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5:5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制构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法制构建汇报
一、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长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振兴中华的紧迫任务。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而矛盾的发展转化将极大的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不断的正确、及时地化解社会矛盾。可以认为,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也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全党全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和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因此,作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正因为农村地广人多的特点,农村社会中的矛盾不断出现,加之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法制观念不强,化解矛盾的能力薄弱,容易使矛盾激化,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难度较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札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强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总书记在2006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全国建设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由此可见,农村工作在全国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及重要性。要根据中央要求,全力做好农村工作,落实各项“三农”政策,化大力气,教育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奠定基础。
二、农村中的不和谐音符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与城市比较均有差距,农民生活水平、法律知识相对较差,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虽有极大的提高,但因目前农民增收能力还不强,村级建设规划滞后,特别是法制建设水平不高,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引发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主要表现在:
1、在村级政权组织建设上,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不强,缺乏权利意识,民主选举制度还不能正常推行。少数地区仍以宗族、大姓所主宰,在一些地区的村民心目中,可以“不给县长磕头,不能不给村干部烧香”。广大农民还不能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制约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个别地方出现村干部变“村霸”,成为推进农村民主建设的障碍,曾流行“村官不是官,法律无法管”的流言。
2、农村在一些敏感性的、难度大的工作上,缺乏执法力度,在执法中仍存在着随意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理力度与整个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农村的小偷、小摸、聚众赌博、吸毒,和因生活琐事闹纠纷,聚众斗殴,造成人身伤害的,时有发生,甚至酿成重残、人命的大案,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红军进漳与法制构建
本文作者:陈惠卿工作单位:中共龙海市委党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31年制定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6,内容包括:(l)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0"(2)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3)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规定了外交政策"宣布中华民族完全自由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6是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它同资产阶级的约法以及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定的宪法有本质的区别"它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提出了斗争的方向"尽管受到左0倾错误的影响,仍是划时代的宪法性文件"它的颁行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积极性,为以后制定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经验"1932年4月红军进漳后,为解决给养问题,在漳州进行百万元以上的筹款"按照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6确定的对地主资产阶级(军阀、官僚、地主、资本家、豪绅及一切剥削者)进行专政的精神,在筹款中执行严格的阶级政策:(l)打土豪没收财物,没收官僚资本"如在漳州没收国民党第49师师长张贞开设的民兴0银行、龙溪县官办的民有0银行,在石码没收龙溪县盐务局财产和宏通0银庄、没收土豪恶霸林伯恭的财产,在长泰没收土豪戴少芳、杨斗星财产"(2)对其他民族资本家和中小商人采取捐助的政策"当时漳州城工商业分43途,由各途公会承领捐助数目,然后视各商户经济地位和经济实力,分大、中、小三等给予分级派捐摊款,限期交纳"如对资本家蔡同昌,只向其派捐15XX〕元,仅占其财产百分之一;对陈嘉庚先生在漳州开办的胶鞋厂,也只派捐部分款项,因该店经理避走外地,红军和商会取走了相当于所派款项的胶鞋"因这是红军首次进驻一个中等城市,在执行政策中也有一些失误"针对这些失误,1934年在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6中新增同中农巩固的联合0,这也是和左0倾错误斗争的结果"
