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8:08: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治意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治意义

法家思想对国内现代法治建设意义

众所周知,法家崇尚“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那么,对于中国今天的法制现代化事业来说,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本文首先探讨法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与我们当前急需建设的现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然后再看法家思想传统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或局限,以致它必须接受改造,才能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挥其生命力。

1、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派,对法学也最有研究。他们对法的起源、本质、作用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乃至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1.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应当按照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来立法,也只有按照新兴地主阶级意志所立的法才能称为“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法律面前与贵族平等的思想。

1.2“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查看全文

人权宪法法治意义论文

摘要:人权入宪对中国法治具有重大的影响。人权入宛为权利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促进了法律的独立性发展,提升了法律的地位,从而为法治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人权地位的提高,提高了民众的权利观念,从而为最终实现法治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关键词:人权;宪法,法治意义

前言

人权入宪至今已3年有余,关于人权入宪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研究和讨论。人权人宪的意义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次入宪给我们法治带来什么影响,是怎样影响法治的,却缺乏阐述和论证。人权人宪在中国宪法变迁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分别就人权入宪对法律本体的影响,对权利观念的影响以及宪政的影响展开论证。

一、人权入宪对立法的影响

中国人权发展经受过历史性挫折。新中国成立5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有人称它为政府领导型的模式,或者有人称之为政党领导型的模式。

查看全文

彭真民主法治思想及宪法意义

摘要:彭真同志在主持我国政法工作期间,吸收国内外法治建设的实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创造了一系列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实用性措施,运用自己独特的法治思想致力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浪潮中。彭真同志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层级分明、统一有序的立法体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善当代民主体制,以及确保司法机关内部行使职权不受外界影响的民主法治思想。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彭真同志的民主法治观念。

