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3:03: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正式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保险非正式制度思索
一、非正式制度与保险市场运行
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制度是决定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性内生变量。
所谓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是为解决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对于人的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人类行为的选择集合,是人们发生关系的指南。“制度是由正式制度(比如规则、法律、宪法)、非正式制度(比如行为规范、社会惯例、施加于己的行为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构成的。
作为在一个社会中传承下来的信息及文化遗产,非正式制度往往表现为一个社会中有驻存性、连续性特征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首先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而,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非正式制度的约束空间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非正式制度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人们自觉或非自觉遵守的行为惯例,而这种行为惯例一旦经由长期驻存而变成大家自觉行动的共识,它就对市场的运行有一种规范与约束,从而构成为市场运行的保障力量。正是因为这一点,经济学家们把非正式制度和竞争视作支撑与规制市场的两大基本力量。如果说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动力系统的话,非正式制度就是市场运行的自动平衡与规制系统。缺乏这两个系统的任何一个,市场就不能有效运行。非正式制度所具有的这种广泛性及其对市场机制的保障作用,使得其不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成为一个社会中正式制度的载体。
众所周知,保险作为一种以经济保障为核心目标的金融制度安排,其本质在于保险人通过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契约的形式,由大多数人来分担少数人的损失,实现保险购买者风险转移和理财计划的目标。保险市场的运行,必须要以大量以追求个人风险保障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群体的存在为前提,而作为消费者个体或群体的“人”,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一个社会中由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所决定的保险消费者有关风险的理念、意识、风俗和习惯等,不但决定了是否需要正式的保险制度,也决定了消费者购买保险的行为习俗和消费模式。因此,特定社会中有关保险消费意识、文化与习惯的非正式保险制度,就成为制约保险市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探究保险市场化运行问题时,就不能不涉及保险消费文化与意识等非正式制度环境问题。
二、保险市场运行的非正式制度环境
非正式制度与农业保险制度分析论文
摘要:在农业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中,非正式制度仍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应正确引导和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正向功能,重视习俗影响,塑造道德理念和建构新型文化,积极探索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农业保险制度的有效结合,构筑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农业保险体系。
关键词:农业保险;非正式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内的正式制度安排依旧十分薄弱,非正式的制度仍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替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构建完善农业保险体系过程中进行思路上的创新,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积极功能,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使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制度变迁效果。
一、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正是非正式制度变迁使农业保险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我国古代农业保险思想的原始形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就是在与各种灾害的不懈斗争实践中,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时代,为应对纷沓而至的水旱饥荒,“积蓄备荒”的保险思想贯穿了我国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王朝,在大灾之后保持社会的稳定,各种仓储制度应运而生。这种以实物形式的救济后备制度,具有政府统筹、带有强制性的保险的性质,在民间多采用“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形式的自保与互助风俗制度,从某种程度来说,几千年封建农业社会积淀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风险保障思想与非正式制度,时至今日仍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学校非正式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学校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组织,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创新。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人们在进行学校正式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时,要考虑学校非正式制度对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惯性作用,只有与学校非正式制度兼容的正式制度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场域里,非正式制度是广泛而潜在的,包括学校传统习俗、习惯、道德规范及价值信仰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虽然它存在于无形,但却内化于组织成员的意识之中,反映的是学校组织的本体面貌。由此,学校非正式制度有着其特定的表征和功能。
[关键词]学校组织;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功能
中国人对制度也许并不陌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辞海》里,制度的第一涵义就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制度被看作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怪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①当今社会正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之中,要使社会系统得以有序运行,必须通过各个层面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完成。近年来,人们不仅在理论上关心制度的研究,还在实践上注重制度的建设。②制度理论日益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管理界的极大重视。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其内部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和变革,“以‘制度挂帅’引领学校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③。作为培养人的组织,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正式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同时更应考虑到非正式制度对学校变革和发展的惯性作用。然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学校中的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还不多,这显然和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是不协调的。
一、非正式制度的涵义及其特征
