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6:31: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教学渗透法治教育研究
摘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好法治教育的节奏,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法律、掌握法律、运用法律。文章从法治教育课开设的必要性、课堂上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两方面,对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治教学;法治教育;学习兴趣;合法权益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关系着国家的法治建设。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重视法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一、法治教育课开设的必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教育与学生的成长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初中政治教学内容又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懂得基本的法治观念与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中包含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为人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有的将一些不良思想传递给人们。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外界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他们在这一阶段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面临着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以后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学生通过学习初中政治,能够了解法治社会的运行,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能够拒绝诱惑,面对一些事件也懂得合法处理。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课堂教学的改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课堂上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教育局依法治教年活动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主线,以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为重点,以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和专项治理为抓手,突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的热点问题和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活动目标
通过“依法治教年”活动的开展,促进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治理念得到强化,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关注的一些教育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行政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能力、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效提高。
三、活动内容
1.强化法治理念。教育系统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尊法学法,不断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带头学法用法,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建立系统教职工法治教育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内容,教师培训中要增加法治培训内容。从今年起,新招特岗教师、新招聘教师要进行法律法规培训。暑期教育局将举办全市中小学校长、法制副校长及专干法治教育培训,与市中院、市检察分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联合开展法官、检察官送法进校园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初中政治教育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法治教育的不足,并介绍了提高法治教育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政治; 法治教育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法治化进程,因为只有不断完善法治教育,才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保障。但是,我国当前的法治教育还有待完善,教师必须正视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
一、当前法治教育的不足
1.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正确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把学生的分数看做是最重要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政治教师也要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向和教学思想。当前,初中政治教育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应让学生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否则法治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
教育局依法治教实施要点
2012年,是全市“六五”普法规划和“十二五”依法治市规划全面实施之年,普法依法治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大局,紧贴教育发展中心工作,深化普法教育,完善教育法制,推进依法治教,为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深化普法教育,不断提升各类人员的法律素质
1、精心安排普法教育内容。坚持以宪法的学习宣传为首要任务,加强国家基本法律知识和重点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2012年,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条例”,即行政强制法、仲裁法、个人所得税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省义务教育条例。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切实抓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进一步发挥法律法规在教育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2、深入推进重点对象普法教育。健全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师生学法制度,完善考评、检查指标体系,充实普法工作队伍。进一步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坚持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综合运用网络学习平台、家校互动平台和法律服务平台,不断强化普法对象的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领导干部、公务员年度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学校每学期用于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少于3—4课时。
3、大力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围绕“法律六进”活动的开展,努力创新普法教育方式,不断丰富普法教育载体,积极探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继续完善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普法专栏等普法阵地建设,积极组织或参与法制讲演、法制文艺创作及“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法治文化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模拟法庭”、“忏悔之声”等形象生动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
4、切实加强普法工作的学习与交流。组织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优质课教学评比活动,打造一批学校法制教育优质课,不断提高学校法制课的教学质量。继续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培训及学习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青少年普法教育途径,不断提升系统普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提高。通过借鉴美国、德国和新加坡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经验,提出高校应全方位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力度,大幅度培养德法素养兼备的师资力量,多层次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宽领域完善思政课考核制度。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融合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联性
德治与法治是调整社会规范的两种方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政治价值,以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法治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任何强制的法律都需要人们内心自觉遵守,道德教育只有得到公众的自觉支持,法律的权威地位才能稳固;而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保障。现实生活中,矛盾尖锐依靠单纯的道德教化不足以规范人的行为,而法治教育强制性可以弥补道德教育的柔性与不足。因此,法律和道德既不是分离关系,也不是包容关系,而是一种各自独立、双向互动、相互交叉的互补关系。
