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5 01:05: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物质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物质性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建筑创作分析论文

摘要:文艺复兴期间,在建筑设计成为脱离于手工劳作的艺术化脑力创造过程当中,在建筑师成为脱离于无名工匠的艺术家的过程中,建筑绘图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绘图、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三者关系的探讨,强调了建筑创作中的非物质特性,或者说建造之外的纬度。以非物质为空间实践的焦点,作者重新审视了建筑绘图在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同时进一步提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结合给建筑创作带来灵活性的可能。[2]

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

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

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免费毕业论文网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建筑绘图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

建筑师、建筑绘图和建筑设计这三者的历史发展和状态是相互交织的。设计(design)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画图。从文艺复兴意大利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来看,disegno暗示了在观念(idea)和事物(thing)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如福罗瑟(Vil巑Flusser)所言,“disegno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gnum,意为符号(sign),它们之间有共同的根源”(Flusser,1999,p.17)。16世纪的画家和建筑师瓦萨利(GiorgioVasari)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提到:“设计可以被总结成思维概念和头脑中想像的视觉表达和阐释”(Vasari,1960,p.205)。因此,思想不是永恒不变和先验的,它可以由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引发(Panofsky,1968,p.62)。帕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指出,观念(idea)这个词不仅仅指艺术想像的内容,也指艺术想像的能力。这在16世纪中期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概念(idea)接近于想像(immaginazione)(Panofsky,1968,p.62)。

查看全文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建筑创作论文

摘要:文艺复兴期间,在建筑设计成为脱离于手工劳作的艺术化脑力创造过程当中,在建筑师成为脱离于无名工匠的艺术家的过程中,建筑绘图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绘图、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三者关系的探讨,强调了建筑创作中的非物质特性,或者说建造之外的纬度。以非物质为空间实践的焦点,作者重新审视了建筑绘图在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同时进一步提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结合给建筑创作带来灵活性的可能。[2]

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

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

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免费毕业论文网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建筑绘图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

建筑师、建筑绘图和建筑设计这三者的历史发展和状态是相互交织的。设计(design)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画图。从文艺复兴意大利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来看,disegno暗示了在观念(idea)和事物(thing)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如福罗瑟(Vil巑Flusser)所言,“disegno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gnum,意为符号(sign),它们之间有共同的根源”(Flusser,1999,p.17)。16世纪的画家和建筑师瓦萨利(GiorgioVasari)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提到:“设计可以被总结成思维概念和头脑中想像的视觉表达和阐释”(Vasari,1960,p.205)。因此,思想不是永恒不变和先验的,它可以由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引发(Panofsky,1968,p.62)。帕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指出,观念(idea)这个词不仅仅指艺术想像的内容,也指艺术想像的能力。这在16世纪中期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概念(idea)接近于想像(immaginazione)(Panofsky,1968,p.62)。

查看全文

我国贿赂罪立法论文

摘要:“贿赂”,是贿赂罪的犯罪对象,现行刑法将贿赂罪的内容仅限定为财物,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遇到许多以非财物性利益为内容的贿赂犯罪案件,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由于法律对此无明文规定,使这部分贿赂犯罪成为法律上的漏洞。笔者认为应扩大贿赂罪的内容范围,以适应我国当前形势所需,弥补法律漏洞。

关键词:贿赂,现状,构建

一、我国贿赂罪的立法现状

关于贿赂罪,我国刑法仅规定了受贿、行贿、介绍贿赂等三种形式,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子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以行贿论处。”第三百九十二条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按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贿赂就是行为人收受或索取的财物,立法将贿赂罪的内容仅限定为财物,这是很明确的,这也是关于贿赂的财物说的观点,其认为贿赂仅指金钱或可以用金钱计算的财物,而不包括其他利益。但对于仅规定财物是贿赂,刑法学界的多数人历来认为不妥。[1]

二、我国贿赂罪的立法缺陷及危害

查看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联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口头传统和表述;

查看全文

我国非物质设计发展论文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非物质化的浪潮,非物质设计就是凭借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基于服务的设计。探讨在信息化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而出的非物质设计观的形成原因和设计特点,及其对中国现当代设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设计;设计特点;中国特色的设计

1非物质设计兴起的背景

1.1科技的因素

当18世纪的蒸汽机在英国问世,没有人想到这项发明会带来一场历史性变革,引发工业革命。今天科学家与社会学家们认为计算机与电信技术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引起的这场新的技术革命将比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更加深刻。由计算机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全球网络成为有史以来所建造的最大的机器。在今后的几年中,它可能还要扩大许多倍,甚至更加强大。机器在过去接管了大部分重体力劳动,而计算机却越来越多地取代人们思维的任务。非物质设计成为一种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设计方式。

