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4:27: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中

论金融发展中制度因素

[内容摘要]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与金融发展”这一新的理论命题,并利用跨国截面数据系统地检验了该理论。从国际经验来看,产权结构、法律制度和金融利益集团力量都对金融发展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只有进一步完善产权、法律以及信用等制度才能推动中国金融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金融发展;制度;改革

Abstract:Thispaperproposesanewtheoryframeworkof“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andfinancialdevelopment”onthebaseoftheexistingliterature.Itusescross-countrydatatoanaly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financialdevelopmentandtheinstitutions.Theinternationalempiricalresultsindicatethatlegalsystems,governmentownershipandpowerofinterestgrouphavesignificanteffectonfinancialdevelopment.Theconclusionofthepaperisthatimprovingpropertyrights,legalandcreditinstitutionsarecriticaltothefinancialdevelopmentinfutureinChina.

Keywords:financialdevelopment;institution;reform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文献并没有系统地检验各种制度因素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没有深入地解释制度因素与中国金融发展的关系。本文将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制度安排与金融发展这一新的理论命题,并利用跨国的截面数据首次系统地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制度因素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一、金融发展中的制度因素:理论框架

查看全文

煤炭企业改革发展中党员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飞速发展,煤炭企业深化改革的步伐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所面临的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发挥企业骨干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动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团结一致,立足本岗,节能降耗,才能帮企业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使企业度过难关。目前,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是煤炭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煤炭企业;改革发展;党员;作用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几经波折,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受到严重的影响,煤炭企业更是风雨飘摇,随着我国节能环保口号的提出,各行各业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开始有所下降,导致大多数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受损,在这严峻形势的考验下,如何发挥企业党员的先锋堡垒作用,让党员把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用于企业的改革发展中,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进退,用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斗志使企业攻克难关,取得最后的胜利,成为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要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就要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煤炭企业的党员一定要把理论学习作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来抓,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坚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用现代化的理论知识来武装头脑,促进思想的转变,跟上改革的潮流,才能把科学的理论运用到企业改革的实践当中,团结身边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为企业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性问题。另外,党员作为企业员工中的表率,除了要强化理论学习,还应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其在煤炭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先锋作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二、要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就要进一步解决思想,开拓创新

查看全文

设施农业发展中处理土地难题思索

摘要: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保障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建议采取完善服务组织、建立纠纷调处机制、明确土地流转方向、清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等有效措施,以此突破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瓶颈。

关键词:设施农业;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发展重点,即改变过去的传统农业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目前,许多地区还存在农村承包地分户经营,农户的承包地较分散、不集中的现象,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就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实现土地的相对规模经营。实践表明,推进土地流转是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农业粗放生产向集生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需要。

一、对设施农业和土地流转内涵的认识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使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设施农业需要的工程设备、高新技术都必须依托在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高效率。而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仍然是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实行30年不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农户所有。个体农户独立经营土地,技术水平低下,产出效率不高,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和集中经营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关键环节。

二、设施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查看全文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

――学习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我们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

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是解决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同维护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切实解决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群众呼声较高的问题,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也是来宾市近年来的实践经验。作为一个新建的地级市,来宾市充分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发展的主题,把发展放在首位,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住机遇,艰苦创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几年来,全市生产总值以年均12.4%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突破了20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5%,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可以说,没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就没有全市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实践证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第一位的任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才能夯实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因为,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没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弱质产业的发展,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

来宾市作为后发展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起步晚,基础条件差,百业待兴,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抓住机遇,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

查看全文

在发展中构建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和谐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中构建和谐。

发展是和谐的重要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是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国情下,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坚持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才能统筹兼顾和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各阶层群众和谐相处。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经验证明,仅有经济增长,并不能实现社会和谐。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协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当前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和谐发展。

查看全文

德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德育社会学角度论述德育在人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强调了德育因素的客观性、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的科学化问题,提出了优化德育过程的几条原则,对德育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德育因素;德育;合社会;适应与发展;内化;社会化