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高校思政课“05”方案以后,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教材合二为一,体现了国家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决心。但由于之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高校两门独立的必修课程,长期以来的观念认为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因此,2015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出两者的相对独立性,前五章为思想道德教育,后三章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自成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材与课程设置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同时,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更加倾向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法律课程的传授相对薄弱。长此以往,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不利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2.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从全国高校来看,面向大学生层面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实现。但在大部分高校,该课程主要师资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法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比例较少。由于教师的法学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很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法学专业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和讲座大多是针对法学院的学生和少部分选修法律课程的学生,科班出身的法学教师资源难以做到全校大学生共享。一方面,会导致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资源的安排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现有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资源因配置不合理带来资源浪费。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而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轻操作和法律教育重条文、轻意识,重程序、轻信仰的倾向,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偏重程序化与模式化,因而就大学生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实际状况而言,并不让人满意。在社会转型期间,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冲击较大,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关系时会出现行为失范的问题,而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则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对于不道德行为侵犯他人的利益时,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法律的规制。这也使得在高校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教育愈发重要。
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问题探索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其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正处于形成阶段,极具可塑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免其因意识淡薄而误入歧途。《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根本依据,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对其深入研究的基础下,结合本校学生的特性对其施以教学,重视法治教育,对学生深入进行培养。本文先是对二者的内涵和教学的目的进行概述,随后介绍了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分析了院校实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德育;法治教育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法治教育一直作为德育教学体系下的分支[1],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些年,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发达,许多法律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使得法治教育该如何建设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的颁布,给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们很好的启示,德育与法治教育应该相辅相成,多学科渗透,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需要深入进行讲解和教授,以确保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拥有良好道德观念的同时,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一、高职院校开展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概述
(一)二者的内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德育主要包含社会德育、校园德育、家园德育三个部分[3]。但在实际进行教育时,以校园的德育发挥的作用最大,通过专业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及道德的塑造施以正向的引导;法治教育是院校根据国家推崇的法治思想为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当下的心理特征,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意识到自己承担的法律责任及义务为目的,避免其在今后向违法犯罪的方向发展。(二)二者开设的目的。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懂法守法有道德的中国公民,提高国民在法律方面的意识和自身的道德修养[4],减少不良法律和道德事件的发生,使社会向着稳定和谐高速的方向发展。细分之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其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树立健全符合社会主流的观念;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青少年对我国基础法律知识、体系、制度有所了解,养成法律是不可侵犯需严格遵守的法制观念,在遇到事情时,懂得拿起法律这一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也避免其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向违法犯罪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院校实施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教育局依法治教总结讲话
同志们:
经过慎重研究和精心筹备,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回顾总结近五年全市教育工作,研究部署近期及今后几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之乡"再创优势,再上台阶,再创辉煌。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过去五年教育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发展教育,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教育的五年,是教育战线扎实进取、求实奋进、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的五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教育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完成了两个转变、取得了三个突破,实现了四个提高:
两个转变:
信息技术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
摘要:参与和实践是塑造公民法治素养的首要手段。全球很多国家都将参与型教学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要抓手,使学校法治教育与公共法治实践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在内的多种信息手段给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扩展并创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通过经验学习和借鉴,该文提出建立线上线下联动、多元技术支持的参与型教学,可以弥补单纯灌输式教学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行为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青少年法治教育;参与型教学
法治理想的实现仰赖公民的法治实践,只有一代又一代具有法治意识和素养的公民行动才能铸成中华民族的法治之魂。自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颁布以来,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得以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起步较晚,涉及教育对象和层次复杂,教育资源和手段有限,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法治教育的输出方式仍以灌输式为主,青少年的实践性、互动性不足,导致法治教育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教授和普法的层面,无法形成内化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而法治既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也是一种行为方式[1],最终要转化为公民的法治实践能力。“法律以塑造好公民和正义的公民为目的……,法律为共同生活提供了一种教育,正是共同生活孕育了指向他人的包容性德性,在此意义上,正义并非德性之一端,而是德性之整体”[2]。而公共精神、公民意识与法治精神的涵养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公共参与。通过公共参与,方能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交互性视角理解公共事务中的公共利益衡量,才能学会如何以权利和义务话语作为对话方式最终达成公共理性。基于权利逻辑的公共理性不仅仅是对规则的服从,而在于成为反思和修正的力量,从而推动社会走向进步。公共参与是法治精神启蒙的最佳渠道。在青少年法治意识形成和思维培养过程中,仅仅靠灌输式的“记忆”模式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短期的、表层的。只有通过更多的参与型、互动式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将规则形成的民主过程、纠纷解决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衡量和尊重规则的公共意义与公共法治实践和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法治教育才能真正种下会发芽的种子。
一、参与型、实践性教育模式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首要手段
(一)面向公共法治实践的教育。“一切形式的公民文化培育或者教育都内在地包含着某种形式的政治技能的培育或训练——包含着政治认知技能、政治参与技能和政治批判技能”[3]。鉴于公民教育与法治精神的最佳启蒙方式即为实践参与,举凡各主要国家法治教育的经验中,往往都包含参与型法治教育的强调和具体举措。美国1978年颁布《法治教育法案》(Law-relatedEducationActof1978),注重宪法教育和权利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的互动性参与,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模拟议会辩论、小组讨论、模拟总统竞选等形式提升实践效果。学校将参与过程向社会开放,引入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务工作者参与教学,提升场景效应,增强教育效果,注重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论辩的能力[4]。法国在参与型法治教育方面,注重培养未来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少年议员日”活动就是生动的一例。在每年的“少年议员日”,各参与学校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举产生一位“议员”。该“议员”将有机会在第二年的“少年议员日”携法律草案代表“选民”赴巴黎国民议会大厦开会。为此,在当选后一年的时间里,“议员”要带领同学学习法律条文,并讨论起草法律草案文本[5]。通过联通青少年的法治课堂与最高立法机构的立法过程,也将青少年的民主意识连接到了真实的国家政治生活之中,从而唤起了公民意识的清晰概念。日本的法治教育参与型实践是全方位精细化的,常常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适宜的审判,在旁听前既需要进行背景介绍,如解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社会危害,庭审之后还要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案件讨论会、辩论赛、演讲会或者开展类似案件的模拟法庭,帮助学生全方位内化所看到的庭审实践。