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5:34: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制创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制创新宣教调研报告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
“五五”普法启动以来,*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精心组织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县规划,扎实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动,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法律七进”广泛开展。我们紧扣“五五”普法规划,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以“法律七进”工程为载体,通过机关单位学法制度化、送法下乡经常化、社区学法网络化、学校学法特色化、企业学法规范化、宗教场所学法集中化的普法模式,采取分类“讲”、集中“训”、骨干“带”、活动“促”、文艺“演”、资料“宣”、展板“引”、试卷“考”等有效形式,切实将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掀起学法用法热潮,达到帮助普法对象析身边事,学常用法,做守法人的目的,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依法治县的群众基础。
(二)示范创建稳步推进。我们坚持“试点先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了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联系法治建设示范点制度,自2007年开始,从乡镇、单位、学校、企业、村、社区等不同类型中确定了33个法治建设示范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精心培育,树立样板,为全县的法治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广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共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79个,占全县村总数的58%,创建示范社区4个,依法治校示范校2个,在此基础上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省7个,全市8个,创建全省民主法治社区1个,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法德进家”全面深化。“五五”普法启动后,我们及时总结推广合黎乡“法德进家”活动的经验和作法,进一步加大法德进村入户力度,使一版、一匾、一袋、一案、一讲“五个一”的“法德进家”要求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法律道德进家入户。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法制长廊(一条街)*个,法制楼院(广场)*个,法制文化壁*个,法制宣传碑38个,烧制油面瓷砖画390幅,制作大型固定宣传牌23个,法制宣传灯箱20个,进村入社法制宣传版面*块,入户教育牌匾*块,发放法律进家资料袋2万多个,编印以案释法案例选编教材2万本,举办法律宣讲1700多场次,为“平安高台”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四)法治县建设初见成效。去年初,我县被省上确定为全省法治市县创建活动试点县,在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以专场法制文艺演出、普法成果展示、群发手机短信、“一月一法”宣讲、“漫漫人生路、法律伴你行”千人签名、新闻媒体渲染等六项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把创建活动纳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要内容,相互促进,取得成效,丰富了法治县创建活动内涵。
新媒体下法制节目创新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发展迅猛,微博、微信、手机应用APP等新媒体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家的生活工作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颇受冲击。本文选择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法制节目创新发展的趋势问题,以期对法制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作一些建设性的探讨。
一、新媒体环境对法制节目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涌现出了丰富的节目形态和内容,“联动效应”不断增强,代表着新兴产业格局的形成,对电视等传统媒体行业构成了巨大影响。对于电视法制节目而言,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包括收视率下滑、观众收视习惯的转变等。(一)造成法制节目收视率下滑。传统的法制节目采取定时、定点的传播方式,培育固定的收视群体需较长的时间;此外,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电视法制节目已经形成固定套路,内容和形式都比较“老旧”,很难吸引受众的持续关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的内容更是精彩又海量,大家对传统电视媒体的使用率越来越低,这导致很多传统法制节目收视率持续下滑,甚至陷入生死困局,亟待通过创新来获得发展的机遇。(二)造成观众收视习惯转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受众观看习惯逐渐改变,特别是年轻人群,不再满足于通过电视来观看法制节目,而是希望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延伸,看到新鲜的法制节目形式和内容。首先,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观看法制节目,不仅摆脱了时间地域的限制,还可通过网上留言、评论与栏目组和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其次,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不少涉及法治内容。如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大家对法制节目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媒体环境下法制节目的创新趋势
