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题材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7:18: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制题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制题材

电影法制题材本土化构建

电影与法律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新世纪以来的法制题材电影创作者们没有单纯移植和缝合西方法律电影的创作形式,而是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①建构本土化影像。这类影片突出了影像主体——人,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感性的影像表达是图像转向的力量使然,也是法制题材电影走向现代电影的必然。

一、画面与构图的感性表达

中国绘画注重气势和神韵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新世纪以来,中国法制题材电影在画面中力求简洁单纯,突出空间感和追求写意效果,大量使用全景、远景镜头进行空间造型,以中国绘画对“远”的特有感性体验,进行法理与情理、现代法治理念与传统宗法观念冲突强烈的感性表达。这些画面构图把观众从惯常的理性思维中释放出来,以情动人,激发观众对影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远”是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对空间的独特理解,也是近十年法制题材电影对环境空间的深层体味。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②,“三远”可以通过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望远”的方法实现,这时空间关系转化为时间节奏,空间被时间化。法制题材电影创作者们有意识的运用中景、全景、远景多重视线进行画面空间造型,把事物瞬间的不同方面通过观察者视线变换和时间、空间坐标的契合,营造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的画面内涵,使观众的目光和思想能够充分的突破有限的空间伸展到远方,去想象画面之外无垠的空间,从有限到无限再回到有限,画面空间产生的意境由此往复回转。宗白华先生认为“空间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不同的世界观和对生活最深的体会。”③

法制题材电影在营造画面的空间感中彰显了创作者们对现实、对现代法治与传统社会冲突的体会。在这里,自然空间具有双重性,既是自然空间环境,又被指涉为社会现实环境,以对人与自然环境空间的展示,等同于对人与社会现实状况关系的展示,这种创作方法使观众能够更充分的体验生命、自由、平等和公正,促进观众对社会现实、生活状态、法治与传统冲突的理性思索。

在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老冯自己花150元买了个小猪崽替别人还债,在他走了以后,被帮助的阿妈让小女儿追了十几里山路给他们送家里仅有的几颗枣。这时用的就是一个远景,看不清小女孩的表情和神态,只看到崎岖的山路,以及山路上小女孩艰难的爬坡行走。观众从这个远景画面中,不仅看到了云南边区大山深壑的地貌和山区人民的朴实,似乎也看到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各地法治发展的不平衡。更体会到了体恤、安抚与痛苦、无奈相互混合在一起的一种情感,情景交融,这种情感体验引发观众对现代法律与传统观念的思索。

电视电影《不许抢劫》讲述了农民工杨树根等人进城务工,黑心的王老板屡次拖欠他们工资,无奈之下,他们通过限制老板人身自由的方法讨回工资的故事。该片片头中有这样一个远景,一个呈“U”字形的公路就像一条纽带,一端连着农民工杨树根等人的家乡——一个闭塞的小山村,一端连着高楼林立快速发展的城市,杨树根和大舅哥坐着机动三轮车在这个“U”字形的公路上向城市方向行使。从这个远景画面中,观众似乎已经看到了等待杨树根等人的命运;看到了位于这条纽带两端的淳朴善良与狡猾奸诈;看到了农民与商人两个阶层间的贫富两极分化;看到了城乡之间的文明冲突,体会到了农民工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和对前途的彷徨,对融入城市的渴望与摆脱贫困的挣扎。这些情感体验引发观众对这个特殊边缘群体合法权益保护的特别关注与思索。

查看全文

法制题材中元电影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法制题材电影运用元电影的创作手法,强调影片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缩短了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距离,使影片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增进了观众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元”,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前缀术语,有“后设”和“超过”的意思。元电影是观众、生产者(导演、摄影人员)、再现客体(被观赏者)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再现。这个互动关系体现为在看与被看过程中形成的含义复杂的视觉场,以此呈现社会的复杂状态。

