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1:44: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言语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言语行为
一、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交际,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非言语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可能不同。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应当重视言语行为的翻译,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二、非言语行为简介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虽然非语言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主导地位。须知非语言行为必须在语言行为的配合下才能执行明确的交际功能。另外,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别理解为是辅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复、补充、否定、替代、调节言语信息的功能。
三、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涉及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活动。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所涉及的文化等多个方面,译者在重视语言行为意义翻译的同时,还必须十分关注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然而非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体现不同的功能,这就给翻译的过程造成了困难,下面具体分析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翻译应该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果非言语行为相同,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也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对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语言文字教学的作用
摘要:新疆高校的大学生民族众多,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学生接受当代科学知识、深造、就业及将来融入社会、建设家乡都十分有利。教师合适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辅助教学、激发兴趣,加强互动、拉近距离,调控课堂、促进管理的作用,有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然而,教师认识不足、非言语行为带有随意性、缺乏相应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非言语教学意识、定期开展教学座谈会、开展相关课程培训来提升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能力。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堂教学;教师非言语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有一个著名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言词+38%语音+55%面部表情[1]。从这个数据可知,人们所获得的信息中有93%来自非言语的音调、语气和面部表情等。然而,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7%的言语研究中,忽视了在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所谓的教师非言语行为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综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行为、语气语调、服饰妆容等非言语信息传递教学信息、辅助语言教学,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调节课堂气氛,加强课堂管理。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
自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来,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16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于国家要求的能力,实现国家语言能力与综合国力相适应。2019年10月,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了《语言扶贫宣言》。《语言扶贫宣言》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区隔、传播信息和技术的工具,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升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语言扶贫的基础路径和核心经验。可见,国家已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当代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总要求、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国家措施之一。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中心,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使命。新疆高校的大学生民族众多,这些学生担负着建国建疆的使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他们接受教育、深造、就业以及将来融入社会、建设家乡都十分有利,故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既符合国家语言战略的要求,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又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四个自信”、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小学体育课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分析
[摘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优化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引起了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这对于体育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长远规划来说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使用非言语教学能够让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关键词]小学体育;非言语教学;行为;优化分析;对策研究
非言语是人类信息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言语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的深化发展,有利于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配合有效情境创设,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显得至关重要。小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难以一蹴而就,更好地运用非言语教学行为,循序渐进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将越变越好。关于小学体育课上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优化,我简单阐述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体育课上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分类
(一)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指的是教师通过手势、动作、表情等,向小学生及时传递各类信息,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非言语教学行为之一。如教师课上示范各种技术动作,学生模仿学习后熟练掌握技术动作,优质完成练习任务。首先,面部表情属于体态语言中最为复杂的部分,面部表情十分微妙,不同学生观察到的结果自然不同。教师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反映出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将起到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作用。其次,手势属于最灵活的传情达意的器官之一,不同的手势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教师向小学生传递最丰富、更多彩的知识信息,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令人非常满意。再次,头部姿势包括了点头、摇头、低头、歪头等,分别由赞同、否定、明白、好奇等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完成任务的同时运用这类体态语言,很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注。最后,走姿应该根据体育课堂实际的教学需要来实施。通过传递一定信息,指导学生规范动作,不断加强师生交流,或可收到意外惊喜。这些都体现着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灵活地运用体态语言,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关键。(二)辅助语言。