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资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22:2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金融资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的作用探索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在归纳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中运用的基础上,从确认、计量和披露三个环节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
一、运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大量新业务、新产品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会计准则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由单一的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同时并存)、贯穿会计准则的核算理念的变化(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变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导致会计的计量模式必然也要发生变化(由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体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转向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计量模式)。而基于市场对资产价值认定的公允价值再次大范围地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加以运用,将在增强会计报告信息可比性和相关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中的运用
我国会计准则对非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非金融资产的具体准则包括:3号投资性房地产、5号生物资产、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12号债务重组、16号政府补助、21号租赁和20号企业合并中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这些准则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即在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限制。
剖析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运用困境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在归纳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中运用的基础上,从确认、计量和披露三个环节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
一、运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大量新业务、新产品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会计准则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由单一的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同时并存)、贯穿会计准则的核算理念的变化(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变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导致会计的计量模式必然也要发生变化(由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体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转向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计量模式)。而基于市场对资产价值认定的公允价值再次大范围地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加以运用,将在增强会计报告信息可比性和相关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中的运用
我国会计准则对非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非金融资产的具体准则包括:3号投资性房地产、5号生物资产、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12号债务重组、16号政府补助、21号租赁和20号企业合并中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这些准则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即在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限制。
国民经济账户功能分析论文
[摘要]国民经济账户以生产核算为起点,经过对收入分配及使用、资本形成、金融交易等经济流量的核算,最后归结为资产负债的存量核算。从国内核算角度看它主要由经常账户、积累账户、资产负债账户三大类账户组成。本文以联合国编著的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SNA)为蓝本并辅之于一套国民经济模拟数据,对国民账户中这三大类帐户的功能进行解读。正确解读国民经济账户,可以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收入分配及消费、积累、资产负债等的脉络把握得更加清晰和准确。
[关键词]国民经济账户经常账户积累账户资产负债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采用的主要核算方法,它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运用账户来描述国民经济生产分配使用和资产负债形成全过程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最高层次,用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
国民经济账户由一系列的账户表式组成。它首先通过流量账户对某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活动形成的变化进行核算,这里包括对生产、收入分配及使用、资本形成、金融交易等总经济流量的核算,然后通过存量账户核算某一时点上的资产负债存量状况。其中主要有经常账户、积累账户、资产负债账户三大类,前两类为流量账户,第三类是存量账户。本文以联合国等编著的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SNA)为蓝本,并以经济总体为例辅之于一套国民经济模拟数据(单位均为亿元),对国民账户中这三大类账户的功能进行解读。正确解读国民账户,可以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对生产、收入分配及使用、积累和资产负债的脉络把握得更加清晰和准确。
一、经常账户涉及生产、收入和收入的使用
经常账户通过设置生产账户、收入初次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和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分别对生产过程、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及其结果可支配收入的使用加以核算。经常账户分左右两方,右方记来源,左方记去向。左右两方合计相等。
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分析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金融债业务的特点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非金融债业务主要指的是非金融机构中的不良债权收购业务,主要包括非金融结构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经济往来以及投资处理关系等方面中产生的不良资产,该资产最终由非金融机构拥有。在经济环境运行质量不高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增加,在此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在企业破产之前清算资产,这种方式能够避免企业中的资产变为不良资产,同时还能够在此阶段获得一定的利益。另外,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区分非金融债务和金融债务的区别,二者之间的划分主要根据企业中不不良资产的出售方式进行划分,其中金融类中的不良资产交易对象主要是在中国区域的金融机构,其中主要包括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债业务中的不良资产主要指的是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结构中的不良资产。在此过程中的交易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种,收购方式,根据收购的金融可以将其分为打折收购以及等额收购两种。第二种,转让回购,这种方式指的是将其中的某一项目进行转让,这种经营方式中,债务人如果违约,则需要由转让方进行回购或者清收[1]。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金融债业务的类型及其对应的运行方式
