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路线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1:5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路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路线

综合性券商发展路线

目前国内证券研究机构虽然经过不断探索,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随着证券市场和研究机构自身的不断成熟,研究机构作为“券商总体发展的参谋、四大业务的有力后盾、券商最宝贵的人才储备和无形资产中充当主力”的功能将愈益显现。

我国证券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初期,券商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制度、背景等非市场经济方面的因素。1998年底《证券法》的出台,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实施分类管理后,券商各项业务在逐步走向规范、理性和有序的同时,竞争将更为激烈,券商自身的实力将成为竞争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此,一些综合性券商在证券市场低迷而纷纷缩减其他部门时,却加强了研究机构的力量。这是因为,在新的竞争格局下,研究实力将成为综合性券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加强证券研究,促进研究与业务的共同发展

一、证券研究是综合性券商各项业务深入发展的基石

(一)承销业务风险加大、责任加强,研究实力决定承销的成败

我国股票的承销业务自股票市场开业以来,基本上是在低层次上竞争,加之非市场经济因素的干扰,大多数投行人员的精力主要放在争项目上,真正做好项目的较少,以致过度包装成为公开的秘密。根据《证券法》中证券发行权利、责任的规定,券商承销将承担连带责任风险。同时,根据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今后股票的发行价格将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确定。这条规定意味着承销商没有发行失败的风险、一级市场没有投资风险的“新股不败”将成为神话。股票发行改为协商定价后,不同发行企业的市场定价将区别开来,一级市场发行价和二级市场交易价将大大接近,一级市场风险上升。这就要求券商必须对发行人的行业前景、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判断,在判定企业真正价值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发行价格和发行方案。一旦发行失败,一级市场的股票被套,或承担其他连带责任风险,将可能引发公司财务危机。因此,作为券商研究最基本内容的公司分析和定价,将直接关系到发行的成败甚至券商自身的存亡。

查看全文

群众路线是油田发展的生命线

一、群众工作的相关介绍

群众工作包括三个部分:工会、妇联、青年团。企业党群工作是指企业的党务工作、工会工作和群团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效益服务的。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党群工作做好了,也是一种生产力,因为党群工作担负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人的工作的,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党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油田企业中,必须加强党群工作,在选择干部职工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不断统一思想,在油田企业的改革发展中,不断建设工作队伍,凝聚广大油田职工的力量与思想,更好地服务于油田的创新性发展。在培育职工时,要注意创新精神和艰苦不懈精神的培养,时刻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动力,对广大职工的基础思想工作不断巩固,建立相应的精神支柱,以油田发展、构建和谐为理想。同时,为了推动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坚持和继承优良的传统,从各个方面改进和创新油田企业的党群思想工作,比如机制、方式、内容等,总之,所建立的党群思想工作体系一定要与油田企业的内外发展相适应,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进一步开展党建工作,促进油田企业的发展。

二、群众路线是助推油田发展的生命线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推动了油气能源需求的增长,多数油田企业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因此,油田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和挑战期。实践证明,油田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油田职工的信任与支持,只要建设好干部队伍,为广大职工解决好利益问题,使广大油田职工充分融合在油田的发展中,发挥最优化工作潜能,才能实现油田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质量与效益并存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设良好的干部队伍

在油田企业的发展中,建设良好的干部队伍,不仅是实行群众路线的基础,还是促进油田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各项政策实施方面,领导干部属于监督者、执行者和制定者,各个部门、单位都要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干部作风,对整个队伍和整个油田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干部队伍的良好建设,有利于反腐倡廉和和谐油田的构建,也是实现稳定油田的需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青海油田始终坚持的活动重点就是局级领导班子和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应该深入到队站、班组及基层中,切实做好调研工作,通过一切形式,比如发放调查问卷、群众座谈等,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对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进行查摆,均在10条或15条。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彻底清查了一遍各级领导干部的内心深处,在油田企业中,促进了务实风气的扎根。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做好作风转变工作,始终坚持贴近一线工作,做好指挥,积极落实和解决相关问题,使群众可以清楚看到领导干部的改变,不断激发广大油田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为油田的发展谋利益。