它回答了如何观看、如何理解被看对象,目光中有无特殊文化含义;观者与观看对象之间的关系;看与被看能否互换等问题。元电影增加了观众感受的难度系数,是一种形式陌生化的方法,它从艺术角度、从影像上建立了观众对叙事的感觉。在新世纪以来的法制题材电影中元电影有三个作用:一是消解作用;二是铺垫或者致敬作用;三是叙事作用。首先元电影消解质疑了既定常规的拍摄观念,故意展示一部电影拍摄过程,既是现实生活场景又是一部电影被观看的过程,呈现主观隐、客观显的效果,肯定这个过程的人为性组织痕迹,利用被暴露的表层意义,与观众关注、讨论故事的结构、视角、情感等,形成打破封闭线性空间的多层开放式空间,是电影中的电影。这种展示的方法,由于摄影机不时的介入,把观众从叙事事实中分离出来,有意识的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叙事本身,完整的故事被摄影机不时的介入打断,阻断了观众对于叙事的习惯性期待,强调客观化的讲述,提醒观众这就是生活,戏已经不是戏,引发观众认识自我、回归本体对生活的体验,使看的目光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含义。此处,元电影的艺术目的不是产生认同感,而是着重观众与电影作品之间的互相交流,它需要导演和观众两者的清醒和理性,比较典型的电影是《真水无香》。

2005年拍摄的影片《真水无香》是根据北京法官宋鱼水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用平实朴素的手法讲述了宋鱼水法官在审判中,面对法理与情理、现代法律制度与现实国情冲突的时候艰难的选择和全新思考的心理路程。该片人物原型宋鱼水法官看完该片后表示:“影片正是抓住了法理精神和电影语言的融合途径,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大众化的语言,把枯燥的法律变得生动、具体、实实在在,能把我这十多年来所想到的问题一下子都展现出来,实现了影片的定位。”①该片构思巧妙,特别是邀请宋鱼水法官本人与扮演她的演员一起演出,展示了电影摄制组拍摄扮演宋鱼水演员的表演过程和分别在两个时空中的演员与宋鱼水之间的对话,用电影本身谈论电影。

比如电影《真水无香》中的这段戏(见表1)。这种创作方法,突破了原来拍摄真人真事影片的固有模式,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结合起来,制造了三个方面的对话:一是虚构的叙述者(演员宋鱼水)与宋鱼水真人间的对话;

二是虚构的叙述者(演员宋鱼水)与作者(导演)间的对话;三是宋鱼水和演员宋鱼水与观众的对话。女主角突然走到剧情之外与宋鱼水直接交流,有意破坏了刚刚表演的内容,影片也因此获得了多重现实,多声部的对话。从而使影片人物不再强硬僵化而是立体丰满,把握住了艺术与现实之间似与不似的度,增强了该片的纪实风格和真实性、艺术性,促进观众与宋鱼水思想层次的深度交流,对中国国情下推进法治的理性思考。该片不是让观众做创作者表现真实的俘虏,而是把观众从熟悉的社会习惯中拉出来,放在绝对主体的地位,审视这个习惯,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这就是客观的现实,这样做有提醒正视现实、重视现实的作用,加上两个宋鱼水法官对百姓真实的感情流露,引发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召力。丰富的视点增进了影片、创作人员与观众三方的交流互动。比如在影片《真水无香》中就有三个视点:一是影片中导演徐耿的视点。徐耿凝视影片里的人,也凝视影片外的人;二是影片中其他人的视点,如饰演宋鱼水的演员范志博的视点。他们既是被拍摄者和被凝视者,也从各自的视点去凝视导演和其他人;

三是影片外观众的视点,影片里的一切都在观众的凝视之中。视点不同,凝视也不确定,在看与被看的关系变化中,反映了不同权力关系的消长和转化,观众也就通过这些变化与影片与创作人员产生交流和互动。影片不断变换视点和位置关系,使观众很容易想象法官的心理感受,理解导演对时空的操纵,体验视觉经验和想象领域里对于观照和含义的自主把握,因此观众也就成为自己“思想王国”的观照者和统治者。观众通过看影片而确认自我存在,体现自我主宰和自我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因此对感性图像的直观感受转化为了对法律文化的理性认识。

查看全文

国产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研究

中国法律题材的电视剧近年来虽然并不高产,但大部分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本文将对国产法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做一些分析研究。

一、国产法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之中,早在元代前期的杂剧中,就有控诉吏治黑暗的公案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革新,电视的出现为法律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法律题材的电视剧也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法制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从年代稍早的《西部警察》、《永不瞑目》、《黑冰》、《黑洞》、《红色康乃馨》等,到后来的《重案六组》、《刑侦队长》、《离婚律师》、《金牌律师》,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从故事内容、受众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1.故事内容的变化