1.房地产工程类非金融债业务。房地产工程类中的非金融债业务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同时这也是其业务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制定基础合同、债权确认书、债权不良属性证明、项目的招投标书以及施工合同等资料。同时还要在施工现场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当地房地产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具体流程。房地产工程类非金融债业务在实际运行中的交易结构主要包括工程方、资产公司、房地产公司,其中工程方负责对资产公司进行债权转让,工程方负责对房地产公司进行应付工程款,在资产公司和房地产公司中,需要实施债务重组担保措置,其中主要包括质押、抵押以及保证三方面内容,其中质押指的是公司中的股权质押、房产销售以及应收款项几方面内容。抵押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抵押以及在建工程抵押、保证人员主要包括实际控制人以及法人股东等。在完成收购的基础上,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财务进行追加投资或者债务更新等交易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资产问题进行债务重组和资产整合,这种方式能够增加房地产企业的业务合作范围。2.小额贷款公司中的非金融债业务。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由自然人和法人投资建立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能吸收社会中的公共财产,其中主要包含的业务范围在金融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在放款的过程中具有条件低、模式灵活、收益高以及风险控制质量高等特点,在实际放款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担保方式为关系型担保及现金流审核,这种担保方式恰巧能满足小企对资金得到各种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规模适当,运行的稳定性较高。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多数的小额贷款公司中最大的注册资金在5亿元左右,最小的注册资金在0.3亿元左右。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对其中的经营不规范以及规模较小的公司进行了处理,提升了该行业中的整体经营质量。第二,公司中大股东的经济实力较强。其中小额贷款中的大股东,由于公司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较为频繁,因此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要想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股东的必须拥有较强的实力,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实力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3.政府融资平台中的非金融债业务。政府融资平台中的非金融债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能够进行公益项目投资,同时具备较为独立的经济体系。目前,政府融资平台中的非金融债业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严格根据市场化运行,这种运行模式中最终的经营目标为利益最大化,主要经营特点为主要的经营业比较突出,同时其中每个项目中的市场化运行规范程度加高,流动资充足,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第二种,将市场化运作和经济效益相互结构,这种经营方式的主要目标是承担政府办给予的相应功能,这种经营模式中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同时政府能在其运行过程中能够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资助。第三种,将政府职能与市场化运作相互结合,这种经营方式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政府的公共性政策,其中的公益性质较强,主要从事的项目为公益建设。但是在此过程中流动资金较少,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2]。
三、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金融债业务管理的对策
1.扩大业务群体。非金融债业务能够帮助资产公司解决其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同时还能对其中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应用非金融债务业务不仅能够将企业中的不良资产经营进行延伸,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中的产品创新。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业务群体,这种方式能够将资产公司中的团队协同作用发挥到最大。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客户具有较强的波动性,进而导致实际的款项无法得到有效回收,进而影响企业最终的经营质量,甚至出现破产等情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资产公司可以在实际运行中利用网络手段,扩大业务的服务群体,同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自身与其他资产公司的服务差异化。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必须在保证业务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的基础上开展业务。2.创新业务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金融市场中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保证在资产公司在新背景中的经营质量,需要对自身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其中可以采用的业务模式包括非金融债并重组、收购金融债以及非金融债、收购非金融债以及投资三种,在选择业务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资产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在此过程中能够,相关人员不仅要对非金融债进行有效认定,同时还要保证交易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在确定债权以及债务的关系中,需要和债权的原债人签订债权协议,与债务人签订债务重组协议,这种方式能保证业务开展的质量。3.提升产品个性化服务的比例。每个资产公司在实际经营中都具有自身的产品制定标准,同时这也是促进金融产业创新的有效方式,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生产标准。在当今时代下,要想吸引更多的用户,除了产品质量之外,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也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资产公司在制定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服务,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能够降低服务过程中的风险。例如,资产公司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经营质量,对其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为其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进而提升自身的经营质量[3]。
企业金融化文献分析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就开始出现脱实向虚的态势,这一态势在微观层面上称之为“企业金融化”。围绕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由来、度量方法、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动机以及不同动机下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企业金融化的一些建议,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从微观层面理解“脱实向虚”。
[关键词]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
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企业作为根基,毕竟实体经济才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其首要任务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迹象凸显。据统计[1],2008-2017年,这短短十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比从最初的5.20%上涨到了7.57%,而金融投资率也从最初的12.99%飞速上涨到了51.98%,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构出现失衡,企业金融化现象已十分突出。经济过度“脱实向虚”会造成虚拟经济的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2];微观层面的企业金融化具有“挤出”效应,会显著抑制企业创新的动力[3];在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还会加大其经营风险[4]。由此可见,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危害巨大,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刻不容缓。
