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行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20:09: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法行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法行医

打击非法行医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加强医疗服务市场监管,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及其权益,将我县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推向深入,按照蚌埠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于4月17日—4月23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周”行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

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严格执法,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二、行动重点

(一)对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是否存在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行医以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进行拉网式的监督检查;

查看全文

非法行医打击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21号)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行动,打击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得到明显好转,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一)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医行为,依法取缔无证行医,严惩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二)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违法违规行为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

刑法非法行医犯罪定位

非法行医就是指未参加过医疗培训、未取得医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擅自实行医疗业务的行为所谓的医疗业务就是经常性的、持续性的进行以医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所谓的医疗行为就是用专的医学知识和专技能为患者减轻病痛、缓解身上的痛苦、减轻对药物或者的依赖、改善身体功能外观、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相关的行为。从根本来说.非法行医罪就是尚未取得医疗从业资格的人员,擅自_丌展实施医疗行为内容的医疗执或是医疗的职务的行为。但就目前来看,非法行医罪司法实践中的争议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必须对非法行医在刑法学珲论的定位进行分析,以为非法行医案什提供有利的依据。

一、对非法行医罪是一种职业犯进行分析

非法行医罪存一定程度属丁职业犯,也属营>,非法行医罪在认定的时候,要以非法行医罪的本质特征为依据,并考察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刑法对于非法行医罪在刑法_J足否有相应的解释,刑法解释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足否一致,只仃刑法上的相应解释与现实生活巾的非法行医罪是一致的,才能更好的体现法行医罪是一种职。所谓的职业犯就是多次并持续的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并以其为职业的犯罪行为。刑法学婵论上对职业犯解释和职业犯是类似的,都是以营业为目的,多次、持续实旖同种行为的人。要想将非法行医定位职业犯,就应该对职业犯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职业犯在刑法中的特点是犯罪行为人必须是以某种行为作为职业或业务,多次持续的实施。这里是自己选定的。在对其、务进行判定的时候,必须弄清其是以公私或是报酬为暴础的,其k务足主要事物还是次要事物。在论断这一行为的基础上,日本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解释,相关学者认为业务必须是多次并连续进行的工作,只足简单的一次业务,算不是业务。然而要是有持续干下去的意思,即使是一次,那也属于业务。将干1关的业务确认成犯罪是有依据的,其必须是对人们的隹命、财产构成安令的行为。相应的人员已经观的将多次、持续实施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职业或是业务,并有长期—去的意思。但是在对职进行棚关处罚的时候.只是单一的个罪的形式进行处罚。我国学者对非法行医行医的解释是以相关医疗行为或是业务行为为拱础进行的桐关事务。行医事实上足一种活动,是从业跃师进行某务的活动,这里的活动足以年笑的活动是以医疗、预防及保健为一体作为业务进行实施的,在某种程度一其也足一种业务活动。非法行医罪作为危害公共的犯罪行为,只有存其以业务n勺形式实施了并对公共.生造成一定危害的情况,才能称得上是犯罪行为。我国对非法行医罪还未有明确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下困外非法行医罪在刑法理论上的定位,国外棚l关法律在对非法行医罪进行解释足以其是一种业务行为进行定位的。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一I使有意义的。此外,在对职l犯进行判定的时候,必须分清职业犯和常业犯。所渭的常业犯就足职p犯,属于犯罪学}:的职业性犯罪。但是这种说法只是众多说法关学者认为,职业犯和常、I犯虽然在干关行为上是以职业或是以务为皋础的持续、多次实施的,但是产业犯是以特定的犯罪行为为基础的犯罪行为,具体来说,惯窃、惯骗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相关法律本来就存的,其行为是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存的,是构成犯罪的行为。而、I务犯是以相l关IP>lk或是业务为基础进行的卡¨关活动,其行为某种程度L足被社会认可的。对所从事的职或足业务进行相应判定的时候.必须将其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现实生活中,厌疗业务本身足有一种jE当的社会行为,但当其转化成ll,q~或是业务的时候,就属于一种犯罪行为。因此,将非法行医罪定为职I犯是有…定意义的,不仅能对非法行医罪客观方面的进行相应n勺划定,还能使人们对非法行医的罪数形态有明确的认识,为现实生活『1J的非法行医的认定提供了依据。

