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难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2:00: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难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金融公司发展难题探索
一、基本经营情况
1.主攻中低端年轻客户。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将目标客户群定位于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中低端消费者。据调查,截至2012年6月底,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天津已经拥有将近8万客户,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客户占85%以上。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年轻客户,如企业普通员工,个体工商户和在校学生等。据捷信针对目标消费者特征的进行一项调查显示,捷信的主力消费人群为年龄在20~29岁、工作年限1~5年(其中1~3年占比35%,3~5年占比27%)、月收入1000~5000元(其中1000~3000元占比75%)的中低稳定收入人群。
2.“速食”信贷产品。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为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提供针对耐用消费品的店内分期付款业务和现金贷款(即一般耐用品贷款)。这种“速食”信贷产品简单快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授信额度小,期限短。据调查,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贷款额度为3000元,最高达2万元。贷款期限一般控制在3个月到2年不等,平均贷款期限为11个月。二是无需抵押和担保。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消费信贷产品无抵押、无担保,大大降低了获得货款的门槛。三是申请方便快捷。客户从申请贷款到获知结果平均等候时间为30分钟,申请通过率达超过80%。
3.信贷业务拓展迅速。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以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为主营业务,信贷业务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2年6月底,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累计货款数量近10万笔,日贷款单均量160笔。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0%,比上年末高出近40个百分点,呈高速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其中,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货款比年初增长27%。针对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于2011年6月份推出现金交叉贷款,业务开展状况良好。
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运行模式
(一)营销模式消费金融公司的营销模式有两种方式,直接营销模式和间接营销模式。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直接营销模式是指消费金融公司自己寻找客户,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易,潜在的风险因素由消费金融公司自己承担。以经销商为主体的间接营销模式是指由经销商负责调查和识别客户的风险,办理相关贷款手续,并承担贷款催收的责任等。经销商作为中间服务者收取的中介费,贷款潜在的违约风险由消费金融公司和经销商经过协商分担。而间接营销模式相对直接营销模式的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消费金融公司自身网点来支撑,便于拓展业务,不足之处是信贷中间环节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中介费。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采取的是以经销商为主体的间接营销模式,其母公司已经将这种营销模式在欧盟地区广泛运用并取得极大成功。不同于银行有固定的营业网点,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与零售商(如电器商场、超市等)合作,将其销售点直接设在零售商网点。客户在店面买手机或电视等产品时即可享受消费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公司和客户之间没有任何现金交易,而是把钱直接给零售商。截至2012年6月底,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天津已经拥有近300余家合作商家,店内分期付款网点超过500家。公司合作商户涉及手机、数码产品、电动自行车等行业。捷信的这种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合作零售商提升销售业绩。在俄罗斯,捷信对合作的零售商销售量提升高达40%,在其本土捷克,对其合作的零售商比如乐购,销售的提升作用也高达35%。但这种提升作用在中国还相对较小,比如天津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对零售商销售的提升只有10%。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仍是新生事物,消费者对其接纳度不高。
乡村银行发展难题探索
一、信贷配给瓶颈:我国村镇银行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
当前村镇银行(villagebank)的设立和发展已成为国内金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从近几年我国发达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与融资状况看,资金需求的快速膨胀与资金供给的持续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配置的结果是导致对农村经济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农村领域的资金供给表现为持续不足。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理论中,解释了单靠市场机制即“利率刺激”并不会导致信贷资金过度供给问题,因而保持区域信贷的足额供给不能依赖单一的融资机构。结合西方新凯恩斯学派的逆向选择论和道德风险论,大致可将我国农村经济融资中的信贷配给问题描述出来。图1中,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就单一贷款者和特定领域而言,在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提高利率会引起预期收益下降,贷款者提供的资金将随之减少,导致资金供给曲线S向下弯曲。在利率为R0时贷款者预期收益达到最大值,尽管此时的信贷需求D1大于供给S1,但贷款者不会再提高利率而降低收益,即产生正常的信贷配给问题,D1与S1之间的差额显示着信贷配给的程度。因而可以推出,要保持某一区域信贷总量的有效供给,寻求数量较多的资金供给者是一条短期即可见效的路径。关于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求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而农村现有的金融制度加剧了农村资金的饥渴(吴念鲁,2006);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发展的一个软肋和空白点,但是农村金融市场所蕴藏的能量却不可低估(秦池江,2007)。鉴于县域资金供需矛盾已经聚集多年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因素,决策高层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县域增设新机构如村镇银行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实际上村镇银行在国外金融领域已非新生宠儿,世界上诞生最早的村镇银行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Bank)②,1977年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出资成立了格莱珉银行,其经营模式主要是采取无抵押无担保方式贷款给穷人。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格莱珉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77个分行、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乡村银行网络,帮助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数百万人成功脱贫,真正成为“穷人的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教授来北京参加“中国-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奏响了中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序曲。村镇银行的出现,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多年的沉寂,引起了诸多关注和争论。
