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4:19: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战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战略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大家都能够感觉得到,经营城市是今天中国的热门话题之一。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领导都在探讨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概念?什么叫经营城市呢?

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一个著名的拉瑟尔曲线是解释关于城市思考的关键。拉瑟尔曲线显示: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候,会进入飞速发展期,直到70%之后进入平稳期。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子,也就是说工业化过程造就现代城市。今天的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36.5%,这还是去年的统计,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象飞机起飞一样头抬起来了,开始进入城市的高速发展升空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很响亮的口号:“在中国人民初步解决温饱的基础上,2020年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小康的集中体现就是城市化率至少达到50%。在这个基础上,整个中国人民的生活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从解决吃饭的问题、解决生存的问题,到转入整个民族享受。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享受我们的精神成果。提高生命和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这以前是当作资产阶级思想来批判的。这是人类追求的最良好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形式、增长内容、增长结构都会发生深刻变化,举个简单例子:在此前,我们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划分方式都是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现在已经不能概括整个经济状态的中国。现在很多学者都在探索新的划分方法。我们也在研究。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外,还有个重要的公式: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生活素质主要看他用于日常消费衣食住行,特别是吃饭、穿衣,如果占的日常消费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发展水平越低;相反,越高。倒过来说,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越大,说明这个社会越发达、越成熟。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醒过来,中心是城市经营问题。有观点认为我们一直解决不了的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就三农谈三农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反弹琵琶,就城市化、城市经营反而有可能舒缓和解决三农问题。

环顾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就会发现中国的专家、学者们把中国划分为9个城市群和城市带。但我们认为决定中国并决定中国和世界竞争的城市只有三大经济圈,这叫三足鼎立,也是三个发动机。第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共1亿2千万人口,这是中国经济最活跃,人口素质最高、生活水平最高的区域。称为长三角经济圈或大上海城市圈。第二个是以广州和香港为主的珠三角经济圈,我们把他叫做华南经济圈或珠三角都市群,覆盖人口6千万人。此前世界最关注的是珠三角经济圈,甚至全世界把他誉为“世界工厂”,他的产品几乎触及了包括美国和欧洲的整个东西方市场。还有一个经济圈是大北京经济圈,又有人把他叫做环渤海经济圈。也就是说以北京为主,拉动天津、河北,按吴良庸院士的设计往南是保定,往北是唐山。这个区域辐射的也是5、6千万人口。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就是这三足鼎立。就象个巨人,两条腿是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头是大北京经济圈。正是这个巨人支撑起了中国的整个架构。在这个背景下,所有城市只有一个选择,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要么划归这几大经济圈,要么服务它、接受辐射和聚合,在其中确立自己扮演的角色。青岛、大连等其他城市也都不错,但他们只是在这些大的经济圈里分工和合作。原来一个市长只关起门来做皇帝,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只考虑自身的循环,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要在这些城市圈里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点。就象钟表的齿轮,确定了大齿轮(主齿轮),中齿轮、小齿轮后怎样找到啮合关系,从而大齿轮转一圈,你转十圈;你转十圈也带动大齿轮转一圈。采用这样一种离合关系,从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才各有生命力。

查看全文

国家发展战略论文

一、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突破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

战略的精髓在于选择,能否选择适当的国家战略,对于一国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国家战略得当,一国就可能掌握发展主动,顺势而起;相反,国家战略失当,一国就可能出现发展被动,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前夕,经历“”浩劫的中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传统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弊端丛生,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这构成了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当时,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制困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期待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实质是统制经济、命令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资源行政式计划配置、经济组织结构封闭化等特点。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依托国家(执政党)所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加之苏联援助成为早期工业化的关键性外部条件,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奠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显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弊端逐渐暴露,其体制优势迅速消耗,中国的国民经济遂陷入低度发展状态。虽然早在效仿“苏联模式”构建计划经济体制之时,就觉察到该体制存有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先后进行过旨在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的行政性分权、旨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鞍钢宪法”等尝试,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体制弊端从反面构成了“市场化改革”的体制性背景。

