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4:30: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中国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论文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自身的经济增长率。在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曾急剧下降,商品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不到2%。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加深,进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一是自身的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二是其进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扩张速度,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所占份额明显提高。
据WTO统计,1990-2000年发展中国家货物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增长9%,高于全球的6.5%,同期货物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增长8.5%,高于全球的6.5%的水平(见表2,表3)。2003年,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7%,高于其进口增长率(15%)和世界平均增长水平(16%),强化贸易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的基础。不过也要看到,这一时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和巴西危机等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伤害极大,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外部环境影响的承受力还比较脆弱。
平均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远没有它们的贸易增长得快(见表1)。1990-200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5%,低于其出口9%和进口8.5%的增长率。通常,人们用贸易占GDP的比率作为融入世界贸易的标志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从不到15%提高到几乎25%,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末融入世界贸易的程度比20年前要大得多。这即是长期趋势所带来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表现。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1.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论文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后发优势理论的观点。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所创造的经济剩余为后发国家和地区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制度的学习提供了资金保障。而后发优势的利用,也只有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和进行快速的资本积累,为其所需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投资来源。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与后发优势理论
林毅夫提出的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认为:一国的发展应遵循其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会诱导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同时,促进企业低成本地从更为发达的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不会因为资本快速积累而迅速下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就会高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就会得以快速升级,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有助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
因此,在发展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是使自己创造经济剩余和进行资本积累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不是过早地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创造产品差异性方面的优势。而最大限度发挥创造经济剩余能力的途径就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后发优势理论假说最早是由格申克龙提出的。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的情况下,已有的先发国家和地区存在示范的大环境为其所提供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这种后发状态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体现在后发国家和地区对先发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制度的引进、学习和创新上,这种引进、学习和创新活动虽然也要付出成本,但这种成本和完全创新的成本相比是大大降低了。由后发优势促成的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引进、学习和创新将能低成本、短时间地促进经济的压缩性成长或追赶式发展。
“东亚奇迹”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论文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自身的经济增长率。在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曾急剧下降,商品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不到2%。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加深,进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一是自身的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二是其进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扩张速度,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所占份额明显提高。
据WTO统计,1990-2000年发展中国家货物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增长9%,高于全球的6.5%,同期货物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增长8.5%,高于全球的6.5%的水平(见表2,表3)。2003年,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7%,高于其进口增长率(15%)和世界平均增长水平(16%),强化贸易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的基础。不过也要看到,这一时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和巴西危机等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伤害极大,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外部环境影响的承受力还比较脆弱。
平均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远没有它们的贸易增长得快(见表1)。1990-200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5%,低于其出口9%和进口8.5%的增长率。通常,人们用贸易占GDP的比率作为融入世界贸易的标志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从不到15%提高到几乎25%,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末融入世界贸易的程度比20年前要大得多。这即是长期趋势所带来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表现。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1.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分析论文
一、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审视经济全球化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主流看法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他们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从自己的国际利益出发,对于经济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先导和主体的,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全球化。这是一场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其受益者主要是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看,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状况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弱势状态,不占主导地位,更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并且这种关系在21世纪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一体化、市场世界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国家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固有界限,使世界各国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使国际经济全球化或者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脱离世界经济而独立发展,自行运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对于他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跨人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领域。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来看,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而且涉及更为复杂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领域的冲突。
二、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化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间国际贸易与投资关联
一、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原因及体现
由于发展中国家数量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且各国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经历的不同,这就使得各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因此,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体现。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呈现以下特点: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多呈现出替代关系。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刚取得政治与经济的独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为防止再度沦落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经济,贸易与投资不仅占经济比重极低而且相分离。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增加了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贸易策略,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量开始逐步上升,并呈现出替代关系。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社会经济缓慢恢复并发展,通过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贸易策略,使得贸易量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所增长,随着不少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更加突出。②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其经济与贸易逐步向自由化融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不断增加,由于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二者之间呈现的相互促进关系日趋明显。
1970~1990年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总体呈下降趋势。整个90年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差异导致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贸发展本身还存在不平衡。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有所提高,但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内涵和质量并不乐观,因而这些国家从贸易增长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开放的力度,随着经济和贸易逐步融入到自由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不断展开贸易与投资,由于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更多地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③融合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成熟期体现。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域与产业分布上逐步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尽管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绝对优势,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不断扩大是当代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变化的主要标志。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变化原因有很多,但战后兴起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是影响贸易地理方向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增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国际投资的地理流向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流向的相近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创造效应①。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彼此经济发展差距的降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将成为二者关系的未来突出表现。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趋势
1.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量结构变化本文分别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国际直接投资额的历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旨在客观的反映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趋势。①数量变化。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分布地区辽阔,发展中国家共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土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60%,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左右。
第一,二战后到7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仍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发达国家,受制于旧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进出口额极小,对外贸易仍不能够满足一国经济发展及对外汇的需求。这一阶段并没有国际直接投资。
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论文
[内容提要]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根源。民族主义内涵的维护民族权益、争取民族自决的核心话语迎合了两极格局解体后发展中国家摆脱困境的政治需求。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实践则表现为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重点有别的形式。民族主义尽管是发展中国家基于现实做出的理性抉择,但它不能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长期主导价值。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
世纪之交,回顾百年曲折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对国际格局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事件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两极格局的崩溃,有惊人相似的是,两次事件导致了两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前者瓦解了殖民体系,导致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的增生;后者则使一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向分裂,并在局部地区造成了激烈的动荡与冲突。
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已是学界不争的事实。[1]而本世纪两次民族主义浪潮的主体却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民族主义,还与强大的全球化趋势相逆反。对此,人们自然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它正常吗?