二、威海县域案例:鲶鱼效应与机制缺欠互现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区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特征。2010年威海市首家村镇银行在下辖的乳山市成立,至目前共组建3家村镇银行,荣成、文登和乳山三个县级市各有1家。截至2011年末,威海辖区村镇银行各项存款达4.92亿元,各项贷款达2.3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达1.54亿元,占比达65.81%。威海辖区的3家村镇银行各有特色,荣成的汇丰村镇银行是由外资银行发起成立的,文登的建信村镇银行是由国有银行发起成立的,乳山的天骄村镇银行是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起成立的。母行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威海辖区的村镇银行具有典型代表性,对其经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也具有典型意义。
(一)鲶鱼效应
从威海辖区来看,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表现出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发起条件宽松,政策规定在县域设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即可。以威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设立村镇银行在注资上是极为容易的;其次是法人机构优势,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在经营上拥有完全的决策权,这决定了在贷款审批和发放等方面具有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还有一点是村镇银行产权明晰,没有历史债务和遗留包袱,在经营发展上可以轻装上阵,而其他金融机构因种种原因导致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经营活力差。由于以上经营优势的存在,村镇银行设立后在较短时间内就显现出对县域金融的强势冲击,收到一系列连锁式成效,形成了预想中的“鲶鱼效应”。
信心破难题安全发展保增长
在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疆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以来,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全区煤炭工业得以安全、协调、高效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为实现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跨越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由2005年的3938万吨增长到*年的6220万吨,增幅达58%,平均年增长19%。煤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建成了一批高产高效现代化大中型矿井,正在建设一批千万吨级矿井、大中型煤电项目和以煤炭为依托的深加工利用转化项目。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年全区各类煤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5起,死亡93人,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为1.67。与2005年相比,在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24%和59%;百万吨死亡率减少了4.5,下降了73%。另外,煤田火区治理、煤矿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煤矿安全管理队伍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影响和制约新疆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是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依然处于过渡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与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煤炭行业人才断档,煤矿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从业人员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队伍不稳定,给推广、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带来较大困难。三是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还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重投资、轻效果,重用人、轻教育,重招工、轻培训,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精神,重查处、轻预防,重行政、轻服务等不符合安全发展的思想观念。
2009年,中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新疆自治区贯彻中央部署,积极推进煤炭及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国家和自治区“一主两翼”铁路以及水利、电力、公路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我们将围绕新疆经济建设中心,把加强煤炭行业管理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加快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促进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作为促进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全力以赴做好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和煤炭行业管理各项工作,确保新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促进新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一)坚定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新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决策部署,更加自觉地把应对危机、保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煤炭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实实在在的实践。树立战略思维,审时度势,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把危机和挑战化为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的良好机遇。着力破解上述“十重十轻”问题,把思想观念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真正把全区煤炭工业引入安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坚定实现新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煤炭工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以煤矿安全生产的成果,保障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推进新疆煤炭工业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着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加大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力度,推进中小煤矿的战略重组与联合改造,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新疆煤炭工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全面启动吐哈煤炭基地大型煤炭项目建设,力争“一主两翼”铁路建成之日,就是实现“西煤东运”之时;抓好准东煤炭基地千万吨级以上煤炭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煤电煤化工主战场。积极引导和鼓励30万吨/年以下规模的矿井进行资源整合,或与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战略重组,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煤矿为补充的协调发展格局,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紧紧抓住新疆煤炭工业大发展之机遇,保障在煤炭大项目的实施上,达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优化、高效率服务、高水平发展”的“五高”标准,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三)严格准入制度,强化煤矿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严格落实行政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对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经营资格许可证等行政许可事项的管理,严把安全准入、生产准入、建设准入、市场准入和资格准入等关口,全面提高自治区煤炭行业整体素质。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和劳动组织管理,“三项岗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执行井下劳动定员相关规定。坚持规模发展,在煤炭基地新建矿井,露天煤矿不低于1000万吨/年,井工矿单井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在重点矿区新建矿井,露天煤矿不低于400万吨/年,井工矿单井规模不低于90万吨/年;在一般矿区新建矿井,露天煤矿不低于120万吨/年,井工矿单井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
