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3:30: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分类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分类监管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报告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在京召开了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信用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会上,吴仪副总理和王众孚局长在会上分别就实施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根据他们的讲话精神,我们对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的概念、作用、基本内容及步骤等作了一些研究,现陈几点粗浅看法。

一、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的概念和作用

所谓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口约实现职能到位和达到有效监管得目的,利用市场主体得信用资料,区分各类市场主体信用类别,进而对其分别因“信”施“管”的科学管理方法。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是通过建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系统”实现的。“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系统”的基本作用:一是对内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执法提供依据和有效手段,二是对外为社会提供市场主体基本信用信息。实行分类监管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采用科学规范的制度和运作程序,对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系统”的“收集”、“分类整理”、“存储传输”环节取得的信用资料,按诚信、基本守信、失信和严重失信的统一标准,划分为绿牌、蓝牌、黄牌、黑牌市场主体;对绿牌市场主体,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公平原则的前提下,给予褒奖和重点扶持,对蓝牌市场主体进行教育和引导;对黄牌市场主体进行经常性巡查监督;对黑牌市场主体实行重点监控。通过把握重点,把有生力量主要投入监管信用不良市场主体中去,达到实现长效监管,维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进行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创新的具体体现。

市场监管任务不断增加和人员不足、手段不强的矛盾,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现阶段面临的基本矛盾之一。一方面市场主体群体日益扩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市场的领域不断拓展,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缩减,经费不到位,执法装备〈如办公设备、工具等〉不足和落后。在这种环境和执法条件下,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改变监管思路,在监管对象中找出主攻方位,在监管方法和机制中找出长治久安之策,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窘境。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思考

未来世界经济走势表明,世界经济的竞争必将由价格、质量、服务的竞争,发展为信用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全方位竞争,竞争战略必然包含信用制胜的内容。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市场理性发展相对欠缺,有相当一部分的市场行为承诺与实践不符,使得市场信任感匮乏,导致信用链条的薄弱,最终影响市场的良性发展。为此,党的**提出了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国家工商总局把20**年定位为“诚信建设推进年”,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在经济户口基础上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寻找一条以治本为主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长效机制。要制止住不讲诚信肆意违法的势头,单靠加重处罚是有限度的,只有使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付出二次成本,甚至是长期的成本,丢掉部分或全部市场份额,才能让各类经营者视诚信为生命。

一、企业信用监管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企业信用监管的主力军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行使广泛的监督职权。通过支持引导守信行为,及时惩戒失信行为,保障基础信用的健康发展。1998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局“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监督管理市场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基本职责。长期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从而掌握了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大量原始材料和数据,形成了完整准确的市场主体身份信息记录;通过各种专项管理、巡查、年检等措施和办法,对企业的市场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进行了全过程的监控,对市场主体的商标使用、合同履行、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予以全面监管,积累了丰富的监管信息;由于逐年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工商队伍的文化素质、执法素质、业务能力均有所提高。特别是“管办脱钩”、省以下垂直管理和机构改革以来,整个系统的机动性和权威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政府机关相比,企业经营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职能紧密相连,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多年的执法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是参与市场交易的最基本因素,因而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同时,入世、深化改革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也对创新监管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实践证明,企业信用监管是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可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独特的、难以替代的地位。

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实施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过程思考

党的**指出“要增强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专司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方面具有较强的法律、职能、地位和信息优势,尤其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及主导作用不可替代。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贯彻藩实**精神,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切实履行好监管市场的职能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工商总局专门于20**年10月下发了《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工商企字[20**]第131号)(以下简称《意见》),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技术指标、评价标准、监管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又把20**年定位为诚信建设推进年,将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作为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具体措施。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围绕国家总局的文件精神和工作安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也稳步实施并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制约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深入进行,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缺少“基本法”。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套完善的与企业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无法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运作。这使得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甚至有违法行政、侵犯企业合法权益之嫌。主要有以下具体体现:

1、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无法定依据。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问题对策

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促进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思路,正应了深化市场监管制度改革,实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度化的需要。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部门监管理念和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需要在观念、手段、制度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障。由于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借鉴,以及政府管理方式方法的重新定位,难免遇到挫折甚至陷于困境。我们认为,对当前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应该进行冷静思考,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和纠正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避免工作走入误区。

一、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出发点是什么?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何在?

