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8:17: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风湿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风湿性关节炎病探究论文
【摘要】风湿性关节炎当隶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主要是因风、寒、湿等外邪痹阻经络所致。该文从致病因素、病理环节、临床治疗来探讨痰淤在风湿性关节炎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痰淤
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或风湿类疾病的简称,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统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生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而风湿性关节炎在风湿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关节、肌肉等疼痛为主,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的系统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肢节痹病为多见,多以肢体经络为邪气所阻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麻木、灼热,曲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风湿性关节炎当隶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主要是因风、寒、湿等外邪痹阻经络所致。本文从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痰淤论治作理论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1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病理关键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风湿性关节炎为慢性进行性过程,一般说病之始发,“不通”为其病理关键,所谓“不通”,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经络中必有痰淤。在中医学中,痹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痰浊与淤血。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流无力,必停留而淤。”现代《中医病理》指出:“阳气一虚,无以化水湿,阳光不照,阴霾内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注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表明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风寒湿热等)都与痰淤密切相关。素体虚弱,肝、脾、肾三脏功能低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运,产生痰饮水湿,阻塞脉络,影响气血流通而致痰淤。风、寒、湿、热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产生痰淤水饮的病理因素。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化为败淤凝痰。”《类证治裁》亦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环节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护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管理干预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方法以该院120例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60例,应用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研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半年后关节疼痛评分(2.78±0.32)分相比对照组(4.94±0.35)分明显更低,生活质量评分(87.46±2.69)分相比对照组(80.30±2.77)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干预的效果较佳。
[关键词]护理管理;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为典型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1]。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落后,较多患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缺乏认知,因此,为保证治疗效果,有必要对患者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2]。该院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以探究护理管理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该院120例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实验组60例患者年龄为42~70岁,平均(56.85±4.73)岁,男女分别为23例(38.33%)、37例(61.67%);病程为1~13年,平均为(4.32±0.23)年。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为40~71岁,平均(56.79±4.68)岁,男女分别为24例(40.00%)、36例(60.00%);病程为1~12年,平均为(4.28±0.25)年。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1.2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给予患者用药指导、运动康复训练,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尽量为患者营造舒适、良好的养病环境等。实验组6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常规护理同对照组患者,同时,在护理期间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具体为:①组建护理管理小组:护理科室的负责人专门组建相关的护理小组,对组内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护理实施:结合患者的疾病证型对其实施中医辨证护理,例如对于瘀血痹阻证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睡前使用温水泡脚,并在睡前按摩涌泉穴,以调和气血,同时,给予患者相关的饮食建议,告知患者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冬瓜、黄瓜、丝瓜等,忌食生冷辛辣等食物;对于寒湿痹阻证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舒筋活络,可对患者使用针灸、拔罐等方法,并指导患者热敷关节疼痛部位,在饮食上,应多建议患者食用辛温发散的食物,如药酒、羊骨汤、猪骨汤、桂皮等;对于肝肾阴虚证患者,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多食用补益肝肾的食物,如鸡肉、芝麻、黑木耳、鹅肉等,忌食不易消化、生冷的食物,如西红柿、冰淇淋、田螺、牡蛎等;对于湿热痹阻证患者,应建议患者多进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红豆、菊花菜等,忌食温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芥末、辣椒、桂皮、姜等;对于肾气虚寒证的患者,可指导患者多对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按摩,多注意保暖,在饮食上,应建议患者多食用牛奶、瘦肉、鸡蛋、花生、大豆制品和鱼肉等高蛋白的食物。③护理监督:科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对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未落实到位的,应督促相关护理人员尽快实施,对于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并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1.3评估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半年后研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关节疼痛评分:选择VAS(视觉模拟评分)[3]法进行评定,最高分10分,评分越接近10分,即疼痛感越强。生活质量评分[4]:选择GQOL-74量表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即生活质量越高。1.4统计方法。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对比,,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风湿性关节炎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健脾益气辨证