(一)内容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法制节目首先应从内容创新入手,以受众的兴趣点为导向,采编制作内容新颖的节目。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柳州广播电视台《法治柳州》栏目作了有益尝试。如在“国家宪法日”前推出“主播逛法院”、“记者体验记”等系列报道,通过记者或主播深入当地公检法司机关,或现场介绍法院办事流程,或体验特警魔兽式训练项目等,大量罕见的现场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大呼过瘾,无形中又学到了法律知识。(二)形式创新。好的内容还需好的形式来传播,传统法制节目大同小异的传播形式,势必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同样的案例或法制新闻,采取现场体验、讲故事、游戏互动等新报道形式,会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为了迎接6.26“国际禁毒日”,柳州广播电视台《法治柳州》栏目提前与警方沟通,派记者多次随禁毒民警作战采访,拍下大量真实宝贵的侦查、抓捕画面,后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制作了系列报道“柳州禁毒第一线”;另一组记者则深入禁毒所,通过“采访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女老板因吸毒败光几百万家产的故事。系列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不错。节目上送后,广西电视台进行了转播。(三)传播途径创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寻求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样以柳州广播电视台为例。为抢抓新媒体发展机遇,柳州台3年前就组建团队,开发运营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在柳州”,目前APP下载用户量累计有90万人次,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之一。而通过它,柳州台《法治柳州》等10多个电视节目可通过智能手机很便捷地点播收看。除新闻客户端外,法制节目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渠道,推送精彩的节目视频、图文资讯,进一步拓展法制节目的传播影响力和互动性。
三、结论
司法局深化法制创新改善计划
(一)深化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大《人民调解法》的宣传、贯彻,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及时有效化解交通事故纠纷。考察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提出处理医患纠纷相关工作的建议,指导区成立医患纠纷调委会,指导县成立工业园区调委会。
(二)深化“促增长惠民生”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拓宽法律服务领域,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服务经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全面推进“警民亲”活动,真正形成“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局面。二是以全市112支“党员法律援助服务队”、25名“法律援助机构首席律师”为骨干力量,积极探索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保证“应援尽援”;三是就法律援助范围、条件、所需证明文件、程序等涉及要求等操作细节加强培训,确保法律援助制度等惠民帮扶措施的真正有效实施,切实帮扶惠民;四是以此项活动为基础,探索律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律师执业档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律师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争取全面完成律师、司法鉴定和基层法律服务等业务工作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将“社会矛盾纠纷(基层)动态管理评估机制”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注入乡(镇)司法所,在乡(镇)惠民帮扶中心设立法律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及时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务。认真收集材料,做好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对评估机制的督查准备。加强对特殊人群社会危险评估管理软件的运行工作,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定位监控系统。
(四)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编制、启动和组织实施工作。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和“法治村”建设工作,以“法律六进”为载体,重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向上反馈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动态和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提高信息简报的质量。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多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工作支持。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交流合作,加大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介对我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宣传力度。
(六)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队伍管理。按照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相关规定,与乡镇党委加强协调,加大对专职司法助理员编制、工资、考核、任用的管理,避免专职司法助理员出现混岗和人岗分离的情况,确保专职司法助理员在岗在位在为,各地最迟在明年解决缺编问题;做好律协支部的改选工作,加强对法律服务队伍党建工作的指导。落实县(区)司法局局务会制度(所有乡镇专职司法助理员参加)和司法所每月向县(区)司法局、乡镇党委政府书面汇报工作制度(包括评估机制运行、矛盾纠纷化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并提出下月工作打算及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的措施)。争取市、县(区)司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立项,力争在2-3年内,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办公条件和业务用房状况有根本性改变。
法制执法创新调研报告