辅助语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规定语言之外的东西,直接影响着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辅助语言的实际运用价值颇高,教师正确认识、不断了解、合理使用辅助语言,将充分满足小学生的体育训练需求,并使体育课堂互动变得和谐,沟通问题、合作问题等统统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还要变换一下授课方式,要结合小学生运动能力、思维水平实际的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鼓励小组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小学生的实践空间,我们的体育课堂富有活力,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体育教学改革及创新的发展指日可待。(三)其他方面。教师的衣着打扮、个人仪表等,必须按照小学体育教育的“统一规范”具体执行。如果教师穿着奇装异服,梳着怪异发型,即使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对于小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来说也会产生很大的干扰影响。新时期的“榜样教育”,明确要求了小学体育教师认真做好“个人仪表”的执行工作,主动充当学生的仪表榜样,非言语启发小学生全面的发展,配合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优化非言语的教学行为,体育教育意义重大,真正激发了小学生终身体育、运动健康的意识后,对于他们文化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也能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优化小学体育课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研究
非言语行为意义翻译论文
摘要: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本文结合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论述了不同情景下非言语行为翻译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而实现翻译功能对等。
关键词: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功能对等
一、引言
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交际,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非言语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可能不同。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应当重视言语行为的翻译,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二、非言语行为简介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虽然非语言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主导地位。须知非语言行为必须在语言行为的配合下才能执行明确的交际功能。另外,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别理解为是辅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复、补充、否定、替代、调节言语信息的功能。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际应用论文
摘要:阐述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探讨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行为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长期以来,言语交际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而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Samovaretal.,2000)。Birdwhistell(1970)通过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比较发现: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心理学家Mehrabian(1971)认为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言语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会促进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小议间接言语行为为理论
论文摘要:间接言语行为就是说话者未按照其真实的意图来进行言语交流的一种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分为两种:规约性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它可以用于向别人提出请求、对别人表示礼貌或者委婉的拒绝别人等情况。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规约
语言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研究最早但了解最少的东西。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交际地产物。语言的交际功能既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常常并不对应,并且受到语言的内外环境的影响。在语言的使用中,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存在使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成为可能。但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又不存在着一一对等关系。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问,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依赖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借助谚语来传达其意图以实现其意图的行为。在现实的言语交流中,存在大量非直接的言语行为,说话者未按其真实的想法来进行言语交流,他将他的实际想法以不同的背离句子字面意思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间接言语行为。Sc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间接言语行为的经典理论。
1理论基础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J.L.Austin在1962年提出了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一言语行为理论。Ausitn在探讨语言缓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简单地说,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事实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工具,即言语行为。Austin认为,从实用的角度把句子看成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解决一些哲学上的争论。因此,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为寻求解决哲学问题而研究语言的。之后,他又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it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docutionaryact)。在以上三种话语行为中,研究者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他涉及说话者的意图,这正是研究语言交际的中心问题。
在Austin之后,美国著名哲学家J.R.Scarlc在继承和批判Ausitn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cehActTheory)。他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思”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或者说听话人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如何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意”。
大学英语非言语交际研究
摘要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与其利用有很大的关系。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各种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恰当运用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促进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本文介绍了非言语交际并指出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非言语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大学英语课堂重要性应用
AbstractNonverbalcommunicationplaysacommandingroleasameansofcommunication.TheeffectofEnglishclassisfirmlyconnectedwiththeuseofnonverbalcommunication.IncollegeEnglishclassteaching,ifwecanusenonverbalbehaviorproperly,itwillbeabletoincreaseinformationforthestudentsandimprovetheirinterestsinlearning.Throughtheintroductionandthefunctionsofthe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articlepointsoutitsimportanceofnonverbalcommunicationandtheapplicationofitincollegeEnglishclassteaching.