1931年12月1日公布实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6,是土地革命后期影响最大、实施地区最广、适用时间最长的土地法"其主要内容有:(l)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规定了没收土地财产的对象和范围,宣布废除一切高利贷债务"(2)规定了对于没收的土地财产的分配办法"即按照最有利于贫雇农、中农的原则进行分配,具体方法是,以乡为单位,贫雇农、中农按人口平均分配,或按人口与劳动力的混合标准平均分配"富农如果被没收土地,并且能够自食其力,可以分得坏田"地主不分田"(3)规定了土地所有权问题"即现阶段不禁止土地出租与转让,但同时规定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实行土地国有制"由于受左0倾思想的影响,这部土地法的一些规定也体现了左0倾倾向,如在土地分配上,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0的政策,这些错误后来陆续得到纠正"红军进漳后,贯彻土地法的精神,掀起了一场土地革命的风暴"如在漳浦小山城、龙岭周围八九十里区域里,红军除开仓济贫外,还协助乡村农民开展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活动"并特地派出数支分田工作队,深入小山城、龙岭、象牙庄、东山、葛后、南浦盾一带乡村发动群众打土豪、烧田契,进行分田斗争"分田方法与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6相同:全部没收族田、地主和反革命分子的田地,把土地划片评出上、中、下三等,再按人口数计算每人应分的各等级土地基数,最后以各户土地情况进行调整"各地陆续完成土地与人口的各种登记和统计工作,呈现一派分田分地真忙0的红红火火景象"在饶(平)、(平)和、(大)埔、诏(安)苏区,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根据传达的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6、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6的精神,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石下、炉坑两地进行分田分地,接着在全县深人开展"具体做法是:(l)没收地主、公堂土地,以原耕地为基础,抽多补少,并按土质好坏、距离远近搭配,以石为计算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2)由耕田户在每块田地插上小红旗,标明姓名、地名、石数;(3)由分田工作组收集小红旗,分别进行统计,然后累计总面积,得出每人分地的石数,予以等级分配"这些做法都完全按照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6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土地法制建设,是对根据地土地法制的成功实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相继于1931年12月1日和1934年4月8日公布实施了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6和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6"这两部法律都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的原则,对结婚、离婚、离婚后财产与小孩的处理、非婚生子女的处理等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在结构上采取章条结构,语言亦较规范,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6还在一些问题上对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6作出了改进"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为界,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从立法比较分散到立法比较统一、法律条文比较简陋到比较规范、完备的过程"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l)婚姻自由"婚姻自由是根据地各个时期婚姻法规的基本原则"严格禁止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废除童养媳,严禁强迫守寡"有违反者,按刑律治罪"(2)一夫一妻"从工农民主政权开始,各个时期的婚姻立法均确立,任何人只能有一个配偶,一切公开的或变相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都是非法和不允许的,有妻妾者,以重婚论罪"凡重婚者,妻或妾都可以提出离婚,政府随时批准"(3)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指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1942年5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6首先提出了这一原则,但在苏区的社会管理中,这一原则已有法制实践"(4)保护军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6规定:红军战士之妻要求离婚,须得其夫同意,同时规定:军人之配偶非确知对方死亡、叛逃不得离婚"在书信断绝时,须经一定期间,非军人一方才能向政府请求离婚"红军进漳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人浅出、逐字逐句地宣传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6,并提出解除封建婚姻0、婚姻自由0等口号,让广大妇女懂得结婚离婚自由,反对买卖婚姻,废除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制0等重要原则,广大妇女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红军对严重违反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6,干涉男女自由结婚和虐待妇女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或惩办,保障了妇女权益"进漳红军积极宣传、支持闽南妇女的解放运动"进漳红军告诉妇女们,江西、闽西苏区政权都颁布了土地法,明确规定农村劳动妇女同男子一样,有获得土地的权利"进漳红军还帮助小山城、龙岭等地打土豪劣绅、开展分田斗争,使各家的土地证上第一次出现了妇女的名字"妇女们高兴地说:以往无田无地难做食,如今分田分地有奔头"0男女平等原则在土地革命中的实现,为妇女的解放及在家庭中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四、在法律、纪律实施方面19犯年4月20日上午,红军东路军排成4路纵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0,雄赳赳气昂昂地进人漳州城,其威武雄壮的阵容、蓬勃向上的朝气,给围观在街道两旁的群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说东路军进城时所唱之歌是其纪律严明的宣言,那么,红军进城后遵纪守法、有错必改的作风更是让群众耳目一新"如红4军进人石码后分住几处,他们向群众借东西有借有还,不取群众财物,不占群众便宜,吃了东西照价付钱"在漳浦,西湖村农民蔡长庚的房子腾出来让红军住,有个战士在房里拾到一块银元,亲自送还膺主"这种遵纪守法的作风是以往任何一支军队都不曾有过的,有效地带动了整个革命根据地社会风气的好转"红军除自觉遵守法律军纪外,对自己在实施、执行法律过程中的失误也勇于改正,体现了有错必究的法律精神"如红军在筹款初期,由于缺乏地方党组织的有力配合,对何种人才是土豪劣绅产生过错误判断,一度抓错人;同42时,对拒不交款的地主老财有过火的行动,有的民族资本家不交税外逃,采取破门取物抵税的不恰当方法"聂荣臻等红军领导发现这些失误后,立即给予严厉的批评,要求坚决执行党对中、小工商业者实行保护的政策,并责成有关人员赔礼道歉"在红1、5军团师以上干部会上也曾说到:抓错的赶紧放,赔礼道歉"0可见,革命根据地时期对于法律、政策的执行错误情况已有了追究制度"革命根据地内的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类型法律制度的初级阶段,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法系的雏形阶段"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虽然只有几年的历史,但它却开天辟地地揭开了中国法制史的新篇章"人民民主法制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制度不同,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巩固革命根据地、维护人民基本权益、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根据"
CBA职业联赛的法制构建论文