我们从全省依法行政检查中发现,**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城市实际的运行机制和执法方式,变强制执法为刚柔相济,灵活采用柔性执法手段,为寻找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实现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和谐,达到良好的行政执法效果作了有益的尝试。为了了解他们的具体做法,我们在**市政府法制办的协助下,对**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及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做法和特点
1.创新执法理念,消除特权思想,树立服务意识。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自20**年12月8日挂牌成立之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高标准组建、高起点亮相、高素质执法”的要求。市执法局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要想实现高要求的目标,必须创新执法理念。他们通过外出学习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确立了“把城市管理与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管理目标”的执法工作指导思想,并以此衡量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果。两年多来,他们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聘请有社会影响的人士和政协委员监督执法队伍和执法活动,使执法队伍中传统的特权观念受到重重制约,并完全转变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实行柔性执法,实现良好的执法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行政执法的亲和力。
城管执法涉及到市容环卫、规划、建筑市场、绿化、市政公用、工商行政、公安交通、交通运政、房屋拆迁等方面,执法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给执法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城市的城管执法单位为完成执法任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扫荡式”、“封杀式”、“铁面式”执法,有的甚至临时聘用能打会武的社会人员参与执法,严重损害了城管执法的社会形象。其结果是执法环境遭到破坏,抗法事件不断发生,反而给执法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阻力和困难。**市城管执法局通过学习考察和实践,认识到要落实依法行政,推动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必须改善执法环境,树立新型的城管执法形象。他们及时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求队伍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务员的标准和执法资格条件进行人员录用,解决清理和解聘原各类协管员和其他临时人员。他们还适时组建了“女子执法队”,着重招录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进入执法队伍,增强执法队伍的亲和力和专业素质。其次局党组制定了“每周一学、每月一题、每季一讲、每年一训”的学习培训制度,通过聘请专家、教授讲课,执法现场观摩,典型案例剖析,军事化训练等方法,提升执法队伍的素养,树立亲民、爱民和执法为民的理念,培养队伍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目前,**城管执法队伍已在市民心中建立起了较为良好的亲和形象,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和信任。
法制节目在媒体融合的创新与思考
摘要:太原广播电视台的一系列法制节目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因其包含的知识性、教育性、法理性、故事性等吸引了大批观众,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媒体竞争激烈,观众的收视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该台法制节目的发展开始进入停滞的状态,在中央台和省级卫视的重重压力下,发展举步维艰,亟待寻求突破的路径。文章以该台法制节目近年来的创新举措为例,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城市台法制节目的未来提升空间。
关键词:媒体融合;城市台;法制节目
山西太原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太原台”)法制节目的起步走在全国前列。1985年全国普法工作全面展开,在此背景下,太原台《法律在我们身边》节目于1987年开播,该节目服务于地方,为太原地区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民众法律意识构建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并在1988年—1993年期间多次荣获中宣部、司法部“金剑奖”。1996年和1999年,法制新闻节目《并州之剑》和法制专题节目《百姓说法》相继开播,并且先后获得中宣部和司法部颁发“金剑奖”一等奖、全国“三五”普法先进单位、“十佳”法制类电视节目等奖项,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太原台法制频道于2000年开播,成为山西省内第一家专业的法制频道。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与演变,频道目前拥有《并州之剑》《百姓说法》《有话好好说》等品牌节目,内容包含法治资讯、法律故事、调解服务等。太原台法制频道的系列节目在山西省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并享有良好的口碑,然而从2010年开始收视率逐渐下滑。以《百姓说法》为例,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2009年9月该节目平均收视率为3.17%,但目前已下滑至不足1%,生存状况堪忧。
发展桎梏
一、内部乏力。在1983年“四级办电视”政策的引领下,一批城市电视台迅速建立,而太原台正是在1983年之后国内成立的第二批城市台之一,并且首创主持人专栏节目,“先后开办了《党的生活》《法律在我们身边》《市长与市民》《生活百叶窗》《每日经济报道》《今晚8:20》《百姓说法》《并州之剑》等一批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的主持人栏目,为此新华社专门进行了报道”,在栏目制播方面具有丰厚的经验与良好的传统。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该台始终面临人才流失严重、节目形态陈旧、技术力量不足、发展理念滞后等问题,使得电视节目缺乏生命力,亦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作为太原台的代表性节目,《并州之剑》《百姓说法》等法制节目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颓势:第一,节目的形态与包装老化,在新的媒介形势下难以吸引观众;第二,未形成人才梯队,影响了节目理念与经验的传承;第三,本土特色不鲜明,难以体现出独特性、标签性、认同性。
