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6:28: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制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制建设

论供电法制建设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电力行业按照“公司化改组、法制化管理、商业化运行”改革方案实施快速推进。**年组建淮安供电公司,**年5月24日正式撤销淮安供电局并进行了政府职能移交。辉煌四十三年的“供电局”走完了历史征程,结束其政府行政管电职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而步入公司化运作。供电部门从“政府”位置转型为经济实体,其管理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失去了政府行政执法“令牌”。面对全新环境,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已成为供电企业“下海”后谋求生存与发展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来,淮安供电公司通过加大企业法制化建设力度、强化全员法制观念、建立依法治企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保障了公司“两个文明”建设稳步发展。公司连续4年被淮安市委市政府评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年跨入国家电力公司“一流供电企业”行列。**年度,获江苏省“依法治企先进单位”、“江苏省服务质量奖”,市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价格、质量信得过单位”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创新法制建设理念,是供电企业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时代要求

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对于保证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法制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细胞”,是法律法规调整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要对象之一。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而最重要的治本之策,就是加强法制建设,切实解决有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经营的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法制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要正确处理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当前,必须大力推进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法律环境,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法制建设,是企业应对入世新环境的内在要求。WTO的灵魂是自由贸易学说,是市场万能论,而“市场”的实质是法律秩序。入世说到底,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的集中体现。在WTO组织里,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亦即游戏规则,一切都必须依法而行。入世后,企业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各项规则的研究的运用,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加强法制建设,是企业开展“普法”教育的直接目的。企业普法旨在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内部法制秩序,服从并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企业普法教育,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举措,是企业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提高企业的法律素质和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主体运作的客观需要。“四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了“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目标。这两个“转变”和两个“提高”应当说是对普法工作的更高标准的要求,也是企业在法治化进程中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

查看全文

法制办法制建设指导意见

2012年是新一届市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市政府法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高效率、服务大局,全面做好政府法制各项工作,大力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制度建设水平、规范执法水平和法制服务水平,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城市改造升级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要求,今年要重点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新出台和新修订法律法规的培训与学习。

坚持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继续采取政府常务会议、局务会议会前学法,举办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和研讨,开展自学等形式,强化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灌输。今年市政府拟举办两次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讲座,集中开展对《行政强制法》等培训与学习,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理政能力。

重点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轮训。继续采取“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对市直机关、执法单位和各县(市)、区所有行政人员开展《行政强制法》培训。培训后进行法律知识测试。

同时,要做好对新参加工作和岗位轮换人员行政执法资格的培训与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颁发行政执法证件。

开展各种有效的法制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和信息网络、政府法制简报等平台,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法律法规知识、法制工作正反两方面典型等宣传教育,增强法制工作的普及和辐射面。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法制机构要及时向国务院和省政府法制信息网报送信息,充分反映和展示我市法制工作的成果。

查看全文

浅析依法治校推进法制建设

摘要: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便需要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法治是权利的重要保障,也是制约权利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推动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能够保障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法制建设的途径,旨在推动高校更加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校法制;依法治校;建设途径

在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依法治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统筹高校管理和协调高校管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法治的原则,营造民主、公平、公证和诚信的高校校园氛围,提升高校法制建设水平。

一、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在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管理者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条例,有效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治校奠定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高校管理者应该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注重从党群工作管理制度、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和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内容入手,全面提升高校法制建设水平。其次,在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除了制定完善的法制规章制度,还需要强化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从而保障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避免不利的人为因素对高校法制建设产生的破坏作用。第三,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民主监督机制,切实维护好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权,让所有教职工积极参与到高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有效增强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最后,应结合高校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救济制度。随着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制定了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因此,高校在依法治校,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法律救济渠道,为被处罚的对象提供更多解释和陈述的机会,及时纠正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管理行为,从根本上避免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校内侵权行为的外部化和复杂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师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加快高校法制建设速度。

二、明确法制教育目标,优化法制教育内容

查看全文

城建档案法制建设进程及前景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建档案法制建设的历程、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城建档案法制建设的前景,并通过国家层面的法制建设对城建档案立法工作给出了建议,力图能够在机构改革过程中通过城建档案立法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城建档案;法制;立法