查看全文

群众路线发展思路5篇

第一篇

一、群众路线的历史形成

群众路线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辩证地吸收了中国优秀文化“民本”思想的精华,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逐步演进、深化和升华的。群众路线的萌芽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早在前后,第一代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就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曾经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提出“民众联合”的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根据党的组织要求,共产党员开始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组织工人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了《组织章程决议案》,特别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0随着国民革命的发展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意识到群众的重要性,192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执行委员会决议案•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再一次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4721928年7月,党的六大把“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写进党的文件。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走上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群众路线从此孕育成熟起来。1929年,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一文中阐述“红军与群众”关系的时候,特别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提法,提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2]36“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在最短促时间中也要注意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2]39“对需用品可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2]40。强调了要树立群众观点的工作方法。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指出要纠正单纯的军事观点,重视群众工作。20世纪30年代在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反“围剿”斗争中,分别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就党群关系、工作方法、斗争策略、动员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释,指出红军不仅要进行军事战争,还要承担宣传、组织、武装群众以建立革命政权的重大任务。这些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初步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积极主张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在《论持久战》中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大海”[3]。为此,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三三制”原则,组织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实施“大生产运动”,依靠群众渡过经济上的暂时困难。经过运动的理性思考和探讨,党的群众路线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4]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群众路线的内容、实施方法和步骤进行的集中论述。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指出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并且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概括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从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专门对群众路线科学概念和原理内容作了全面说明和高度概括,指明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和人民群众密切、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自此,群众路线载入“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正式形成。

二、群众路线的深化发展

群众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于科学认识党群关系,现实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关于党群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员监督制度、反对官僚主义等方面,都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总结和概括,即:一是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6];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取决于它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正是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群众路线观点,中共八大制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理论。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对“”进行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再一次针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进行系统总结和明确规定,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后来,在十三大党章中又附加上“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句,由此完成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7]

查看全文

党的思想路线的 曲折发展及其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10月1日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50年的旅程。新中国的50年是辉煌的,但她走过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50年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与新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认真探索党的思想路线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

党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党的思想路线通常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已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则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良好开端。

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在这期间,党中央和同志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是强调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依据其基本国情来制定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活动。三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东西。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四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使我国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而艰苦的任务,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群众路线发展论文6篇

第一篇:工运史领域的群众路线探析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虽然只是一个由少数知识分子组成的精英团体,但先锋队的自我定位使其于建党伊始即宣布要走群众路线。因为他们深知在中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新型作风从事革命活动。党的“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这是群众路线在工运领域的充分体现。在随后的“五卅”运动中,群众路线的威力得以彰显。[1](P124-125)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内部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城市中心论者”表现出了急躁的冒进情绪,他们在激进的策略驱使下将“群众路线”的实践引向了反面,“强调‘一切经济斗争必须提出政治要求’,并且从日常经济斗争中‘一直发展到武装暴动’”[2]。一些地区出现了强迫工人罢工的情况,使党在这些地区严重脱离群众。究其实,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因当时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受“精英政治”影响的革命者在实践当中执行了一条偏离当时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导致了人民力量难以发挥应有的威力。而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则坚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不会像苏维埃俄国一样通过发动城市暴动就能够看见胜利的曙光,继而建立起新的政权,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通过不断发动群众才能够最终获得胜利。为此,他们明确提出在当时城市已不具备开展群众运动的情况下党的工作重点需要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此,中共六大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指出党的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迎接革命的高潮。所以中共六大在《职工运动决议案》中规定:工人运动“现在之基本任务,就是动员所有的无产阶级来围绕着它的阶级组织(党及职工会)”。为了实现这个基本任务,革命工会要注意“领导工人日常生活的经济斗争”;群众罢工时,要正确估计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提出可能达到的要求,采取谨慎态度,做好充分准备,反对强迫罢工……的斗争方法[2]。