正如吉登斯洞察的那样: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必定聚集在话语意识和"活生生的经验"之间的交叉地带。[2]那么,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民族主义的话语意识到底是如何吸引了发展中国家?又是怎样一些活生生的经验使发展中国家与民族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简要考察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就可以发现,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来,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合乎逻辑的原生物;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则是在反对欧洲和其他殖民大国统治的暴力斗争中产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影响和派生物。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民族主义一旦在发展中国家生根,就很容易滋长蔓延,赢得政治、文化精英和大众的普遍认同。
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试析论文
1.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非洲可耕地的73%(约140万公顷)面临荒漠威胁。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万非洲人迁居,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全世界100多国家存在荒漠化问题,其中80个是发展中国家。从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亚地区、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沙尘暴掠、田毁人亡。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们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园。
2.温室效应升高
全球变暖已成举世关注的问题。在过去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3-0.6度。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为本世纪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最新的科学研究预测,21世纪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将继续增加,气温继续变暖,其速度将超过过去一万年中的任何时期。21世纪末全球气温平均将升高3摄氏度。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大片陆地被淹没,土地干旱和荒漠化,疾病蔓延,生物物种减少等严重问题,从而给全球生态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重大影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温室效应,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烃等气体,释放到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后形成了一层类似“温室玻璃”的气体层,阻碍了地球有效散热,使地球气温升高。
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换言之,分布在非洲、中东、东南亚、中美洲这四个温室效应重灾区。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指出,在拉美(特别是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已受到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气候偏差(如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气候变化可能对拉美人民的福利、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居住在洪水易发地区的贫民区的人们威胁最大。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最依赖于环境资源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如化工)发展最快,但减少或防止破坏的能力又较低。
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
1.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非洲可耕地的73%(约140万公顷)面临荒漠威胁。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万非洲人迁居,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全世界100多国家存在荒漠化问题,其中80个是发展中国家。从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亚地区、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沙尘暴掠、田毁人亡。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们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园。
2.温室效应升高
全球变暖已成举世关注的问题。在过去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3-0.6度。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为本世纪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最新的科学研究预测,21世纪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将继续增加,气温继续变暖,其速度将超过过去一万年中的任何时期。21世纪末全球气温平均将升高3摄氏度。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大片陆地被淹没,土地干旱和荒漠化,疾病蔓延,生物物种减少等严重问题,从而给全球生态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重大影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温室效应,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烃等气体,释放到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后形成了一层类似“温室玻璃”的气体层,阻碍了地球有效散热,使地球气温升高。
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换言之,分布在非洲、中东、东南亚、中美洲这四个温室效应重灾区。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指出,在拉美(特别是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已受到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气候偏差(如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气候变化可能对拉美人民的福利、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居住在洪水易发地区的贫民区的人们威胁最大。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最依赖于环境资源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如化工)发展最快,但减少或防止破坏的能力又较低。
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这些国家农村教育还存在数量、质量、均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现实,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做法有:强化国家行为,重视教育扶贫;政府办学为主,鼓励社会各界和家庭参与;学校教育为主,兼用多种办学形式;提倡基于学校的管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性;等等。这些经验对我国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继续鼓励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农村教育应发挥多种功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地制宜,制订切合的教育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关键词]亚太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农村教育
一、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数量问题
在世界银行宿务研讨会上,亚太发展中国家同行就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问题请教了中国代表团。中国专家对其他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情况也给予了关注。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世界上发展中国家30%的学龄儿童在校外闲散或做童工;82%的失学儿童在农村;世界上80%以上的文盲在亚太国家。亚太农村教育成败与世界全民教育进展息息相关。这些国家虽然小学、初中的入学率逐年上升,但普遍的辍学现象让各国头痛。越南、泰国、印度均已实施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但由于农村小学生中途辍学者多,至今未能真正普及。东帝汶义务教育的辍学率甚至达16%。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80%,辍学主要发生在农村。导致辍学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家庭贫困、教师水平低、课程内容偏难或脱离农村实际、女生人群不稳定是共同的原因。学校布点不合理,有些地方没有学校,学生离校太远,则是哥伦比亚教育部指出的首因。在印尼、菲律宾等多岛国家,交通不便、旧的习俗、缺乏教师也会成为制约因素。墨西哥教育部还认为,就学与健康也有关系,疟疾、霍乱会导致部分群体性辍学。
(二)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