早期的国产法律题材电视剧的内容,主要以讲述案件的侦破过程、展现案件的种种细节、分析人物的心理动机和内心的细致变化为主。那个时候的社会发达程度不高,也没有现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因此法律题材电视剧多以讲述一桩案件为主,来表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展现警察、法官等法律工作者的高大形象。而现在的社会,单独的案件已不再能深入到观众的内心,所以在法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社会所特有的社会问题。以电视剧《离婚律师》为例,男主角池海东因妻子的背叛而离婚,女主角罗鹂也被迫成为了他人婚姻中的第三者。《离婚律师》已经不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法律题材电视剧,它代表了这个时代国产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特点,就是不再单纯拿案件作为主体,而是加入了社会中的弊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带给观众思考。故事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国产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方向的改变,电视剧本就应该随时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体现当前社会的特点,这个趋势是正确的。

2.受众的变化

查看全文

法制电视节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基本情况

21世纪以来,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节目形态多样,法制节目逐渐深受观众喜爱。现在,我国法制电视节目收视率较高的主要有《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大家看法》、《法律讲堂》等。

二、法制节目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法制节目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节目雷同严重。现在,法制电视节目发展旺盛,但是有特色的节目并不多,有些节目的题材和叙事如出一辙,就连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都大同小异,使得法制节目在形式的发展以及质量的提高上有所阻碍。由于法制节目报道的内容相对比较真实,与观众的生活相贴近,能吸引观众眼球。但好多节目以刑事、民事案件为主,其他类型很少,缺少新颖性。第二,因为叙事模式、栏目定位等方面的相仿,法制节目大部分讲述的只是个案,停留在法律知识的表面,很少有深层次的东西。第三,青少年能够喜欢的法制电视节目少之又少,在节目的选材和表现形式上没有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难以获得他们的关注,丧失了一大批的观众。现如今,青少年的犯罪率持续上升,向他们传播法律知识应是法制节目义不容辞的责任。第四,多数节目喜欢以刑事和民事类案件为题材,这样使得节目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增强,赢得观众的喜爱。但是,一些法制电视节目因过分追求收视率走向了低俗化,也丧志了节目的本质。

三、我国法制电视节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法制节目能够让人们了解各类法律案件,潜移默化的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提高公民对法制的认识。国家通过法制节目教育每个人遵纪守法,让大家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树立法律的权威和统一。法制节目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积极影响,如:一、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它能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法律行为,使人们把法律现象内化为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二、法制类节目可以调整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法制节目宣传法律知识,让人们知道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去触碰法律的底线。

查看全文

法制电视节目的故事性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从电视法制节目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观众意识形态的现实要求看,再走“以案普法”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电视法制节目应该回归其媒体本性,以节目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眼光来考量自己,找准定位。

一、曾经的风光不再依然

电视法制节目诞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普法进程,法制节目如雨后春笋,从一开始的“法条读解”到90年代的“以案释法”,观众如饥似渴的从法制节目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启蒙式”的普法教育,这使得电视法治节目在荧屏中风光无限。

然而,进入21世纪,观众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法律已经从先前的教条能动地进入人们的实践活动,过去的那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电视普法已经作为一项历史任务阶段性的完成了,观众不再满足于从节目中单纯地获取法律知识。这个时候,电视法制节目开始了形式上的求变。直击侦破现场、展现庭审交锋、推理探案、以法断案等各种形态的电视法制节目竞相出现,让观众目不暇接。而这些形态各异的节目仍然摆脱不了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那就是“以案普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很快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几年下来,观众从形态上的喜新到本质上的厌旧,口味的急剧变化让编导们无所适从。

二、突围之路壁立千仞

法制节目如何突围呢?这需要对目前的各类法制节目做一个理性的分析。

查看全文

法制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一、引言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法制新闻是群众了解国家政党情况的主要渠道,因此它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法制新闻以法制为基础,它随着法制的形态变化而变化,法制与群众生活密不可分,加强对法制新闻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征

新闻的特征在于“求实”,因此法制新闻内容必须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不得存在半点虚假,充分体现法制新闻的权威性,如法律改革、法庭审判及司法改革等。但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与法制新闻报道间易产生各种冲突,从而导致新闻媒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且严重破坏了新闻团队的形象。基于此,相关新闻报道负责单位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解决法制报道中出现的问题。

