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转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4:3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转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转型

农村旅游发展转型探讨

摘要:本文从背景分析入手,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查看全文

城市发展转型经验交流

发展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看,在资源型城市处于成长期、资源还比较充足时就开始着手转型,要比矿竭城衰再转型少付出许多代价,并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全国十三大产煤基地之一,全县煤炭产量达到1600万吨,目前产销两旺,经济形势看好,内外环境有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大力实施转型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一、由单一煤炭产业主导向多元产业支撑转变,推进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县上着力发展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大力开发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替代产业,使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一是加快煤电化产业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建设东部煤电化运基地核心区这一目标,先后建成了2×1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华砚1000万吨矿井、砚北煤矿600万吨洗煤厂、电厂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引进落户了投资27亿元的电厂、投资7000万元的华信煤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投资29亿元开工建设了60万吨煤制甲醇等重点项目。论证新上甲醇下游产品,其中,投资2.6亿元的二甲醚项目即将开工建设,1830尿素合成氨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县上还积极争取实施电厂二期2×60万千瓦空冷发电项目和华明电厂2×30万千瓦扩容改造项目。同时,积极改造提升建材、陶瓷、电瓷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矿用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二是大力开发农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东果西药整县牛”的农业产业格局。筹措支农资金7017万元,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全面建设草畜、核桃、药材三大产业基地,发展培育了宏源公司3000头肉牛育肥场和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百草园药业有限公司等23户龙头企业,建成了安格斯肉牛繁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核桃加工和种苗繁育四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1.5万头,种草13.9万亩,药材面积达到5.14万亩,核桃经济林面积达到16.9万亩。三是深度开发旅游产业,打响“秦皇祭天第一坛”旅游品牌。境内有省级森林公园莲花台。据考证,是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是中国第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是我国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首次西巡,在莲花台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县上把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替代产业来培育,投资7900万元,开通了全省最长的莲花台景区旅游专线,建成了秦皇祭天广场、米家沟生态园等旅游景点,开工建设了莲花台风情苑、莲花湖公园,初步形成了以秦皇祭天广场、双凤山公园和米家沟生态园为点、莲花台旅游专线为线的“三点一线”景点格局。举办了“秦皇祭天文化旅游节”和“奥运城市行—走进”大型文艺演出,莲花台景区已经成为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二、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方向,推进城镇功能转型

城镇功能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县委、县政府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方向,以建设“生态文化山城、绿色能源之都”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区域中心小城市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市场化经营,高品位建设,城镇化率达到36%。对城市土地、街路冠名权等有形、无形公共资源全面经营,累计出让、转让、拍卖盘活国有资产1.2亿元,实施县城西扩工程,县城面积成倍扩展。先后投资10亿元,建成了仪州大道、运煤专线等“四纵四横”八条街路、人民广场和一批居民小区。实施大树、鲜花、彩灯、文化、引水“五进城”工程和秦皇祭天广场、“三馆两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坚持城市精细化管理,集中开展交通秩序、煤尘、污水和噪音污染等专项整治活动,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按照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土地承包政策“三个不变”的原则,将城郊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峡、东华、西关等11个村4.3万农民整体转为城市居民,实现了村庄转社区、村民转居民,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的集聚,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辐射乡村的小城镇体系。

三、下功夫解决民生问题,推进社会功能转型

查看全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转型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职学校一直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主力军”,随着90年代“三级变二级”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教师教育层次结构上移,高师本科院校成为发展重点,大专和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走上幼儿园一线岗位将是大趋势,中专层次将逐渐被取消。然而,当前幼儿师资大缺口导致大中专科模式、本科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将呈并存与互补的状态。再则,我国已有大量的中职中专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且就读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2013年至2014年,全国中职类学前教育毕业生数(全日制)由335371人增长到415086人,增长率近24%。因此,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还可继续充当幼教人才的输送渠道,尤其可继续为欠发达地区输送各类幼教人才。在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其迫切任务是如何在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谋发展。

