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4:43: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分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
根据约翰斯通的观点,高等教育成本构成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学成本,包括教师薪金、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类建筑费用、水电费用等。第二类是研究支出,主要是指用于科研活动的费用,由于各校对研究重视的程度不同,这也是支出差异较大的一类。第三类是生活成本,包括师生伙食、住房、日常生活,以及学习所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费用。第四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即学生继续上学而没有参加生产劳动失掉的那一部分收入。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
1.收益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按受益多少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获得的利益越高,支付的费用也应越高,反之亦然。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其家长。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理应由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家庭共同承担。2.支付能力原则依据支付能力原则,所有高等教育获益人都应该按照其支付能力提供教育费用。能力越高,支付越多,反之亦然。其中,政府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政府占有社会资源的程度上,集中表现为财政收入水平占GDP的比重;企业的承担能力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收益水平和受高等教育者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水平;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庭的经济能力。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制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要采取收益原则与承受能力原则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统筹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的利益,考虑多种因素:现实的成本分担水平及分担比例;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及收益水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及居民的支付意愿;居民的收入水平及付费能力等。在综合考虑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担政策。
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成本核算及分担机制透析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是多少,教育成本应该如何分担,收费标准是高或是低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围绕教育经费的不足与困难以及学费收取问题,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许多看法和建议。本文拟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其分担方面参与大家的讨论。
关键词:教育成本、成本核算、成本分担、教育投入、高校收费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年来,作为科教兴国重要战线的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发展和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办学经费紧张以及办学成本越来越高的困境,促使我们必须对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补偿进行研究。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其必要性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价值的总和。它是综合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研究
一、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长期以来,农村用户的收入增速不断放缓,收入水平整体偏低。这也导致了绝大部分的农户,无法按时遵守有关信用担保的法律条例,所制定的相关规定,进而加大了担保的难度。对于我国农村地区而言,开展金融信用担保业务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短暂。而且很多机构目前都处于探究阶段。由于农村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都会给农民的贷款,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1]。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不是资金不足,农业投资和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民都不愿意投资或者不投资金融机构,而是因为他们需要贷款,往往会打到安全农业资产,主要是鲜花、果园、茶的形式,畜牧业和房地产。在保证运行水平的情况下,开发难度较大。在申请贷款时,各金融部门所制定的抵押标准,差异性比较大。很多农民组织,由于无法提供有效的且被认可的担保物,同时也没有专业的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给其贷款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困难。根据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并不愿意将资金房贷给农户,即便是龙头企业,想要得到贷款都非常的困难。(二)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机构承担较大的风险。由于我国在农业保险方面,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因此,通常会将风险转移到农村金融方面。对于我国的农业保险来说,其整体发展比较晚,同时缺乏完善的机制,发展规模也比较小,因此对其投入的运营成本也并不高[2]。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且农业本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保险企业并没有较大的投资兴趣。所以,在进行农业投资时,主要是利用农村金融贷款获得相应的投资资金,这也导致风险被转移,最终由农业金融所承受。在目前的经营方面,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额和收费以及保障等,相对比较低,而面临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以及赔付等则相对比较高,这也是当前时期,商业保险公司并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农业生产组织与农户等,缺乏一定的参保意识,一些政府与部门等,并没有正确认识农业保险。对于一些落后地区来说,其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发展,更加的落后。就社会职能来看,本应由财政和保险等部门,负责承担救灾资金,但是农信社往往会成为其主要的力量,在实际救灾时,往往会出现越位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农村金融也承担了更多的农业风险。(三)外部风险补偿机制比较落后。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要想实现良性循环,必须要构建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它可以弥补损失的时间,减少风险积累。我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支持农发行作为政策制度设计的主体,主要负责农村金融机构,在粮食收购资金等方面的作用,进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财政资源有限的国家,主要由农村金融机构负责相应的农村业务;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竞争实力普遍偏弱,承担了非常多的市场风险[3]。由于这些贷款风险的存在,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非常大。而且由于财政压力比较大,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政府并不愿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而且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同时也缺乏完善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无法避免各类风险的积累。所以,农村金融在此情况下,其作用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建立我国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农村信用担保制度。要推动建设农村信用工程,对农村金融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为农户以及农村企业,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并且加快建设农村信贷体系,促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强化其信用意识,并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要想实现稳定的运行发展,必须要构建完善的信用制度。