(二)“后发困境”:“后发劣势”的现实性与“后发优势”的潜在性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用后发优势而收获“后起之益”,也可能陷入后发劣势而遭遇“后起之弊”。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认为,落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潜在优势,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现实竞争力,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并称之为“落后者的优势”。对于后发国而言,后发优势客观存在,但其实现却需要理想的条件: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并且,两者发展时面临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应基本相同,只有这样,后发国的模仿才可能成功,后发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后发优势的发挥。例如,1973~1975年,我国大规模从美国、日本和西方引进技术,由于过于强调“先进性”和“规模大、速度高、效益大”,与我国当时的技术吸纳能力有较大差距,还与我国建国以后从苏联和东欧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工业体系和技术能力不能有效地匹配和协调,降低了技术引进效果,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说后发优势的发挥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其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那么,后发劣势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却是一种现实存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利本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均揭示出落后国家(地区)摆脱发展困境的难度。新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很低,缺乏推进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产生了显著的“迟发展效应”。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传统,缺乏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在产权、法治、信誉和文化信仰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后发劣势变成现实存在,尤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优势衰减之后,后发劣势愈发显著,成为必须突破的发展障碍。

查看全文

能源发展战略论文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展望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可由五方面组成: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上述五方面统筹发展,将使我国2050年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打好基础。

构建这样一个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沿着减小煤炭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二是设立大规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三是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先进核能系统,建立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重大措施。要继续将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推动清洁、节能和高增值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要保障石油供应,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我国能源技术研发体系,持续进行能源战略研究,并尽早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与机构。要进一步争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主动地位,用全面、确凿、详实、有力的数据来阐明问题的实质,维护国家发展的权益,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制CO2的排放。

二、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配置效率

尽管我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改革仍处在初级阶段,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影响能源企业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才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竞争框架正在搭建中,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

贯彻实施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我国能源部门的竞争力。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应对各种能源领域的挑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在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现代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还要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将现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查看全文

小城镇发展战略

一、小城镇的范畴和类型

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区域规划,因此也遵循上述所谈的原则。

范畴

一般意义上,小城镇是指县城以下(含县城)、乡域集镇以上的各种聚落。包括了地域范围内广大的集镇聚落、一般建制镇聚落、特殊建制镇聚落(大型工矿居民点、边境要防、农场居民点等)以及县城驻地。当然如果此概念的外涵进一步扩充的话,则还应包括部分县级市的市区聚落。这样的界定是为了使城镇的概念在内涵上遵从趋同这一事实。以便使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际的操作性。

据1996年底《黑龙江统计年鉴》统计:黑龙江省现有县城47个,镇445个,乡集镇697个,另有县级市20个。单就上述范围迭加,则有1209个城镇型地域。

上述意义上的城镇基本上都处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此承担着连接省域13个地级市[含2个地区](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和3万多个农村居民点。构成了省域城镇体系的中间层次,担负着推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管理重大职责。

查看全文

人才发展战略报告

为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首都人才工作,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战略。

战略背景

人才问题是关系首都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首都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首都人才工作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其他省市相比,首都人才资源开发具有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综合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事业开拓空间大,发展机遇多;尊才尚贤传统久远,文化包容性较强;教育培训组织发达,人才培养能力突出;人才资源丰富,人才整体素质优良。这些优势为北京地区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以及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要求,首都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和不少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仍需更新;其二,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三,人才资源开发存在体制性障碍,用人机制不活;其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其五,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完善,创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就迫切要求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路,认真制定和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为首都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为“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在首都整体发展中的升位,标志着首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的新的转型。以此为契机,首都人才工作将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略愿景与目标

查看全文

企业发展战略细则

作为省唯一一家省属国有控股建筑安装企业,我们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布满信心。通过多年的努力,公司业务范围触及全国,已经在热电、造纸、环保、化工等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非凡成绩,并获得"省地产最知名畅销品牌"称号。近几年,公司在垃圾焚烧发电、天然气发电、燃汽轮机安装调试等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工艺技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未来的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我们的企业发展战略主要在产业发展、市场开拓、项目治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治理五个方面进行规划。具体为:

一、产业发展战略

公司将遵循做强主业、积存实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道路的产业发展方针。在现有机电安装工程基础上,继续做强做好热电、造纸设备、环保工程、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工程安装调试,不断提高公司在垃圾焚烧发电等高新工程建设领域的安装技术实力,探索和发展行业最新技术,始终不渝地争当安装行业的排头兵,为公司的多元化发展积存实力。

多元化产业经营思路,其根本不在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而是为企业生存发展寻求更佳更多的途径。公司将审时度势,兼顾相关性和稳妥性。目前,公司对多元化经营发展方向正在作深入探讨和论证,拟涉及桔梗发电厂、龙须草造纸厂的投资建设等。

