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8:58: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常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常规

非常规数学深究

有一些数学问题,例如操作问题、逻辑推理问题等,不能用通常的数学方法来解;还有一些实际问题,研究的是事物的某种状态或性质,其本身与数量无关,也不能用通常的数学方法来解。人们习惯上将上述的这类问题称为非常规数学问题。非常规数学问题近年来在各种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及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等赛题中频频出现,特别是它与实际问题密切联系,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非常规数学问题需要非常规的特殊解法,本文就最常用的图解法、赋值法、抽屉原理及逻辑推理等四种方法,结合实际例子作一探讨。

1图解法

例1(柳卡问题)假设每天中午有一艘轮船由哈佛开往纽约,同时也有一艘轮船由纽约开往哈佛,航行时间都为七昼夜,且均沿同一航线航行。问今天中午从哈佛开出的一艘轮船将会遇到几艘从纽约开来的同一公司的轮船?

这是十九世纪在一次世界科学会议期间,法国数学家柳卡向在场的数学家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它难倒了在场的所有数学家,连柳卡本人也没有彻底解决。后来有一位数学家通过下面的图解法,才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这种方法是:用两条横线分别表示纽约港和哈佛港,某天中午(记作第0天)从哈佛出发的轮船在第7天中午到达纽约,用从下到上的一条斜线表示。用从上到下的斜线依次表示每天中午由纽约开出的轮船经7昼夜到达哈佛。显然两种斜线的交点总数就是相遇的轮船数,共15艘。

查看全文

非常规结构造型在女装设计的运用

摘要:文章为了研究非常规结构造型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对服装的非常规结构造型设计及特点进行介绍,然后按照非常规结构的分类进一步综述其在国内外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发现通过解构主义、几何造形结构、减法裁剪和非常规结构线分割的方法可塑造造型独特、创意丰富的非常规结构女装作品,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非常规结构造型;女装设计;解构主义;几何造形

1引言

服装行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性化、多样化及品牌化的服装消费观已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消费观[2]。女装作为服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个性化设计的女装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非常规结构设计因其表现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已成为女装个性化设计的有效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在国内外女装设计中[3]。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服装的非常规结构设计及其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按照非常规结构的分类进一步阐述其在国内外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为个性化女装结构设计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非常规结构及其特点

服装的非常规结构设计是在常规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服装常规结构线(也叫分割线)的限制,并以分割、重组等方法进行服装结构造型塑造[4]。设计师在进行服装非常规结构设计时为了展现其创意、理念,往往需在效果图上进行二次设计,并敢于在制版、原型剪裁和比例剪裁的过程中突破传统规则的束缚。因此,服装的非常规结构设计是一种开放式且极具创意性的、用于展示服装内在及外观的方式[5]。其不再按标准的服装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作品创作,设计师可在服装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更加自由地设计,以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该结构设计方式所呈现的服装造型表现为随意、反传统、不对称、无规律和否定等形式,整体突出服装的特殊性、时尚性及强烈的视觉性。服装非常规结构设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服装原本的结构被打破,再通过非常规的设计方法进行重组,整个服装造型蕴含明显的反传统设计理念,其追求的是一种不平衡效果[6]。服装非常规结构设计的时尚性则是体现在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新事物的追求,因为现代服装时尚元素侧重于打破常规,追求的是一种解除一切既定体系后形成一种相对合理的变形,体现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这也符合“时尚唯一的目的就是逆转好不容易创造的奢华”[7]。服装结构设计过程中非常规结构线的应用更能够展示服装轮廓的各种立体效果,同时,其所塑造的造型往往又十分夸张,所以,服装的非常规结构设计能为消费者带来强烈的立体视觉效果[8]。

查看全文

非常规物理实验如何嬗变为创客

[摘要]初中物理学习中,应该提倡“非常规”物理实验,以便帮助学生成为创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帮助学生在“创客”的道路上前行:(1)在“非常规”与“自造物”中培养“创客”意识;(2)在“非常规”与“做中学”中培养“创客”精神;(3)在“非常规”与“延伸点”中努力成为“创客”。当“非常规”物理实验和“创客”之间形成一种正向关联时,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空前高涨,也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