因此,要不断提升担保机构的专业化水平,运用多种方法辅助贷款者获得必要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要发展联保贷款,不断创新贷款的模式。在组建联保小组时,要依据自愿原则。对于小组中的企业与农户,可以作为担保人或者借款人的角色,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主要是信用贷款。这也使得其面临的风险系数被大大放大。当农户不能及时的提供有效的担保物,但是贷款又必须要发放时,需要构建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以此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担。(二)促进金融市场体系分担风险作用的发挥。要在农村地区,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增加,进而有效的化解存在的风险。要促进证券市场,补偿农村金融风险作用的发挥。要为区域内优秀的农村企业,提供较好的发展条件,不断拓宽其发展空间。并且要利用二级市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同时,要促进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发挥其在风险补偿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同时,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促进新的农产品期货的开发应用。在对交易品种进行规范与完善的前提下,促进市场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针对农产品期货市场,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控制投机行为,并对违规操作进行控制,确保市场交易公平合理。(三)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建设。要加大在农村地区推广保险的力度,为保险公司业务的开展提供较好的实施路径。农民在购买保险之后,如果出现自然灾害等情况,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进而降低自然灾害导致的各类经济损失,促使农民应对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并补偿相应的风险。针对农村保险,要制定出专门的法律体系,并具体进行了落实。与此同时,对于农村地区,要不断加强宣传保险的力度,及时更新观念。
三、结语
对于我国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对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并有效识别其中存在的风险,构建有效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促使农村地区流入更多的资金,进而促进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滚装运输和公路运输货运分担率分析
1运输方式分担率模型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选取
影响滚装运输和公路运输这两种运输通道内货运分担率的因素按照是否容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像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政府的政策及法规干预,地区生产力和地区生产资源的布局和分配,经济活动的类型和模式这种不太容易进行量化分析的宏观因素;一类是和运输方式本身的特征相关联的因素,像运载能力,速度,运价等相对来说易于量化的微观因素,这些微观因素更大程度的决定了货主选择哪种运输方式进行货物运输的可能性大小,因此决定了通道内运输方式分担率的大小。针对宏观因素,由于其不容易量化分析,本文不做讨论。针对微观因素,本文选择影响货车司机做出选择的因素来进行量化分析,具体如下:经济性(运价),准时性(准点率),快速性(速度),方便性(发车时间间隔),车辆磨损率,燃油节约率作为货运分担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1经济性
滚装运输和公路运输中货物运输的经济性,可以用这两种运输方式的货主成本来衡量。货主成本分为两部分,即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含运输费用,这也是直接成本中影响最大的部分。通常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运输费用越低,选择这种运输方式的货主越多,该种运输方式在通道内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就越大。经济性指标可以通过运输价格价来衡量,即:Fi=Ri=S其中Fi表示第i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价格,Ri表示第i种方式每单位距离的运价,Si表示第i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路程。
1.2准时性
货主选择不同运输方式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准时性,主要通过准点率来衡量。这其中主要包括发车准点率和运行准点率。发车准点率指在统计周期内某种运输方式的准点出发班数与总出发班数之比;运行准点率指在统计周期内某种运输方式的准点到达班数与总到达班数之比。在此,我们取发车准点率和运行准点率算术平均值作为准时性指标衡量。Oi=(OiD+OiA)+2其中Oi表示第i种运输方式的整体准点率,OiD表示第i种方式的出发准点率,OiA表示第i种运输方式的运行准点率。
受益方分担补偿教育成本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上的投入更加地捉襟见肘、教育应该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素质而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区分教育产品的提供和生产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继续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保证高等教育的供给水平、推动私立学校的发展,扩大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选择权、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分担者、受教育者个人分担、社会或企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等,具体请详见。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各个产业的投资额度逐渐扩大,导致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上的投入更加地捉襟见肘。而从高等教育的供给方来看,由于大学无法得到国家划拨的足额经费,科研难以取得进展,师资力量流失,导致生源外流。更有甚者,学校因为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而对学生滥收费,又进一步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从需求方来看,由于高校收费越来越高,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消费者收入并未同步增长,造成普通家庭的负担过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与普及,其成本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成本的不断上升,也引起家长们的质疑。因此,研究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
教育应该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但高等教育与一般的准公共物品相比较而言,又是有所区别的,一方面,高等教育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可以使其职业和社会地位得以改善,教育的价值主要为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所获得;另一方面,对政府来说,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素质而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可以为国家带来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所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可以给个人带来利益,而且还能为社会带来利益。鉴于个人获得教育服务对于国家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而不获得教育服务对于国家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它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因此,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成本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伴随着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我国在1982年开始高等教育补偿方式的变革,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应用于现实,确定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政府、个人和社会。
(一)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
