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3:28: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洲教育研究内容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及其分析
本文以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非、中非、西非、南非、北非,以及非洲五十多个国家名为关键词,搜索了中国知网从最早收录时间起(1979年,但非洲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章最早刊登于1981年)到2012年期间所刊登的文章,从中筛选出与教育相关的文章,摒除编译信息之后,共搜到382篇关于非洲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其中,最早的非洲教育研究于1981年《西亚非洲》第三期,篇名为《南非教育制度中的种族歧视》。分析这些文章可发现,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文章内容多为在翻译基础上的简单概括性介绍,这部分文章总数为20篇,占总数的5.2%;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有40篇,占总数的10.5%,文章内容多为介绍非洲地区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部分文章主要由《比较教育研究》(时为《外国教育动态》)刊发;其余的314篇论文都发表于2000年以后,占总数的82.2%。由此可见,非洲教育研究的兴盛是在2000年以后。在样本的分析上,本文将搜集的382篇论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分解为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研究者所属的单位、研究者的合作形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论文所刊发期刊五个大类,并进一步依据其内部维度进行细分。然后,本文计算了上述各个分析单位出现的频次及其在总量中的比例。在进行资料统计时,笔者对预定的分析类别做了适当的修正,如研究方法的类别,预定的类别中有定量分析一项,但是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中还没有真正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因而取消了这一分类。最后,依据上述的统计资料和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其内部变化的特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后续发展的启示。
二、主要研究结果
(一)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群体
1.研究人员所属单位
本文统计了382篇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作者(以第一作者为准)的所在单位(详见表1),发现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最为集中的单位是浙江师范大学,该校人员发表的文章数为104篇,占文章总数的27.2%,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研究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首家专门研究非洲教育问题的学术机构。2007年,该中心发展成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为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单位也有若干学者进行非洲教育研究,其所发表成果数量虽远少于浙江师范大学,但也是非洲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特点
在“黑非洲”这个以部落或部族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大陆,舞蹈作为非洲人民最古老、最普遍、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舞蹈成为非洲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非洲居民,男女老幼都非常喜爱跳舞。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他们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舞蹈成为青年男女爱情的纽带。居住在尼日尔境内的富尔贝人中,博罗罗族人每年举办“热尔窝舞周”,它是一个大型集体婚礼活动。入冬时节,博罗罗族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从各地聚集到萨赫勒地区。婚礼活动开始是合唱,然后是化了妆的男子歌舞。青年女子们在一旁围观,她们从舞蹈的男子群中精心挑选心爱的情人。经过七天的歌舞活动,姑娘们选中了心上人,便结为夫妻。①在萨赫勒,丧葬活动与舞蹈也紧密相关。坦桑尼亚的马孔德人,在人死后对死者进行祭礼,祭祀礼仪上,悼念者要不停地唱歌跳舞,歌词和舞蹈的内容是祈求各种鬼怪神灵不要伤害死者。在黑人传统社会里,亲属向死者致哀悼词,由村里的妇女们以合唱形式表达出来。合唱时,音乐是用手鼓伴奏,曲调凄婉动人。②