[关键词]非常规实验;创客理念;自造物;做中学;延伸点

初中物理实验有两种:一种是“常规”实验,另一种是“非常规”实验。前者常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器材正规(国家配置的),一般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后者,发生在学生有相应灵感之地,实验器材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可以是生活用品,也可以是自制器材,一般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前者受到重视,从器材到实验操作再到实验反馈,都有专门记录,在档案中留有深深的“划痕”;而后者不一定有完整的记录,实验过程相对随意,任由学生自己倒腾,处于“散养”状态。然而,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这两种实验都不可或缺。后者是对前者的重要补充,如果后者能够“做精做实”,发挥其“资源支撑、工具支撑和技术支撑”的作用,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开展“非常规”物理实验,能为初中生成为“创客”发挥积极的作用,能拓宽初中物理实验路径。“创客”,包含创新、创造、造物等多重含意,是一群善于创新和创造的人。不论是指向过程,或是指向学生,做一名“创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尤其是当“非常规”物理实验和“创客”之间形成一种正向关联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随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创客意识就会形成。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在“非常规”与“自造物”中培养“创客”意识

“创客”之“创”是开创、独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相应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初中“非常规”实验中的“自制实验器材”这一环节,就可以让学生“创”。因为是“非常规”,所以为“自造物”提供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在打开瓶盖的实验中,教师不提供专门工具,而让学生自找或者自制工具。为了打开瓶盖,有的学生用小刀,有的用抹布,有的用塑料,最终经过多种实践,学生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借助更粗糙的材料打开瓶盖,而这些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就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或许,在“自造物”中,学生所找的材料并不合适,所造的物比较粗糙,实验过程也并不严谨,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许,对学生而言,造出的“物”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此过程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实践经验有了积累,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创新意识逐步形成,这不正是物理教学所需要的吗?为此,教师应千方百计鼓励学生“自造物”。在“非常规”与“自造物”的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在低成本实验中鼓励学生“自造物”。关于实验器材和实验成本,并非愈高端愈好,只要能从实验中洞悉真相,揭示真理,提升素养,哪怕是低成本实验,同样值得推广。二是在环保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造物”。千万不能打着创新的大旗、争做“创客”的大旗,就让物理实验破坏环境。的确,既要创新创造,又要环保,要让“守正创新”成为初中物理“非常规”实验中的一个基本底线。三是思路阻塞时鼓励学生“自造物”,对不同方案产生分歧时鼓励学生“自造物”,在实验前后的对比中鼓励学生“自造物”,在学生的思维发散时鼓励学生“自造物”。引领学生勇于自造物,勇于在造物中发现物理真相与神奇,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物理核心素养。

二、在“非常规”与“做中学”中培养“创客”精神

查看全文

非常规数学问题研究论文

有一些数学问题,例如操作问题、逻辑推理问题等,不能用通常的数学方法来解;还有一些实际问题,研究的是事物的某种状态或性质,其本身与数量无关,也不能用通常的数学方法来解。人们习惯上将上述的这类问题称为非常规数学问题。非常规数学问题近年来在各种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及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等赛题中频频出现,特别是它与实际问题密切联系,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非常规数学问题需要非常规的特殊解法,本文就最常用的图解法、赋值法、抽屉原理及逻辑推理等四种方法,结合实际例子作一探讨。

1图解法

例1(柳卡问题)假设每天中午有一艘轮船由哈佛开往纽约,同时也有一艘轮船由纽约开往哈佛,航行时间都为七昼夜,且均沿同一航线航行。问今天中午从哈佛开出的一艘轮船将会遇到几艘从纽约开来的同一公司的轮船?

这是十九世纪在一次世界科学会议期间,法国数学家柳卡向在场的数学家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它难倒了在场的所有数学家,连柳卡本人也没有彻底解决。后来有一位数学家通过下面的图解法,才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这种方法是:用两条横线分别表示纽约港和哈佛港,某天中午(记作第0天)从哈佛出发的轮船在第7天中午到达纽约,用从下到上的一条斜线表示。用从上到下的斜线依次表示每天中午由纽约开出的轮船经7昼夜到达哈佛。显然两种斜线的交点总数就是相遇的轮船数,共15艘。

