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1:4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言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言语行为

一、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交际,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非言语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可能不同。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应当重视言语行为的翻译,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二、非言语行为简介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虽然非语言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主导地位。须知非语言行为必须在语言行为的配合下才能执行明确的交际功能。另外,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别理解为是辅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复、补充、否定、替代、调节言语信息的功能。

三、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涉及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活动。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所涉及的文化等多个方面,译者在重视语言行为意义翻译的同时,还必须十分关注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然而非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体现不同的功能,这就给翻译的过程造成了困难,下面具体分析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翻译应该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果非言语行为相同,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也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对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查看全文

识别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能力

[摘要]英语教学应加强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差异敏感性和交际模式的培养,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文化教学中要培养识别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能力,熟悉生活习惯和言语形成方式以及常用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注意语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敏感性;文化教学;语用能力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目前由于科技飞速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学习、工作在不同的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诺大的世界将成为“地球村”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而文化又制约、影响着语言的形式和使用规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哈里代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思想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定义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涵盖历史、民族、行为、物质、精神等层面。1871年英国学者Tylor所著的《原始文化》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意义而论,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获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1]这是西方最早的文化定义。社会学家Bain声称文化就是通过各种信号反映出来的所有社会行为,Brown则将文化界定为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有的信念、习惯、行为和生活模式的集合。美国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hhohn在《文化》一书中,综合诸家之长,对文化的界定为:包括各种外显与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们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在这段论述中,“文化”指统治者通过“文德”来“教化”、“感化”的意思。在此之后,“文化”的含义经过演变,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含义,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到了近代,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相互吸收,“文化”又有了新的含义。现在“文化”一词使用得很广,而且有不确定性。如:学文化,指读书识字;文化部门,指管理图书、影视出版及教育、科学等部门。显然,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既包含人们的生活习惯、意识与信仰,也包含人们所创造的一切。

关于文化的内涵,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有广义、狭义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两种分法。广义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等;知识文化涉及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物质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交际文化则包括风土人情、交际礼节、行为规范等。知识文化是显性文化,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所培养出来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知识,如艺术建筑、节日庆典、政治地理、风景名胜等表层文化;而交际文化是隐性文化,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他们的言语中所隐含的文化知识,如民族习惯、社会交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交际文化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能否达到成功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时空均受限制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传授应重于知识文化的传授,但同时知识文化的传授也不容忽视。

查看全文

物理非言语信息教学管理论文

一、非言语信息

非言语信息主要是指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包含的信息,以及各种事物的形态、颜色、空间位置及其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所形成的氛围等所发出的信息。众所周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讲效果不同;当时间、地点、空间环境相同时,不同的人讲相同的话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空间、环境以及人体所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却不同而形成的。

莫里斯通过对人身体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都能“说话”,而且这种“身体语”的特点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人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内在的需要与渴求。伯德惠斯特尔发现,人大约有两万五千种面部表情,因此,观察一个人脸部不同部位的动作,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费里森的研究则证明,在解释相互矛盾的事物过程中,人更加注意脸部表情,而不是言语内容和声调,眨眼次数(除生理和反射性眨眼之外)与人的心境和大脑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大脑在获取信息时,会使眨眼次数减少,甚至短时间内暂停眨眼,直到大脑完成思维和贮存为止。霍尔的研究表明,人总是根据某个特定的时刻,对他人的感情选择彼此之间的距离。经量化实验,从接触到18寸左右是情同手足的亲密距离;18寸到4尺是比较亲密的距离;4尺到12尺是社交距离;12尺到25尺是公共距离;?如果超过25尺(7米左右)双向非言语文流几乎成为不可能。另一位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梅拉比,?通过大量实验得到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等于0.07的言语加0.38的音调加0.55的面部表情。”总之,科学实验和实践都告诉我们,非言语信息的传递量及其作用是很大的,不可忽视的。它传输的是非理性的情感信息,而这类信息是言语载体不易携带的。

