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承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4:39: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分承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筑分承包监管形式问题思考

一、有关分承包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发包模式就总包方内部而言,按发包方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公司集权式组织发包和项目团队组织发包两种方式。

1.公司集权式的发包方式这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包发包方式。分包商与总包商都以法人的地位签署分包合同,合同的法律地位自然。由公司的发包职能部门选择合适的分包商承揽总包项目的分包工程,签定分包合同,其工程施工交由项目团队管理执行。这种方式,公司掌握着较项目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公司的采购发包管理更为规范和程序化,又有能与承包商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优势,公司集中管理发包,能够在市场中找到更有价值的(性价比最佳)分包价格,有利于公司对项目成本的宏观控制。缺点是,项目团队在执行中,存在一些信息不明,形成“难管”局面,但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沟通渠道,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2.项目团队发包这是由项目团队根据项目需要,自行寻找和选择分包商,由公司授权项目与分包商签定分包合同,工程管理由分包商直接管理。这种方式效率高,发包便捷,更贴近实际,项目管理较为有力。

3.公司发包与项目发包结合式这是上述两项的结合,对大中型的、复杂程度高的、合同额较大的分项由公司集中控制;小型的、简单的、合同额不大的采用项目自行处理,公司审批的方式。

(二)合同管理(分包)

查看全文

漫谈建筑分承包管理方式问题的反思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化管理更加深入,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应用更加广泛,建筑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完善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中,采用集权式的公司发包,授权项目的实施管理,采取拒阵式的组织管理结构,着重于合同管理和生产过程目标管理的方式,是较为有效的分包管理形式。

关键词:承包管理模式建筑应用

一、有关分承包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发包模式就总包方内部而言,按发包方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公司集权式组织发包和项目团队组织发包两种方式。

1.公司集权式的发包方式这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包发包方式。分包商与总包商都以法人的地位签署分包合同,合同的法律地位自然。由公司的发包职能部门选择合适的分包商承揽总包项目的分包工程,签定分包合同,其工程施工交由项目团队管理执行。这种方式,公司掌握着较项目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公司的采购发包管理更为规范和程序化,又有能与承包商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优势,公司集中管理发包,能够在市场中找到更有价值的(性价比最佳)分包价格,有利于公司对项目成本的宏观控制。缺点是,项目团队在执行中,存在一些信息不明,形成“难管”局面,但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沟通渠道,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2.项目团队发包这是由项目团队根据项目需要,自行寻找和选择分包商,由公司授权项目与分包商签定分包合同,工程管理由分包商直接管理。这种方式效率高,发包便捷,更贴近实际,项目管理较为有力。

查看全文

鱼塘承包协议书

合同编号-----------字()第----------号

合同鉴证编号-----------字()第----------号

甲方(发包方):----------------------------------------------

现地址:-----------------------------------------------

乙方(承包方):----------------------------------------------

现住址:-----------------------------------------------

查看全文

《物权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条文设计研究

【关键词】新型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条文设计研究建议稿

1998年3月,中国物权法的起草正式拉开了帷幕,自此以来,物权立法已成为民法学界关注的重点。2004年10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再次审议了《物权法(草案)》,中国民法上一个新型的财产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更是倍受关注。本文主要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2004年8月3日修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1](P.22-24)条文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此进行评析,提出其不足,并提出《物权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条文设计之建议稿,以便更好地切实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供全国人大立法时参考。

一、对《物权法(草案)》“土地承包经营权”条文设计评析

(一)明确界定用益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利用权名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

按照民法理论,为了对土地使用价值进行利用而从农用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享用权能(它一般包括占有、使用、收益三大权能)——“农用土地利用权”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财产制度[2](P.1):一种为物权制度,如传统的永佃权、用益权等;另一种为债权制度,如农用土地租赁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民法发展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民事权利,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主要集中在物权说与债权说两种观点之中,事实上“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属于物权中的他物权,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且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3](P.26)。目前,依法建立和法律规范物权性质农用土地利用权已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但土地承包经营权名称是存是废,理论界仍存在各同不同的观点:⑴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名称;⑵改为“土地承包使用权”;⑶改为“永佃权”;⑷改为“用益权”;⑸改为“农地使用权”;⑹改为“农用权”;⑺改为“耕作权”等[4](P.25-30)。特别是改为“农地使用权”的理论界呼声较高,如1999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梁慧星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提出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四章“农地使用权”[5](P.48-52),又如2004年1月由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提出的《绿色民法典草案》第二编“财产关系法”第五分编“物权法”第三题“他物权”第一章“用益物权”第五节“农地使用权”[6](P.379-380);同时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理论界响应者也较多,如2000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提出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三章“用益物权”第二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7](P.70-75),又如武汉大学孟勤国教授发表在2002年第5期《法学评论》上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三章“占有权”第四节“土地承包经营权”[8](P.96-97),再如2002年9月浙江大学丁关良教授专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初论——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立法研究》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草案建议稿》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9](P.276-299)。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2002年1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供求意见稿)》第十三章就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名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2002年12月17日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二编“物权法”第十三章同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10](P.41-46)名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2004年8月3日修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十一章仍用“土地承包经营权”[1](P.22)名称。物权法中确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及意义表现在:第一,有利于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有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取得并拥有长期而有保障的用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调动其生产积极性;第三,有利于真正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方式保护,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第四,依法确立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五,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物权方式保护,有利于保护农用土地长期用于农业生产;第六,与2003年3月1日生效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了衔接,使法律规范具有一贯性。