1.2经济条件和文化因素

查看全文

受贿罪犯罪对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受贿罪犯罪对象非财产性利益

论文摘要:目前学界对于受贿罪犯罪对象的范围界定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认为受贿的对象应该严格限定在“财物”;二、认为受贿的对象还应该包括“物质性利益”;三、认为受贿的对象不但包括“财物”、“物质性利益”,还包括“非物质性利益”。文章分别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了剖析,并认为不能简单地判断是否将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作为受贿罪对象,而应该结合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并且对于司法实践中常见的几种新型行受贿行为进行了界定。

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受贿的对象仅限于财物。刑法修改时及在司法实践中,一些专家和一线办案人员对此有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受贿的对象应该严格限定在“财物”;第二种观点认为,受贿的对象还应该包括“物质性利益”;第三种观点认为,受贿的对象不但包括“财物”、“物质性利益”,还包括“非物质性利益”。我们先来看这三种观点的理由。

(1)关于“财物”。认为贿赂应限定为金钱和物品,即财物,其理由主要是:第一,从历史看,我国自古以来,贿赂均指财物,据《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賕,以财物枉法相谢也。”“賕”即指贿赂,也就是以财物相酬谢。《唐律》规定:“诸受人财而为请求者,监临势要,准枉法论。”当时把贿赂的内容限定于财物,而没有把非物质性利益作为贿赂的外延。第二,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明确规定,贿赂仅指财物,因此扩大贿赂的范围是没有法律依据的。第三,根据上述补充规定的规定,对受贿罪是按贪污罪的法定刑处罚,而贪污罪是以贪污财物的数额大小作为量刑的标准的,如果把财物以外的非法利益也看作贿赂,司法机关就难以掌握定罪量刑的标准。第四,如果贿赂不限于财物,当公务员与公务员之间,各自利用职务便利为对方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时,将无法认定谁是行贿者谁是受贿者。第五,扩大贿赂的范围,将会使受贿罪成为“大口袋”,什么都往里装,把国家工作人员的一般违法乱纪行为或其他犯罪行为,统统当作受贿罪,这势必扩大了受贿罪范围,混淆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2)关于“财产性利益”。认为贿赂是指财物以及诸如定债权、提供劳务或者担保、降低利息、提供住房、安排旅游、提供吃请等可以用金钱计算的物质利益。其理由是,第一,虽然以财物为贿赂是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观点,但是,传统的观点也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在今天,不能拘泥于传统观点而放弃对一部分受贿行为的惩罚。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以财产性利益贿赂国家工作人员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危害性与以财物为贿赂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受贿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的正常管理秩序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和信誉以及国家、集体、公民利益的损害程度,至于贿赂的数量,不能在主要方面反映受贿行为的整个社会危害程度。

(3)关于“非财产性利益”。认为贿赂应指财物和其他利益,包括非物质性利益,如解决住房、迁移户口、调动工作、招工招干、提拔职务、出国留学等等,甚至包括性服务。因为这些使公务人员获得用钱财买不到或难以买到的实际利益,具有诱惑力往往甚于财物。

查看全文

刑法危害结果概念思考

刑事法律作为对当事人违法犯罪最为严厉的制裁,在正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危害结果作为刑法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更是在犯罪事实认定、有无罪责、罪刑轻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于危害结果概念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但是对于危害结果的具体含义,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争议很大,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司法实务从业人员和广大公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危害结果的基本含义和表现形式

1.1危害结果的内涵和特征。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状态的总称。有观点认为,危害结果仅仅是一种客观结果,其是不符合刑法的概念和意义的。对于危害结果的特征,应从自然意义和法律意义两个方面来把握。从自然意义上说,危害结果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结果或可能出现的危险,是司法人员能够切身感受到,能够通过各种直观的方式获取的结果表现形式。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危害结果是由法律规定的结果表现形式。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结果又称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由刑法分则条文明文规定,而不是泛指任何结果。有观点认为,危害行为所造成的现实损害包括已经发生的物质损害或非物质损害以及这些损害所造成的危险状态,这种观点所持的态度即体现了危害结果的法律特征。1.2危害结果的表现形式。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按照危害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侵害犯和危险犯。在日常生活中案发频率较高的盗窃罪,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即属于危险犯的范畴。对于二者的区分,不是就具体的罪名而言,而是就具体案件当中的犯罪情节而言。刑法理论界的通说认为,犯罪结果具有现实损害性,而危险状态只是一种将要发生损害结果的现实可能性,这一可能性需要经过理性思维和抽象判断才能形成,而不是直接感知到的客观实在[1]。对于危险状态的准确认定,构成了侵害犯和危险犯的本质区别。