二、物理教学中的非言语信息及其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非言语信息是丰富的,交流也是广泛的。这些信息及其交流深刻地影响着教和学的过程及其效果。大家都知道,一个优秀物理教师的教学,不但课堂设计科学严谨,语言准确精炼,而且非常注重师生感情、课堂气氛、教态、教学环境、课外活动等的非言语信息的沟通。因为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传授是以师生心理间的积极沟通为基础的,是在情感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单就课堂教学来说,学生不但要集中精力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而且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这就是说,学生不仅是从教师的言语中理解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语气、音调、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非理性的情感信号中来感受知识。

教学实践亦证明,如果教师对所讲知识的理解深透,掌握熟练,且能感受到它的美之所在时,在教学中会自然流露出一种陶醉的激情,讲起课来或铿锵有力,或娓娓动听,表情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眼睛特别明亮(因情绪激动泪腺分泌增加之故),特别具有吸引力。这些言词之外的非言语信息绝不是文科教学独有的“专利”,它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能集中学生的精力,引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心灵智慧,触发学生的直觉与灵感,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智能协调发展。而学生的情绪也必然反馈给教师。当教师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中得知学生理解了所讲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和自己的心境时,教师也会因遇到“知音”而更加兴奋。师生的这种情感的互相激发,使教学活动产生“共振”,这种和谐状态必将促成教和学的高效率。反之,教师备课不充分,对知识的理解肤浅,甚至含混不清时,讲解只有照本宣科,不但言语干干巴巴,而且表情呆滞,眼神飘忽不定,动作手足无措。尽管有的人故作姿态,也逃脱不过学生敏锐的感觉。此时,学生必然感到疑惑乏味。于是,精神涣散,思维紊乱,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听不下课去。同样,学生的情绪也反馈给教师,师生互相削弱。这种负反馈的循环机制,使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效果可想而知。

查看全文

非言语行为意义翻译论文

摘要: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本文结合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论述了不同情景下非言语行为翻译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而实现翻译功能对等。

关键词: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功能对等

一、引言

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交际,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非言语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可能不同。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应当重视言语行为的翻译,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二、非言语行为简介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虽然非语言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主导地位。须知非语言行为必须在语言行为的配合下才能执行明确的交际功能。另外,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别理解为是辅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复、补充、否定、替代、调节言语信息的功能。

查看全文

大学英语非言语交际研究

摘要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与其利用有很大的关系。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各种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恰当运用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促进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本文介绍了非言语交际并指出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非言语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大学英语课堂重要性应用

AbstractNonverbalcommunicationplaysacommandingroleasameansofcommunication.TheeffectofEnglishclassisfirmlyconnectedwiththeuseofnonverbalcommunication.IncollegeEnglishclassteaching,ifwecanusenonverbalbehaviorproperly,itwillbeabletoincreaseinformationforthestudentsandimprovetheirinterestsinlearning.Throughtheintroductionandthefunctionsofthe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articlepointsoutitsimportanceofnonverbalcommunicationandtheapplicationofitincollegeEnglishclassteaching.

KeywordsnonverbalcommunicationcollegeEnglishclassimportanceapplication

英语教学是一门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表达形式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习和努力掌握这种交际在课堂中的运用,进一步为教学服务。

一、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和分类

查看全文

非言语沟通详细内容管理论文

主持人是传播者是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不管是哪种类型节目的主持人都离不开说话,因为说话不仅是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而且也是反映主持人个性和才学的重要方面。

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唯一手段,这不必多说,但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唯一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连,与受众者更好的沟通。因此,非言语讯息的运用,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讯息,别称为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等,对于口头语言来说,上述这些称谓是转意上的语言,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行为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不论在办公室、宴会上和电视上,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存在非言语讯息。并且人们还发现,大多数基本沟通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发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脸,点头表示“是”或“肯定”,摇头表示“不”或“否定”,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等等。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部分也有差异,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被非言语讯息的普通性规律所支配,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者,他们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就要提炼,以达到明白、准确的要求,并采用受众能理解的通用姿态,而不用使人误解或不恰当的姿态,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至今,有关学者已发现并记录了近百万种人体语言讯号,电视主持人并不是也不可能都去使用它们。人体语言使用的多寡,与经济、文化阶层有关。一般地说,经济、文化阶层较高的人,能清楚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较少使用人体语言;而经济、文化阶层较低的人则较多的使用人体语言来表达意思,而电视主持人既不应忽视非言语讯息的使用,而显得刻板单调,又不应手舞足蹈,过多使用非言语讯息而显得层次低下,电视主持人注意的是那些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大体有下列数种:一、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是指主持人与被访问者、参与演播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之间应保持的适当距离。