校报面对的难题及发展对策
一、高校校报面临的困境
(一)版式、内容程式化,在受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校报形成了一副固有的“老面孔”:多为四开四版小报,一版为要闻版,刊载近期学院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教学科研版或论文版,刊载本校或兄弟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或教职工的论文;三版为校园生活版或综合信息版;四版为文艺副刊。概而言之,整张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乏善可陈,相当大一部分校报要闻版和综合信息版充斥了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成为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而因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模式程式化、报道范围窄、趣味性差等原因,校报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有的校报刚发到师生手中就被扔到了垃圾箱。
(二)时效性不强,发行量偏低,经济效益低或毫无经济效益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直译为“新闻纸”,实质上应该具备受众面广、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校报似乎很难具备“报纸”的特性。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年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校报因出报周期过长,时效性不强,往往充当“马后炮”的角色,令读者看到的“新闻”实际上都是一周前甚至半年前的“旧闻”,吸引力、可读性均不强。
同时,由于高校校报“不面向社会公开征订发行,不刊登广告或进行其它经营活动,办报人员不发记者证,不评新闻职称”的硬性规定,众多的高校除了学校拨付的有限的经费维持出版,毫无经济来源,纵想提高报纸质量和加快出版周期,都因无经济支撑而无法实施。
破解难题促发展汇报
近年来,**市针对经济总量小、基础差的市情以及改革发展进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创新决策理念,创新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全市干部群众,合力破解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难题,把一个个难点转变成一个个崭新的亮点。
从20**年到20**年,**市经济增长逐年加快,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依次增长12.4%、13.0%、15.3%,20**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首次甩掉最末的帽子,跃居全省设区市第7位。多少年来,**人民孜孜以求的追赶战略终于取得初步成效。
确立“服务型机关”理念,破解职能转变难题,吸引在外民资纷纷回归
机关办事环节多、行政服务效率低等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拦路虎”。针对这一难题,**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使机关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20**年就整合创办了“一办三中心”(市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市行政服务中心、投资项目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27个部门进驻中心,389项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在中心集中、统一、限时办理。下大决心解决部门职能不顺造成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调整和划转各类职能38项,涉及市直部门20个。推行领导项目责任制,如今年62个在建、20个预备、26个前期项目分别都有市领导挂钩。制定《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实行现任追究的暂行规定》,为投资项目保驾护航。今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发文,对几次察访发现涉及机关作风方面问题的12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
这些措施对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民资回归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4月26日,在珠江三角洲举办的**市项目投资招商推介会,共签约78个,投资总额49.23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7个,投资总额29.75亿元。近年来**市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在国内外举办的项目招商会、推介会已逾20次,前前后后高潮迭起。20**年下半年至今,全市累计新引进项目1284个,总投资598亿元,竣工投产499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原有356家的基础上新增212家。
确立“资本经营”理念,破解资金难题,港城建设步伐空前加大
用干部解难题促发展意见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区第二次党代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拓宽干部锻炼培养渠道,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为项目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经研究,特制定“上项目、用干部、解难题、促发展”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把握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机遇,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目标,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奖优罚劣、注重实效”原则,拓宽锻炼提高干部综合能力渠道,实现项目建设和干部成长“双促进目标”,进一步增强全区广大干部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做法要求
1、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化。围绕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除每年确定的省、市、区重点在建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各项重点工作,包括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商贸旅游等经济领域,以及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安定稳定、党的建设等领域工作,均进行任务分解,确定为重点项目。
破解证券市场发展难题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和监管部门把市盈率的高低作为衡量股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的确,市盈率是判断一国股市发展状况的简单、直观的指标,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对市盈率的比较存在概念混淆。对不同指数的市盈率、不同市场的市盈率进行横向比较时,必须注意它的可比性。如果把美国或香港的成分指数市盈率与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综合指数市盈率相比较,就犯了概念性的错误。目前必须澄清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理念:
第一,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市场市盈率的高低。