KeywordsnonverbalcommunicationcollegeEnglishclassimportanceapplication
英语教学是一门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表达形式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习和努力掌握这种交际在课堂中的运用,进一步为教学服务。
一、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和分类
教师批评言语研究论文
言语行为研究是语用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比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和“中介语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布卢姆库卡(Blum-Kulka,1984)等人曾实施过一项称为“跨文化言语行为实施方式计划”(CCSARP)的跨国合作研究计划,调查研究了不同语言文化中言语行为表达方式的异同,主要涉及请求和道歉等言语行为。国内学者对一些言语行为也在有些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关于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国内也仅仅散见于十余篇论文。这些文章大多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批评言语行为在汉英语中的差异,或通过批评策略的不同选择,来透视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而对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也仅见于两篇论文。一篇是对学生手册中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分析,其语料有限。另一篇是(曹佳,2005)对中小学师生对话中的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虽然此研究对教师的批评策略和学生的回应话语进行了分类,但没有对不同策略的使用进行频数的统计,因此很难得出相应的结论论文。
根据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2002)对述事话语和行事话语的界定,当一个人说话时,他不仅仅是在说,还是在以言行事。因此,批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行事话语。通过行使批评言语行为,说话者通过言外之力使听话者做某事。批评包括自我批评和对他人进行批评,本文只研究后者。根据新华字典(1996)的解释,“批评”是对他人的错误、过失,或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对他人的否定评价。在现实生活中,批评有着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其他人改正错误或防止重犯相同的错误。
教师出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批评学生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师生关系也属人际关系的一种,并且教师的批评言语行为会引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他们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波动,甚至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所以,对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赛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的面子论为框架,根据收集的语料,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在中国语境下大学教师的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学生对批评话语的选择了解学生对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的观点,试图找出恰当、有效的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并讨论其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一、调查的理论框架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虽然他提出了言外行为这一概念,但是他并没有把一句话所实施的言外行为和这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
美国分析哲学家赛尔(J.R.Searle)在《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1969)和《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1979)等著述中,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修正,并对言语行为重新分类,把言外行为分成以下五个大类:(1)阐述类(2)指令类;(3)承诺类;(4)表达类;(5)宣告类。并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他(1969:33)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就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体现说话者真正意图的行为称为首要言外行为,说话人为了实施首要言外行为所实施的另一言外行为称为次要言外行为。在塞尔的五大类言外行为中,指令类与间接言语行为关系最密切。在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上,塞尔是个推理派,他认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言外之意。”批评这一言语行为,其首要言外行为无疑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但是说话人实施这一首要言语行为却可以通过多种次要言外行为来实现。
(二)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论利奇提出礼貌原则最早是对会话原则的补充,他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目前对礼貌现象描述最好的应该是布朗和莱文森的理论。1978年,英国学者莱文森发表了《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一文,系统地讨论了礼貌、面子问题,提出了威胁面子行为理论和礼貌的补救策略。文章沿用了戈夫曼(Goffman)的“面子”概念,提出要区分两类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指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肯定,后者指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和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面子是会话参与者的基本需求,是在语言共同体中保持自己的公众形象。(布朗和莱文森1978:61)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脸面上的需求所采取的理性行为,它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多种语言手段给交际者各方都留有面子。人们会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面子的顾及,但在本文当中,只涉及通过语言的使用表达礼貌来维护自己或对方的面子。布朗和莱文森(1987:65~68)认为,有些类型的言语行为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它们对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会产生威胁,并且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面子都可能造成威胁,这些言语行为被称为“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简称FTA)。因此说话人为保留对方的面子,采取不同的策略。
小议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创新与贡献
论文关键词: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的概念提出以后,受到了语言研究学界的广泛关注。后经塞尔等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speechact)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alinovski)于1923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马林诺夫斯基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在语用学兴起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言语行为被理解为人类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构成人类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支配,言语行为也就被看成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后经塞尔(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它为哲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行为是动作,言语只是说话,算不得行为。但奥斯汀指出,说话本身就是行为。言语行为是人们在进行交际时的语句(utterance),一个语句可能是语法上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奥斯汀认为,语句有两种意义:
(一)命题意义(prepositionalmeaning)或表述意义,这是语句的字面意义,由语句里的特定的词汇和结构来表达;
初中英语后进生教学透析
摘要: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其言行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后进生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英语教师应当施行的课堂言语行为策略,以促进后进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后进生;师生关系;言语行为策略
一、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相关理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是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它独立于“会话原则”之外,是对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说明为什么说话人有时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而采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大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