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耶阿本德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1:51: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费耶阿本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费耶阿本德研究论文
摘要费耶阿本德是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他的很多观点迎合了作为“美国精神”象征的实用主义。因而,他受到罗蒂等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的赞赏和肯定。
关键词费耶阿本德;实用主义;后现代
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Feyerabend,1924~1994)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实用主义经历了繁荣与萧条后的复兴时期。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但他倡导的“怎么都行”、“告别理性”、“反对科学沙文主义”、“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等观点与实用主义弘扬的“工具主义”、“后现代主义”、“关注人类幸福”如出一辙。
一、实用主义及费耶阿本德的哲学
自从皮尔士以来,实用主义就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工具主义一派的主要方法。经过詹姆士、杜威推广以后,对当代西方科学主义哲学,尤其是对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尔士认为,要弄清楚概念或者观念的意义,就要看它的实际效果。概念的意义就在于与之相关的可以设想的全部实际效果。“考虑一下我们认为我们的概念的客体具有一些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效果是可以设想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这样,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们关于这种客体的全部概念。”也就是说,一个观念的全部意义在于该观念在人生行为上产生的效果。承认某种观念时有什么效果,不承认它时又有什么效果,这就是这个概念的全部意义。世界在我们的眼中,不过是一种“图画”而已。我们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描述就怎么描述。杜威认为实用主义是一种实践的、行动的哲学。他把实用主义归结为一种方法论,并自称工具主义。
进入后现代社会,一切都以是否“有用”为准,有用就是价值,这一认识被推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去“哲学一思辨”的知识模式,逐渐变为“技术一实用”的工具。罗蒂的“小写的哲学”就是新实用主义,他扭转了哲学的根本任务,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摹写实在”,而在于“应付环境”。新实用主义坚持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性原则,以实际的效果之有用为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不再具有一种本质的东西,其意义在于“有用性”。因此,新实用主义也就具有了反本质的特征。同时,新实用主义者则主张把人类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以政治的民主的多样性来替代以往的哲学问题。罗蒂说:“作为实用主义者,我们所认同的团体由宽容论者、多元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构成。这些人的核心目标就是,容许尽可能多的不同的个人目标得以实现,以增加人类的幸福。……实用主义则认为。人类(或至少是进入欧洲启蒙运动的疆界并发表了一部分思想和政治自由的那部分人类)只是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因而也是越来越多的幸福。在新实用主义看来。思想的开阔、自由、政治的民主宽容、心胸开放,乃是合理地成为人类幸福的必要途径。
费耶阿本德对科学史研究论文
众所周知,费耶阿本德虽然被公认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历史主义思想却与库恩等人的历史主义含义大相径庭。其基本区别是:尽管库恩等同样是以科学史为研究对象,认为科学是一个不断演变更替的动态过程,不是一种凝固的静态结构,应该通过丰富的科学史料和详尽的案例分析来概括总结科学方法论、认识论、科学的性质、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规律,但是他们在研究科学史时,运用的方法却没有超出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而费耶阿本德则不同,他已经认识到不能再将科学史仅仅作为单纯的研究对象,而要把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来分析和处理。任何问题只要放进不同的历史环境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谁如果忘记该问题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知识背景,他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在费耶阿本德的眼里,科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或模式呢?