1928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3]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出和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字记录。1929年9月,在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4]12月,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策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5]据此,我们可以看到“群众路线”的理论雏形开始形成。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并于1932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以保障工人群众利益为目的的劳动法令,它使工人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地位,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中国革命在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过程中,针对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不断总结党的群众工作经验,提出许多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观点和论断,诸如党的正确的斗争策略,是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必须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的思想;共产党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有深刻注意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代表群众,得到群众拥护的思想;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的思想[6]。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我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者认为革命高潮已经到来,党应当联系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尽量地去发展政治罢工,定出准备各地的或几个主工业城市的同盟罢工方针。[2]

为此他们强调扩大赤色工会组织,退出黄色工会。针对王明等人的错误,刘少奇连续写了《最近中国职工运动,国民党工厂法、工会法与赤色工会目前的任务》、《在目前反帝运动中赤色工会应努力的工作》、《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1931年职工运动的总结》等文章和报告。他指出,这一时期工人的斗争还是防御的性质,主张从实际出发,从工人切身利益出发,把黄色工会的领袖和群众分开,在斗争中既要严厉对待黄色工会领袖的破坏,又要与他们的群众建立联合战线,在黄色工会中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把群众争取过来。这些观点真实地反映出我们党在争取工人阶级中不同阶层的群众时灵活运用了群众路线,它是在革命事业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开展群众工作所采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方法。总之,这一时期,、刘少奇等也从各自工作的实际出发,就群众路线、群众观点、领导群众的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进入抗日战争阶段后,为了在国共合作抗战的历史条件下组织工人群众开展斗争,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12日发出了《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1937年10月,针对国民党对工人运动和各种群众运动既想利用又想控制的政策,中共中央专门了《中央关于开展全国救亡运动的指示草案》,强调在任何时候,决不放弃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与教育群众的完全自由。这两个文件,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要充分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利用一切合法可能,独立自主地发动和组织工人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抗战的胜利。[7]1943年6月,发表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8]。

这段经典的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可以说,这一时期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完善。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刘少奇在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关于群众路线问题。[9]党的七大上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国统区领导工人阶级开展了争取生存权利、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通过这些斗争活动,揭露、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工人争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团结教育了广大职工群众,树立了我党在国统区工人运动中的群众优势,为后来的继续斗争打下了基础;在刚刚获得解放的东北解放区,面对国民党的包围与进攻,党中央做出关于新解放区群众工作的指示,是发动人民进行清算汉奸的斗争,是减租和增加工资的运动,是生产运动。在这些斗争中,大批工会干部深入基层,组织各种群众团体,建立党的核心,建立群众的武装和人民的政权,把群众斗争从经济领域迅速提高到政治领域,参加根据地建设。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大批城市陆续解放,回到人民手中。中共入城之初,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生产、接管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党团结和依靠城市各阶层人民,尤其是工人阶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完成。为此,中共明确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和一系列具体政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0]正是对群众路线的灵活运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查看全文

浅谈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证明,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生存、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其中,首要和核心的一条,是确立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在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了党在思想路线上的三次创新与发展,推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向新境界,使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