(二)《物权法(草案)》“土地承包经营权”条文设计框架初具合理

查看全文

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主要分析依据

关键词]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新型用益物权;内容应法定;应自由转让;可依法继承;可依法抛弃;可依法抵押

《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第3条第2款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按该条款规定分析可知,农村土地承包方式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家庭承包;其二是其他方式承包。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律规范之性质和内容分析,该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实行物权保护”,[1](P.19)即通过家庭承包方式使农户取得的是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主要实行债权保护(除该法第49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确认承包方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外)。《农村土地承包法》重点和核心是调整和规范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达到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利用权。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事关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事关承包方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本文对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规范之存在不足作一法律思考,以便制定《民法典》和《物权法》时更好地规范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达到真正实现维护承包方的合法权益。

一、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并结合民法中物权法理论分析,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2](p.31),是指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生效或者依法登记取得的,对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养殖水面、“四荒”等农村土地进行占有和以耕作、养殖、竹木或者畜牧为生产方式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目的生产经营而使用并获得收益的权利以及该依法承包农村土地所形成权利的处分权。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性质属于物权,属于物权中的他物权,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且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3](p.26)。

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4](pp.152~154):

(1)它是在他人所有之农村土地上设定的物权。这里“他人所有之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查看全文

农业承包合同条例

第一条为了稳定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保护农业承包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业承包合同(以下简称承包合同),是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为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承包的方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协议。

第三条承包合同实行分级管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村经济综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设立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设在同级人民政府农村经济综合行政管理部门内。

第四条承包合同的发包方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方是具有相应承包经营能力的专业队(组)、联户、农户、社员个人。

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力承包的,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单位或人员也可以承包。

查看全文

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主要分析依据

实践已充分证明,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199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截止2000年底,全国已有98%左右的村组开展了延包工作,绝大多数地方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承包合同签发到户”。[2]显然,第二轮承包工作已基本完成。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领域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势必引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止2001年上半年,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53.3万多公顷,占农户承包地面积的5%左右,比2000年底的统计调查数增加4个百分点。流转面积超过13.3万公顷的省份有14个,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区和西南区的四川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10%以上的省份有7个,其中上海市最高达22.94%,其次是浙江省15.63%,广东省12.95%,北京市12.82%,湖北省12.64%,江西省12.50%,湖南省11.46%[3]。因此,中发[2001]18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可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防止或减少农村承包地的弃耕抛荒、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举措。笔者建议,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事关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事关承包方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同时,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是今后农村长期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作一法律思考,以便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达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符合“条件、自愿、规范、有序、依法”之客观要求和真正实现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种类

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第3条第2款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按该条款规定分析可知,农村土地承包方式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家庭承包;其二是其他方式承包。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律规范之性质和内容分析,该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实行物权保护”,[4]即通过家庭承包方式使农户取得的是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主要实行债权保护(除《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9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确认承包方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外)。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32~43条)和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49~50条)规定,并结合民法中物权法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条件下,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与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原承包方(即流出方)依法将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等具体民事权利转移给他人(即流进方)的行为。上述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5],是指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或者依法登记取得的,对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养殖水面、“四荒”等农村土地进行占有和以耕作、养殖、种植竹木或者畜牧为生产方式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目的生产经营而使用并获得收益的权利以及该依法承包农村土地所形成权利的处分权。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性质属于物权,属于物权中的他物权,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且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6]。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32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和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49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以及有关法律规定分析,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它是指转让方(原承包方)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限内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新承包方)的行为。其结果是,转让方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让方依法取得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转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终止,确立受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如转让方依法将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其承包方法律资格和原拥有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消灭。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自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以来,潍坊市两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10483件,审结10210件。为此,潍坊法院专门组织人员对此类案件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因发包方违约引发纠纷。在农业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发包方要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要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都是发包方应当履行的义务,分析起来,发包方的违约行为主要有:

1、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合同在履行过程中,有些村干部看到原来订立的农业承包合同收取的承包费较低,如果按现在的市场行情重新发包将会获取更大的利益,于是在利益的驱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发包方即单方收回承包土地,搞招标承包,引发纠纷。