查看全文

“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运用

摘要:中学物理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在阶段上具有连续性,在教学目标上均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小学科学课程同时作为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本论文旨在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物理部分的教学提出解决措施,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笔者提出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关键词:中学物理;小学科学;“非常规”物理实验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物理的联系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终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课程的设置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遍性。其中小学科学课程融合了物理、生物、地理三门学科,少量涉及化学学科。其中光、电、力、声、机械等方面是中学物理的基础内容[1]。中学物理课程是在小学科学普及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是从现象了解升华到本质学习的重要阶段。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认知学习具有累积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等特点,学习高阶段的知识是在掌握低阶段知识、能力、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学习需要必要的学习准备。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成为一门学科由启蒙到系统化过渡的重要环节。如能将小学中学两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则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目前多数小学与中学独立设置,校际之间的沟通多局限在横向,缺乏足够的纵向交流,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尚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教师缺少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小学科学课与中学物理课的有效教学,避免小学科学课因教学难度把握不当而导致学生厌学,避免中学物理教学只是单纯简单的重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造成时间的浪费。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过程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笔者提出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

二、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

小学科学与中学物理在内容标准上有相近之处,中学物理是小学科学的延续,在教学上能够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迁移,如下图所示。小学科学(物质与世界部分)与初中物理相应部分的内容基本一致,《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2]。小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授、谈话、讨论、实验、自学等传统教学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初步体现出科学探究的思维萌芽,但受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缺乏理性思维的参与,机械模仿,重复记忆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物理除沿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之外,更强调探究式教学,即强调“授人以渔”的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即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三、“非常规”物理实验概念界定

查看全文

基于“非常规”实验的物理探究式教学

伴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探究式教学”模式备受重视,在动手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对于高中物理而言,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通过物理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非常规”物理实验更能通过生活化、趣味性、自创性的教具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动手探究、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的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非常规”实验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略谈几点浅见.

一、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反对一味的“满堂灌”,反对失去自主的包办代替,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非常规性的物理实验,以学生熟悉的实验器材,在富有个性、亲身体验的学习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动量定理”时,笔者根据“胸口碎大石”的气功表演,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验“蛋全瓦碎”的趣味实验,即:在椅垫的四个角上分别放上4个鸡蛋,在鸡蛋上面放上一本书,书上再放3层砖,再在砖上放一片瓦.拿锤子砸瓦片,让学生猜测是瓦碎蛋全还是蛋碎瓦全.在锤子砸下的那一刻,学生都屏住呼吸,看到蛋全瓦碎的结局,那些原本猜测瓦碎蛋碎、瓦全蛋碎的学生一片惊讶,很快就对接下来“动量定理”的新课学习充满了好奇.可见,“非常规”物理实验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不再对物理课感到害怕、恐惧,自然而然地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避免探究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逐步递进,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极易让学生产生思维障碍.而“非常规”物理实验利用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帮助学生真实、直观、形象的理解物理概念,排除非本质的干扰,避免思维障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更加科学、全面的思维模式,也能调动学生的创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有利的支持.以高中一年级“自由落体实验的探究过程”为例,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的不够全面往往会认为“质量相等,下落速度也相等”,为了避免这样的思维障碍,笔者先演示从同一高度将黑板擦、粉笔、纸张等不同物体同时下落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时快慢是否相同?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下落的速度呢?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在众说纷纭中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做好观察与记录,在小组内交流验证:实验一在同一高度,将事先准备好的面积相同的一张小纸片和一个小铁片,同时静止释放,猜测并验证哪个物体先下落.实验二拿出二枚一元硬币,并顺着硬币的边沿用剪刀剪下与一元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贴在其中一枚硬币之上,在同一高度,将二枚硬币同时释放,猜测并验证哪枚硬币先下落.实验三准备二张一模一样的纸片,将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猜测并验证哪张纸片先下落.通过三组实验,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当质量相等时,较小体积的物体下落的快,而当物体体积相同、质量不等时,下落过程一样快.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由落体的实验过程,理解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牛顿管实验:将金属片、软木塞、羽毛三样不同的物体同时放入玻璃管中,在抽气机抽出管内空气后将玻璃管倒置,让学生观察三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速度.然后打开气阀,再次倒置玻璃管,让学生观察打开气阀后三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速度.这样的递进式实验不仅避免了学生知识的负迁移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多思考、多发现,学会从不同点、多方向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查看全文