一、cBA联赛法制构建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CBA联赛的管理均由中国篮协负责,由于中国篮协与各俱乐部之间均为独立的法人投有直接的领导关系,篮协主要通过联赛章程及相关制度这种内部性文件来约束各俱乐部的行为,由于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滩以从外部遏制“假赌黑”现象。对于职业体育的兴起油于我国职业体育法律制度的滞后,‘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尸单纯依靠内部规章以及参与主体的自律来打击“假赌黑”等行业腐败现象是远远不够的缺乏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是导致“假赌黑”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由于法律的局限性加之现行刑法制定的时间较早,对于体育职业化后的许多问题缺乏相关条文的规定,也没有预见到体育职业化后可能产生的新型犯罪。因此构建一个以刑法为主体,完善相关配套法规的职业体育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
二、关于cBA职业联赛法制构建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组建联赛管理公司
目前刃BA联赛的经营活动由中国篮协委托由具有外资性质的盈方体育传媒(中国)有限公司所进行④出于盈利的考虑盈方公司将更多的经历花在了联赛的开发推广上,而日常的联赛管理工作仍由中国篮协负责。职业联赛是市场化运作的而中国篮协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篮协与俱乐部之间的出发点、利益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可以有某种程度的沟通但是最根本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体制问题已影响到联赛的进一步发展。cBA现在的体制是中国篮协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⑤由于篮协即要负责联赛的组织又要进行联赛的日常管理,还要负责各级国字号球队的组建、选拔等活动这也使得篮协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暇顾及联赛的监管工作这也给了某些运动员、裁判员参与“假赌黑”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建立一个独立的CBA联赛管理公司对CBA联赛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立外部监督机制,约束从业人员行为
质监局法制质监构建报告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建设“法制质监”作为构建“三个质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有关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统一思想,提高干部职工对建设“法制质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凡涉及法制工作方面的重要事项均由党组讨论决定,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确保我局建设“法制质监”的工作不走形式,有效开展。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法制水平
为把建设“法制质监”工作落到实处,建立高素质的质监行政执法队伍,树立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勤政、廉政意识,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我局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
(一)确立了定期学法制度。把每个月第四周的星期五定为学法日,由业务骨干讲解质监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知识,并就典型案例展开讨论,举案说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讨论执法依据的准确性和办案程序的合法性,找出潜在危机,及时纠正,防患未然。
(二)不定期聘请有关法律专业人士前来授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
老龄人口养老保障法制构建论文
一、养老保障法制改革中政府责任的实证考量
1.现行城乡养老保障改革中政府责任的脉络
1997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在各地原有方案的基础上统一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要求各地贯彻落实,这标志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全面规定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此,结束了各地在改革期间杂乱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及标准的统一。国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为目标,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工作。2003年以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建立由政府财政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2009年9月1日,国务院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新农保”规定的出台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总体上看,农村养老保障法制的发展之后与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始终处于试点改革阶段,上文提及的《社会保险法》中将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权下放至国务院或省级政府,并没有全面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当然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并寻求建立相应的规范制度体系。
2.养老保障法制改革中政府责任之不足
(1)法律制度体系设计的不合理造成养老保险覆盖面较窄。
虽然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我国不仅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还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但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总体上处于过度分割、杂乱无章、漏洞巨大的残缺状态。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都存着巨大漏洞,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实现全面覆盖。在城市,非从业人员没有为国家设立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立法层次低、强制性不够等原因,也未能覆盖所有职工;在农村,绝大部分农村居民还没有享受到养老保险。
医保法制监管体系构建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医保负担较重、压力较大、监管较难,问题与漏洞也不断涌现。原有的监管体系已明显不能适配我国目前错综复杂的医保关系,构建全新的法制监管体系促进我国医保良性改革、发展就成为了必然。分析医保法制监管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应构建和完善我国医保监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处罚的多手段和全方位的医保法制监管体系。