二、平台制约。城市台法制节目的发展困境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台的处境相契合。从电视行业内部来看,在我国“四级办电视”的布局结构中,大部分城市台处在“金字塔”较底端的位置,资金设备、人才队伍、节目资源均难以与央视及省级卫视相抗衡。尽管城市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优势和观众亲和力,但因受众范围有限,这一优势难以抵挡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这种先天不足在太原台法制频道的一系列法制节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节目首先难与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为代表的各类法制节目抗衡,其次在区域内的竞争中,伴随着山西卫视《都市110》《小郭跑腿》等节目的崛起逐渐败下阵来。此外,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电视台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等方面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而保证良好的媒体形象和公信力。特别是法制节目选题特殊,要在节目中追求法理性、客观性、严谨性,从而为弘扬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法制节目的选题、采编工作进行严格的规定,节目形态的创新与改革首先要遵守相关的规定,节目制作者的创作自由受到了一定束缚。此外,城市台法制节目的选题范围通常集中在区域内的法律案件,导致节目的发挥空间不足。
地区创新法制宣教调研报告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实施“一五”普法规划到“*”普法,至今全民普法已走过了25年的光辉历程,期间,普法工作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成长,实现了由过去一般性号召到全面推进的转变,由单一形式到多平台、多形式、多载体的转变,由司法行政部门“唱独角戏”到“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由简单教育到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转变,由“临时抱佛脚”、追求短期效益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转变,这些渐进中的转变也为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是“*”普法的最后一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六五”普法的启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开始了新的历程。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和“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今年,党中央又提出,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这些都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工程在未来五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摆在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社会课题和严峻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深入部分乡村、单位开展了调查研究,结合“*”普法各年度工作考核、中期检查和今年终期检查验收所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思考,从中探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对今后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
“*”普法启动以来,XX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精心组织实施“*”普法依法治县规划,扎实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动,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法律七进”广泛开展。我们紧扣“*”普法规划,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以“法律七进”工程为载体,通过机关单位学法制度化、送法下乡经常化、社区学法网络化、学校学法特色化、企业学法规范化、宗教场所学法集中化的普法模式,采取分类“讲”、集中“训”、骨干“带”、活动“促”、文艺“演”、资料“宣”、展板“引”、试卷“考”等有效形式,切实将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掀起学法用法热潮,达到帮助普法对象析身边事,学常用法,做守法人的目的,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依法治县的群众基础。
(二)示范创建稳步推进。我们坚持“试点先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了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联系法治建设示范点制度,自2007年开始,从乡镇、单位、学校、企业、村、社区等不同类型中确定了33个法治建设示范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精心培育,树立样板,为全县的法治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广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共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79个,占全县村总数的58%,创建示范社区4个,依法治校示范校2个,在此基础上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省7个,全市8个,创建全省民主法治社区1个,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法德进家”全面深化。“*”普法启动后,我们及时总结推广合黎乡“法德进家”活动的经验和作法,进一步加大法德进村入户力度,使一版、一匾、一袋、一案、一讲“五个一”的“法德进家”要求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法律道德进家入户。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法制长廊(一条街)33个,法制楼院(广场)21个,法制文化壁11个,法制宣传碑38个,烧制油面瓷砖画390幅,制作大型固定宣传牌23个,法制宣传灯箱20个,进村入社法制宣传版面1576块,入户教育牌匾1098块,发放法律进家资料袋2万多个,编印以案释法案例选编教材2万本,举办法律宣讲1700多场次,为“平安*”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广播法制节目的创新思考
