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注射给药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3:42: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注射给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管理论文

摘要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不少制剂现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有希望在最近一两年内上市,从而将给长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带来福音。本文重点综述了胰岛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据1998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约为1.35亿人,到2025年,估计糖尿病患者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由5100万增加到7200万,增加42%;而发展中国家由8400万跃进到2.28亿人,增幅达17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9%,为此美国每年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上约花费1000亿美元左右。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状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25岁至6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方便的一种,其病人依从性最好。但由于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在胃肠道内的吸收难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点,因而提高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家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难题。目前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如下几方面:

查看全文

临床胰岛素非注射给药试验阶段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口服给药;肺部给药;口腔给药;其它给药途径;结语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口服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方便的一种、微球及毫微球制剂、胰岛素脂质体、胰岛素微乳及油制剂、肺部具有较多的优点、胰岛素的毫微球及微球制剂的肺部给药、胰岛素经鼻粘膜吸收被认为是效果确切的、口服该药物在体内可引起细胞内胰岛素的解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不少制剂现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有希望在最近一两年内上市,从而将给长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带来福音。本文重点综述了胰岛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据1998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约为1.35亿人,到2025年,估计糖尿病患者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由5100万增加到7200万,增加42%;而发展中国家由8400万跃进到2.28亿人,增幅达17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9%,为此美国每年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上约花费1000亿美元左右。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状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25岁至6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口服给药

查看全文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研究论文

胰岛素(INS)是目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主要药物,属多肽类药物,分子量大,半衰期短,脂溶性差,不易透过生物膜,长期以来一直以注射给药为主,不仅用药不便而且会出现注射部位炎症,硬结等副作用及耐药性,为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INS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与研制,如口服、鼻腔、肺部、直肠、透皮制剂等,并已在这些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现就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动态做一简要综述。

1口服给药

游离的INS口服无效是由于①INS易被胃肠道中的酶水解失活,②INS分子量大超过6000,很难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③肝脏首过效应。因此需要对INS加以保护及促进吸收才能使口服成为可能。目前常用的技术手段和剂型如下。

1.1制成微囊、毫微囊或纳米颗粒

Damage[1]等报道分别给予大鼠口服12.5和50IUkg-1INS微囊,可分别降低血糖水平至50-60%,达6d和20d。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及糖尿病狗依次不同剂量一次口服氰基丙烯酸酯包裹的INS微囊,可维持1-3周的降糖效果,INS可在小肠各部位吸收,其吸收大小顺序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2]。杨彩哲等[3]也报道给糖尿病大鼠一次口服120IUkg-1的氰基丙烯酸酯毫微囊乳液,给药后第1d血糖下降,第2d降至正常,维持正常血糖3d,降糖幅度达90%。

张强等[4]用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包裹INS,制成INS毫微球,比较了INS溶液皮下给药和INS毫微球口服的降糖效果,结果表明INS毫微球口服后降血糖速度低于皮下给药,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血糖水平相对较为稳定,相对生物利用度为7.58%。之后[5]又改进了配方,比较两种INS毫微球的降糖作用,其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7.86%和28.56%。毫微球增加INS吸收的机制已明确的有两点:一是小于500nm的NP可以在肠道的派尔淋巴集结(Peyer''''spatches)中累积,并以完整的结构通过淋巴结集中的M细胞,将药物释放到循环中去[6],其次是由于INS分子结合于毫微球,INS受到NP的保护,与蛋白水解酶的接触机会大大下降,从而增加了吸收的机会[7]。

查看全文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不少制剂现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有希望在最近一两年内上市,从而将给长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带来福音。本文重点综述了胰岛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据1998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约为1.35亿人,到2025年,估计糖尿病患者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由5100万增加到7200万,增加42%;而发展中国家由8400万跃进到2.28亿人,增幅达17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9%,为此美国每年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上约花费1000亿美元左右。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状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25岁至6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方便的一种,其病人依从性最好。但由于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在胃肠道内的吸收难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点,因而提高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家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难题。目前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如下几方面:

查看全文

栀子苷镇痛分析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药品与试剂杜冷丁,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栀子苷,本实验室提取纯化[2];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伊文思蓝,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分装厂产品;角叉菜胶,Sigma公司。

1.1.2动物昆明种小鼠,18~22g,湖北省动物防疫中心提供。

1.2方法[3,4]

1.2.1栀子苷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昆明种雌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栀子苷大剂量组(50mg/kg)、栀子苷中剂量组(25mg/kg)、栀子苷小剂量组(12.5mg/kg)、杜冷丁阳性对照组。分组前进行筛选,调节小鼠热板测痛仪,使温度保持在(55.0±0.2)℃,每次取1只小鼠,放入测痛仪内,记录自放入到出现舔后足所需的时间(s)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小于5s或大于30s出现舔后足者,以及喜跳跃者,一律弃去不用。取合格者进行分组,标记,重新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基础痛阈值。

查看全文

栀子苷镇痛抗炎药理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栀子苷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方法小鼠热板实验,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实验,栀子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栀子苷对醋酸诱发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栀子苷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等。结果栀子苷25mg/kg剂量(P<0.05)能延长热刺激所致小鼠痛觉反应时间,栀子苷50mg/kg剂量组和12.5mg/kg剂量组对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最大扭体次数减少百分率可达55%,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栀子苷12.5mg/kg剂量组(P<0.05)和25mg/kg剂量组(P<0.01)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栀子苷大剂量(50mg/溶液kg)组能导致腹腔毛细血管渗透液的吸光值显著降低(P<0.01),即对急性炎症渗出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栀子苷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没有明显抗炎作用,炎症渗出液中PGE2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其抗炎作用可能与PGE2释放没有关系。结论栀子苷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关键词:栀子苷镇痛作用抗炎作用

栀子是药食两用传统中药,药用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证,外治扭挫伤痛。栀子果中含有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其中栀子苷(geniposide)含量最高(含量可达6%),在栀子的药用效果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栀子黄色素生产过程中的废液提取和精制栀子苷,主要对精制的栀子苷进行了镇痛和抗炎作用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药品与试剂杜冷丁,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栀子苷,本实验室提取纯化;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伊文思蓝,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分装厂产品;角叉菜胶,Sigma公司。

查看全文

固体脂质纳米粒制作法论文

【摘要】目的从固体脂质纳米载体的制备和剂型应用等方面阐述其研究进展情况。方法以国内外大量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结果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多种制备方法各有优缺点,以高压乳化法、微乳法较好,其低毒、靶向性好、缓控释药物能力强等优点决定其在剂型应用方面有很大潜力。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是一种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型给药系统。

【关键词】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给药途径综述

药物载体输送系统亚微粒(如微乳、微球、脂质体、药质体)的研究已成为药物新剂型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纳米粒又称毫微粒,是一类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纳米级固态胶体颗粒,粒径为10-1000nm,分为纳米球和纳米囊。药物可包埋或溶解在纳米粒的内部,也可吸附或偶合在其表面。其既能改变药物的释放速度,又能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提高生物利用度。制备纳米粒的材料较多,大致可分为聚合物和脂质材料,前者制成的纳米粒称为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nanoparticles),后者称为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SLN)。SLN具有生理相容性好、可控制药物释放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

1载药纳米粒的种类

1.1纳米脂质体

脂质体(脂质小囊)最早是指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层封闭的泡囊,现在可人工合成的一种具有同生物膜性质类似的磷质双分子层结构载体。亲脂性药物可包封于脂质双层膜中,亲水性药物则溶解于水相内核中。脂质体具有可保护药物免受降解,达到靶向部位和减少毒副作用等优点,同时脂质体膜易破裂、药物易渗漏、包封率低、释药快等也是其存在的缺陷。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超声分散法、逆相蒸发法等,张磊等用逆相蒸发一超声法制备了胰岛素纳米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3.3nm,包封率78.5%。