一、新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扩招增加了孩子入读普通高中的机会,极大削弱了中职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从2010年学前教师岗位供求形势的数据来看:学前教师岗位的文化程度准入“门槛”从新世纪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转变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已出现就业困难的局面。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是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自2011年,我国幼儿教师资格政策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学历”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分离制度逐渐推广,取消以往幼师资格证随毕业证书一起发放的做法,考试形式上逐渐转变为全国统考,中专学历不能参考。在此形势下,国家对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准入要求和专业素质要求均有提高并日趋规范,中职学校已很难胜任培养新型幼儿教师的工作,急需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中专学前教育传统的专业课程一贯沿袭幼儿师范“艺体型”“技能型”的培养模式,以传统“三学六法”和“几能几会”课程为主,技能技巧训练占绝大部分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符合当代幼儿师资的专业要求。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转型的发展思路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不容回避,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高数量和高质量的现实需求直接倒逼着专业改革。如何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的发展定位,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实现发展转型迫在眉睫。本文拟从政府和学校两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国家和政府:综合考察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评估中职学校办学质量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转型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大数据技术的全面性、海量性以及动态性与内部审计的持续性、实时性以及风险识别性紧密结合,实现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数据挖掘运用,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能力、质量、效率。本文以大数据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影响作为切入点,从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审计模式、审计技术、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大数据思维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转型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发展转型

一、文献综述及大数据概述

(一)文献综述

总体来看大数据的应用研究时间比较短,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通过整理当前关于大数据与内部审计的文献资料,其主要有:《基于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方法研究》(胡亚敏,2013)指出“大数据应用到内部审计中可以实现审计方法的多种化,有利于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大数据时代”的银行内部审计》(陈晨,马冀涛)指出“大数据引入到银行内部审计中可以促进审计作业模式的创新”;《大数据时代银行内部审计的求索与变革》(凌家全,陈方仪,王春雨)指出“大数据应用到银行内部审计中的矛盾,提出推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业务处理方式,才是内审工作的根本出路。”;大数据境遇下非现场审计的推进与转型—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中心》(严冬,黄煜华)指出“大数据应用到内部审计中的障碍与挑战,并且提出推进大数据境遇下非现场审计转型的要点”。

(二)大数据概述

查看全文

剖析中外新闻发展转型的文化内涵论文

论文摘要:该文论述了在整个20世纪中,媒介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与无线电技术率先在军事领域内的发展有关,从无线电通话到电台广播,从卫星上天到电视上星,从计算机互联网络到因特网传输。反过来,广播、电视因特网这样的媒介形态变化,往往又是在战争中凸现于媒体形态变化之中扣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空前影响,从而促使从国际到国内的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能够整体性地与媒介形态变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中外新闻事业转型的文化特征就是,必须为着知识社会的到来而加快发展网络业。在中国社会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在不断发展电视业的同时,必须全力发展网络业。

论文关键词:新闻;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知识社会

在整个20世纪中,媒介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似乎都与无线电技术率先在军事领域内的发展有关,从无线电通话到电台广播,从卫星上天到电视上星,从计算机互联网络到因特网传输。反过来,广播、电视、因特网这样的媒介形态变化,往往又是在战争中凸现于媒体形态变化之中和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空前影响,从而促使从国际到国内的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能够整体性地与媒介形态变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在国际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人这样进行描述:“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唱主角的新闻媒体是广播,越南战争中是电视,那么在科索沃战争中则变成了互联网。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因特网了解到空袭的真实情况,并感受到死亡的真实和战争的冷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广播新闻媒体最为风光的时期,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成为电视新闻媒体独领风骚的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则是因特网新闻网站引导新闻传播新潮流的时期。所有这一切,都与战争有关。只不过,在将这三次战争的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问题悬置起来之后,一个必须看到的事实就是,这三次战争不仅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小,从世界大战到局部战争,而且战争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从十多年到几个月,但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覆盖面越来越广,因而对于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说,战争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减小,反而有可能更大。

“当北约的空袭展开后,南斯拉夫的安全部门便采取行动,没收了欧洲电视网(Eumvision)新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饭店临时演播室里面的大部分设备,包括电脑和卫星传送设备,以阻止外国新闻媒体对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进行实况报道。于是美国的CNN、3C、CBS、ABC、Fox及其他西方国家广播公司的”电视信号便无法传送。紧接着,南斯拉夫又驱逐了全部西方记者,认为他们的报道有失公允。本想抢得科索沃热点新闻的西方记者这回一下陷入毫无用武之地,然而一个有着663年历史的修道院所建立的网站在战火中却发挥了新闻报道的作用。”修道院本来是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但是,战争将它卷入了尘世,向世人陈述人间战争的事实真相。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相关困难和阻碍,并提出相应的经济转型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一、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阐述

低碳经济也可称之为绿色经济,主要提倡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和可持续的状态。低碳经济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战略性,二是综合性。战略性主要指低碳经济模式的存在,是对当前不合理的能源使用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性调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生产生活所面临的风险,对于促进我国经济以及生态方面的平衡,有着战略性的作用。综合性主要是说,低碳经济模式的提出,不是仅针对于温室气体问题而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都对该经济模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