德育因素是制约人适应与发展的客观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生活在并只能生活在社会中,其存在、适应、发展都受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交互作用,其中,那些制约着人适应与发展过程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潜能的东西,就充满着德育因素。不论人们主张或不主张、从事或不从事、接受或不接受德育,德育因素都客观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地对人的适应与发展起作用。人在适应与发展中,不受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就会受不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向程度、效应不同而已。

狭义上,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不同,广义上,所有德育都是社会德育。德育过程不单在学校中,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一个接受德育或再德育的客观过程。一个良好的社会德育,乃是社会成员获得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狭义看,社会德育相对学校德育而言,具有相对的不可控性,但其发生作用的现实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良好的社会德育促进社会成员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反之则延缓、阻碍甚至损害社会成员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自觉、合理、科学地调动起所有良好的社会德育因素,实施健康的社会德育,就是要以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为根本目标,使社会成员不断内化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实现合社会的个人调谐与合个人的社会调谐之辩证统一,从而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促进社会合理化,推进社会文明。

现代社会中,教育一般地以学校形式出现,科学的学校德育则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首要的和主要的途径,也是人的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关键。因而,科学的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按照特定社会的客观要求,将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和特定社会的良好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与其它各科教育交互作用,使青少年获得合社会的临近适应与发展,导向个体社会化。这是一种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并使外在的社会要求与个体思想品德达到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德育又是社会德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学校其它各育与德育相比,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具体的目标、任务不同,智育,主要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任务,体育,主要担负着锻炼体格、增强体质的任务,美育、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其任务也是特定的;其次,具体的手段、方式方法、途径也都不同。然而,根本的区别还在于尽管各科教育的实际过程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德育因素,但在理论上,基本身基本不涉及或少伦及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一旦涉及,那便是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因素在起作用。作为一个合社会临近适应与发展并日趋完善的人,精神世界是根本的支柱和动力,因此,科学的学校德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动力源。当然,如前所述,德育因素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各科现实的教育过程,德育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因此,主动、自觉地将德育容于各科教育之中,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德育途径之一。

查看全文

WTO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

一、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待遇规定

1、出口优惠待遇。(1)原关贸总协定关于贸易与发展的规定。GATT内容第四部分关于贸易与发展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对发展中成员出口产品的优惠待遇:①非互惠原则。第36条规定,发达成员在贸易谈判中对发展中成员的贸易所承诺的减少或撤除关税和其它壁垒的义务,不能希望得到互惠。②发达成员尽量承担义务的规定。这些义务是:优先降低和撤除与发展中成员目前或潜在的出口利益特别有关的产品的贸易壁垒,对上述发展中成员的这些出口产品不建立新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或加强已有壁垒;在制定和调整财政政策时,优先放宽或撤除阻碍发展中成员初级产品出口的财政政策。(2)GATT授权条款。该项条款规定,一缔约方可能给予发展中缔约方差别的或更为优惠的待遇,而无须按照最惠国待遇原则将这种待遇给予其他缔约方,也无须得到总协定批准。(3)乌拉圭回合达成的《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4》)进一步规定:采取维持稳定、公平、有利的价格等手段,为发展中成员的初级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更为优惠和可接受的条件;对发展中成员有特殊出口利益的加工制成品,提供优惠的市场准入机会,发达成员应优先考虑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

2、货物贸易中的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优惠待遇。根据农业规定(《AA》),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可从三个方面体现:①关税化和关税减让。关税化就是各成员承诺把所有非关税措施转化为同等保护程度的关税措施,即贸易措施关税化,然后再逐步降低进口税率。协定规定,发达成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在6年内须削减30%,并保证每个税目的减让率不低于15%;发展中成员10年时间削减24%,每个税目的减让率不低于10%。②削减农产品补贴。《AA》规定,自1995年开始,以1986-1988年为基准期,发达成员在6年内逐步削减20%,发展中成员在10年内逐步削减13%。在此期间内,每年的综合支持量不能超过所承诺的约束水平。

