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生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2:13: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艺术生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艺术生源美术教改
近几年,高职院校对非艺术生源开设美术技能课程的情况逐渐增多。对这批学员进行艺术课程教学,由于没有足够的经验与适宜的模式,在教学中面临着许多问题。笔者尝试以高职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展开高职职业美术技能课程体系探讨,力求有利于高职美术课程教学和高职人才的发展。
一、高职美术教学模式变迁引发的思考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一波多折。从套用专才模式到否定基本功训练;从压缩教学时间到增设教学科目,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与模式,在各类教学模式的尝试中,高职美术教学经常处于被动状态。90年代,高职的美术课程多以沿用专业美术教学的模式进行。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在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中,高职美术基本功训练曾一度被叫停,很多非美术生源专业不设置美术课程,直接学习设计制图。由于没有美术基础,学生往往描过瓢会画瓢,描过葫芦会画葫芦,稍作迁移变动便错误百出。应用计算机拼贴出的图像中,光影明暗、形体透视、比例结构以及空间关系凌乱得让人啼笑皆非。职业应用能力可想而知。高职美术教学有两方面内容:绘画造型基础和职业技能训练。两个方面互相支撑形成高职职业美术技能。由于教学时间短,学生基础低,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中很难平衡。问题的出现虽然是基础训练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平衡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类型定位问题。
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及美术技能需求状态
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定位是实施教学目标定位先决条件,也是课程取舍、选择的依据。同是高等教育,高职的职业教育与本科院校和艺术专业院校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类型。概括的说,本科培养方向主要是研究型人才,高职培养方向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从美术教育角度讲,本科与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方向是工程师、美术师、和美术设计师;而高职非艺术生源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则是各类技术员和施工员。如服装行业:本科和艺术专业生的培养目标是———服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其职责:是服装设计,通过把握市场、研究时尚审美特征、创作和推出适于时代的艺术样式。其高职生目标岗位则是———技术员、制版工。其职责是:具备设计执行能力。要能够看懂设计,理解设计意图和审美意象,通过解决生产工艺问题贯彻执行设计意图、保证产品质量。在园林行业:本科和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筑师、设计师职责:是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对设计目标的创作型思考,进行方案立意和设计制图。其高职培养目标则是———技术员、施工员、绿化工。能力目标:设计图执行能力。要具备读图能力及辅助设计能力和设计图执行能力。从对美术的需求角度看,高职的人才需具有读图能力和执行能力。其中“执行能力”是关键所在。从艺术教学层面分析,“执行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高职生要了解本行业的绘画语言和设计审美思维方式,从而读懂图纸理解设计。要达到对设计的良好理解,高职生需要有着与设计师有着同样广泛的艺术需求。而在精深度、和熟练程度上则与设计师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概括地说,高职生目标岗位对美术需求是了解绘画语言读懂图纸。
三、高职职业美术技能教学中的问题
艺术教育市场投资研究论文
艺术教育可以说是目前各高校普遍看好的一个热门专业。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对教育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艺术教育更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及高校的目光。于是一些民办高校也匆忙披挂上阵,急于争夺这块升值空间相对较大的市场阵地,都想尽可能地分得一块蛋糕,使得全国高校一时兴起了艺术教育投资的热潮。各种民办、官办的艺术培训班和艺术专业招生,如雨后春笋,大有投资过热之势。
提高国民及大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和加强艺术教育、增强国民的艺术修养,本身并无可厚非,但由此引发的各种弊端也相继暴露,很多地方已出现了生源极度匮乏、无人报考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因没有专业师资力量而无法开办。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焦虑。“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①。一个新兴和热门投资领域的兴起,总是会吸引许多新的投资人和盲目的跟风者。这些投资者总是寄希望于新的投资领域,能够迅速赚个钵满盆溢,而最终总有些人被市场游戏的规则所淘汰。如同美丽的梦境一样,醒来之后才发觉,梦与现实之间是如此遥远。对于一般非艺术院校来讲,如果不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艺术教育投资就如同一块被膨化了的美丽的蛋糕,或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显得那样虚无缥缈和松软。
我们应当高度警惕艺术教育投资市场的远景幻象,在诱人的幻象中蕴含着潜在的、充满风险的各种陷阱。
一、市场潜在危机
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呼吁,许多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都在探索着一条提高祖国未来接班人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的艰辛之路。一时间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官方舆论以及各普通高校,纷纷打出了加强中小学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旗号,各中小学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同时开始引进专业的艺术师资人才。这无疑给原本相对平静的艺术教育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与波澜,于是人们忽然发现艺术教育这块未被发掘的巨大市场的利润空间,大家纷纷举兵,都想在最短时间占领这一市场的尽可能大的份额。然而,在商业运行机制下,任何投资市场都是遵循着各自的游戏规则的:即有利润就必然有风险,风险越大相应利润回报也就越丰厚。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在看似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巨大的市场投资风险陷阱也正在慢慢逼近。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从未间断过。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紧俏。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也并不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缺少艺术人才,城市中小学的美术音乐教师,相对配备基本齐全。普通非艺术高校中也仅仅是缺少艺术技能教师。而对于艺术理论教师来说,全国务高校并非异常紧缺。这一点从全国高校的文学及语言专业师资配备上就可窥见一斑。因此,对于市场上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往往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
艺术教育市场投资论文
艺术教育可以说是目前各高校普遍看好的一个热门专业。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对教育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艺术教育更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及高校的目光。于是一些民办高校也匆忙披挂上阵,急于争夺这块升值空间相对较大的市场阵地,都想尽可能地分得一块蛋糕,使得全国高校一时兴起了艺术教育投资的热潮。各种民办、官办的艺术培训班和艺术专业招生,如雨后春笋,大有投资过热之势。
提高国民及大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和加强艺术教育、增强国民的艺术修养,本身并无可厚非,但由此引发的各种弊端也相继暴露,很多地方已出现了生源极度匮乏、无人报考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因没有专业师资力量而无法开办。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焦虑。“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①。一个新兴和热门投资领域的兴起,总是会吸引许多新的投资人和盲目的跟风者。这些投资者总是寄希望于新的投资领域,能够迅速赚个钵满盆溢,而最终总有些人被市场游戏的规则所淘汰。如同美丽的梦境一样,醒来之后才发觉,梦与现实之间是如此遥远。对于一般非艺术院校来讲,如果不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艺术教育投资就如同一块被膨化了的美丽的蛋糕,或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显得那样虚无缥缈和松软。