实用的法律知识———广播法制节目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和法律不期而遇。遇到了这些法律疑问怎么办,这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如今的广播法制节目中解说实用法律知识的并不多。其实相对于读一本法律书籍的深奥难懂,广播法制节目完全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听众实现学法、懂法的目的,满足听众获取法律知识的需求,给他们的生活提供法律指南。比如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民事、经济、行政纠纷时有发生,婚姻与家庭、债权与债务、赡养与继承、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房产问题等题材中,存在着许多听众比较模糊的问题,像有关道德与法律、伦理与法理的问题。节目运作的过程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把生硬的法律通俗说,把复杂的程序简单说,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听众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以及遇到这些问题后怎样依法正确地处理,如何避免认识误区,如何实现权利救济等。将这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做系统的梳理,一天一点解析,一天一点提醒,日积月累就是一本实用的法律知识手册,可以让听众告别维权道路上的被动,让依法维权走得更加地顺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因为这种实用性,听众就想再多知道一点,这样对节目就形成了一种企盼心理,只要条件允许就有一种“必须”要听的心理,否则就会有心理缺失感,从而实现必听性。
维权解难不仅在节目中,更要在节目后———广播法制节目维权力度的保障
互动对于广播法制节目来说尤为重要,节目中解答听众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服务和帮助,这是很多广播法制节目中的一项内容。虽然实现了服务功能,但是久了给人的感觉是缺少新意,服务的后劲不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加大人文关怀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除了每天在节目中解答法律问题以外,要重在节目后下工夫,这有赖于节目组和由资深律师、法学专家等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的共同努力,有赖于节目与各职能部门建立一张维权的联动网络。比如,南京80多岁的孤寡老人郭老太太遭遇车祸,不能动弹,经济又十分困难,节目为其架起了与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座桥梁,不仅想方设法免费帮郭老太太打官司,更是和她所在的社区一起长期关照老人的生活。江苏句容县农民孙国强的哥哥在车祸中身亡,肇事方一直不肯赔偿,瘫痪在床的孙国强给哥哥讨公道非常困难。节目播出后,当地司法所赶到了孙国强的家里,法律服务人员在他的病床前拟写诉状,为他全权。对这些事件的介入过程也是广播法制节目同步报道的过程,维权在行动,服务不停歇。
实现多媒体合作———做好广播法制节目有益的尝试
面对日益发达的社会网络,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进一步加强互动传播,是在未来竞争中秉承媒体责任、优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广播法制节目同样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实现多媒体合作,实现多赢。广播可以和网络联手打造栏目,同步宣传,扩大影响力。比如江苏新闻综合广播的《法治在线》节目和南京市政府网站龙虎网联合打造的新栏目《草根爆料》,每天开通广播、网络两个服务平台,24小时接受听众的反映爆料,经过筛选以后,在节目中加以呈现。在节目的直播过程中,首先连线爆料人讲述爆料或求助的内容,紧接着连线记者,了解记者在接到爆料或反映以后是如何一步一步采访的,采访的情况如何,接下来请资深律师现场分析点评,给出解决问题的法律上的指导。节目结束后,记者会进一步跟进,和当事人一起去调解或继续向有关部门反映,促使问题得以解决。记者的后续采访情况在每天的节目中随时插播,一有消息第一时间连线当事人、记者,及时反馈。同时,每一天《法治在线》的直播音频都会在龙虎网上呈现出来,可以随时点播收听,除了音频还有记者采访的经过等更为详细的文字内容,生动鲜活。随着合作的深入,《草根爆料》还推出了农民工讨薪专题、“3•15”消费维权等专题。在这些历经数日的专题报道中,合作的媒体从广播、网络扩大到了报纸、电视,手机报等。从最开始的两家媒体的合作,到如今省内十几家主流媒体的联动,这些媒体资源共享、快速反应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在近二十天的农民工讨薪维权中,讨薪150多万元,让数十位农民工在春节前拿到血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在“3•15”消费维权中,解决问题百余件,为听众挽回百万元的经济损失。实现多媒体合作,是提升广播法制节目影响力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这种多媒体合作一定是长期的、持久的。
语言法制节目发展与创新
一、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的现实困境
(一)形态固化,模式单一,观众流失严重。由于法制节目特殊的传播内容,观众易在思维定势作用下对其产生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少数民族地区节目采编人员更是容易被固有的法制节目形态所束缚,形成固化思维。以新疆电视台为例,其分别在2003年、2006年开办了维吾尔语法制节目《公民与法》、哈萨克语法制节目《法制与道德》。两档栏目在开办之初,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件分析,观众法律知识解答等节目内容,凭借较强的服务性与专业性受到少数民族观众的青睐,成为少数民族观众中的明星节目。但十多年过去了,两档栏目依然停留在主持人+案例故事(法规解读)+演播室专家评论的报道形式,使得观众产生收视疲劳,曾经取得的收视辉煌也一去不返。(二)传统传播模式,不适宜信息化时展。近年来,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渠道造成挤压;同时观众习惯于接受碎片化信息,而当下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以20~30分钟的专题形式呈现为主,不符合观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传播主体也呈现更加多元化,如由新疆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等政法机关开办的网站、微信微博“法制新疆”,即可具有新闻价值的法制信息,建立网络平台提供普法援助。同时,法律从业者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建立自己的官方账号对法律热点进行解读,普通大众也能够凭借自媒体随时、随地、随性地介入公共话题的讨论。因此,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使得依靠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法制节目在时效性、服务性、互动性上均不占优势。(三)采编人员法律专业知识缺乏,节目品质难以。满足观众对专业性节目的品质需求根据区域传播学原理,一般来说,区域电视的发展受限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发展现状来看,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法制宣传、传播并不理想,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事业发展缓慢,广告经营能力不足,采编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均导致节目研发能力不足,有限的制作资金难以成就高品质专业性节目。