非正式制度(InformalInstitution)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制度学派的先驱——凡勃仑,他首先将制度纳入科学研究,认为“制度无非是一种自然习俗,由于习惯和被人广泛地接受,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在生理学中的对应物,类似于各种习惯性的上瘾”④。尽管他没有单独对非正式制度进行定义,但是这一定义为后来经济学家对制度的分类指引了方向。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将制度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其实诺斯更喜欢用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并且诺斯强调:“对非正式制度的关注是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之后最明显的学术改变。”⑤自此,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概念在经济学家的思想里不再模糊。尽管人们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思想还是一致的。正式制度是外部设计出来的并靠政治行为由上而下强加执行的规则,非正式制度是群体内部经验演化的规则。非正式制度包括人的习惯、内化规则、习俗、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它不通过组织的方式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做出处罚,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行为、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及组织内的舆论监督使制度得以执行,仍然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形式,但更多地靠人的自我约束,在群体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存在方式的内隐性,非正式制度往往不以文字、书面的形式存在,它是无形的,存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之中,以舆论、口传心授的方式相互传递,世代传承;(2)形成时间的早先性,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往往是先有不成文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尔后才有成文的法律、契约等正式制度;(3)作用发挥的自发性,非正式制度一般是经过人们长期互动选择演化而来的,违反时没有专门的组织加以明确的量化惩罚,成员遵守制度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所以,它不具有外在的强制约束机制,靠的是内在的心理约束,违反者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道德的批判,一般不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4)内容包含的普遍性,在一个社会里,正式制度是很少的,每个领域的正式制度可能不尽相同,但作为传统习俗、礼仪道德等形式的非正式制度可能是普遍相同的;(5)存续状态的稳定性,正式制度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但存在于特定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由于其是经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不易被改变的,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表面稳固的正式制度只是形式的稳定而非质的稳定”⑥,但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非正式制度与农业保险分析论文
农业保险运行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相对于正式制度,其约束空间更为广阔。因此,特定社会中有关农业保险的风险态度、非正式保险安排、“经济人”群体、信用建设等诸多非正式保险制度,就成为制约农业保险市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一)“传统小农意识”决定了农业保险需求
一个社会占有主流的理念和信仰决定对自然灾害及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决定了是否有必要通过保险这一风险转移制度来加以应付。在广大农村,农民长期处于分散封闭的小生产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理念。这种保守封闭的思想造就了农民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淡薄,时常对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主动性。加之农民文化技术素质普遍较低,多年以来养成“靠天吃饭,听天由命”的生产习惯,往往比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对未来各种事故变化缺乏全面周详的考虑,对农业生产面临的各种风险时常持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掏钱买保险是额外支出,所以产生对于农业保险能免则免的心理。
(二)非正式保险安排限定正式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的空间
在特定环境中,因非正式制度约束发展而来的“非正式保险安排”,如谋生方式的多样化,储藏,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再分配,基于伦理道德的援助等,往往是对正式保险制度的削弱或替代。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家族、村庄、国家为生成结构的人论文化体系,其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显著。这种文化品格决定农民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农业生产安全保障的追求,主要是在家庭、家族这样的扩展型家庭结构中解决。
中国保险非正式制度浅析探究论文
[摘要]保险市场运行的非正式制度“环境”,是保险市场运行机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险市场良性运行的前提基础。其构成必须满足市场化运行的一系列要求:包括“经济人”群体的存在、理性的风险态度、非正式保险制度的弱化、“非人格化交易”行为的兴盛,以及诚实守信成为社会“显俗”等。当前我国保险市场运行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尚存在与上述要求相背离的种种阻碍,因此,深化我国保险业市场化改革,除了要整体推进正式制度的变迁外,还必须加快非正式制度体系的转型,积极改进有利于我国保险业市场化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环境。其中包括加快我国社会文化转型,加大保险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深化产权改革、改善市场交易模式,加大保险行业和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等。
一、非正式制度与保险市场运行
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制度是决定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性内生变量。
所谓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是为解决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对于人的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人类行为的选择集合,是人们发生关系的指南。“制度是由正式制度(比如规则、法律、宪法)、非正式制度(比如行为规范、社会惯例、施加于己的行为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构成的。
作为在一个社会中传承下来的信息及文化遗产,非正式制度往往表现为一个社会中有驻存性、连续性特征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首先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而,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非正式制度的约束空间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非正式制度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人们自觉或非自觉遵守的行为惯例,而这种行为惯例一旦经由长期驻存而变成大家自觉行动的共识,它就对市场的运行有一种规范与约束,从而构成为市场运行的保障力量。正是因为这一点,经济学家们把非正式制度和竞争视作支撑与规制市场的两大基本力量。如果说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动力系统的话,非正式制度就是市场运行的自动平衡与规制系统。缺乏这两个系统的任何一个,市场就不能有效运行。非正式制度所具有的这种广泛性及其对市场机制的保障作用,使得其不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成为一个社会中正式制度的载体。
