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1:32: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历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历史

小议锡剧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摘要:锡剧俗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苏南、苏北地区,在浙江和上海的部分地区也有流布,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解放前后叫“常锡文戏”,五十年代初称为常锡剧,锡剧是其简称。它的特点在于它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

关键词:锡剧;调;剧种;现状

一、锡剧的历史沿革

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经盛行,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锡剧。在滩簧阶段,一般都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即为: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时期。

(一)对子戏时期

在常州、无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先有小丑、小旦,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摺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拿方帕。都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也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演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查看全文

历史的发展论文

中国本是文明古国,在世界上处在领先地位之上,一直延续到15世纪。16世纪起逐渐落后下来。近代时期则屡遭侵略,备受欺凌。在先进行列中过了几千年,怎么变成这么落后了呢?历史究竟是怎么演变的?确实需要人们去思考。实际上,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你的文明发展程度高,那就处于先进行列之中,否则就要落后。古代中国的先进,都是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之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仍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中国就难免落后了下来。如果说历史教人以智慧,那么首先就应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认识历史、研究历史。

有一个历史现象很令人关注,即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的中外对比。19世纪中叶,西方先进国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向电气时代之际。那时的中国却是太平天国起义,清廷忙于镇压起义,以及西太后发动政变、总揽朝政之时,与先进的历史潮流毫不相干。

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大国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信息时代,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中国则是“”加“”,更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这是我们的悲剧,总需教育青少年一代懂得,今后中国人再也别做蠢事和傻事了。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除去自然科学与技术外,一切社会现象都有阶级性。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存在绝对化的误差。社会上有许多现象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解释不通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客观规律,如何用阶级斗争来解释?对于古往今来那些贪赃枉法、恃强凌弱、损公肥私、腐化淫逸的现象,任何时代的任何阶级都将其视为邪恶之事。相反,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忧国忧民、扶危济困等等,则被视为美德。这是公理自在人心,无法判断其阶级性。就是某些政府颁行的政策,也是没有阶级性的,如人口政策、保护环境政策、食品卫生政策等等。所以,把一切社会现象都归结为阶级斗争,既不科学又无法做到。

文明是个广泛的概念,不同于文化。文化是指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学与艺术以及风情民俗等等;文明则是指人类的一切创造,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制度、法规、生活方式等都属于这个范畴。从最早的人类靠采集、渔猎为生,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已有了多么大的提高!简直是判若云泥。依笔者浅见,探索这一过程才是史学工作者的基本使命。

当人类脱离其他兽类出现在世界之上时,他们在主观上并不知道自己已是区别于那些兽类的会制造工具的“人”,也不懂得同类相残是一种罪恶。甚至到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还有以屠杀人来祭祖的做法,还有强迫活人殉葬的野蛮行径。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经过反复的探索,遭受了无数苦难,才渐渐有了精神觉醒,逐步反省了大量的问题,慢慢懂得了社会进步与自我完善的许许多多道理,生活得越来越文明了。

查看全文

会计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摘要: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一套会计管理理论,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会计文化的研究对于系统地、科学合理地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实务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史作为探讨的出发点,简要阐述了会计文化每个时期的主要历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会计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前景展望。

关键词:会计文化;历史发展;展望

会计文化是一种历史实践的沉淀和积累,研究我国会计文化,对建立与时俱进的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实务,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对促进我国会计改革和企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管理监督不当等事件的不断出现,意味着我们的会计诚信建设存在一定的隐患。中国的会计文化植根于博大精生、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对于它的研究将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一、会计文化概述

会计文化在《辞海》中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讲,会计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会计文化由三部分组成: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狭义的会计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从长期中外会计实践中创造或正在形成为全体或大多数会计人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我国目前的研究基本是基于狭义的会计文化概念,将会计价值观和会计道德观作为核心,研究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意识形态精神领域。

二、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查看全文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武术扎根于延绵的中国大地上,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存在,研究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的武术发展历史和武术馆校、民间社区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把握哈尔滨市的武术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对策,以促进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加强武术文化的研究、挖掘、开发、传承,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精神。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武术运动发展为对象,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历史变迁以及武术萧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哈尔滨市建国后的武术发展历史