而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则为各级各类公共法务部门设置了向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的义务,从而使法治社会实践得以广泛开展[6]。这一围绕庭审旁听所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成为未来陪审员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日本2004年颁布了《关于陪审员参与刑事审判的法律》,恢复了1943年废止的陪审员制度。而陪审员制度的恢复需要广泛的民众参与,需要保证国民具有担任陪审员的基本素质,因此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充实有关司法的学习机会。围绕庭审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将学校法治教学与法治社会实践直接关联起来,经由此种深入全面的指导性参与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公民陪审的参与度,而且提供了具体的参与式学习体验。(二)联系生活实践的法治教育。面向青少年提供切实的法律帮助,不仅仅是教育的规训,而更应该通过诸如守护网络安全、保护隐私、预防校园欺凌、捍卫人格尊严、维护财产权益等法治主题学习,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权益,感受到生活在法律天使的翅膀佑护之下所获得的安全与自由。法治教育不仅仅是权威教导式地传达法律的威慑和禁止,还要告诉青少年法律能够为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按照法律的指引追求安全美好的生活。一方面通过参与型教育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法治思维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基本能力。日本警察厅会在网站上或者实践教学中教给孩子们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权益;学校教育中也注重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保护作为消费者的权利[7]。新加坡设定了14所“警察与少年”俱乐部,由警察署长组织警员开展各种趣味性法治教育活动,教给孩子们防范犯罪侵害和自我保护的技能,以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8]。美国联邦教育部在其规章中规定,法治教育要帮助学生“在这个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中更加有效地与法律打交道”[9],不是仅仅教育青少年服从法律的指令和命令,而是要会运用法律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律师协会的“生活中的法”项目[10],即组织志愿律师和法学院学生教师向中小学生提供其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法律帮助,并作为外包教育项目被有些学校纳入其社会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再如美国俄亥俄州的3C(College,CareerandCivicLife)项目[11],其用意即在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未来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介绍以了解州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运作框架和机制,帮助其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公共事务涵养公民素质;另一方面激励有兴趣和志向的学生朝向特定职业发展,并为大学申请和专业选择提供帮助。俄亥俄州的另一项法治教育项目“正义青年”项目[12]则是鼓励青少年以法治精神参与社区治理,以批判的建设性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生活的学校和社区中存在的权利保障、公共治理等法律问题,并通过演讲会和向立法与政府机构递交报告的形式发出“雏鹰之声”。收到孩子们报告的机构往往需要专门回复相关情况严肃作答,并做出相应改进。这一项目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和意义。作为对教育效果的检验机制,法治教育评估指标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常识和法治思维”都需要转化为以行动为导向的“法治能力和法治实践”方能落地[13],而法治能力和法治实践则需要在参与中学习。美国的法治教育评估中特别强调参与性指标,在美国法治教育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中发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最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减少青少年行为不端的六个积极指标要素,几乎都涉及到提升教学的参与性:校外专业人士进课堂;教学战略促进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与合作;选择和使用具有启发性和说明力的案例;保障讲师指导的数量与质量;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过程;教师获得充分的专业的同行协助。而借助于当代信息技术,实现上述目标显然更为便利。反向观之,使用信息技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参与度,创造实践环境。
二、信息技术提升法治教育参与性的主要途径
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探索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项目内容的构建应该在满足高校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求,将高校稳定发展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构建。同时在教育体系优化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对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法治精神,从而为其价值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1]。同时,通过高校法治文化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可以实现高校自身运行状态与实际需求的充分结合,并在分析高校法治文化的基础上,保证文化教育体系核心价值。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制定系统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法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法治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及高校发展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的建立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有待加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管模式缺乏创新性的理念。同时,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原有的社会结构,导致一些管理制度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据较大部分,而且,贫困学生的比例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良风气,更为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应该构建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规范性的法律内容,从而实现动态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及优化,并在真正意义上为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探索
摘要:青少年是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中职学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尤为必要。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型媒体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所以,探究“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意义,厘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索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校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出路与对策,对提高中职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
中职学校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中职学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对象。长期以来,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法治教育已很难以适应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中职生的教育发展需求。“七五”普法规划中指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因此,从“互联网+”的层面探析当前中职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厘清当前中职校法治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探索“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改革的出路与对策,对提高中职校法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增强中职生法律意识和用法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互联网+”时代下中职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其成长历程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方式、互联网技术已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是典型的网络时代青年。与此同时,作为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具有认知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叛逆等特点,如果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亚里士多德说:“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规范中职生的行为举止、预防违法行为,如何运用“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这一手段来正面引导中职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既是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学校领域的不断实践和运用,互联网与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越来越明显,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互联网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发展,丰富互联网的实用价值。同时,互联网数据中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互联网先进的设施和手段,定会掀起新一轮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改革的高潮,特别是互联网中丰富而生动的音视频资源、最新的法治观点和法治动态、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法治教学等内容,对突破传统法治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的教学困境,是一种有效“良剂”。在特别强调信息化教学的当下,“互联网+”技术下催生的微课、慕课、O2O课等教学方式,以“新、奇、趣”的优势迎合了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实践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规范新时期中职学生的言行举止,自觉做一个法律的守护者和践行者,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当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