查看全文

非言语沟通技巧管理论文

主持人是传播者是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不管是哪种类型节目的主持人都离不开说话,因为说话不仅是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而且也是反映主持人个性和才学的重要方面。

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唯一手段,这不必多说,但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唯一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连,与受众者更好的沟通。因此,非言语讯息的运用,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讯息,别称为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等,对于口头语言来说,上述这些称谓是转意上的语言,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行为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不论在办公室、宴会上和电视上,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存在非言语讯息。并且人们还发现,大多数基本沟通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发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脸,点头表示“是”或“肯定”,摇头表示“不”或“否定”,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等等。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部分也有差异,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被非言语讯息的普通性规律所支配,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者,他们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就要提炼,以达到明白、准确的要求,并采用受众能理解的通用姿态,而不用使人误解或不恰当的姿态,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至今,有关学者已发现并记录了近百万种人体语言讯号,电视主持人并不是也不可能都去使用它们。人体语言使用的多寡,与经济、文化阶层有关。一般地说,经济、文化阶层较高的人,能清楚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较少使用人体语言;而经济、文化阶层较低的人则较多的使用人体语言来表达意思,而电视主持人既不应忽视非言语讯息的使用,而显得刻板单调,又不应手舞足蹈,过多使用非言语讯息而显得层次低下,电视主持人注意的是那些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大体有下列数种:一、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是指主持人与被访问者、参与演播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之间应保持的适当距离。

查看全文

非言语沟通技巧管理论文

主持人是传播者是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不管是哪种类型节目的主持人都离不开说话,因为说话不仅是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而且也是反映主持人个性和才学的重要方面。

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唯一手段,这不必多说,但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唯一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连,与受众者更好的沟通。因此,非言语讯息的运用,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讯息,别称为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等,对于口头语言来说,上述这些称谓是转意上的语言,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行为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不论在办公室、宴会上和电视上,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存在非言语讯息。并且人们还发现,大多数基本沟通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发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脸,点头表示“是”或“肯定”,摇头表示“不”或“否定”,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等等。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部分也有差异,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被非言语讯息的普通性规律所支配,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者,他们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就要提炼,以达到明白、准确的要求,并采用受众能理解的通用姿态,而不用使人误解或不恰当的姿态,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至今,有关学者已发现并记录了近百万种人体语言讯号,电视主持人并不是也不可能都去使用它们。人体语言使用的多寡,与经济、文化阶层有关。一般地说,经济、文化阶层较高的人,能清楚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较少使用人体语言;而经济、文化阶层较低的人则较多的使用人体语言来表达意思,而电视主持人既不应忽视非言语讯息的使用,而显得刻板单调,又不应手舞足蹈,过多使用非言语讯息而显得层次低下,电视主持人注意的是那些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大体有下列数种:一、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是指主持人与被访问者、参与演播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之间应保持的适当距离。

查看全文

非语言语境下高中英语词汇研究

[摘要]词汇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非语言语境下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首先,要发挥学生学习词汇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其次,要利用各种语境进行词汇教学:词汇学习前——情境语境导入;词汇学习中——文化语境渗透;词汇学习后——非语言语境巩固。最后,非语言语境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情境语境;文化语境

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是人们在表达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无法进行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一、发挥学生学习词汇的主观能动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曾说过要“寓教育于娱乐”,讲的就是要在游戏中让学生学到知识,他还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词汇学习有了兴趣,自然会学得更快、记得更牢。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阅读中学习课外词汇,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非言语传播学微信表情情感表达分析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微信类的社交媒体霸占了中国人使用手机的大半时间,而在微信类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表情图标辅助文字表达语气与情感的行为则鲜有研究。在非言语传播学理论视角下,微信环境内的表情图标对文字表达起到了语气增强、软化和明确三种修饰作用。