教育成本分担应用现实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教育应该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高等教育不仅可以给个人带来利益,而且还能为社会带来利益、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区分教育产品的提供和生产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继续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推动私立学校的发展,扩大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选择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来源于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分担者、受教育者个人分担、社会或企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等,具体请详见。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各个产业的投资额度逐渐扩大,导致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上的投入更加地捉襟见肘。而从高等教育的供给方来看,由于大学无法得到国家划拨的足额经费,科研难以取得进展,师资力量流失,导致生源外流。更有甚者,学校因为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而对学生滥收费,又进一步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从需求方来看,由于高校收费越来越高,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消费者收入并未同步增长,造成普通家庭的负担过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与普及,其成本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成本的不断上升,也引起家长们的质疑。因此,研究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
教育应该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但高等教育与一般的准公共物品相比较而言,又是有所区别的,一方面,高等教育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可以使其职业和社会地位得以改善,教育的价值主要为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所获得;另一方面,对政府来说,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素质而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可以为国家带来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所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可以给个人带来利益,而且还能为社会带来利益。鉴于个人获得教育服务对于国家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而不获得教育服务对于国家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它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因此,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成本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伴随着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我国在1982年开始高等教育补偿方式的变革,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应用于现实,确定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政府、个人和社会。
(一)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探析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在办学环境、规模和办学层次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民办高校一般都得都是“以学养学”的道路,这种过度依赖学费的运转模式使民办高校潜在的办学风险日益严重。针对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当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了缓解这一现状,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策略,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内涵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成本;高校;分担
1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基本情况
1.1国外民办学校教育成本如何分担。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是指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为完成文化传播任务、服务社会的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总称。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教授提出的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指出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应由政府、社会、个人、家庭等主体来分担。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很多外国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民办高校通过多元化排铺来缓解自身教育发展中资金单靠学费不足的问题。1.2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发展的现状。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当下发展势头很足,如果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放在一起竞争,民办高校的劣势显而易见。民办高校发展由民办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外部环境是否宽松,政府部门是否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民办高校主要依赖学费来发展,“高收费,定位低”好像成为民办高校的一个标签,物价上涨,学费的涨幅对民办高校来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可能会波及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2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筹资经费的主要渠道是学生的学费。我国民办高校不论是前期依赖母体的二级学院,还是后来的独立学院,学校的经费收入来源主要还是学费。前几年公布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得出:我国公立高校的总收入中学费占两成,但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九成以上为学费收入。以郑州市某民办高校为例,学校95%以上的经济收入为学杂费收入,民办高校学费普遍较高,学生欠费现象严重,这是一直困扰民办高校的主要问题。2.2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匮乏,民办高校财政补助水平低下。近年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国家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地方公办高校的总收入中有40%左右的收入是政府拨款,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办高校,其总收入中只有70%左右是政府拨款。根据对河南省部分高校的调研,2017年公办高校财政拨款占学校总收入的75%以上,而民办高校,财政拨款占学校总收入仅为5%-10%左右。2.3社会捐赠能力相对薄弱,民办高校接受社会捐助较少。社会公众不同层次对民办高校的捐赠的略显不够。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规模小,社会知名度不高,公众捐赠积极性不够。与知名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接受的社会捐助少之又少。2.4民办高校自身与社会接轨时的创收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还不成熟,处于摸索阶段,民办高校自身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创收能力非常薄弱,占学校总收入比重非常低。根据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调研显示出: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收入占学校总收入都不足1.5%,我国民办高校自身获得服务收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5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财务风险较高。民办高校在开办的发展时主要依赖学费来运营,通过学费筹措资金很容易受到生源的多少影响,也就是筹资风险显著。也有高校在市场中没能客观的定位自己,盲目的扩大校舍构建固定资产,后期的利用率和前期投资不匹配,也就是所谓的投资风险。也有一些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经费支出收入结构不科学,导致财务管理风险。
浅谈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
摘要: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的基础是公平原则和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公平原则要求举证责任在原告、被告之间的分担应当符合各自的能力要求,符合权利义务要求,并给予弱者一定的保护。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是“被告对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原告负一定的举证责任。我国的分担规则有其理论基础,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从司法实践上看,随着行政诉讼争议越来越多,法院和诉讼当事人缺少一些理性的、清晰的、可供司法操作的举证责任分担规则。本文是从举证责任的概念、内容入手,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的价值基础进行论述,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