查看全文

对幼儿合理用药的策略分析论文

【关键词】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合理用药

【摘要】小儿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儿科用药绝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但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目前依然存在。现对小儿用药常见问题作一分析,以及对如何合理用药作一探讨。

一、儿科用药常见问题

1.1抗生素的滥用

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复杂,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门诊治疗时家长经常点名要抗生素,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患儿家长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这种滥用首先体现在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儿童,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特别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但有调查结果报道表示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100%。虽然孟黎辉等报道的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概率为71.32%,但仍高于卫生部规定的使用抗生素控制在50%以下这一标准。其次,对于小儿腹泻也存在较多不恰当的抗生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减轻症状也不能缩短病程,反而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增加耐药性,但临床实际情况中抗生素的应用较为普遍。

1.2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查看全文

小儿用药研究论文

1儿科用药常见问题

1.1抗生素的滥用

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复杂,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门诊治疗时家长经常点名要抗生素,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患儿家长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1]。这种滥用首先体现在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儿童,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特别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2],但有调查结果报道表示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100%[3]。虽然孟黎辉等报道的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概率为71.32%[4],但仍高于卫生部规定的使用抗生素控制在50%以下这一标准[5]。其次,对于小儿腹泻也存在较多不恰当的抗生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减轻症状也不能缩短病程,反而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增加耐药性,但临床实际情况中抗生素的应用较为普遍。

1.2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物。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当前适用于小儿解热镇痛药品种剂型相对较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6]。但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在非处方消费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超过推荐剂量使用,甚至把退热药当预防性药用。而有些临床医生,由于对复方制剂成分了解不够,易造成该药的重复使用而使药物使用过量,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小儿,更易造成肝、肾、血液系统等器官的损害。

1.3糖皮质激素的滥用

查看全文

麻竹叶黄酮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利用麻竹叶黄酮进行了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和致突变实验。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实验。结果小鼠经口LD50>25g·(kg·bw)-1,腹腔注射LD50>10g·(kg·bw)-1;竹叶黄酮各剂量组不能使鼠伤寒沙门氏菌移码突变株和碱基置换突变株发生回复突变;没有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断裂效应及纺锤体毒效应;也对小鼠精子的畸形无影响。结论竹叶黄酮是一种安全的保健食品功能因子。但对人体有无毒副作用还需作临床实验。

【关键词】竹叶黄酮半数致死量Amees实验微核致突变作用毒理学

ToxicologicalTestonFlavonoidsfromLeavesofDendrocalamusLatiflorus

Abstract:ObjectiveAcutetoxicityexperimentsandmutationexperimentswereconductedonmicewiththeflavonoidsfromtheleavesofDendrocalamuslatiflorus.MethodsBymeansofacutetoxicitytest,malformationtestofmicesperm,micronucleustestofbonemarrowcellandAmestest.ResultsLD50(ig)formicewasmorethan25g·(kg·bw)-1andinLD50(ip)formicewasmorethan10g·(kg·bw)-1.MutagenicactionofflavonoidfrombambooleavesonTA97,TA98,TA100andTA102,andtoxiceffectonmicemarrowmicronucleusaswellaseffectonmalformationofmicespermwereallnegative.ConclusionTheflavonoidsfromleavesofDendrocalamuslatifloruswasatypeofsecurefunctionfactorofhealthyfood,butwhetherithastoxicornegativeeffectonhumanornotitneedfurtherobservationin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Flavonoidsfrombambooleaves(FBL);LD50;Amesexperiment;Micronucleus;Mutationexperiments;Toxicology

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又名甜竹、八月麻(福建),属禾本科牡竹属,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大型丛生竹种[1]。麻竹叶大,宽4~7cm以上,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很值得开发利用。竹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2~4]。竹叶提取物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调节血脂、阻断亚硝化反应、增强免疫和抗菌抑菌的作用[2~4]。竹叶中所含的功能因子主要是黄酮糖苷和香豆素类内酯等[3,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