论文摘要: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因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以健脾益气,调补后天为主,同时还要结合临床症候随证施治,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以侵犯四肢关节为主,而又无特殊疗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尪痹”范畴。古代医家对“痹证”发病机理的认识,认为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腠理疏松,致使风寒湿等邪气杂至,而为痹患。大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气、或补益肝肾、或益气养血;或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或清热利湿、疏风通络等。但纵观其效果,特别是远期疗效仍不佳。目前国际上亦没有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病症之一。我跟师三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略有体会。
1.尪痹(RA)与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胃升清散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脾虚使气血生化无源,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久则筋骨血脉失去濡养,营卫失去调和,外邪乘虚而入,着于肌肉筋脉则发为风湿痹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运化水谷精微,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从病因来看,《黄帝内经》很重视脾胃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为痹。由于脾胃虚弱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药,如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黄精、炒麦芽、薏苡仁等,以补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察舌、切脉,结合全身与局部的情况则有助于判断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攻补的尺度。
2.尪痹(RA)中医分型与治则
痰淤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论文
【摘要】风湿性关节炎当隶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主要是因风、寒、湿等外邪痹阻经络所致。该文从致病因素、病理环节、临床治疗来探讨痰淤在风湿性关节炎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痰淤
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或风湿类疾病的简称,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统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生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而风湿性关节炎在风湿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关节、肌肉等疼痛为主,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的系统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肢节痹病为多见,多以肢体经络为邪气所阻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麻木、灼热,曲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风湿性关节炎当隶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主要是因风、寒、湿等外邪痹阻经络所致。本文从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痰淤论治作理论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1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病理关键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风湿性关节炎为慢性进行性过程,一般说病之始发,“不通”为其病理关键,所谓“不通”,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经络中必有痰淤。在中医学中,痹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痰浊与淤血。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流无力,必停留而淤。”现代《中医病理》指出:“阳气一虚,无以化水湿,阳光不照,阴霾内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注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表明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风寒湿热等)都与痰淤密切相关。素体虚弱,肝、脾、肾三脏功能低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运,产生痰饮水湿,阻塞脉络,影响气血流通而致痰淤。风、寒、湿、热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产生痰淤水饮的病理因素。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化为败淤凝痰。”《类证治裁》亦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环节
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治疗论文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肩关节;粘连;肌肉骨胳手法
Clinicalobservationontreatmentofrheumatoidshoulderconglutinationwithmanipulationtherapy
KEYWORDSarthritis,rheumatoid;shoulderjoint;adhesions;musculoskeletalmanipulations
肩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常受累的部位,关节的肿胀、疼痛,以及肩关节囊、周围滑囊、肌腱等组织炎症反应均可引起肩关节粘连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此类患者应用中医手法进行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5年3月,我们对130例162肩肩关节粘连进行了手法治疗。其中女125例157肩,男5例5肩;左侧90肩,右侧72肩;年龄28~75岁,平均48.6岁。所有入选患者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制定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平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11.2年,肩关节活动受限病史1.3年。肩关节治疗前活动范围:外展30~70°,上举60~150°,前屈40~60°,后伸20~45°。所有患者治疗前行肩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排除严重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消失等不宜行手法治疗的情况。上述病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A、B两组,A组68例85肩,其中男3例3肩,左侧47肩,右侧38肩;B组62例77肩,其中男2例2肩,左侧43肩,右侧34肩。
剖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发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s,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关节肿痛,继而导致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关节畸形,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根据统计表明RA在全世界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为1%,而我国患病率为0.3%~0.4%,若未及时诊治,70%患者2年后可致残,平均寿命缩短10~15年。在临床上为了致力于防止和减缓关节的破坏和改善患者的长期状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是趋向于应用改善疾病的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drugsDMARDs),在过去的十几年来,临床上一直应用抗风湿病药物(DMARDs),得到了很好的疗效,但是,众多应用DMARDs的患者几年后常常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以及逐渐失去临床疗效,结果多数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因此合理用药,在疾病的早期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笔者就目前RA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1中医药对RA病因病机的认识