关键词:彭真;民主;法治;宪法监督

彭真同志参与制定了1982年《宪法》,其中确立了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进行监督宪法实施工作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制定之后,彭真同志被任命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自此开始主持监督宪法实施的工作。彭真同志不仅对宪法治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于宪法的实施运行,以及宪法监督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站在了我国宪法监督战线第一线,同时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因此,回望剖析他当时实施的做法、方针对未来宪法完善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彭真民主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彭真同志早就对其做出了具体说明。彭真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人人遵守法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不允许有任何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分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都不能逾越雷池半步,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严格恪守法律。《宪法》修改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急切的任务,在改革开放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在领导全国人大工作时,他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指定于1982年《宪法》。彭真同志认为,不论国家以什么形态存在,法律都应至高无上,更何况在这个以民主法治为建设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更不允许除法律以外的任何东西以任何形式执理法之牛耳。任何公民,不论其功劳高低,贡献大小,职位高低,所行所做都不可以与法律相抵触,对于违法犯罪的人,都必须依法进行制裁。各级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必须严格恪守法律,依法办事,做到不曲实,不枉法,在法律面前,“王侯将相”亦为草芥。在其它的部门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都有着具体体现,任何法律都不承认特权,法律的威严不容践踏。(二)建立层级分明、统一有序的立法体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的步伐深沉而有力的前进着,思想解放,法治建设迫切需要恢复并进行发展。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与历史因素,彭真同志开始逐步指定发展方针,实行一系列完善有效的措施,抓住每一个环节,从根本出发,建立起一套有序统一的法治建设体制。第一步,先确定各方面法律效力归属问题,建立起层级分明的法律体系。为解决之前我国法律名称不合格,不规范导致的效力混乱问题,彭真同志对宪法中不同机关的法律规范名称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委会所制定的规范叫作法律,由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叫作行政法规,由地方人大和它的常委会所制定的规范叫作地方性法规。第二步,确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拥有立法权的相关制度。同时,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巨变,及时地适用法律,全国人大授权它的常委会可在它闭幕期间制定一些实用性单行法律。(三)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领导全国人大期间,彭真同志致力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修改以及完备,并且取得的成效显著,为新中国改革巨变后的法治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落实全体人民的相关利益,将权益保障到每一个个体,必须坚定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决心。1982年的宪法规定中增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对法律进行修订的权力,以及有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审批的权力等,并且设立了专门的制度以及专的门机构来保障和协助工作的进行。宪法还禁止人大常委会的内部成员负责兼任具体的党政事务,就好比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均不能由其担任,以此来发挥其监督职能。另外,全国人大和常委会不同于政府上下级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严谨的监督关系,以此来使其更好地发挥其职能。这些都是彭真同志对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四)民主制度的完善。1.改革与完善选举制度。彭真对于选举制度改革,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完善。首先,建立完善的差额选举制度。一开始,人民的权利仅仅是简单地集中到人大代表手中,而通过差额选举制度,人民无疑可以加深对各个候选人之间的比较认识,从而使其能选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而这样的制度对于候选人来说,无疑使其有了更大的压力,促使其对选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否则便会落选。实行此制度,无疑将更好地保障人民权利的行使,帮助其选出更好地对人民负责的人。其次,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推进县一级相对较小的行政单位,全面加强其适用力度,考验其实践性。之后,再将直接选举的改革步伐落实到乡一级最小的行政单位。自此,直接选举的制度彻底落实。第三方面,候选人通过民主推荐来产生。上到党政英才、下到社会各界人民团体,均可以按照法律,选出合适的候选人。此外,选民团体也可以联名提出候选人。经过一系列如火如荼的纵切式改革,不断完善我国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完善合理的选举制度,使人们自由行使选举权得到保障,同时,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也得到更好的行使,从根本上落实我国人民自由行使选举权的权利,使我国的政治民主得到完善与发展。不仅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上,而且在我国政府的人员组织上,彭真都进行了改革,为维护人民的权利以及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都做出了巨大贡献。2.基层村民自治建设。彭真参与领导制定并且最后敲定落实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更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意义非凡的一步,其作用同样不可斗量。此项制度的落实,赋予了农民极大的自主权,村里的事合伙商量决定,而且可以锻炼其处理事务的能力,由小到大,处理好小事才能治理好大事,从村里到乡里,从乡里到县里,脚踏实地,逐步锻炼其处理政事的能力,使其也能对政治民主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在彭真以及其工作小组的反复努力之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最终成功通过并落实,并且从其效果看,显然是相当成功的。(五)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彭真同志在司法方面思想明确。他认为,在党和司法的关系上,司法机关必须接受党正确的领导,但其职权的行使,必须独立,自主,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司法。法院和检察院作为独立的部门,享有独立的审判权,不用听取任何单位的意见,但必须以落实法律的有关规范为前提行使自身职权。换言之,对法律的服从,就是对党中央领导的服从,也是对我国最高权利机关的服从,更加是对人民的服从。因为在我国,国家只是一个组织形式,仅仅是人民利益的体现者和集中者,全国人大,仅仅代表全体人民行使自己的职责,服务于全体人民。因此法律所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遵纪守法,不仅是对党最有利的肯定,更是对自身利益最有效的保护。故司法机关听从党的指挥与处理保障人民的权益的事务,并不冲突。彭真同志有关党与司法机关关系建设的理论思想,对当今的中国法治仍有极大的影响。(六)繁荣法学理论研究。彭真同志对于法学方面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对于法律,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彭真始终相信,法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科学,它的应用性非常强,在上层建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注重实事,讲究根据,它对社会的适应性极强,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其制度建设的根本,因此,对该国法学理论的研究就有着重大意义。彭真认为,法学理论对于最基础法律的指导意义要有系统的指导,在刑法上,最重要的量刑的问题,就必须结合法学理论进行决量,但理论并不能做出具体规定,还需要联系社会实际等做出规定。因此,彭真也强调法律制定需要联系国情,根据当下中国的实际社会状况来具体评判,他指出,立法不光需要从实际出发,还需要考虑自身实力,量力而行,他也曾亲自去往东北三省以及上海、杭州等地,亲自指导起草法律,作了很多走访调查,然后来完善自身的理论研究,再次以理论来指导更新的实践。在1980年彭真同志也考虑设立一本中国专业的法学报刊来繁荣更新我国的法学理论事业。期刊的名字最后定为《法学杂志》,彭真对其重视非凡。该本期刊从1980年开始一直在为我国的法学研究贡献花火,为国内外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发表学术理论的重要平台。彭真同志所做的一切对于法学理论的前进步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影响重大。

