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2:43: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思想

思想发展论文

一、坚持与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鲜经验,坚持与完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

面对1956年的“多事之秋”,和刘少奇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党的八大正确地揭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所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第一,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且贯穿和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理论,首次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定名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1]这个新的理论判断,不仅纠正斯大林的偏颇观点,而且弥补马克思、恩格斯的不足论述,准确地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查看全文

社会发展战略思想发展论文

一、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早在1945年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即说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即将获得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即无产阶级取得全国政权后,党的根本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不难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党和即已明确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主持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中,明确把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和党中央向党内外正式宣告:“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至此,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走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专门对“中国工业化道路”做出明确概括: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查看全文

发展思想继承发展交流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关。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在本质上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本质上又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和核心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而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从思想方法论的高度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维方法的新应用。掌握和应用好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查看全文

重要思想继承发展意见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个最新成果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多方面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结束语中曾经这样说过,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在党的**大报告中,同志进一步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他还勉励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坚持这样做的。我们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在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一、**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

关于“**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个理论概念,是在去年以来中央召开的若干次重要会议上相继提出,并由同志在学习《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更为完整地表述出来的,这就是: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应当指出,党中央提出的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个主题服务的。

党的**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自觉推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西方工业化国家在二三百年内,围绕工业化、城市化陆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集中凸显了;同这个进程相联系而又反映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了;党在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了。同志在党的**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精辟分析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十个方面的重要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归结起来,就是党的**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四个深刻”和“两个前所未有”,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外交、国防和党建等各个方面,自觉地把握和能动地体现了这些阶段性特征。

比如,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就反映了我们党对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在工业化进程中加速调整,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这个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就反映了我们党对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个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就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看病、上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以及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这些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就反映了我们党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个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思想,就反映了我们党对当前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这个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

查看全文

思想教育发展思考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的**年,是社会主义中国深刻变革、快速发展的**年,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创新、成绩斐然的**年。回顾**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经验,把握**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南。

明确回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对“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方向。**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注意培养人”,并指出“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同志强调,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希望当代大学生“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同志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牢牢把握自己命运、不断开辟美好前景,说到底,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我们党关于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深刻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与方向。

创造性地回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洞察时展与社会进步为人的发展所创造的条件及其提出的新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作出了创造性回答。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同志强调,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同志希望当代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我们党对于这一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深刻阐明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目标与具体要求,揭示了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创造性地回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以科学的方法实现既定的目标。**年来,我们党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回答。邓小平同志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按照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同志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同志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我们党对于这一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指明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

查看全文

和谐教育思想发展

一、和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和灿烂。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如下两个观念密切联系的。

一是天人合一论。这个观念滥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道应当服从“天道”;最后,认为既然是天道是和谐协调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发展)也就必须和谐协调。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积极精神,乃是我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是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和合论。“和合”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即已出现。我国最早的古文献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本精神,都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协和”。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圣人、君子或成人。而这种人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便是如此: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注:《论语·宪问》。)什么是“成人”?据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而所谓“全人”,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完全之人物”,亦即今之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按孔子的意见,在知、情、勇、艺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便可称为“成人”。正是从此种思想出发,孔子强调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知、仁、勇“三达德”的统一,从教育上讲,实质上就是智育(“知”)、德育(“仁”)、体育(“勇”)的统一;从心理学上看,则是认识(“知”)、情感(“仁”)、意志(“勇”)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便为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查看全文

思想内涵形成与发展再分析

【关键词】思想/内涵/形成/发展/分析

MaozedongThoughts/Connotation/formation/development/analysis

【正文】

[中图法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00)01—0036—03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思想”。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形态,其科学性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已经作为指导方针写入党章。为准确把握的涵义,本文拟从形成的历史轨迹中来予以分析和探讨。

查看全文

思想内涵形成与发展再分析

【关键词】思想/内涵/形成/发展/分析

MaozedongThoughts/Connotation/formation/development/analysis

【正文】

[中图法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00)01—0036—03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思想”。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形态,其科学性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已经作为指导方针写入党章。为准确把握的涵义,本文拟从形成的历史轨迹中来予以分析和探讨。

查看全文

林业思想发展论文

我省“建设‘两型’社会,林业怎么办”的大讨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目的是以大讨论促进林业大发展,以林业大发展更好地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当前,我县林业发展与“两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使我们能深刻审视所处时代和环境变化,把思想观念从不利于两型社会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作为林业局局长,应增强责任意识,站在时代的前面,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林业大发展。

一是围绕建设现代林业来解放思想。新形势下,推进林业发展,必须认识到我县林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生态问题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必须从传统林业认识中解放出来。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来开展,全面认识和把握林业的社会职能,突出抓好生态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兴林、项目立林、依法治林、人才强林”战略,努力提高林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二是围绕查摆和解决问题来解放思想。我县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林地面积139.8万亩,有林地118.5万亩,森林蓄积量2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67%,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森林质量不高,亩平森林蓄积量低于全省0.3立方米,覆盖率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林业发展水平与全省林业较发达的县市比,存在较大差距,表面上看是资源、经济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执政的政绩观上出现了偏差,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削弱了林业发展后劲。解决林业资源不足、效益不高、生态功能脆弱、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

三是围绕保护生态资源和发展产业来解放思想。林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的特性决定了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二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只重视生态和只重视产业都是狭隘偏见的林业发展观。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满足社会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要求,林业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效益;只有建立起发达的产业体系,满足了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生态体系的发展。在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必须以生态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实现协调推进,良性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作为林业人,必须明确林业使命,肩负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职责。具体来说,要突出依法治林、坚持科技兴林,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构筑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坚持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资源。

查看全文

当前农业发展思想浅析

摘要:陈云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的农业发展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认为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性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出发点;为人民谋福利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贯穿于他的农业发展思想的主线。陈云不仅在理论上对农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而且在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举措,把农业发展的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陈云的农业思想,结合当前实际,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陈云农业发展现实意义

陈云整个思想理论体系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坚决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国农业则是陈云农业思想的基本特征。在长期经济建设工作的实践中,陈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并随时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提出和制定了许多今天看来仍具有先进性的建议和政策。在新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他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就是敢于挣脱既有成说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发展中国农业的表现之一。但是,仅仅在理论上强调或证明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些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起到发展农业的目的。因此,陈云进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措施也确实发挥了作用。所以,尽管“”使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但经过短短几年就恢复了元气并飞速发展。当然,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也由于中国农业确实先天不足,而后天又营养不良等原因,陈云在农业的计划与市场关系上,一向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他认为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应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但陈云并未因此而轻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主张应以市场调节为辅,而且强调市场调节的比例应逐步扩大。这些观点和提法虽然与我们现在的提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则是一致的。它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云对农业发展的理论探索

陈云是我党的一位卓有声望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更是一位颇负盛名的经济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战斗在经济工作战线上,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摸索、总结和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大大地突破了前人窠臼和外国现成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到农业上,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陈云农业思想的前提和出发点: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性。这也是和陈云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娴熟了解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实现国家工业化战略目标就必须确立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否则,农业就会扯工业的后腿。因为陈云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农业好转了,工业和其它方面才会好转”.如果“农业搞不好,就一定会扯我们的后腿。”因忽视农业基础地位客观性而导致国民经济建设的大挫折从反面证明了陈云“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重要性、正确性。仅从陈云对国民经济的两次大调整就可以看出,陈云农业思想的出发点就是承认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安排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建设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