2、非法调整承包地。合同履行过程中,常常因为村委会负责人更换,新班子对前任村委订立的合同不满意,就否认原合同的效力,私自变更合同条款或对标的物重新发包,因为前几年订立的合同一般期限较长,承包费基数较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有的发包人以合同承包费不合理为由,单方决定提高承包费,或者单方终止合同另行发包,导致纠纷发生。

(二)因承包方违约引发纠纷

查看全文

电力行业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摘要]本文着眼于电力行业的承包作业形式和承包商的工作质量,分析了现阶段电力行业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情况,并论述了增强电力行业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质量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电力行业;承包商;安全生产;项目管理

如今,电力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安全生产问题却不断涌现,难免对行业发展造成了干扰。在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当中,承包商往往承担着直接责任,所以他们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成效将会对行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重视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为提高实践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1电力行业的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概况

随着用电需求的激增和电网的不断完善,专业化、安全化和高效化发展已经成为电力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此情况之下,电力行业承包商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做好相应管理工作。现阶段,电力行业的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但在实践作业环节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丞待解决:首先,承包商莨莠不济。相比于其他行业,电力行业中各项业务开展环节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所有参与业务的承包商必须具备相应资质。但在实践工作中,许多承包商并无准入资格,使得外包工作专业性、标准性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而且,许多承包商虽然具备作业资质,但其安全信用不佳,也难以为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做出保障。其次,承包商管理不规范。如今,电力行业承包商管理不规范问题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其分类分级管理不规范、有关部门监督不及时和合同管理不标准等方面。在外包商作业模式之下,层层分包或以包代管十分常见,这为许多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再次,承包商人员管理不到位。在承包商承接电力业务以后,承包商的工作人员就是相关业务和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将会对外包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而言,承包商工作人员管理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工作人员作业不标准、不专业或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十分严重,而且部分承包商的工作队伍中还存在归属感不强、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它们都将深刻影响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质量[1]。最后,承包商高风险作业管控不当。电力行业当中,许多外包业务都属于高风险作业,十分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但在实际作业环节,发包与承包单位所作出的高风险作业把控工作都不完善,以至于在实践环节错漏频发,对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干扰。而且,许多单位的管控方法和理念较为落后,以至于高风险作业管控工作方法缺乏针对性和高效性,也对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质量十分不利。

2电力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查看全文

浅谈水利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

【摘要】水利工程从意义和作用上来看,也属于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程。其关联着很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农业的水利灌溉、水电发展等等,所以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高度重视,总承包模式是当前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主流模式,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以广西省水利工程建设为例,针对这一课题展开探究,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水利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

1水利工程总承包发展史

我国实施工程总承包起步较晚,起源于1982年原国家化工部对江西氨厂改尿素工程,2003年3月,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文),明确了工程总承包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方式。建设部2004年印发《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建市[2004]200号文),2005年颁布《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质[2005]119号文),提出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水利行业开展总承包已得到了一定范围的认可及推崇。广西周边省在工程总承包方面也走在前列,广东省水利厅2012年8月30日以粤水建管[2012]145号《广东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指导意见》,部分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采用了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2015年2月6日水利部为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规范项目代建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制定了《关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水利工程在1996年就开始推行水利工程的总承包试点,先后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2010年以后,总承包模式在贵州省已比较成熟,在新建水库、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入饮及水文监测系统等各类水利工程中都有运用,水利系统及地方政府在管理总承包工程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和办法已经比较成熟与完善,采用总承包模式实施的工程占比在不断上升,例如,目前贵州省新建水源工程共81座,在已开工的40多座中,有26座水库采用的是总承包建设模式,仅贵州省水利设计院一家单位2014年签订总承包合同费用达到11亿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总承包在贵州省水利工程中的推广程度。贵州省推行工程总承包主要有两种模武,一是设计施工总承包(EPC),二是项目管理总承包(PMC)。广东省水利工程在采取总承包建设管理模式方面属于开始较早的省份,目前广东省在水利工程中采用总承包建管模式已较为普遍,2014~2015年开工的中小河道治理大部分都采用了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建管模式。广东省水利电力设计院从2008年底开始水利工程总承包业务,近几年签订总承包合同额为:2012年为9.7亿元,2013年为5.2亿元,2014年为3.5亿元,2015年估计超过8亿元。广西水利厅对工程总承包的建设管理模式的推广十分重视,自治区水利厅桂水基[2014]36号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第5条:推行集中建设管理模式。按建管分开原则,各市或县组建项目法人,承担该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同时,积极推进项目BT制、代建制和设计施工总承包制等建攻模武。桂政发[2015]1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千方百计做好稳增长工作的意见》第10条:探索项目实施方式。对总投资200万元及以上、且政府投资占50%及以上的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原则上采取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加快进度。

2水利工程总承包分类

2.1EPC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