二、用客观理想的心态对待宪法监督

查看全文

论法治信仰对海关贸易的意义和启示

一、法治信仰的内涵

法治思想渊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法治的描述已被普遍接受: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①法治不仅指物质、技术层面上的良法和良法的普遍推行,更包括意识、精神层面上深厚的法律情感与法治信仰。作为法治的精神意蕴,法治信仰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体在对法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对法和法治的笃信与奉行。若没有深深铭刻人心的精神与理念,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诚如卢梭所说: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②海关作为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其执法行为亦需要建立在法治信仰的基石之上,方能真正做到执法公正。海关关员的法治信仰,首先表现为对法治真诚自愿的信服与尊崇,从而将法律作为自己工作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此处的法律,绝不是局限于《海关法》和其他海关法规,而应是包括宪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法规、海关相关行政法规等由高到低各个层级的法律法规。其次表现为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亲近和认同,从而将一切执法行为自觉置于法律的约束与控制之下。政府具有绝对的守法义务,海关各项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均囿于法律的权限之内,海关关员应自觉依照法律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与法律的具体规定相抵触,在法律没有具体明确规定情况下,则应妥善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与宪法、法律的精神抵触。

二、法治信仰的培养对提高贸易管制执法水平的意义

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贸易管制执法是海关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对国际贸易安全和便利要求的不断提高,海关在边境保护、保障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口岸一体化管理上又承担起新的职能作用,贸易管制的范围更加扩大,执法的复杂性更加增强,执法的风险更加突出,这就对关员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将法治信仰转化为自发自觉的依法行政行为,对于不断提高贸易管制执法水平,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将有很大助益。法治信仰的树立意味着对法律的高度认同,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觉积极的执法实践,否则,执法将是一项机械被动的工作任务,毫无生机与活力可言。相对于税收征管、查缉走私等海关工作来说,作为贸易管制执法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涉及部门众多,数量庞大,时效性强,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规定不明确、执行性不强的现象,更容易令执法关员产生陌生和倦怠。此时,增强关员对海关执法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建立关员对法律的精神、情感与意识,才能使关员在贸易管制执法中积极寻求和思考适当的执法依据,自觉确立和维护法律的至上权威,达到法治之于贸易管制执法的完善融合,在每一个微小的执法行为中体现公平正义。法治信仰的树立意味着积极主动参与执法,在法律实现的过程中,制度设计固然重要,执法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忽视。在积极主动的执法中,不仅法律的具体条款得以遵行,而且法条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得以彰显,所体现的利益得以保障,法律应有的价值转化为执法、守法主体追求的价值,外在要求与内在动机达到一致与契合,法治也得以实践与升华。具体到贸易管制执法,其目的一方面在于维护国家对外贸易秩序,保证本国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于最大限度地便利合法贸易,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唯有出于对法律的认同、理解而积极执法,视不同问题对把关与服务进行平衡,解决管得住与通得快之间的矛盾,贸易管制方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法治信仰的树立意味着执法者的绝对守法,守法不仅包括遵循实体法,也包括遵循程序法,这就要求关员在贸易管制执法中,使自己的执法行为符合法律的目的、满足法律的实体要求、遵循法律的程序要求。此处,绝对守法不仅是法律作为外在要求施加于执法者得到的结果,更是执法者主动服从法律形成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执法者深入地理解法律的种种价值,宽容地对待法律的种种约束,自觉将法律作为行使权力的最终依据,自愿将法律作为约束权力的至上权威。对于贸易管制执法来说,由于其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自我约束对于控制自由裁量、防范执法风险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对进一步树立法治信仰、提高贸易管制执法水平的建议

