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由委托关系产生的问题。在资本市场中,分析师进行预测时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上市公司公开对外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分析师的预测。审计师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者,核查企业财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失误行为,并对失误行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一方面,审计质量越高,审计师越容易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虚假行为,同时因为执行的审计程序增多,审计成本加大,减少了预期收益(张志远等,2019);另一方面,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样受审计质量的约束,高质量审计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容忍度较低(冉明东等,2016),因此审计质量对分析师预测有影响。在公司内部治理框架中,董事会发挥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是主要的监督力量。董事会通过与经理层沟通了解企业发展状况,监督公司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分析师预测。董事会规模是董事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规模董事会的公司中董事的权利分散,对每个董事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在公司决定重大事项时,董事们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分析事项对公司发展利弊,帮助公司做出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决策。董事会规模越大,对管理层公开发表的企业信息要求越多,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影响分析师预测。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公开数据为样本,研究审计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的关系,结果表明审计质量会降低上市公司分析师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将董事会规模引入两者关系,研究不同的董事会规模对两者关系影响的差异。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拓展了审计质量经济后果的研究;二是剖析了董事会向分析师传递信息的可能,对今后的董事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方向。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投资者和公司内部了解的信息程度不均,投资者仅根据自有知识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而证券分析师经过系统的学习,有专业的知识和多种信息来源渠道,能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水平进行更准确的预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对分析师的关注越来越多。现有研究主要从信息披露、利益冲突和声誉压力三个方面研究分析师预测。徐鑫和朱雯君(2016)研究认为分析师预测偏差受分析师跟踪、股价和盈余变动等影响。在国内,关于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分析师预测的关系研究较晚,研究内容并不多。现有研究中审计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进行分析。一方面,审计师利用专业技能提高公司对外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分析师通过这些真实可靠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提高预测水平。高质量的审计不仅可以提高分析师的公共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可以帮助分析师开发更准确的私人信息(He等,2019)。具有国际经验的首席财务官对拥有国际工作经验的审计师的客户公司更为保守。具有国际工作经验的合作伙伴收取高额的审计费用。此外,由具有国际工作经验的审计师签署的财务报告将大大提高分析师的预测准确性,并减少分析师的预测偏差(Chen等,2017)。审计质量越高,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透明度越高,分析师利用该信息进行预测的准确性越高(方军雄,2007)。另一方面,审计质量越高,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越少,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更真实,分析师进行预测所获取的信息成本更低,预测的准确性更高(高瑜彬等,2017)。二是从迎合行为进行分析。审计师为确保高审计质量,在审计过程中会极大程度的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管理层迎合分析师预测的行为减少,分析师预测的偏差增大(蔡利等,2018)。分析师对企业的预测行为在全年是连续的,而审计师的行为是间断的。考虑到时间连续性和变量内生性问题,基于信息有效性,提出假设1:假设1:审计质量越高,分析师预测偏差越小。委托理论认为,提升董事会的治理效果可以有效缓解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董事会作为企业委托人的代表,规模越大,监督效果越好,公司的审计风险更低。规模大的董事会,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更高,可以缓解信息披露的预防性动机,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环境的变革,拥有大规模董事会的公司和董事会规模较小的公司具有差异。董事会规模越大,管理层的综合能力更突出,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价值(高猛,2019)。拥有大规模董事会的公司董事成员专业能力更强,职责分工更明确,对正确识别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吸引更多的分析师预测报告。董事会规模大的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越多,监管力度越大,公司透明度越高,有效降低了投资者与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分析师预测偏差。