一、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界定和度量方式
(一)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界定
企业金融化这一概念其实是从“金融化”一词中衍生而来。G.Arrighi[5]提出了“金融化”一词,此后,其他学者也开始陆续使用,并对“金融化”一词进行解释。Krippner把金融化定义为:实体企业渐渐偏离原来的生产活动和贸易业务,由金融投资活动取而代之,相应地,其利润来源也从单纯的生产贸易业务向金融投资产生的收益转化[6]。Orhangazietal认为,金融化的显著特征是实体企业的支付手段逐渐转向金融工具,不仅持续扩大金融资产的投资规模,而且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也更加偏向外源融资[7]。中国早期研究企业金融化的文章里很少直接采用“金融化”一词,而多是通过“虚拟经济”或“金融资产配置”、“金融投资行为”等指代“金融化”。进入21世纪之后,“企业金融化”作为描述微观层面的经济脱实向虚的“专有名词”,开始被许多学者青睐,部分学者也对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开展了初步界定。蔡明荣和任世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化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企业金融化的概念进行了抽丝剥茧,将企业金融化归纳总结成两个维度:第一,采取金融资产居多的资本配置方式,这是一种行为表现;第二,追求金融收益和资本增值,这是一种结果特征[8]。这一界定得到颇多认同。
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化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相关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个热点是金融化与非金融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问题。本文使用沪深两市2007~2016年间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实物领域投资支出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加剧了非金融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并进一步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损失。
关键词:金融化;融资约束;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一、引言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结构开始不断向金融业转变,同时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也日益盛行,由此金融化的相关问题研究也开始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随后的学者们更加关注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问题,研究认为:企业为追逐短期利润而实施金融化策略,但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实物投资支出构成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即对企业实物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化活动日益盛行。200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购买金融产品的投资支出高达7419.17亿元人民币,而在2016年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化投资支出高达38608.03亿元人民币,其年平均增长速率高达46.71%。截至2016年底,2945家非金融上市公司购买金融产品的投资支出累计高达174757.17亿元人民币。因此,非金融公司的金融化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研究金融化相关问题时,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了相关研究:(1)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研究。邓超等(2017)基于沪深两市的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研究了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当局预期通过金融化实现之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金融化水平和主营业务利润呈现为倒“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抑制了非金融上市公司的金融化进程。(2)金融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肖明等(2016)使用沪深两市非金融样本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和非金融上市公司绩效呈现为倒“U”型关系,即金融化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3)金融化对企业实物领域投资支出“挤出效应”的检验。国内学者并未简单沿袭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直接检验金融化对实物领域投资支出的“挤出效应”,而是进一步检验了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相关实证结论表明:金融化对创新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对企业创新活动构成了制约。国外学者多围绕金融化和绝对投资支出间线性关系展开了相关研究,未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化和企业投资效率间的非线性关系。为此,本文将基于我国2007~2016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使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深入分析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企业可以无障碍地筹措到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即资本市场中有无数的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当所有资本回报率达到一致的时候,资本的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相等,就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均衡。现实中的资本市场远未达到这一完美状态,其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导致企业无法依据自身需要实现自由融资,最终陷入融资约束境地。当企业陷入融资约束境况时,便无法据其面临的投资机会安排投资支出,亦即无法在最优的投资支出水平上安排投资支出,最终导致投资效率损失的问题。融资约束导致的投资效率损失问题,并非只在企业层面表现为均等化特征,而是表现出较强异质性,即其会因企业规模和自有现金流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规模公司可供抵质押资产相对较多,故其融资能力也相对越强,因此陷入融资约束可能性便越小,其投资效率相对也更高;企业自有现金流越为丰沛,其内部实现融资能力越强,越不易陷入融资约束境况,投资效率也便相对更高。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的股权融资能力和债权融资能力越强,企业越不可能陷入融资约束境况,其投资效率自然便越高。金融化行为也会对非金融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在非金融企业实施金融化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增加金融资产领域的投资,具体表现为不断增加金融资产的购买,或者通过开办金融分支机构去从事金融业务,最终实现非金融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同时至少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非金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Crotty(2005)认为,可将公司经营视为一个资产组合,当经营资产利润率下降的时候,企业便会不断调减经营资产,不断增加其对金融资产的持有,这会不断对实物领域的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即挤占了企业实物方面的投资。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情况下,金融化行为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其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致使企业更无法在最优投资水平上安排其投资支出,导致了二者间更大的偏离,即导致了更为突出的效率损失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H:金融化行为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损失有显著正影响。