关键词:举证责任、分担规则、目的、价值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是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诉讼程序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行政诉讼法实施近十年来,所确立的举证责任分担规则有其理论基础,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在个案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有悖于诉讼目的的情况时,当事人如何举证,法院如何调查取证的问题,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就显得太过于原则,无法适应复杂的诉讼实践,从一个具体案例入手,从价值的角度分析当出现有悖于举证责任分担规则时,当事人之间举证责任可以转移分担,法院可以以职权主义来加以适当干涉,展示了价值衡量在举证责任分担中的运用。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及其含义
举证责任最早出现在罗马法中,现已发展成为各国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但各国对举证责任的概念的定义却各有不同。英美法系的学者认为它是指“当事人为证明其主张,所承担的提出证据的责任以及所承担的说服责任。”⑴英美法系的学者认为举证责任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供证据的责任,二是说服责任,即提出的证据及证据组合,有多大的证明力度,能否支持其诉讼主张。其他法系的学者认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出证据的责任,这和英美法系的学者观点相同。另一方面是结果责任,结果责任要求当事人必须承担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论文
摘要: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的基础是公平原则和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公平原则要求举证责任在原告、被告之间的分担应当符合各自的能力要求,符合权利义务要求,并给予弱者一定的保护。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是“被告对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原告负一定的举证责任。我国的分担规则有其理论基础,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从司法实践上看,随着行政诉讼争议越来越多,法院和诉讼当事人缺少一些理性的、清晰的、可供司法操作的举证责任分担规则。本文是从举证责任的概念、内容入手,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的价值基础进行论述,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关键词:举证责任、分担规则、目的、价值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是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诉讼程序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行政诉讼法实施近十年来,所确立的举证责任分担规则有其理论基础,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在个案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有悖于诉讼目的的情况时,当事人如何举证,法院如何调查取证的问题,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就显得太过于原则,无法适应复杂的诉讼实践,从一个具体案例入手,从价值的角度分析当出现有悖于举证责任分担规则时,当事人之间举证责任可以转移分担,法院可以以职权主义来加以适当干涉,展示了价值衡量在举证责任分担中的运用。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及其含义
举证责任最早出现在罗马法中,现已发展成为各国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但各国对举证责任的概念的定义却各有不同。英美法系的学者认为它是指“当事人为证明其主张,所承担的提出证据的责任以及所承担的说服责任。”⑴英美法系的学者认为举证责任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供证据的责任,二是说服责任,即提出的证据及证据组合,有多大的证明力度,能否支持其诉讼主张。其他法系的学者认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出证据的责任,这和英美法系的学者观点相同。另一方面是结果责任,结果责任要求当事人必须承担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我国的立法中过去并无直接使用过举证责任这一概念,《行政诉讼法》第一次出现了举证责任这一概念。⑵指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应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否则,将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后果的制度。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是一种将举证于诉讼后果直接联系起来的制度。
(二)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规则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管理论文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高等教育经费的需求迅速膨胀,而且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导致当时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紧缺。198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以下简称成本分担)制度开始在高校中进行试点,逐步推广,如今各高校已经全面实行了收费制度。在教育制度改革初期,推行成本分担政策对缓解高校经费紧张状况,改善办学条件起了巨大的作用,为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奠定了基础。
但高校在实行收费制度不过十几年的时间里,收费标准提高较快,以1990至2001年为例,学生人均学杂费由最初的不足100元上涨到2001年的将近4000元,1998年以前,历年学生人均学杂费均低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而到1998年两者基本持平,1999-2001年间前者已经超过了后者,差距逐年增大,且增大的速度相当快(见表1)。近几年,不断上涨的学费让工薪家庭越来越感觉负担沉重,农村贫困家庭更是难以承受。如何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保证高等教育公平(以下简称教育公平),让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条件而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已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倍加关注。
本文拟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杂费与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水平与社会实际承受力的适应性,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成本分担影响教育公平的理论分析
成本分担是指教育成本由各个方面共同来承担,一般认为承担方主要包括:学生的家长、学生本人、政府、工商企业等。本文中的成本分担主要指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以缴纳学杂费的形式对教育成本进行部分补偿。教育公平主要是指在高考分数达到国家规定录取线的前提下,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享有同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应由于经济原因而受影响。我国成本分担的主要形式是收取学杂费,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实行免费的高等教育。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让受教育者分担部分教育成本已成为可能。由免费到收费的转变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但一般说来,人们普遍认为收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而主张收费越低越公平,最好是免费,这样就不会有人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能够上大学。
然而西方学者经过对免费的高等教育反思和验证后,认为免费高等教育不利于教育公平,理由有二:首先,免费高等教育实际上是用纳税人的钱来供富有家庭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经费则需由主要来源于税收的国家财政供给,而富有家庭的子女由于各种有利因素往往比其他阶层的子女有相对较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免费高等教育实质上是让富有家庭的子女占有了其他阶层子女应该享用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其次,接受高等教育会使个人获得较高的收益,免费的高等教育是在用国家的钱为个人投资,因而对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不公平的。
热门标签
精品范文
1分担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