1.1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首次以“历节病”命名RA,指出历节病是一种特殊的顽固性痹证,其血虚历节的病机、证候是“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肉不坚而病痹。从病因上看,风寒湿热之邪只是本病发生的外部条件或因素。而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才是本病的重要内部原因或根本因素,从临床表现上看,本病中晚期除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关节肿大变形、骨质改变以外,常伴有关节肌肉疼痛无力、少气乏力、心悸、头晕、面黄少华等气血亏虚的证候表现,所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既是本病的重要内因,也是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机制。
1.2脾胃虚弱,湿浊内生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能;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致痹。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太阳有余,病肉痹、寒中。”明代医家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痹证》中强调培补脾土的重要性:“况痹者闭也,乃脉络涩而少宣通之机,气血凝而少流动之势,治法非投壮水益阴则补气生阳;非急急于求肝肾,则拳拳于培补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摇也。倘泥于三气杂至,为必不可留之邪,而日从事于攻伐,则体实者安,而体虚者危矣。”本病临床上除一般的关节局部症状如关节肿胀、疼痛以外,还有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萎弱不用,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腻等。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着,不但单独作祟,而且极易与其他外邪如风、寒、热邪合而为病,使本病临床表现纷纭复杂,缠绵难愈,故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浊内生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1.3痰瘀互结,脉络阻滞痹,是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脏腑或肌表经络受外邪侵袭,气血痹阻不能畅通,机能障碍而发病,说明风寒湿热侵入血脉中,随血脉流窜,阻碍津液气血的运行,经脉瘀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认为“…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多不能活…用身痛逐瘀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久病入络”说:“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经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瘀血与痰浊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是机体进一步病变的因素。本病日久痰浊与瘀血互结,以致病情缠绵难愈,关节肿大变形僵硬,皮下结节,肢体麻木,病处固定而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延长、脉细涩等,现代中医专家从以上病机出发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了综合治疗并取得良效。
2中医药对RA动物模型干预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新疗法论文
Abdelaty医师等回顾了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文献后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对RA免疫发病机制更多的了解,促进了更特异的新疗法的产生。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NSAID)的改进也对患者有益。本文报告了这些新疗法的重点。
一、抗肿瘤坏死因子(TNF)[infliximab(cA2)疗法摘要:
1.药理功能cA2是由鼠抗人TNF-α单克隆抗体(mAb)的不同部位连接至人IgG1κ分子而构成的嵌合抗TNF-αmAb。它有两个基本的功能机制摘要:①和可溶性TNF-α络合而使其失去生物活性并下调下游炎症事件。②和跨膜的TNF-α结合,导致经Fc介导的机制而使产生TNF-α的细胞破坏,从而减少炎症细胞群。通过此二途径,均能阻滞TNF-α对其他促炎细胞因子如IL-1、IL-6、IL-8和GM-CSF的上调功能。另一机制是通过滑膜和细胞内的吸附分子的下调而减少炎症细胞流入关节。
2.临床疗效在美国,cA2用于RA正待批准。在首次cA2用于治疗RA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静脉输注(IV)一次cA210mg/kg较1mg/kg的疗效高(79%对44%),疗效维持的中位期分别为8和3周。安慰剂组12%有效。对复发者再给cA210mg/kg,最多达4次,所有病例均获得有效控制,但50%的患者有效期缩短。这被认为是人抗嵌合抗体(HACA)形成所致。另一首次安慰剂对照、双盲、长期探究中,纳入正在用小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仍在活动期的RA患者,试验组不用或继续用MTX7.5mg/周,在第1天、2、6、10和14周时,分别接受cA21、3或10mg/kgIV,对照组接受安慰剂输注加MTX7.5mg/周,随访至第26周。结果呈剂量依靠性显著好转,10mg/kg组中60%显著好转,许多患者疗效持续至26周,对照组15%达20%Paulus有效标准(根据症状,主客观判定)。探究者认为cA2和MTX的协同功能是由于MTX减少了HACA的产生。
3.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如发热、寒颤、头痛、恶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荨麻疹。21%发生感染,3%严重感染包括肺炎、皮肤感染和胆囊炎;安慰剂组分别为11%和2%,但需指出,用药前感染率就高。8%患者产生抗双链DNA抗体,仅1例发生系统性狼疮症状。HACA的产生是长期治疗的限制因素,调整剂量或伍用MTX可能减少cA2的免疫原性。4.适应证难治性RA患者。用法摘要:IV,间隔最长8周。
二、人TNF受体p75-Fc蛋白(etanercept,ET)
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中医风湿科接受治疗的3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中男76例,女104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7.3±10.1)岁。对照组中男42例,女78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8.2±10.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寒湿痹阻证(痛痹):关节冷痛而肿,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淡苔白,脉弦紧。
1.3治疗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质认识论文
【摘要】浅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证型分布规律。该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缠绵难愈,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
1前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1],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2.1RA的病因病机
风湿骨病辨证论文
风湿骨病----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风湿骨病是由人体的肝肾亏虚,气血两虚,机体免疫下降受风湿性病菌侵袭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在中医理论中把这种炎症称痹症,把风湿病菌称为痹毒,由于这种痹毒在人体的体液中隐藏性极强。当常规药物发生功效时,它属于闭合状态。当药物功效过后,它又迅速游走全身,层层侵袭骨关节机制,因此一般的风湿骨病药很难达到彻底清除痹毒的效果,风湿骨病就无法被彻底治愈。
专家一致认为,治疗风湿骨病的原则应该是:专攻一点再及其它的抗痹毒原则,即首先清除痹毒,然后修复受损关节,促进人体营养元素的吸收,全面提高免疫能力。从而使人体风、寒、湿、邪从外而解,彻底治愈风湿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人体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的前提下,复感风寒湿诸邪,使气血失运,经络痹阻而致。诸邪先后杂至,各有其特点:痛点不固定或游走性者为风;疼痛剧烈,痛处喜暖畏寒,屈伸不利者为寒,痛处固定,肿胀明显者为湿;痛处红肿灼热,喜凉恶热者为热。若日久失治,病邪深入于关节骨节,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继之而生,与邪气胶结,阻痹经络,留滞关节,则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僵直。可伴关节外多系统受损,关节病变主要表现在四肢大小关节,也可累及颈柱关节。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病理特点关节滑膜炎.本病侵犯关节骨和软骨,造成关节畸形,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者均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范畴.
痹,是痹阻不通之意.本病一是由人体正气不足,二是由外邪侵袭,合而发病.
外邪侵袭如居处低洼,坐卧湿地,淋雨受寒等感受风.寒湿邪:亦或感受风热,与湿邪相合,或风寒郁而化热.诸气相杂,经络阻滞,而病为痹.风性善动,风邪甚则痹痛游走,寒性收引,寒邪甚则痹痛剧;湿性重浊,湿邪甚则痹困重肿胀;热胜则肿,热邪甚则痹痛红钟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