舞蹈是非洲黑人感情的宣泄和力量的源泉,与舞蹈如影随行的音乐诠释着他们的肢体语言,将他们宣泄的情感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向世人展示非洲民族独有的内涵和风情。那么,归纳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强烈的节奏感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是任何国家的舞蹈艺术所不能相比的,这种节奏可以说是舞蹈动作的声乐化,“任何一个基本音乐的思想基础都是动作和声音动机的一致,首先是节拍、节奏动机的一致”。③这种音乐节奏异常复杂。最典型的节奏是高度发达的节拍交替和节奏交替形式。在非洲各个民族的舞蹈中,大家都可看到节奏与动作的紧密联系性。如加纳北部南多姆族的“塞克佩雷”舞中,音乐由木琴演奏,节奏部分用鼓、铃和铁制响板,并由舞者自己演奏。但各组舞蹈之间的过渡信号则由负责的节奏线结合起来。④在伊卓人的“埃塞尼”舞中,动作按照一首歌曲的节奏线而定,而不按照伴奏的打击乐器而定,并随歌曲的重复而重复。加纳安洛——埃维人的阿格贝阔舞,它包括多种舞蹈步型,每种都由领鼓击出恰当的节奏音型引出,并用那种音型继续下去。每种音型都不间断地重复多次,并用另一组动作同下一种音型联系起来,使舞者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可准备跳下一步型。以上这几种舞蹈都是需要演员在公演之前的排练中掌握好的;还有一些舞蹈有更多的即兴表演,舞者可以对基本动作作出不同的加工处理,但要和舞蹈的领鼓手或其他器乐家演奏的节奏线相一致,因为整个舞蹈受这种节奏线的支配。由此可见,鼓在非洲黑人舞蹈音乐中起着引领舞曲节奏的重要作用。它决定舞蹈的韵律,也决定着舞蹈的风格特点。非洲黑人舞蹈表演用的鼓有上百种:木鼓、水鼓、战鼓、葫芦鼓等等。表演时用的小鼓可用手握,大的鼓要使人站在凳子上敲打。鼓的周围常装饰有铃铛等饰物,更增强了舞蹈音乐的节奏感。
律动性强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点。他们的动作粗犷有力,感情炽烈,善于以夸张的形体动作抒发自己的感情,舞者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起伏胸部、屈伸腰部、摆动胯部、扭动臀部、晃动手脚、跺脚等。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的律动来表达情感的;加纳弗拉人的“迪阿“舞,每个舞蹈者右踝上戴一串蜂音器,右手还握一把剑。当演唱时,演唱者在音乐的强拍上用右脚跺地,在弱拍上用左脚快速地轻踏一下。当右脚跺地时,身体稍向右倾侧,然后弱拍是摆向左边。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踏舞”“大跨步舞”(索托族)等。在加纳的达戈姆巴人的“恩英多古”舞中,主要用腹肌,而加纳的洛比人则强调上半身的动作,可以有旋转或肩的上下运动,或用某些手臂动作和肩胛的收紧放松动作来伸展前胸。还有像尼日利亚的卡拉巴利人的舞蹈,臀部有各种细微的动作。因此,这种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造成的强烈的律动感成为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色。
群体性和模仿性是非洲黑人舞蹈的常用形式,体现了非洲黑人舞蹈音乐具有乡土气息的特点。在他们的舞蹈中,很少看到独舞的形式,舞蹈反映的内容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舞者往往是围成一个半圆、圆圈或排列成行表演,动作主要模仿农事、狩猎、战争等活动。一位探险家对刚果的战争舞这样描述:“一千个脑袋仿佛是一个脑袋似的,起初他们同时仰起来,显出昂扬的气魄,然后同时低垂下去,发出凄切的哼叫声……”⑤
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舞者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有时可以决定舞曲时间的长短。音乐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让舞蹈者培养感情。序歌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音乐家常常在演出开始时用序歌或一组这类歌曲来达到培养感情的目的。序歌可以用自由节奏演唱,并可以用一两件乐器伴奏而无需全体合奏,也可以不用声乐引子,而用器乐的前奏曲。在加纳西北部用木琴为舞蹈伴奏的地方,在跳主要舞蹈之前常用木琴演奏一小段前奏曲。同样,乔比人组成大型的木琴乐队,以乐队的引子开始“恩戈多”舞蹈。也可用声乐和器乐结合的引子,如在阿肯人的“凯泰”舞中,序歌可由一两个独唱者演唱,并交替加进笛子重奏,这种人声和笛子的交替一直持续到领唱者引进合唱为止。
浙商投资非洲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商投资非洲现况的介绍,从内外因角度论述了浙商投资非洲的原因。从内因来看,首先是由于国家和浙江省政府倡导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社会,保持同各国家和地区友好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鼓励浙商走进非洲;其次浙江省内资源紧缺,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成为浙江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再则浙江企业面临产业升级等问题,促使浙商们纷纷寻求投资非洲的探索之路。从外因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趋势下,非洲丰富的资源、诱人的市场前景及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各地的投资者。最后,笔者结合一些实例分析了浙商投资非洲所遇到的困难,如语言沟通障碍、风俗习惯差异、企业管理和融资瓶颈等,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浙商;非洲;投资;分析
近几年,去非洲掘金的浙商日益增多,投资领域和生意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据浙江省外经贸厅提供的信息显示,浙江一些企业已介入非洲的资源开发领域,如余姚的“兴隆”公司、“长青”公司,相继在刚果(金)设立矿业公司,开发当地丰富的金属资源。事实上,浙江民营资本参与非洲资源产业开发正进入热潮。2007年6月,宁波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获得加蓬一处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的铅锌矿详细勘探权。此前,该公司在加蓬还获得一处1.1万平方公里锰矿的详细勘探权。