二、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提升节目的传播力与公信力。1.提高站位,加强内容建设在新疆,开办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肩负着推进法治新疆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媒体重任。节目在选题策划时,就应该提高站位,围绕中心,注重内容建设。将法制宣传与去极端化宣传相结合,重点做好反恐法、去极端条例宣传,助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形成良好局面。2.坚持服务百姓为宗旨开办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需要坚持服务性和贴近性,向广大少数民族观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认知。维吾尔语法制栏目《公民与法》曾经做过观众回访,其中《一案一解答》小专栏是观众最受欢迎的板块,因为该板块选取观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通过法律专家援助,生动地向观众讲解法律法规,有效地践行了“法律普及,服务百姓”的宗旨。节目应当结合新疆实际,结合百姓实际需求进行选题策划。新疆面临社会转型,很多少数民族世居群众从农村迁往城市,涉及财产继承、房屋产权等诸多问题,节目应当围绕发生在少数民族群众实际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策划,有针对性地提供法律援助,解决百姓生活问题。此外,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在内容和风格上应该注重接地气,节目在制作中应该避免说教式宣传,应该在节目风格和语态腔调上选择当地少数民族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得法律宣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强化节目的权威性权威性是法制节目的先天优势,一方面传统媒体法制节目拥有新闻采访权,是视频网站和自媒体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法制节目是主流媒体,肩负着党和政府赋予的舆论监督责任,其影响力不同于其他媒体。正因如此,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在采制中应当维护强化这份权威。栏目组可以与当地政府部门形成密切合作关系,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与行业影响力,充实节目内容,巩固节目权威性,使之发挥本土政法宣传主阵地的作用。(二)探索节目发展新模式。1.创新形式,拍摄微电影、栏目剧等如何让高深难解的法律知识为广大基层少数民族观众所知所用,是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编导所思考的问题。鲜活的故事、真实的案例可以让法制节目更具感染力。栏目组可以将真实案例通过微电影、栏目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真实生活,很好地引起观众共鸣。新疆电视台《百姓故事》、重庆电视台《拍案说法》均是采用栏目剧形式,以精彩的故事演绎代替专家解读,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相信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以此为借鉴,也会更好地起到基层普法的作用。2.加强平台建设,增加观众互动,扩展传播渠道近年来,中国传统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合作、相融,全力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传媒生态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内不少优秀的法治栏目在全媒体转型上做过很多有益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实践也为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提供了借鉴与思考。一是开办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增加节目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传统媒体具有单向传播的属性,而短平快、碎片化、互动强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显著的传播特性。法制节目开办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可以通过平台互动,及时获取观众反馈信息,同观众开展广泛交流,有助于节目提升针对性与服务性。二是电视、网络、手机多屏传播,拓展传播渠道。法制节目可以通过整合电视、网络、手机等终端进行多屏传播。目前,维吾尔语《公民与法》、哈萨克语《法制与道德》等栏目均实现了在新疆电视台虎鱼网的视频点播功能。如果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栏目可以针对不同终端制作相对应的子栏目。如适应碎片化传播的微电影、短新闻可通过新媒体终端进行播出。多屏联动宣传必然能够提升栏目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三是线上线下活动同步开展,延伸品牌影响力。创新开展线下活动有助于节目品牌影响力的拓展。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可以按节点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普法宣传等,也可以按受众如社区老人、学校学生等分门别类开展线下活动,开展普法宣传,提升栏目影响力。只有做好线上线下活动加法,才能巩固栏目品牌,巩固法律宣传舆论阵地。(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制作队伍。开办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培养高素质创作团队是关键。第一,团队成员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一位电视工作者应有的职业操守。