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研究论文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是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为叙述方便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给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转让给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人、自然人,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直接转让给非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然人三种转让统一称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下面就三种转让及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分述之。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给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一)概述及其适用法律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给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过程有的资料也称作“不良贷款的剥离”。其实质仍是债权转让,因为仍涉及通知债务人等问题。但与一般债权转让相比,不良贷款剥离具有其特殊性:一是主体特殊,不良贷款剥离的转让人只能是国有商业银行;二是债权范围被限定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三是意思自治原则受限,转让过程受到多方面的法律规制,不能像一般债权转让当事人一样自由协商。此过程中适用的法律有合同法、担保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十二条”司法解释有关问题的函的答复》、《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的补充通知》和《关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案件交纳诉讼费用的通知》。
(二)债权转让通知
经济转型对会计理影响论文
理论变化过程的背后,通常伴随着环境变化的存在。回顾上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对会计学有深刻影响的两次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60年代的信息化变革。计算机的利用,使得信息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带动了测定理论、情报理论、控制论等相邻学科的发展,从而诞生了信息会计学。第二次变革是进入80年代以后,产业构造发生变化,从作为20世纪特征的产品型市场经济(以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为主轴的经济社会)向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资产以及经营模式、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比重明显上升的经济社会)转化,促使了“金融商品会计”的产生。
从方法论的观点来认知会计学,存在“对象——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了认知“手段”变化,先进的“手段”能够更深刻地熟悉对象并将经济活动复杂多样的发展过程给以充分反映。而衍生金融工具等的发展使得探究“对象”发生变化,从以产品为中心向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并重的过程转化。最终使得会计信息评价体系发生变化,为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评价企业价值,会计学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等制度规范体系应适应经济环境变化,构建会计理论发展的新模式。
一、市场特征和会计理论
20世纪企业财务会计理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产品型市场经济”为前提。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并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在发生时的会计期间确认,同时,将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相关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计量,正确计算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益成为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课题。
企业会计以期间损益计算为基础。损益不是“时点概念”而是“时期概念”。由于损益计算体系以反映经营期间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益为基本熟悉前提,所以,损益的确认不是以企业价值为原则,而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
企业活动仅限于国内,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必要的资金也是从国内市场筹集。但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摘要:一是企业经营活动范围超越国境走向世界;二是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也扩展到全球范围。21世纪更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随着企业经济活动向世界经济市场扩展,风险必然加大,这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变化导致企业评价尺度的改变,对应着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市场价格,必须进行风险管理。而采用适当的价值评价尺度,全面评价企业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孕育了现值会计的产生。
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论文
一、政府则政统计修改前后的区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进行修门的过程中,遵循的是不仅仅要使新的体系与1993SNA统一的原则,同时还考虑到则政分析家不断扩大的需要、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对《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介绍的体系做了大量更新和扩展,其中主要修改的有以卜几个方而:对政府则政统计体系记录的单位和经济事件的范I、记录经济事件的时间、定义、分类和平衡项日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论文联盟
1.单位的范围
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单位的范围侧重于《1993年国民帐户体系》界定的广义政府部门,其定义以机构单位的概念为基础。广义政府部门包括全部居民政府的一位和由政府控制井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的全部居民非营利机构。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体系的范围是在职能的基础上界定的,它包括履行政府职能的全部单位。在原则上,只包括与政府职能自接有关那此交易。这意味着不包括那此不代表则政政策实行的交易,特别是,与货币当局和其他存款金融机构的职能有关的所有交易都不包括在内。
另外由于修改前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定义的基础不同,从而两者对超国家当局的处理也存在着不同。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超国家当局不包括在在何国家当中;而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由超国家组织在一国履行政府职能带来的交易包括在该国的统计数抓中。
2.记录经济事件的时间
企业资产及微观基础论文
摘要
会计理论、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对资源、资产及企业资源、企业资产均有所论述但三者之间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当贯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分析方法时,经济理论中的资产和资源、会计理论中的企业资产、管理理论中的企业资源将取得逻辑上和形式上的统一,企业资源与企业资产在理论上是同义反复;但考虑微观基础的企业资产的外延和内涵将不同于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企业资产;本文结尾还提出了加进微观基础的企业资产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文有待发展的地方。
关键词
个人资产禀赋;企业资产;微观基础
1.引言
在会计理论中,我们看到大量的资产尤其是企业资产概念;在经济理论尤其是现代经济理论中,我们也看到无数的资源、资产乃至资产市场概念;但在管理理论中,我们发现大量的企业资源概念而不是资产和企业资产概念。直觉地,我们可以立刻感到会计理论、管理理论、经济理论中对资源和资产概念的论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同时存在着某种差异。那么这种必然的联系以及这种差异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方法直接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对一切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的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最终都将归结为对个人的心理、信念、态度和选择等等微观分析,并且我们的分析还直接建立在现代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尤其是契约经济学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