二、对非法行医罪是行政犯进行分析

非法行医在一定程度}:属行政犯,出属于法定犯。邗法行医罪认定的时候足以扑法行医的相关特为基础I进行认定的。非法行医罪之所以被称为足行政犯是因为法行医在一定程度一I-#-没有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而足行政取缔的并以法律形式禁止的时候,才能称得一I是犯罪。对非法行医是法定犯罪在理论界一直足有争议的。但是有学者认为,行政犯之所以为行政犯,必须是违反经济或足行政中某种法规的,或是触犯了刑法,才‘能被认定为是非法行医。但是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违反某种经济、行政法规和刑法双重性行为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的,具体来说就是行为人违反相关经济、行政法规规定的相应规范的时候,于其相关行为与刑法也是相关联的,已对社会构成危害的行为,只有通过刑罚手段-Ti能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非法行医罪的重视。由于行政犯在法律上承担的干I麻责任是递进的,一旦确定非法行医罪,就要对其质进行判定,如果没有构成相应的犯罪,其属于行政行为,只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确定非法行医罪是犯罪行为,那么行政行为就会转化为刑事行为,相应的人员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非法行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行政犯,我国相关的法律对此有相应的规定,其规定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就开办医疗机构,或是未经过专业培训尚未获得医师执照及相关资格证的行为是违反行政规定的,行政部门不仅有权将相关医疗机构取缔,也可以将相应医疗的机构的药品和机械设备没收,同时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经济处罚。对于相应的医师,要吊销其执业执照,给患者带来一定危害的,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赔偿,已经构成犯罪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相应责任。从中可以看出,关于吊医师执业执照的行为足相关医师法rI1的内容,而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则是刑法中的内容。二者是相互递进的并在此基础对非法行医罪进行了格的限制。行政法和刑法的处罚这种递进的处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完整的处罚体系。冈此,在对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定位的时候,必须以相应医师法的巾的内容为依据对其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的判定,并明确非法性罪的范围。以相应医师法为基砩I;对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判定的时候,还要将相应的刑法结合起来,毕竟行政法与刑法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只有相应的医师法和删法概念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明确其中的具体内容,存处理非法行医案件中,才能更好的区别其犯罪类型。

三、对非法行医罪是身份犯进行分析

查看全文

贯实打击非法行医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21号)文件精神,根据市卫生局、公安局、监察局、人口计生委、科技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分区后勤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支队后勤部关于印发《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11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和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各部门联合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在我县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重点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打击无任何医疗资格的游医、假医,以及借助虚假宣传、招摇撞骗,或打着医学科研、军队、武警的幌子误导和欺骗患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活动。

(二)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清除医疗机构中的假医生。

查看全文

非法行医罪新司法解释探析

一、非法行医罪司法解释修改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新司法解释虽然只有区区6条7款内容,但较之于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4月28日制定的5条5款的同名司法解释(以下简称旧司法解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绝非仅是法条语句调整或者简单增加字数,而是对非法行医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作出新的调整。新旧司法解释的出台,目的在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有关非法行医罪的具体适用作出更具操作性的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该条款在具体案件中如何把握适用,旧司法解释第一条针对“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这一措辞的具体内容作出了详尽的探讨,以列举的形式界定了这一措辞的内涵。第二条则针对上述条款中的“情节严重”作出列举,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和限定司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和统一。第三条则就何谓“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这一措辞作了列举式的限定和解释。第四条则对于非法行医罪和相关罪名构成吸收犯(吸收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两个以上犯罪行为,不同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吸收与被吸收的关系,在定罪时仅以其中一罪作出处理的犯罪形态。)形态时如何处罚的问题作出了规定。第五条规定则属于准用性规范,限定了对于造成人身功能障碍等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情形,可参照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确定。新司法解释在旧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共在3处作了修改。第一处修改针对第一条列举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的情形作了删减,删除了“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形。第2处修改在第四条增加了两款内容,两款内容均强调了对非法行医行为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因果关系如何把握的问题。第三处修改在第六条中增加了一款内容,主要是对医疗活动和医疗行为的内涵如何参照把握的问题。新司法解释的修改第1处对“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的具体情形列举,由旧司法解释中的5项减少为4项,其实缩小了对非法行医犯罪行为定罪的范围。第2处增加的对有关因果关系的进一步限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非法行医罪加重情节认定的机率,实际上在量刑环节减轻了对犯罪嫌疑人的刑罚。新司法解释的修改,对非法行医罪的审查在定罪和量刑的环节,均减轻了对该罪的认定,原因何在?