在国际纺织品贸易方面,国际纺织品和服装协定(《ATC》)的签订本身就体现了对发展中成员利益的维护。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约占世界贸易的20%左右,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支柱产品。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前,规范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是《多种纤维协定》(《MFA》),《MFA》表现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的限制,是对WTO原则的违反。乌拉圭回合达成的《ATC》对纺织品和服装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安排是,1995-2005年分四个阶段逐步取消各种数量限制措施:①1995年元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将不少于1990年附件所列产品进口总量16%的产品实现自由化。②1998年元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将不少于1990年附件所列产品进口总量17%的产品实现自由化。③2002年元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将不少于1990年附件所列产品进口总量18%的产品实现自由化。④2005年元月1日起将所有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实现自由化,取消所有的数量限制。届时《ATC》也自行终止。

3、货物贸易中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规定优惠。WTO乌拉圭回合在过去已达成的多边反倾销规则基础上签订了新的《反倾销协定》。《反倾销协定》对发展中成员优惠规定表现为四个方面:①实施反倾销措施将影响发展中成员根本利益时,可考虑本协定规定的给予发展中成员提供的建设性补救措施。②对发展中成员进口产品进行倾销调查中,若倾销幅度为2%以下,则终止倾销调查。③当来自发展中一成员的进口产品倾销数量不足进口国同类产品3%,同样终止倾销调查,不征收反倾销税。但若数个这种不足3%的单个成员产品,其占进口国同类产品7%时,则倾销调查仍继续进行。

WTO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规定,当WTO成员方确实因受到某成员方补贴措施,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时,可允许实施反补贴措施。《ASCM》对发展中成员的规定是:(1)如果反补贴调查发现原产于发展中成员的受调查产品所得到的补贴不及该产品单位价值的2%,或受补贴产品的进口值不到进口成员同类产品进口总值的4%,且所有不到4%的发展中成员合计进口量不及进口成员同类产品进口总值的9%,则应立即取消反补贴调查。(2)最不发达成员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000美元的发展中成员不必取消禁止使用的出口补贴。其他发展中成员可在协定生效8年内逐步取消此类补贴。发达成员在协定生效后即应取消此类补贴。(3)发展中成员达到出口竞争性标准的产品,在两年内逐步取消补贴,对最不发达成员和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的发展中成员,可在8年内逐步取消。出口竞争性标准是指该产品连续两年在世界贸易中占3.25%以上的份额。(4)对于根据国内产品使用情况而定的补贴,其禁令在协定生效后(1995年)5年内不适用于发展中成员。最不发达成员为8年。4、服务贸易中的优惠待遇规定。WTO乌拉圭回合经过长时间艰苦谈判,最终达成《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从而使国际服务贸易纳入WTO多边贸易框架以内。《GATS》的最终目标是要逐步实现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此对涉及各成员诸如市场准入、权利与义务、争端解决等均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对发展中成员也作了一些优惠待遇规定,主要有:(1)发达成员应努力促进发展中成员在国际贸易中更多地参与并帮助它们扩大服务的出口,帮助它们提高国内服务能力、效率和效力。(2)发展中成员对服务贸易实行逐步开放,允许其根据国内服务业务的发展状况和竞争力决定是否开放,如何开放某一服务业,并允许对服务业实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和保护。即使在开放服务市场后,如果外国服务业大量进入造成国内服务业的严重损害,也可采取保护措施。(3)发达成员及其他有能力的成员应在《GATS》生效两年内建立咨询点,以便发展中成员服务业提供者获得有关的市场资料。(4)考虑到最不发达成员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状况、贸易和财政的需要,在接受协商、承担义务方面存在严重困难,它们可不履行任何义务。(5)发达成员要努力为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促进其服务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积极作用的实现。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解放思想还体现在锐意改革,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步入第30个年头。30年的改革开放源于30年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30年的一以贯之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仅让我们告别了僵化体制和僵化的观念,而且教会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加快发展的手段。一句话,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0年后的今天,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起点、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对我们解放思想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响应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发出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号召,掀起一次新的解放思想高潮。