由此可见,浙江的企业正在加快“进军”非洲的步伐。据媒体信息披露,到2005年底已有182家企业到非洲投资、经商,投资额约5570美元,足迹遍及34个非洲国家。其中,生产型企业近年来呈现增多的趋势。对此,浙江省外贸厅外经处有关负责人表示,非洲很多产业还是空白,投资潜力巨大。
目前,浙商进入非洲有两种形式:一是贸易;二是直接投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这两种形式大有用武之地。贸易只是分享中非合作"盛宴"的一种谋略。非洲大陆素有"世界原材料仓库"之称,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大激发了浙商不远万里赶去投资的热情。为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浙商采取直接投资这种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成为中非合作双赢的真实写照。
一、浙商投资非洲的内外原因
非洲的神秘婚礼
统婚礼中存在着一些神秘莫测的地方。它们蕴含了"古老世界"的美丽,因此,把我们深深吸引。然而,现代的非洲年轻夫妇更倾向于一种传统与西方现代模式相结合的婚礼,从而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表达爱意与承诺的方式。
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产生了一种长达两天的马拉松式的婚礼。
传统婚礼通常在第二天举行。一个传统的Sotho婚礼在新娘一早到达新郎家后开始。新娘会受到新郎家里的女性成员的欢迎。同时,新郎的女人们还会给予新娘一些新婚的建议,比如:怎样持家,怎样忠于丈夫及不可以回娘家抱怨等。尽管这些建议有点过时,但却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妇女是家庭的中心和力量,她的责任在于使全家上下团结起来。
随后,新娘将穿上传统的Sotho礼服,包括一件亮蓝色连衣裙,头戴的"doek"及套在肩膀上的一条小围巾。她不准化妆。然后,新郎家的妇女们围着她边唱边跳。新娘还必须搅一搅在熊熊炭火上烧的一个锅以示她会成为一个好妻子及好厨师。她还会被带着在屋里绕两圈,然后新郎家的一名男性成员会送给新娘一头绵羊作为礼物,新娘必须碰一下绵羊表示接受,但她在所有的过程中都必须保持沉默。在新娘绕屋走第三圈时,她的婆婆会在门口欢迎她并且再次给她建议。之后绵羊被杀死,以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吃团圆饭。
同一天晚些时候,婚宴开始,婚礼气氛热烈,而且没有客人名单,因此婚宴上会看到很多陌生人。新娘新郎一到,宴会就会被又唱又跳的人们团团围住,并被致以诚挚的祝福。对于很多非洲新婚夫妇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束婚礼的方式,这种方式允许他们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采用更多西方的庆祝方法。
非洲国家埃及
(1)社交礼仪
握手礼---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拥抱礼---力度适中
亲吻礼---根据交往对象不同分为:
吻面礼,一般用于亲友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
吻手礼,向尊长表示谢意或是向恩人致谢时使用。
非洲菊效益种植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非洲菊;康乃馨;经济效益评估
论文摘要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引进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纯利润分别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类高投入、高产出的鲜切花花卉,种植适应气温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气性强的土质生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花的需求日益剧增,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东风镇在2001年动员5户农户种植非洲菊9个大棚,由于经济效益高,现已发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进试种康乃馨共281个标准大棚。这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基本情况
1.1种植地点东风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地处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湾、乌当两个四面环山的坝子组成,土地肥沃,年均气温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鱼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汇于两个坝子。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源齐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种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发展情况从2001年起。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试种非洲菊9个大棚,经不断努力现已发展到500多个大棚。康乃馨种植从2005年2月开始筹建。由于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农户需租赁他人地块修建大棚,每公顷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户修建1个大棚需1500元(每个大棚国家投入3900元)。4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止。共有马斯特、达拉斯、佳农、卡曼、红芭、浅粉芭芭拉等21个品种281个康乃馨标准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种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产上市。2005年6~8月间所种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时,2茬花正值花苗期。总体的鲜花销售市场较好,部分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基层非洲猪瘟防控难题及对策
