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2:33: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分红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分红制度

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完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查看全文

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分析

摘要: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在现阶段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中的有效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入手,重点提出实施该项制度的方式和手段,以期为全面有效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内在潜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

科技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重加强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工作,采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必要性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中,科技成果资产价值的评估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工作的过程中,方式也较为单一,无法切实体现出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这样就会使得科技人员无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同时,积极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优势,将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1]。采用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方式,促进企业可以按照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充分实现多劳多得、优者多得,促进科技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从而良好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促进科技人员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二、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改善上市企业分红制度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准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查看全文

分红保险风险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目前分红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据我国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各寿险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寿险产品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红保险中存在的风险,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调整险种结构,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引导,优化产品期限结构;正本清源,规范销售行为;建立风险防范应急机制。

分红保险自2000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邮政在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险种的费差益来弥补分红险种的费差损,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

3.经营风险。从销售情况看,有的公司在分红险保费收入中某一较短期限的保单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从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红结果不理想,客户会因为实际分得红利与其预期收益相差过大,造成客户失去对分红保险产品的信心,导致客户的退保风险。同时,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比别的险种高,如果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如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上扬时,许多客户可能会对分红结果不满意,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通过退保把资金转移到股市中去。

查看全文

分红保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目前分红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据我国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各寿险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寿险产品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红保险中存在的风险,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调整险种结构,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引导,优化产品期限结构;正本清源,规范销售行为;建立风险防范应急机制。

分红保险自2000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邮政在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险种的费差益来弥补分红险种的费差损,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

3.经营风险。从销售情况看,有的公司在分红险保费收入中某一较短期限的保单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从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红结果不理想,客户会因为实际分得红利与其预期收益相差过大,造成客户失去对分红保险产品的信心,导致客户的退保风险。同时,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比别的险种高,如果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如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上扬时,许多客户可能会对分红结果不满意,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通过退保把资金转移到股市中去。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分红提高保护水平探究

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查看全文

完善上市企业分红管理提升投资者水平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议

论文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一)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金股利(派现或称分红)与股票股利(送红股或称送股)。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查看全文

分红健康险需要退出市场

日前,中国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以下简称《精算规定》),对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的精算进行了规定,今后各保险公司新型人身险产品的开发和精算工作都将有章可循。据悉《精算规定》将于7月1日起执行,届时,分红健康险将全面退出保险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精算规定》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监管、限制不规范商业行为,它的出台,是中国寿险经营和寿险监管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精算规定》大势所趋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都是各家保险公司按照自己的精算标准设计产品并向保监会报备,而保监会对这些产品并没有统一的精算规定。

《精算规定》规定了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有关的精算标准,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定价、保单负债(责任准备金)评估、分红保险的分红、投资连结保险投资单位定价、万能保险结算利率等,这意味着今后保险公司新型人身险产品的价格制订、收费标准、红利分配等都将处于严格的制度监督之下。此举一方面能促使保险公司建立科学的负债评估制度,防止风险积累,使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精算工作有章可循,为偿付能力监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保险产品的透明度,限制了不合理的收费,亦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它还将限制一些不规范商业行为,有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以及行业和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一位保险专家指出,《精算规定》的出台是大势所趋,它对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规范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查看全文

法人制度对公司法的影响与适用

摘要:在《民法总则》的法人制度中,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民法总则》法人制度与《公司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公司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此问题提出完善公司法的建议。

关键词:法人制度;公司法;分红;清算

一、《民法总则》法人制度与《公司法》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商法范畴之中,民法作为一般法,其所设立的《民法总则》一直深刻的影响着商法的发展。因此,从《民法总则》法人制度的角度去研究、完善《公司法》,有助于加强《民法总则》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位,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商法制度变得更加的丰富与完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确立《民法总则》法人制度以后,我国法人以是否营利作为分类标准的依据做了明确的规定与说明,由此,这对于增设法人、丰富法人的类型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且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次,在我国的商法范围中,《民法总则》法人制度列入到民事主体法的规则当中,《公司法》作为商法中的特别法之一,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商事组织法、商事主体法和商事行为法,由此可见,《公司法》在商法中属于核心部位,且占据着重要的主体地位,同时《公司法》也属于私有法的范畴之中。最后,《民法总则》法人制度对于调整商事的法律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指导作用,因此,《民法总则》法人制度从另一层面上也为给我国《公司法》的相关制度做出了补充与完善。

二、从《民法总则》法人制度透视公司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股东分红权利的保障缺失。从《民法总则》的第76条和《公司法》的第4条的规定内容来看,公司法人在追求营利和获取分红的价值观念上,这两种法所做出的规定基本大致相同,但是《公司法》对于具体制度的实施步骤需要做出明确的安排。此外,在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股东在对所持股进行分配时,需要经过公司全体股东的同意才可分配,对于这一规定《公司法》并没有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寻求全体股东的同意,只是要求在公司规章制度中需要提出这一项要求,由此可见,《公司法》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保护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股东分红的权利,同时该法没有很好的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二)清算义务人的概念缺失与主体范围的规定不够合理。在《民法总则》的第70条中,对清算义务人的概念进行了首次的解释与说明,并在条款上明确规定出清算义务人所包含的范围。即法人的董事、理事等执行机构或者决策机构的成员都可以纳入到清算义务人的范围之中。由此可见,与之前相比,《民法总则》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公司法》却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清算义务人的概念,因此,在商法的实践运用中,应该对《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完善、加强,尤其是对于清算义务人的这一概念,要做出系统性的论述与说明。此外,在实际中,《公司法》的某些规定中虽然有涉及到清算义务人的范围规定,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其已经无法运用到新时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之中,因此,从实际的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司的清算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与丰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