第二,团队成员要掌握基本的法制业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法制节目的质量、文化品位高低,关键取决于节目创作者的素质,尤其是节目团队的政策、法规水平,文化知识的储备以及对法制精神的理解。少数民族编导只有充分学习理解了国家地方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精准翻译,对少数民族受众做出准确传播。第三,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主持人除了具备节目主持人应有的专业素质,还应注重研究节目的话语方式,避免自说自话,通过接地气的主持方式做好节目向基层少数民族观众的普及宣传。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观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也充满期待。只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服务性、贴近性,牢记法制节目宣传使命,不忘节目开办初心,相信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媒体时代,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法制节目定能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赵武军 郜睿 单位:新疆电视台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与期货法制创新
世纪之交,中国期货市场面对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性契机,在“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终于摆脱持续数年的低靡,迎来了市场发展的重大转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直接对话,无疑加剧了市场波动的风险。期货市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沟通产销、锁定成本利润、节约交易费用、营造市场竞争秩序等多种功能勿庸置疑地说明:只有建立起以期货及衍生金融工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化解国民经济运行的内在风险。1
不可否认,制约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法律瓶颈依然存在,检讨有关法律法规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其在治理整顿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否定。由于《期货法》尚处于起草和研究阶段,目前规范国内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国务院于1999年制定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探讨期货法规特别是条例的修订,我们不能脱离当时期货市场高速、盲目和不规范运作的背景,时过境迁,从治理整顿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改革、入世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的需求角度重新审视法规的部分条款,我们也同样不能否认法规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有些条款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已经不符合期货市场规范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甚至制约了期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思考期货法规的清理与修订,正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历史的“扬弃”。“法制作为经济生活的记载,总是植根于一定的经济生活而又落后于变化的经济生活。”(马克思语)通过法制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法治国家格外关注的课题,期货市场法制完善只是法制落后于众多现实需要的缩影而已。本文拟从期货市场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期货立法的完善。
一、期货市场的三级管理制度
无论欧美还是亚洲国家,对于期货市场的监管,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为交易所的一线监管。……第二个层次为期货业协会的自律管理。……第三个层次为国家的宏观管理。……2
(一)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学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经历了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两大截然对立的兴衰交替史。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争论的已不是国家是否可以干预市场的问题,需要回答的是干预什么,如何干预的难题。作为后发国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呼唤有限政府的建立。3打破政府全能的权力结构,把微观经济活动交由市场调节,是“有限政府”第一要义;重视政府的作用,但不让政府取代市场,而是要求国家在市场经济稳定运行这一更广泛的意义上提供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4党的十五大有关“政府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主张事实上为我们理解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注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证券期货监管部门奉行“市场化改革”的清晰思路,明确提出按市场化原则加快期货市场立法,及时调整法规、政策,以适应期货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市场化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监管层明晰改革重点。5
因此,在期货市场发展的问题上,一方面,有必要强化中国证监会作为监管部门的权限,减少因部门协调造成的低效,在国务院领导下,授予证监会在期货市场发展问题上的决策权,通过政府制度创新推动市场化进程,把工作的重心由对期货市场消极作用的防范和限制转变为侧重对市场的培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如果说期货市场建立初期维护公共利益是期货市场管理的首要目标的话,那么在期货市场整顿规范后,保护投资者利益就成为期货市场管理的首要目标。证监会既然定位于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而非主管部门,决心把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并上升到关系期货市场存在、发展前提和基础的重要高度来认识,那么在期货立法问题上亦应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优先的指导思想。6对此,可参照证券立法,将《条例》第一条表述为:为了规范期货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期货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条例。毕竟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是期货市场的基石,是期货市场秩序稳定的保证,次序的位移旨在说明期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格外优位保护的必要。