摘要:非洲猪瘟给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疫病暴发后致死率极高,使我国的生猪存栏量急剧下滑。对于该病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安全有效的疫苗,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加强疫病防控成为降低该病发生率、减小经济损失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基层防控是预防该病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本文就当前基层非洲猪瘟的防控现状以及在防控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等,对基层如何进行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提出几点对策,以期为非洲猪瘟的基层防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基层防控难题;对策建议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畜牧产业大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于各类畜牧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猪肉一直是我国大多数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肉类食物。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暴发以来,给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我国已经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也将其归为法定报告的疫病。由于没有非洲猪瘟的有效治疗方法,疫苗等防控手段也尚未成熟,因此做好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最前线,也是关键环节。也就是说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而防控的难点也在基层。本文根据当前基层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现状
1.1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对猪易感,猪是该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该病具有急性、热性以及高度接触性的特点,生猪感染后会出现严重的网状内皮系统出血等症状,死亡率极高,可达100%。该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以通过与患猪或者被病毒污染的器具等直接接触感染,也可以通过蚊虫等叮咬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饲养人员或者车辆等携带传播,此外,厨余垃圾或者生猪运输等途径都能传播该病。该病的感染性非常强,并且发病急,病程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非洲黑人舞蹈音乐民族特征论文
摘要:非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无疑是指整个非洲大陆,但从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角度来看,往往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即“黑非洲”。文章所谈的非洲音乐是界定在撒哈拉以南地区。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文章通过举例分析,总结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特点。
关键词: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特点
在“黑非洲”这个以部落或部族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大陆,舞蹈作为非洲人民最古老、最普遍、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舞蹈成为非洲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非洲居民,男女老幼都非常喜爱跳舞。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他们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舞蹈成为青年男女爱情的纽带。居住在尼日尔境内的富尔贝人中,博罗罗族人每年举办“热尔窝舞周”,它是一个大型集体婚礼活动。入冬时节,博罗罗族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从各地聚集到萨赫勒地区。婚礼活动开始是合唱,然后是化了妆的男子歌舞。青年女子们在一旁围观,她们从舞蹈的男子群中精心挑选心爱的情人。经过七天的歌舞活动,姑娘们选中了心上人,便结为夫妻。在萨赫勒,丧葬活动与舞蹈也紧密相关。坦桑尼亚的马孔德人,在人死后对死者进行祭礼,祭祀礼仪上,悼念者要不停地唱歌跳舞,歌词和舞蹈的内容是祈求各种鬼怪神灵不要伤害死者。在黑人传统社会里,亲属向死者致哀悼词,由村里的妇女们以合唱形式表达出来。合唱时,音乐是用手鼓伴奏,曲调凄婉动人。