党的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因此,研究并做好城建档案法制建设,理顺权利与责任是前提和保障。

一、城建档案法制建设历程

(一)国家层面1957年,国务院《关于改进档案资料工作的方案》。1960年,国家档案局通过《关于加强管理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的意见》和《关于如何加强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的报告》并由国务院批转。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经委、原国家建委、原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共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97年原建设部颁布《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并于2001年对该规定进行修订。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也有部分条文涉及城建档案管理。

(二)地方层面上世纪80年代至1999年。随着《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使得城建档案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各地纷纷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管理体制、成立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推进进程中,形成实行以向工程建设单位收取城建档案保证金制度等手段,确保了工程档案的归档。而今看来,这无疑是有利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在1999年国家取消了档案保证金制度之后,各地逐步通过建立建设工程档案预登记制度和建设工程竣工备案查验、建设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制度,作为档案移交归档的有效手段。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开始施行,该法促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控制行政许可设定权及行政许可事项范围,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的法律。城建档案立法工作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法治精神的要求,结合时代实际需要,在总结之前立法成果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使得城建档案立法进一步转型升级,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框架范围内,设立行政许可事项,服务社会,城建档案的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更为顺畅。

查看全文

城建档案法制建设思考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的速度。依法治档,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档,才能保证城建档案的接收、管理和利用有效。加快城建档案的法制化建设进程,促进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执法力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依法治档成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依法治档的工作要求,大胆创新,加大档案执法力度,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城建档案接收和管理工作就是依法治档。城建档案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从“立法、执法、监督”三个环节入手,才能适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的建设,创造了城建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

城建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一部分。在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时,一要参照《档案法》。因为《档案法》规定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指导和监督,其中监督就是执法。二是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规划法》)。因为在《规划法》中涉及到城建档案工作,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必须向行政主管部门移交城建档案资料。依据《档案法》《规划法》,国家住建部颁布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城建档案馆要做到依法治档,必须用足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这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明确了城建档案事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具体操作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出台,将城建档案的管理纳入了城市建设法规系列,推进了城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志着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城建档案事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城建档案接收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根据《规定》住建部出台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规范》中规定了城建档案归档文件及其质量要求,对归档内容、归档文件范围、质量要求、立卷的原则、方法、编制、整理,还有工程档案的验收与移交制定了详细的国家标准。依据《规定》《规范》的要求,城建档案设有18个大类、102个属类。城建档案馆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努力,尽量建立健全档案门类,丰富馆藏,可是存在接收渠道不畅通、接收难的问题,使有些大类档案至今还是空白或少之又少。只有疏通档案接收渠道,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质量要求的馆藏体系,才能使城建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二、依法治档,严格执法

城建档案馆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的永久保存城市重要城建档案资料的基地,是各有关方面,有关人员研究、利用城建档案的中心,是为城市积累和贮存城建档案,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档案法》赋予了档案部门监督职能,有法可依,但是关键在于实施和监督。可是在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按照《规范》《规定》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工程技术档案要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在城市建设中形成各种专业的工程档案,按照城建档案分类大纲要求,分为18大类,可是我馆自上世纪80年代建馆以来现存的档案大类,其中城市建设管理类、工业建筑类、民用建筑类居多,市政工程类近两年在领导与相关部门的疏通下陆续进馆,城市规划类和公用设施类都数量有限,交通运输类、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类、城市科研类、人防军事类、声像类等大类档案很少,甚至有的大类还是空白,如水利防灾类、工程设计类、地下管线类,这些档案大多数保存在行政主管部门。所以我们城建档案馆现存档案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自建馆以来,形成了以提供利用为重心,业务指导为中心,重服务轻监督,重指导轻执法的工作方式。指导和监督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指导、监督的力度不够,要依法治档,杜绝违反档案工作法规的事,及时补救。加大力度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取得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严格监督,才能出效益、出质量。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既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执法监督的职能,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是一种法定的档案行政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活动。有关档案工作和城市建设的法律、规章、制度,如《档案法》、《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都是城建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依据,城建档案馆是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主体。如何依法治档,发挥依法治档的能动性,有效地执行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只有提高城建档案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通过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介宣传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及城建档案的社会价值,领导带头学法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依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监督,促进城建档案执法