三、法制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于法制新闻的社会功能不重视。为避免法制新闻的报道内容过于大众化,难以抓住大众眼球,法制新闻相关工作人员需从群众的角度出发,适当创新新闻报道方式,避免观众感到枯燥。民生工作的开展亦离不开法制新闻的报道,因此相关新闻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法制新闻的社会功能,促进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新闻记者法律知识和纪律意识淡薄。当前,新闻媒体领域普遍存在新闻记者法律知识欠缺及报道专业水平低下的现象,正是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才无法完成对案件的充分报道。新闻报道人需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找准报道的侧重点,并结合相关法律知识对案件进行剖析。除对案件进行如实报道外,还应对嫌疑人的犯罪过程进行适当描述。例如,描述犯罪案件的判决结果时,不应过多地描述其犯罪细节,用短小精悍的语句对案件大致情况做描述即可。综上所述可知,加强对新闻记者法律知识和纪律意识的培养,对法制新闻的持续发展十分必要。(三)法制报道题材狭窄,主要揭露社会阴暗面。法制建设需注重对群众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但法制新闻一味报道犯罪案件仍不能加强群众对违法行为的认知度,因此应扩大法制报道题材的选择范围。单一的报道题材不能满足当前观众所需,因此拓展法制新闻报道面势在必行。

查看全文

浅谈法制漫画的宣传作用

漫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政治事件或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漫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画种,它具有揭露、讽刺、幽默的表现功能;在创作手法上简洁而生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法制漫画就是把法制方面的题材融入到创作构思之中,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呈现于画面,让观者从中体悟到它的内含和实质。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直观享受,又是接受法制教育的一种很好方式,所以,法制漫画一直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在当前“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实施中,许多普法主管部门着力在普法宣传形式上开拓新路子,将漫画艺术形象生动、简洁深刻、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特点,融入普法宣传之中。去年,由南京市司法局主办、南京供电公司和江苏省新闻漫画艺术委员会协办的“供电杯”法制漫画比赛中,全市近一千多名作者,创作了法制题材的漫画1500多幅,经过专家评选,产生了54件优秀作品。其中《我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悲剧》、《多米诺效应》、《事实婚姻》等作品受到大家的关注,在普法宣传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志在党的十六报告中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这就要求法制宣传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工作。首先“四五”普法要在学法内容上应更加贴近中心、贴近实际;在工作目标上突出“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在工作要求上强调制度化、规范化,其次在方法和措施上强调形式多样,学用结合,注重实效。不断拓宽法制宣传的渠道,大力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美术、网络等法制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使“四五”普法深入人心。“四五”普法要深入发展,形式和方法必须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在形式上向多样化、阵地化、信息网络化发展,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也符合宣传的规律。法制漫画的作用有多大,笔者认为:用漫画这一艺术表现手段,扩大普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法制漫画可视性比较强,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它紧扣法制主题,关注“反腐”、“反邪教”、“反”、“维权”等社会热点问题,能为广大民众所关注。二是法制漫画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既遵循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又达到寓教于乐,弘扬法制的效果。充分发挥其艺术的感染力,向广大民众形象化地宣传法律知识,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画面,生动活泼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易于广大民众所接受。三是增强了法制宣传的效果。发挥和运用法制漫画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把法律法规内容融进形象化、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之中,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使千家万户通过耳闻目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再谈法制漫画创作人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要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的提高;其次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漫画创作水平,光有想法和构思,没有技能是创作不出好的漫画作品,只有在不断地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创作水平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漫画创作的准确、形象的生动。现在南京各区县都组织了漫画创作活动,参加的人员来自各个阶层,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调动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开拓法制漫画创作的新局面,巩固其必要的成果。笔者建议:一是要建立组织网络。如成立法制漫画创作者协会,经常组织创作人员开展活动,在研讨和交流中提高创作水平。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举办法制漫画创作培训班,邀请普法工作者和漫画专家授课,以提高综合业务能力。三是要组织巡展。要定期组织法制漫画创作展览,并深入到各街道、社区、居委会、厂矿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较密集的市民广场、车站、码头进行巡回展览,以扩大普法宣传的覆盖面,营造宣传气氛,真正起到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查看全文