关键词:医疗保险;现状;监管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全民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综合医改深化推进、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群众对于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逐步攀升导致我国医保压力增大,监管难度提高[1]。而目前对我国医保起主要调整作用的法律只有《社会保险法》,其中也仅就医保事后监管的方面进行了规定,医疗保险的事前、事中监管未有提及。监管存在滞后性,不能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违法违规的行为,即使事后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处罚也会对医保监管秩序造成较强的冲击。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的监管制度的缺位,需要监管体系上新的突破加以解决。因此,医保法制监管体系亟需完善,在此基础上推动监管制度革新,逐步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相衔接的全方位医保监管体系。
一、医疗保险法制监管研究解读
(一)医保监管的界定。医疗保险监管是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医保基金合理利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为参保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医疗保险监管具体是指享有监督权的监督主体,通过法定的方式,依据法定的程序对医疗保险系统中各方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综合管理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使群众的基本医疗要求得到满足、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有限的卫生资源浪费;总目标是促进医疗保险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根本目标是追求医疗领域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以增加每个人的医疗福祉。医保监管是我国深化医疗改革之路上的重中之中。(二)医保监管的对象和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医保监管的对象主要分四类。一是对参保单位的监管,即对在报告期内已在统筹范围内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的各类单位进行日常化监督管理,主要工作重点在防止选择性参保、少报工资总帐、突击参保等。二是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重点监管其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违规用药、滥检查、违规记账、乱收费、不坚持入院标准、医疗机构职工利用工作之便多开药、虚报医疗保险费金额等现象。三是对参保人的监督,防止其滥用医保。参保人员的滥用行为主要体现在过度医疗消费、超前医疗消费、为他人开药、借证给他人就医、用医保卡购买医保范围之外的产品等方面。四是对监管机构的监管。主要包括监管执行医疗保险政策工作进程以及其效果的合规性等。(三)医保监管的主体。监管医保的监管主体资格来源于法律的授权。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医保监管主体繁多,职责存在交叉。除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医保综合管理之外,还有财政部门对医保基金负有综合监管职责,卫生计生部门对医疗行为负有监管职责,食药监督部门对药品质量负有监管职责,发改部门对药价负有监管职责。这种繁杂的局面为医保监管职责的落实和履行上带来了不小的难题。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合并重组建立国家医疗保障局,直属国务院管理。至此,我国医保监管主体得以明确,医保监管“九龙治水”的局面得以控制。此外,改革方案还应体现在制度层面上,以正式全面地确立国家医疗保障局监管主体的法律身份。
二、我国的医保监管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宪法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构建透析
摘要:对警察权的制约和监督,我国在制度上设立的监督方式虽然比较完备,但具有实效的监督方式少,尤其是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宪法设计尚有一定的缺陷。本文以宪法的视角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对警察权的宪法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构建及其完善:从限权方面应明确界定警察权的法定权限,确立检察官在侦查中的主导地位;从制衡方面应建立司法审查制度,以司法权控制警察权;从监督方面应设立人民侦查员制度,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
关键词:警察权宪法制约宪法监督
当今社会,警察是国家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全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任何一个社会及其人民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够保障社会安宁的警察队伍。但是,如果誓察所行使的权力一旦被滥用,反过来又会侵害社会及人民的合法权益。因为誓察权是国家公权力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它包括警察在行使的法定的行政职能和刑事职能中的一切权力,它的行使直接影响到公民的私权利。因此替察权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中实际运行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国家法治文明的发展水平,一旦权力被滥用将造成对公民权利的极大侵犯。尤其是在当今中国,我们已经明确地将“依法治国”和“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誓察权行使必须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第一要旨。而依据宪法理论,公权力的行使和私权利的享有是一种此涨彼消的反比例关系,警察权的扩大意味着公民权利的缩小,警察权的滥用往往使公民的权利化为乌有f}l。而宪政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调整国家公权力和公民私权利之间的关系,以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运行,防止国家的公权力对公民的私权利造成的侵害,实现对人权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障。