查看全文

法制建设思想历程及经验

1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渊源及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在上海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思想为自己的法制建设的行动指南。

1.1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自幼深受做律师的父亲影响,其法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制思想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主要集中在1835年10月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至1844年。当时,面对言论自由受封建势力的打压,马克思深入分析和思考了法与自由的关系,明确提出“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1],继承了近代启蒙思想家的自由观,并提出法制化才是维护人民自由的手段。第二阶段:法制思想的发展成熟时期。马克思在1844年参与《德法年鉴》的工作之后,其法制思想迅速发展成熟,在法的本体论、法的本质论、法的职能论、法的历史规律论、法的关系论、人权论、部门法论、对资产阶级法津和法律学说的批判、法学方法论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观点。他已经将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置于经济基础之上,对法制的理解已经脱离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共同创立唯物主义的法制理论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法制时代。

1.2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中国化

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他们的法制观始终围绕人的解放和争取自由为核心,深入批判了资产阶级法的阶级属性和局限性,揭示了法的一般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是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财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法制思想是建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背景和日耳曼民族传统之上的。因而,各国在适用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过程中不能只采取单纯的拿来主义,而必须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设计。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后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中国化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原有的法律体系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一步吸取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精髓,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中国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段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中国化的历史。

查看全文

企业法制建设优化思考

一、完善企业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企业法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将法制建设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规范企业经营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把企业经营活动带入法制轨道。企业法制建设完善的过程就是将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成间接管理,将单纯生产型企业转变成自主生产型企业,让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生产活动都能够有法可依。企业的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主要通过经济和法律两种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大部分的经济手段是由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定的,即使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也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实现。所以,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依法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对于国家来讲,完善企业的法制建设是践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方式。企业的法制建设是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职工行为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的法制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法制建设。企业的法制建设首先要规范企业管理者、经理和职工的行为,为企业的各级领导以及员工提供准则,杜绝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完善企业的法制建设还应该规范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完善企业内部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有利于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企业的法制建设贯彻的越彻底,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企业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

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致使企业不能自主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不明白什么是担保,而将自己的企业为他人做担保,很多企业因为担保而被认定有连带责任,不仅需要为被担保者弥补损失还很有可能让自己的企业濒临破产。经济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合同法》就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业务员的思想较为守旧,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规矩办事,凭借老关系进行业务的沟通,根本没有按照正规程序签订业务合同和办理相关手续的观念,不考虑相关法律对企业业务的规定。这种仅凭借关系而建立的业务往来,一旦出现货物质量问题或者货款没有按时到账的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受到法律的保护。即使企业的管理人员想要起诉对方,但是由于没有合同、没有相关手续作为证据,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赔偿。如果不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来签订合同,对于对方的经济情况、信誉状况以及经营内容等不了解,而盲目的签订合同,就有可能出现预付给对方货款,到期未得到货款,但是已支付的预付款无法收回的状况。

(二)不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查看全文

体育法制建设现状与问题

摘要:以体育立法为背景原型,首先将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法制建立进程划分成一些不同的发展阶段,然后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在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对策。《体育法》实施至今经历了20多个年,或多或少与现代体育事业相冲突,所以应尽快实施修改,同时加强同国际领域的体育合作,增强法制观念,使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体育法制时代。

关键词:体育法制;发展;建设

1995-08-29国家的体育相关政策法规时,我国体育发展基础还十分薄弱,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经过21年的风雨历程,现已形成由法律至地方政府规章的立体的体育法规体系,这个体系支撑和调整着我国各个方面的体育法律关系。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举办的最盛大的一次体育盛宴,中国把“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展示给世界,向世界宣读了国人的体育梦。此外,中国还饯行了“法治奥运”的承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法律武器作保障,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成熟的大背景下,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法律清理已经展开。首先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阶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划分,然后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对策。