科学的运作,是非常规手段实现的保障

没有科学的运作,再好的点子都只能是零

其实,我们完全知道,一个再好的点子,再美妙的策划,离开了科学的执行都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很多企业的老板希望一个点子能救企业于水火之中,那绝对不可能。我们的这个活动,依赖于一个令人发疯的策划,但更依托于科学的执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像绝对听话的一群孩子。

生命水整个上市活动,我们定了8周的时间,整个策划案都是围绕着这个时间段进行的。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功的新品上市,一般都要经过4个时期:诱导期、动销期、热卖期和稳定期。生命水的8周上市计划就是按照这4个时期顺序进行。在开展“喝生命水,获超值美钻”促销活动之前,A企业做了一些市场准备,比如:

●以代销方式,说服本市旺铺经销商经销生命水;

●向代销经销商透露促销计划,并签订奖惩协议,对他们作出热卖承诺;

●帮助经销商进行货架陈列,制作好宣传品。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工具实践及启示

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在常规货币政策失去效应的前提下,旨在恢复金融市场融资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手段、措施,即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常规的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经济货币政策工具不再有效,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持续使用了大规模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一、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实践及效果

(一)美联储的政策实践。美联储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和实施者。2007年7月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紧急融资支持,以稳定金融体系。其使用的工具包括定向拍卖工具、短期证券借贷工具等。收窄了国债收益率与高风险资产之间的息差,一定程度缓解了金融市场的紧张状况。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面金融危机,美联储自当年11月起至2012年9月,先后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QE)政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危机前的9000亿美元急剧膨胀至4.48万亿美元。同时,美联储加强与公众的政策沟通,引导公众对未来利率和通胀的预期。2008年底,美联储开始实施前瞻性指引,在会议纪要和声明中宣称未来将维持超低利率,并从2012年12月起开始写入其维持低利率不变的条件。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规模巨大、行动迅速且直接参与金融市场,并与政府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相呼应,对稳定美国金融体系、推动美国经济企稳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美国经济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失业率基本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物价指数也在逐步向美联储2%的目标值靠近。(二)欧央行的政策实践。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10月至2014年6月,由于常规货币政策操作仍有一定空间,欧央行只是在常规货币政策框架内实施宽松政策。一方面,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欧央行的政策利率)由4.25%下调至0.25%,存款便利和贷款便利利率也分别由3.25%、5.25%下调至0%和0.75%,达到了“零利率下限”。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主要再融资和长期再融资操作的规模和频率、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CBPP)、证券市场计划(SMP)、直接货币交易(OMT)和货币互换操作等方式,支持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总体上没有大规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第二阶段,自2014年6月起至今,受严峻经济形势影响,欧央行启动更加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2014年6月,欧央行对存款便利实施-0.1%的负利率,成为首个实施负利率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央行,在2016年9月、2015年12月和2016年3月分别降至-0.2%、-0.3%和-0.4%。2014年6月和2016年3月,开启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等,并于2014年11月启动资产支持证券(ABS)计划。2015年3月起,每月购买600亿欧元的政府债券。2016年6月,推出购买企业债券计划,央行购债量达到美元800亿欧元。欧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操作,重点仍在银行体系本身,且反应速度和宽松规模明显不及美联储,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未能及时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补充足够流动性。这使得欧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虽对欧元区经济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效果相对较弱。目前欧元区内生增长动能仍不足,仍未达到2%的通胀目标。(三)日本银行的政策实践。日本银行是21世纪最早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央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又实施了两轮非常规货币政策。第一轮是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日本启动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共向市场注入总计101万亿日元的流动性。第二轮是2013年4月至今,日本银行为配合安倍晋三的经济政策先后数次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此轮货币政策刺激的规模明显大于第一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引入新的通胀目标,将目标值由1%调升为2%。二是实施“量化和质化宽松”政策,引入基础货币控制目标,增加政府债券购买量并放宽期限,扩大交易所基金和房地产信托基金购买量。三是承诺在实现通胀目标前“无限期”执行量化宽松操作。四是实施负利率政策,2016年2月日本银行宣布对部分超额准备金实行-0.1%的负利率。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持续时间长,前期政策力度相对较小,且主要偏重于基础货币供给数量扩张。但由于受人口老龄化等固有因素影响,对投资、消费和通胀等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刺激效果。目前,日本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速均保持低位,通胀水平也与日本银行的目标值有相当大的差距,新增贷款利率虽明显下降,但贷款需求仍有所不足。