要解放思想,首先必须把思想解放在“时代变迁”上,在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两个变”当中,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加速整合,国际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迅速推进,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加上资本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势不可当”。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次,解放思想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基础上。中国作为一个在仅仅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经过一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国家,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失业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都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归因于我们的市场化道路,归因于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全责备。其实,很多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的要求高了而新出现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办法在哪里?回归旧体制行吗?停下来解决行吗?照搬外国的经验行吗?肯定不行!惟一的办法还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

第三,解放思想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谋求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不可否认,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必须下决心解决的问题,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过大,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和重化工业;技术进步贡献低、管理方式落后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造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以及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这样一个“不够发达”的阶段有关系,但很多是与我们多年以来形成的“求快、求量”发展思维方式和“攀比性、运动式”推动发展的工作方式有关。由于这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曾经非常行之有效,进而形成的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因此,解放思想必须立足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破除旧的“发展迷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切实使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查看全文

让个人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升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我来自xxx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个人价值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升华。

朋友们,说起个人价值,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个人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也许,有的人会说,要发财;有的人会说,要出人头地;还有的人会说,要成为高高在上的天下第一。可是我要大声地说:不,不是这样的!个人价值不只是发财,更是远大理想的追求与实现;不只是出人头地,更是生命意义的诠释与升华;不只是成为天下第一,更是人生事业的和谐与发展。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化作美丽的浪花。一粒种子,只有扎根土壤,才会茁壮成长。一名企业员工,只有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望历史长河,品岁月如歌。孟泰、王进喜,多么响亮的名字,正是这样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创造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支撑起社会主义的大厦。他们的艰苦奉献和创造激情,点亮了一个时代,他们也因此成为共和国的英雄、家喻户晓的明星。今天,新时期的产业工人许振超,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一名掌握现代技术的“桥吊专家”,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创造了“振超效率”;全国劳模栗俊平,一个只有初中文化、从太原五台县小山村走出来的农民,从什么都不懂的采煤工到“全国技术能手”的高级技师,一年就给煤矿增加了近3000万元的效益.数不清,道不尽。他们激情如花,绽放人生的风采;他们激情似火,点燃企业发展的未来;他们的激情愈燃愈烈,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收获着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升华!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绚丽,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璀璨。这样的人生才堪称是有价值的人生。

所以,我要说,个人价值的完美体现离不开企业发展,我们的人生价值只有融入企业发展,才会充满蓬勃朝气;只有岗位建功,才会富有生机与活力。

查看全文

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坚持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只有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一美好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想社会。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有效地去处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不足的矛盾,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家家过上全面小康生活,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和谐起来。同时,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安居乐业的环境,必然会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努力去创造和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古人说,“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将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注重公平正义、崇尚诚信友爱的和谐道德风尚和公序良俗的形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只有在持续的发展中,才能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极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如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等等。这些矛盾是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来解决。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不发展或发展不足,仍然是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而持续、协调的发展,则是不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持续的发展中,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去有效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如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等;也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扩大政府转移支付、提供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产品等,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实现,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在持续的发展中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不协调。但这并不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不适当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消极后果。因而,要消除这些危害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并不是去阻止经济的增长、停下发展的步伐,而是要改变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的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发展。在优化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利用发展创造的物质条件,加大改善环境和生态的投入;通过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创新中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但并不是任何发展都会促进社会和谐。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不仅不会促进社会和谐,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引发生态危机。这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不乏前车之鉴。我国一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事例也说明,只注重GDP增长的片面发展,必然对社会稳定与和谐产生负面效应。因此,促进社会和谐,不仅需要发展,而且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造福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发展,才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们才会自觉地去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种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追求和谐的发展。它在内容上追求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和整体和谐;它在空间上追求协调发展,注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统筹兼顾,促进全国各地区、各部分的均衡与和谐发展;它在时间上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