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2:33: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分红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完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分析
摘要: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在现阶段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中的有效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入手,重点提出实施该项制度的方式和手段,以期为全面有效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内在潜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
科技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重加强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工作,采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必要性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中,科技成果资产价值的评估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工作的过程中,方式也较为单一,无法切实体现出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这样就会使得科技人员无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同时,积极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优势,将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1]。采用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方式,促进企业可以按照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充分实现多劳多得、优者多得,促进科技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从而良好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促进科技人员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二、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可行性
改善上市企业分红制度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准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分红保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目前分红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据我国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各寿险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寿险产品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红保险中存在的风险,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调整险种结构,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引导,优化产品期限结构;正本清源,规范销售行为;建立风险防范应急机制。
分红保险自2000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邮政在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险种的费差益来弥补分红险种的费差损,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
3.经营风险。从销售情况看,有的公司在分红险保费收入中某一较短期限的保单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从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红结果不理想,客户会因为实际分得红利与其预期收益相差过大,造成客户失去对分红保险产品的信心,导致客户的退保风险。同时,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比别的险种高,如果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如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上扬时,许多客户可能会对分红结果不满意,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通过退保把资金转移到股市中去。
上市公司分红提高保护水平探究
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完善上市企业分红管理提升投资者水平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分红保险风险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目前分红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据我国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各寿险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寿险产品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红保险中存在的风险,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调整险种结构,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引导,优化产品期限结构;正本清源,规范销售行为;建立风险防范应急机制。
分红保险自2000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邮政在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险种的费差益来弥补分红险种的费差损,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
3.经营风险。从销售情况看,有的公司在分红险保费收入中某一较短期限的保单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从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红结果不理想,客户会因为实际分得红利与其预期收益相差过大,造成客户失去对分红保险产品的信心,导致客户的退保风险。同时,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比别的险种高,如果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如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上扬时,许多客户可能会对分红结果不满意,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通过退保把资金转移到股市中去。
分红健康险需要退出市场
日前,中国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以下简称《精算规定》),对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的精算进行了规定,今后各保险公司新型人身险产品的开发和精算工作都将有章可循。据悉《精算规定》将于7月1日起执行,届时,分红健康险将全面退出保险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精算规定》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监管、限制不规范商业行为,它的出台,是中国寿险经营和寿险监管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精算规定》大势所趋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都是各家保险公司按照自己的精算标准设计产品并向保监会报备,而保监会对这些产品并没有统一的精算规定。