二、新司法解释修改的立法背景

任何一项立法及司法解释,立法机关或解释机关均是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和法制进步的需要,在立法时机成熟时才出台相关法律规定。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同样具有相应的立法背景和立法需要。(一)新司法解释的修改使非法行医罪的认定逻辑更加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非法行医罪,所指向的犯罪行为是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人从事医疗行为的违法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其中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即公民个人开展诊疗活动必须经过两个步骤:一是考取医师资格,证明具备了从事医生职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二是执业注册,证明个人请求从事医师执业得到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如果缺了以上任何一个步骤擅自开展医师诊疗活动,即可能构成非法行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八条、第十三条的规定可以得出结论,非法行医罪的犯罪主体应当是个人,犯罪的客观方面包含犯罪嫌疑人未取得医师资格,或者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的注册许可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旧司法解释关于非法行医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尚列举了“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客观行为类型,但仅从相关法律条款的文义解释即可得出结论。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行为,并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规定的非法行医行为种类,旧司法解释的具体列举无疑有扩大解释的嫌疑,应该是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有关“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应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的列举所影响。因此,新司法解释在修改时将该情形从非法行医罪的犯罪客观情形列举中删除,就使得刑法上非法行医罪客观方面的认定在逻辑上更为合理。(二)新司法解释的修改是轻刑化刑事司法政策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司法文化传统,还是历次刑事法律规范的修改,重刑思想一直是我国刑事司法政策的特点之一,中国的法制历史上创造了不少“乱世重典”、“严刑峻法”的时代。但目前,这一观念和思想正在经历着转变。一方面,国家文明和公民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治平世用轻典”[1],现在的刑事司法政策已经无需再强调重刑治世。另一方面,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刑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犯罪,而在于预防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著名的法学家贝卡利亚就指出,“刑罚的目的,既不在于摧残一个感知者,也不是消除人们已经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犯罪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他人不要重蹈覆辙”,刑罚应当秉承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刑事司法政策,而不能一味强调重刑的惩罚性。因此,轻刑化的趋势逐渐成为刑事司法政策变革的主流。轻刑化的变革不仅仅在于刑事处罚的刑期缩短,刑种的减少,而更在于缩小入刑的违法行为的范围。新司法解释规定“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情形不再属于非法行医罪的行为种类,实质上缩小了非法行医罪客观行为的认定范围,顺应了刑事司法政策轻刑化的潮流,体现了当前刑事司法政策变革的趋势。(三)新司法解释的修改是医疗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的助推器。新司法解释将“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行为从非法行医罪的犯罪情形中剔除出去,客观上减轻了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行为的惩戒力度,同时也昭示着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行为的鼓励。新司法解释的这一修改内容,与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趋势是分不开的,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改革的进程。当前,我国的普遍医疗现状之一是医疗机构未分级,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大量的病人不分病情的轻重缓急一律涌入大医院、公立医院,优秀的医护人员也集中在优质的医疗机构,病人流向的高度集中是造成“看病难”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缓解病人一律涌入公立医院的现状,应当大力推进和鼓励个人开办医疗机构,侧重于对常见病症的普通医疗服务。公立医院和大医院,侧重于对特殊医疗和大病医疗。医疗机构的科学分级,可以使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各擅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分流不同病情病人的就诊去向,缓解看病难的现状。在医疗管理体制改革体系中,政府如何改变管理作风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关于曾经的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批评不绝于耳,但对于个体诊所的监管可以更注重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政府对个体医疗机构的监管重点放在服务上。而对于大医院的监管,可能更需要政府的管理和调控。加快医疗管理体制改革,鼓励个人开办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政府做好指导和服务,新司法解释修改对医疗卫生管理改革的方向性指引作用显而易见。

