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10:04: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风险防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旱灾害风险的防治策略
摘要:干旱灾害是全球面临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是现代抗旱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思路,基于干旱灾害风险度提出干旱灾害区划方法,分别从农业干旱灾害、因旱人饮困难和城镇干旱灾害三个方面及综合角度揭示了全国干旱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不同地区的防治等级,为不同区域干旱灾害防治及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布特征;防治策略
干旱灾害是世界上发生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持续时间久、影响面积广和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旱灾及其风险不断演变,干旱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许多难点。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干旱缺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是现代抗旱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干旱灾害进行风险分析是开展抗旱工作的基础。
一、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方法
1.基本思路
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估单元,基于水资源量的数据对全国各县级行政区开展干旱频率分析和旱灾损失评估,进而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基于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计算分析干旱灾害风险度,确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类,从而编制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包括干旱灾害风险度计算、风险等级划分、综合平衡等关键过程。首先,基于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因旱人饮困难风险评估的不同干旱频率和对应的损失影响,计算干旱灾害风险度。其次,基于全国不同县级行政区干旱灾害风险度的数值,以一定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最后,确定形成农业干旱灾害、因旱人饮困难、城镇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并在三者基础上确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技术路线图如图1。
廉政风险防治规范总结
基本摸清了廉政风险的底数,通过最近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为建立廉政风险预警系统、廉政风险管理和风险动态监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委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并取得明显效果,依照市委《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现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开展思想动员。
结合我委自身实际,根据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委及时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学习相关文件精神。
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为使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管委会主任、纪工委书记为副组长,管委会副主任、、建设中心副主任、、为成员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组长全面负责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对各项措施的督导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和检查分析等各项工作。
全面启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布置有关工作。
综述审计风险防治
一、清理改制中遗留下来的问顺,强化杜会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时,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以上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或大专院校发起设立,长期以来,会计师事务所“挂靠”再发起单位之下,显然其能否做到独立就令人十分怀疑,更难以表明其所持立场的客观公正性.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事务所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国家规定所有的事务所在98年底要与原挂靠单位脱钩,向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发展。性质转变了,但其中遗留的问题却很多,因此,我们要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将审计推向市场,在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下,树立风险管理的观念,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主体。
二、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委托业务的可接受性。
(一)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二)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既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廉政风险防治工作讲话
目的就是进一步深化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认识,今天在这里召开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动员会。对我局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和动员。等会儿,范组长还将就如何开展此项工作作安排,请同志们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认真贯彻执行。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是在反腐倡廉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背景下,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于在新形势下更好的保护党员干部健康成长,保证单位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的创新举措。
廉政风险,通俗地讲,就是查找出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廉政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建立起反腐倡廉建设与行政业务之间的关联机制,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政风险实施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廉政建设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要从建立科学严密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需要来看待这项工作。
(二)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实需要。
政府防治证券风险探索
一、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行为评价