一、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先河。

最早使用“实事求是”一词的是东汉的班固,他编著《汉书•河间献王传》,对河间献王刘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作总体评价时,说“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自班固以后,“实事求是”一词逐步演化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用来指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在以前,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尚未上升到哲学层面,把“实事求是”上升到哲学高度,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理解,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是。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这句中国古话进行了改造,赋予其以崭新的内容,并上升到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高度。他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选集》第2版第3卷80页),上述引文第一、第二句话的含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句话的含义是理论联系实际。指出,从实际出发,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的态度。在运动中,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我们通常就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最简明的概括。不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其中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经历了反对各种右的和“左”的错误路线,也经历了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1927年,在国民党反动派就要背叛革命的危机关头,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不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把领导权拱手让给国民党反动派,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等少数人又错误地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已经取得了胜利,对中国革命采取了取消主义的立场。从思想路线上看,陈独秀等人的错误在于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革命。此后,为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党又犯了几次“左”倾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危害时间最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损失最大,几乎陷中国革命于灭顶之灾。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就思想路线来说也是与实事求是背道而驰的。在革命的危难时刻,同志率先克服了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从这种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标志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形成。1937年,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彻底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1942年,为延安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建国后,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运用“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思想武器,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以及革命的道路和斗争形式,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历史证明,所创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确保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事业发展。邓小平高度评价了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归根结底,就是靠这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6页)。中国革命的胜利,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遗憾的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党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十年“”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50年代后期起,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我们党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暂时的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形势和国情的认识出现了主观主义的偏差,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错误,终于导致了“”的十年动乱。而在十年动乱中,、“”大搞思想禁区,制造个人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的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内,不准越雷池一步,致使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工作严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地抑制。粉碎“”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不仅没有及时改变人们思想的僵化或半僵化状态,反而提出和推行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继续搞个人崇拜,用“左”的思想禁锢党和群众的头脑,我们党面临着在徘徊中前进的艰难局势。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怎样认识和对待晚年的失误,怎样纠正“”灾难性的错误,怎样审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怎样看待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怎样让全党的思想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全党同志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实事求是地作出回答和抉择。邓小平同志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非凡的革命胆略,率先批评了“两个凡是”,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创了先例。

查看全文

党的思想路线的 曲折发展及其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10月1日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50年的旅程。新中国的50年是辉煌的,但她走过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50年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与新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认真探索党的思想路线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

党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党的思想路线通常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已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则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良好开端。

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在这期间,党中央和同志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是强调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依据其基本国情来制定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活动。三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东西。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四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使我国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而艰苦的任务,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党的思想路线发展论文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

党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党的思想路线通常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已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则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良好开端。

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在这期间,党中央和同志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是强调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依据其基本国情来制定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活动。三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东西。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四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使我国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而艰苦的任务,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

查看全文

小议综合性券商发展路线

目前国内证券研究机构虽然经过不断探索,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随着证券市场和研究机构自身的不断成熟,研究机构作为“券商总体发展的参谋、四大业务的有力后盾、券商最宝贵的人才储备和无形资产中充当主力”的功能将愈益显现。

我国证券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初期,券商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制度、背景等非市场经济方面的因素。1998年底《证券法》的出台,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实施分类管理后,券商各项业务在逐步走向规范、理性和有序的同时,竞争将更为激烈,券商自身的实力将成为竞争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此,一些综合性券商在证券市场低迷而纷纷缩减其他部门时,却加强了研究机构的力量。这是因为,在新的竞争格局下,研究实力将成为综合性券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加强证券研究,促进研究与业务的共同发展

一、证券研究是综合性券商各项业务深入发展的基石

(一)承销业务风险加大、责任加强,研究实力决定承销的成败

我国股票的承销业务自股票市场开业以来,基本上是在低层次上竞争,加之非市场经济因素的干扰,大多数投行人员的精力主要放在争项目上,真正做好项目的较少,以致过度包装成为公开的秘密。根据《证券法》中证券发行权利、责任的规定,券商承销将承担连带责任风险。同时,根据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今后股票的发行价格将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确定。这条规定意味着承销商没有发行失败的风险、一级市场没有投资风险的“新股不败”将成为神话。股票发行改为协商定价后,不同发行企业的市场定价将区别开来,一级市场发行价和二级市场交易价将大大接近,一级市场风险上升。这就要求券商必须对发行人的行业前景、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判断,在判定企业真正价值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发行价格和发行方案。一旦发行失败,一级市场的股票被套,或承担其他连带责任风险,将可能引发公司财务危机。因此,作为券商研究最基本内容的公司分析和定价,将直接关系到发行的成败甚至券商自身的存亡。