众所周知,保险作为一种以经济保障为核心目标的金融制度安排,其本质在于保险人通过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契约的形式,由大多数人来分担少数人的损失,实现保险购买者风险转移和理财计划的目标。保险市场的运行,必须要以大量以追求个人风险保障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群体的存在为前提,而作为消费者个体或群体的“人”,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一个社会中由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所决定的保险消费者有关风险的理念、意识、风俗和习惯等,不但决定了是否需要正式的保险制度,也决定了消费者购买保险的行为习俗和消费模式。因此,特定社会中有关保险消费意识、文化与习惯的非正式保险制度,就成为制约保险市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探究保险市场化运行问题时,就不能不涉及保险消费文化与意识等非正式制度环境问题。
组织行为管理学非正式原则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在企业管理中的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正式组织是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非正式组织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正式组织的内涵、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内涵、非正式组织以满足员工情感需要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形成的条件、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志向兴趣性因素、需求性因素、利益维护因素、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墨守成规,阻碍变革、抑制才能发挥,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给予正式组织以活力、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接受理解,认识接纳,防止非正式组织紧密化、利用其传播信息,实行“一正视,二利用,三限制”原则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自梅奥等人从霍桑试验中意外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起,非正式组织一直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非正式组织概念和特质的分析和研究以及与正式组织的比较,从中获得企业对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影响对策
20世纪3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发现了存在于一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梅奥认为,正式组织是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非正式组织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
1.正式组织
1.1正式组织的内涵
企业非正式组织管理
1.正式组织
1.1正式组织的内涵
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目标,由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范围、固定的成员及其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体系。
正式组织以提高劳动效率为目标,有正式的规则和程序,人与人的互动是程序化、非人格化的,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工作而较少感情色彩。[6]
2.非正式组织
2.1非正式组织的内涵
企业非正式组织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20世纪3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发现了存在于一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梅奥认为,正式组织是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非正式组织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
1.正式组织
1.1正式组织的内涵
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目标,由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范围、固定的成员及其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体系。
正式组织以提高劳动效率为目标,有正式的规则和程序,人与人的互动是程序化、非人格化的,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工作而较少感情色彩。[6]
2.非正式组织
浅析经济特区发展
一、制度兼容、演进与经济绩效
正式制度的目标取向与组织中个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决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两者的兼容与否决定了组织和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终决定了经济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激励、监督费用和强化成本三方面进行。一是当一个组织的正式规则与子群体中的成员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时,将会大大提高组织的经济绩效。组织中的成员受到一种自我激励,这种激励通过正式制度的确立而更加明确。而当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一致时,它们将相互强化。非正式与正式约束的一致性将导致较低的交易成本,因为监督和强化机能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取得预期的效果。二是当一个组织的正式规则与子群体中成员的偏好和利益有较大差异时,这种不一致性导致较低的绩效。因为首先,对立的规则与规范使经济行为者无所适从,缺乏激励。其次,由于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利益偏好不一致,不能使个人自觉为组织的目标工作,监督成本高,从而导致正式制度的形式化、组织的冲突和摩擦。
用进化博弈论的方法研究制度演进中的兼容性问题的结论:一是进化过程不一定带来最佳的传统和制度。由于社会的历史初期条件的原因,最佳反应动力的结果难以从帕累托劣势的社会传统中摆脱出来,即社会体制进化的路径依赖性。二是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更具演进特点。且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受不同之手——“刘易斯之手”和“斯更努之手”的指引。前者是指通过理性的共同知识、主观的认识和批判,来预设和推动制度的变化;后者指人们只通过他们过去的行为观察到其获得的效用,并强化好的行为或继承坏的行为。因此,在制度演进过程中仍可能出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不一致。进化博弈论给出关于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制度演进中的制度兼容的解决之道:一是通过引入较系统的突然变异,使社会脱离原有的低水平的均衡;二是通过政府政策性介入,将人们的行动转换到更高支付的战略上;三是积极促进低水平均衡的社会与具有不同习惯的高水平均衡的社会交流,提高原社会形成更佳习惯的可能性。据此达到新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较高水平上的兼容,并使两者以一种非正式制度的形成达到自我强化,通过互动强化,使两者结合得更加紧密,造成一种报酬递增的机制,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绩效。(见表1)
总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如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一致,则无论是从激励角度还是从约束角度所需的交易成本都较低,从而导致较高的经济绩效;反之则相反。
二、WTO规则与特区制度兼容、经济绩效
加入WTO,中国面临WTO规则与中国现存制度的兼容问题。提高制度的兼容性,增强整个制度的经济绩效已成为当务之急,即使中国的经济特区也不例外。
企业非正式组织管理思索
20世纪3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发现了存在于一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梅奥认为,正式组织是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非正式组织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
1.正式组织
1.1正式组织的内涵
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目标,由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范围、固定的成员及其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体系。
正式组织以提高劳动效率为目标,有正式的规则和程序,人与人的互动是程序化、非人格化的,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工作而较少感情色彩。
2.非正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