什么是企业信用?可以这样认为企业信用就是关于企业外部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状况的信息集合。企业信用分类就是对企业信用状况评估后作出不同的评价和归类,以便于实施企业监管的一种行为。我们认为,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出发点在于当前经济活动秩序中信用缺位、诚信缺失的状况比较严重。从工商行政管理的领域表现出来的现象有虚假登记、消费欺诈、制假售劣、虚假广告、合同欺诈、走私贩私及种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着力要解决的是如何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出发,利用工商行政管理的手段来弃恶扬善,形成守信经营的市场秩序。由此我们认为,要保证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一个正确的走向,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只是一种监管方式上的变革,而不是一项新的职能或者任务。

市场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伦理现象,需要我们对企业的“信用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根据“信用程度”的不同分门别类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对企业进行信用分类既不是行政命令、行政许可,也不是行政裁定和行政处罚,更不是商业信用评级,所采取的监管措施都是现有的手段和方法。认清这一点,才不至于在实践中无所适从,避免走入忙于“认定”、“评估”的工作误区,把握不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精神实质。

2、企业信用行为具有两重特征和一种衡量尺度。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调研报告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科学分类,建立一种重点突出、责任明确、机制灵活、方法有效、保障有力的监管制度体系是加强企业信用监管的有效途径。20年底以来,济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继承市场巡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了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这项制度以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以工商所为属地监管责任主体,以登记管理与属地管理有机结合,以日常性、综合性动态监管为基本职能,以巡查制为主要方式,将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摆到核心位置,科学划分企业信用类别,根据信用类别划分情况,对企业实施异距离监管。该局落实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的实践表明,它不仅为强化企业信用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使企业信用监管的途径和方法更加丰富完善,有效促进了监管职能到位。

一、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原则

科学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是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信用监管的效果,为保证企业信用类别认定和监管的科学性,认定企业信用类别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内部认定的原则。企业信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整个信用监管工作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承担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之一。在社会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各级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问责追究更加严肃的新形势下,对认定企业信用类别这项工作的定位,必须慎之又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不能囊括“天下”,必须从职能实际出发。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和应用是为监管工作服务的,企业信用类别认定情况,仅限于内部掌握,不能向社会公布。济南市工商局通过落实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责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以细化,分清独立职责、为主职责和配合职责,将企业信用监管的定位严格限定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责范围之内,然后根据业务实际,设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确保不越位、不缺位,使企业信用监管的外延范围更加明晰,有效把握了加强企业信用监管的总体方向。

(二)依法认定的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同时,认定企业信用类别,必须在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分界点,充分考虑企业在现实阶段以前的守法经营情况,以及在现实阶段以后的守法经营表现,这样才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对企业在一定阶段内的信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握,避免主观臆断。济南市工商局在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把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立案处罚的情况,全部纳入企业的信用档案作为失信信息,并按照《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罚种的轻重程度,确定企业的信用程度,为企业信用分类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三)统一认定的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的具体职能部门很多,如果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都对企业信用类别进行认定显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因此,对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必须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指定的内部职能部门,根据统一的标准具体实施,承担企业信用类别认定的部门,不但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而且要具备综合职能,便于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及时把握。济南市工商局根据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企业按照工商所管辖区域,统一建立经济户口,实行经济户口属地监管的实际,明确规定工商所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部门,对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实行归口管理,有效保证了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统一性。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状况综述

20*年9月8日~10日,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与国家工商总局研究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联合召开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大问题及对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课题研讨会。此次会议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工商局和赤峰市工商局的大力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工商局副局长吴锦凤、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副处长付宏伟等全国工商系统的3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总局研究中心主任谭小英做工作报告,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烨主持了会议。

谭小英主任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新的要求;国家工商总局于20*年8月提出了“两项改革”的工作要求,下发了《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并将20*年确定为“诚信建设推进年”。国务院研究室与总局联合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大问题及对策”课题研究已历4年,此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研究。谭主任强调,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方式的重要创新,是建立市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好这次研讨会、将这项课题研究推向深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会议过程中,与会的北京、内蒙古、江苏、浙江、贵州、河南、广东、福建、成都、沈阳、深圳、济南等省(区)、市工商管理部门的代表,联系本单位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会议中心议题展开研讨,畅所欲言,全面、深入地反映了本系统在探索和实践分类监管工作中的基本认识、主要做法和所遇到的问题及障碍,探讨了做好这项工作的新的思路,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材料。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4篇,规范性文件(草稿)7件,为下一阶段推进该项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现将会议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完善制度、继续全面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方式方法改革