一直以来,海关不断健全贸易管制法律法规体系,持续开展贸易管制执法培训,贸易管制执法理念与执法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发挥法治信仰的作用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从贸易管制各个环节进行长期的努力。法律情感的建立非由外部强加,外部引导固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执法者的自我养成仍是根本途径。相对于立法来说,执法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若能推进科学民主立法,由执法关员积极参与立法,实现立法和执法的良性互动,无疑可以增强关员对法律的信任和信仰。具体来看,贸易管制的执法依据涉及部门广泛、层级众多,包括海关法律、与海关执法相关的法律、海关行政法规、与海关执法相关的行政法规、海关规章、海关公告和23年以前海关总署制发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根据制定者可划分为两类,一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或国务院制定,一类由海关制定或国务院各部门与海关联合制定。对于前者而言,海关应当总结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空白之处、滞后之处或抵触之处,将执行情况反馈给相关立法部门,主动参与到国家贸易管制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去,从而确保其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从根本上解决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给海关贸易管制带来的困惑。对于后者而言,这类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往往注重各项政策在海关贸易管制执法中的落实,在制定之前就可以征询执法关员的合理化建议,制定过程中更是可以通过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先行公布,通过几上几下的反复斟酌,贴合贸易管制执法实践。如此,对于执法关员来说,贸易管制执法依据中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其正义性和科学性得到他们的认同,也就奠定了一体遵循的基础。法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进的价值有很多,诸如正义、自由、平等、秩序、效率等等,而这些价值亦有冲突之处,因而对于执法者来说,执法过程也是一个在各种价值形态之间折衷平衡的过程,这不仅需要法律的安排,也需要执法者的努力。具体到贸易管制执法,其依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所需进出口许可证件众多,由于法律的抽象性与相对滞后性,不可能对所有情况进行明确界定,H2系统也不能实现对全部商品的审证信息提示,仍然依靠接单、审单关员的人工把关,这更需要执法关员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进行积极的利益平衡,既不能因为监管疏忽而给国家利益带来损害,也不能因为效能低下而给企业合法权益带来损失。举例来说,在对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的管制中,出口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拟出口的物项和技术存在被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风险的,无论该物项和技术是否列入管理目录,都应当申请出口许可,海关有权对进出口经营者进口或者出口的商品是否属于两用物项和技术提出质疑,此时在有效监管和便利贸易之间,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利益,执法关员只有在把握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积极行使海关质疑权,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确定进出口商品是否为涉证商品。总之,制度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通过源于法律信仰的主动积极考量,才能摆脱机械地照搬法条,弥补制度的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把关与服务的平衡,实现贸易管制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规范的执法过程,不仅应符合法律明确规定的程序,也应符合不成文的执法程序基本原则,包括公开原则、公正公平原则、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等等。具体到贸易管制执法,其争议之处多在实体问题,执法程序和业务流程往往具体明确,但在遵循程序的基本原则方面,仍要依靠执法关员源于法治信仰的自律,才能充分克服行政权力的扩张性,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益,彰显法治的程序价值。例如根据相关法规和操作规程规定,现场接单关员应结合监管方式和商品编码核验相关随附单证是否齐全、有效;如果发现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违反国家进出口管理规定,进出口国家限制进出口的货物,向海关申报时不能提交许可证件的,或者进出口属于自动进出口许可管理的货物,向海关申报时不能提交自动许可证明的,进出口货物不予放行;但是如果随附单证不齐全或无效,且未发现有走私违规嫌疑的,应当要求申报人补齐所缺单证或重新提供正确单证后再予受理。在要求申报人补齐或重新提供单证的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应该做到及时全面告知,也就是立即一次性告知企业所缺所有单证,从而使行政相对人能尽早提供全部正确单证,在实现对进出口贸易有效管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港口费用的增加和货物的自然损耗给行政相对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海关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产生的内因主要源于执法者,只有执法者真正树立起坚定的法治理念,才能在执法活动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来源,遵守行使权力的规则。①将法律至上、权利本位、程序正当、公正合理、诚实信用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到执法工作中去,形成有效化解和防范风险的内在驱动力。对于日益复杂的贸易管制执法来说,风险同样不可避免,甚至可以说风险程度很高,而在法治信仰的引领之下,相信执法关员能够本着从源头上降低执法风险的出发点,积极约束自身的执法行为,深入反思存在的执法漏洞,不断提高执法的规范性,从源头上积极防范风险,推进贸易管制执法在更扎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且,由于贸易管制政策调整频繁,更需要执法关员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拓宽视野,立足全局,发现政策调整和形势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风险,主动思考,及早应对,从而更好地发挥海关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②执行贸易管制法律法规,提高贸易管制执法水平,其基础在于法治信仰的内化。当执法关员将法律的要求内化为执法的驱动力,并自觉将执法行为置于法律的约束与控制之下,摆脱机械被动,走向积极主动,贸易管制执法水平无疑会跃上更高的层面。

查看全文

法律方法与思维对我国法治的意义

一、法律方法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

法学理念在司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在法治新常态的条件下,进行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和公正司法,让国家处于快速法治化的阶段,让良法善治得以实现。