舞蹈是非洲黑人感情的宣泄和力量的源泉,与舞蹈如影随行的音乐诠释着他们的肢体语言,将他们宣泄的情感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向世人展示非洲民族独有的内涵和风情。那么,归纳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强烈的节奏感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是任何国家的舞蹈艺术所不能相比的,这种节奏可以说是舞蹈动作的声乐化,“任何一个基本音乐的思想基础都是动作和声音动机的一致,首先是节拍、节奏动机的一致”。这种音乐节奏异常复杂。最典型的节奏是高度发达的节拍交替和节奏交替形式。在非洲各个民族的舞蹈中,大家都可看到节奏与动作的紧密联系性。如加纳北部南多姆族的“塞克佩雷”舞中,音乐由木琴演奏,节奏部分用鼓、铃和铁制响板,并由舞者自己演奏。但各组舞蹈之间的过渡信号则由负责的节奏线结合起来。在伊卓人的“埃塞尼”舞中,动作按照一首歌曲的节奏线而定,而不按照伴奏的打击乐器而定,并随歌曲的重复而重复。加纳安洛——埃维人的阿格贝阔舞,它包括多种舞蹈步型,每种都由领鼓击出恰当的节奏音型引出,并用那种音型继续下去。每种音型都不间断地重复多次,并用另一组动作同下一种音型联系起来,使舞者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可准备跳下一步型。以上这几种舞蹈都是需要演员在公演之前的排练中掌握好的;还有一些舞蹈有更多的即兴表演,舞者可以对基本动作作出不同的加工处理,但要和舞蹈的领鼓手或其他器乐家演奏的节奏线相一致,因为整个舞蹈受这种节奏线的支配。由此可见,鼓在非洲黑人舞蹈音乐中起着引领舞曲节奏的重要作用。它决定舞蹈的韵律,也决定着舞蹈的风格特点。非洲黑人舞蹈表演用的鼓有上百种:木鼓、水鼓、战鼓、葫芦鼓等等。表演时用的小鼓可用手握,大的鼓要使人站在凳子上敲打。鼓的周围常装饰有铃铛等饰物,更增强了舞蹈音乐的节奏感。
律动性强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点。他们的动作粗犷有力,感情炽烈,善于以夸张的形体动作抒发自己的感情,舞者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起伏胸部、屈伸腰部、摆动胯部、扭动臀部、晃动手脚、跺脚等。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的律动来表达情感的;加纳弗拉人的“迪阿“舞,每个舞蹈者右踝上戴一串蜂音器,右手还握一把剑。当演唱时,演唱者在音乐的强拍上用右脚跺地,在弱拍上用左脚快速地轻踏一下。当右脚跺地时,身体稍向右倾侧,然后弱拍是摆向左边。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踏舞”“大跨步舞”(索托族)等。在加纳的达戈姆巴人的“恩英多古”舞中,主要用腹肌,而加纳的洛比人则强调上半身的动作,可以有旋转或肩的上下运动,或用某些手臂动作和肩胛的收紧放松动作来伸展前胸。还有像尼日利亚的卡拉巴利人的舞蹈,臀部有各种细微的动作。因此,这种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造成的强烈的律动感成为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色。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总结
为加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和林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非洲猪瘟等动植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调整非洲猪瘟等动植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职责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相关工作部署。现将我单位2020年非洲猪瘟防控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非洲猪瘟防控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我单位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充分认识了我县防控的严峻性、重要性、紧迫性。加强组织、明确我单位工作职责做到有计划、有宣传、有检查、有落实。
二、加强宣传
通过“两联一进”对联系户进行非洲猪瘟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三、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文件精神及工作安排
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的影响
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4.4亿头,出栏7亿头[1],猪肉产量稳居全球首位。2018年8月,我国报告发生首起非洲猪瘟疫情[2]。据农业农村部疫情信息统计:截至2019年8月18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52起,包括138起养殖场(户)疫情、6起屠宰场疫情、3起野猪疫情、5起发生在生猪运输途中的疫情,主要由车辆/人员接触性传播引发(43%),其次为餐厨剩余物喂猪(40%)和生猪及其产品调运(17%)。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形势趋缓,各地开始大力恢复生猪养殖。了解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养猪模式、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水平、防控投入等产生的影响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猪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可为下一步明确防控重点和恢复生猪生产提供参考,为此开展了本次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9年8—9月,在湖南、河南、重庆、辽宁、安徽等5个省(直辖市)的15个县市,与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开展座谈交流;选取196个养殖场(户)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下65个、500~1999头67个、2000~4999头26个、5000头及以上38个。