三、新司法解释修改对行政执法的影响

新司法解释的修改和,尽管重点在于对刑罚和刑事诉讼领域法律适用的改变,却对个人未经许可擅自开办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的行政管理,同样引发了不小的波动。新司法解释的修改,将对卫生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带来何种变化,的确很有探讨的必要。(一)司法解释修改并未改变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行为的行政监管。最高人民法院尽管对旧司法解释的内容作出较大的修改,但该司法解释主要是针对非法行医罪的入罪情形进行的具体修改,并不涉及卫生行政领域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卫生行政管理不能因此放松或放纵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行为的行政监管。当然,地方性的法规、规章,或有关自由裁量权行使指引的规范性文件中,也存在需要修改的条纹。例如:有涉及对未经许可开办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人行政处罚两次后再犯,可以认定为涉嫌犯罪并移送公安机关的类似规定,应当及时修改,避免对执法机关作出错误的指引。在卫生执法实践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继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和指引,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管。具体而言,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仍需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行政许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亦应当依照上述法律规范对申请人的申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可以向申请人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于未经许可开办医疗机构的个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仍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或《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该行为人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二)个人未经许可开办医疗机构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同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第四十四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未经许可开办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予以处罚,从表面上来看目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法律适用竞合和选择使用的问题,但如果详细比对两个规定的具体适用前提,如何区分和正确适用法律,对个人未经许可开办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准确处罚,仍是有章可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条规定:“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适用本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条的规定来看,该法主要适用于规范执业医师的执业行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这一立法目的,可以得出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中规定的“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行为,应当是针对执业医师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的行为设定相应处罚的。除了上述理由,尚有以下两点理由可以支撑这一结论。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设定的处罚种类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相同,但罚款的幅度远远大于后者,这主要是考虑到执业医师对开办医疗机构的申请条件和资格限制应当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未经许可擅自开办医疗机构属于明知故犯,主观上犯罪故意的程度较大,应当对其处以较重的刑罚。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后半段,针对未经许可擅自开办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具体规定了“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的罚则,同样可以印证,该条款前半段针对的行为主体应当是执业医师。除了执业医师擅自开办医疗机构,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作出处罚外,其他一般主体未经许可擅自开办医疗机构的处罚,应当适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如果行为人既擅自开办医疗机构,又存在非医行医的违法行为,此时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罚,可以适用刑法理论中的吸收犯原理,仅须按照处罚较重的非法行医行为论处即可,无须在对擅自开办医疗机构的行为作出处罚。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执业医师是指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专业人员,如果在执法中发现个人仅仅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而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因行为人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执业医师,其未经许可擅自开办医疗机构的情形,仍应当适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作出相应的处罚。另外,对于未经许可擅自开办医疗机构的个人,如果被卫生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罚两次后,违法行为人再犯的,虽然依据新司法解释的规定不能再移送公安机关作出处理,但应当作为再次行政处罚时的量罚情节加以考虑,可以从重处罚。还需要关注的一种具体情形是,如果一名执业医师未经许可擅自开办医疗机构受到行政处罚,卫生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时适用了吊销执业证书的处罚,则该执业医师不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范的对象,如果该行为人再次擅自开办医疗机构,此时卫生执法机关则应当适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作出相应处罚。(三)个人开办医疗机构行政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长期以来侧重于“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管理模式,当前的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也不例外。目前,这一沿袭已久的管理体制正在发生变化,行政管理的模式由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正在逐步转向放宽准入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型模式。新司法解释将个人未经许可开办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不再纳入非法行医的入罪情形,顺应了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尽管针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制度尚未同步发生变化,但对于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行政监管体制,必将在未来产生一些新变化。首先,开办医疗机构的批准条件和执业登记条件将会逐步放宽。依据目前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批准条件和申请执业条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诸如资金、人员、场所等方面的要求,均设置了较为苛刻的条件。而申请开办医疗机构事先必须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是规定了多达14项要求。尽管其他条款对于设置小型医疗机构的可行性研究作出可以简化的规定,但宽泛行政裁量的存在,仍然是申请人申请开办医疗机构过程中的难题。随着社会对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分级体系逐步建立,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事前审批程序必须简化,以降低难度,从制度上鼓励和支持个人开办医疗机构,满足不断增长的现实需要。其次,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管理重心应当放在事中事后的监管。放宽开办医疗机构的审批条件,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医疗机构的行政监管,而是要将监管的重心由事前监管变为事中事后监管,监督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依法经营。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密不可分,决不能采取粗放式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要求卫生行政管理机关注重日常监督检查,进行主动管理,杜绝被动式的消极管理;要求法律、法规对于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规范的行为设定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杜绝行政处理不痛不痒,管理效果姑息放任的现状;要求建立全面覆盖的医疗机构社会诚信监督体系,杜绝失信人员受到处罚以后再次进入医疗卫生行业,难以有效监督的案例。最后,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监管将适当的引入市场的调控。对于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管理,行政监管固然应当是主要的监管力量,但监管对象数量与日俱增,将会陷入监管力量不足的窘境。对于医疗机构的监管,卫生行政机关应当更注重宏观的调控和指引,在逐步建立诚信体系的基础上,对医疗机构的社会诚信度作出评价,对社会的医疗需求作出指引。适当引入市场的调节机制,对违反卫生行政法律、法规提供医疗服务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的医疗机构,由市场机制决定其存亡的命运,由患者的选择决定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尽管主要针对非法行医范围的重新厘定,但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行政监管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未来的管理态势是放宽,但绝不是放任,主张医师执业自由化、自由开办诊所的观点在目前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任何改革均需要把握适当的度,过犹不及。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的行政监管,必须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市场机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相相结合,通过渐进式的摸索,推进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进步。