在上世纪50年代,即建国初期的哈尔滨,虽不是武术文化起源地,也不是武术文化名城,却曾掀起的武术热潮堪比一些武术之乡。当时哈尔滨市出现了14家挂牌式武馆,除传授武功等基本课程外,还肩负着组织习武人员联合表演的重任。据《黑龙江省志》记载,1953年,哈尔滨市将私人开办的各武术馆、武术社和流散在社会上的拳师组成的这14个武术馆,合并成立了“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曾担任过冯玉祥贴身侍卫的刘志清,曾打败白俄罗斯大力士的吉万山,东北太极拳的开拓者李玉琳,有“山西燕子”之称的许承麟等知名人士分任各馆掌门人。1952年刘志清与其弟子张仁正编创了龙行拳、龙行剑及龙行刀套路,合称“龙行武术”,并一时轰动北京。1959年,国家体委在编造武术甲级规定套路时,汲取了“龙行武术”的精彩动作。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学习龙行武术的习武人员高达11000多人。但开始后,哈尔滨市各武术馆被封闭,有影响的拳师被批斗和下放,武术资料、器械大部分被没收、毁坏,武术运动遭到严重摧残。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所属14家武术馆从此解体,武术运动随之消沉。1972年,国家开始整顿体育工作,武术运动随之复苏。1974年至1976年3月,哈尔滨市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武术热”,全市有武术辅导站2000多个,参加练武的职工、学生、居民最多时达到每天10万人次。为迎接197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武术汇报表演大会,哈尔滨市曾提出“使冰上之城成为武术之乡”的口号,甚至在街道、公园、学校,工厂中开办武术辅导站,部分中小学开设武术课,有些基层单位成立业余武术运动队。随着一些老掌门人的陆续故去,至1990年,14家武馆全部消失。

查看全文

武术发展历史与状况

武术扎根于延绵的中国大地上,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存在,研究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的武术发展历史和武术馆校、民间社区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把握哈尔滨市的武术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对策,以促进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加强武术文化的研究、挖掘、开发、传承,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精神。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武术运动发展为对象,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历史变迁以及武术萧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哈尔滨市建国后的武术发展历史

在上世纪50年代,即建国初期的哈尔滨,虽不是武术文化起源地,也不是武术文化名城,却曾掀起的武术热潮堪比一些武术之乡。当时哈尔滨市出现了14家挂牌式武馆,除传授武功等基本课程外,还肩负着组织习武人员联合表演的重任。据《黑龙江省志》记载,1953年,哈尔滨市将私人开办的各武术馆、武术社和流散在社会上的拳师组成的这14个武术馆,合并成立了“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曾担任过冯玉祥贴身侍卫的刘志清,曾打败白俄罗斯大力士的吉万山,东北太极拳的开拓者李玉琳,有“山西燕子”之称的许承麟等知名人士分任各馆掌门人。1952年刘志清与其弟子张仁正编创了龙行拳、龙行剑及龙行刀套路,合称“龙行武术”,并一时轰动北京。1959年,国家体委在编造武术甲级规定套路时,汲取了“龙行武术”的精彩动作。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学习龙行武术的习武人员高达11000多人。但开始后,哈尔滨市各武术馆被封闭,有影响的拳师被批斗和下放,武术资料、器械大部分被没收、毁坏,武术运动遭到严重摧残。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所属14家武术馆从此解体,武术运动随之消沉。1972年,国家开始整顿体育工作,武术运动随之复苏。1974年至1976年3月,哈尔滨市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武术热”,全市有武术辅导站2000多个,参加练武的职工、学生、居民最多时达到每天10万人次。为迎接197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武术汇报表演大会,哈尔滨市曾提出“使冰上之城成为武术之乡”的口号,甚至在街道、公园、学校,工厂中开办武术辅导站,部分中小学开设武术课,有些基层单位成立业余武术运动队。随着一些老掌门人的陆续故去,至1990年,14家武馆全部消失。

查看全文

武术文化历史演变与发展探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南江流域村落体育在南北朝时期的融合、明清时期的抗倭自守,民国时期的武馆运作、新中国成立后的机遇和磨难并存几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并结合双创的发展思路,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和特点,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经济上引进,并以东壁武术为个案进行实地调研,为传承南江流域村落武术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南江流域;村落体育;东壁武术;罗定

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依河而生,受地理位置和开发条件的限制,许多流域内仍保留着大量的原始村落,南江流域便是其中的一员。南江流域是古代百越族居住的地方,历史悠久,很久以前已有人类生息繁衍。目前在其流域内曾发现多处旧时器晚期和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如:1983年11月下旬,罗定县文物普查队在罗平区沙头乡横垌村背夫山发现了一座土坑墓(编号M1)。[1]考古学家根据墓中器物的特征推断这是流行于两广地区的越人战国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原始村落体育项目濒临消失。如何在当今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深思。2014年9月总理提出的双创发展思路,为村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南江流域村落武术文化的历史演变