期货市场发展与法制创新诠释
世纪之交,中国期货市场面对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性契机,在“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终于摆脱持续数年的低靡,迎来了市场发展的重大转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直接对话,无疑加剧了市场波动的风险。期货市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沟通产销、锁定成本利润、节约交易费用、营造市场竞争秩序等多种功能勿庸置疑地说明:只有建立起以期货及衍生金融工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化解国民经济运行的内在风险。1
不可否认,制约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法律瓶颈依然存在,检讨有关法律法规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其在治理整顿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否定。由于《期货法》尚处于起草和研究阶段,目前规范国内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国务院于1999年制定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探讨期货法规特别是条例的修订,我们不能脱离当时期货市场高速、盲目和不规范运作的背景,时过境迁,从治理整顿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改革、入世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的需求角度重新审视法规的部分条款,我们也同样不能否认法规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有些条款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已经不符合期货市场规范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甚至制约了期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思考期货法规的清理与修订,正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历史的“扬弃”。“法制作为经济生活的记载,总是植根于一定的经济生活而又落后于变化的经济生活。”(马克思语)通过法制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法治国家格外关注的课题,期货市场法制完善只是法制落后于众多现实需要的缩影而已。本文拟从期货市场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期货立法的完善。
一、期货市场的三级管理制度
无论欧美还是亚洲国家,对于期货市场的监管,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为交易所的一线监管。……第二个层次为期货业协会的自律管理。……第三个层次为国家的宏观管理。……2
(一)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学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经历了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两大截然对立的兴衰交替史。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争论的已不是国家是否可以干预市场的问题,需要回答的是干预什么,如何干预的难题。作为后发国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呼唤有限政府的建立。3打破政府全能的权力结构,把微观经济活动交由市场调节,是“有限政府”第一要义;重视政府的作用,但不让政府取代市场,而是要求国家在市场经济稳定运行这一更广泛的意义上提供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4党的十五大有关“政府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主张事实上为我们理解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注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证券期货监管部门奉行“市场化改革”的清晰思路,明确提出按市场化原则加快期货市场立法,及时调整法规、政策,以适应期货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市场化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监管层明晰改革重点。5
因此,在期货市场发展的问题上,一方面,有必要强化中国证监会作为监管部门的权限,减少因部门协调造成的低效,在国务院领导下,授予证监会在期货市场发展问题上的决策权,通过政府制度创新推动市场化进程,把工作的重心由对期货市场消极作用的防范和限制转变为侧重对市场的培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如果说期货市场建立初期维护公共利益是期货市场管理的首要目标的话,那么在期货市场整顿规范后,保护投资者利益就成为期货市场管理的首要目标。证监会既然定位于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而非主管部门,决心把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并上升到关系期货市场存在、发展前提和基础的重要高度来认识,那么在期货立法问题上亦应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优先的指导思想。6对此,可参照证券立法,将《条例》第一条表述为:为了规范期货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期货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条例。毕竟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是期货市场的基石,是期货市场秩序稳定的保证,次序的位移旨在说明期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格外优位保护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