对誓察权的制约和监督,应该说我国在制度上设立的监督方式还是比较完备的。既有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府的监督以及国家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的监督),也有社会监督(包括党的机构的监督、人民团体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既有来自这些外部力量的监督,也有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监察部门和督察力量的有力监督;既有事前监督,也有事后监督等等。这些监督方式都从某一个方面和角度保证了公安机关能够严格地依法行使职权,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但是,从监督的实效来看,确实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监督形式虽然比较丰富,但具有实效的监督方式少。尤其是对于警察权滥用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宪法设计尚有一定的缺陷。对此,笔者拟以宪法的视角从限权、制衡、监督三个方面对警察权的宪法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构建及其完善等问题进行粗略探讨。
一、限权—明确,察权的法定权限,确立检察官在侦查中的主导地位
依据宪政的理论,任何权力都必须得以制衡,不受制约的权力会自发地向外和向内寻求扩张,导致越权和滥权、擅权。权力必须要有制约,而惟有权力才能制衡权力。且愈重要的权力,愈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权力来进行制衡。而警察权作为国家公权力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公权力一样具有易扩张性。正如孟德斯鸿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在警政的实施上,惩罚者与其说是法律,毋宁说是官吏。在犯罪的审判上,惩罚者与其说是官吏,毋宁说是法律。誓察的事务是时时刻刻发生的事情,几乎不需要什么手续、形式。”这段话一方面说明誓察权力广泛,另一方面说明誓察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受约束的程序少,也就是誓察的“自由裁量权”大。因此由于警察权先天的易扩张性,往往最容易被滥用。而它一旦被滥用,对人民的伤害,对社会的损害就会极为普遍极为深重。因此,从宪政角度来构建限制警察权的机制尤为必要。
人才合作的法制构建论文
一、京津冀人才合作和发展少实效多形式,缺少法律保障
京津冀人才协和作开发由政府推进始于2004年的“廊坊共识”,即:建立京津冀区域省市长的高层定期联席会,三地主管机关随后也签署《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积极推进三地人才的开发合作。2011年4月,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推进工程仪式启动,三地代表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承诺共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承诺共享高层人才的智力资源、承诺建立彼此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承诺实现人才政策的共融互通方面进一步紧密合作。同年六月,三地联合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达成区域人才合作共识。但“联席会议”只是三地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缺失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例如,人才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户籍问题,就需要公安机关的配合,人才的学历认证则需要教育部门的参与,京津冀三地人才开发合作的长期规划则涉及更多部门。虽然京津冀人才合作形式多样呈现,但仍处于一种非制度性阶段,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法律供给,很难有效,面临诸多困境:合作积极性不高,河北洼地招才引智困难重重,北京的人才优势在区域合作中并未发挥作用,优势互补未能真正体现;在人才合作途径上,没有立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特点及规律,探索多层次而有效的合作路径;合作的内容多为项目合作层面,缺失长效合作机制;人事主管部门的合作虽然以协议的形式推进,但还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约束力,且地方性法律冲突使难以形成区域人才合作统一规则。
二、京津冀人才合作最大壁垒是体制障碍,缺失法律重拳击破
由于京津冀区域各地经济、政治地位及发展目标差别较大,且各级党政领导扮演着地方利益代表,而各地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重视区际分工与合作,也不重视人力资源跨地区的自由流动,甚至是阻拦流动。以行政区自身的利益为最高目标,地方性行政指令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基于各自为政的行政体制,各地在制定政策法规时,仅考虑自身经济利益,故而造成人才政策的不衔接,给区域人才市场设置了制度上的障碍。调查表明:京津冀区域存在着严重行政区经济,人才合作实质上是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合作,其体制根源成了阻碍区域人才合作发展的最大障碍。譬如户籍制度,现阶段户籍制度仍是京津两地限定人口规模的重要手段,户籍互认制度相关实施细则迟迟不能出台,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更阻碍了区域内人才合作发展的步伐;再如社会保障制度,《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虽然提出了建立相互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基于各行政区的利益考虑,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构建迟迟提不上日程,具体实施办法也未出台。另外,“自我为中心”的制度障碍也造成大量的产业趋同:北京有10个优势产业,天津则有8个,河北9个。其中,医药制造业为三地共同所拥有的优势产业。可见,京津冀区域不佳的法制环境,在制度层面上不利于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和发展的实现。
三、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法制构建
区域经济发展中非均衡是必然,既有产业、部门之间不平衡,也有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但在非均衡推进中,必须把重点论和协同论有机结合,因为区域人才一体化进程也取决于区域能否较好协调发展。
北极国际法制构建分析论文
摘要:全球变暖使北极在资源、交通、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这一地区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制度却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从而为有关国家争夺的加剧埋下了隐患。俄罗斯等国对于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主张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应尽快在联合国主持下,就缔结一份全面的《北极条约》进行谈判,冻结或者取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外大陆架规定在北极海域的适用,确立各国管辖范围之外的北极海域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法律地位,明确北极科考、环保、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并冻结该地区的军事化使用。
关键词:北极;国际法;北极条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和平1号”深海潜水器在4261米深的北冰洋底罗蒙诺索夫海岭插上俄罗斯国旗,此后,国际社会对北极的关注不断升温。其实,“冰冷”的北极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热点并非偶然。简言之,该地区资源、交通、军事等方面重要性的不断凸显和法律地位上若干不确定性的持续存在,使其早已成为有关国家明争暗斗的对象。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种种迹象尤其表明,北极问题已经来到一个不同前途命运何去何从的抉择关口:它既可能随着有关国家争夺的加剧,成为国际冲突新的“火药桶”,也可能通过合理协调国家间利益,成为国际合作和造福人类的典范。