我国政府防范风险的行为特征,是在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并逐步形成的。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诞生和发展的我国证券市场,大多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不规范运作比较普遍,90%以上的中小投资者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从而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难度较大。因此,防范证券市场风险,保证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证券监管的首要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证券市场10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风险逐步积累与防范、控制、化解不断交替的历史。以《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线,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证券市场建立到1999年上半年。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对二级市场波动程度的直接调控。具体手段包括行政干预、增加股市供给、借助舆论工具及税收等手段直接调控股市。如1994年7月底的“三大政策”救市,1995年停止国债期货交易,以及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的一系列政策调控。这一时期,政府风险防范行为的目标在于建立相对稳定的政策调控机制。由于政府行为的巨大强制性,在市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第二阶段,自《证券法》颁布至今。风险防范的重点已不再局限于二级市场,而是开始注重研究风险的根源,并对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这一时期,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理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并逐步认识到: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是市场的风险主体,主体行为的不规范是市场的风险源。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便成为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1.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证券法》实施以来,政府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信息披露监管这一基础工作上,逐步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一是先后制订了涉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格式及编报等一系列规章,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章可循。二是要求上市公司在首次发行、公募增发、年报、中报、并购、重大事件等方面,必须真实、完整、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所有这些,使投资者比以往任何时候能够得到上市公司更多的公开信息,信息的真实程度也得到加强。但必须注意到,在信息披露的执行方面,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有的对关联交易避重就轻;有的对经营情况与回顾介绍不详;有的对随意改变资金投向所做的解释难以使人信服等。尤其是在涉及严重影响股票价格的公司业绩重大变化、重大并购事件等方面,有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股票价格表现形成强烈的时间反差,致使市场的有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出对广大中小投资者十分的不公平。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问题。一些大股东利用在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地位,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致使公司资产重组、出售、抵押、担保等重大事项完全体现大股东意志,关联交易众多,监事会形同虚设。为了进一步改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借鉴国际惯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已成为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独立董事如何产生?独立董事真的独立吗?独立董事有相对于其他董事足够多的智慧吗?独立董事之间的意见能够一致吗?如果这些问题处理失当,独立董事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另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实事上,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多元化的调整,解决“一股独大”问题,缓解股权过于集中的现象,使上市公司股东之间形成制衡机制;其次;强化董事会的诚信义务和法律责任,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重大决策问题上监管作用。再次,强化监事会作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监事会,赋予监事会实际监督权力,尤其是对财务的独立监督;最后实行第一大股东(包括其关联股东)回避制度,建立中小股东的累积投票权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平等。
综述金融创新风险防治
[摘要]金融创新为微观金融主体提供规避风险和获利手段,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推进经济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创新也给金融系统带来的新的风险。本文将探讨如何从金融创新监管、金融创新主体、行业组织和监管国际协作角度对金融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风险;风险防范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创新风险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本文的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为追求宏观效益或微观利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二)金融创新风险
廉政风险防治汇报
规范工作顺序。对风险点和各项权力全面公示的基础上,优化工作流程。结合业务工作和内部管理工作的实际,抓住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关键环节,对原有工作顺序进行认真梳理,依照操作规范化、动作制度化、环节受控化的要求,围绕“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行政审批、收费、奖励等权力运行过程,制定完善工作流程图,形成以岗位权力为点,以业务流程为线、以制度建设为面的有效防控模式,进一步压缩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
现将我局贯彻落实全市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阶段性总结暨现场推进会精神的情况演讲如下:依照会议布置。
一、及时传达会议精神
组织局党组成员、纪检监察员认真学习了同志和同志在全市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阶段性总结暨现场推进会上的讲局党组会、市直劳动保证系统纪检监察员会上。
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纪委的要求上来,话精神。局党组书记、局长成斌要求局党组成员要深刻领会同志和同志精神。切实把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谋划,科学组织,切实在加大工作力度、挖掘工作深度、拓展工作广度”上下功夫,全力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二、深化廉政教育。
政府防治证券风险思考
一、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行为评价
我国政府防范风险的行为特征,是在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并逐步形成的。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诞生和发展的我国证券市场,大多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不规范运作比较普遍,90%以上的中小投资者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从而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难度较大。因此,防范证券市场风险,保证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证券监管的首要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证券市场10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风险逐步积累与防范、控制、化解不断交替的历史。以《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线,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证券市场建立到1999年上半年。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对二级市场波动程度的直接调控。具体手段包括行政干预、增加股市供给、借助舆论工具及税收等手段直接调控股市。如1994年7月底的“三大政策”救市,1995年停止国债期货交易,以及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的一系列政策调控。这一时期,政府风险防范行为的目标在于建立相对稳定的政策调控机制。