关键词:表情图标;非言语传播学;网络媒介传播

1表情图标(Emoji)的发展沿革

1982年9月19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学校论坛上发帖,建议使用“:-)”在文字之后来表示玩笑意,使用“:-(”表示自己没有在说玩笑话。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正式使用表情符号(emoticon)来表示语气,以补充屏幕上文字聊天无法传递的、面对面交流(Face-to-facecommunication)才能表达的说话者的心情等细节。随后数年,横向的表情符号(如“:-)”)在欧美流行起来,竖向的表情符号(如“(*^▽^*)”)则在亚洲风行。在1999年,日本人栗田穰崇以天气图标、股票符号、中文文字和路标标志为灵感,创造出了一套180个12×12像素的表情符号。表情的编写则使用了统一码(Unicode),使表情图标可以跨不同系统、不同平台进行传播。表情图标常常被称为表情符号的“升级版”,并且在逐渐替代后者(Pavalanathan&Eisenstein2016)。2007年,安卓系统使用了表情图标,2009年苹果的iOS系统也更新了600余个表情图标。于是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几年内,表情图标的使用席卷了全球——包括微信、微博、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在内的社交网络平台都允许表情符号的使用。现如今,表情符号已经成为网络传播中沟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牛津词典》甚至将2015年年度词汇的殊荣颁给了全球网民最爱的“笑哭”表情。2017年中山大学一项统计显示,仅在QQ平台,一年被使用最多次数的表情“呲牙”就被使用了303亿次。足见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表情图标的火爆程度。

2文献综述

非言语传播学研究面对面交流场景下,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距离、语气等语言文字本身以外的传播内容。学界认为,非言语传播是面对面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后天养成的沟通模式,且通常是说话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来,因此格外真实。在网络沟通中,表情图标以及早先时期的表情符号代替了面对面交流中的非言语传播因素,辅助网络媒介上的文字沟通。Churches,Nicholls,Thiessen,KohlerandKeage一项调查显示,表情符号和面部表情有着类似的表意效果:成年人在观看表情符号时,所激活的大脑皮层部分与观看人类面部表情激活的皮层部分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识别是后天养成而非先天存在,因为相同实验下,婴儿却没有出现相同的结果。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表情符号与面部表情一样,起到了情绪表达的作用(PavalanathanandEisenstein2015)。根据大数据技术,Novaketal.研究了表情图标的使用人气,并且列出了推特表情情感强度排行。研究表明,大多数表情图标的情感意义都偏向正面、积极,而不论表意正面还是负面,表情图标所被人们赋予的感情越强烈,被使用的频率就越强。Miller等人则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独立使用表情图标时引发的表意歧义现象。他们发现,一种表情图标可能有多种解读,因此导致了交流上的误会。学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独立使用的表情图标上,很少关注在和文字搭配使用情况下对文字整体表意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表情图标并非独立使用,而是搭配文字进行辅助表意,这一点与面对面交流中面部表情起到的作用类似。Milleretal.在集中研究了表情图标独立使用时的表意效果后,也着重强调了希望将来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文字环境中表情图标的意义。显然,这部分研究在学界尚有缺失。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表情图标的研究发现与非言语传播学中对面部表情的研究发现类似:表情图标与文字的互动机制与表情和面对面交流中语言与面部表情的互动机制十分相似,都可以起到规范、修饰甚至控制文字语义信息传达的作用。根据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结论,当非言语信息与口述语言感情色彩相符时,非言语信息可以起到加强语言情绪色彩的作用;当非言语信息与口述语言感情色彩相反时,对说话者传递信息的解读则有可能出现歧义;表情等非言语信息是人们用来柔化、中和言语信息直接意义的重要工具。因此,根据非言语传播学中面部表情对语气修饰的三种作用,研究假设,比起文字单独出现,表情图标和文字一起出现时。1)当表情图标与文字的情绪色彩相符时,表情图标增强文字的情绪色彩。2)当表情图标感情色彩偏向中性时,表情图标减弱文字的情绪色彩。3)表情图标增强文字的情绪色彩相反时,表情图标造成文字的情绪色彩解读的歧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