我们应当高度警惕艺术教育投资市场的远景幻象,在诱人的幻象中蕴含着潜在的、充满风险的各种陷阱。
一、市场潜在危机
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呼吁,许多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都在探索着一条提高祖国未来接班人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的艰辛之路。一时间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官方舆论以及各普通高校,纷纷打出了加强中小学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旗号,各中小学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同时开始引进专业的艺术师资人才。这无疑给原本相对平静的艺术教育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与波澜,于是人们忽然发现艺术教育这块未被发掘的巨大市场的利润空间,大家纷纷举兵,都想在最短时间占领这一市场的尽可能大的份额。然而,在商业运行机制下,任何投资市场都是遵循着各自的游戏规则的:即有利润就必然有风险,风险越大相应利润回报也就越丰厚。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在看似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巨大的市场投资风险陷阱也正在慢慢逼近。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从未间断过。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紧俏。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也并不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缺少艺术人才,城市中小学的美术音乐教师,相对配备基本齐全。普通非艺术高校中也仅仅是缺少艺术技能教师。而对于艺术理论教师来说,全国务高校并非异常紧缺。这一点从全国高校的文学及语言专业师资配备上就可窥见一斑。因此,对于市场上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往往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思考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礼乐并重”的教育观念,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性情,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放松人的身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高职专科类学生招生人数占所有大学招生总数的40%以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高职院校其他公共课程一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情况令人堪忧。
1.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笔者走访和调研了30所高职院校,对照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3月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五个问题。1.1开设课程门类少。《方案》中提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据调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开设主要有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文学和影视6类课程组成,而真正开课在5类以上的低于50%。大多数选择其中3门开课,或者通过开设《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等课程将6类课程内容融入其中。至于《方案》中所提到的任意性选修课程的开课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覆盖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课不直接面向全体供学生选择,而常被限定只对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根本没有选择机会。直接导致多数学生无学习公共艺术的机会,更无法谈艺术素养提升。1.2高质量课程匮乏。《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轻视公共类课程的特征十分明显。公共艺术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在学校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成果奖评定中难有一席之地。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较低,教师积极性不高,高质量课程十分匮乏。1.3课程管理不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是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开设都是由教师本人申请,所在教研室、教学系(二级学院)审查同意后上报,学院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审批。在审批后,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特别是无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的高职院校,这种现象十分突出。上课时间通常都安排在周三下午、晚上或周末,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1.4课程结构不合理。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完全依托自身的师资情况,缺乏整体设计。一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多数院校偏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技能课程相对较少,有的院校几乎全部是理论课程。二是课程间缺乏明显的逻辑关系。各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课时间或者集中于大一年级,或者是每个学期都开设,所有课程处于平行并列的位置,之间无逻辑关系,无法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无法实现因材施教。1.5教学设施不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特别是实践和技能类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用的艺术教室,如:音乐教室、绘画教室等,公共艺术课的实践训练场所不固定,设备不专业,教师和学生像游击队员。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保障课程教学设施的活动场地更是匮乏,没有普通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
2.合理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教育部在延安举行学习贯彻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推动学校美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有持续的方向前进,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打好深化教学改革攻坚战,做到“三聚焦”,即课程建设聚焦开齐开足上好、教学改革聚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美育实践活动聚焦人人。二是打好改善办学条件攻坚战,做到“三强化”,即多措并举强化美育教师队伍、依据标准强化场地设施配备、精准施策强化教育脱贫攻坚。三是打好完善评价机制攻坚战,做到“三推进”,即学生评价要推进艺术素质测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要推进“硬指标”考评、政府评价要推进问责制实施。可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效性非常重要。基于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及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现状问题,笔者建议从增设课程门类,推进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完善课程结构,加大设施投入五方面着手,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才能充分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成效。2.1增设课程门类,满足选课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地区,所接受的艺术教育水平有差异,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课程选择范围。