法治微电影宣教分析

微电影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移动信息终端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媒体下影像创作自由的产物。而法治微电影正是利用这样的新型传播形式,赋予预防文化更长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法治微电影作为一种法治宣传与社会正能量宣传手段,在法制宣传领域已经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本文结合法治微电影《兄弟》的内容与创作方法分析,探索法治微电影的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宣教功能,同时对法治微电影的创作和法制宣传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创作借鉴意义。

一、微电影与法治微电影的相关概述

(一)微电影的概念界定。微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电影。它是2010年左右网络短片流行起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目前没有统一的明确定义,学者对其含义的界定也各不相同。2011年沈阳日报记者陈凤军在《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中首次提出微电影的概念内涵:“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微时(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①。优酷网总裁古永锵指出微电影“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也有学者指出微电影是具有电影类似的情节和画面标准,拥有比较专业的制作团队,作品以网络平台传播为主的影视类型②。因此,微电影的基本概念应界定为:微电影是网络媒体作为播放平台的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的电影短片③。相对于“DV作品”而言,微电影具有电影的故事性、画面性和创作上的技巧性的网络影视。(二)法治微电影界定。所谓“法治微电影”,是以普法传播为目的一种法治行业类型的影视短片。形式上属于微电影的一种,讲究故事创意和影视表现手法和技巧,内容上是法治题材,主要是与法律相关的各类题材,制作传播的目的在于加强受众的法律知识普及和法律意识培养,基于公众正反两方面的法律警示或者法律启示。目前,法治微电影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就微电影而言,类型划分与电影一样,标准不同,划分的类型也不一样。从主题划分一般分为草根恶搞型、青春爱情型、励志奋斗型、感人亲情型、唯美风景型,从题材划分又可以划分为农村、都市、教育、法治、爱情、亲情、青春等各种类型。两种分类方法往往具有交叉性,例如法治微电影《兄弟》既属于法治微电影,又属于感人亲情微电影,因为无论何种题材的微电影都要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意义。

二、法治微电影与同类影视作品比较分析

(一)法治微电影与法制栏目剧。法治微电影作为一个类型的兴起,得益于电视媒体法制栏目剧的兴盛,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30分钟左右的法制栏目剧,也是属于法治微电影的一种,同样具有“三微”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法制栏目剧具有电视节目性,具有电视剧的创作手法和电视栏目的栏目流程性,也就是说,法制栏目剧制作一般具有电视剧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流程规范,内容以纪实为主,播出以栏目的形式由主持人引入引出,观点也主要有主持人阐述,具有直观的教化功能,而微电影创作手法更接近于电影,虚构性创作性较强,主要是通过内容、情节和人物潜移默化的达到宣教效果。二是首播媒体平台不一样,法制栏目剧虽然也可以网络传播,但其始终30分钟左右的时长、直观的说教和栏目化的形式,不利于网络的围观和扩散。因此法治微电影在网络渠道更具有传播宣教优势。(二)法治微电影与警匪、犯罪类型电影。就题材而言,类型电影的警匪片、犯罪片和微电影虽然具有题材一致性,但其创作目的、主题倾向和表现风格具有很大的区别:警匪片、犯罪片作为院线电影,票房是第一位的,在主旋律电影市场表现不佳的情况下,警匪片、犯罪片一般都是娱乐片,为了收回成本往往会剑走偏锋、制造噱头,对匪徒、罪犯的能力和形象进行了夸张甚至歌颂,满足观众猎奇心理④,虽然根本上具有惩恶扬善的主题,但往往表现形式被弱化,只有为数不多的警匪片、犯罪片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起到了警示和教化作用。相较于警匪片、犯罪片,法治微电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普及和宣传。法治微电影承载更多的教育功能,在演员的选择上,一般不选明星大腕,而是选择一些更接地气的平民化演员⑤。承载法理点的故事也不能像时下流行的情感类的微电影那般煽情,创意上并不突出,内容上标新立异的东西也不是很多。法律的严肃和公正,决定了法治微电影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会遭遇各种短板。(三)法治微电影的比较优势。法治微电影跟其他类型的微电影一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法治微电影具有不用于其他类别微电影的特质:一是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法治微电影以对大众进行普法教育和宣传为目的,这个特性也就决定了绝大多数的法治微电影的故事发生和发展都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故事都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利益为依托,通过影视手法进行普法宣传。因此法治微电影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非常强的。通过观看法治微电影,受众可以将作品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利用法律作为武器更加理性的保护自己。因此,法治微电影具备了其他类型微电影所不具备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二是表现灵活,法治冲击力强。法治微电影都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展开故事情节,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故事情节中关乎情感纠葛、经济纠纷或者刑事犯罪等等,在绝大多数普通观众眼中,题材本身就已经极具吸引力,可以满足观众猎奇的心理。最重要的是,法治微电影的选材贴近生活,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冲突上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很容易引人入胜。