《精算规定》规定了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有关的精算标准,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定价、保单负债(责任准备金)评估、分红保险的分红、投资连结保险投资单位定价、万能保险结算利率等,这意味着今后保险公司新型人身险产品的价格制订、收费标准、红利分配等都将处于严格的制度监督之下。此举一方面能促使保险公司建立科学的负债评估制度,防止风险积累,使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精算工作有章可循,为偿付能力监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保险产品的透明度,限制了不合理的收费,亦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它还将限制一些不规范商业行为,有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以及行业和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一位保险专家指出,《精算规定》的出台是大势所趋,它对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规范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电网科技型企业项目收益分红探讨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型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如何创新激励措施,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变革传统创新模式,进一步激发核心骨干员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善科技人员中长期激励机制,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公司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模式,以充分激发科研成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为根本目标,遵照“从严精准、因企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结合陕西电力特点及科研优势方向,按照“项目清、成本清、收益清、人员清”的要求构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体系,实现了从注重科技研发到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并重的转变,极大激励了创新创效的积极性。
电网科技型企业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体系建设做法
建立融合化的收益分红机制公司围绕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挖掘科研成果市场价值、推动成果产业化推广这一目标,依照“从严精准、因企制宜、试点先行”的工作原则,确定企业项目收益分红项目遴选、成本收益核算等基本原则。成立项目收益分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确认项目收益分红项目遴选方案、分红激励范围、科技成果价值测算、科研成果全成本核算、激励发放渠道及流程等重要内容及工作流程,完善改进内控体系,形成了完备而全面的制度体系和过程监督体系。形成内外协同驱动创新格局定制培养双结合。采用定制式招聘及专家培养的工作思路,开展内部专家体系建设,构建T1-T6各级专家队伍,着眼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电缆运检、变电检修、输电运检等11项重点领域,每年选拔出2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科技技术水平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果共享新模式。提出科技项目成本、收益、人员共享的工作思路,强调科研人员始终立足于本职本岗开展科技研发的基本出发点,开展了兼职取酬、根据成果转化阶段分批调入环保中心的探索,打通了试点单位作为陕西电力成果转化平台与其他单位成果共享的渠道,在试点单位成果转化平台与陕西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在分公司与子公司业务合作等方面,探索出成果共享工作模式。形成合力扩大成果影响。与西安交大、西工大、中科院等国内相关领域的院士级科技攻关团队以及清华紫光、美林科技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与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有利局面,为成果孵化转化、改进提升、市场推广等提供了新的资金和渠道支持,资金链得到了有益的补充。采用“四清”法筛选并测算收益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实现项目清。对于试点单位已有科技成果,对成果技术水平、应用前景进行评审,明确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确定了前期研发成果成本清晰、产权清晰、无纠纷、技术先进、有明显区别于传统服务项目的技术特征、初步确定一家以上意向实施单位、未来3~5年收益测算结果清晰等筛选原则,以成果应用市场前景为导向,遴选出合适的成果转化项目。合理核算项目成本,实现成本清。核算成本时,制定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成果支撑项目边界条件评价表、分红成果(项目)基本信息表,从成果成熟度、成果转化程度、实施难度、经费、转化周期、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等指标进行研究,确定科研投入、孵化投入的边际成本效应。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成本平均减负30%左右。科学测算项目收益,实现收益清。将激励总额的90%用于对参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人员进行激励;激励总额的10%,用于对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具体分配方案由项目负责人提报,经三级审核批准后实施。核算收益时,明确只考虑孵化转化阶段的各类研发、人力成本后,切实为成果转化项目减负,轻装上阵。建立柔性科研团队,实现人员清。探索建立柔性团队管理新机制,组建矩阵式柔性团队,打破组织界限和专业壁垒,赋予项目负责人在技术路线决策、经费使用、项目管理、奖励申报、考核激励、收益分红等方面的自主权,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和科研成果水平。同时,利用人员共享、兼职取酬等渠道,解决了科研人员在项目收益分红过程中劳动关系不明确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问题,实现了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人员清晰。制定多要素组合的激励分配办法项目分红收益中个人激励额度以个人分配系数进行核算,引入价值系数、贡献系数、考核系数等多要素,采取激励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相应的分配系数,实现了激励分红的动态调整,达到内部公平性与激励有效性的有机结合。个人项目收益分红激励额度=个人分配系数×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总额/Σ参与本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人员个人分配系数个人分配系数=价值系数×贡献系数×考核系数价值系数根据激励对象在项目中实际承担的角色确定,根据角色不同而有所区别。贡献系数主要包括成果孵化转化、成果推广、核心技术贡献、成果转化支持4个维度。考核系数根据激励对象在项目转化结束后的考核结果确定。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与工资发放在渠道上严格区分,实现项目收益分红与员工工资发放“两条线”。激励范围外的员工平均薪酬不因分红激励的发放受到影响,客观上为项目收益分红激励的足额发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科研效果
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不断提升。项目分红激励的实施,实现了员工利益与公司发展目标的高度结合,充分激发了骨干员工的活力。自2016年开展成果转化和项目收益分红机制探索实践以来,陕西电力科研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历史上首次并列位居国网第1名。在电网环保、电网接地、配网技术、电磁暂态防护等方向上,相继在国家级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奖等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复合型人才,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和锻炼培养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显著增多。自开展项目收益分红体系建设以来,陕西电力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科研人员更加了解了成果转化、项目收益分红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成果转化逐步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计划纳入项目收益分红的科技成果从起初的2项扩展到了11项。各科研团队更加注重成果转化,产品、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多项成果参加了国家级、国网公司、省部级产业博览会,3项成果分别获得国网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金、银奖的好成绩,得到了众多上下游企业的关注,产业化前景广阔,成果转化的潜在市场达到数千万级,有望成为电网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探索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示范效应显著。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研项目收益分红管理模式,以创新导向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实现了各种成果的高效转化,极大激励了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同时对国网公司直属科研单位、产业单位以及27家省级电力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分红激励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相关经验做法在石化、交通等其他行业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实践、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中也同样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