笔者建议在以音乐、绘画、舞蹈、文学、戏剧、雕塑、影视、设计八大艺术门类为基本框架下,不断将各门类中最新的内容引入课程,构建涉及面更广、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有充足的选择机会和宽泛的选择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借助其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依托尔雅、泛雅、爱课程等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保障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和权力。2.2推进课程建设,实现质量提升。各高职院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考核,即要推进“硬指标”考评。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品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成果等列入其中,为从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平台和机会。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品质,打破单纯的艺术理论知识教授、技法技能指导,通过参观、活动、竞赛、沙龙等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文化学习热情,以提升教学效果。2.3规范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成效。各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如: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研室。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如:课程体系建构、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制与选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评估等,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管理部门为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起研讨、互相交流、共同提升的空间和平台。规范对公共艺术课程学分的认定,加强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考核,避免学生缺课现象的发生。2.4完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一是做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探索,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两者的衔接,既要有美学原理和艺术欣赏的理论知识,又要有适当的艺术体验和实践实训。二是将课程内容进行分层分类。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艺术修养基础,文化知识背景,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授课对象和课程内容进行分层分类。课程的内容设计充分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依据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逻辑规则。在学生选课时,为其提供课程说明,让其客观理性地针对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课程,因材施教,最大化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三是将艺术素质测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为保障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建议将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列入课程之中,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因生源差异导致的艺术素质基础差异的问题。2.5加大设施投入,营造艺术氛围。学校管理层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需要,建设专用的教学场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教学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特别是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更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帮助非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其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是其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要解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增设课程门类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推进课程建设以实现质量提升,规范课程管理以提升教学成效,完善课程结构以优化教学内容,加大设施投入以营造艺术氛围五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普高舞蹈艺术生培育方式改革
当前,对于凭舞蹈特长考入大学的考生,有“舞蹈艺术特长生”与“舞蹈艺考生”两种称谓。前者是指部分本科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所录取一些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又有舞蹈艺术特长的考生,他们一般进入非艺术专业学习;后者则通过参加全省组织的艺术统考或全国具有艺术招生资格的院校校考,考入舞蹈专业进行学习,包括普通高中生与艺校中专生。本文以普通高中的“舞蹈艺考生”为研究对象,力争找到最佳的培养模式。
一、当前我省普通高中舞蹈教育现状
1、普通高中舞蹈生“生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升学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近年来,由于设立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艺考类文化分值又偏低,因此这类学生为躲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现实,就开始青睐这条捷径,纷纷涌入到浩浩荡荡的舞蹈专业高考的大军中来。
可是这类学生中除了少数学生有舞蹈天赋或是真正喜欢舞蹈外,很多人并不喜爱舞蹈这一行,他们只是把舞蹈艺考当成考大学的一块敲门砖,为考学而学艺术。可是舞蹈训练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拥有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意志。而这类学生本来对舞蹈的兴趣就不大,再加上舞蹈训练既苦又累,所以就难免对舞蹈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
在这些艺考生中,大部分学生高中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基本艺术素质薄弱。由于学习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欠缺,导致专业成绩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这是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高职艺术教育的特性和发展趋势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格外注重艺术教育的开展,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将艺术教育作为自身的办学特点,通过开展艺术专业教育,提升我国的整体艺术教育水平。因此,本文就将针对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开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分析与展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特性;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各阶段教学都开始与“素质教育”挂钩。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近些年来也意识到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因此,对当前高职艺术教育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且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艺术教育呈现出的特性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通过各自形成特点,展开激烈的竞争。首先,“小班制”教学是许多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优势,其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教学目标。而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喜好和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也可以使得艺术教育的本质体现出来。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偏低,文化素质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都是在高考中没能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所以其文化课水平必然相对较弱,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前景一片黑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深陷其中,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过分注重艺术知识传授,忽视文化成绩提升,必然造成大多数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得不到提高。最后,则表现为高职院校传授给学生的艺术知识不具备实用性。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所以开展教育的事后,必须按照市场用人要求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可是当前高职艺术的现状还存在一定的堪忧景象,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就业岗位要求脱节,在毕业之后很难顺应社会用人要求,同时也无法及时适应工作。
