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4:25: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分层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务分层监管理念企业财务风险调控
财务风险管理是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综观目前有关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公司财务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因而,规避和控制的手段也是全方位、多角度,成本高、耗费大,但效果不明显,且缺乏层次感,二是受传统部门财务观念影响,将财务风险控制的主体定位在财务部门,认为财务部门理所当然应该对企业的所有财务风险承担责任。笔者认为,将财务风险作为一个由财务部门加以控制和防范的整体,往往权责不清、目的不明,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不同管理层次所拥有的财权和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一、财务分层管理理论与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公司财务管理是分层次展开的,管理主体及相对应的责权利是不同的。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三位教授分别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财务经理的财务观以及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体系。这一理论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按主体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其中,出资者财务是以股东及股东大会决议名义直接行使的对重大公司财务事项的管理,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其所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经营者财务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行使对公司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重大事项的制定权、执行权,其管理对象是全部的法人财产,经营者既要承担对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又要承担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责任。财务经理财务则是经营者财务的具体操作性财务,它属于较低层次的财务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短期资产的效率和短期债务的清偿。
公司财务风险是否具有层次性特征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能否采用分层管理的关键。结合企业组织结构特征和财务分层管理理论,我们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具有层次性特征的,理由如下
1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财务目标有着不同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具体到不同管理层次又有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目标不同,风险各异,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层次目标有着不同层次的风险,尽管某些风险影响因素可能影响各个层次,但每个层次对这些因素的反映以及应该发挥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2财权在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分配决定着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不同。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不同管理层次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职责权限不同,各个管理层次的财务权限不同,承担的职责也就不一样,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财务分层监管理念中公司财务风险调控
财务风险管理是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综观目前有关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公司财务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因而,规避和控制的手段也是全方位、多角度,成本高、耗费大,但效果不明显,且缺乏层次感,二是受传统部门财务观念影响,将财务风险控制的主体定位在财务部门,认为财务部门理所当然应该对企业的所有财务风险承担责任。笔者认为,将财务风险作为一个由财务部门加以控制和防范的整体,往往权责不清、目的不明,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不同管理层次所拥有的财权和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一、财务分层管理理论与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公司财务管理是分层次展开的,管理主体及相对应的责权利是不同的。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三位教授分别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财务经理的财务观以及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体系。这一理论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按主体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其中,出资者财务是以股东及股东大会决议名义直接行使的对重大公司财务事项的管理,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其所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经营者财务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行使对公司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重大事项的制定权、执行权,其管理对象是全部的法人财产,经营者既要承担对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又要承担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责任。财务经理财务则是经营者财务的具体操作性财务,它属于较低层次的财务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短期资产的效率和短期债务的清偿。
公司财务风险是否具有层次性特征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能否采用分层管理的关键。结合企业组织结构特征和财务分层管理理论,我们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具有层次性特征的,理由如下
1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财务目标有着不同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具体到不同管理层次又有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目标不同,风险各异,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层次目标有着不同层次的风险,尽管某些风险影响因素可能影响各个层次,但每个层次对这些因素的反映以及应该发挥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工作
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的监管,既是老话题,也是新问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监管个体经济的职能部门,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监管观来指导实践,规范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摆在各级工商部门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今年二月,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后,对个体工商户在监管模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本文就此作些粗浅的论述。
一、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改革及其意义
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分层分类监管,主要围绕“下放权限”和“信用监管”二项内容。所谓“下放权限”,是指市、县工商局以及大中城市工商分局依法委托符合条件的工商所对个体工商户进行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和验照,以及对从事经营活动但依照有关规定免于工商登记的个体经营者进行备案。“信用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法对所掌握个体工商户的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信息进行内部信用评价,按不同评价划分不同的监管类别,实行分类管理的监管方式。
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的意义主要有:
1、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是工商部门探索改革监管模式的需要
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讲话