二、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重视金融部门的作用。一个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能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加速器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资源更合理的配置,消除那些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顺畅的因素;另一方面可以让政策利率更有效地通过金融市场中介传导至中长期利率,引导公众消费和企业生产。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助于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顺利运行。(二)加快完善利率市场化机制。当前存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率低、方式少,国有企业软约束、市场利率波动性大等问题。一直以来,中国信贷传导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利率传导渠道作为连接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重要纽带,由于各种原因传递受阻。因此,在适当条件下,应尊重市场规律、重视市场机制,有序地推进利率市场化。(三)注重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创新和组合。由于金融危机的修复成本高于预防成本,因此应当采取先发制人的货币政策,主动预防金融泡沫的产生。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创新、组合是可以解决多种矛盾的,处理好常规政策与非常规政策的关系以及非常规工具的创新与改善可以定向、定量、适时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人为塑造利率曲线结构。未来央行可以选择提供货币政策明确时间规划和约定未来达到某一经济目标时的货币政策选择方式,进一步加强预期管理。

作者:刘丹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菏泽市中心支行

查看全文

日美央行金融危机管理对比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2010)认为,在金融危机管理实践过程中,中央银行灵活有效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危机的核心措施和重要手段。[2]此外,在常规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常包括短期利率与货币供给;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以日本银行和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通常采取非常规手段,例如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购买长期国债与机构债券,达到降低信贷利差进而影响长期利率的目的。此类政策极大地改变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其规模的扩张或结构的改变,从而有效地降低长期利率和刺激经济快速复苏。因此,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国央行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中资产负债表的操作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其应对危机事态的操作措施和最新的前沿动向,对我国综合运用资产负债表以及吸收相关经验都大有裨益。

二、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与美联储的“信用宽松”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随后陷入长期低迷。而1997年底,随着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日本爆发了大规模金融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对破产的金融机构加以救助、修改“存款保险法”并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受危机影响,日本经济持续衰退,消费者信心一蹶不振。直至1999年2月,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零利率政策”以应对日益深化的金融危机,承诺“零利率政策”的持续直至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然而却收效甚微,物价指数仍继续下滑。2001年3月19日,日本银行为应对严峻的通货紧缩形势,提振衰退中的日本经济,在零利率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它属于一种典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因为当利率低至零水平,便无法继续发挥杠杆作用,也就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通过加大货币投放量,确保充足的货币供给以使物价升高是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初衷。而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开始效仿日本银行,在迅速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之后,开始大量采用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正式步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轨道。两国央行表面上相似的政策措施却存在着固有的差别。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2009)指出,美联储在应对次贷危机中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是“信用宽松”(CreditEasing),不同于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QuantitativeEasing)货币政策。①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角度来看,日本银行在21世纪早期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为: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资产价格→总需求。其目的在于扩大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最终导致总需求增加和价格水平上升。而在次贷危机中的美联储所运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动机并不在于扩大基础货币量以提升价格水平,而是旨在减轻金融市场的信用紧张问题;其所谓“信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其所持有的资产组合,其中包括信用贷款和证券等。[3]