二、未来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钢琴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21世纪以后,中国迎来了教育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长远看来进行课程改革也是为了更好的推进全民族的素质教育,从而为未来祖国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接班人。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大学生钢琴教育课程也被纳入了改革的范畴。近几年我国高校钢琴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加上高校连年的扩招,全国高校中的钢琴教育规模和水平也都得到了持续的提高。与此同时一些矛盾也随之诞生并深刻的影响着高校钢琴的教学质量,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就当前高校所开展的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也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措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钢琴教育;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钢琴教育现状及问题
1、盲目扩招促使生源质量差
近几年高校扩招已成为大趋势,扩招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源质量的担忧。在高校扩招之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考核都比较严格,那些基础差,素质低,能力差的学生是很难进入到高等艺术院校的钢琴音乐专业学习的。在我国文化事业,艺术事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艺术人才的渴求也是越来越迫切。而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为此相继降低了艺术类考生的录取分数线,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了钢琴专业的学习中去。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大学钢琴教学在改革的道路上面临着极大的难度和挑战。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本论文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目的在于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提高该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表达能力和舞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学龄前儿童舞蹈律动、认知成长等方面的专业教学能力,满足幼教行业人才需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建设;思考
1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培养幼儿教师设置的专业,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对的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学龄前时期是幼儿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尝试各种新的改革,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学前舞蹈课程属于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教育体制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同样面临着如何改进教学思想体系、课程建设的难题。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沿用舞蹈专业的培养方式,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而学前教育市场需要一专多能并且具有舞蹈艺术特长的人才。针对以上情况的形成原因,笔者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1.1教学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教学目标是舞蹈课程的核心问题。目前该专业因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中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以学习舞蹈为教学目标,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学习。另外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调动学生内驱力最有效的方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现实中多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依然是教师一招一式教,学生逐个动作学。舞蹈课程结构上呈现固化状态,学生不知道为何而跳舞,动作僵硬、身心分离、周而复始,缺乏趣味性和艺术审美性。1.2教学课时不足。学前教育专业非舞蹈专业课,总学时128学时,每学期32学时,周学时为2学时。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零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身体的软开度,舞蹈基本表达技能,舞蹈基本理论知识,认知幼儿身体、心智能力表达与发展的技能知识。内容多时间少,教学课时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1.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前教育专业非艺术专业,生源状况参差不齐。学生均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功底较深,舞蹈专业技能浅,极少数学生有舞蹈特长和一定基础,95%学生没有基础,舞蹈课教学从最低起点开始,教学内容简单,进度缓慢,教学目标不能如期完成。
2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2.1目标清晰,明确教学。目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主要是为了培养懂舞蹈艺术、了解幼儿特点、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学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而非舞台表演能力人才。专业舞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素养,培养毕业生在幼儿教育领域创新教学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舞蹈研讨能力。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双方在注重动律规格、要领、风格及教学目的步骤同时,还要从文化角度入手,感受独特的舞蹈文化和情感,实现集模仿、致用、理解运用、创新等能力于一体的培养目标。2.2多元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讨式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讨式课堂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自身舞蹈素养的培养,也可以满足幼教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该教学法将课堂分为三个模块:元素技能学习模块,目的是解决基本技能元素学习;小组研讨模块,鼓励学生挖掘舞蹈背后的支撑点,用批判的角度看待舞蹈,培养学生的研讨能力,目的为幼儿教师做铺垫;元素编创模块,根据第一个模块学习的元素,创编8小节作品,目的是使学生将学习的舞蹈元素,转化为编创应用能力。2.3建立课外链接,辅助课堂教学。课外采用各种方法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辅助教学。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小组完成作业,施行带帮式学习任务分层,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互助心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压力。最后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增加早功或晚功。