基于此,提出假设2:假设2:在董事会规模不同的公司中,审计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实证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投资者如何利用财务分析师提供的盈余预测来提高回报,一直是资本市场上热烈讨论的话题。随之而来,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活动本身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财务分析师的远期(>1年)预测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广泛研究。Collins、Kothari、Shanken和Slone(1994)以及Liu和Thomas(2000)的研究发现,加入未来年份的盈余指标后的模型解释能力大大提高。Copeland、Dolgoff和Moel(2004)又研究发现,下一年盈余预期的改变和对未来第3-5年的长期盈余预期增长率的改变都与市场调整后回报有显著的关系。这些证据表明,财务分析师的有关未来远期盈余预期,具有信息含量。
我国的财务分析师行业起步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胡奕明等,2003),但已有资料显示我国的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a)实证表明,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年度)盈利预测比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预测准确;徐跃(2007)发现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季度盈利预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比利用年度盈利的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更加准确。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b)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公开的盈余预测进行套头交易策略研究,及王征、张峥和刘力(2006)对六大券商财务分析师的投资评级进行组合研究,都证明了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经济价值,而且在统计上显著。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学者仍主要囿于对财务分析师的短期盈余预测的研究。而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中,我国财务分析师的远期(≥1年)是否具有有效性,首先要解决如下问题: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如何?哪些因素会显著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预测精确度?公务员之家
二、研究设计
系统分析师过关心得感想
我于年10月通过了高级程序员资格和水平考试,前不久刚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以下是我的一些考试心得和体会,希望能给各位参加软考的朋友一点启发,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1、厚积薄发,平时多做有心人
从系统分析师考试大纲可以看到,系统分析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考查的知识面很广。但分析历年考题可以发现,虽然考试知识面广但考试内容并不是很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积累,经常通过网络、讲座、学术会议等途径及时了解一些流行技术热点和业界最新动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系统分析员考试不同与其他考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靠临场突击收效甚微,功夫全在平时。同时,应注意多与同行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他人之长,用心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2、多做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如果说平时积累的各个知识点是一粒粒宝贵的珍珠的话,那么项目经历则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根红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果没有参加过完整的实际项目,就难以从根本上理解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就难以真正领会软件工程的思想精髓。同时,在做项目时还要勤于思考,无论是作为主持者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程序员,都应该去潜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如果你是设计师的话你又会怎样设计?经常做这样的换位思考,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这对下午一的考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证券分析师相关法问题分析论文
一、证券分析师职业的出现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有效性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上:一是证券价格对证券信息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二是存在一种能够提供与传递信息并保证信息质量的法律制度。(注: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5。)证券监管旨在通过树立市场信心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其主要手段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随着证券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披露报告中出现大量晦涩难懂的法律和会计术语,超出了普通……
在我国,真正意义的证券分析师尚未出现,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在2002中国工商论坛上指出:我国将在适当时候推行证券分析师制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了十几年,从事股评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制度的推出,除证监会大力推动外,还需要证券业内部的力量。该职业的产生首先应基于市场需要,我国1998年《证券法》并未采用证券分析师的概念,而是用了“证券咨询机构专门从业人员”的冗长称谓。2000年7月证券业协会制定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也只是略微提及。