由于政府行为的巨大强制性,在市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第二阶段,自《证券法》颁布至今。风险防范的重点已不再局限于二级市场,而是开始注重研究风险的根源,并对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这一时期,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理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并逐步认识到: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是市场的风险主体,主体行为的不规范是市场的风险源。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便成为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1.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证券法》实施以来,政府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信息披露监管这一基础工作上,逐步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一是先后制订了涉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格式及编报等一系列规章,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章可循。二是要求上市公司在首次发行、公募增发、年报、中报、并购、重大事件等方面,必须真实、完整、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所有这些,使投资者比以往任何时候能够得到上市公司更多的公开信息,信息的真实程度也得到加强。但必须注意到,在信息披露的执行方面,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有的对关联交易避重就轻;有的对经营情况与回顾介绍不详;有的对随意改变资金投向所做的解释难以使人信服等。尤其是在涉及严重影响股票价格的公司业绩重大变化、重大并购事件等方面,有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股票价格表现形成强烈的时间反差,致使市场的有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出对广大中小投资者十分的不公平。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问题。一些大股东利用在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地位,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致使公司资产重组、出售、抵押、担保等重大事项完全体现大股东意志,关联交易众多,监事会形同虚设。为了进一步改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借鉴国际惯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已成为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独立董事如何产生?独立董事真的独立吗?独立董事有相对于其他董事足够多的智慧吗?独立董事之间的意见能够一致吗?如果这些问题处理失当,独立董事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另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实事上,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多元化的调整,解决“一股独大”问题,缓解股权过于集中的现象,使上市公司股东之间形成制衡机制;其次;强化董事会的诚信义务和法律责任,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重大决策问题上监管作用。再次,强化监事会作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监事会,赋予监事会实际监督权力,尤其是对财务的独立监督;最后实行第一大股东(包括其关联股东)回避制度,建立中小股东的累积投票权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平等。
失业险制度道德风险及防治策略
一、道德风险的内涵
道德风险最早是保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投保人投保后,对其保险标的的注意程度会降低,从而增大了保险标的的风险程度。经济学家对这个概念一般化后,主要指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不必为其承担责任的行为。这种情况下,道德风险常常被称为“道德败坏”。它包括事前道德风险(即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前者被称为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后者被称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广义的道德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道德风险,还包括由于人责任的有限性等原因导致人心理上的疏忽大意对委托人造成损失的风险行为,即心理风险。在这种道德风险事故中人并不具有不道德或者违法倾向,只是由于心理上的疏忽大意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这些情况下,是由于委托人不能对人的心理、行为准确了解和控制造成,所以也属于道德风险。本文研究的道德风险主要指狭义的道德风险中事后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常常被称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对于这种道德风险,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它是一种败德行为,是由于人的不诚实和不正直导致的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另一种认为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使委托人利益受损的情况,并不必然地反映人的道德败坏,它是经纪人最大化自身利益时所产生的一种负面效应。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以上两种情况混杂在一起。
二、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表现形式
1.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的定义。失业保险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最初是由20世纪7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家们提出的。他们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行为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工作搜寻理论的出现,为经济学研究失业者的理性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具体来说,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在失业保险制度下,保险方(失业保险机构)和被保险方(参保人、失业者)两方当事人存在着信息强弱不对等关系,保险双方的其中一方失业保险机构不能观测到另外一方参保人的失业的真正原因、失业期间有无求职要求、是否积极努力地寻找工作等情况,因此处于信息的相对劣势方,而参保人在失业后成为受益方,他(或她)对自身失业原因、生活状况、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搜寻努力程度等都有全面的把握,因此被保险人处于信息的优势方。这样,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便在失业保险领域产生了。
2.失业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在失业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愿失业问题。失业保险道德风险中的自愿失业是指参保人因主观原因而导致失业,其目的在于获得一定数额失业保险金的行为。在失业保险制度中,失业保险机构在认定参保人失业事实时,很难准确把握失业人员是否因主观原因而导致失业的发生。部分参保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主动自愿失业,冒充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虽然失业保险金的数额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失业人员的现实需要,但失业保险金是在参保人不参加任何工作的情况下发放的,因此失业保险金对于自愿失业者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商行风险基础防治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将各种分散的风险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各种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按引发风险的直接原因,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在这种框架之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