查看全文

群众路线发展理论研究5篇

第一篇

一、群众路线意识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60多年前就曾经深邃地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P320同样,一个政党不仅需要正确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理论,更需要具有掌握这种理论和具有群众路线意识的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绩显著,举世公认。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群众矛盾易发、多发,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的不满情绪呈扩大趋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面临严峻挑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党的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群众路线意识弱化和缺失,不能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执政为民理念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应是深层因素之一。因此,从理论上准确把握群众路线意识的内涵和基本特点,深刻反思党在群众路线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增强群众路线意识的有效途径,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防范脱离群众危险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共产党的责任是什么?讲得好:“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盐油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2]P138“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3]P1883这种在工作中“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识就是群众路线意识。因此,群众路线意识,是特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自觉站在群众立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的总和,是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高度认同和深刻内化的结果,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性质和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切为了群众的目标意识;一切依靠群众的基础意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意识;相信群众能够解放自己的民主意识;对群众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向群众学习的创新意识等。群众路线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的重要内容,客观上具有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存在基础的客观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等主要特点。

首先,从群众路线意识内部结构来看,群众路线意识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的包括中央、地方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严密的组织性。这种严密的组织性客观上决定了群众路线意识的层次性。一般地说,群众路线意识可以大体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为代表的政党的群众路线意识、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班子的群众路线意识和党员干部个体的群众路线意识等。所处的层次不同,其对党群关系的影响也不同。其中,政党的群众路线意识是群众路线意识的最高层次,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性质,从根本上规定了党群关系的内容和方向;各级组织和领导班子的群众路线意识是群众路线意识的中间层次,其状况如何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最终贯彻执行,对整个党群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党员干部作为党的组成细胞,既是党的各项政策的制定者和具体执行者,也是党的形象代言人,其群众路线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干群关系,并对党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是群众路线意识的基础。其次,从群众路线意识存在的条件来看,群众路线意识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和支持的结果,其存在的基础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群众路线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不是先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神秘存在,也决不是脱离现实社会实践的虚幻形式,其形成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具体地说,群众路线意识的形成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特别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二是党对群众地位、群众作用、群众利益的正确认识;三是人民群众力量的充分显现;四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制机制的形成。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是群众路线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本理论条件;党对群众地位、群众作用和群众利益的正确认识是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基本政治条件;人民群众力量的充分显现是群众路线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形成坚持群众路线的体制机制是群众路线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制度条件。最后,从群众路线意识的存在状态来看,群众路线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前所述,群众路线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诸多条件和因素共同作用和支持的结果。然而,群众路线意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及各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具体地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群众路线意识形成发展及其存在的条件,如群众本身的构成及其力量表现方式、党自身的目标任务和领导方式、党员干部队伍的内在结构、党工作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环境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由其共同作用和支持着的群众路线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要发生变化,也即群众路线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是群众路线意识的时代性决定了增强群众路线意识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二、群众路线意识不强制约党的事业发展

当前,全党群众路线意识基本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求,但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地方也尚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化、弱化甚至缺失的问题,给党群关系和党的事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从群众路线意识的上层看,党的领导层和决策层普遍具有强烈的群众路线意识。这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组织,把自己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其利益的政治工具,公开宣称除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党执政后更是把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因此,尽管当前一些地方的群众矛盾多发、易发,有的甚至演变成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但是,人民群众仍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问题的一方面。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和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作为政党的群众路线意识也在客观上存在局部异化和弱化的风险,特别是在西方精英主义思潮等的影响下,一些决策部门和机构在一些重大政策制定和决策的过程中存在迷信技术专家和轻视群众意见的发展趋势,客观上存在忽视群众利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巨大风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