“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是20**年全国工商系统两大改革之一。在安徽召开这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对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能力建设的意义,通过大家交流在此项工作中的体会,深化我们对这项改革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认识,通过政策理论研究与一线监管工作的结合,拓展思路,发现问题,明确推动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途径。
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登记管理是工商部门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20**年底,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将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作为工商机关不断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和监管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的两项重要内容之一确定下来。20**年3月,经商总局个体司同意,研究中心以工商研字[20**]第1号文下发通知,开展了“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专题探讨活动,目的是使研究中心的工作更好地贴近基层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大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总局中心工作保持步调一致。
一、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对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工商户分层登记分类管理改革是以个体工商户分层登记、分类监管为基本模式,结合建立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和完善网络化手段,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作用,规范主体准入行为,实施有效管理。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不是简单的将个体户的登记注册工作委托到工商所,并将个体户分为A、B、C、D四类进行管理,而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改革调整,根本目的是探索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发展需要的登记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登记管理水平,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符合全面建设信用工商、法治工商和信息工商的总体要求
8月份,王众孚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信用工商、法治工商和信息工商”的任务,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各级工商部门要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努力建设信用工商;要正确处理严格程序与放宽准入的关系,依法把好市场准入关,努力建设法治工商;要正确处理传统工作方式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以实施“金信工程”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监管执法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信息工商。
县工商局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改革工作方案
县工商局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改革工作方案
为有效地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促进个体工商户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基层改革和职能到位,根据省、州局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改革现行个体工商户登记体制、登记管理方式和监督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调整监管布局,强化属地监管,规范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个体工商户分层登记、分类监管为基本模式,结合建立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和完善网络化手段,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作用,规范个体工商户准入行为,实施有效管理,探索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县现阶段的个体经济发展需要的登记监管机制,提高登记管理水平,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思考
自1987年8月5日国务院颁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以来,全国个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个体工商户的绝对户数亦大大超过了企业总数。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以及监督管理职责绝大部分由基层工商所承担,虽然个体工商户的登记与监管工作相对企业而言比较简单,但总量较大,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工商行政职能从“收费型”向“监管执法型”转变的今天,随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监管领域不断拓宽,基层工商所担负的职责更加繁重。如何使基层工商部门从没有重点的管理状态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强化执法力度是工商部门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的现状
截止20**年9月底止,重庆市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了46.08万
户,注册资金80.67亿元。虽然绝对数量较大,但普遍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部分边远地区的经营者文化较低,守法经营的意识差。同时,从事的行业大多数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产业中。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的行业比较少,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附加值不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一)无照经营现象较为泛滥。
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违法行为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工作的一个重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近年来,虽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大了对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但成效并不明显,之所以无照经营屡查不止、屡禁不绝,就近几年来查处的无照经营案件来看,造成无照经营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经营者缺乏依法经营的观念,对办证办照抱着无关紧要的态度甚至有对立的情绪。二是基层工商所观念错误,认为经营者只要能交上规费,办不办营业执照都无所谓。三是过高的市场准入成本,从现行的市场准入程序来看,繁多的行政审批客观上挡住了大批经营户取得合法资格的途径。以开办一个小规模饭馆为例,在办照前必须取得卫生部门的卫生许可证,外地人员还须提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等等,须交纳一笔不小的费用不说,还要去多个不同的地点和部门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办理这些前置许可证件。
工商网格化监管新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主体日渐庞大而繁杂,新型主体和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工商部门监管任务和压力不断加重,如何利用有限的力量,科学、有效、规范地监管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工商局**分局以“四个统一”为指导,致力于探索符合“四化”建设的监管模式,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健全经济户口数据库,实施“网格化”监管改革,促进了监管职能到位,提升了执法服务水平,实现了监管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20**年初,**分局被山东省工商局确定为全市唯一的登记监管联系点。同年该局企业注册局被授予山东省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一、夯实基础,理顺机制,实施“网格化”监管
“网格化”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本涉及工商部门的全部职能,**分局在立足于现有的管理资源基础上,打破各科室职能界限,对传统的监管模式进行整合、创新,举全局之力,确保了“网格化”监管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科学划分网格,明确监管目标。