《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下发以后,北京、江苏、浙江等条件较好、起步较早的省市工商部门按照文件精神认真部署,系统推进,收效显著。它们分别从经济户口管理、企业合同信用工程、市场巡查制等不同的环节切入和强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为全面推进信用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查看全文

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现就推动我市利用社会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审慎的原则,坚持信用管理与行政监管结合、褒奖守信与惩戒失信并举、主体自律与社会监督共建。

二、主要任务

(一)制定完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基础规范和行业公共信用评价具体规范。依托省社会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主体身份、资本构成、知识产权、商业行为、合规记录等内容,从身份特征、行为偏好、创新资质、财务实力、守法守规五大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我市文广旅体行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基础规范。

(二)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信息包括基础信用信息和附加信用信息。基础信用信息由省社会信用综合服务平台自动采集,其包括市场主体基本状况、经营状况、守法守规、创新资质、行为偏好、规模体量、财务实力等维度的信息,涉及行政相对人身份、资本构成、知识产权、商业行为、合规记录等内容。附加信用信息由局属各科室各基层按照各自职责,根据行业监管服务的具体需求,负责附加信用信息的采集与管理,通过省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思考

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在市场监管方式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去年底,总局下发了《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企业信用分类标准、企业分类管理措施以及相应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等制度,加快了监管方式的改革步伐,为基层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提供了依据,推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在方式、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为深入开展信用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信用指标,量化分类标准,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成为深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热点,这里结合我分局抓分类监管工作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守信企业、警示企业、失信企业、严重失信企业指标的设置问题

第一,企业信用指标的设置应使于基层理解和操作。众所周知,信用监管指标的设置是确定企业守信、警示、失信和严重失信的前提条件,是能否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的关键。国家总局在《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中对监管指标和分类标准作了明确的阐述,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中第一部分“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与第二部分“企业信用分类标准”在项目设置上联系还不够紧密,有些脱节,既设“指标项”又设“标准项”,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同时,具体项目也过于原则。如市场准入指标中的“年检申报材料”、经营行为指标中的“对外投资情况及广告行为”等表述不便于基层理解和运用,另外,“参考指标”在分类中的参考程度也难以把握,因此,可以考虑把一、二两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合并。在表述上,通过简捷易懂的格式化语言,将法规中有关市场准入、经营、退出的必要条款予以提炼和概括,统一并入企业信用分类标准中,易于基层理解和掌握,同时为编制计算机分类监管软件提供便利。

第二,企业信用指标设置应坚持以工商职能监管到位为目的。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使守信企业得到激励,失信企业受到警示、惩戒或淘汰。因此,企业信用分类指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和研究监管指标涵盖的自身行政职能,对市场主体的评价主要看它的守法程度,避免把企业的全部经营信用状况作为信用指标设置的条件,如果把企业的经营效益及风险程度等也作为信用指标设置的内容,就超出了工商职能范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工商部门对企业实行信用评价,目的是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它与企业间的信誉评价以及社会公共评价是有区别的,行政评价是法律范畴,其他评价则属于经济和道德范畴。信用指标设置无限制的扩大化,就容易在企业分类监管中发生行政职能嬗变,由搞行政评比到干扰企业经营,限制企业自由发展。

第三,企业信用指标设置应增加企业负责人的信誉状况。人格信誉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一个企业而言,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信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信用状况,而且还会给整个社会的信用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设置企业信用指标时,要从长远考虑,借鉴发达国家建立个人信誉中心、设立个人社会安全号的做法,增加对企业信用行为起重要作用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经理乃至股东的信用记录,在对企业征信的同时,将其个人信用行为和在经济活动中的历史信用状况,如投资企业、纳税、守法、消费信用等一并作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参考指标,使信用指标设置更加完善。

第四,企业信用指标设置中守信企业分类应进一步细化。守信企业的基本条件是诚信准入、诚信经营、诚信退出,且在整个过程中无违章违法行为,这一基本要求在市场运行中,绝大部分企业均能做到,如果将占相当比例的企业都列入激励机制行列,势必削弱诚信度高的企业的积极性,使分类监管失去意义。以我分局辖区企业为例,如果按A、B、C、D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具备法人资格、年内无违法记录并通过年度检验的企业将占到全局企业总数的94.2%,这些企业均符合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中明确的守信标准,对辖区如此庞大数量的A级企业均实行激励机制,享受年检免审、免于日常巡查、开辟“绿色通道”等待遇,就违背了建立激励机制的初衷。因此,对A级企业分类标准进一步细化,更加符合当前工商监管实际。我们在监管实践中,将A级进一步扩展为AAA、AA、A三个档次,并重点对AAA、AA企业实施激励措,给予重点扶持,体现了一般与重点的区别,比较客观一些。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经验磁材料