二、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阻碍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难度较大。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为粗放型经济,这和我国地广物博有着直接关联。一直以来,我国国土辽阔,物产资源丰富,能源的供给远远大于能源的需求,这样一种实际情形下,导致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忽视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浪费行为的习惯,进而造成粗放型经济的产生。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沿用粗放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要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转型成功,难度极大。(二)产业结构的限制。在我国传统经济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模式能否转型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极为必然。一直以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占据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有密切关联,这样一种产业结构下,产业结构的优化难度极大。产业结构的限制,对我国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有着相应程度的阻碍。

查看全文

杨卫泽代表:以思想解放促发展转型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张景勇)十七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在接受采访时说,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以思想大解放,促发展大转型。

杨卫泽代表说,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正是因为思想大解放,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入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报告上来,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只有在思想上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在行动上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在思想上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在行动上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杨卫泽代表说,过去五年,无锡总体上呈现的是以快为特征的又快又好发展格局。五年来,无锡经济总量年均递增15.8%,高出全国5.1个百分点、全省1.4个百分点。无锡于2006年底人均GDP突破7300美元,提前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下一步,无锡市要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形成以好为标志的又好又快发展新格局,进入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好中求快,在优中求进,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奋力向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高峰攀登。为此,要着力推动四大转型:一是推动由GDP向GNP转型,冲破发展模式的“围城”,充分地开拓和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市场,更快地“走出去”发展无锡;二是推动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在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同时,要以大力承接国际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苏南地区不仅成为“世界工厂”,而且要成为“世界办公室”;三是推动由“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型。加大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坚持走开放型、应用型自主创新、科技创业之路。四是推动由重视经济增长向重视社会全面进步转型,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陷阱,坚决把发展的理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注意力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名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其粗放型特征虽有所减弱,依然存在着问题,文章对此也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状;新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还存在着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

根据《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测算,新疆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但总体上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比重是上升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1996年,新疆经济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3251万元,2008年为338358万元,是1996年的5.35倍。1996年新疆三种专利申请数为713件,批准数为362件;2008申请数为2412件,批准数为1493件,是1996年的4.12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有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转型战略浅析