南江起源于信宜、高州、阳春三市的分界岭,流经信宜市、罗定市、郁南等地,最后在南江口注入西江。南江流域处于热带地区,东南面有海拔一千多米的云雾山,西北面有天然屏障云开大山,使这里形成了适宜人类居住的山谷盆地。受地域、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南江流域内还保存着大量风格独特的古村落体育项目。南江曾被称为蛮荒之地,自古以来多灾多难。俗话说,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南江流域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有关历史故事和建筑物,为当地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1.1南北朝时期与汉族文化融合。说道南北朝时期百越与汉文化的融合,不得不提起一位英雄人物——冼夫人。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和谯国夫人,广东高凉人氏(今广东高州人)。她出生在一个俚族首领家庭。《隋书•列女传》载,夫人幼贤明,多筹略,能行军用师……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冯宝)聘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弘之投高丽,遣融大父(祖父)业(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刘)宋,因留于新会。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冯冼联姻后,两家联手开发岭南、传播文明、收复海南、平定叛乱、安抚黎庶,岭南终成富庶文明之邦。[2]唐代之后俚人逐渐融合了南迁的中原人,形成了独树一格的岭南俚文化。1.2明朝时期抗击倭寇保家卫国。明朝时期,倭寇猖獗,他们烧杀抢夺,祸害相邻。许多仁人志士,投身疆场,抗击倭寇,张元勋便是其中的一员。张元勋自幼爱好武艺,其父张恺抗倭阵亡,他立誓杀倭报仇。1569年,吴平海盗遗党曾一本引导倭寇入侵,千艘战舰直逼广东、福建沿海,他跟随福建总兵李锡会同俞大猷,与敌大小六战,擒斩1700余级,缴获战船360余艘,从而歼灭此股海盗。[3]张元勋因抗倭有功升至广东总兵,镇守广东。明朝中叶,罗旁(郁南县境内)大山一带发生土著人叛乱,长达数十年。张元勋领兵平叛,战功卓著,被明朝万历皇帝敕封为“护国庇民”大将军。陈璘是一位抗倭援朝的民族英雄,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曾参加了两次。在平定罗旁叛乱后,陈璘因功升副总兵,驻守罗旁东山地区。1592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史称“壬辰之役”。陈璘因熟悉倭情,被调往边境。他率水师与日本水师决战露梁海,全歼日军,功居首位;“播州平乱”,他率部出偏桥,智取海龙囤,居功至伟。[4]为此万历皇帝赐匾“开拓第一功”,赐联“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1.3明清时期为了生计结寨自守。南江流域经常发生战乱,当地人民自卫强身。明万历建立直隶州,实行“募民占籍”政策,不少武士入籍建家立业。明末,南明政权覆灭,跟着“三藩之乱”又起,罗定陷于战火中近半个世纪,官兵攻城夺地,乡间盗贼众多,乡民多结寨自守…。[5]一直到康熙以后,武术在当地乡村十分盛行,明清两代有武进士7人,武举人47人,单是罗镜便有武举8人,担任把总以上武官28人。[5]1.4民国时期以武馆形式运营。清末民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一些产业相继破产,盗贼再起,再次掀起武术强身健体的热潮,很多乡村请人教习武艺,武馆应运而生。罗定人梁贵荣在罗城创办了东壁跌打武馆。1928年在同盟会会员黄元白倡议下,召集罗定各区的族老和有名望的人开会,由各区推荐选手表演,选出梁贵荣为会长,其他优秀者作为会员,成立了罗定县(今罗定市)国术协会。国术协会分为甲、乙两馆,甲馆由梁贵荣主持,乙馆由陈乔山主持。1933年梁方伍被邀回到罗定传授武艺,他主持的武馆成为丙馆。梁方伍不仅武德高尚,还擅于思考,将蔡家、李家、佛家等所学拳术相结合。抗日战争期间,有些著名武师流落到罗定。为了生计,他们在罗定开馆授徒,引入不少外地流派的武功,如:著名的拳师叶敬亭、吴瑞松、铁海龙等。与当时罗定著名的拳师双方相互借鉴,相得益彰。1.5新中国成立后机遇与磨难并存。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生机勃勃,作为保家护院存在的具有强身健体性质的村落武术的价值反而降低了。长年征战,人口剧减,发展生产,迫在眉睫。随后又经历了十年,不少武术前辈遭受侮辱、迫害。收藏在群众中的武术史料、书籍被抄被毁,武术传承的基础遭受严重破坏[6],中国武术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或遏制。例如,河北沧州的王子平、朱国福、姜玉和等武术名家先后遭到迫害,甚至被抄家;著名宣武体校教练郭双凤老师的师傅宋志平先生的器械及习武资料全部被红卫兵拿走,陈氏太极拳名家雷慕尼当时去了西厂拉煤。很多民间武术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7]乡村武术项目也是如此。1952年之后一个时期,部分领导把练武术和打群架划等号,罗定不准民间开馆习武,“功夫佬”多回乡务农。[8]结束后,武术步入复苏期。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的重要文件,并组织武术调查组分赴山西、陕西、四川等13个省、市、地区开展考察,在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并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的急迫任务。”于是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全国武术挖整工作,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相应成立了挖整办公室,专门负责当地的挖整工作。[9]习武之风再次席卷南江流域。改革开放后国外的一些观念也随之传入我国,人民群众的注意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投向经济市场。在这种社会变更下,武术真正的经济价值尚未得到体现,加上村民娱乐方式的增多,村落武术的发展每况日下。