1、中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阶段划分

法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将静态的概念认为是狭义的,即指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动态是相对于静态来讲的,动态概念不仅包括法律制度本身,还包括司法等其他法律活动。本文主要从静态的视角对中国体育法制建设进行了研究。对中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研究离不开其发展的大背景,从诸多文献来看,一些学者将其分成3个阶段,也有分成4个的,视角不同,划分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在笔者来看,中国体育法制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同样也是十分合理的。1949年以前,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这个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几乎一盘散沙,所以不予讨论。1949—1956年是中国体育法制的初创阶段。这个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处于萌芽状态,所有体育法制工作刚刚起步,1951-08,政务院了《关于改善各级学生健康的决定》,由此掀开了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历史一页。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又制定了大大小小的40余项法规性文件,体育法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国民体育的突出特点是“增强人民体质”,所以就成为这个阶段的一大特色。这个阶段的法规性文件是最多的,如《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的暂行办法纲要》(1955)、《关于推行广播体操的联合通知》(1951)等。在学校教育方面,我国主要借鉴前苏联的学校教育模式,学校体育以旧学校为基础,同时发展新的学校体育。这个阶段在立法上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如《关于中学和师范学校体育的几个问题的指示》(1956)、《关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运动、防止伤害事故的联合指示》(1953)等。1959年和1965年的全国运动会打破了僵局,中国体育事业摆脱了缓慢不前的状态,这一时期体育法制建设速度加快,其规范性文件逐渐增多,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初创阶段。这个阶段的体育目标不单单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还强调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后面一句话的加入体现了它的政治功能,也是“举国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正要开始下一个5年计划的时候,一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政治运动“”爆发,建国以来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全中国,体育系统完全处于停止状态,体育法制建设没有任何进展。直到1971年这种局面才得到缓解,全国比赛和国际体育交往逐渐恢复。这个阶段的规范性文件最少,大多是零星的、无关紧要的,如《关于在全国中小学推行第五套儿童广播体操的通知》(1973年)等。虽然体育法制建设停滞,但它的政治功能却有发展,“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举国体制下最响亮的口号,这一口号至今在一些体育运动中还能听到。“”以后,中国法制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这些为《体育法》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当然,《体育法》的酝酿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并没有过多关注体育领域,所以长久以来依然没有体育法律出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全书》(1994)统计,截止1994年,我国卫生类法律4件、文化类的法律2件、科技类的法律1件、教育类的法律4件、体育类法律0件。截止1994年,共制定体育法规523件,但大部分是体育部门规章,得到国务院批准的只有3件。从上面数据来看,我国的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了相应的法律,只有体育法制建设进步较慢。在这一阶段我国体育法制主要有以下特点:立法内容多样化,各种法规文件明显增多,涉及体育及相关领域;从调整的对象来看,竞技体育是法规内容的重点部分,“举国体制”基本形成;这个时期的立法层次逐渐明朗起来,但没有体育法律,行政法规也很少,只有一些部门规章,立法层次较低;这个时期法律清理工作开始执行。1995年,经过8年的反复酝酿,我国第一部体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工作进入了“以法治体”的新阶段,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可谓锦上添花,其对体育法制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体育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体育类法律,彻底打破了我国没有体育法的尴尬,使我国体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国体育从此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同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虽然它只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在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2001年以前,我国体育领域仅有屈屈的3部行政法规,这是根本无法满足体育工作要求的,尤其是对马上要迎来的2008年奥运会,在立法内容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于是2002年和2003年连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反兴奋剂条例》三项重要的行政法规。顺应体育立法的潮流,各个地方立法工作开展也十分顺利。截至2007-12-31,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两次对体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共确定有效的体育法律法规237件。这个阶段的法律层次性更强,《体育法》为体育法制建设的基础,体育立法体系更加完善。