1.2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在各省(直辖市)选取3个生猪饲养量大、能代表辖区养殖特点的县市开展调查。采用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方式,了解各县市养殖场(户)数和生猪存栏量。每个调查县市选取15个养猪场(户),其中存栏500头以上养殖场数不少于10个。利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育肥猪死亡率,利用2018年全年育肥猪死亡数量除以2018年全年出售与死亡育肥猪数量之和估算;母猪死亡率,利用2018年全年母猪死亡数量除以2018年全年死亡母猪与年末存栏能繁母猪数量之和估算。对每一项生物安全措施,计算场群水平的实施率。所有措施的实施率中位数定为总体实施率,每一类措施的实施率中位数定为该类措施的实施率。1.3内容。问卷内容包括养殖状况、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实施情况、防控费用支出及免疫情况、死亡情况和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知晓情况等。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包括5类20项具体措施(表1)。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包括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2个方面。
2结果与分析
2.1养殖状况。截至2019年8月底,调查县市的生猪养殖场(户)数较疫情发生前年份减少了50%~80%不等;与2018年底相比,所调查养猪场(户)中,近60%的场(户)生猪存栏减少;2018年底和2019年6月底,养猪场(户)平均存栏分别为2772头和1892头,能繁母猪场平均存栏分别为317头和253头,与2017年底相比,减幅分别达31.7%和20.1%。调查发现,各地生猪饲养模式均以自繁自养为主,但总体结构有差异,如湖南省自繁自养比例高达97.8%,而辽宁省仅为69.0%(图1)。2018年下半年以来,整体饲养模式有所改变,调查县市单纯育肥场(户)占比减少5%~20%不等。2.2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实施情况对养殖场(户)5类20项生物安全措施(表1)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0项措施的总体实施率为83.2%,且随养殖规模增大而增高,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场(户)的实施率不足70%(图2)。从分类上看,年出栏2000头及以上养殖场(户)的各类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总体实施率均高于90%,年出栏2000头以下养殖场(户)均低于91%,特别是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场(户)中,生产布局和消毒制度措施实施率均不足60%(图3)。2.3防控费用支出及免疫情况。从投入看,被调查养殖场(户)2018年平均每头猪防治投入57.1元,其中小规模(年出栏小于500头)养殖场(户)平均75.1元/头,中、大规模养殖场平均56.9元/头。从防控支出结构看,疫苗占比最高,在各规模养殖场(户)中均占比较高,其次为预防治疗费用(图4)。调查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88.5%的被调查养殖场(户)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头增加40元(20~100元),其中68.2%的小规模养殖场(户)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头增加30元(12~46元),94.4%的中大规模场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头增加45元(20~100元),表明大规模养殖场(户)风险防范意识高于小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场(户)高度重视口蹄疫和猪瘟的防控,免疫接种的场群比例分别为98.0%和96.4%(图5)。2.4死亡情况2018年以来,被调查的养殖场(户)育肥猪、母猪死亡率中值分别为3.0%、5.9%,其中育肥猪死亡率中值随规模增大而降低,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死亡率中值为6.7%(图6)。2.5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对非洲猪瘟传播途径知晓上,饲喂泔水,接触感染猪或病死猪,接触污染病毒的衣物、车辆、粪便等污染物,蜱虫叮咬等4种主要传播途径的单途径知晓率均超过82%,其中“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接触感染猪或病死猪传播”的知晓率最高,达92.3%;全面性上,养殖场(户)对4种主要传播途径全知道的仅占74.7%,具体分布见图7。在非洲猪瘟临床症状认知上,80%以上的养殖场(户)认为发烧、食欲减退、局部皮肤变红和死亡率高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临床症状,4种症状均知晓的比例为73.3%(图8)。从消灭传染源看,高温和使用消毒剂可灭活非洲猪瘟病毒的知晓率均为95.8%,二者均知晓的比例为91.6%。在非洲猪瘟易感动物认识上,“家猪可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知晓率达100%,野猪可感染非洲猪瘟的知晓率低于90%,同时仍各有1人认为“牛、羊可以感染”“人可以感染”。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