二、法律思维的概念及其特征

法律思维主要指的是通过法律逻辑的运用,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思维手段。思维手段不同,思考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权衡利弊的重点也会不同,一般人们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在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然而法律的重点在于对事物合法性的分析和判断,也就是围绕着是否合法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思考。只有形成独立的法律规范体系,才可以确保人们趋利避害的正常思维在法律的规范下,对某一事件进行理解和判断。法律规范一般情况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依照法律思维进行思考,从法律的角度把问题解决掉,确保合理的推理技术和手段得到正确的使用,如果脱离了法律规范,那么法律思维就会变得非常空洞。法律思维是很专业的东西,相关法律术语是一些基本的要素,通过法律语言把问题法律化,然后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最简单的问题需要使用最纯粹的法律问题来进行解决,处理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也是如此。

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

尽管法律思维在法律领域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主要是从主观上进行法律分析思维,在信息方面进行加工取得一些认知,并且能够通过这种认知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所以法律思维主要重点在于法律人通过对法律思维的应用来处理问题,并且得到相应的结论。目前来看,法律思维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法律思维的特征,而没有很好的研究和分析法律思维在运用过程中的方法。另外我国学者在研究法律思维的过程中,没有像法官、律师等专业法律人研究的那么深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法官是最主要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结合的运用者,他们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到法律思维,在运用法律思维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思维,比如说法律方法的思维进行结合。通过法律思维,配合一些其他的法律解释和法律理论更好的解决问题,从法律思维的研究方面来说,就是需要如何通过法律思维、法律理论来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从当前法治实践来看,法律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学者最需要分析法官在实际审理案件过程中使用的法律思维,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官仅仅是使用法条来做出相应的判断,而没有分析作出判断的整个过程,这就造成了判决理由的缺乏。这与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有着重要关系,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不单是在本科阶段,就是在研究生阶段,也没有进行法律思维课程方面的开设,法学教育没有培养法学生的法律思维,造成很多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国家除了要制定法律,并且研究法律的使用以外,还需要进一步普及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但是这方面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非常长的过程。以前有学者曾经说过,法律制度是能够很好的移植的,但是,法律思想却是很难的。

查看全文

当代社会法治精神培育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律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学说,是人类社会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哲学指导和作用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理论基础。”[1]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人文性征为基本理论指引,通过事物发展根本的、内在的理论建构,实现当代社会法治精神培育的固有价值,力争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础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法治精神;培育

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极富学术价值和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良性法治氛围的重要举措。加强全民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全民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因此本文在探求实际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人文性特征与法治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进而深刻阐释二者内在关联,力求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础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人文性”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重要特征,是指关注人的发展,将人作为发展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注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将现实的人的发展作为研究的核心内涵。“法治精神”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的宣传概念,“倡导国民坚持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第一要义。”[2]

一、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的理论来源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宣法治传教育,强化法治精神培育是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法治”,党的十七大正式将“法治精神”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至此,法治精神培育问题逐渐引人思考。“法治精神”并非凭空而出,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内涵的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精华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思想,结合现实国情,做出的科学论述,“法治精神”作为党的十七大报告重要论述之一,同样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二)法治精神内涵彰显“人文性”特征。法治精神培育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伟大的教育实践活动,法治精神培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性结合的产物,其中自然科学指法治精神培育的科学理论;人文性内涵则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并难以指陈的概念,人文性与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属性等一切与人有关的概念密不可分。对于广大社会个体而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科学的理想等均属于人文性范畴,而本文的人文性多指“人文”视域下的人文关怀,即法治精神培育内涵中所蕴含的“社会个体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内在需求以及社会个体自身发展等”。当代社会法治精神内涵则是马克思法哲学人文性特征的现代彰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法治精神”内涵概念界定尚未统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张文显教授认为,“法治精神是民主精神、善治、人权、正义精神、理想精神、和谐精神、科学主张和综合性这一精神价值综合取向的阐释。”[3]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认为:法治精神体现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与心理状态,使得其在法制环境下形成的一股社会活力。”[4]武汉大学法学院周叶中教授指出“法治精神是由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综合形成的复合体,是人们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等法治价值的主观把握。”[5]尽管国内“法治精神”概念尚未统一,但其内涵来看存在统一共性,首先是都强调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建构完善。例如,强调社会个体应树立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精神层面需求。其次是强调社会个体个人需求建构。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强调社会个体应增加法治意识,依法支持配合防疫工作。在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社会个体拥有法治精神依法配合防疫工作是迫切的现实需要。最后是完善自我品质的必然选择。法治精神培育是人的意识层面教育活动,将现实的人作为主要培育目标,而非抽象人,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行为均需要以“法”为准绳,因此社会个体拥有良好的法治精神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的前提基础