北极问题背后,既有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因素,也涉及很多鲜明和独特的国际法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北极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着眼于国际关系和双(多)边外交对该问题的缘起和影响加以分析,而对其中的主要国际法问题却涉猎不多,如:北极地区目前在国际法上处于何种地位?有关国家关于北极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主张在国际法上是否具有合法性,对北极法律地位有何影响?等等。本文的目的,首先在于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回答,探索如何运用国际法妥善解决北极地位问题,即是否可能通过某种国际法机制的设计和适用,在国家间弥合分歧、促成合作。由此出发,本文还试图就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提出一些作者的思考。
一、北极地区地理概况及其法律地位
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北极圈(北纬66°33′)以内的广阔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及岛屿、北极苔原带和泰加林带,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25。北极地区的陆地面积近800万平方公里,有居民700多万。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
中共*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共贵阳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对推进全省、全市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南明区要切实抓好省第十次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不断探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首先,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能够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表现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努力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法制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越要注重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引导和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三,民主法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人民当家作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参与不断地扩大和加深,人权状况改善和进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政治条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保障
重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南明有机统一起来,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区委要始终坚持定期听取和研究人大、政协工作,帮助人大、政协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坚持在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前,主动、及时与人大、政协党组沟通情况,认真听取意见,不断提高自身决策水平和决策执行质量。同时,要保持完善重大工作由人大、政协全程督办的制度,加强人大的监督作用,提高政协的参政议政能力。并鼓励、支持人大、政协多方面开展好调查研究工作,给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提供有益的参考,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保持好目前南明区四大班子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全区形成的精诚团结、共同奋斗良好局面。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要充分发挥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大力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好“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特别是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党委推荐干部与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的关系,努力实现党内工作程序与人大法定程序相结合。要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提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促进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要大力支持区政协及其常委会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自觉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使之成为科学、民主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要做到重大问题先协商后决策。要把政协的民主监督作为推进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的重要措施。要支持政协充分运用会议、提案、建议案、调研、视察、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开展活动,不断探索民主监督的新办法、新途径。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要切实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知情知政的条件,确保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更加经常有序,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成效。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议案、提案的办理制度。对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协提出的建议案、调研报告和政协委员提案,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认真办理,做到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落实。不断提高办理建议、议案、提案的质量和实效,真正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