针对自身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迅速提升其专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培养起学习热情,能够很快成为中坚力量,带动起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以课外增加练习的方法可以弥补课时不足,提高教学效率。2.4采用扬长避短教学方法,均衡发展。发挥学生文化基础好的优势,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研讨能力,培养学生身体表达能力及对孩子身心的认知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教学相长均衡发展。例如:第一,实行主题研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第二,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培养动作正确发力和表达的判断力。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工匠精神与工程制图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建筑室内设计是一门侧重实践与应用的专业,从专业发展方面到教学内容都需紧跟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行业的与时俱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调“工匠精神”。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主,无法满足对于“匠人”的塑造,学生难以达到“专精艺精”的匠人品质。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匠心、妙手、工匠精神”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工匠精神;高职教改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培养艺术设计类人才“专精艺精”的匠人品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岗位职业化培养。技艺动作的略微变形走样,生熟之别都会导致作品产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结果。将高职类艺术设计类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是时展的需求,这也正是国内高职教学所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工匠”标准培养学生,对行业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1]。
1目前教学特点与现状
1.1生源特点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生源分为两类,一是来自普通高考或单招学生,二是来自中专或高职学生,非艺术生较多,艺术生较少。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和艺术专业独立创新的能力。
艺术师资培育钢琴集体课优势
当前国内院校正大力推广的综合艺术课程目标是:在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具有全面艺术素养的未来社会公民。“综合是艺术课程的核心思想。”①新课改对综合艺术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单一学科的音乐、美术专业背景师资已难于适应社会发展对多能一专、综合性、复合型艺术师资和综合人才的大量需求。培养艺术师资时必须达成“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艺术学科之间的整合、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整合、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教育对象的整合”②。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综合艺术师资的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无法将各门类艺术学科知识、课程资源、教育对象进行整合,学科知识无法发展为“合科”课程。综合艺术课程专家王福阳教授曾指出:在培养艺术师资过程中,如果教师专业能力(尤其课程研究)能适度提升,以及教科书编撰技巧更加成熟,可进行难度较高的“合科课程”设计。本文试图从“整合”的角度论述钢琴“集体课”相对于“个别课”的优势,从而推进钢琴集体课在综合艺术师资培养上的普及。钢琴集体课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键盘学课程。它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编配、简易作曲、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的音乐教程进行整合式教学。通过键盘弹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弹奏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生听觉、视奏、记忆、视谱、创造力等音乐素质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是突破了传统钢琴教法只能单人进行的限制,教学对象不仅仅是针对艺术教育音乐专业的学生,它也包含了艺术教育美术方向的学生。从钢琴集体课的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整合等方面来看,它更符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的课程整合的要求。
一、钢琴集体课对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更符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的要求
通常在钢琴的“个别课”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演奏技巧。而钢琴集体课在课时安排上经常是两节连上,因此在一堂钢琴集体课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就极其丰富,并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内容的安排上通常也包括乐曲的演奏,但由于是面向二、三十个学生,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打节奏、唱音符、集体弹奏;在课堂上做一些熟悉键盘的移调练习;即兴创作小乐曲;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介绍所弹奏乐曲的作曲家以及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欣赏名家的范奏;等等。学生在打节奏、唱旋律、唱音符的同时也就是在练习视唱的过程,教师在要求学生唱单旋律或低音旋律时必须说出音程之间的关系,如果声部较多,还可以要求说出几个声部之间的音程关系,这样学生的视唱练耳自然得到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熟练键盘的五指练习,包括一些移调练习,熟练运用一些固定伴奏音型、和声编配伴奏以及即兴创作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学习和声、作曲以及简易即兴伴奏的过程。教师给学生示范或是运用视频和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进行演示和播放,同样增加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中就涵盖了视唱、和声、简易即兴伴奏、音乐欣赏、作曲等各门类音乐基础学科的内容,实现了以学习钢琴弹奏为核心的大部分音乐基础学科的课程的融合。这与艺术师资培养中所要求的课程整合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比起个别课更符合艺术师资的培养。
二、钢琴集体课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更符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新理念
将数码钢琴、总控制台、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是实施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必备的物质条件。在引入声像多媒体组合后,教学手段由单纯的书面教材转变为综合采用声像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广泛便捷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音乐风格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弹奏一首新乐曲之前,教师可以将一些名家的范奏或是与乐曲风格有关的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舞蹈、器乐、戏剧等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根据音乐的意境制作或剪辑一些幻灯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通感联想,尤其是针对美术方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的意境,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乐曲风格。艺术师资培养的新理念是倡导“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氛围,建立多门艺术的沟通与交融,促成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①。钢琴集体课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融合又与艺术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不谋而合。
三、钢琴集体课在教学对象上也体现出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