二、证券分析师的市场角色与法律定位
当证券发行人的预期利润、管理决策等可能引起证券价格发生较大变动时,为辟免其证券价格过渡波动,发行人会将信息选择性地披露给一些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再由他们做出市场预测和投资建议,这种选择披露的方式表面上看有利于证券价格的稳定,实际上违背了证券监管理念。证券分析师为避免被发行人排除于信息公布所选择的人员范围外,有时会不得已做出对发行人有利的评价或建议,而不敢提相反意见。(注:施天涛、李旭从“选择披露”到“公平披露”——对美国证券监管新规则的评价与思考[J],环球法律评论,2001.(4).492。)2000年8月,SEC试图以实现市场机会真正平等的公平披露规则而代之选择披露规则,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证券分析师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无论在信息的搜寻还是证实上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多数解释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都十分强调证券分析师在获取证券信息方面的优势。证券分析师有两个基本职能,首先是从发行人以外的渠道搜集有关证券价值的重要信息,例如,利率、竞争者行为、政府行为、消费者偏好、人口变动趋势等。这些信息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发行人所依赖的参考资料;其次是证实和比较发行人披露的信息,防止恶意欺诈并消除偏见。(注:[美]小约翰·科菲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3。)
分析师称客户服务是携程网最大优势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董事经理肖恩·雷恩(ShaunRein)经常外出商务旅行,但他并不通过计算机预定酒店和机票,而是打电话给携程网。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他已经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并且收到了确认酒店预订的手机短信。他说:“这一模式非常便捷。中国市场研究集团曾经与多家传统旅行社合作,但最终我们转向了携程网。”雷恩是携程网的一个典型客户,这家网络旅游服务公司创建于1999年,主要通过网站和呼叫中心为用户提供酒店预订和机票预订服务。
商务旅行者
携程网近80%的客户都是商务旅行者。过去几年里,携程网一直高速增长,将主要竞争对手e龙远远甩在后面,尽管后者的控股股东是全球最大的网络旅游服务公司Expedia。Gilford证券公司分析师阿西什·塔哈尼(AshishThadhani)表示:“携程网去年的销售额比e龙多三倍,而且这一差距还在增大。”
2007年第一季度,携程网的营收为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54%;每股收益为25美分,同比增长38.9%;不计入特殊项目,运营利润率为39%。塔哈尼表示:“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近40%的利润率都十分少见。从利润率来看,携程网并没有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通常情况下,携程网的每酒店客户服务费用为8美元到9美元。
如果携程网在服务价格方面没有优势,那为何能在中国吸引290万名用户呢?雷恩表示:“携程网的最主要优势是呼叫中心。中国旅游行业的大多数公司在客户服务方面都有所欠缺,但携程网却非常出色。”他说,很多商务人士都选择通过呼叫中心与携程网联系,这并非因为他们惧怕网络交易,而是因为这一方式效率更高。在携程网呼叫中心,共有2000多名员工为客户提供服务。
美国投资公司SIG的分析师赵春明表示:“商务旅行者在路上时往往无法访问互联网,此时他们只需要打电话给携程网,就可以在三分钟内搞定一切。”携程网投资者关系部门主管特蕾西·崔(TracyCui)表示,将近70%的客户通过呼叫中心与携程网联系。客户第二次打来电话时,就不再需要重复个人信息,因为已经存储在携程网的数据库里。如果客户希望通过现金结算,携程网将派销售人员上门取款,不收取任何费用。
证券分析师行业现状发展论文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脚步已经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十几年来,证券分析师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普及证券知识、推动理性投资和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前,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正面临国内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同业竞争的双重挑战,这一新形势既蕴藏着发展的新机遇,又急切呼唤着新的改革。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以管理部门实现监管为标准,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84—1991)。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的萌芽和孕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刚刚开始,管理层、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者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全国性的有形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在一些大城市一级半市场上,开始有人研究股市行情,传递信息,指导操作,但尚未形成稳定的证券咨询群体。
第二阶段是自发阶段(1991—1998)。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飞速发展阶段,也是管理部门监管处于真空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证券市场成立之时,为适应证券公司的需要,证券咨询部门纷纷成立,最早是从券商的客户服务部门开始,准确地说是营业部对股民进行的“入门指导”,离严格意义上的咨询业务相距甚远。在这一阶段,证券市场刚刚成立,投资者还比较陌生,此时,证券分析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入门指导”的作用。接着,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由于证券市场投机风气弥漫,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基本上是建立在对“政策”“、庄家”、“内幕消息”等概念上,为迎合投资者投机的需要,各类“股评家“”股评人士”“、市场人士”、“证券研究员”活跃在证券交易所和各种新闻媒体之上,新闻媒体也推波助澜,而且市场缺乏政策监管。在这种大环境下,证券分析师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违规行为。