一、一部非逻辑和多因素作用的历史
在费耶阿本德看来,整个科学史如同人类史一样,是最优秀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都难以想象的那样丰富多彩,那样充满机敏、智慧和生气,那样的离奇古怪和难以捉摸。整个科学史都是由无数个人的意识、意志、热情、想象以及其他一切精神活动或社会活动共同支配的。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费耶阿本德才批判了过去一些科学哲学家把科学史简单化、孤立化、静止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与做法。他说,科学史是充满复杂、混乱和错误的。一件事物的创造和对该事物的一种正确观念的充分理解的创造常常处于同一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不结束,它们是不能分开的。这个过程不是,也不可能是由一个完全确定的研究纲领或理性逻辑来指引的,它包含着各种可能的研究纲领实现的条件,指导这个创造过程的东西宁可说是一种含糊的冲动、兴趣和热情。先是这种热情产生具体行为,继而是行为反过来又创造环境和解释过程成为“理性过程”所必须的思想观念。
费耶阿本德说:“从伽利略时代到20世纪,哥白尼观点的发展就是我想描述的这种形势的一个完美的例子。人们先是从一种强烈的信念开始,这个信念与当代的理性和经验背道而驰,而在同样是非理性的其他信念中却得到支持,然后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创造了新型的仪器,‘证据’也以新的形式与理性相关,直到产生一种思想体系,其丰富程度足以对其他任何特殊部分提供独立的论据,而且是易变的,只要需要这些论据,就足以发现它们。”[1](P26)但是这种曲折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种零乱分散的孤立事件的堆积和偶然思想的展示与延伸。无论是整个科学发展史,还是某一具体学科或理论,甚至具体概念的发展都是各种条件和因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既然整个科学史中的各种因素、条件,乃至各种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都对科学认识作出了贡献,那么要勾绘出科学发展演化的完整模式或基本轮廓,就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纯粹的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的发展主线上,或者人类认识史的某个特殊阶段上,或者某些突出的科学家身上;而要从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启蒙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不能人为地割断历史。比如“地动说”,并不是哥白尼个人的天才发明,而是早在古希腊时代就由毕达哥拉斯派的阿利斯塔克提出。只是由于这种见解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直观不相符合,它才被人们反对和遗忘。在被另一种相反的见解排斥长达2000多年之后,才在哥白尼时代再次复兴。“地动说”的复活并不是因为哥白尼拥有某些新的重大发现,而是基于哥白尼对阿利斯塔克的“中心火学说”的坚定信念;基于对毕达哥拉斯派所宣传的“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只是环太阳而行的星星之一”的观念的好奇心。
从阿利斯塔克到哥白尼的2000多年间,由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体系的无限信仰,其间虽然也不时有少数人怯生生地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响应阿利斯塔克的“地动”主张,但是由于强大的宗教势力和人们的日常经验将其抬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而使日心说的主张一直没有市场。由于哥白尼率先基于好奇心而引起的对研究地动说的向往,才导致他把毕生精力都献身于这一学说。因此没有古希腊哲学家大胆离奇、模糊不清的幻想,是不会发生哥白尼革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哥白尼革命并不是基于托勒密体系日益增多的反常,最后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主要在于一定社会背景下,某种偶然奇特的作用,或某个集团、个人的兴趣、意志和好奇心的作用。当然更主要的在于这种革命的核心内容早在古代就以一种胚芽形式出现在古人的奇思怪想中;经过长期的逐渐萌发,才最终由微小的影响和暗淡的火花逐渐蔓延成为炽烈的火焰,产生巨大影响,导致人们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革命的发生也同政治革命一样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萌发过程。
略论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的依赖性
关键词:费耶阿本德科学规则自然观后现代科学解释学循环
摘要:本文发挥了费耶阿本德关于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对世界结构的依赖性的观点,提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解释学循环。在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标准和规则——客观性原则、实验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这些貌似不证自明的原则的有效性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观假定,揭示了这些原则和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并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它们会完全失效。最后文章展望了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
在费耶阿本德对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辩护中,有一个基本的论证,即强调不应该先验地规定科学研究规则。“只有在一个具有某种结构的世界中,我们所使用的标准和我们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领域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1]也就是说,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所决定的。费耶阿本德在这里叙述了一个相当平庸(甚至有点琐屑)的真理,即科学方法论原则依赖于自然观假定,但是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会很容易接受的辅助假说,却蕴涵了非常有趣的逻辑结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例如,甚至象科学研究应当导致理论的经验内容增长的基本原则,拉卡托斯认为这是不同研究纲领选择的根本标准,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费耶阿本德认为这其实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效的。“认为自然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无限丰富的,这种想法导致作出新发现的愿望,因而导致内容增长的原则。该原则给了我们另一个据以判定理论的标准:与已知的内容相比,具有超量内容的理论优于没有超量内容的理论。这个标准也不是不可触犯的。一旦我们发现我们居住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中,这个标准便遇到了麻烦。”([1],28)
科学与本质主义分析论文
摘要:本质主义的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的做法也有欠妥当。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建构的结果。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科学划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问题。
关键词:科学划界;本质主义;情境化;建构论
一,引言
在科学的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1]在科学、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
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实证主义把的目光投向了语言系统。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系列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集合,那么何谓“有意义”呢?为此,逻辑实证主义制定了两条标准,首先是符合逻辑和句法,其次是经验证实。一个命题要有意义首先要符合句法,词汇的混乱堆积当然无法获得意义,其次,诸命题之间要逻辑自洽,违反逻辑当然是不允许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命题必须能够被还原成观察命题从而得到经验的证实,无法被还原成观察命题的语句是无意义的,包含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词汇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因此,“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2]
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思考
摘要: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问题的做法也有欠妥当。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科学划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政治问题。
关键词:科学划界;本质主义;情境化;建构论
一,引言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1]在科学教育、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