三、法治微电影的宣教功能优势

查看全文

戏剧形式如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一、新时代运用戏剧艺术形式,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及其意义

文艺是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教育、认识、娱乐和审美等功能。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对引领社会风尚、塑造人们的美好情操和崇高精神、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促进法治中国建设,有着独特而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全民法治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是存在着各地法治宣传教育开展不平衡、形式单一等问题。为推动新时代法治宣传,积极响应“法制宣传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等号召,当代越来越多的法制题材戏剧进入观众的视野。以现实题材为创作背景,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表演形式为载体,在演艺空间内与观众零距离接触,通过沉浸式表演,将普法教育融入戏剧之中,这种戏剧表演形式大大增强了法制宣传的趣味性和渗透力,能达到让人民群众在艺术欣赏中自觉学法、懂法的目的。宣传普法主题的戏剧作品层出不穷,其对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1]。为扩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普及面,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营造全民参与、共建法治乡村的良好氛围,云南花灯剧团不断把新的作品带进农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老百姓进行普法宣传活动。演员们逐一登台亮相,为观众表演精彩经典的戏曲节目。法制宣传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进行集中宣传,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极大提高了村镇人民对“扫黄打非”“禁赌禁毒”等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

二、应用戏剧艺术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评析

新时期,政府加大支持和鼓励法治文学、艺术、影视创作,引导各级各类文化宣传单位、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本文以若干剧目为例,着重叙述云南戏剧工作者以戏剧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所作的努力。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人与人之间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触犯法律。如何做好民事调解工作,使矛盾冲突双方回到法制轨道上来,依据法律想问题、办事情,这是云南花灯剧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下面重点评述现代花灯剧。花灯小戏《法官、老倌》是一出颇具观赏性、寓教于乐的花灯喜闹剧。该剧讲的是村民倒挂刺家的大狼狗,咬死了村民粘粘果家的两只母羊,而粘粘果又邀约三亲六戚把倒挂刺家的大狼狗打死。为此,两家人吵得不可开交,但双方都接受过法制教育,对此心存疑虑,于是,她们去找退休法官包正才评理,希望老法官为自己“撑腰”。在老法官面前,她们又大吵起来,都说了一些极端、偏激的话。粘粘果说要邀约一百多人踏平倒挂刺家,倒挂刺说要用炸药炸塌粘粘果家。老法官跟她们讲法律,她们不听。猛然间,老法官突发奇想,想出了“抽羊上树”“正事拿来歪事办,不用常药用偏方”,老法官告诫她们如果由着性子,激化矛盾,任事态扩大,酿成大祸,就要付出惨痛代价。经过老法官巧妙耐心地调解,她们终于觉醒了:“不就是一条狗、两只羊吗?乡里乡亲的,早不见晚见,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闹得你死我活的呢?”最后,双方达成了口头协议,两家一起,请老法官吃羊汤锅。花灯小戏《老皮赌钱》是一部利用戏剧表演形式,从法律角度评析赌博的社会危害性的花灯剧作品。赌博是城乡的一种陋习,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人因为嗜赌成性,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劝赌历来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云南花灯剧的一个重要创作题材,多来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剧目。花灯小戏《老皮赌钱》中的老皮是一个老赌鬼,“去年输了三亩五,今年又卖东厢屋”。这天晚上,老皮回来向他的妻子要钱,再去赌,以“扳本”。妻子不信他能赢钱。老皮说这回他想出了赢钱的办法,当即拿出骰子来摆弄一番:“说黑点来是黑点,叫六变三就变三,要满贯来是满贯,个个红子都翻天,都翻天。”“这么说你会赢钱罗?”妻子说:“好呀,既然如此,那你就快去赌!要吃大鲤鱼,合得金钩钩。”老皮说:“哦,要赢大钱文,本钱不能轻。”妻子便将她的金银首饰都给了老皮。老皮说:“哺!这回啊,有夫人为我撑腰,我还怕些哪样?我去,我这就去赌。”妻子应声道:“好呀,我家的财运要转了!”结果,老皮的假牌、假骰子、假银票子被人识破。他不仅输完输尽,还倒欠人家三千两银子。为此,老皮和他的妻子都悔不当初,懊悔不已。该剧通过特定的戏剧情境、故事情节和人物身段动作,揭露了赌博对家庭、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它是一部警示世人的优秀花灯剧作品。