××县工商局××工商所坚持先行先试,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县工商局的试点单位,率先推行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努力强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三个初步转变”:一是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由常态监管向分类监管转变。将a类食品经营主体纳入一般巡查对象,其他类则纳入监管重点,其中重点监管对象占__%,既减轻了工作量,又节省了行政成本。二是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由常态监管向科学监管转变。工商执法人员依托互联网掌握食品经营主体的食品质量、电子台帐等信息;进行食品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流转、分析,使电子档案信息为工商机关开展食品安全执法监管服务,着力实现远程实时监管,力促食品安全监管迈上新台阶。三是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由常态监管向精确监管转变。建立了重点地域、失信食品经营主体、风险度高的经营户信用信息档案库,实现了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确保工商机关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或应对市场突发事件中,做到打击得力,防控到位,精确监管,提升了监管效能。

一、出台试行办法,明确工作内容

××工商所为县工商局推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试点单位,先行启动此项工作。按照县工商局《××县工商系统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试行)》,逐项细化各项制度,明确了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内容:一是信用评级。根据《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评估计分标准》,对辖区内的食品经营主体进行信用评价,按照评出的不同分值由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四个类别,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等风险度较高的经营主体划分为t类风险监管对象,分别计为a(t)、b(t)、c(t)、d(t)类。二是汇总备案。工商所把信用评价情况摘要录入电脑,建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台帐》,由县局市场合同股汇总备案,建立全县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库。三是日常巡查。××工商所根据不同的信用类别确定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频率,拟定巡查计划,对不同类的食品经营主体按不同频率开展巡查监管。四是分类监管。对a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激励,予以重点扶持;对b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预警,予以引导规范;对c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惩诫,予以重点跟踪;对d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淘汰,予以严格责令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二、着力建章立制,明确工作规范。

××工商所全面实施县工商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和《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评估计分标准》,落实《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评估计分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审核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类别调整审核表》、《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汇总表》、《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台账》、《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巡查评估记录》等各项配套措施,确保监管工作流程规范,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实施。

三、实行试点先行,推动工作开展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经验材料

××县工商局××工商所坚持先行先试,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县工商局的试点单位,率先推行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努力强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三个初步转变”:一是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由常态监管向分类监管转变。将a类食品经营主体纳入一般巡查对象,其他类则纳入监管重点,其中重点监管对象占__%,既减轻了工作量,又节省了行政成本。二是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由常态监管向科学监管转变。工商执法人员依托互联网掌握食品经营主体的食品质量、电子台帐等信息;进行食品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流转、分析,使电子档案信息为工商机关开展食品安全执法监管服务,着力实现远程实时监管,力促食品安全监管迈上新台阶。三是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由常态监管向精确监管转变。建立了重点地域、失信食品经营主体、风险度高的经营户信用信息档案库,实现了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确保工商机关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或应对市场突发事件中,做到打击得力,防控到位,精确监管,提升了监管效能。

一、出台试行办法,明确工作内容

××工商所为县工商局推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试点单位,先行启动此项工作。按照县工商局《××县工商系统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试行)》,逐项细化各项制度,明确了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内容:一是信用评级。根据《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评估计分标准》,对辖区内的食品经营主体进行信用评价,按照评出的不同分值由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四个类别,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等风险度较高的经营主体划分为t类风险监管对象,分别计为a(t)、b(t)、c(t)、d(t)类。二是汇总备案。工商所把信用评价情况摘要录入电脑,建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台帐》,由县局市场合同股汇总备案,建立全县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库。三是日常巡查。××工商所根据不同的信用类别确定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频率,拟定巡查计划,对不同类的食品经营主体按不同频率开展巡查监管。四是分类监管。对a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激励,予以重点扶持;对b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预警,予以引导规范;对c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惩诫,予以重点跟踪;对d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淘汰,予以严格责令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二、着力建章立制,明确工作规范。

××工商所全面实施县工商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和《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评估计分标准》,落实《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评估计分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审核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类别调整审核表》、《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汇总表》、《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台账》、《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巡查评估记录》等各项配套措施,确保监管工作流程规范,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实施。

三、实行试点先行,推动工作开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