2“双创”视角下南江流域村落武术发展的途径

查看全文

近代别墅发展历史与研究

1840-1949年,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期,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此期间,西湖以其优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社会文化精英筑屋定居,留下了珍贵的史迹。

1概念界定

本文论述的别墅指具有别墅性质的独立式住宅,独门独户且相互之间间距较大,周围一般有面积或大或小的花园,由围墙或绿篱围隔,形成独立的私人空间,时段为1840-1949年。其范围专指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以及自行划出的环城西路,湖滨路以东一块,北以保俶路凤起路交叉口至凤起路中河路交叉口为界,东至中河路两侧,南至中河路与吴山景区交界。

2西湖近代别墅的发展

2.1初始期(1840-1895)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来杭布道,掀起了一系列兴建教堂建筑的活动。此期间,只有零星别墅在兴建,如河坊街著名学者陈句山的旧居句山樵舍(清代),铁冶路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祝绍周的故居敦本堂(清末),孤山路国学大师俞曲园的故居俞楼(1878),奎恒巷兴安里的丁家花园(民国时期),葛岭路13号的玛瑙山居(1862)等。初始期别墅建筑基本上都沿袭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体系。在这一阶段中,外来建筑对杭州传统建筑体系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查看全文

短期融资券发展历史

1短期融资券的重启

1.1短期融资券首次推出

1989年,中国银行下发《关于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89]45号),肯定了各地为弥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不足而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做法。其主要特征是:

(1)实行规模管理,余额控制。

(2)利率实行高限控制。

(3)审批制,发行必须由人民银行批准。而与此政策对应的结果却是在1993-1994年间社会上出现了乱集资、乱提高利率、乱拆借的三乱现象,最终导致短期融资券退市。

查看全文

彩调成因及发展历史

彩调是广西民间俚曲小调,是很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广西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一、彩调的起源

关于彩调的起源与形成有以下四种说法:

1.明永乐年间彩调起源于桂林永福县罗锦镇林村。明永乐年间福建莆田人郑曦到永福任知县,他带了一个姓林的侍从,该侍从后在永福罗锦林村定居,因水土不服,便回福建老家请了令公托塔天王李靖的牌位和神像回来镇邪,在祭祀令公牌位时分别耍武术和跳令公(神灯),俗称为武灯和文灯,后又在祭祀时自我模仿摊戏演出来助兴。后这种祭祀形式与福建采茶戏、桂林傩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桂柳方言演唱、带有浓郁桂北风情的地方戏曲——调子。

2.清代中期,由赴京赶考的落选秀才将江西采茶歌传播到广西。广西一些赴京赶考的落选秀才,返回广西途中,路经江西,闷中寻乐,学唱江西采茶,并把学到的剧目和曲调带回广西传播,这才有了彩调戏。

3.彩调是由湖南的花鼓戏演变而来。“彩调源于湘南的花鼓戏,但难以说明何年何月由何人何班传入,实际上当湖南各地花鼓戏流行之时,不同的班社(或个人)从不同的渠道随着移民纷纷进入广西。”

查看全文

我国舞蹈历史发展特征论文

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中国舞蹈历史发展娱人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查看全文