查看全文

非法行医依法处理研究论文

由于监管不力,一些地区社会医疗机构遍地开花且鱼龙混杂,非法行医者乘虚而入。这些非法行医者绝大多数不具备或没有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甚至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但他们却在城乡结合部租间民房,挂块白布,摆点药品,就对外“开诊大吉”。这些“医师”以搞接生、人流、取环的居多,并大量使用假药、劣药,且有乱收费行为,常常造成医疗事故,严重扰乱医疗秩序,危害市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虽然多次对非法行医活动进行专项治理和打击,取缔了一大批非法行医的诊所和游医,但非法行医现象仍大量存在,非法行医需要长效管理。笔者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和体会,谈谈行政执法中打击非法行医应注意的问题。⑴

1.无证行医和非法行医的概念

无证行医是指医疗机构和卫技人员未经有关的卫生许可,没有取得必需的许可证照、证件就从事医疗活动。就人员具体是指医师无《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外国医师来华行医无《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乡村医生无《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卫技人员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无《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无《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就医疗机构是指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和家庭接生以及出具《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和医学技术鉴定证明的无《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非法行医是指不合法地从事医疗活动,具体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无证行医属于非法行医的范畴,应该是非法行医的一部分。打击非法行医重点是取缔无证行医。

2.取缔无证行医最关键的是诊疗行为的取证。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第八十八条的解释:诊疗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因此,诊疗行为可以分成医疗检查、诊断和治疗行为三个方面。判断是否有诊断行为的比较明确的证据应该是书写病历,进行诊断,出具处方,使用药物及手术等方法医疗检查和治疗行为比较明确,使用医疗器械进行医疗检查则存在争议。常见问题是使用听诊器、血压计是否是医疗行为,使用××测试仪测试缺钙或者贫血是否是医疗行为等。我国卫生部尚没有对此作出行政解释。而国外,比如日本厚生省就解释使用血压计是医疗行为。

查看全文

打击非法行医行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县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会议精神,针对当前我县医疗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省市卫生监督所的领导亲临大会并将做重要指示,等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申桂荣同志也将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现在,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工商局、药监局、公安局、县法院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县非法医疗机构数量有所减少,游医药贩得到处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自2005年卫生监督所成立以来,全县共检查医疗单位、个体诊所4671家次,其中2005年查处非法诊所285家,取缔105家;2006年查处非法诊所198家,取缔86家;2007年查处非法诊所112家,取缔47家;2008年查处非法诊所72家,取缔16家;2009年已查处非法诊所52家。共没收药品121批件,价值50万元,没收医疗器械265批件,价值120万元,收缴罚款158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67宗,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4671份,责令停止虚假医疗广告21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与群众的期盼和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年5月份,国家卫生部、省卫生监督所检查组对我县进行了明查暗访,在县城内查证无证诊所48家。这个结果说明,非法行医现象在我县少数乡镇和城乡结合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非法诊所在县城区内数量较多。我县打击非法行医的形势不容乐观,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深入分析原因,逐步整改到位。