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本身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经济体系中其他金融品种的收益直接影响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市盈率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倒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4%,倒数是63倍,而目前沪深综合指数市盈率在40倍左右。美国以往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在4%以上,倒数是25倍,道-琼斯股价工业平均指数市盈率是20倍左右。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其倒数高达上百倍,所以日经指数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二是市盈率与股本规模相关。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相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三是市盈率与其股本结构挂钩。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四是市盈率与公司成长性相关;五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在四五十倍的水平,从成本角度推动二级市场市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不同证券市场市盈率所受制约的影响因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维持较高的市盈率,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在各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伴随高市盈率现象,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将以高于7%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从增长动力来看,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低成本资金。而在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我国也将遵循“持续的牛市——高市盈率——实质性快速扩容——增加低成本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股市目前已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证券市场发展难题
第一,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市场市盈率的高低。
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本身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经济体系中其他金融品种的收益直接影响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市盈率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倒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4%,倒数是63倍,而目前沪深综合指数市盈率在40倍左右。美国以往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在4%以上,倒数是25倍,道-琼斯股价工业平均指数市盈率是20倍左右。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其倒数高达上百倍,所以日经指数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二是市盈率与股本规模相关。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相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三是市盈率与其股本结构挂钩。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四是市盈率与公司成长性相关;五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在四五十倍的水平,从成本角度推动二级市场市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不同证券市场市盈率所受制约的影响因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维持较高的市盈率,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在各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伴随高市盈率现象,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将以高于7%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从增长动力来看,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低成本资金。而在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我国也将遵循“持续的牛市——高市盈率——实质性快速扩容——增加低成本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股市目前已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首先从市盈率水平看,2002年11月1日上证180成分指数市盈率为31.82倍,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38.25倍;当日美国道-琼斯成分指数市盈率为21.4倍;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为61.86倍。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而且存在2/3的非流通股等因素,所以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根据当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推算,合理的综合指数市盈率水平应该在50倍以上,所以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处于合理区间。其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在国内企业中属于上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农村党员发展难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是一项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基础性工作。为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今年我部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找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破解问题的对策,为今后进一步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
一、当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十分重视农村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效规范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党员发展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从发展对象上看,存在“近亲繁殖”倾向。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宗族观念严重,专门发展沾亲带故的人员,对其他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青年拒之于门外。
二是从发展数量上看,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些村党支部长期不发展,甚至个别村党的事业后继乏人。而有一些村支部发展党员则搞“批量发展”,凡提出申请的照单全收,一年就发展新党员十几名。
三是从发展质量上看,存在“良莠不齐”状况。一些村支部发展党员时不讲标准或坚持标准不严,谁对自己有利就发展谁,谁给好处就发展谁,甚至把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参与赌博、搞迷信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也发展为党员,严重降低了党员质量。
诠释校报面对的难题及发展对策
一、高校校报面临的困境
(一)版式、内容程式化,在受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校报形成了一副固有的“老面孔”:多为四开四版小报,一版为要闻版,刊载近期学院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教学科研版或论文版,刊载本校或兄弟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或教职工的论文;三版为校园生活版或综合信息版;四版为文艺副刊。概而言之,整张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乏善可陈,相当大一部分校报要闻版和综合信息版充斥了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成为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而因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模式程式化、报道范围窄、趣味性差等原因,校报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有的校报刚发到师生手中就被扔到了垃圾箱。
(二)时效性不强,发行量偏低,经济效益低或毫无经济效益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直译为“新闻纸”,实质上应该具备受众面广、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校报似乎很难具备“报纸”的特性。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年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校报因出报周期过长,时效性不强,往往充当“马后炮”的角色,令读者看到的“新闻”实际上都是一周前甚至半年前的“旧闻”,吸引力、可读性均不强。
同时,由于高校校报“不面向社会公开征订发行,不刊登广告或进行其它经营活动,办报人员不发记者证,不评新闻职称”的硬性规定,众多的高校除了学校拨付的有限的经费维持出版,毫无经济来源,纵想提高报纸质量和加快出版周期,都因无经济支撑而无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