三、“量化宽松”下日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比较

Bernanke和Reinhart(2004)从理论上指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即体现在规模与结构上。[4]通常,狭义的数量宽松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扩大而结构不变;而狭义的信用宽松是指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同时其规模不发生变化,这是用非常规金融资产代替传统金融资产的结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考虑到货币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中央银行综合考虑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因素,从而加强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总体影响。因此,所谓量化宽松是指利用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一篮子非常规货币政策,用以吸收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这是对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宽泛的解释。从2001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里,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即属于此范畴之列。同时,它也是中央银行为了应对最近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一次集中性表现。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资产方起到了替代私人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即通过购买金融市场上的信用产品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而负债一方扩大了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为缓解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危机起到缓冲器作用。在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作为金融危机管理手段之一的量化宽松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国中央银行均在防治金融系统失灵方面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手段,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3方面:1)降低利率;2)维护金融市场稳定;3)帮助公司进行融资。[5]其中,在第二、三两个方面,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均采用了多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进行金融危机管理操作,尤其是对于金融资产购买的范围,从表2中便可见一斑。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均扩大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的范围①,其结果在于: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日本银行均极大地扩张了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这种扩张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来说都极为迅速。作为对金融信用产品及其相关市场的干预,美联储通过“信用宽松”措施,极大地扩张了其资产负债表;而日本银行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向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也采取了多种举措,甚至包括了直接向金融机构购买普通股票。美联储的相关政策反应经常与日本银行在2001年至2006年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比较,而当时的日本银行为现金账户的平衡制定了具体的目标。[6]通过观察日本银行与美联储对金融危机的反应,尤其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的角度加以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日美两国不同的宽松货币政策重要的区别之一即在于分别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与资产方进行关注。其中,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而美联储的“信用宽松”货币政策重点不在超额准备金而在于资产,根据不同信贷市场的情况,可以选择贷款或购买资产等多种政策手段和实施规模———其重要措施之一便是直接购买有价证券,这种操作不但可以降低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并且也扩大了流动性供给,因此会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产生影响。简单来说,“信用宽松”和“数量宽松”政策都会使得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但是美联储更加关注资产方,而日本银行是通过负债方进行扩张。通常,在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下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危机救助的通行手段。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在于将其分解:第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小,而另一部分则是其结构变化。如图1所示,在理想状态下,可以通过货币市场上标准化工具的操作,仅仅增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同时却保持其构成不变(数量宽松);另外,也可以通过用非传统金融资产替代传统金融资产的手段来改变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同时维持其规模不变(信用宽松)。Bernanke和Reinhart(2004)曾运用上述对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分类方法,对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运用加以分析。他们通过检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变化的影响,说明如何改变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走势的预期。实际上,通过考察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所产生的投资组合再平衡影响———例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资产方的结构②,进而影响期限溢价和总产出曲线;相似地,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影响非货币资产的价格和产出。①图2对日本银行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分别加以阐述。在日本银行方面,准备金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从2001年至2006年间负债总水平的猛烈扩张。与此同时,作为日常性负债最主要组成部分的流通中货币却相对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美联储的负债自2008年下半年前后的差别更为显著。与日本银行相似的是,其流通中货币量在金融危机前后依然保持稳定。另外,对于美联储和日本银行来说,导致二者资产方变化的根源却是大相径庭———日本银行于2001年始陆续增持了日本政府债券以及其他类型的传统资产;而美联储不仅在金融危机期间扩大了短期贷款的种类和数额,②并且增加了央行间流动性互换尤其是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持有数量。简而言之,日本银行和美联储通过各自的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均以购买各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手段达到缓和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实际上,日本与美国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运用具有独特区别的原因也在于两国所面临的不同经济环境以及一系列制约条件,比如经济冲击的原因和类型、金融系统的结构以及中央银行的机构组成等等。尽管从宏观角度来看,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它们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7]

查看全文

从财税视角看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改革30年来,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在不断演变。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掠取的地位。简言之,这种关系经历了从多取到少取,直至不取,再到多予的历程。最近一个时期出现的积极变化,让九亿农民看到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曙光。

从“农民负担”到“农民负担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国库空匮,基于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资金、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的需要,设置了农业税。农业税也是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税种。改革开放前,农业类税收在我国税制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农业各税占总税收的比重曾达到40%,直到“五五”时期以后才逐渐降到了个位数。除了向农民征收农业各税外,国家还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村获取资本积累,有专家测算,1952-1978年之间,农民的积累高达6000亿元。可以说,“取”是改革前国家与农民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基本状态。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下,农民个人只是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产者,并不直接承担负担开支,所以,农民负担处于“隐性化”的状态,农民没有切身的负担感受。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取”依然是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主要方面,只是不同阶段农民负担的具体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1978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的身份相应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而是相对独立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此时,无论是交给国家的税收,还是留给集体的村提留、乡统筹,都需由农民个人支付。这时,农民便开始直接感受到税费成为一种负担,农民负担开始“显性化”。

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并带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尽管农民此时已经成为税费负担的直接承受者,但是快速增长的收入状况使得他们对负担的体会不深刻,而且当时干群之间收取税费的矛盾也不突出。改革初期,可以说总体上“有农民负担但无农民负担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