2、体育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省属企业法制建设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提高省属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水平,促使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就加强省属企业法制建设讲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党的*大以及*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在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对国有重点企业的法制建设讲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法制建设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保障和约束作用,自觉把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摆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要求的高度加以认识,作为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工作认真落实。(二)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需要。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工作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使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步伐,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多种途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所有这些改革,都必须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推进,都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法律人员的作用,用法律保证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三)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加快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必然涉及到风险防范和权益保护等问题。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出资人和企业合法权益,必须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一流的企业不仅要有一流的技术和产品,更要有一流的人才和机制。因此,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有力保障。(四)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提高国有企业法人意识,真正实现责权利统一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应该再以过去那种经营发展靠政府指令安排,出了问题等待政府承担解决的思想来指导经营管理活动,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法人意识,使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也切实承担起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以高度的责任心,正确、积极应对发生的法律纠纷,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真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二、加强省属企业法制建设的主要目标(一)加强省属企业法制建设的法律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6号令)是省属企业加强法制建设的主要法律依据。尤其是《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对国有企业法律事务机构、企业内设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的地位、职责、权利、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对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讲了明确要求,是当前指导国有企业推行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法律性文件。(二)加强省属企业法制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推进省属企业法制机构、人员、运行机制的建设,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法律人的“把关人”作用,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促使企业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三、确保企业内部法律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省属企业的集团层面全部要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同时,省国资委将在部分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今后新设立的省属企业,必须按本意见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资产量较大的重要子企业也应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配备与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相适应的足够的专业人员;一般的子企业也应该指定负责法律事务的机构,配备经过专业培训或者具备专业资格的法律人员。各省属企业要将对法律人才的管理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范畴,从科学的人才观出发,切实加强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和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和充实企业法律顾问队伍,提高企业法律顾问业务素质,逐步在企业中形成一支以经营班子中的分管领导或总法律顾问为核心,素质高、能力强的受过法律专业培训或具有律师、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专门人才队伍。四、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法律工作机制(一)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职能及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健全;二是在日常经营中参与谈判,审查合同,提示风险;三是在公司联营、兼并、分立或投资等活动中分析法律风险、确保合法操作;四是担任企业的人,参与合同争议等法律纠纷的调解、仲裁或诉讼活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五是管理、指导和监督企业外聘律师的活动。(二)企业重大决策必须听取法律事务机构意见。省属企业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关键是职能的真正落实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因此,当前省属企业法制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法律工作机制。要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政策的要求,明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在企业经营、决策各个环节的权利义务和工作程序并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对企业法律事务的把关作用,必须以制度明确企业作出重大决策前必须听取法律事务机构的意见,尤其是对法律事务机构讲的不同意见,应予充分重视,以提高对经营风险的预见性以及及时发现并化解法律纠纷的前瞻性,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依法开展、规范运作。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对外经济合资合作中,既要促成合资合作,又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商业规则保护自身利益,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同时,集团应加强对下属公司法律工作的指导,构建集团和下属企业沟通的平台,不定期组织集团和下属企业开展法律工作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五、注重提高企业法律工作人员的素质实现依法治企,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既懂法律又懂经营与管理的高素质的法律工作队伍。为使省属企业法制建设不断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各企业集团要重视提高企业法律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系统、定期的培训制度,鼓励继续学习深造,努力培养一批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内部法律工作人员也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加快提高素质,适应岗位要求,增强解决和处理涉法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六、切实做好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的排查工作结合省属企业发生法律纠纷的实际情况,各省属企业必须在*年底前,对所有涉及出资人重大权益的对外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尤其是出资人重大权益面临危险或有潜在危险的,企业应尽快采取必要和可能的法律手段,循商业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减少和避免国有资产损失。

查看全文

县城管理中的法制建设

如何建设并管理好城市,是各级政府和建设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现结合我县实际,就如何加强县城管理中的法制建设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法制建设是实现县城管理的重要手段。

法制就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法制建设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点,包括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城市规划法》、《拆迁法》等法律,也包括由国家其他部门制定的,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这里所讲的制度,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建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和法律监督制度等等。加强法制建设工作,不仅是有效治建的手段,也是实现县城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依法管理县城,可提高城市的系统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清洁、文明、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目前,县城管理的工作方法仍是主要依靠行政管理,这一方法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老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范围的延伸扩大,这一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由于受行政管理体制限制,县城乱倒垃圾现象到处可见;乱设摊点总是屡禁不止;偷窃和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些都使我们必须去重新思考和研究县城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措施,以逐步理顺管理机制,通过依法治建来逐步解决问题。我县从近年来的城市管理实践看,依法治建,一方面要依法办事,按程序运作;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执法,通过照章办事,开展随时随地的执法管理,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一、依法治建是现代化县城发展管理的方向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县城是城镇化进程中连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纽带,其发展必然以人为主体,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征;经集聚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文化为必然趋势的空间地域大系统。因此,人们对县城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必须采取法制形式来管理城市,通过依法治建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这也是城市管理适应现代化县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来说,实行依法治建有如下一些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