查看全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意义

摘要:小学阶段是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的重要时期,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发展。当前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看重优良的品质,所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充分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意义,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切实地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意义,提出科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将法律意识提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身心健康向前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工作尤为关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科学地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老师更要采取多样化的模式,将学生学习热情度提升,稳定有序地落实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1]。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和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还具有很多问题需要改善。比如,教学氛围不够积极活跃。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有悖于小学生时期活泼开朗、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喜欢活跃的课堂环境的发展特点。产生这种情况的因素就是,一些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灌输式学习方式使得学习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降低学习的热情。同时学校、老师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认识不足,往往仅重视学生卷面成绩,或者认为此学科并非主科课程,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钻研教学活动,未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认真钻研课本,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总体上降低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意义。另外,在教学评价中过于单一,通常只是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此种教学评价已经不具备权威性。道德与法治教学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情感,并非为考试而学习,评价的片面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2]。核心素养,即为个体拥有的,在社会中发展、立足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就是,对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能力,采取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等等。所以,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纳入进核心素养,就是培养一个综合性、全面性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新课改背景下,首要的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刻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而言,道德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按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已经开始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处于道德建设、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有极强的道德观念可塑性。但是与此同时,此时期学生也还没有能力对好与坏正确地辨识,不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道德素质,影响到未来的发展[3]。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巨大。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查看全文

人权入宪的法治意义研讨论文

摘要:人权入宪对中国法治具有重大的影响。人权入宛为权利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促进了法律的独立性发展,提升了法律的地位,从而为法治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人权地位的提高,提高了民众的权利观念,从而为最终实现法治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关键词:人权;宪法,法治意义

前言

人权入宪至今已3年有余,关于人权入宪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研究和讨论。人权人宪的意义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次入宪给我们法治带来什么影响,是怎样影响法治的,却缺乏阐述和论证。人权人宪在中国宪法变迁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分别就人权入宪对法律本体的影响,对权利观念的影响以及宪政的影响展开论证。

一、人权入宪对立法的影响

中国人权发展经受过历史性挫折。新中国成立5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有人称它为政府领导型的模式,或者有人称之为政党领导型的模式。

查看全文

法治观念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现代医学教育的显著特征是综合化和融合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教育偏重医学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缺乏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哲学思维等方面的学习。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从法治观念的内涵和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及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法治观念;医学教育;问题探究

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基础是科学,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且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医学教育更应加强法治观念的培养。学校在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信仰的形成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现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包含法治观念,权利意识,让法治观念跟上权利意识的步伐。这既符合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观念的内涵

法治观念不仅是人们对法治的一般性认知,还表现为对法治的态度、喜好,是法治情感认同与法治思维习惯的融合,是法治规则意识与价值理念、实体观念与程序意识、思想认同与行为服从相统一的结果[1]。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法治的首要特征是法律规则的权威性。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是维护法律权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法治观念不仅要求人们熟悉法律规则、遵守法律规则,更应该树立法律规则至上的观念,主动按照法律规则办事,自觉将法律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并将法治观念融合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其次法治也是价值的集中体现。法治观念包含着对实现权利的价值诉求,权利实现的最佳方式是法治,保证法治本质上就等于维护了权利。再次法治的生命线是公正,公平原则需要法治确认。权利和义务可以通过法治公平的进行配置,社会纠纷可以通过法治公平的解决。因此,法治观念的核心之一是公平。

二、法治观念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查看全文

法治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摘要: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教学观念。本文重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的学生法律观念、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分别从生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进行着力,构建活泼、自主、趣味化的初中德育与法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德育与法治核心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法治素养;道德;方法

学校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学校来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进行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影响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的问题存在,如何逐步消除这些问题,是现阶段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上,务必将提高学生的素养作为教学的一个总体目标。在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该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准和法治观念,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当下在我国德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帮助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也一定要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核心素养作为前提,这样才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达到意想不到的实际效果。

一、提高学生法治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基本课程设置的关键构成部分,根据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塑造学生的读写能力,一方面,协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观念,融合自身具体情况深入分析道德与法治的有关概念和方式,学会从辩证的视角去剖析和解决困难,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更好地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水平。根据多样化的学习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信心,提高团队协作工作能力,合理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累积丰富的学习经验,为将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