一、文献综述

资源型城市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发达国家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进程较早,对资源型城市的开发力度较强,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地区也较早开始探寻经济转型道路。中国进入工业化进程较晚,资源开采技术水平低,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资源的开采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资源开采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且这种状况并没有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所好转。这种更高消耗、更低产出、更高污染的资源产业和城市发展引起了学者或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成果由于煤炭不断被廉价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所取代,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能源型区域的发展状况,探寻区域发展波折的原因。国外学者对次的研究经历从对单一区域的发展进入到对群体的实证分析,后从对资源型区域整体分析进入到对特定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果逐渐显现,这种对资源型城市特定问题的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城市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个方面成果颇丰。城市持续发展方面,COLLADOS和DUANE认为城市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以通过模型对综合资源的环境功能、持续发展能力和再生力进行判断。BLAKELY为了分析21世纪复杂的网络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对资源开采的依赖,设计了详尽准确的模型。SIMONIS探讨了城市化的本质,并对21世纪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有效和可持续利用问题提出来社会判断尺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不断集聚,这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与人口增长相协调,否则交通拥挤和通讯等问题必然会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要满足对城市和人口的服务,必须将财政权利分离出来,以提高政府内部财力。要使工业生产系统朝着环境友善的方向发展,只有使环境成本内生化,也就是由企业承担处理其生产所造成的污染所需的成本。在城市生态学研究方面,城市人口的过度增长和有限的城市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各个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PRIEMUS将生态突破战略以环境影响链的模式表述出来,认为城市系统中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与区域和城市运动有关的物质流(如:能源、资源)以及参与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投资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德国萨尔州是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较为成功的案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萨尔州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2009年萨尔州经济得到恢复,对外贸易额达到207亿欧元,占全德对外贸易总额14%。2010年,萨尔州GDP总值超过300亿欧元,出口比重达到488%。目前,萨尔州煤钢领域就业人员比重不足5%,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及汽配工业等新兴工业。萨尔州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比重不断提升,就业比重超过就业总人口的2/3,第三产业成为萨尔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国内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成果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较长、开采规模较大,在发展中出现不少问题,且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九十年代以来,资源型城市的相关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某个特定资源型城市或者某个特定地区发展方式转型研究;另一类是就对资源型城市或地区发展方式转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资源型城市界定方面,由于对“资源”的定义不同,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定义为“依托于自然资源、依靠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与经营而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也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为“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这一解释得到大家更多的认可,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之一。特定区域转型发展研究方面,刘爽等分别对我国东北的5个典型性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每个城市的发展态势确定相应的转型模式。也有学者研究了城市职能转型,认为发展的旅游职能能够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城市经济转型,将城市对内服务转为对外服务,融入、建设经济圈,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转型。共性问题探讨方面,路世昌和祁泉淞将资源型城市转型归为产业替代模式、产业接续模式和复合模式,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实施标准。王青云,张米尔则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与应实施的政策措施进行了研究,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避免“矿竭城衰”的有效途径,实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合理开发资源,推迟资源枯竭的到来;一方面是针对资源枯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做好预防工作。鹤岗市是阜新成功转型后的试点城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定“五位一体”的转型战略、思路,以产业转型为核心,在国家宏观调控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经济优势,大力建设“八大经济区”、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实施全面转型。与2006年比,2012年鹤岗全市GDP增长14倍,达到3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2倍,增长到488亿元。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城市转型是与城市按一般发展规律、延续传统发展模式的常规型发展有着重要区别的非常规发展,是随着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而不断转变的。城市转型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来实现城市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转变,通过不断调整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实现城市在新环境、新时期中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发展阶段和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它们的发展情况与特点也不相同,以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时选择的路径和实践方式也不同。一般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分为3种:产业接续模式、产业替代模式和复合模式。产业接续模式。通常借鉴美国休斯敦的经验,不断延伸产业链,对资源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资源型城市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改造对城市原有资源产业的纵向发展,使下游产业链不断扩展、产品的加工深度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发展逐渐由资源开采为主转变为以资源深加工为主,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这种模式是一种城市内外部力量共同参与的转型模式,主要适用于资源存储与开采具有一定优势且地域面积较小的地区。资源型城市可以通过自身的内部积累发展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转型。这种转型模式需要在发展原有资源产业的同时注重产业的自我积累和纵深发展,实现在恢复资源产业活力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产业替代模式。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产业,既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时期所奠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基础,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吸引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非资源产业,摆脱城市发展对原有资源的依赖。采用这种模式,转型城市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并不断完善鼓励该产业发展的政策,带动区域非资源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产业优化升级并形成新产业体系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适用于资源枯竭或者开采成本很高的资源型城市,但如何在以采掘业为主导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有竞争力的替代产业群是该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产业接续与产业替代的复合模式。在城市转型的初期采取产业延伸模式,培育替代产业,使主导产业逐步由采掘业转变为加工业,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转为采取产业接续模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促使城市逐步演化为综合性城市。适用于经济对资源开发依赖程度高且有其它较有优势产业的资源型城市。这类城市的产业发展较为均衡,因此,在资源产业外仍存在较有发展潜力的非资源产业,通过对这种产业的政策和经济扶持,从而实现城市产业优化升级的目的。转型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主导产业的选择,以产业高级化和辐射力强为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大力培养,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以便于城市的平稳过渡,而对于原有的资源开发企业则逐渐予以关停或压产。

查看全文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管理需创新论文

摘要: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需要:在城市定位与功能上,实现由生产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变;在经济基础与结构上,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多元发展的转变;在经济体制与政策上,实现由重取轻予向适度援助的转变;在主体意识与行为上,实现由工矿社区向现代城区的转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善协调机制,整合发展规划;实施财政援助,重建转移支付;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经营;挖掘产业文化要素。构建特色城市文化。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转型政府管理创新

资源型城市通常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它们在推进工业化建设、繁荣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与布局、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为国家和地区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受其发展背景与成长模式的影响,也积累了自身难以解决的大量矛盾。随着资源开采期逐步终结,城市单一资源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不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间题,同时也必然激发诸多历史矛盾。因此资源型城市迫切需要实现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以实现经济结构上的和谐与发展上的可持续。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转型过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一、资匀咬裂城市转刃巴的内刁七要求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支柱产业往往只是对资源进行采选和初加工的资源型产业,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城市经济高度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相对脆弱。由于资源赋存的有限性和支柱产业的单一性,多年的高强度开发使这些城市的资源赋存逐渐萎缩,开采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主导产业的停滞甚至衰退,危及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一些情况严重的城市甚至陷人了举步维艰的困境,面临着经济发展衰退、就业压力巨大、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发展资金匾乏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矿竭城衰”和资源开发已进人中后期的资源型城市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重建和转型压力。因而,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有着比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完成支柱或主导产业的转换更为丰富的内涵。它要求:

1.在城市定位与功能上.实现由生产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