**区设8个街道办事处,42万人口。辖区企业1689家,个体工商户9972户,各类专业市场8处。为确保“网格化”监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分局制定下发了《网格化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在日常监管中,以道路或片区为界,将每个基层所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确定1-2名工商人员为一个网格的责任主体,对网格内各类市场主体从设立、经营到退出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监管。在分局、工商所、巡查人三级层层分解和明确监管责任的基础上,将工商所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形成责任区,将责任区分配给每个巡查责任人,巡查责任人对责任区的“经济户口”承担管理责任。相邻两个以上责任区为一个巡查组,以组为单位对辖区经济秩序实施监督管理和执法巡查。对外,各工商所将网格编制情况(包括范围界限、主体户数、责任人姓名等)在公告栏中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网格划分中,各工商所对各自管辖区域进行网格设置,明确网格的责任人和每个网格的监管范围或网格边界,同时,画出相应的网格示意图。对监管范围内的各类主体如街道、社区、市场、写字楼、村等地址予以标注,网格责任人按照分局提供的经济户口录入卡,对各自网格监管范围内的无照经营和已注册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台帐,并录入微机。目前,已划分8个所级网格、27个监管组网格。分局设定了具体的网格管理目标,使网格责任人日常工作有了努力方向。
内部控制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内部控制视域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包含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不准确性,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性,企业内部监管的低效率性等问题存在。以及内部控制视域下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研究进行论述,从而能够使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有效的实行。
关键词: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完善与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发展前景,但企业在面对这些机遇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相关的考验与挑战。目前,从我国经济日益发展来看,我国各大企业在支撑与进步上做出了贡献,但是也给承认,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我国各大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内部控制上,仍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与经济风险。
一、内部控制视域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不准确性。虽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与国家政策上下发给各大企业许多的优惠与惠民政策条例,以及给予各大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规定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构建的标准化,但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还是以往企业财务内控机制就是内部监管,企业在形成上构建了企业内部的监管机构体系,在监管制度上也按照企业的管理条例制定,企业内部监管体系技术在企业实行各种监管制度与执行手册以及一系列的相关要求与书稿文件。但企业在思想意识上就很排斥这种监管制度性与文件性的束缚。因此,企业构建内部监管机制没有与企业的实际运行相结合,内部监管制度体系构建的也不是很规范与标准化,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存在控制问题。(二)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性。企业在构建的内部监管机制的不规范与标准形式上,促使在企业实际的内部监管机制实施中,具体的实践也不是很规范,这就使企业内部监管人员在实施中带来了很多的不规范性阻碍。企业内部监管人员通常在执行中都是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执行监管的,因企业内部监管机制体系本身就不准确,促使在企业监管中存在不规范性,从而也影响了企业内控制度的实行成效,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存在控制问题。(三)企业内部监管的低效率性。按照目前我国各大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已经构建国家政府监管体系与生活监管体系的企业外部监管体系。但对于企业来说,这种监管体系的实行效果不是很有成效,这种监管管理无法在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体系上起到监管指引,反之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其监管效率低下,例如企业员工的职责不清,甚至出现一个人能够进行多个岗位任职情况,在者就是一人跨部门的实行监管制度,虽然企业具有监管管理机制存在,但监管管理人员很难发挥其职责的效果与成效,以致企业内部监管的低效率性的出现,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存在控制问题。
二、内部控制视域下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研究
安监局安全培训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全面提升安全监管人员依法监管能力,按照“统筹组织,分层次、分行业、大规模、大力度”的培训原则,根据我市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为重点,通过全员培训,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纪律严明的安全监管队伍,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执法监管水平和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统一协调培训相关工作。
养老险基金监管体制完备论述
2009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随着试点工作的展开,参保人数逐步提高,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基金积累也达到一定规模,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国参加新农保人数10277万人,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全年新农保基金收入453亿元,其中个人缴费225亿元,基金支出20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基金的结余将继续增加,对这部分累积基金的监管成为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新农保的基金监管体制仍不完善,漏洞很多,这无疑会影响基金的长期健康运营。构建合理的基金监管体制迫在眉睫。鉴于新农保基金与其他社保基金的共同性及特殊性,在监管体制的构建中,本着将基金“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的原则,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及特殊性分析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现状
根据《指导意见》以及2011年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新农保基金实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国家行政方面监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以及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经办机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群众自觉监督。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特殊性分析
首先,新农保基金来源于农村,资金短缺又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新农保实行的是三方供款,即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可以看出,新农保基金主要来自于农村,基金的累积额与当地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资金短缺是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严重现实问题,故在新农保基金投资营运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基金投入到农村,如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真正做到基金的“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既实现了保值增值,又解决了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投资渠道的扩展与变化,必然引起监管体制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投资方式,设立相应的监管模式。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的那部分资金,安全性较有保障,主要是确保其符合国家规定;投入农村资本市场部分,鉴于农村资本市场本身较弱,发展很不成熟,应实施比较严格的监控。其次,目前大部分试点地区实行的是县级管理,管理层级较低。基层政府的管理能力较弱,对于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尤其是保值增值方面,受于人才、信息及投资能力的限制,效果不甚乐观,监管尤为重要。同时,基金监管的统筹层级也较低,不利于政策的统一规划,监管工作过于分散也会损失效率。在逐步提高管理统筹层次的同时,构建适合管理层级较低的监管模式是新农保基金监管特殊性的又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