二、市场开拓战略

公司主业的经营,我们将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过硬的技术和诚信服务塑造优良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市场开拓不仅要从投资信息、地域上研究行情,更要研究行业内竞争对手的情况。依托并守住老市场是稳健而保守的策略,开拓新市场、创造新客户是公司未来的战略重任。公司决定,在继续固守开拓广东、北京、江浙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陕、黔、晋等西部市场,并期望与台港及国外投资者建立更广泛联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查看全文

教育发展战略讲话

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我们满怀由衷的喜悦,热烈庆祝第****个教师节。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全市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为我市教育事业做出过积极贡献的寓退休老教师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乃国脉所系,教育兴、国力盛。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城市的发展在教育。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具体承担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光荣,岗位重要。教师职业是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倍受全社会敬重的神圣职业。尊师重教、师道尊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优先发展的事业。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凝聚着老师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锐意改革、求实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显著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多元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两基”成果得到巩固。高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尤其是近两年高考上线率、录取率一直位于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强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酒钢职大被批准为甘肃省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改革步伐全面加快,铁路系统所属中小学已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中核四O四总公司中小学、幼儿园按期建成,中小学移交工作基本结束;酒钢公司中小学移交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我市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更加合理,教育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教育战线的全体教职员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团结拼搏的结果。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我们要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五城三高”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城市的人才集聚能力,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推进科教兴市进程,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强劲动力。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城市的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教育在人才的成长中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一个教育优先进步的地区,也必然是最有希望的地区。在全面实现“****”规划,推进建设“五城三高”、实现“两个率先”的实践中,全市的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教育、科技以及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扎实的工作作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学校,当好人民满意的教师。

查看全文

生态养殖现状与发展战略思考

1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产业的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模式,雁门关地区可用于家畜饲料的作物种植面积达10万hm2,占种植业的15%,使得其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同时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小区从无到有,养殖方式从零散粗放式到规模集约化发展,大力推进了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事业的发展,摸索出了一条稳定、协调、快速的生态养殖发展之路。理清发展的思路就能提升发展的速度。瞄准生态养殖发展的“软肋”,雁门关生态养殖在建设中因势利导,遵循“种养结合、集约发展,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的思路,形成了统一规范布局,统一圈舍建设、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的规模化发展模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养殖发展道路。(1)建立了责任明确的工作体制。雁门关生态养殖经济区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明确个人的分工和职责任务,把生产建设内容具体化使得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保证了生态养殖事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相关领导担任组长的生态养殖区领导小组,畜牧、发改委、财政等有关部门参与,并定期召开领导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共同协调,相互配合,整体推进,形成了强大合力,极大地推进了生态养殖建设的发展。二是强化领导责任,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县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深入一线组织推动,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了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三是强化考核奖惩,把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政策。在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雁门关生态养殖立足于发展实际,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实现了率先发展的目标。初步建立起政府搭台、部门组织、群众唱戏的组织分工模式。(2)农业生产与生态养殖协调发展。雁门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了加快生态养殖建设发展速度,提高本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雁门关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与生态养殖区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如: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植树植草改善地区植被覆盖,治理各地的水资源等,形成了“一行柠条、六行苜蓿”雁门关地区特有的饲草料种植模式,牧草种植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发展。同时,试验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良牧草品种,发展优质牧草,与此同时,结合养殖规模、劳动力数量,部分农作物用地改变为饲草料种植地,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3)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带动畜牧业的全面发展。依托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工程,引导零散小规模的养殖场户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标准型养殖方式发展。目前,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覆盖全区60%以上的村庄,养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有机、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在部分县区建立了出口肉品加工企业,全面提高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完善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本地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联合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农业大学及相关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了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通过关键技术解决,提高了区域畜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畜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支撑与技术服务体系。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一是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作用;二是推广了一系列实用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合理调配饲料喂养、牲畜快速增肥、隔离喂养、草料加工等先进技术;三是加强了无害化处理畜禽的技术;四是对生态养殖人员和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技术培训。

2促进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建设的建议

2.1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

要发展良好的生态养殖经济,就要依托当地区域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筹措投资资金,加大对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强力推进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保障生态养殖经济区的发展。

2.2创建品牌以建立信誉体系

查看全文

社会发展战略思想发展论文

一、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早在1945年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即说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即将获得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即无产阶级取得全国政权后,党的根本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不难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党和即已明确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主持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中,明确把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和党中央向党内外正式宣告:“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至此,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走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专门对“中国工业化道路”做出明确概括: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查看全文

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