第三阶段是规范发展阶段(1998—至今)。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规范发展的阶段,各类管理法规和条规相继出台,管理部门开始监管。面对证券咨询业的放任自流和大量违规行为的出现,监管层开始引起注意,1998年4月1日《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公布并实施,开始对从业机构和人员实行资格审查,加上其后颁布执行的《证券法》,中国证券咨询监管法规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香港同类法规还要严格。2000年7月16日我国颁布实行了《中国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并且在2002年12月13日成立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委员会,使证券分析师的管理趋于规范。但是,多年监管空缺造成行业总体素质偏低和短期的投机心态已经深入人心,很多证券分析师缺乏耐心长期深入的研究,投资者还没有形成对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的广泛需求。
证券市场效率机制研究论文
证券市场效率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是证券价格准确性和证券流动性。[1]证券价格越准确,证券资产流动性越高,那么证券市场效率也越高。
有效率市场必须使证券价格及时准确地反映所有影响公司价值的信息。这一过程包括三个不同的环节:信息形成;信息准确性验证;基于信息对证券重新定价。信息形成过程包括搜集所有尚未公开的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信息准确性验证是指证实信息来源可靠性及信息本身可靠性。基于信息对证券重新定价需要对信息加以分析以决定其价值,然后利用价值和价格之差进行交易。
具有流动性的市场必须具有足够的交易量让大多数买方和卖方迅速完成交易。流动性的实现主要经由三个途径:投资组合调整、消费-投资调整、价格意见差异。投资组合调整通过改变投资组合的构成以便组合符合投资者预先设置的风险和回报水平来提供流动性。消费-投资调整通过影响投资部门和消费部门之间资金的双向流动来创造流动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价格意见差异通过促使低估证券价值的市场参与者与高估证券价值的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来形成流动性。
既然我们已经假定维持证券市场效率的要求是让价格反映所有信息,并确保市场具有流动性,那么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监管部门可以在几个市场参与者群体中选择。第一个群体是内幕人士,他们掌握了非公开信息,有能力分析和处理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第二个群体是证券分析师或称信息交易者,他们专门搜集和分析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第三个群体由流动性交易者组成,他们基于与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无关的消费-储蓄方面的原因购买并持有股票组合。最后一个群体是噪音交易者,他们行动缺乏理性,错误地相信自己拥有信息优势或者更好的交易策略。在这四个群体中,噪音交易者或者流动性交易者对市场效率缺乏兴趣,只有内幕人士和证券分析师可能承担提高市场效率--在证券价格中反映所有相关信息以及创造交易流动性的任务。
下文将首先证明,内幕人士和证券分析师不能同时存在,所以监管部门必须在这两者之中选择其一。证券监管部门禁止了内幕人士参与交易,因此选择了证券分析师,引导分析师自发承担起提供有效率定价和流动性的任务。其次,本文将论述证券监管部门使用主要监管手段——披露义务以及禁止欺诈、操纵和内幕交易来实现证券市场效率的机制。然后,本文将阐明证券监管如何帮助形成了竞争性的证券分析师市场,以及这一市场是如何促进市场效率和流动性的。
一、内幕交易被禁止,证券分析师是适合承担维持市场效率任务的群体
证券市场效率机制建设论文
证券市场效率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是证券价格准确性和证券流动性[1]证券价格越准确,证券资产流动性越高,那么证券市场效率也越高
有效率市场必须使证券价格及时准确地反映所有影响公司价值的信息这一过程包括三个不同的环节:信息形成;信息准确性验证;基于信息对证券重新定价信息形成过程包括搜集所有尚未公开的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信息准确性验证是指证实信息来源可靠性及信息本身可靠性基于信息对证券重新定价需要对信息加以分析以决定其价值,然后利用价值和价格之差进行交易
具有流动性的市场必须具有足够的交易量让大多数买方和卖方迅速完成交易流动性的实现主要经由三个途径:投资组合调整消费-投资调整价格意见差异投资组合调整通过改变投资组合的构成以便组合符合投资者预先设置的风险和回报水平来提供流动性消费-投资调整通过影响投资部门和消费部门之间资金的双向流动来创造流动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价格意见差异通过促使低估证券价值的市场参与者与高估证券价值的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来形成流动性
既然我们已经假定维持证券市场效率的要求是让价格反映所有信息,并确保市场具有流动性,那么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监管部门可以在几个市场参与者群体中选择第一个群体是内幕人士,他们掌握了非公开信息,有能力分析和处理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第二个群体是证券分析师或称信息交易者,他们专门搜集和分析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第三个群体由流动性交易者组成,他们基于与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无关的消费-储蓄方面的原因购买并持有股票组合最后一个群体是噪音交易者,他们行动缺乏理性,错误地相信自己拥有信息优势或者更好的交易策略在这四个群体中,噪音交易者或者流动性交易者对市场效率缺乏兴趣,只有内幕人士和证券分析师可能承担提高市场效率--在证券价格中反映所有相关信息以及创造交易流动性的任务
下文将首先证明,内幕人士和证券分析师不能同时存在,所以监管部门必须在这两者之中选择其一证券监管部门禁止了内幕人士参与交易,因此选择了证券分析师,引导分析师自发承担起提供有效率定价和流动性的任务其次,本文将论述证券监管部门使用主要监管手段——披露义务以及禁止欺诈操纵和内幕交易来实现证券市场效率的机制然后,本文将阐明证券监管如何帮助形成了竞争性的证券分析师市场,以及这一市场是如何促进市场效率和流动性的
一内幕交易被禁止,证券分析师是适合承担维持市场效率任务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