我们每年都组织过专项整治行动,每年的卫生工作都把打击非法行医列入了主要工作议题,为什么还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认为,非法行医现象履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打击非法行医动员会县长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县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会议精神,针对当前我县医疗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省市卫生监督所的领导亲临大会并将做重要指示,等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申桂荣同志也将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现在,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工商局、药监局、公安局、县法院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县非法医疗机构数量有所减少,游医药贩得到处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自年卫生监督所成立以来,全县共检查医疗单位、个体诊所4671家次,其中年查处非法诊所285家,取缔105家;年查处非法诊所198家,取缔86家;2007年查处非法诊所112家,取缔47家;年查处非法诊所72家,取缔16家;年已查处非法诊所52家。共没收药品121批件,价值50万元,没收医疗器械265批件,价值120万元,收缴罚款158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67宗,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4671份,责令停止虚假医疗广告21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与群众的期盼和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年5月份,国家卫生部、省卫生监督所检查组对我县进行了明查暗访,在县城内查证无证诊所48家。这个结果说明,非法行医现象在我县少数乡镇和城乡结合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非法诊所在县城区内数量较多。我县打击非法行医的形势不容乐观,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深入分析原因,逐步整改到位。

我们每年都组织过专项整治行动,每年的卫生工作都把打击非法行医列入了主要工作议题,为什么还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认为,非法行医现象履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漫谈非法行医罪的主体

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必须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但如何理解和界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呢。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十二、十三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只有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并且进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医师执业活动。但问题是,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中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是仅指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还是既包括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也包括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但没有取得执业证书?

目前实践中常出现的医院医生私自挂靠其他医院为患者诊治看病的问题。

一种观点是,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仅指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那么这种行为不构成非法行医罪;另一种观点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既包括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也包括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但没有取得执业证书的情况,则这种私自挂靠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因为《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第十七条规定,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注册手续。即医生执业资格应是医师资格和执业资格的统一,医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范围类别内执业。

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既包括未取得职业医师资格、也包括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但没有取得执业证书的情况。其理由一是从实质来看,非法行医罪,首先侵犯的是公共卫生,其次侵犯的是医疗管理秩序,取得医师资格但没有取得执业证书的人行医,也侵犯了上述两种法益。

医疗行业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职业,不仅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能胜任工作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医疗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否则,也会危害公共卫生。二是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做这样的解释,可以在尊重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统一《刑法》和《执业医师法》的相关规定,有利于在实践中对非法行医罪的认定和操作。三是鉴于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医疗管理、秩序混乱,非法行医现象严重,做这样的解释更能够打击非法行医行为,规范医疗行业,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查看全文

卫生系统非法行医整顿方案

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我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优化医疗服务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的通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全县医疗服务市场监管现状

近年来,在县公安机关的配合下,我们坚持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强化日常监管,集中整顿市场秩序,及时查处非法行医活动,全县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得到了有力规范。但是,在依法加强监管的同时,依然面临一些监管难题,主要包括:一是体制机制不理顺。目前,县卫生监督所职能尚未理顺,专业人员不到位,工作开展还有不方便的地方;二是整体执法力量弱。医政执法大队人员少,力量薄弱,虽然经过执法人员的不懈努力,但效果不明显。在依法监管过程中,执法能力较弱,缺乏有力的强制措施,有时会遭遇暴力抗拒,执法人员安全受到一定威胁。如,打击无证牙科工作中,在查扣牙科大型、价格昂贵器械时,双方容易激化矛盾,造成工作人员与执法人员之间的冲突;三是行为隐蔽取证难。非法行医行为隐蔽,执法人员取证困难,立案率减少。现场取证做笔录时,由于被监管对象不配合,常常遇到人员姓名不符,或现场找不到人,被监管对象搬家等情况;四是惩治效果不明显。在处罚过程中,虽然每年都向县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部分案件,但依据《淄博市自由裁量权》等规定,对非法行医案件罚款数额小,惩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震慑作用。针对目前面上遇到的监管难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执法惩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

二、主题

打击非法行医行为,优化医疗市场秩序。

三、工作目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