花灯小戏《月圆》,由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创作演出,由演员马荣饰田庆,徐茸饰妻子桂英。剧中青年农民田庆因参与赌博,十天输掉自家存款两万八,后又输掉家里的冰箱、电视机,搞得倾家荡产。他不仅赌输了妻子养猪挣来的血汗钱,而且伤害了妻子的心。中秋之夜,田庆又去赌博,妻子愤然离家出走。田庆下定决心改邪归正,将打麻将的手变成了一双勤劳致富的手,致力于发展家庭养殖业,养鸡、养鸭、养猪,积攒了几万块钱。妻子走后,有人约他外出打工,他没有去。一年之后,又是一个中秋之夜,妻子回家。悔过自新的田庆得到了妻子的谅解,夫妻俩重归于好。妻子(唱):“田庆真的变了样,又是喜来又心伤,浪子回头金不换,中秋又是好时光。”夫妻俩坐在圆月之下,共同享受美好的月色。该剧在内容上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生活;艺术方面,在传统花灯剧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在表演方面具有生活化、歌舞化特点,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找牛》是一部利用花灯小戏宣传法制建设重要性的戏剧作品。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工作重点。云南戏剧创作在打击包括抢劫、盗窃在内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主题上也有所反映。小戏曲《找牛》的作者是尹其明,该剧讲述了村民黎大妈家的大牯牛不见了,她从山坡草场到附近村寨都找遍了,也不见大牯牛的踪影,因此她断定牛被贼偷去了。黎大爹说他已经打电话向派出所报了案。此时,戴眼镜、执旗幡、挎布袋、装神弄鬼搞算命的苟老三上场。黎大妈对他说,她家大牯牛被人偷了,要他算算怎么把牛找回来。苟老三绕着弯子对黎大妈说,她家那头大牯牛被人偷去熬汤锅吃了,要她不要去找牛了。说了两句含糊的话,苟老三便伸手向黎大妈要钱。当苟老三要走时,黎大爹接起电话,派出所告诉他,一个盗窃集团偷了一头大牯牛拉到乡街子去卖,正在交易时被公安抓获,经审讯,几个同案犯已供认苟老三就是这个盗窃集团的头目,要黎大爹就地将苟老三擒获。大牯牛找到了!黎大妈高兴地(唱):“老奶我笑在眉头喜心上,大牯牛失而复得不寻常。派出所的同志真是好样,为和谐社会保驾又护航。”这出戏以生动的故事情节,谱写了一曲公安民警维护社会稳定的颂歌。

结语

总之,云南戏剧工作者在普法工作中大有作为。法制宣传就是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持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先进典型人物、事件的艺术创作度,增强公民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艺术作品创作要抓住这个核心问题,法制教育题材戏剧创作要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为我国改革的稳定、发展提供正能量。

查看全文

法制新闻报道改善对策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法制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问题,重点介绍了法制新闻报道的改善对策,它不仅可以拓展纸质媒介的传播渠道,而且还可以实现法制新闻的社会功能,拓展法制新闻报道题材。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法制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法制新闻报道提供可靠保障,并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媒体;法制新闻报道;问题;改善对策

伴随着普法宣传工作的开展,有效的推动了法制类媒体的发展,尤其是法制报刊。从“一五”普法以来,我国各个省份都创办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法制报,使法制新闻报道成为当时比较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近些年来,新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传统法制媒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会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改善对策,为新媒体环境下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新媒体助推了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能够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在宏观环境的基础上,以纸质作为媒介的法制新闻报道承载着艰巨的任务。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样使得传统法制新闻报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最常见的问题是制作成本不断提升,导致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同时也造成了信息价值的缩水,诱发人才的大量流失。如今,纸媒新闻业逐渐趋于饱和,而且从业门槛逐渐降低,且随着社会环境和媒介影响的改变,使传统纸媒读者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制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媒体环境的发展需求,就需要对法制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2法制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