2危害结果概念的学界争鸣及评价

对于危害结果的具体含义,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争议很大。除了常见的实际损害说和客体损害说,有的学者认为,危害结果除了包括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对社会客体的侵害以外,还包括“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即危害或可能危害说;还有的学者认为,危害结果是一种最后状态,即最后状态说等。以上各种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危害结果的概念,但其都有着各自或多或少的缺点。首先,对于实际损害说,认为危害结果就是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2],这显然不能包含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方方面面,因为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既包括实际损害,还包括可能造成的损害,即一种还未发生的事实或状态,实际损害说没有认识到危险犯中的危险结果,有失全面。其次,客体损害说从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导致危害结果的角度,阐述了危害结果的定义,看似比较全面,但也存在新的问题,有学者就指出,犯罪客体是刑法所规定的各类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包括国家的法益、社会的法益和个人的法益,把危害结果理解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并不完整,因为其并不能包含广阔丰富的社会关系。因此,仅仅以犯罪客体受到侵害作为定义危害结果概念的标准,还不够合理、准确,不符合现实社会丰富多样的由危害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在危害或可能危害说中,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纳入危害结果的外延之列,似乎显得解释有些过度扩大。从哲学的角度讲,结果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它是一个虚拟的、观念上的概念,不具有现实性,与结果的本质特点自相矛盾[4],这显然不符合结果的本质。最后,对于最后状态说,则显得更不够合理,不能说服刑法理论界长期以来所共同形成的观点,因为客观的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主观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其一般表现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该说的缺点对于持续性这一点显然没有注意到,导致危害结果的概念和外延有被缩小的嫌疑。正是因为刑法理论界对危害结果概念的学术争鸣颇为丰富,使得危害结果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客观上促进了危害结果概念在我国刑法学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合理确定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概念,还有待各类专家、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危害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

查看全文

学界对现代非物质文化传承定义的解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外生性概念的内在困境、《公约》的界定及解读、一种修正、几个比较、结束语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对概念的内涵充分明确之后;“非物质”是对“物质”的全称否定,而在汉语中处理对立、全称否定关系的时候,很少用否定性词根来构词,而是选取一个反义词来表达;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公约》的官方中文本和英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有学者拘泥于中英文本之间的差异,强调翻译准确性的问题;自我体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基础;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动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手段;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传承主体的变迁;确认方式的转变;从文化遗产到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精神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遗产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人手,对其原初含义和本土化流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汉语语境,纳入学界已有的概念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为实现其在汉语语境中的有效性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比较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文化研究的热点,但从学界的现状来看,理论准备很不充分。“所谓理论准备不足,表现在: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即没有建立和形成我们自己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为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导言:外生性概念的内在困境

按照一般的学术路径,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对概念的内涵充分明确之后。而相对于国内学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权威机构通过《公约》公布并作出了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从这个角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中国学术界自生的概念,而是来自非学术路径的一个外在的规定性概念,所以,它在汉语语境中缺乏天然的学术土壤。

查看全文

议受贿罪问题定罪思索

摘要: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受贿罪已经成为被打击的重点犯罪,为更好地打击受贿犯罪,本文对受贿罪主体、构成要件之“为他人谋取利益”、贿赂的内涵与外延等问题作了分析,以便对受贿犯罪本质的认识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受贿罪犯罪构成共同犯罪

一、受贿罪的涵义

我国《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是受贿罪。”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第388条规定的行为,在理论上被称为“间接受贿”或“居间受贿”。受贿罪是我国当前发案率高、群众反映强烈一种职务犯罪,它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导致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不信任心理,人民群众要求铲除腐败严惩贪官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司法机关虽对此犯罪加大了打击力度,但由于立法本身的不尽科学合理,造成对不少案件查处难度大,或者无法定罪量刑。现就此罪若干问题加以分析,以便对受贿犯罪本质的认识提供一些思路。

二、受贿罪的主体

我国刑法中的受贿罪的主体包括两部分人,一是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一是全民所有制法人单位。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受贿罪的自然人主体只能是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一切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

查看全文

建筑创作物质性研究论文

摘要:文艺复兴期间,在建筑设计成为脱离于手工劳作的艺术化脑力创造过程当中,在建筑师成为脱离于无名工匠的艺术家的过程中,建筑绘图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绘图、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三者关系的探讨,强调了建筑创作中的非物质特性,或者说建造之外的纬度。以非物质为空间实践的焦点,作者重新审视了建筑绘图在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同时进一步提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结合给建筑创作带来灵活性的可能。[2]

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

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

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免费毕业论文网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建筑绘图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

建筑师、建筑绘图和建筑设计这三者的历史发展和状态是相互交织的。设计(design)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画图。从文艺复兴意大利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来看,disegno暗示了在观念(idea)和事物(thing)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如福罗瑟(Vil巑Flusser)所言,“disegno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gnum,意为符号(sign),它们之间有共同的根源”(Flusser,1999,p.17)。16世纪的画家和建筑师瓦萨利(GiorgioVasari)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提到:“设计可以被总结成思维概念和头脑中想像的视觉表达和阐释”(Vasari,1960,p.205)。因此,思想不是永恒不变和先验的,它可以由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引发(Panofsky,1968,p.62)。帕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指出,观念(idea)这个词不仅仅指艺术想像的内容,也指艺术想像的能力。这在16世纪中期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概念(idea)接近于想像(immaginazione)(Panofsky,1968,p.6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