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实证主义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语言系统。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系列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集合,那么何谓“有意义”呢?为此,逻辑实证主义制定了两条标准,首先是符合逻辑和句法,其次是经验证实。一个命题要有意义首先要符合句法,词汇的混乱堆积当然无法获得意义,其次,诸命题之间要逻辑自洽,违反逻辑当然是不允许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命题必须能够被还原成观察命题从而得到经验的证实,无法被还原成观察命题的语句是无意义的,包含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词汇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因此,“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2]
小议科学划界的确认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
摘要: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问题的做法也有欠妥当。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科学划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政治问题。
关键词:科学划界;本质主义;情境化;建构论
一,引言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1]在科学教育、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
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实证主义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语言系统。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系列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集合,那么何谓“有意义”呢?为此,逻辑实证主义制定了两条标准,首先是符合逻辑和句法,其次是经验证实。一个命题要有意义首先要符合句法,词汇的混乱堆积当然无法获得意义,其次,诸命题之间要逻辑自洽,违反逻辑当然是不允许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命题必须能够被还原成观察命题从而得到经验的证实,无法被还原成观察命题的语句是无意义的,包含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词汇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因此,“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2]
科学划界归于实践政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走向建构论;作为社会建构的科学边界;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猜想与反驳的过程、许多科学哲学家都意识到了科学划界的困难,所以划界标准不断被弱化、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仅是人为的,而且也不利于知识的进步、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找到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建构论无疑为我们考察科学边界问题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进路、波义耳的划界-活动获得了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不是永恒的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问题的做法也有欠妥当。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科学划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政治问题。
关键词:科学划界;本质主义;情境化;建构论
一,引言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1]在科学教育、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
小议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摘要:科学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了。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唯科学主义;两种文化
Science&Humanities:TheMeaningof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
Abstract:Thegloriousvictoriesthatsciencehasalreadyachievedhasneverbeendonebyanyotherknowledgesystembefore.ThesevictorieshasalsoproducedtheviewpointsofScientism.However,withthemoreandmoreauthorityscienceobtains,suspicionsonthiskindofauthoritybeginstoappearaswell.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whicharescienceandhumanity,hasgreatimpactandsignificance.
Keywords:Science;humanities;Scientism;TwoCultures
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科学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科学与人文分析论文
摘要:科学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了。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唯科学主义;两种文化
Science&Humanities:TheMeaningof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
Abstract:Thegloriousvictoriesthatsciencehasalreadyachievedhasneverbeendonebyanyotherknowledgesystembefore.ThesevictorieshasalsoproducedtheviewpointsofScientism.However,withthemoreandmoreauthorityscienceobtains,suspicionsonthiskindofauthoritybeginstoappearaswell.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whicharescienceandhumanity,hasgreatimpactandsignificance.
Keywords:Science;humanities;Scientism;TwoCultures
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科学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透析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的依赖性
关键词:费耶阿本德科学规则自然观后现代科学解释学循环
摘要:本文发挥了费耶阿本德关于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对世界结构的依赖性的观点,提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解释学循环。在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标准和规则——客观性原则、实验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这些貌似不证自明的原则的有效性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观假定,揭示了这些原则和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并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它们会完全失效。最后文章展望了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
在费耶阿本德对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辩护中,有一个基本的论证,即强调不应该先验地规定科学研究规则。“只有在一个具有某种结构的世界中,我们所使用的标准和我们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领域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1]也就是说,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所决定的。费耶阿本德在这里叙述了一个相当平庸(甚至有点琐屑)的真理,即科学方法论原则依赖于自然观假定,但是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会很容易接受的辅助假说,却蕴涵了非常有趣的逻辑结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例如,甚至象科学研究应当导致理论的经验内容增长的基本原则,拉卡托斯认为这是不同研究纲领选择的根本标准,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费耶阿本德认为这其实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效的。“认为自然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无限丰富的,这种想法导致作出新发现的愿望,因而导致内容增长的原则。该原则给了我们另一个据以判定理论的标准:与已知的内容相比,具有超量内容的理论优于没有超量内容的理论。这个标准也不是不可触犯的。一旦我们发现我们居住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中,这个标准便遇到了麻烦。”([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